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5 次浏览

王阳明大传(全三册)–樊登讲书

读完本文约需25分钟

很多网友都建议我讲讲王阳明。其实一开始我是很拒绝的,因为我觉得王阳明特别不好讲。他在中国历史上被人们称作“两个半完人”之一,两个半完人,那两个人是谁呢?一个是孔子,这是完人,一个是王阳明。还有半个完人是谁呢?是曾国藩。这半个完人已经是毛泽东、蒋介石他们共同的偶像。

王阳明是心学的开创者。他为什么能够被称作完人?我们过去都讲一个人厉害叫文武双全,他不是文武双全,他是文武双绝,就是他两件事都特别厉害。

他的文的一方面,我们待会儿会讲到,他创立了心学,开宗立派,把三教合一,有大量的信徒跟随他。在武的方面,王阳明打仗没有败绩,很多人把他列为中国历史上武将排名前十位的将军,他从来没有输过。而且他平宁王之乱,前后十来天,就搞定那么大一件事,举国上下都吓坏了,他去了十来天就整个灭掉了。我们待会儿会讲这个精彩的故事。所以这个人几乎在他的人生当中没有特别多会让人们觉得遗憾、失望的事,他从来不让别人失望。

日本人基本上都是靠学王阳明的东西坚持着自己的信念的。比如说有个特别著名的企业家,叫稻盛和夫,他就特别崇拜王阳明。包括现在我们中国大量的企业家其实都在学他的很多方法。究竟什么是心学?王阳明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我们今天就简短地给大家讲讲这三本书,叫《王阳明大传》。这是日本非常著名的学者冈田武彦写的。这个人是为王阳明而生的,他一生当中就研究王阳明,研究得特别透彻。他在有生之年来过中国很多次,把王阳明所有走过的地方全部都细致地考察了一遍,然后根据史料写出了这本呕心沥血的《王阳明大传》,所以这本书写得非常严谨。写完这个大传以后,老先生就去世了。

那你说,这么厚的一本书,我怎么能用四十五分钟把它讲明白呢?我们主要讲这里边的故事,我把他怎么和各个学派论争、怎么去跟学生对话的那些东西大致删掉了一些,留了一些精华,就是我们普通人需要知道的很多精华都留在里边。

王阳明生于1472年阴历的9月30号。他的爸爸叫龙山公,龙山公当年是状元,所以很厉害。王阳明的祖上也特别牛,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家听说过的王祥,就是《二十四孝》里边卧冰求鱼的那个人。他妈想吃鱼,但冬天没法吃,他就自己趴在冰上,等着冰融化了再捞鱼吃。这个卧冰求鱼的王祥就是他的先祖。还包括王羲之,也是他们先祖当中的旁支,总之是有关系的。

王阳明出生的时候,根据书上写,中国古代的书里面也有很多不太理性的成分,但也难保是真的,就是他的祖母梦见一个仙人乘着祥云而来,抱了一个小孩,说,孩子给你。她醒来以后,儿媳妇就生孩子了,就是生了王阳明。后来他们家给孩子起名,叫王云吧,因为有云彩,所以给他起名叫王云。

结果这个王云生下来以后,一直到五岁都不说话。有人说,这个孩子别是傻子吧?后来有一天,有一个游方和尚,这个跟《红楼梦》有点像,这个和尚走到他们家门口,拿手摸着王云的脑袋说,好一个孩儿,可惜说破了。这话什么意思呢?天机被你说破了,你这个名字起得有点过分,你怎么能把云这个事说出来?不能说。

然后他的祖父一听,王云这个名字可能起得过分了,然后回家改名,叫王守仁。王守仁这个名字一改,王云立刻就会说话了,而且连诗都会作了。这特别牛,九岁就开始跟大人写诗了。这就是神童,没办法。所以王阳明在小的时候,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一个孩子。

他是继母养大的。他的亲生妈妈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继母对他不好,老欺负他、揍他。王阳明跟别的小孩不一样,他不忍气吞声,他也不学王祥卧冰求鱼,不是那么孝顺。他去找来一个巫婆,跟巫婆嘱咐了几句,给巫婆五钱银子,又到山上逮了一只大怪鸟,把怪鸟悄悄塞到他后妈的被子里边。然后他后妈回家一翻被子,这只鸟就飞出来了。在中国古代,野鸟入室代表着不祥的预兆,就是一个野鸟飞进房间里,还钻到被子里去了,这是个特别不祥的预兆。

所以这个后妈就吓坏了,说,这怎么办?王云就在旁边说,不如咱们找一个巫医来问一问,找一个懂的人问问。于是就去把那个巫婆找来了。找来了以后,那个巫婆就是被鬼上身了的那种感觉,说,你对我儿子不好,我就回来找你了,你得给我想办法解决。就是吓唬他那后妈。从此以后,他的后妈就不敢对他不好了。

这就是我们说,这个孩子从小就喜欢施计谋。但是类似的故事有很多,因为王阳明也是有争议的人,有很多人说不喜欢他,因为他太喜欢用计。他在打仗的时候,真是骗了不少人,把人家山里边的匪徒骗得一愣一愣的,没有什么信誉。

但是你要知道,孔子也干过这样的事。孔子在“绝粮于陈蔡”的时候出跑,被别人围住了,说要杀他。他就跟别人讲,我是孔子。匪徒说,那行,我可以不杀你。我知道,你很有名,你是个有知识的人。你可以走,但是你得向我保证,你发誓,你不能举报我。你走就走,别举报我就行。孔子说,行,我发誓,我不举报你。然后往前一走,碰到魏国军队,孔子马上说,那边有盗贼,你快去抓。

旁边的学生说,夫子,你这样不好吧?你答应人家不举报的,你怎么突然这样?夫子说如果一个人光讲信用,一天到晚“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只是一个稍微有点原则的小人而已,这不是君子所为。君子做事是要有原则的,这个人是盗贼,你就不要跟盗贼讲信誉。那个学生就傻了。

所以王阳明他从小脑子就特别灵活,他喜欢钻研各种各样的计谋。接下来就慢慢长大,一路上都很棒、很聪明,家里面也有钱,因为他爸爸是状元公。

王阳明在十五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段五溺的时期。什么叫五溺时期?溺就是溺水的溺。就是一个年轻人也有可能找不到方向。王阳明就属于找不到方向,他先后学了五样东西。

先学什么呢?他首先学的是侠客精神。他想当个大侠,经常在家里练剑、耍剑、射箭,就干这些。射箭后来还用上了,打仗的时候还经常用。后来他又学侠客,学了一段呢,他觉得这玩意儿没劲,这玩意儿是闯江湖的,没意思。他说,我要打仗。要打仗怎么办呢?骑马,要学骑射。这是练武。练了一段武,他觉得成一介武夫好像也不行,于是他就学词章,觉得李白那套东西挺好的,就学李白、杜甫、苏东坡的这些词章,所以王阳明写诗很厉害。

词章学了一段,也觉得没意思,然后就开始学神仙。他有很多道士朋友,他跟很多老道成为朋友,学习打坐。最夸张的是他十七岁结婚那天,结婚当天这哥们突然溜出去,就是人家在结婚,他就往出走。走到一个铁柱道观里边,有一个老道坐在那儿,状态特别好。他就跟老道聊天。老道说,你也坐坐。一坐就进去了,然后一直坐到天黑都没有回家。当天晚上洞房花烛夜,他等于没在家里待。他岳父就派人出来找,找了半天才找到他。他在那个铁柱观一直坐了整夜,打坐入定。后来那个老道还跟他讲,二十年后,咱们必于海上相见。就是今天咱们就到这儿,二十年后咱们还能见面。所以他学了一段神仙之术。

最后发现神仙之术也不能解决问题,他又学佛教,就是去参禅悟道。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诗句,就是有一次,王阳明到一个寺庙里边去。那寺庙里边有个房间关着门,都不让人进。王阳明说,这个房间我想进去看看。你看,他很奇怪,他非要进这个房间去。他是太守,旁边的人说,太守,你别进,这个屋子好多年都不让人进,里边是一个僧人的尸体,他坐化了。王阳明说,我就想进去看看,我觉得这个地方特熟悉,有亲切感。

既然太守要去,那就去呗。他就推门进去了。进去后,里边真的是一个坐化的和尚。然后面前写了一首诗,说什么呢?五十年前王守仁,推门还是关门人。五十年还是四十年,我忘了。总之意思是这个坐化的人就是上一辈子的他,他上一辈子是个和尚,这一辈子才做这么大的官等等。当然,这是野史。总之,他和佛教也有非常深的渊源。

那五溺,就是我们今天看到很多孩子,我们经常会觉得,你怎么会玩摇滚乐呢?然后父母就跳出来骂他,你不要玩摇滚乐。你怎么会跑去拍微电影?拍微电影没前途。父母就会说你这个没前途。连王阳明这样的天纵英才,他都会在五个方向上不断地选择、不断地放弃,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让我们的孩子选一选,让我们的孩子去尝试一下到底哪一个是最适合他的东西呢?

那么扭转王阳明人生命运的机会来自哪儿呢?十八岁那年,他去江西上饶拜访了一个大儒。这个大儒叫娄谅,娄谅应该是程朱理学的继承人之一,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娄谅跟王阳明谈话,具体谈了些什么咱们不知道,但是有一句话特别重要。娄谅告诉王阳明一句话,他说,“圣人必可学而至”。

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圣人也是人,圣人也可以学。“圣人必可学而至”,这句话一下子让王阳明坚定了信心,说我的目标不是佛老,我的目标不是骑射,也不是成为李白,我的目标是要做圣人。他的目标是要学孔子,要做圣人。所以孔孟从此成为他心中的偶像,他就一直在学着他们。

他年轻的时候特别好学。他学朱熹格物,朱熹经常说,“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就是所有道理都蕴含在草木当中,你只要把这一个物给格透了,这个世界的原理你就搞明白了。其实咱们今天应该怎么理解这话呢?佛教里边经常讲“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葱葱翠竹,皆是法身”,这种就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是禅宗里的概念,就是认为自然界的道蕴含在每一个东西当中。

包括别人问庄子,道在哪里?他说,道在瓦砾。瓦砾就是那些破石头。这个有点低吧,道在哪里?道在稗秕。就是说,在没用的稻谷壳里。你越说越不像话了,道在哪里?道在便溺。屎堆里边就有道,你要格物就格那屎堆就行了。这个是有道理的,因为自然界造万物的时候,已经把原理——道放进去了。

所以王阳明和他的一个朋友,两个人特逗,就找了一丛竹子,说咱俩今天开始格竹子。十几岁的小孩就格竹子,盯着那个竹子看,就一直看,不干别的事,格出一个道理来。格了四天,那哥们倒下了。那哥们说,我受不了,然后就倒下,不行了,说格物这玩意儿学不了。王阳明又坚持,坚持了七天,差点死了,整个身体快崩溃了,啥也没格明白。然后他觉得朱熹这套东西不行,就向外求,在外面的东西里寻找事物的道理,王阳明觉得这事太费劲,做不到。

这个时候他开始准备科举考试了。他在大概十八岁的时候见了娄谅,二十一岁的时候回去考试,乡试就中举了。中了举人以后就要去参加会试。会试是每三年举办一次,会试如果成功了,如果被录取了的话,就可以去参加殿试。殿试就是皇帝亲自来选,皇帝亲自选完了以后就出现了状元、榜眼、探花、状元及第、进士及第。所以从举人到进士是一个非常高的门槛。

因为他十八岁就去了京城,他爸爸在北京当官,他是在京城的官宦子弟。结果二十一岁中举,二十二岁会试失败。失败之后,人家让他作《来科状元赋》。当朝宰相安慰他,然后说,作个《来科状元赋》,他就作了。之后就引起周围人的嘀咕,这小子现在就这么狂,将来如果厉害了,还了得?

他二十五岁再去考的时候,又失败了。这一次就糟糕了。你想,连续两次都失败了,他爸爸是状元,这么牛的人的后代。所以言论就起来了,纨绔子弟啊什么的就出来了。后来他的朋友就说,你难道不觉得羞耻吗?你不觉得难过吗?王阳明当时很淡定,他说了一句我认为是有圣人气象的话。他说,“世皆以不第为耻,我以不第动心为耻”。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人,在那个时候就能说出这样的话,世上的人都以考不中为羞耻,我不以这个为羞耻,我以考不中了就动心为羞耻。

各位,孔夫子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既可以过有钱的生活,也可以享受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也可以“绝粮于陈蔡”,还照样弹琴唱歌。所以他永远保持他的心是中正平和的,这就是圣人的不动心。所以王阳明在二十五岁的时候能说出这样的话,这个修为真的是相当不容易了。

然后二十八岁重新参加科举考试,这次成功了,进士及第。然后又参加殿试,被点中第七名,这就有个官可以当了。所以他基本上二十八岁开始进入仕途。一开始就是做那些判案子的事,他那位置叫云南清吏司主事,二十九岁的时候在刑部负责审案子,所以人家把他叫做王主事,因为他做过主事这个官。

这个时候周围边疆开始乱,开始少数民族入侵。当时的明朝没有什么办法,基本上打得乱七八糟的,根本就打不过人家。中国自从宋代以后打仗就不行了。宋朝以前,包括唐朝的时候,中国就是个强悍的武力国家,谁也打不过我,因为我们国家那时候是武力国家。到了宋以后,社会越来越文明了,就变成了财政国家。

财政国家就是遇到了事,咱们别打仗,打仗太花钱,还得死人,咱拿钱摆平。就像美国,美国现在打仗特别费劲,他们打仗死几千人,会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大的事,再打一个仗,死几百人也不行,现在死几十个人都觉得心疼。所以一个越文明的国家,打仗的时候越容易投鼠忌器、畏首畏尾。当时的明朝就是这样的情况,因为它发达,所以打不过少数民族。

这时候王阳明就给皇帝上书。他写的一个特别有名的叫《边务八册》。《边务八册》是真的,这个文章都留下来了。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王阳明在当时的思想体系是非常成熟的。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儒生,一般的儒生哪知道怎么打仗?他给了八条建议,几乎条条都是切中要害。《边务八册》虽然没有被皇帝完全采纳,但是大家看到了王阳明身上所拥有的战略家的能力。

王阳明在这当中也没有停止过对心的修炼。胡适讲过一句话,我觉得特别有道理,他说,什么叫堕落?堕落首先就是失去了学生时代的热情,其次是失去了学生时代对事物的好奇心。就是你的这两个东西都逐渐失去了,你就堕落了,变成了一个普通人。所以学生时代的人应该是相当高尚的人。王阳明就是一直没有失去过这个东西。他没有因为每天审案子、每天忙着升官发财就把修炼这件事放一边,他一直在不断地修炼。

结果有一天,他突然悟到了一件事,大概是他三十三、三十四岁的时候,他突然想明白了,为什么佛老的这些东西不行?因为他小时候跟祖母关系特别好,是祖母带大的,祖母的身体一直不好,有七八十岁了,王阳明内心就特别焦虑。

他就反思,我为什么会对祖母这么牵挂?他突然明白这个就叫孝,他说这一念的孝是生于孩提时期,就是从小的时候就有了孝的念头,如果连此念都断绝了,那么种性就都没有了。就是如果一个人修佛老修到最后,连孝的这个念头都没有,那怎么传宗接代呢?整个人类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念头起来了以后,王阳明就放弃了对佛老的追求,专心地学习儒家,学习孔子的圣学精神。

他三十四岁的时候出事了。朝廷里边有一个大坏蛋,叫刘瑾。大家知道八虎之乱,就是刘瑾这个大太监带着八个坏太监,他们把皇帝包围在里边,一天到晚干坏事。这个刘瑾确实是蛮坏的人,他抓了很多好人,下到大牢里边去。王阳明觉得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有良心和责任,他就上书给皇帝。这些信都是被刘瑾先看到的,皇帝根本看不到。刘瑾他们拿这个信一看,说行,抓,就把王阳明抓了。抓了以后仗责四十,打得非常严重,王阳明中间几度昏死过去,然后流放贵州龙场。

听到龙场,我知道很多人会兴奋,说龙场悟道马上就到了。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插曲。王阳明在流放龙场的路上经过杭州。在杭州的一个寺庙里边休息的时候,来了两个人。这两个人说,王主事,有事跟你谈。王阳明说,我身体不好,走不动。他们说,走不动也得走,我们俩扶你走。就把他绑架了,架起来就往河边拉,就要杀他。这是刘瑾派来的两个杀手,负责杀了王阳明。

这个时候,跟王阳明一块儿的两人追过来说,怎么回事?那两个人说,这是朝廷要犯,你们不要管。那两个人说,这是有文化的人,这是一个特别棒的人,王主事是好人。那两个人说,我不管,我不杀了他,我们全家都没命了。你把他杀了,何其惨也!这两个人说,要不就吊死?吊死也很惨。我说的这个不是我编的,这都是人家有记载的。

然后那两人说,那咋死呢?这两个杀手也挺逗的,这两个杀手跟他们商量。王阳明两个朋友就讲,那这样吧,咱们先喝酒,好吗?我去跟您弄点酒,没有什么是一顿麻辣烫不能解决的。然后就弄酒去了。咱们待会儿把他关在屋子里,咱们先喝,喝着商量看怎么死。我建议你让他自己投河,留一个全尸。一个人自己投河自尽,这也不算你杀他,你也不造孽,回去也能交代。这两个杀手说,那行,那就先喝酒。然后他们弄来酒和菜,这两个人就喝,越喝越带劲,越喝越带劲,王阳明在屋里面等死。

过了一会儿,喝完了,说我得办事了。带着王阳明说,你往河里边走吧。王阳明就往河里边走,越走越远,越走越远,这两个人在后边一直盯着看,听到“扑通”一声响,因为晚上根本看不见,然后在河边捡了王阳明的鞋子拿着作证物,就回去复命了。很多人以为王阳明真的死了,包括王阳明的家人,也以为王阳明真的死了。他爸爸还挺无情的,消息传到他爸爸那儿,他爸爸还特高兴,说我终于有了一个忠诚的儿子,也可能是强颜欢笑。我儿子尽忠报国,我觉得这是我们家的好事,庆祝。他弟弟特别难过。

王阳明根本没死。这个人这么精,他不可能死。他走到河里边,他觉得那人离得远了,肯定跟不过来了,拿着大石头扔河里边,然后就顺着河漂走了,他自己可能也会游泳。漂了多远呢?最后辗转漂到了福建,从福建上了岸。

这一段在学术史上有争论。有人就说,这段谋杀王阳明的事是假的,是小说,是编出来的,是传奇。但是日本的学者坚信这是真的,因为有大量的证据、诗文和王阳明给别人写的信,都证明这件事是真的。我觉得这事很有可能是真的。你如果看过古人的很多传记,在古代,暗杀这种事特别多,就是传奇的事比我们脑子里能想到的传奇要传奇得多。包括民国时候很多大教授,走在路上都有差点被人杀掉的经历,因为社会好乱。

后来王阳明就从福建漂上来,漂上来后,有一天爬到个道观里。你注意哦,这个时候他三十七岁,就是二十年后了。在道观里碰到一个道人,道人说,你终于来了。二十年相约在海上相见,果然就在这儿出现了,然后两人叙叙旧。

然后王阳明就回趟家,又走去龙场,到了贵州龙场。贵州龙场是个什么地方呢?让他当龙场驿的驿丞。听这个名字有点像现在的招待所所长,但不是。为啥呢?因为那边就没有招待所,那边连房子都没有,让他到那儿就是等死。王阳明说,到那个地方以后,就是山里边,完全是大山,周围都是野人,说的话都不懂,唯一能懂得说话的人,就是可通语者,能够跟你说话、能听明白的都是朝廷的罪犯,都是亡命之徒,亡命之徒都被流放到这儿来建设边疆。所以他就整天跟这帮亡命之徒,和土人们生活在一起,搭了个茅草棚。

一开始那些土人们还想杀他。然后又是传奇了,据说是上天暗示、做梦或者怎么样,也可能是王阳明装神弄鬼,这些土人就不杀他了。结果王阳明在这个地方找到了桃花源的感觉,就是远离了政治中心。刘瑾一时半会儿也没有派人来杀他,虽然刘瑾还在,刘瑾也知道他没有死。这个是悬在他头上的一把剑,他老觉得反正肯定会出事,有这种精神压力。但是周围的环境很好,所以他就开始种种菜,弄弄花草呀,跟野人们聊聊天,给野人们上课、教书。能够稍微学一点的人,他就给他们上课、教书。

中国古人怎么定义圣人?圣人就是这个人走到哪儿,周围的人就会变好。比如说尧、舜、禹,他们走到哪儿,哪儿的人就变好,孔子走到哪儿,哪儿的人就变好,连近代的纳尔逊·曼德拉,他坐监狱的时候,把那些狱卒都能给搞好了,这就是圣人。所以王阳明到了那个地方以后,他就开始办学、聊天、教那些人,周围的人慢慢越来越喜欢他,变好了。

他在那儿写了特别多的诗,记载了那一段的生活。后来当地人还给他修了一个小房子,他那时开始有房子了,住得还蛮舒服的。不过生活环境还是很艰苦,从他和他仆人的对话当中就能看得出来。他的仆人应该是都得抑郁症了,就是跟王阳明一块儿的仆人都觉得已经受不了了,已经完全受不了了。结果王阳明反过来伺候他的仆人,就是安慰他,还给他讲笑话,还干什么,希望他能振作起来精神。

那什么是龙场悟道?刘瑾一直要杀他,所以王阳明脑袋上一直都有一种担心。这个人白天跟别人在一块儿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还可以,分散分散注意力,讲讲笑话,还挺好的。但是到夜里的时候,他就总觉得死亡的威胁会来临。一个人身上有着死亡的威胁的时候,他就需要想一些问题,来解决人生最终极的关于死亡的问题。王阳明发现自己还有怕死的心,他就觉得这很麻烦,为什么还会怕死呢?他就弄了一个石墩子,每天晚上在石墩子上打坐。就跟佛祖坐在菩提树下很像,每天晚上坚持坐在石墩子上,看着天上的星星,因为星星能够给人带来灵感,就打坐。

有一天晚上,他突然就手舞足蹈地跳起来,突然就狂了,特别高兴。周围的人就问,怎么了?怎么回事?这时候王阳明讲了一句特别重要的话,这句话就代表着龙场悟道精神,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圣人在哪儿?圣人根本不在外边,人人心中就自住着一个圣人。他的原话是怎么说的呢?龙场悟道的原话是说,“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这个话其实和释迦摩尼在顿悟以后的话几乎一样。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读启明星,突然顿悟,他说什么呢?他说,“异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就是真奇怪,我们这些普通人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都跟如来是一样的。他们内心都有一样的智慧,只是因为妄想执着遮蔽了它,所以不能证得。

王阳明说的这个话是一模一样的。他说,圣人就在这儿,圣人在每个人的心中,你根本不需要外求。我以前对着竹子求圣人,我觉得这太傻了,圣人就在每个人心中。所以他所说的“良知自在人心”,这个良知你就可以把它对应为佛性。

所以古代人批评王阳明说,他那根本不是新创的,他就是佛,就是佛法,他做的是佛法。古代人说谁是佛法是骂人,你知道吗?因为他们排斥佛老,他们认为佛老是异端,这是不对的。王阳明说,我不是佛老,我说的是良知,不是什么佛性。但每个人心中的良知是永远不变的,无论你是好人还是坏人,你心中都有良知在。

这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然后他一下子变得开朗很多,因为他说我做事不需要任何担忧,我只需要凭良知去做事就行。我心中有什么想法,只要我念念处处好好地做事,不要有任何杂念,不要有私心。我们做事做得不好,是因为我做这件事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那件事。那件事对于这件事就是杂念,我就好好把这事处理好就行,我的知行一体,都在这儿,这就搞定了。所以他就开始了人生转折,人生就越来越成功了。

比如说他在龙场悟道之后,他开始做龙场教化,开始正式收徒上课。四方的人纷纷涌来,大家听说这地方出了一个大儒,这个精神力量还是挺强的。他在那儿收了特别多学生,教化之后,还建了一个小屋子,叫何陋轩。何陋轩这个名字,你听了可能会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在古人听来,这个名字不得了。因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是《论语》中的话。你敢用何陋轩叫这个屋子,证明你认为自己是孔子,这是大逆不道的。王阳明后来还遮掩了一下,说我取何陋轩,我其实不是这个人,“以待来者”,就是我取这个名字是等着其他人来住这个房子的。

实际上我们知道,他内心是希望自己成为孔子的,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玩易窝,这四个地方都有。现在建的肯定是假的。当年他建了四个屋子,玩易窝就是他挖了个坑,在洞里边每天玩周易,因为周易这个东西也蛮重要,君子要知命嘛,所以屋子也建起来了。

当地的地方官,就是1508年的时候,应该是王阳明三十六岁的时候,贵州巡抚王怀来还跑来见王阳明,当地省长也跑来拜见王阳明。王阳明在那儿还建了龙场书院。接下来,他在当地的许多功绩逐渐被人们看到。他被朝廷任命为庐陵知县,在江西吉安庐陵。江西吉安这个地方跟王阳明有特别大的关系,后来我们讲灭宁王之乱时,就是以吉安为中心的。

那时候刘瑾其实还没有死,八虎还在,但王阳明已经被任命为庐陵知县了,说明朝里边还是有人在帮他的,因为他也是高干子弟。到了1510年,刘瑾被杀。朝廷又有内乱,有一拨人冲进来把刘瑾杀掉了。刘瑾被杀掉以后,大家就很高兴。1510年,他就入京去见皇上,1511年就开始任各种各样的官。

这一路上,他先在京师办学。他们这种从外地回到北京的官,其实没啥事,就在北京呆着,每天结交朋友,给人讲课。王阳明的学生跟孔子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儿?王阳明的学生不是贩夫走卒,王阳明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当官的,而且很多官当得比他还大,有很多人都是省部级的高官。但是跟王阳明一聊天就说,你牛,我拜你为师,一大堆人全都集中在他身边。

后来,他从北京被调到滁州。大家知道,《醉翁亭记》就在滁州,我去过那地儿。到了滁州,他又在滁州办学,又带一批学生,很多学生跟他走。又被调到南京,在南京又当官,又带了很多学生。这个时候,王阳明提出特别多有名的言论,比如说后来在剿贼的时候,他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你看,这句话说得多带劲,我把山中的贼剿掉很容易,但是把你心中的贼,把你那些干扰良知的东西拿掉,这是特别难的一件事。

他还提出“在世上磨炼”这样的概念。就是古代儒生学东西,经常会学得变成了跟社会脱节的东西,而王阳明认为,什么叫知行合一?如果你知道了,但是你做不到,那不叫真知。如果你真的知道了,你就一定能做到。那么怎么代表你真的知道了?就是你真的做到了。这才叫知行合一。所以王阳明的叫法让很多儒生看到了希望,儒生不是那些被社会养着的人,儒生也是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他们也可以同样把圣人之学用在生活当中,用在政治当中,用在剿匪当中。

后来,真正锻炼王阳明的机会来了。1517年的时候,王阳明做江西巡抚,他主要管南赣汀漳这些地区。这些地方匪乱特别严重,有很多年的匪乱。派王阳明这么一个文官去剿灭匪患,按理说大家其实不太看好,因为这个人没打过仗,这个人都是口头上说兵法什么的。王阳明一去,大概也就是几周时间,全部剿灭。

王阳明剿灭的过程很复杂,咱们不多说,我总结一下他是怎么做的。有几件事很重要。第一个,王阳明特别擅于做宣传的攻势。他到任何一个地方,打仗之前一定先写一篇特别棒的文章。把这个文章发到贼窝里边去,就有很多匪徒说,这个人是个好人,咱们跟他走吧,然后就跑了,就不干了。因为他知道匪徒是被逼的良民,大量的匪徒是被人胁迫的良民,所以先写一封信,就把匪徒瓦解一部分。

然后第二个,他认为,不能剿匪成功的最大原因是有内奸,他特别重视情报工作。他既给匪徒那边安插情报人员,抓住匪徒过来审讯,然后把他们作为情报人员管理,又管着这边的情报不要外泄。所以他发明了十家牌法,十家牌法就是在每家每户的门上都要把你们家住的哪些人全都写下来,随时准备人们推门进去看。只要有人发现这里边有跟牌上不一样的人就要举报,举报就有功,不举报就有问题。所以他用十家牌法减少了内通匪患的可能。

然后怎么让士兵打仗用心呢?王阳明特别狠,曾国藩打仗就是跟他学的。王阳明说,士兵不敢卖死命往上打,唯一原因是怕,他怕死。怎么能够让他不怕死?那就是往后退死得更快。他要么怕前面的人,要么怕后面的人,他必须得找一个怕的,他如果不怕的话,肯定不往前冲。所以王阳明打仗,后边永远是一排刀斧手,只要往后退就杀掉。

而且最狠的是,如果你的士兵溃逃,就把队长杀掉,如果队长溃逃,就把中队长杀掉,中队长溃逃,就把将军杀掉。他甚至在平宁王之乱时,差点把伍文定给杀了。伍文定是王阳明的左膀右臂,是打仗最厉害的一个将军,跟着王阳明打仗的。王阳明直接传令说,杀头。伍文定吓坏了,拿起刀就往上冲。因为他是来真的,王阳明打仗是来真的。

我们说,第一个叫做宣传攻势,第二个是情报工作,第三是整顿军务,第四个,最重要的是每次打完了匪患之后都要安抚百姓。他知道这些匪徒当中不可能全是坏人,所以给他们安排后路,让他们回来种地。大量匪徒一看,说人家这当官的挺好的啊,人家没有赶尽杀绝。他把匪首真的杀掉了,甚至骗了很多匪首来,说招安,来了以后全部杀掉,说这些人没法救。所以他其实杀了不少人。

但是他认为杀是为了不杀,他学的是不杀兵法。兵法分杀人兵法和不杀兵法,杀人兵法是杀人越多越好,不杀兵法是杀人为了不杀,尽量使死的人更少。比如说曾国藩打仗的时候,也会杀很多的人。他说,这个城杀的多一点,下一个城就少死一点人。我是为了打下一个城的时候,大家少死一点人,我才在这个城里多杀些人。所以挺惨的。王阳明平了这些匪乱,一下子名声大噪,这个人连打仗都这么厉害,真是奇怪。他就开始手中握有兵权,一直在江西做官。

1519年6月,王阳明被政府派去平福建的乱。正准备带兵出行的时候,宁王要过寿。他的兵并不多,他一般是到了当地才去征兵,只带了大概几百个随从吧。在路上,宁王要过生日,按说他要赶去宁王府上贺喜,结果走到半路发现忘了带一个很重要的印,他就回去取这个印。在他回去取印的时候,就听说宁王叛乱了。

宁王在南昌。宁王祖上是跟朱棣一块儿造过反的。所以明朝历史上的这些王子们就爱造反,因为从第一代就造反。他跟朱棣一块儿造反,结果又不满朱棣,后来朱棣差点就把宁王杀了。结果后来没杀他,就把他安排在南昌做了一个王。

传到第四代,就是《唐伯虎点秋香》里边的那个宁王,他决定要乱了,他已经准备好了大量的物资、人员,号称几万之众,网罗天下人才。唐伯虎也被他弄去了。唐伯虎被弄去以后,他在里边装疯。因为宁王这个人是杀人不眨眼的,你要是不跟我走,那我就杀你,你要是跟我走,你就是叛贼。对于古人来说,做叛贼是很要命的事,所以唐伯虎又不敢做叛贼,但又不敢走,唐伯虎就在宁王府里装疯,疯得很厉害,后来就被宁王赶走了。这是历史上有的事。

王阳明晚去了一步,就逃过一劫。为什么?那天赴宴的时候,很多人,包括当地的知府、知县,一听说宁王要造反,站起来就骂宁王。因为很多忠臣还是有的。宁王二话不说,全部杀掉,留了几个到打仗的时候祭旗,把这些没用的全部杀掉。所以王阳明如果在场,他一定会爆发,就没命了。所以王阳明听说宁王造反了,而且派人来追杀他,就是带着兵船开始追他了。大家说,快跑,要没命了,怎么办?王阳明就说,去吉安。他本来应该南下去福建,但他说去吉安府,离得最近的是吉安府。

这时候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大家慌慌张张地收拾东西,准备上船去逃的时候,都上船了,王阳明说,你们东西都带齐了吗?他们说,带齐了,该带的都带了。王阳明笑了笑说,那个船顶上的盖子就没带。这说明什么呢?王阳明在逃亡之中都能做到一丝不乱。

这就是心学的作用。此刻普通人的心已经乱了,所以才会毛毛躁躁的,什么事都做不好。而王阳明心依然在这儿,他说,咱们现在要去干吗?要去吉安。那好,要带什么东西呢?都带齐。罗盖为什么要带?不带罗盖,城上的人不会给你开城门,他们根本不知道你是谁,那个罗盖代表你的身份。大家说,赶紧把那个罗盖拿过来扣上,就往吉安府走。一路上是逃命的,因为宁王在后面追他。

逃到了吉安。吉安是王阳明的大本营,所以一进吉安以后,所有人聚过来说,宁王的兵势那么大,咱们怎么办?王阳明说,宁王这件事一共就几条路,一个路就是先在周围打,把咱们周围一步一步地征服,然后往过走。第二个路就是直接去打南京。第三个路,南京都不打,直接去打北京。最危险的是什么呢?最危险的是跑去打北京。但他但凡要打南京,咱们就一定要把他摁住。当务之急是什么?王阳明说,当务之急是咱们赶紧调派人马,把人都调齐,准备跟宁王干。另外一方面,要想办法把宁王稳在城里边。

这一段太精彩了。你想,他是一个准备去福建剿匪的人,手上都没有朝廷的任命,等于兴了一个义兵。王阳明就给朝廷写了封信,上奏折说,我本来要去福建剿匪,这边发生了国难,我觉得国难应该当先,请恕我没去剿匪之罪,我决定开始阻挡下来,希望朝廷赶紧派兵,沿江下来作战。朝廷里边乱成一锅粥,基本上直到最后宁王被抓了,朝廷都没有派人来。就是一直在路上磨蹭,官僚系统太慢。如果王阳明不挡着他的话,宁王的大兵一旦到了北京,一点办法都没有。

所以王阳明怎么能把宁王拉在城里边呢?这个特别逗。他不停地给宁王使计策,一会儿给宁王写封信说,其实我是做做样子的,皇帝这边我也不好交代,所以我假装把兵弄在一块儿,我不会和你打的,你放心。就是骗宁王。过一会儿又告诉宁王,皇帝的兵马上就要到了,粮草都到了。宁王吓得都不敢走,就很犹豫。宁王真的是一个残暴但是无智的人,他整天被王阳明玩得团团转。

后来,等王阳明把周围的兵力部署得差不多的时候,宁王还没出南昌城呢。宁王终于准备得差不多了,十几天以后准备出门了,先祭旗。找了一个当年抓过来的不愿意投降的官,砍他脑袋,他刚被砍脑袋,祭桌就倒了,祭桌的腿就断了。宁王说,我的妈呀,怎么会这样?特别不祥。就把那个人的头和尸体扔江里去了。宁王自己也很担忧,晚上做梦,宁王梦到自己一头白发。这个你想想,是不好的征兆,他很焦虑,梦到一头白发。结果他旁边的谋士一听,说是好事。为啥?你是王,王字上面加一个白,那就是皇啊。你马上就要当皇上了。就糊弄他。宁王说,行,那就走吧。

刚一出征,宁王的弟弟站在船头,正准备走,一个雷下来,把他劈死了。要是我,我就放弃了算了。但是宁王说,不行,咱们接着走。宁王的老婆叫娄妃,这个人特别好,娄妃是坚决反对宁王打这仗的。宁王骗娄妃说,咱们到南京赴宴,就带着娄妃和儿子,带着很多人就上路了。从南昌出来开始往前走,第一站就到吉安了。

王阳明在吉安留了一人守城,然后王阳明带人去偷袭南昌。因为王阳明知道宁王走了,南昌没什么人守,最多留个万把人。而且最重要的是,王阳明认为正义是在自己这一方的。这个人文章写得好真是武器,他给宁王手下人也写很多信劝他们,还派人对宁王举报说,你手下的那些人其实都跟我串通好了。他派人给宁王手下的谋臣们家里送钱,再把证据交给宁王,说他们都接了王阳明的钱,你要小心点身边的人。宁王就都信,一路上对他的谋士都小心谨慎。

到了吉安城下,吉安人死守,宁王打不下来。谋士就讲了,打不下来就走,别打了,打南京是正经事。宁王说,行,打南京。那个守城的人很厉害,一看宁王要走,这不行,王阳明交代了任务,要把他留住。所以驾了一个船下来拦在道边,在江上跟宁王对骂,使劲骂,骂得宁王恼怒,说非拿下吉安不可。

你看这个人打仗不知道轻重缓急,他不知道拿下南京和北京是最重要的,他还真的去打吉安。吉安府易守难攻,所有老百姓都被动员起来了。王阳明在那里经营那么多年,那些人都特别热爱他。所以用滚木礌石、热水、食油就往下浇,损伤了很多人。

正在打吉安,打不下来,吉安城也快破了。这时王阳明打南昌也打得差不多了。有人跟王阳明说,吉安城快破了。如果吉安城破了,吉安城百姓就遭殃了,咱们回去救吉安城吧。王阳明说,你胡扯,咱们现在回去救吉安城,走在半道正好和宁王部队在江上碰面,咱们这点人压根不够跟人家打,直接在江上就给咱们消灭了。所以这一去不但吉安救不了,咱们也得完蛋。咱们现在唯一的是打南昌,把南昌一定要打下来。

这时王阳明跟所有人下令,小队的人不努力,杀队长,中队的人不努力,杀中队长,大队的人不努力,杀大队长,到最后不行就杀将军,攻城,必须攻。短短几天时间内,就攻克了南昌城。南昌城一攻克,宁王的家眷啊什么的都自杀了,南昌城的百姓都归顺了,因为他们都不愿意跟宁王造反。

王阳明在这当中干过一个事,就是奖励了一个人。这个人把宁王的远亲一家七十二口全杀掉了,这其实是个很残忍的事。远亲啊,七十二口人全被杀掉了。谁让你家造反呢?王阳明给这个人发了大把的奖金。为什么?王阳明就要给所有宁王身边的人看,立功是有好处的。

所以宁王心中就更加焦虑。宁王打吉安城的时候,听说南昌城被破了,宁王说,回去救南昌。旁边的谋士说,咱不能救南昌,救南昌就是死,南昌更难打,你打不进去,被别人围中间就死定了。宁王说,敢情你家不在南昌,敢情王阳明给你家里边送钱是吗?这我都知道。你看,这个人多疑,他压根不相信身边的谋士,再加上贪恋钱财,贪恋家眷,他干不了大事。回身不打吉安了,就往南昌走。

从吉安到南昌,那天我坐飞机的时候从飞机上看,好大一片湖泊,像大海一样,真的好漂亮,那个叫鄱阳湖。这就到了鄱阳湖大战。宁王带着人回到鄱阳湖上,王阳明调动军队,将他们围在中间,一举歼灭。这一仗砍掉宁王叛军头颅四千六百多颗。古代将军打仗是要拿头来说话的,所以每次杀完都要砍下头,那时候还是很野蛮的,四千多颗人头。然后降服了大概有几万人,各种各样的数字。但你们知道王阳明军队死了多少人吗?据记载,一共只死了六十多个人。他用一个极小的伤亡数字压住了一个巨大的叛乱。那边皇帝准备的人还没有出征,他这边已经解决了。

宁王这个人没出息,见了王阳明就服软了,说我愿意削去官职,再不带兵,能不能让我回乡间做野老?这个人跟人家商量这事,一点气节都没有。王阳明说,这自有法律,法律说了算。我是一名警察,对不起。就把宁王抓起来了。

按照我们的想法,这下就应该火了吧?王阳明就应该很牛了。结果没想到这才是厄运的开始。为什么?皇帝身边的刘瑾虽然服诛了,但是又出现了几个坏人,这些太监照样很坏。这些太监给皇帝出了什么主意呢?你得御驾亲征,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咱们可以趁机锻炼一下兵马,让大家看看皇帝多厉害。那边仗都打完了,皇帝要御驾亲征。

王阳明赶紧写信说,别这样劳民伤财,这样要花多少钱呀?御驾亲征要花很多银子的。人已经抓到了,我马上给您送过去,别这样。皇帝说,我想玩一下。那怎么玩?你把宁王在鄱阳湖上放了,你给他点船,我们再带兵一抓。你觉得这好玩吗?我当时看了这段,简直就是让人哭笑不得的这么一个皇帝。王阳明一再恳求,写了很多奏折,说别这样做,天下会以为咱们把这事当儿戏。哪有皇帝抓了人还扔到湖上放着玩的?这时有个叫张永的太监,这个人是好人,他跟皇帝讲,这个事不能这样玩,赶紧抓回来就行了。

咱们认为应该赏,对吗?没有,那些记恨王阳明的人就说王阳明的坏话。比如说,他们拿了很多证据,说王阳明和宁王是有私通的,你看他们写了多少信。那都是当年王阳明用计的时候写的信,写得“情真意切”。皇帝一看,有问题,为什么十几天就打下来了?因为这个事根本不大,王阳明是把小事说大了,在这一个劲儿地邀功,所以这个人不是什么好人。然后大量的人开始说王阳明的坏话。

后来皇帝派两个太监到王阳明军中考察,这两个太监坏到什么程度呢?一天到晚找事。其中一个桥段特别逗。他们认为王阳明是南方人,又是个举子,肯定射箭不行,想羞辱他一下,要跟王阳明比射箭。王阳明说行,小时候刚好练过,三发箭全部正中靶心。那太监一听,扭头走了,就不能比。后来这些太监临走的时候,还干了一件特别坏的事。他们在南昌城周围找了一个村子,杀了大概几百个老百姓,拎着脑袋就去邀功,说平了叛,杀了敌人。确实是豺狼当道,王阳明的日子很难过。

王阳明这时基本算是半退隐的状态,在杭州整天研究佛老,带学生,讲课。他也很忧心朝廷,但是他觉得这事不归我管了,在杭州那一带就到处玩,回家什么的。王阳明日子过得最舒服的时间应该就是这一段了。然后他回到家乡,又被封为新建伯。公侯伯子男,他是被封了一个“伯”,在家里边跟家人们相处。

你们有没有发现王阳明到现在都没有孩子?我认为他是个爱情相当专一的人。他的大老婆应该一直没生,所以一直就没孩子。他娶了二老婆以后,立刻生了孩子。大概是五十五岁的时候,生了一个孩子,这时王阳明又被叫去平叛广西思恩和田洲的叛贼。王阳明1527年又带兵去平广西的叛乱,这时他的办法就是,没打仗,写了封信交过去,叛贼直接投降了。所以文字的力量真的是超强的。

王阳明人生的最后一站在广西的八寨,还有断滕峡。这个地方的匪贼非常彪悍,他们就是不投降。他夜间行军的时候,用了衔枚疾行,就是嘴里叼着一种类似筷子的东西,所有的马和人都不出声。那个叛贼还以为王阳明远在南宁,结果一夜之间,他们就突然出现在贼窝之中,一下杀了几千个叛贼。这是王阳明人生中最后一仗,这时是1527年,他五十五岁了。

打完这仗以后,王阳明就从广西开始回老家,他的身体就不行了。王阳明从三十多岁就咳血,压力很大,身体不好。他三十多岁就开始写奏折,要求归乡,从三十多岁写到五十多岁,几乎年年给皇帝写奏折,说你让我回家吧。那个好太监张永就跟皇帝说,这是人才,你不要放他走,因为这人是国家之栋梁,打仗全靠他,所以一定要留住他。皇帝也就迟迟不批。他直到五十多岁,还在给皇帝写奏折。

从南宁回来路过广州,休息一下,从广州上船,再往回走。又是走到了江西境内,然后他就开始不行了。因为他已经是心力交瘁,身体已经被彻底掏空了。在五十七岁的时候,1528年,他身边就剩下一个学生,叫周积,他是江西南安府地方官。这个船行到青龙铺这个地方的时候,大概是早上八点左右,王阳明去世。他在死之前留下一句话。周积问他,先生有什么交代?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是我的心是光明的,又有什么好讲的呢?佛性始终在他身上。

这一段在后期也有争议,到底有没有说过这一段话?不知道,也可能是周积编出来的。但是无论怎样,我觉得这句话还是蛮有意境的,就好像弘一法师临死时说“悲欣交集”。每个人临死的时候都要说句话,这句话代表着这一生的境界。这是一个美学的概念,这不是一个哲学的概念。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然后就在舟上离世了,一共就活了五十七岁。

王阳明死了以后,针对他的争论特别多,朝廷上甚至还有人对他的孩子不利。后来一直到了1584年,差不多过了五六十年了,王阳明才被从祀于孔庙,就是把他放到孔庙当中,接受人们的祭奠,就等于正统接纳了他作为当代大儒的表现。

所以你看王阳明这一辈子,我觉得他活得充实,而且特别富有创意。就是他永远在干一些和周围的人不一样的事,他敢于创新,敢于挑战,连朱熹这样当时有统治性地位的学者,他也敢于针对他的言论进行怀疑,而且独创性地创造出心学。

心学当中有几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叫致良知,它是王阳明在四十来岁的时候才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从禅宗的角度讲,就是你心中的主人翁何在?禅宗让你寻找内心的主人翁,致良知就是让你寻找,你是不是凭着心中的佛性做事?或者用我们读书会的人都能理解的话来讲就是,你做事的时候有没有正念?你是不是念念都在兹?你讲书的时候都在讲书,这样就能够把书讲好。如果讲书的时候想着中午吃盒饭,那就未必能讲好。所以王阳明在评判的时候就是评判,讲课的时候就是讲课。

所以他和宁王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儿?宁王是不是多思多虑?宁王各种各样的事都要考虑,瞻前顾后,什么都怕,王阳明一心一意地说打败他,那就是打败他,别的事可以不用考虑。所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人的生活就变得有利、简单得多。心学之所以能够获得那么多的欢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不是个空中楼阁似的理论,它在现实生活中特别管用。

所以尽管王阳明认为自己不是佛老,但是我还是得说,他受佛老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这个理论架构和逻辑体系都是非常相近的。唯一的不同之处是,王阳明不要求你看破生死,不要求你出离家庭,他希望你在家里边不断建设这个社会。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这么厚的三本书全讲明白,我觉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希望大家从这里边,除了故事以外,能够听出王阳明这个人一生当中的事业、贡献和理论体系。致良知,知行合一,在世上磨炼。

来自 樊登读书

发表评论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