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次浏览

疼痛的真相-IMA非凡精读馆

疼痛的真相

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金铂医生,希望通过医学知识的科普,能让你对自己的身体有更多的了解。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这本书,叫作《疼痛的真相》。

这是一本可能会颠覆你对疼痛认知的书。本书的作者蒙蒂·莱曼是一位医生,也是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因为多年的从医经验和研究,他发现,大众甚至是医生,对疼痛这个现象都存在着误解,或者不完整的认识。而认识疼痛的真相,对我们缓解疼痛、治愈疼痛,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他就写了这本科普书。

说起疼痛,基本上每个人都不陌生,它是我们共通的感受。所以,如果你有疼痛的烦恼,或者关心这类人群,再或者你想了解这个话题,那一定要听一听这本书,也许会获益无穷。

那疼痛的真相是什么呢?如果用一句话说,这本书告诉我们,疼痛并不是衡量生理疾病的标准,而是保护人体的一种反应。

来龙去脉究竟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具体地了解一下。

一、认识疼痛的真相

首先,我们要了解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疼痛?

有人说:“疼,我还不知道吗?!”其实,人类对疼痛的了解持续了很多年。

17世纪,法国科学家兼哲学家勒内·笛卡尔的著作中,有幅“火旁男孩”的插图。图中是一个男孩光着脚在篝火旁烤火。笛卡尔认为,疼痛就跟摇铃铛一样,如果男孩的脚被火烫到了,人体中的一根线就会被拉动,疼痛的铃铛就会在大脑中响起。

大家可能会觉得,“摇铃铛理论”很简单,但它影响人们对疼痛的认识长达400多年。这个理论看似挺有道理,但人们却发现了一个难题它没办法解释。这就是,假如产生疼痛的机制就像摇铃铛这么简单,那么正常情况下,我们一旦受到伤害,就会立刻感受到疼痛,而且我们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和受到的伤害程度,应该是成正比的。可是,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却不是这样。

作者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事。读大学时,有一次,他跟同学在沙滩上参加板球比赛。那次,他发挥得特别好,然后赢了球,特别开心。接着,他光着脚从沙滩回到休息席坐下来,刚坐下来,低头一看,发现一个鱼钩深深地扎进了脚底。在看到脚底的一瞬间,他立刻感到了一种钻心的疼痛。但奇怪的是,鱼钩刚扎到他脚上的时候,他没有感觉到任何疼痛。因为他那时太高兴、太兴奋了。直到看见这个鱼钩在脚上,他才感受到疼痛。你看,这个发生的伤害和产生疼痛之间是有延迟的。

还有一个例子。1995年,有个工人在干活时,从一个很高的脚手架上跳下来。这时,他下面刚好有一块木板,木板上有一根15公分的大钉子。于是,钉子连鞋带脚一下穿透了。可想而知,这个场面有多可怕。当时,这个男子痛苦得哀嚎不已,工友们赶紧把他送到了医院。

由于他实在太痛苦,医生给他注射了比吗啡还要强很多倍的强效止疼药,他才安静下来。随后,医生小心翼翼地把他的鞋脱掉,准备取钉子。当医生把他的鞋取下之后发现,钉子居然从他的脚趾缝之间穿了出来,他的脚没有受到丝毫伤害。可为什么他会产生这么强烈的疼痛?

“摇铃铛理论”没办法解释这些现象。从这两个例子,我们能得到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受伤并不是引发疼痛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那疼痛到底是什么呢?在多年的研究中,科学家逐渐揭示出了疼痛的真相,它与我们的身体、心理和情感的变化有关。

1.我们的皮肤中存在伤害感受器

首先,从身体的角度说,每个人的皮肤中都存在伤害感受器。它能探测我们身体受到的伤害性刺激。什么叫伤害性刺激?比如,我抚摸你一下,这不是伤害性刺激,你不会觉得疼;但是,我如果掐你一下,你就会觉得疼,这是伤害性刺激。

伤害性刺激物通常分为三类:一是机械型刺激物,比如鱼钩扎进脚里;二是化学型刺激物,比如,经常跑马拉松的人,腿里堆积的乳酸会让人产生疼痛;三是温度型刺激物,比如开水。

通常来说,温度大于43℃,人的疼痛纤维就会被激活。另外,针对这种刺激物,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就是有时候,不同的刺激物激活的是相同的受体(此处指感受到温度型刺激物的伤害感受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辣椒。其实,辣不是味觉,而是一种痛觉

名词解释:受体是一种特殊蛋白质,能与相对应的化学信号分子结合引起细胞反应。

为什么人会觉得很辣?因为辣就是温度型刺激物。所以,人吃辣时经常浑身出汗。这是大脑误以为身体处于非常热的环境中。

这里有个小窍门。吃了辣,通过喝水缓解辣的感觉,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辣椒素不溶于水,反而会把其分子扩散到口腔各处,你会觉得越来越辣。大家都有种体验,吃辣以后,喝一口热水觉得更辣了。

正确做法是什么?辣椒素溶于脂质,所以,可以喝牛奶或者酸奶。它们能很快地缓解辣的感受。

2.痛觉由大脑产生

其次,科学家发现,痛觉不是由大脑接收,而是由大脑产生的。我们的大脑只是接收伤害刺激的信号,而痛觉是大脑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个人被麻醉之后,麻药就切断了大脑和身体的联系,这时在他的皮肤上动手术,他也不会觉得疼。

3.疼痛与感觉、情感和认知相关

再者,研究人员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人的大脑发现,人感受到疼痛时,其疼痛中枢在大脑上不止一个地方被激活,而是有很多个部位都被激活了。其中包括身体、心理,还有社会关系等。

2020年7月,国际疼痛研究协会更新了疼痛的定义。它说:“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与情感体验,它与实际或可能存在的组织损伤有联系。”这就是说,受伤了会产生疼痛,但有时,没有受伤也会产生疼痛。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的主观感受。

4.疼痛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

了解完什么是疼痛,我们来了解一下,疼痛有什么意义,以及它产生的机制。

其实,疼痛的意义就一句话:让个体趋利避害,它要保护我们的安全。所以,疼痛的真相就是疼痛不等于受伤,它是我们身体的保卫者。而疼痛是大脑发出的危险信号,提醒我们有伤害和危险,但有时候它会保护过头,导致身体没有危险时也会发生疼痛

一般情况下,对身体产生威胁的伤害,都会让人产生疼痛的感觉。这个很好理解。但是,疼痛产生的机制就比较复杂了。

世界上有一群人是罕见的无痛症患者。

1932年,有个无痛症患者是个中年男士,他的典型特征就是浑身上下伤痕累累。因为他感受不到疼痛,所以,这一辈子受了无数的伤。有一次,他玩手枪不小心走火,把左手手指打断了,却依然感觉不到疼。由于那时太早了,因此,没有特别有效的科研手段对他进行研究。

时间又过了70年,剑桥有一位基因学家,叫作杰弗里·伍兹。他一直特别好奇疼痛发生的机制。有一天,他听到一个小村庄有个13岁的小男孩,被当地人称为“超人”。因为他经常做一些惊人的表演,比如赤脚走过一片烧红的煤堆,都不会觉得疼。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尝试这些危险行为。

得到这个消息后,伍兹敏锐地觉得,这个男孩很有可能就是无痛症患者。于是,他打算带着科研团队到小村庄对男孩进行研究,进而揭开疼痛背后的真相。但没有想到的是,正当他准备出发时,又听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就是男孩在14岁生日时,为了在朋友面前炫耀超能力,从他们家的楼上往下跳。结果,他就跟“超人”一样,站起来什么事也没有,也不觉得疼,拍拍身上的灰尘就走了。事实上,他的颅内出现了严重的出血,由于他感受不到疼痛,所以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最后不幸身亡。

伍兹依旧没有放弃,仍然到这个村里进行调查。他发现,这个男孩的家族中,很多人都是无痛症患者。他们有很多共同的表现,一是,他们都是浑身伤痕累累,有的人的胳膊、腿因多次骨折出现了畸形,有的人甚至把舌头前端都咬烂了。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这些人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极度不满意。我们好像觉得,感受不到疼挺好的,疼多折磨人。但是,对真正感受不到疼痛的人来说,他们每天都活得提心吊胆。因为要随时检查身体,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受伤了。比如走在路上,突然“咔嚓”一声,骨折了;或者炒着菜,好像闻到一股烧焦的味道,一看,自己居然被烫伤了。这些是比较容易发现的伤害,有些内脏问题就不容易察觉。比如阑尾炎。通常人出现阑尾炎以后,右下腹会疼痛,但是,如果不去治疗,这个疼痛有可能会穿孔,然后出现弥漫性腹膜炎,最后威胁生命。所以,这些没有疼痛感的人很少能活过成年。

因此,疼痛是人体趋利避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护机制。因为人实在是太脆弱了,生活中,有太多能伤害身体的因素。

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出现了先天无痛症呢?经过基因研究,伍兹发现,他们的SCN9A基因产生了突变。这个基因的突变导致细胞膜上的NaV1.7钠离子通道开合失调了。钠离子通道是指位于我们细胞膜上的一个大蛋白质分子。

大家可以把它理解成一扇门。当人体受到伤害刺激时,这个门会打开,钠离子会通过这扇门。这时会产生电流,进而产生神经冲动,人就会产生痛觉。但是,由于基因突变,这个人无论受到什么样的刺激,即便被针扎、走过火堆被火烫,这个门都不会打开。所以,他就不会产生痛觉。在疼痛学上,这个基因的发现是里程碑式的。

当然,这个世界上,有阴就有阳。既然有疼痛通道不打开的人,那就有特别容易打开的人。有一种疾病叫作红斑性肢痛症,其患者的NaV1.7钠离子通道很容易打开,只要轻度的刺激它就会打开。比如,我们轻轻地触摸他们的皮肤,他们都会感受到如火烫般的剧痛,这也非常痛苦。

基因SCN9A的发现,其实给治疗疼痛带来了一个广阔的前景。假如有一种药物能非常精确地打开或者关闭钠离子通道,那就能生产出效果更好的止痛药。这也是这个研究带来的特别大的意义。

二、哪些因素会影响疼痛

既然我们知道疼痛是大脑接收伤害刺激后,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那我们就要了解生活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对疼痛的感受。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地治疗和缓解疼痛。

1.分神和想象

第一个因素,分神和想象。

首先,大家知不知道,一个人的注意力对疼痛感受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美国有个团队设计了一个有趣的VR(虚拟现实)眼镜。他们给一些准备接受烧伤治疗的患者戴上这个眼镜,戴上后,患者就进入到了一个冰雪世界。这个世界里有可爱的企鹅、猛犸象,而且还能通过操纵一些按钮向这些动物丢雪球。结果发现,他们的疼痛感受减少了30%~50%。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他们的大脑发现,这种分散注意力的方式能减少大脑疼痛区域的活动。你看,孩子都很怕打针,而一些有经验的儿科医生会拿一个玩偶,一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一边就把针打了。有时候,孩子甚至都没感觉到打针,这个治疗就完成了。所以,分神,即学会分散注意力能缓解我们的疼痛感受。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想象。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催眠。说起催眠,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神秘。

本书作者从小到大有一个问题,叫作肠易激综合征。这个病的基本情况是,人如果一紧张,就容易反映到消化道的症状上,比如,有的人会拉肚子,有的人会肚子疼。

像作者就是紧张时,会出现下腹痉挛,而且这个情况持续了很多年都治不好。他也很痛苦。

有一次,听说催眠能治疗这种病,他将信将疑,但准备试一下。当他真正来到一个催眠治疗室时,他发现,情况和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作者在书中说,给他治疗的催眠师叫作保罗。保罗用语言引导对作者进行催眠。

通过柔和的对话,保罗将我的注意力引至我的全身……我完全地放松了身体。

保罗引导我的关注点落在我一切的想法上,不论它们是好是坏,是令人紧张还是放松。他告诉我,我不需要对其中任何想法给予过多的思考。我只需要注意它、观察它、接受它就好。

治疗完了后,作者又说:

催眠结束后,我感到平静而自信。之后的每天清晨,我都会留出10分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我们那次会面的录音。在催眠结束后的几周里,肠易激综合征发作时,我依旧能感受到那种痛,但对其正面的联想开始让我有了不一样的体会。通过一面美好的透镜,我的痛觉似乎渐渐变得没那么糟糕。我好像能后退一步,作为一位观察者看待自己的疼痛……几个月过去,就在我写下这段经历的此刻,我的肠易激综合征已经完全不再犯了。

为什么催眠这么有效?因为在催眠的状态下,人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在某一件事物,或者某一个想法上。当我们沉浸在某一件事物上时,我们的边缘意识会减弱,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分神,能让我们的植物神经放松下来。所以,催眠中经常用到一个词,叫作剥离。它的意思是:“意识的不同部分彼此分离,我们的大脑可以在意识不存在的情况下,听取或者回应暗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被催眠后,可以在无意识的状态下遵守命令。”

所以,催眠对我们身心上的一些疾病是有效的。但是,我在这里也不得不提醒大家,不同的人对催眠有不同的反应。如果大家想尝试催眠疗法,一定不要自己随意尝试,而是要去正规的医疗机构,让专业的人给予帮助和治疗。

2.预期效应

第二个因素,预期效应。什么是预期效应?大家听说过安慰剂吗?安慰剂是预期效应中的一种医疗手段。最典型的安慰剂,比如伪装成为药丸的糖丸。

安慰剂真的会起作用吗?我曾经看过一个特别浪漫的爱情故事。有一个女孩和一位外科医生谈恋爱。这个女孩有长期失眠的问题,所以,她经常拜托男朋友开一些安眠药促进睡眠。

几个月之后,她的睡眠质量慢慢地改善了。有一天,她突然发现男朋友开的安眠药,根本不是安眠药,而是淀粉片。只不过她的男朋友用灵巧的手,把它雕刻成安眠药的样子了。但奇怪的是,虽然她每天吃的都是淀粉片,可依旧睡得很好。这其实就是安慰剂起的作用。

另外,安慰剂不只限于药物,还有一种安慰剂手术。

2000年,休斯顿的一群骨科医生想做一个安慰剂手术的实验。他们经常做一些骨关节炎手术,有很多病人长时间地承受膝关节的疼痛。传统手术是通过关节镜把关节腔里增生的韧带、骨质清除掉。

因此,这些医生设计了一个对照实验。他们找来180名有严重膝关节疼的病人分成两组,一组人做常规手术,另一组人麻醉以后,只是简单地在皮肤上切一个小口,什么都不做。等做完手术后,这两组人疼痛改善的效果一样。这说明安慰剂能影响我们的疼痛感受。

它的原理是什么?其实就是让大脑对疼痛产生了预期效应。因为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天然药柜,而安慰剂治疗,能使大脑在痛感区域释放缓解疼痛的化学物质,比如内啡肽。所以,对一件事有正确的预期有助于我们缓解疼痛

名词解释:内啡肽,脑垂体分泌的一种生化合成激素,具有镇痛效果。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书中建议,吃药时,郑重地把药放进嘴里吃下去,然后闭上眼睛,在大脑中想象药物进入身体之后,在体内慢慢起作用的画面。这种训练就是给大脑一个对疼痛的预期,能更好地增强药物的止痛效果。

3.大脑对刺激的认知

第三个因素,大脑对刺激的认知。通常,我们都很怕疼,都会趋利避害,会尽量地远离让我们疼痛的因素,但是,我们周围有一群人会主动追求疼痛。而且这一部分人还不少。

如果你不相信,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喜欢吃辣吗?假如你喜欢吃辣,那你就属于这种主动追寻疼痛的人。再比如,特别喜欢跑马拉松的人。你看,现在马拉松越来越“热”,每次马拉松比赛,都有成百上千人参加。但是,老跑马拉松,腿是很疼的。

那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追求疼痛呢?因为他们能从疼痛中得到愉悦感,这叫“反向享乐”。它的科学原理在于,大脑中疼痛的皮层中枢和愉悦的皮层中枢有一部分重叠。

但是,我们怎么在生活中区别,哪些疼痛会带给我们愉悦感,哪些不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脑对这个刺激的认识是安全还是有害。你会发现,无论是吃辣,还是跑马拉松,我们都不会认为,这种刺激会危害个体生存。所以,它是一种“安全威胁”。这种大脑认为的“安全威胁”,会让我们产生愉悦感。

你看,没有小孩生下来就喜欢吃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吃辣的次数增多,慢慢地,他们就会觉得,辣不会影响身体,于是,很多人就沉溺于吃辣这种感觉。这种机制被称为“动机-决定模型”,就是大脑对这个刺激的认知和动机,决定了你是否会产生疼痛,以及产生多少疼痛。

在生活中,还有一个例子。走在路上,突然窜出一条狗咬了你的腿。这时,你会先感受到疼痛,还是先会跟狗搏斗,然后再感受到疼痛?当然是先跟狗搏斗。

为什么是这样?这就是“动机-决定模型”的核心,就是任何和疼痛相比,更加威胁生存的因素,都会产生止痛效果。疼痛本身是为了让个体趋利避害。如果不先跟狗搏斗,狗可能会伤害你的生命,这和疼痛比起来更威胁生存,那大脑就会判定,先不让你感觉到疼,而是先赶紧跟狗搏斗。你得先让生存不受威胁之后,再感觉到疼。

4.疼痛的“传染性”

第四个因素,“传染性”。疼痛会传染吗?它肯定不是传染病,但是,疼痛的确会在人群中蔓延。

作者讲了一件自己经历的事。一天,他和一个叫作乔尔的人,在5000公里外打视频电话。打电话的过程中,他用一只手拍了一下自己的脸。那一瞬间,乔尔的脸上也立刻感受到了这种感觉。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乔尔是世界上罕见的镜像联觉者。他能通过看到别人身体的触碰,从而在自己身体的相应部位感受到,这种感觉叫作联觉。

什么是联觉呢?当你的一个感官受到刺激时,另外一个没有被刺激的感官也会被激活,这就是联觉。

举个例子:有人看到字母ABCDE,就能尝到字母的味道,这是视觉和味觉产生了联觉。而乔尔是视觉和触觉产生了联觉。世界上,大概有2%的人是镜像联觉者。

大多数人不像乔尔是镜像联觉者,但是,在大部分人中,疼痛确实是会“传染”的。比如,看电影的时候,如果看到一些血腥暴力的镜头,我们会觉得很难受,甚至觉得疼,似乎感受到了电影中那个人的疼痛。这种感觉,其实就是一种痛觉“传染”。

人类有一个特别古老的能力,叫作共情。人是社会性群居动物,为了我们能更好地和群体里的同伴生活,生存下去,我们必须要非常敏锐地感知他们的情绪。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被群体所接纳。而联觉就是这种共情能力的一种极致表现。

共情疼痛有什么意义呢?疼痛的本质是帮助我们趋利避害,而这个世界上威胁生存的危害,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每一项危害都要我们亲身试一遍,那每个人都不知道死多少次了。所以,我们天然地具有共情基因。我们能通过感受他人的痛苦,从而意识到危险,通过学习,我们能避开危险,这就是疼痛“传染性”的意义。

5.社会关系

第五个因素,社会关系。假如我告诉你有一种疾病,医学课本上找不到它的名字,但它确实存在,而且当今发病率越来越高,危害甚至比吸烟大,你猜这是什么病?它叫作孤单,或者孤立。有研究发现,长时间孤单的人,其身体所承受的伤害,相当于每天吸15支烟。

为什么孤单会对人产生这么大的危害?

有人设计了一个踢球实验。三个人来回传球,其中两个人事先商量好,球传着传着变成两个人传,不再传给第三个人。这时,第三人就被孤立了。用大脑核磁共振仪器扫描发现,孤立者的疼痛中枢被激活了。

为什么会这样?这也跟个体生存有关。疼痛是为了让我们感受到生存威胁,而在原始社会中,如果一个人被群体孤立,就意味着生存受到了威胁。所以,如果被孤立,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关系,人会产生痛苦的感觉。如果你本身有疼痛症状,再加上没有好的社会关系,这种疼痛可能会加重。反之,好的社会关系能缓解疼痛。

根据这么多的研究,疼痛学家把疼痛称为生物-心理-社会疼痛模式。这些因素只要威胁到了个体生存,都可能导致疼痛的产生。

知道了社会关系对疼痛的重要性之后,我们怎么更好地营造社会关系,缓解疼痛呢?有两个比较好的办法。

第一,集体唱歌。在公园里,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退休老人集体地载歌载舞,有人弹琴、有人唱歌,这是一种特别好的、有益于身心的活动。当然,只要不扰民就行。

第二,开怀大笑。当一个人开怀大笑时,大脑中的天然药柜会被打开,像内啡肽、多巴胺就会释放出来,它们会帮助我们止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同时,我们会发现,如果在家看周星驰的电影,会觉得好玩,但不容易大声地笑出来。但假如在电影院看同样的镜头,大家更容易哄堂大笑。疼痛有“传染性”,快乐也有“传染性”。所以,我们要走出去和大家一起唱歌、运动、看电影,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缓解疼痛。

6.信仰和观念

第六个因素,信仰和观念。我们国家的金一南教授是一位著名的战略专家。他写过一本书叫作《心胜》。书里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他说,在战场上战胜敌人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里。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疼痛,就是我们战胜疼痛有两次,第一次也在内心。所以,以这句话与大家共勉。我们要树立起战胜疼痛的信心,树立起对生活的信仰,有助于我们慢慢地战胜疼痛,从疼痛中走出来

三、了解慢性疼痛

现在,我们了解了疼痛是人体的保护机制。但是,它又是一把双刃剑。有一种疼痛,人们一直饱受它的困扰,这就是持续疼痛,也叫慢性疼痛。目前,全球大约有1/5的人有慢性疼痛。

什么是慢性疼痛呢?按国际疾病分类的标准,只要某种疼痛持续的时间超过3个月,它就不是疼痛,而是一种疾病了。这时,我们就要通过人为的手段去进行干预,要不然人就生活得太痛苦了。

那一个人为什么会出现慢性疼痛呢?它的原理叫作中枢敏化。

举个腰痛的例子。假如一个人不小心扭到了腰,一段时间之后,即便做正常的弯腰动作,大脑都会误认为,这些动作对他的腰部、脊椎都有损害。它处于一种高度戒备的状态,所以叫作中枢敏化。

研究者认为,中枢敏化的病理基础可能是发生了神经炎症。炎性代谢产物是引起持续疼痛一个重要原因。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两个因素会加重炎症反应。

第一,慢性压力。慢性压力会导致体内堆积很多压力激素,比如皮质醇长时间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容易导致炎症反应。

第二,缺少睡眠。睡眠能帮助我们减少炎症、恢复机体活力、修复细胞。但是,如果长时间缺乏睡眠,炎症反应会加重,从而加重疼痛。

讲完慢性疼痛,我们再来了解一个知识点,就是大脑怎么制造疼痛。因为前面一直提到,疼痛是大脑制造出来的。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个疾病入手,它叫幻肢痛。

假如一个人意外丧失了一侧肢体,那这个肢体没有了,他不应该有任何感觉,但他却持续地觉得这个肢体存在,而且还会产生包括疼痛在内的很多感觉,这就是幻肢痛。它的发病率还是挺高的,大概3/4的截肢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幻肢痛。

我读过一篇文献,里面描述了一位病人失去了一只手,但他始终觉得这只手存在。而且他的手指之间还盘着一条蛇,蛇在持续地咬手指。你说,这个病人多痛苦?!

另外,有些士兵由于战争失去了双手或者双腿,但是,当护士经过身边时,他们感觉失去的手在跟护士打招呼,或者觉得失去的腿在慢慢地长出来。

幻肢痛是怎么产生的呢?

人的大脑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感觉地图,就是我们身体的每个部位对应着大脑的一个感觉区,比如手指对应一个区域,脸对应一个区域,腿对应一个区域。但是,这个感觉区有一个特点,它的排序杂乱无章,和我们身体的排序完全不一样,比如手指和脸挨在一起,脚和其他地方挨在一起。

有一位在车祸中失去左手的患者,他感觉失去的手在不停地发痒,他很痛苦,因为挠不到痒的地方。于是,医生拿了一根棉签刺激病人脸上的皮肤,突然刺激到一个地方时,失去的幻肢立刻产生了感觉。他脸上的皮肤精确地对应着失去幻肢的一部分区域,比如,他的嘴唇对应着左手指。更奇妙的是,如果这个幻肢痒了,只要在对应的脸部皮肤上挠几下,痒的感觉就没有了。

所以,幻肢痛是因为一个人失去肢体后,对应的大脑感觉区域也就荒废了,而周围相邻感觉区域的神经元会蔓延过去,重新占领这一块地方。这时,人的大脑会产生一些变化,它叫作大脑重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截肢病人,其残肢末端会出现排尿的感觉。这都是由于大脑重塑引起的。

基于这样的发现,医生设计了一个特别巧妙的装置帮助幻肢痛病人。这个装置是一个小盒子,上面有个洞,患者可以把健康的手臂伸进去。这个盒子的中间有一块镜子,通过镜子的反射,患者似乎看到了失去的幻肢又重新长了出来。然后,患者每天对着镜子练习,这个肢体仿佛在慢慢地告诉大脑,这个幻肢还存在。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大多数幻肢痛患者的症状都得到了缓解。这个镜子练习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既然疼痛是大脑制造出来的幻象,那就“以毒攻毒”,用另外的幻象来对抗这个幻象,重新塑造大脑。

四、如何应对慢性疼痛

讲了这么多有关疼痛的知识,最后,我们来讲本书的最后一章:疼痛革命。其实,就是基于我们对疼痛的认知,而延伸出的一套新型治疗方法,而针对疼痛患者能做些什么,书中给出了一些建议。

生活中有些常见的事是能治疗疼痛的,比如编织。

有个人叫科克希尔,以前是位理疗师,后来转行成为了杂志社编辑。刚好,他负责的杂志是关于手工的。而他的工作之一,就是接收读者来信。阅读来信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很多读者都描述了一件事,就是编织帮助他们从疼痛中走了出来。甚至有个14岁的小女孩说:“我只有在编织的时候,才不会感受到疼痛。”

出于对以前职业的敏感,科克希尔立刻对这事进行了研究。他发现,编织是一个治疗疼痛的有效方式。因为编织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它有不断重复的动作。你看,那些觉得特别疼的人,会来回地踱步,或者梆梆梆地敲桌子。这种重复的动作能减少疼痛。第二,当你编织时,注意力会集中在编织上,这相当于是一种分神,它让人不会过度地注意疼痛的感受。第三,特别有意思,就是我们编织时,两只手会交叉过身体的中线,而过身体中线能影响大脑对疼痛的定位。因此,编织能帮助很多人从慢性疼痛中走出来。

那如何应对慢性疼痛,作者给了我们三点建议。

1.调整:让大脑感到安全

第一,调整。它的核心是通过一些方法,让我们的大脑感到安全。具体的建议是:首先,调整生活方式。

一是,通过运动治疗疼痛。我经常在门诊跟病人说,不要只把运动当成一种保健方式,而应该上升为一种治疗方式。为什么?因为运动时,大脑的天然药柜会打开,它会分泌内啡肽、多巴胺。

二是,调整呼吸。呼吸和我们的植物神经密切相关。当我们吸气时,交感神经处于主导位置;当我们呼气时,副交感神经处于主导位置。通过深呼吸调整呼吸比例,让人体变得放松。

有一个很好的呼吸方法,叫作517呼吸法。具体的做法是:鼻子缓慢地深吸气5秒钟,接着停留1秒钟,然后再轻轻地呼气7秒钟。作者建议,这个练习大概每天做3~5组,每组10~15次。定时地进行呼吸锻炼,有助于我们缓解疼痛、放松身体。

三是,调整睡眠。这一点,我们外科医生特别有发言权。病人做完手术以后,第一天晚上都是最难熬的,因为麻醉的药效过后会特别疼。但特别神奇的是,只要他们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我们去查房,基本上所有病人的疼痛感都会减少70%~80%。

为什么?这就是睡眠的魔力。当我们拥有高质量睡眠时,人体启动的是另外一套系统,它会对身体进行修复。所以,保证每天睡一个好觉是非常重要的事。

那怎么睡好觉呢?推荐大家听我在非凡精读馆里讲的另一本书——《我们为什么要睡觉?》,里面详尽地讲了关于睡眠的一些知识。

四是,调整主观意识。有时,你对疼痛的感受源于对这个威胁的惧怕。这就跟看牙一样,太害怕看牙了,就觉得特别疼。所以,我们要学会心理暗示,一遍一遍地告诉自己处于安全的环境,这个刺激不会威胁你。经过训练会发现,你能慢慢地平静下来了。

2.可视化:对大脑耍些花招,从而减轻疼痛

第二,可视化。为什么叫可视化?因为视觉是人体中最强大的一种感觉,它在大脑皮层中占据的面积最广。我们可以通过视觉影响其他感觉。

补充知识点:视觉的重要性:人的大脑皮层有三分之一的面积与视觉有关。

以前,我和一位心理学教授有过交流,他教了我一个方法,叫作情景想象法。比如,你的身体哪里正在承受疼痛,就把这个疼痛想象成一只小毒虫,然后印在一个气球上。接着,你闭上眼睛,在心里想象这个气球慢慢地变大,然后离你越来越远。随着“嘭”的一声,气球爆炸了,这个毒虫也就没有了。你会发现,经过这样的练习,疼痛能得到缓解。

书中也讲了一个例子。有一位神经科医生,年轻时因为一次意外后背受伤了,十几年都受着背痛的困扰。后来,他决定自己攻克这个难题。他查阅了大量有关疼痛的文献后,也意识到,疼痛是由于大脑重塑性变化引起的。所以,他画了一张图,就是大脑疼痛区域的感觉分布图。每当背痛袭来时,他就闭上眼睛,想象疼痛的区域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直到消失不见。

听起来,这个想法很简单,但是,他持续六周后,背痛完全消失了。而坚持一年后,不单背痛消失了,而且颈椎疼也消失了。

所以,这种可视化练习能帮助我们重新塑造大脑,让我们从慢性疼痛的折磨中走出来。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3.教育:了解疼痛,才能更好地应对疼痛

第三点,教育。有一句话,叫作“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其实,像我们这样的角色属于“下医”,治疗的都是已经发生的疾病。

而真正的“上医”是什么?是我们自己。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靠药物存活,我们要靠好的饮食、好的睡眠、好的生活方式,以及正确对待疼痛的认知改变生活。所以,多读一些书,多了解一些正确的科学知识、健康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病痛,帮助我们从疼痛中走出来。

相关研究显示,单单是真正了解了疼痛的原理,也能帮助疼痛者缓解疼痛。所以,教育是让我们走出慢性疼痛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也希望,通过我对这本书的讲解,能帮助大家成为自己的“上医”。

好,这本书我们讲了疼痛的原理、哪些因素在影响疼痛,也提供了一些应对疼痛的建议。作者说,“理解疼痛是打开治愈之门的钥匙”。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你真正地了解疼痛,同时在不讳疾忌医的前提下,希望你或者你身边的人,能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不再被疼痛所困扰。

如果你觉得有所帮助、有所收获,欢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本期内容分享给你的亲人和朋友,谢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