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次浏览

你是否也有过渴望「被看见」的经历?【意公子讲三国】

有多少时候,我们的全部努力,都只是为了寻求一句父母的肯定呢?我今天想说一说曹操的儿子曹丕。

曹操一家都是文学家,曹操、曹植、曹丕。我们语文课本上学过曹植的诗,但我好像没有印象我们学过曹丕的。其实史书上对于曹丕的评价大多都是负面的,说他阴郁多疑,矫情自饰,城府太深。但当我们真的走进曹丕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真的是一个可怜又缺爱的孩子。他一直都在被那个“你是长子,你应该怎么怎么样”所困住。他终其一生,只不过是为了想跟他的父亲说一句:“爸爸,你可以再夸一夸我吗?”

曹丕这个名字是他的父亲曹操起的。“丕”来源于《尚书》“尔惟弘周公丕训”,就是要听从周公那些伟大的教诲。“丕”是伟大的意思。也许他的父亲希望他做一个伟大的人。

曹丕的童年是奔波的。那个时候他的父亲曹操正忙着打黄巾军,打董卓,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他不像弟弟曹植,在稳定的环境里长大。从他记事开始,好像要么是在军营里,要么在马背上。前面是爸爸骑马的背影,后面是随时会引爆的战争。他在《典论·自叙》里说自己五岁开始学习射箭,然后是骑马。一个八岁的孩子上马骑射,一身本领。你可能会觉得他很厉害,但从另外一种角度上来讲,他也很可怜。

在我能够查到的这些历史资料里面,有记载的男子学习射箭至少也在八岁以后。贵族公子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有一项就是射箭。曹丕五岁就开始了,而且他学习的那种骑马跟射箭,完全不是贵族公子的那些花花招式。他学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要在那些随时可能降临的战争中生存。

在他十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儿。曹操因为霸占了投降将领张绣的婶婶邹夫人,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后张绣反水偷袭曹操,曹操遭遇了军事生涯里一次惨烈的失败——宛城之败。黑夜之中,曹丕只听见刀枪剑戟声,还有人和马的惨叫。他冲出军营,比他个头大得多的男人们在厮杀搏斗,鲜血横流。想一想,一个十岁的孩子正在经历这样的画面。而他的父亲呢,根本就顾不上他,因为他自己都被流箭射中了,在逃命中。他的坐骑都给射死了,仓皇之下,他哪里还能顾得上儿子呢?

还好曹丕自己学过骑射,在乱军中他乘马逃脱。而他同父异母的大哥曹昂,因为把马给了父亲,自己战死在了沙场上。按道理说,杀子之仇不共戴天。可是没有想到,张绣再次投降曹操以后,居然还得到了曹操的优待。曹操甚至还给他加官进爵。曹丕完全不能理解父亲怎么能隐藏得起这么大的仇恨呢?可是年纪轻轻的他又做不了什么,于是他每次看到张绣的时候,都只能当众指责他:“你杀了我哥,你还有什么脸在这混?”

除了大哥曹昂之外,曹丕还有一个弟弟叫曹冲。我们小时候都学过“曹冲称象”的故事,那是一个神童啊。他五六岁的时候就跟大人一样成熟。曹操特别喜欢这个小儿子,甚至有想把王位传给他的意思。可惜天妒英才,曹冲十三岁就死了。曹丕非常怜爱他这个弟弟,写了一篇诔文,就类似我们现在这种哀悼的文章,叫《曹苍舒诔》。他在那篇文里说到弟弟美好的一生,说到上天不眷顾这个生命的悲痛,全篇情真意切,让人嗟叹。

曹操当时也是悲痛欲绝。曹丕看到父亲这样,就上前安慰他。没想到曹操说了一句话:

曹操:这是我的不幸,却也是你们的幸运啊。

曹丕突然就明白了,无情最是帝王家。父亲的家业最终还是要有人来继承的,而自己已只不过是众多孩子当中的一个。他们既是兄弟,也是竞争者。竞争的是能力,是心计,是胸怀,也是父亲的爱。

曹操爱曹丕吗?我想曹丕可能不那么觉得。因为父亲几乎就没怎么夸过他。在曹冲死后,父亲大部分的夸奖给了他的另外一个弟弟曹植。当年邺城铜雀台落成,曹操把儿子们都带到台上去,让他们各自写一篇文章。曹植“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铜雀台赋写成。曹操甚至都说:“你是请人代笔的吧?”曹植说:“不信你可以当面考我。”曹操拿着曹植的文章赞叹不已,甚至拿给群臣炫耀。我不知道同在台上的曹丕,看着他那十八岁的弟弟意气风发的样子,心里是什么感想。

从小在一个安稳的环境里长大,翩翩公子温润如玉。一百多年后的谢灵运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他的文采是那样的耀眼,而且最让人喜欢的是他的这个弟弟性格非常简单随和,随身之物从不追求华丽,一点都没有贵族公子的架子。面对这样美好的弟弟,我不知道曹丕的内心会不会觉得有点自卑。所有他想得到的,好像弟弟都能够比他更轻易地得到。

自古立长不立贤,嫡长子继承制从周朝以来就开始了。但是他英雄一样的父亲,好像并不想要遵循这样的规矩。所以作为嫡长子,他没有夸奖,没有偏爱。原本需要他继承的家业,也没有。建安十六年,曹植被封为平原侯,有了自己的封地,自己的家臣。曹操甚至向全天下公开征集有才之人给曹植做属官。而曹丕依然是一个没有正式官衔的曹操副手。当曹操带曹植上前线去打仗的时候,曹丕就留守邺城大本营,来做曹操的后盾。他从来不会主动的跟父亲要什么,而是父亲要他做什么,他做什么。你说他内心没有渴望吗?我觉得未必。而是他知道他自己不能主动去要,而且他未必能要得到。

曹丕跟杨修关系不错,杨修还送给曹丕一把王之剑。曹丕很珍惜,一直到自己当了皇帝以后还带在身边。但可惜的是,杨修在曹植和曹丕的战队里,最终还是选择了弟弟曹植。文采的光芒是弟弟的,有才的谋士是弟弟的,父亲的偏爱是弟弟的。曹丕只能自我安慰:“至少父亲还给我留了一个副手的位置,让我来镇守大本营。”

也许就连这个也是弟弟的了。当夺嫡之争日益白热化的时候,曹操一反常态,任命三公子曹植代替曹丕留守邺城大本营。在临走之时,曹操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曹操:我当年做顿丘令的时候也只有二十三岁,你今年二十三了,也要像我当年一样努力啊。

曹丕心里深深地知道,父亲二十三岁当顿丘令的时候,大刀阔斧地改革,甚至不惜得罪权贵。那是他一生当中最意气风发的时候了。而现在,他把这句话留给了弟弟,不正是希望弟弟也像当年的他自己一样,一步一步成长,成为光芒万丈的太阳吗?

其实我找了曹丕很多资料,我到现在都不能够确认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收敛自己的情感,如此的阴郁深沉而富有计谋的。如果要我来猜测的话,我在想那场夺嫡之争吧。表面上看争的是王位,争的是家业的继承权。但是当我们朴素地回到一个家庭里,兄弟姐妹之间争的不就是父母的注意力,和爱吗?

我们知道曹丕最后赢得了夺嫡之争的胜利。这里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曹植让父亲失望了。但是很蹊跷的是,史书上对于曹植因为这些反常的行为而导致失宠的这两件事情,讲得非常地含糊,甚至有些讳莫如深。《三国志》里说曹植有一次酒后乘着马车行驶在专供皇帝行车的御街上,天子才能进出的司马门出宫。而这条道,这道门,是当时享有“天子之制”的曹操才能走的。你老爹还活着呢,你就迫不及待想要取而代之了吗?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处死了当时守卫宫门的官员。

还有一件事,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希望曹植能建功立业,专门给了他一个机会,任命他为南中郎将兼征虏将军,带兵去解救曹仁。出兵前,曹操还专门把曹植拉过来面授机宜。结果第二天,眼看着军队就要出发了,曹植却喝得醉的起都起不来。曹操于是对曹植彻底失去信心。但是很奇怪的是啊,曹植的这两个举动和他之前完全判若两人。当时父亲要他代替哥哥曹丕把守邺城的时候,他还是兢兢业业,不出差错的。但为什么在最关键的节骨眼上,他反而有这样的出格之举呢?

《魏氏春秋》里面就直接说是曹丕耍了手段,去找弟弟喝酒,故意灌醉他的。夺嫡之争至今已经难辨真假。我们翻开史书,一个阴狠的曹丕,他为了要登上那个王位,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对自己的弟弟都下毒手。到后来,他还废掉皇帝,自立为天子。他的父亲都没敢做的事,他做了。

当我们抛掉所有的身份,抛掉所有的历史背景,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孩子,他在大喊着:“你看我有多厉害!你没敢做的事情,我做了!我才是最像你的孩子啊!”

公元217年,曹丕三十岁。汉献帝下了一道诏书,让曹操可以享有帝王一样的规格:帝王之冕,帝王之驾乘,帝王御用之物,曹操都可以享用。和这个诏书同时发布的还有一道命令:五官中郎将曹丕被任命为魏世子。那一天那个隐忍的、深沉的、克制的、绷了好久的曹丕,终于释放了他的情感。他搂着大臣辛毗的脖子说:“辛君辛君,你知道我有多开心吗?”包括《世说新语》在内的很多典籍,对这件事都是批判的。他们认为曹丕不应该这样,他应该要悲戚父亲的老去,应该要感觉到自己扛起这份责任的重大。但是我真的想说,他真的忍得太久了。也许他只是一个想要得到父亲一句肯定的孩子啊。

三年后曹操病故,曹丕写下了一篇祭辞,叫《短歌行》。当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去世的时候,曹操其实也写过《善哉行》来哀悼自己的父亲。但是在那一篇里面,除了哀痛父亲的去世,他还写了对于时局的忧虑:“内痛父死,外悲君难。”这还是一篇可以被公开的,带着一点点教化意味的诗。但是曹丕的《短歌行》却完完全全写给内心。在他的诗歌里,父亲不是那个世人认知的,光芒万丈的政治家,不是那个叱咤风云的军事家,不是那个霸气雄浑的文学家。他仅仅只是一个父亲。

曹丕亲撰祭文,在他的父亲的灵前抚筝而歌:

曹丕:帷幕、几案,那些父亲用过的东西还在,可是他已经不在人间。他的魂魄是那么地匆忙,把我一个人丢在了这个世界上。母鹿叫唤着小鹿归来,大鸟带着小鸟回家,但我却没有了爸爸。谁能理解我的悲伤?普天之下,谁没有父子亲情呢?

当我们翻看历史典籍,也许看见的是一个在权力斗争当中阴郁的帝王。可是当我们穿过他的艺术作品,穿过他的人生经历,我们就会更深刻地触摸到他内在那个更真实、更柔软,也更可怜的内在小孩。那个孩子在说:“爸爸,我五岁就开始射箭了,八岁就上马骑射,你看我多厉害!我这辈子的努力就是想跟你说一句:再夸一夸我吗?”

我想如果这个时候曹操泉下有知,也许会告诉他:“在你出生那一天,在我给你起名的那一刻,那个期望早就在了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