77 次浏览

为什么不能做单维生存者?|罗振宇《文明之旅》之1029

你好,这里是《文明之旅》。欢迎你穿越到公元1029年,大宋天圣七年,大辽太平九年。

今年大宋朝出了一件大事,夏天的时候,一场大雷雨引发了火灾,把玉清昭应宫给烧掉了。这玉清昭应宫是什么呀?你可以出门左转,去看我们《文明之旅》公元1009年的那期节目。简单说,玉清昭应宫就是一个超大型的道观,是当年宋真宗皇帝大耗民财,建成的一个国家级的祭祀场所。那个规模很宏大的,它的占地面积大概有今天北京故宫的一半大小,所以你心里掂量掂量那个规模。现在好了一把大火,3610间的屋子统统烧成一片白地,最后就剩一座大殿,黑黢黢孤零零地杵在那。

第二天当朝的刘太后就对着宰辅大臣们哭,咿咿呀呀地哭。先帝当年花了那么大力气造了这么个宫,现在烧了,让我将来到地下怎么跟先帝交代?这话一出口,大家其实还挺紧张的。你这是要干吗?莫不是你动了那个心思,要重修这个玉清昭应宫?当年就是大耗民财,现在要重修国家财政受得了吗?所以宰辅大臣们就齐心合力地对个眼神,然后就开始劝,说什么这是天意不能用人力来挽回,实在花费太大老百姓受不了等等等等。一直劝一直劝到太后不作声为止。

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吗?其实并没有。宰辅大臣们是把注意力放在是不是要重修玉清昭应宫上,但是大家是万没想到,刘太后一边哭,一边她脑子里盘算的是另外一件事,她要借这个机会把当朝的首席宰相王曾给赶走。

那为啥呢?因为宰相王曾让她不痛快嘛。这说起来也很简单,其实都是一些礼制上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无非就是国家要办个仪式,太后应该出现在哪个大殿,太后的某个亲戚国家能不能给点好处,就这么点破事。那王曾他作为文官士大夫的领袖,一个女主当朝,他内心是有那么一个道德防线的,他处处防着刘太后越界,万一成了武则天可怎么办?所以对刘太后的很多暗示和要求,他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搞长了嘛刘太后当然心里就别扭。

但是这个王曾的宰相的位置也不是那么太好动的,因为他根基实在太好。你看我跟你数数,首先他是科举的状元出身,而且是状元当中那种最值钱的品种,什么呀他是连中三元,就是在一连串的基础考试、中级考试、国家级考试,一连串的考试当中,他每次都是第一名。那你想想这样的人,是不是科举时代的神话般的人物?这是第一点。还有呢就是当年的真宗皇帝非常器重这个王曾。你现在刘太后你再有权,你毕竟是真宗皇帝的遗孀,所以你老公这么器重的一个人,你好意思轻动吗?我给你举个例子,有一次真宗皇帝晚上就召见了王曾,召见之后就跟他聊聊得极其痛快。王曾走了之后呢真宗一想不妥,所以派身边的宦官追上去,跟王曾说了这么一句话,说皇帝刚才就是太想见你了,所以聊天的时候穿了便服,没有穿朝服有点不那么正式,但是这可不意味着皇帝在慢待你。你看这是皇帝派身边宦官追上去说的一句话,可见当年的真宗皇帝有多尊重这位状元。这是一条。

那王曾还有一点特殊的地方,就是刘太后刚刚上台的时候,是王曾帮她扳倒了前任宰相丁谓。这对刘太后坐稳现在的位置算是有功劳的。你就简单琢磨这么几条,像这样的宰相,刘太后想要罢他的官不是很容易,情理上不太说得过去。但是现在好了对吧,刚想睡觉就来了个枕头,玉清昭应宫烧了,那你宰相一把手宰相你总得负责吧。那个时候的规矩就是这样,发生了所谓的灾异,那按照天人感应这个说法对吧,那宰相你得主动背一下这个锅嘛。当然了,中国古代皇权社会出现了灾异,宰相背锅说我要辞职,这种事通常也就是走个形式。宰相上个奏折说这事赖我,我不称职我走人。那皇帝都是要挽留一下的,说你挺好的不要客气,继续安心干活。这事也就过去了。但是万没想到这次它就没过去。刘太后居然是顺水推舟,就批准了王曾的辞职。你主动辞的职,不是我要你走的。好了于是王曾罢相,去山东的青州去当地方官去了。

但是请注意,这一年大宋朝堂上重大的人事变动可不只是这一件,另外一件更加耸人听闻。要知道当时宋朝的中枢机构号称是有两府长官,两府,一位是宰相执掌政事,那另外一位是枢密使执掌军事。枢密使当年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枢密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他并不是宰相的手下。就在这一年,刘太后不仅赶走了宰相王曾,也撤换了枢密使,这个人叫曹利用。你看朝廷里的两大首脑都换人。

曹利用是谁呢?这个人在我们以前的节目里曾经是浓墨重彩地出过场,对他就是当年签订澶渊之盟时候大宋朝的谈判代表,就是那位谈下来每年大宋给大辽30万岁币的那个大功臣,谈判桌上的将军。

这一晃好多年咱们没有提到他了,但是曹利用可是一刻也没耽误地在我们没提到他的这几十年里面一直在升官,当到了枢密使。说起来你看,王曾是宰相一把手,王曾当宰相是宋仁宗继位之后的1024年的事情,到今年1029年,他才当了5年宰相官就丢了。而曹利用干枢密使跟宰相是平级的,干枢密使他干了多少年?到了1029年,他干枢密使已经干了11年,枢密院的一把手,所以其实曹利用的资格是更老的。所以你看曹利用那么大的功劳那么老的资格,但是和王曾相比他的下场太惨了。王曾不过就是到地方上当地方官而已,在宋朝这很正常。但是曹利用呢,他先是被贬官,先是被贬到了随州在今天的湖北,然后贬到了房州,就是今天湖北的十堰。在贬官的路上送他的那个宦官,这个人叫做杨怀敏,一路就指着江水就对他说,说大人你看看这个江水多好对吧,什么意思?那意思水这么好你怎么不跳进去,你得去死。曹利用在路上是没理他,最后走到了襄阳驿站的时候,这个叫杨怀敏的宦官还是想尽办法逼曹利用上吊自杀。具体的细节史书里面我没看到记载,反正《宋史·曹利用传》写到他,写到这一段最后是8个字的评价,叫死非其罪天下冤之。他罪不该死,天下人都替他觉得冤。

你看我们一般人对于大宋朝的印象都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宽厚的时代,整个宋朝好像只有岳飞那件案子,大家觉得岳飞秦桧宋高宗那是大冤案。但是没想到,在北宋号称仁厚的仁宗时代,居然还发生了这么一桩冤案。好了问题来了,第一个问题,这曹利用他到底犯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呢?那第二个问题,他犯再大的事只要不是造反对吧,一个功臣资格那么老地位那么高,按说也不至于把他给弄死吧。

好今年公元1029年,我们就借着曹利用的这个案子,我们来看看大宋朝的一个底层秘密。

我们先花点时间介绍一下曹利用这个人,他是河北宁晋人。宁晋是今天的一个县,属于河北省的邢台市。这个地方还挺出名人的,你看光是宋朝,首先就出了大将曹彬,这是宋初的大将。曹彬的孙女后来就是宋仁宗的皇后,而曹皇后后来又熬成了著名的曹太后。我们《文明之旅》将来一定会说到这个人她很重要。曹皇后的弟弟就是著名的曹国舅,传说中的“八仙过海”的八仙之一。所以这个曹家历代都出名人。不过这个曹家和我们马上要说的曹利用的曹家应该不是一家人。

现代人当中我所知道的宁晋名人,至少就有陈强和陈佩斯父子,两个很棒的老爷子。好了我们回来说曹利用。曹利用之所以能出头,多亏了20年前的那一场宋辽大战,那是公元1004年的事。当时战场形势非常凶险,打了一阵之后,双方的高层心里也都明白了,好了大宋和大辽已经证明了谁都吃不掉谁,最后还是要谈判。曹利用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非常偶然地成了大宋朝这边的谈判代表。那后来谈成了嘛,澶渊之盟签了嘛,所以他作为代表就立下了不世之功。这之后又过了14年他平步青云,最后成了主管大宋朝军事的最高长官枢密使。

但你可能会说这人也太走运了吧,他当年不就是使者嘛,两头传传话这就叫功劳?这个功劳就能当成国家的军政首长?而且我们都知道那个著名的故事对吧,他之所以在谈判桌上死死咬住说我们大宋朝每年给辽朝最多30万岁币,他之所以死死咬住这个数为啥?因为当时的宰相是寇准,寇准有言在先的,你当使者你去,只要你答应对方一年超过30万的岁币,回来我就要你脑袋。所以曹利用在前方他不咬死也不行。所以他有功劳吗?话不能这么说。要知道在当时一般的宋朝人看来,辽朝那是什么人?那叫番邦夷狄和禽兽差不多。什么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一套规矩,人家夷狄遵守不遵守这规矩不一定的。万一当使者去了,直接进了大营就一刀咔了呢?有可能的。所以只要敢去谈判,曹利用的这份胆量就是难得的。另外你想,30万岁币这个数虽然是寇准说的,但是领导划定谈判底线是一回事,真的在谈判桌上把事谈成,把协议签下来,这是另外一回事。办成这么一件大事,没点本事不可能嘛。而且立功归立功对吧,立功之后又过了14年,这14年期间曹利用可是一路升官,最后升到了枢密使,成了大宋朝的最高军政首长。那肯定过程中也经历了朝廷和皇帝的各种各样的考验,所以这样的人不可能没本事对吧。

好了这么厉害的人,当了11年的枢密使资格也很老,这在整个宋朝非常罕见。那他因为什么被罢官了呢?后来又居然被逼死了呢?我先把这个事跟你说一说,你心里掂量掂量,就这事到底大不大。曹利用有个侄子,这侄子有一天喝醉了酒,穿了一身黄色的衣服,让几个老百姓管他叫万岁。就这么个事。你听听这侄子是不是疯了?你要造反吗?穿黄色衣服让老百姓管你叫万岁。后来是侄子犯的这个事牵连到曹利用,曹利用被罢官。所以你说他冤不冤?

其实就连这事本身它也未必就是真的。至少我看到的史料里面有一个记载是这样的,曹利用这个侄子他娶了一个大太太还有一个小妾,这两个人不和在家里老是争宠。那个时代这就没办法,小妾地位低,所以曹利用的侄子只能把这个小妾打发出去嫁人。但这个侄子他有点旧情难忘情种,经常还跑到这个小妾家里厮混。那你想人家嫁人了嘛有丈夫的,这户人家的丈夫就不干了,给曹利用的侄子就设了这么一个局,一个圈套。他来家里的时候,又跟小妾厮混的时候,两个人撞见,这个丈夫就趴在地上对他山呼万岁。你可能会说就这也能害人?不明显嘛是个套嘛对吧。在皇权时代这是最方便的害人方式,中招的人那叫什么?黄泥巴落在裤裆里,这个歇后语你知道的,是有口难辩的。

话说20多年前,宰相寇准就遇到过这么一回。有一次他就是在开封城的大街上骑马走路正常走着,突然有一个疯子就跑过来,站在他的马前,就冲寇准喊他万岁。这事的背景很复杂,你就说这事的结果是什么吧。结果就是直接导致寇准被贬出京城。对就这么个破事又是个疯子,皇帝也不见得真的认为你有什么异心,你想造反也不见得。但是很严重的政治事件,所有的当事人都很尴尬,你只好让他出去对吧。顺便我说一句,在唐朝之前,“万岁”这个词没有什么忌讳的,因为很多普通人的名字史料里边都有记载,叫什么张万岁李万岁对吧。普通人之间互相祝贺说一句万岁,就和今天说一句什么万福万安差不多的意思。那万岁是什么时候成为皇帝的专称,别人不能碰的呢?那还是唐代后期的事情。

好我们说回来,曹利用的侄子被人告发有人称他为万岁,这个事情就没法解释了,所以这个人很快就被处死了。那这个案子接着还得查,因为牵扯到曹利用,朝廷派去调查的官员说,这事有人喊他万岁,这就是曹利用指使的。你想这不就有点荒唐了吗?一个人真的是耍酒疯干出来这事也就算了,怎么可能是别人指使的呢?人家曹利用是什么人?当朝的枢密使,他就是想造反,他用这么个方式造反吗?这不疯了吗对吧。而且就这么个案子居然报到朝廷,朝廷也信吗?

你看所有反常的事情背后一定有原因。你看史料记录的蛛丝马迹,你就会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先跟你说一个此前的事,什么事呢?刘太后身边有一个宦官,这个宦官贪得无厌,经常找老太后要赏赐。要多了之后太后就烦了,就跟曹利用说,说你去找这个宦官严肃地谈一谈,这么着可不行太贪婪了。那你想曹利用那脾气,把那宦官叫来,让他把头巾腰带都扒了,光着头站在厅堂当中,然后骂他羞辱了半天。那你想这宦官回头能不恨这个曹利用吗?好了过不了多久,有人就告发曹利用的侄子犯法。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喊万岁这个事,就有人告发曹利用这个侄子犯法。那朝廷就派人去查,你猜猜看派的是谁?对,去调查的官员当中,就有这位刚刚被曹利用羞辱过的宦官。那你想能有好吗?所以普通的犯法,后来调查调查,就调查出来一堆事,其中就包括他侄子被人山呼万岁这事。这事就是这么查出来的。所以你可以自己琢磨去,我们都没有直接的证据,您只能去琢磨,就这里面有多少罗织罪名的成分,你自己去想。

说到这,你是不是隐隐然已经快要猜到整个事情后面的那只黑手了?对我猜应该就是刘太后布的局。先让曹利用羞辱这个宦官,然后再派这个宦官去查和曹利用有关的案子。你看多妙。刘太后本人什么都不用说,什么都不用做,她就一定能够拿到一份捏造的言过其实的,和曹利用有关的罪名报告。当然了这么荒唐的事情,朝堂上的那些宰辅大臣们是不信的。大家都说,这事应该就是他那个不成器的侄子,跟曹利用应该没关系,他不应该知道这个事。太后就说话了,说你们平时不都是说曹利用专横吗?怎么今天又替他说话呢?大家说曹利用平时确实专横,但是现在说他的这个罪名是谋反,这个罪名太大了,这我们可不敢说他有。但是不管怎么样,事情到了这一步,你曹利用作为朝廷的枢密使,和这样的谋反大案有关,你仅仅吃这个瓜落,你的枢密使肯定是当不成了。所以曹利用被贬出京。

那问题就来了,你说刘太后为什么要这么治他呢?我看了这么多史料,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我们前面讲到的王曾也好,现在说的曹利用也好,还是以前我们节目说过的丁谓也好,这些人的共同特征是什么?都是宋真宗时代留下来的老资格的大臣。他们因为资格老底子硬,而且对现在垂帘听政的刘太后,那是多少都有一点不买账。或者这么说,他们可能也并没有不买账,但是刘太后心里担心他们资格老底子硬不买账对吧。她作为先帝的遗孀,对先帝留下来的班子,她心里多少是有一点忌惮的。就比如说对这个曹利用,刘太后在公开场合对他一直是尊称他的官名,叫侍中,侍中长侍中短,这都是尊称,从来不会叫一声曹利用。那你想,只要刘太后真的内心里想大权独揽,她当然是要想办法把这些她在明面上不得不尊重的人,老资格的人想办法给请走。这不1029年办成了,她真的就把王曾曹利用两位都请走了。这是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曹利用自己的问题了,他性格是有问题的。你想他当年敢单枪匹马去辽朝人那里去谈判,这当然是有一腔血气之勇。但这份勇气你如果驾驭不好的话,这就很容易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容易和人闹矛盾。我在史料里面是数了数,曹利用几乎和他当时所有重要的同僚,比如说寇准,我们前面提的王曾,还有前几期节目提到的鲁宗道,当时是参知政事,都闹过矛盾。大家都说他这个人比较骄横。

这也难怪,功劳又大皇帝又信任,担任枢密使的时间又长资格又老。这样的大臣难免在小节上有一点点大大不检点。我给你举个例子,宋朝有一个传统,就是皇帝经常和大臣们一起钓鱼玩,算是那个时代的“团建”。虽然是团建君臣同乐,礼仪上没有那么讲究,但基本的规矩总得有吧。比如说皇帝钓上来鱼的时候,大家才可以钓。皇帝鱼还没举竿的时候,你大臣你再有鱼你都得等着。再比如说鱼咬钩了,还得用抄网把这个鱼捞上来。大臣们用的是普通的白网,而皇上用的是特制的红网。这是宫里面的规矩。但是你看曹利用是怎么干的。话说有一次,真宗君臣在一起钓鱼的时候,皇上先钓到鱼了。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官员也钓上鱼了,刚想要举竿,旁边有随从过来赶紧说,那边曹利用曹大人还没钓上鱼呢,您可不能举竿。你体会一下这个微妙的地方。曹利用仅在皇帝之下,力压所有的群臣,而且他压大臣的方式跟皇上是一样的,他没钓上鱼你不能举竿。好过了一会儿曹利用也钓上鱼了,那随从居然是用皇帝专用的红网来给他捞鱼。这两件事情按说也都不是曹利用自己干的,他身边随从干的。但是当着皇帝的面搞这种小动作,看在所有在场的人心里怎么想?这种事情传出去,天下的臣民们怎么想?

你可能会说这就是性格问题,大大的状态。他不仅在真宗在的时候这样,到了刘太后当家的时候他也是这样。刘太后的后宫里,她身边围绕着各种各样的宦官,这些宦官经常请太后赏个恩赐办点事,太后一高兴没准就答应了。答应了条子就写出来,请外面的大臣来办。那遇到这种事,曹利用往往仗着自己资格老功劳大,往往就是拦着不办,这个好处不能给。那你想把刘太后身边的宦官可就得罪得不轻,这些人可就坏想方设法地要害他。比如说曹利用在太后面前说话,经常手里有点小动作,用手指敲敲腰带什么的。宦官就跟刘太后说,瞧他那副德行,当年先帝在的时候他敢这样吗?这不就是瞧不起咱们太后吗等等。不是说曹利用不讲规矩,是说曹利用看不起太后你。就这种话说多了,你琢磨琢磨背后的用意,就非常阴毒。更阴毒的招也有,就故意给他下套。那前面不是说了吗,太后要恩赏身边人一点什么东西,曹利用老是拦着。但是有时候他也拦不住,也会同意那么几样。你不能凡是太后批的条子你都不答应。好了这就给身边的宦官得着机会了。他们就骗刘太后说,说你看我们得了您的赏赐,条子批出来,但是枢密院的曹大人老是不给。但是什么时候他会给呢?如果是曹利用家里的人私下承诺的,那就可以给。说白了他也有好处,不信咱们试试。你看这一回,就是他家里人私下许给我们的,你看是不是他就给了他就同意了?验证了吧。他哪是为国家着想替国家省东西?不是,他就是有私心。你看这种套下多了,俗话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刘太后身边有这么一大群人,天天给曹利用上眼药,你说他能有什么好下场?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曹利用最后是被一桩莫名其妙的跟他侄子有关的冤案牵连,丢了枢密使的官,在贬谪的路上被随行的宦官活活逼得上吊自杀。

你可能会说,这事还是挺蹊跷的。曹利用虽然被贬官了,但大小也是个朝廷命官,旁边随行那是谁?一个宦官。被他骂几句我就抹不开面子我去死?这个曹利用怎么这么想不开?其实要依我说也不难理解。他当了十几年的枢密使,突然被贬,心里肯定是凄凄惶惶的。如果我是那个存心要逼死他的宦官,那平时嘴里夹枪带棒不干不净,那种指桑骂槐肯定是有的。更要命的是,如果我是那个宦官,我没准就会跟他碎碎念,你看太后平时你可不知道在宫里多厌恶你,太后是怎么怎么,我们出门的时候她跟我们说了对吧,希望你去死。死吧,不死将来还连累家里人,最后还是个死,还不如现在图个痛快。我要是那个宦官,我一路就会这么说对吧。那你想,这就难免会让人失去最后的希望,最后就坚决地走上了绝路。这里面到底有没有刘太后的准确授意,那就说不清楚了。

好听到这儿,我估计你心里应该有俩疑问。第一,这个曹利用简直就是个愣头青,这样的人这样的性格在官场上,一般来说都活不到第二集对吧。他怎么在澶渊之盟之后14年期间就能够爬到大宋官场的最上层呢?他的能力到底是怎么体现的呢?这么个破性格对吧。第二就是这么高地位的官员,如果只是为了政治斗争,刘太后不喜欢他希望他出局,那剥夺他的权力就可以了,刘太后何必非得把他逼死呢?

这两个问题,那就不能从政治斗争或者是曹利用性格的角度来回答了,我们还得深看一层才能知道答案。

曹利用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逼死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能得提到一个制度史上的概念。你知道曹利用这种官在宋代叫什么吗?叫武选官,武将的武选择的选,武选官。大概率你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没关系,这是宋朝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概念,此前也没有此后也没有。

那一般我们理解朝廷里的官无非是分成两种,要么你是文官,要么你是武官,最多再加上两类对吧,皇帝身边的叫宦官,官员下面叫小吏,文官武官宦官小吏,最多也就这四种。奇怪为啥宋朝搞出来了一个武选官的新类别呢?武选官是啥呢?他是武官吗?是。能带兵打仗吗?能。是职业军官吗?不是。他是地方官吗?不是。我知道这么说大家都会稀里糊涂。我这儿有一本书,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赵冬梅老师,也是我们《文明之旅》节目的顾问,她有一本书叫《文武之间》,说的就是宋朝的武选官。那武选官的实质就是这本书的标题,他是在文官和武将之间的一种官员。

我们这一期节目当然不是搞学术研究,我们说不清楚这么复杂的制度问题,我们只能简单地给大家勾勒一下轮廓。

武选官从哪来的?小孩没娘说来话长,这话得从唐朝说起。话说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这些皇帝看谁都信不着,朝廷外面的什么文官武将,看谁都想要造反。谁可信呢?身边就这些宦官,能力不见得行但是起码是自己人。所以从禁卫军到宫廷里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事,就渐渐地开始让宦官来管。这也不是什么正式职务,有时候就是一个临时的差遣,去你去替我把什么事去办了,临时给一个官职,这叫什么什么“使”。比如说管饮食服务的,叫什么尚食使御食使。管食料供应的,管那个宫廷里吃的牛羊,这就叫牛羊使。管喝酒的就叫酒坊使等等。什么衣食住行宫廷保安,园林清洁宫廷医院等等,都让这些人来管。但是渐渐的,这些人的职权就开始向宫外扩展。比如说管马的,宫廷里需要马国家也需要马,那为什么设两个官职来管马呢?干脆一人管了得了。所以你看也是宦官来管,什么什么使,他就职权的范围就伸出到了宫廷之外。什么管兵器制造的,管各种为皇上挣钱的买卖的,管接待外国使者的。所以唐朝的后期就演化出来好几百种这个使那个使,他们都是宦官。那发展到最后呢,这一些使他的就权力非常大。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枢密使,这个职务是怎么来的?唐朝前期没有这个职务对吧。它就是唐朝宦官担任的一个皇帝身边的通讯员的角色,负责和前朝的宰相们沟通,这个人叫枢密使。但是因为他在皇帝身边,他受皇帝信任,那个权力就容易越来越大,甚至凌驾在外朝的宰相之上。

好了唐朝之后是五代的乱世,这个枢密使就越来越重要。到了北宋,枢密使干脆就演化成了管理军事的最高机关。

你可能会说,这说的不是唐朝的宦官吗?跟宋朝的武选官这有什么关系?唐朝末年发生了一次宦官大灭绝事件,宦官被杀光了。我们以前其实讲过这一段,就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两次这样的事,一次是袁绍杀尽了汉朝的宦官,一次是后梁太祖朱温杀尽了唐朝的宦官。好了到五代的时候,宦官是没了,那他们原来留下来的这个使那个使,这么重要的一些活它谁来干呢?当然还是皇帝信任的人来干。因为这个使那个使之所以有这个职务,就是因为皇帝信不着外面的文臣,需要信任的宦官来干。所以现在没宦官,就用身边信任的人。那五代时期的皇帝,他的出身往往是什么军阀土匪,他能信任谁呢?当然就是一起打仗打出来的那些老兄弟,自己的手下自己的战友身边的随从,就是这些人。所以你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你是五代时期的一个军阀,你突然当了皇帝,你看外面那些文臣,这些人弄笔杆子的是吧,跟自己其实没啥关系。你就让他们自己在外朝管点日常的国家行政事务,公文旅行就行了嘛,给朝廷撑撑场面就行了嘛,换不换人无所谓的。所以才有我们以前讲的五代的冯道那种人,谁来当皇帝他都是宰相,为什么?因为不重要。那个时代真正重要的事,比如说军队的指挥权,还有想各种办法搞钱的事,这种权力皇帝是死死抓在自己手里的,只信得过自己身边人。这一拨人就是宋代武选官的前身。

所以你看这些人的身份有意思了,他们虽然干的是唐朝宦官留下来的活,但是他们在生理上并不是宦官。但是你说他是正常的官员,他们又不像朝廷里的那些文臣士大夫,是凭本事然后一级一级地升上来的,到宋代是凭科举成绩一步一步升上来的。这一拨人凭借的是什么?就是皇帝的私人信任,皇帝信得着所以你干这个。所以他们干的事很杂,替皇帝打探信息执行密令,外交出使联系藩镇,甚至是带兵打仗,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可以说是皇帝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它就哪里搬。就这么一群人。

说到这儿你就明白了,为什么宋朝的武选官虽然它的名字里面有这么一个“武”字,但是他们干的活儿往往和武力和军事没有关系。比如说管个什么盐茶酒,管个商税,管各种各样的库房作坊,各种专卖生意。对皇帝看来,为我搞钱这不是自己人能行吗?让武选官去对吧。

在宋代武选官还被开发出了一个特别妙的用处。你看,武选官他是有自己独立的系统的,独立的晋升通道,跟外朝那些文臣士大夫不一样的对吧。好那如果有一些官员或者是功臣的子弟,他又考不取科举,但是朝廷又觉得这些官员的子弟我应该有个照顾,那怎么办呢对吧?科举很严肃那个是不能动的。好先来当武选官。这是这些官员功臣子弟的一条出路。所以你看,武选官刚开始是皇帝信任的一小撮人,但是因为充当了这个官员子弟的出路,所以他的数量就越来越膨胀。到北宋的末年,武选官居然膨胀到两万多人。

武选官还有一个用处,就是在文官和武将之间,武选官可以作为一道隔离墙,是一个缓冲地带。宋朝是重文轻武的,在军队里成长起来的军官,那皇帝是不放心的对吧。你从小就跟那些士兵在一起,你在士兵当中是有号召力的,皇帝怎么都不会放心的。所以在宋朝,如果你是个军官,你是个职业军官,你甚至都不算官,只是平时管管训练,打仗的时候带队伍冲锋。战场的指挥权怎么能给你们这些人?那皇帝太害怕了。战场的指挥权往往就掌握在我们刚才说的武选官的手里。武选官虽然他不是科举正途出身,但他毕竟是官僚,他平时他不在军营里待着,他不和军人们厮混,所以他不容易变成威胁朝廷的军阀。你听着这个逻辑就很有意思了。这就形成了叫高高在上的文官,地位低下的军官,军官甚至都不算官,然后中间有一个夹心层,这个夹心层叫武选官。

赵冬梅老师在《文武之间》这本书里面,对武选官有一个简洁的定位,四个字叫“陛下家臣”。陛下就是皇帝的意思,家臣就是皇帝家里的臣子,不是外朝的臣子。所以他们的特点也就是四个字,叫“亲而不尊”。你跟皇帝的关系确实很亲,但是不好意思,你是皇帝家里的臣子,说的不好听就是奴才对吧,所以你的地位是不可能尊贵的。

我来举一个五代时候的例子,你稍微感受一下,这是一类什么样的人。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是后梁,后梁太祖朱温就有一个非常信任的人叫敬翔。敬翔也很了不起他是名门之后,祖上有人当过唐朝宰相的。但是现在是五代乱世,这个天就不能这么聊,你们家祖上是宰相又如何对吧。传统士大夫那个上升之路没有了。但是这个敬翔运气很好,他跟后梁太祖朱温混得很熟,据说前后30多年,朱温对敬翔那是言听计从。敬翔对朱温也是尽心尽力地辅佐,所以敬翔后来官当得很大,当到了枢密使这么大的官。我们前面已经讲了,枢密使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但是有一次,敬翔对朱温的儿子表忠心的时候,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说你看我虽然贵为宰相,但实际上,实际上就是你们老朱家的一个老奴。我对待你,明面上你是皇帝,这是朱温的儿子这时候接班了。但实际上我的心里是什么?你就是我的少东家,是一个老奴对于少东家的感情,我哪敢对你说假话。你听听看,这才是武选官这类人的真实的自我身份认知。我就是皇帝的家奴或者家臣而已。

那为什么叫“亲而不尊”?我们还是拿这个敬翔来举例子。他虽然贵为宰相,但是他的老婆是怎么来的呢?他老婆居然就是皇帝朱温从自己的后宫里,就是自己的媳妇选出一个来赏给他。

这个女人也挺命苦的,在各种军阀的手里转来转去,可能长得比较好看吧,所以谁打仗打赢了都把她弄进自己的后宫。这个女人还当过烟花女子,后来是被朱温收了。朱温在这个方面没有什么底线的,什么儿子的媳妇照睡不误。朱温一看这个敬翔的妻子死了,就说这个他死个女人没关系,我这有个女人不错来给你当老婆。但是你猜怎么着?这个女人当了敬翔的夫人之后,还经常要进朱温的卧室。你去想吧,这个关系有多尴尬。在朱温看来,这怎么了这不很正常吗?我拿你当兄弟,女人都可以和你共享够意思吧。在敬翔看来,这个女人可以到朱温那里去吹枕边风,我也是惹不起,所以在家里也把这个女人供着。你体会一下,这就是所谓那种叫“亲而不尊”的关系。我跟你很亲近,我可以跟你分享所有的东西,但是不好意思,要说尊重那是没有的。

好了到了宋朝的时候,武选官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它不至于这么乱了,我们刚才说的是五代乱世。但是武选官和皇帝关系的实质可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是“亲而不尊”的皇帝家臣。

好了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武选官的事,那目的还是为了回到今天我们节目的主线,我们要理解曹利用。曹利用职务这么高,枢密使国家最高军事主管机关的首脑,皇帝那么信任,居然落职之后被几个宦官在路上就给逼死了,怎么理解?现在好理解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武选官不值钱,皇帝不信任了他就什么都没了。曹利用的父亲就是武选官,他也是因为这层关系才走上了武选官的序列。早年间的职务叫“走马承受”,这也是个挺有意思的官名,走马承受,说白了就是皇帝公开的特务,替皇帝盯着各种各样的情况,能打小报告的人。后来因为在我们前面讲了,在澶渊之盟当中的表现被皇帝看重,从此平步青云。但是不管他官位多高,底色没变还是皇帝的家臣,他的权力和他的地位只有一个基础,就是皇帝信任,除此之外他什么都不是。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在公元1029年,湖北襄阳的一个驿站里面,当几个宦官凶神恶煞地围着曹利用,说太后不信任你甚至厌恶你,你死了算啦。那对于一个武选官来说,那确实就是天塌了。上吊的绳子给你准备好了,把头套进去一了百了。这么想的话,做这个决定好像确实也就没有那么难了。

我说到这儿,你可能还是会觉得曹利用这个人的悲剧,即使跟他的武选官出身有点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他的性格吧。你说得对,所以我们就要进一步追问,曹利用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性格?难道我们要去追问他的原生家庭生存环境等等吗?不是,误解了。曹利用的性格是有一点莽撞,但是如果没有这点莽撞的性格,他也未必会受到皇帝那么大的信任,以至于后来能当上那么大的官。我们往回倒一倒,公元1004年的时候,澶渊之盟快要签订的时候,当时真宗皇帝是要找一个能出使大辽的人,枢密院就推荐了曹利用。曹利用当时是什么人?很底层的一个武选官。皇帝就接见他,看看这个大使怎么样。见了面之后就问,说你家是哪里的呀?当时曹利用说了一句答非所问的话,他说我身为臣子能为皇帝你去死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管什么家不家的。你看他就是这么一个慷慨激昂不管不顾,急着要表忠心的性格。但是在皇帝看来再合适没有了,这叫什么?这叫胆气这就是忠诚。在当时的情境下,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吗?所以就决定用他,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在那个瞬间能够脱颖而出。

澶渊之盟之后,曹利用虽然有功劳,但是有功劳朝廷就给你赏功劳就行了,皇帝可不是因为你有功劳就一路把你提拔成枢密使对吧。说到底还是因为在这之后的14年间,曹利用不断地巩固了皇帝对他的信任。那凭什么呢?就凭他一根筋认死理,敢于表忠心的莽撞性格嘛。

话说有一次,曹利用就拿自己和另外一位文臣士大夫李迪来做比较。他说如果要比在纸上写几个字然后就被皇上赏识,那我确实不如这个李迪。但是如果说要赤手空拳连命都不要到敌人那里去谈判,文臣士大夫什么李迪那可不如我。你听听曹利用心里是明白的,我没有别的优势,我的优势就是听皇帝的话,敢不顾一切地为皇帝效忠。

还有一次当时寇准还在,曹利用只是寇准的副手。寇准在喝酒的时候就逼曹利用喝酒,曹利用就是不喝。寇准就急眼了,说你不过就是一介武夫,我劝酒你怎么敢不喝?曹利用也急眼了,说皇上把我提拔进枢密院,你却说我是一介武夫,明儿早上谁也别迟到了,咱们就去问问皇上,我到底是不是一介武夫。

你看当时这两个人就这么刚。你听听曹利用还是明白的,自己是武选官出身,和进士出身的寇准文官没法比。但是自己有皇帝罩着,这是我当官唯一的底气。所以跟你在酒桌上咱俩吵,吵不赢你,明天咱俩进宫去面圣,这是我有把握能赢的。所以曹利用才敢和寇准王曾鲁宗道所有这些同僚翻脸。

说到这个地方,我要插一句很重要的嘴。在性格上显得莽撞一点,在行动上做得过分一点,这本来就是表达忠诚的一种技巧。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就亲眼见到一个场景,一家挺大的公司开会,老板正在上面讲话,会议室里当时坐着大概100多个人吧,都是高级管理人员和中层干部。老板讲着讲着话,就拿起茶杯喝了两口。只见会议室的后排站起来这么一位,目测一个50多岁的一个干部,级别应该也不低。请注意是在会议室后排,然后一路小跑,在会议室所有男女老少的众目之下,拿起一个热水瓶,跑到台上给老板满上水杯,然后再回来。

当时我看着就有点儿发愣,我说你这个拍老板马屁,这也太不顾及别人对你的看法了对吧。然后会后呢我就跟旁边一个人在聊,他就提醒我,他说你看忠诚这个东西,本来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忠诚本身,你得真是忠诚。第二你敢于公开地过分地表达忠诚,就像刚才这位站起来众目之下拍个马屁,这是过分地表达忠诚。第三个是让忠诚的对象,就是这个上位者心里得明白,我敢于得罪所有的人,他们看我什么眼光我根本就不在乎,因为我除了拥有对你的忠诚,你对我的信任之外,我是一无所有。这三样东西拼起来才是忠诚,缺一不可。

你就想如果没有最后一条对吧,你有好多,你家里还有钱,你有大量的社会关系,你也有能力,你说你忠诚谁信呢?因为缺了我你还是能活得很好,我对你没有全然的信任。所以这三条拼起来才叫忠诚。

你应该也注意到,就如果一个人在他的环境里是以忠诚而著称的,那这个人在性格上多少就有点不管不顾对吧。他越莽撞越把周围的人都得罪光,他的主人就越知道他离不开我,所以他不会背叛我,所以我对他就可以放心,他就越能享受到忠诚带来的红利。

我说到这儿你就明白了,曹利用的性格问题。曹利用固然性格不好有点骄狂,但这是他有意无意表现忠诚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说,如果他不是这样的性格,他恐怕也当不上枢密使。所以你看,这不是什么简单的性格悲剧,这是一种生存方式的悲剧。我们今天讲曹利用,讲武选官这个群体,他们的生存方式就是所谓的“单维生存”。他们社会存在的根基非常单薄,就是皇帝的信任没有其他。这是他们和这个世界之间唯一的纽带,那真是细得细若游丝说断就断,哪天皇帝一个眼神觉得你不值得信任你就完蛋。

在传统社会在皇权时代,一个人的生存依附在另外一个人身上,这是很常见的生活方式,单维生存方式。那这种生存方式的反面就是多维对吧。同样是在那个时代也有这样的人,比如说科举出来当官的士大夫,这就是更有优势的生存方式。他们和社会之间的纽带更丰富更多元,所以叫多维生存者嘛。

你可以对比一下这两种生存方式。我们就说一个科举出来的进士,他有什么呢?你看他的社会基础,他有同学他有老师有同年有座主。他不仅是皇帝的臣子,他还是孔夫子的学生对吧。他还是自己家族的希望,他还是自己乡土的骄傲,他还是普遍老百姓眼里的文曲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所以你看,支撑这样一个文臣士大夫生命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价值网络。那他自己心里就笃定得多,皇帝对我宠爱不宠爱,这当然也很重要,但是不是绝对性的影响。我对自己的评价,甚至皇帝对这样的人的态度,是被他身后的那一整套复杂的价值网络反制的。

就像我们今天讲这两个人对吧,枢密使曹利用,他一旦失宠,马上从云霄跌落尘埃,被几个小人当场就能给逼死。而我们前面讲的宰相王曾,连中三元的状元,科举史上的奇迹,公认的儒臣领袖。那得罪了皇家又怎么样?他不就是得罪了刘太后嘛,丢了官那又怎么样对吧。刘太后有所顾忌的,不会追加对王曾的迫害的。而王曾靠后来自己的士林声望,也随时可以东山再起,确实后来就东山再起了。这样的人他才是多维生存者。

我们今天对比的这个例子虽然发生在宋代,但是对我们现代人也有启发对吧。英国法学家梅因,在他的名著叫《古代法》里面有一个著名的判断,他说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都是一个叫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这个词有点抽象,好什么叫“从身份到契约”?请问什么是身份?身份就是人不可改变的依附关系。对你是谁的儿子,谁的臣子,谁的附庸,几乎生下来的时候就定了,你也改不了。这是我和世界的固定纽带,固定组合关系,这叫身份。那什么叫契约呢?契约就是社会允许我通过我的自由意志,和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通过结成关系来创设自已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我就是一行代码,我和周边的代码,我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不断编程,来造就自己的人生。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科举制度下的进士文官士大夫,其实是带有一点现代色彩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编织自己的生活。他们生活在一种叫可以主动创设的命运之中。

这个话题其实今天来谈一点也不玄虚。就像一个年轻人今天入职一家公司,这还是摆在面前的两条路。你作为一个年轻人,你会怎么想对吧。你的职场上升之路,是建立在老板领导赏识和信任的基础上,还是要建立在更独立的能力,更优质的社会关系,更鲜明的专业特长,更良好的客户关系上。两条路都有可能让你升职的。前者是公司的忠臣,后者是业务的销冠。请问这两条路如果都摆在你面前,你要当哪种人呢?这并不是一道人人都会做的选择题。

好了点到为止,今天节目的最后,我们还是说一说曹利用故事的结尾。曹利用倒台了被宦官逼死了,跟他关系好的朋友,包括他举荐的人,很多都被牵连。毕竟他当了十几年的枢密使,这些朋友这些人都丢官的丢官,被贬的被贬。这是公元1029年的事情。好然后就是一个漫长的给他翻案的过程。6年后就是公元1035年,这时候刘太后已经去世了,宋仁宗亲政,那朝廷就开始翻这桩案子。这一年先是把曹利用的几个被牵连的儿子就给放了,愿意回京城来住就回来吧,朝廷也不禁止你们了。宋仁宗皇帝还下圣旨,没收曹利用的四块地,还给他们儿子其中的一块,好让他们回来住。这时候没有正式平反。

又过了5年到了公元1040年,宋仁宗不知怎么又想起曹利用这个案子了,给曹利用赐了一个谥号叫“襄悼”。“襄”就是今天襄阳的那个襄,襄的意思是有建立功绩的意义,这是朝廷承认了曹利用的功劳。“悼”就追悼会的那个悼,是哀悼的意思,这是对曹利用的结局从朝廷的角度来说还是有点抱歉的,我们哀悼你一下。

好了又过了9年1049年,朝廷又把曹利用被没收的一处房子还给了他的子孙。又过了12年到了1061年的时候,这时候连宋仁宗都快去世了,不知怎么这宋仁宗又想起曹利用这个案子,皇帝又下诏,把曹利用的所有没收的田宅都还给他们家。

反正当时我看到这段史料的时候,我看到之后我都惊了,30多年的陈年旧案,这个时候居然还没有结束,皇帝心里还惦记着这事,东西要慢慢还你们家。没想到又过了17年,居然到了公元1078年的时候,1078年这已经是宋神宗在位的时候,这个案子居然还有一个小尾巴。朝廷下旨赐给曹利用家,这时候已经是后人了,20顷的田地,说就这样了,这是最后一笔朝廷给你们家的了,你们家以后再也不要再找朝廷要归还的财产了。你想这将近50年都过去了,曹利用的事最终才结了案。

那为什么要介绍这个小尾巴?你看一个家臣,自己家的臣子和他的主人的故事,可不就是这样的嘛。一句话说对了马上给你荣华富贵,把你提高极高的这个位置。一件事做得不合心意,马上把你打翻在地。那至于钱财和家产,这是主子和奴才之间的无尽拉扯,想还你多少该还你多少,看心情看时间,没准就可以像曹利用案子这样,可以一直拖拖到天荒地老。谁让你是一个单维生存者,你只是陛下的家臣呢。

好这就是公元1029年我为你讲的故事。11世纪的全新的10年马上就要到来了,我们下一年公元1030年再见。

下面是本期感谢。本期感谢真的是要认认真真地向所有我的视频节目的用户鞠个躬,感谢你。因为今年对我来说意义非同寻常,今年是“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的10周年。10年干什么都不容易。今年跨年演讲的地点定了,就在杭州。今天跨年演讲的主题也定了,叫“来自未来的好消息”。10年了我特别想跟你聊一聊,如果你有来自未来的好消息的话,不管你是从身边看到的,还是在你的行业里觉察的,现在可能还是一个非常小的现象,但是你觉得这个现象指向未来,它长大了,它是一个好消息。我特别期待你能告诉我。

我要特别感谢网易《逆水寒》为我们提供的宋朝美学独家计算机图形技术支持。我发现身边有不少朋友都有选择困难症,每次纠结半天,好不容易做了选择,多少还有点遗憾,觉得另外一个选择会不会更好。但是选择一旦做了,就算后悔了很多时候也没办法重新选择一次了,咋办呢?只能接受。但是玩网易的《逆水寒》可就不一样了。《逆水寒》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在游戏里面有一个“主线梦回”的功能,啥意思?就这个功能可以让玩家回到过去,在另一个时空解锁更多故事。不仅如此,他们的策划甚至为每一个剧情都制作了多个结局和支线的关联剧情,为让玩家可以体验到视角更完整的江湖故事,尽情探索不留遗憾。这种鱼和熊掌能兼得的快乐,你要不要也体验一下?欢迎来《逆水寒》。

本期节目的最后,我想致敬唐代大诗人李白。不是那个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李白,而是写下了一首叫《妾薄命》的李白。咱们这期节目讲的是宋代著名的武选官曹利用。武选官,这个处于文武之间的夹心阶层,他靠忠诚赢得皇帝的信任,命运系于一人呐。这就特别像古代后宫里的女子。恰好李白写过一首咏史诗,说的就是汉武帝金屋藏娇的故事。咱们一起来读读这首李白的《妾薄命》。

汉帝宠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你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驰。这就是曹利用的悲剧,也是所有单维度生存者的悲剧。谨以此诗致敬李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