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48分钟,摆脱无效社交,为每一次聚会赋能。
各位好,今天我们讲一本非常实用的书,这本书教我们怎么样能够做出高质量的聚会,书的名字就叫作《聚会》。
为什么我会想讲这本书呢,因为在我的职业生涯当中,曾经有一段时间相当苦闷,就是觉得做节目也没有什么期望,也不知道怎么还得起房贷。在那时候我做了两件事,一件事就是读书,通过读书不断地来自身累积和进步,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第二件事,就是参加和组织了各种各样的聚会。
为什么要参加这些线下聚会和组织这样的聚会,其实就是为了在线下能够碰撞出更多的活动。现在我们有很多生意模式,都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所以组织聚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技能,也是我们人际生活当中,增强我们和他人之间连接的一种方法,甚至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和幸福。所以如何能够把一场聚会做得更加漂亮,能够做得更好、更有意义,能够实现更宏大的愿景,这就是这本书要教给我们的东西。
我们樊登读书,从去年的统计来看,在一年当中,我们做过的线下活动至少有几万场。那如果我们的线下活动的组织者,能够更专业,能够组织出更好的活动,这一定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那现在人们搞聚会,有一个误区是什么呢。很多人把聚会的专家,当成了厨师,当成了花艺师,或者是司仪。导致我们去咨询的对象都是说,怎么能够布置好这个现场,怎么让这个流程变得更顺。那些人是工匠,他的任务是对待东西,就是他怎么样能够处理好流程,处理好布置、装修或者餐盘。所以我们在聚会当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你怎么处理人和人的关系,而不是处理东西。所以我们很多人跑偏了,我们觉得一场美好的聚会,最重要的是装修、花艺和食材,这是完全不对的。
而这个书,能够给我们创造一个新的职业,这个职业叫作聚会促动师。如果读完了这本书之后,你愿意去尝试,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全职的工作。成为一个聚会的促动师,我怎么样让这个聚会往前推动,我怎么样让这个聚会设计得更加科学、合理,这已经是一个职业了。
这本书的作者很有意思,她是一位女士,她说她的爸爸是美国人,母亲是印度人,然后把她生在了津巴布韦,生下来以后,这些人又在亚洲和非洲分别地工作,后来他们离婚,然后再结婚。所以她大概两周就要搬一次家,在不同的文化当中不断地迁移,她出入在素食主义者家庭、自由主义者家庭、佛教、印度教、食肉主义、保守主义、教堂等等,所以她从小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踏入冲突解决的领域。搞聚会,其实就是要解决大量的文化的不同,解决大量的冲突,因此她成为一个促动师,她认为是顺理成章的事。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一个促动师?她说: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成功地举办聚会。
你不必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事实上,我认识的一些出色的聚会组织者都患有社交恐惧症。你不必是一位老板或经理。你不需要有一幢豪华的房子。幸运的是,聚会的艺术并不取决于你的个人魅力或笑话的搞笑程度。(如果是这样,我就有麻烦了。)当细腻的心思和(通常是无形的)巧妙的结构融入聚会中,当主人有好奇心、意愿和包容的精神去尝试的时候,聚会就能水到渠成,石破天惊。所以每一个普通人,如果能够稍微用一点心,我们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的聚会组织者。那首先我们要学会的就是聚会的目的,我们要为聚会打造一个大胆的、明确的目标。
当你问大家说,为什么要组织这么一场读书会,那这个组织者可能会讲,我希望大家在一起读一本书。你注意,当他说我希望大家在一起读一本书的时候,他说的并不是这场聚会的目的,他说的是这个聚会的类别。所以我们很多人在聚会的时候是没有目的的,我们常常是用类别来替代了目的。
比如说读书俱乐部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共读一本书,志愿者培训是为了培训志愿者,教会小组是为了让教会成员在更小的团体中聚会,很多时候这都是引导我们规划聚会时所遵循的循环逻辑。婚礼的目的是什么,是结婚,你看,这就是循环逻辑,他只是表示了一个类别,而他并没有说出这个婚礼跟别的婚礼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人会问那有什么问题吗,难道聚会不都是这样吗,社交之夜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社交?是的,社交当然是目的,但如果说这就是全部,那么社交之夜就会落入和其它无数个社交夜晚一样的俗套,人们四处徘徊,尴尬地交换名片,殷切地用高八度的音调和他人寒暄。这种聚会可能不会让任何人如痴如醉,反而会让一些宾客倍感尴尬,或者产生不安全感,甚至发誓不再参加任何的社交之夜。
也就是说,一旦我们用类别来介绍我们的聚会目的,那么人们就会套用假设。套用假设就是,这一类的不都这样吗,婚礼不就这样吗,然后观众的心目当中都已经产生了对这个婚礼的想法,所以最后就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就好了,这时候你没有一个活动能够办出自己的想法和初心。
你在办一个活动之前,你到底目的是什么。就比如说婚礼这件事情,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说,我用这场婚礼,核心是要表达我对我父母的感激,那这时候这个婚礼的,从装饰到流程,到座位的安排就会不一样。那假如我用这个婚礼,我是希望能够让和我的父亲产生了矛盾的哥哥,能够和父亲的关系弥合,那么这个婚礼就要重新设计。假如我用这个婚礼,是为了能够表达我们俩之间的爱,让所有人看到我们两个人是最爱的,那么你的婚礼应该怎么样设计,这都是完全不一样的目标和目的。所以一个好的目的的特点是,它具有特定性,专注,而且特别,它的范围是狭窄的,你的目标越集中,你越容易办出让大家心醉神迷的活动来。
然后要知道,每一个活动都是具备独特性的。这里边她讲到了日本的一个茶艺大师,叫千利休,我还曾经看过千利休的一本书。千利休在每次给大家做茶道表演之前,他会说一句话,翻译成中文是什么,叫“生命中永远不会再发生同样的一次瞬间”。就是,这个瞬间就是独特的,哪怕我们喝茶已经喝了数千杯了,这一辈子喝了无数杯茶了,但是这一口茶一定是新的,我们俩见过很多次面,但是这一次见面,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仅此一次。
这就是千利休告诉大家的,茶道这么一个看起来很枯燥、很缓慢、不断重复的动作,每一次都会有独特性。所以我们在举办活动的时候,独特性是很重要的。甚至我们需要引入一点点争议,有一点争议性的目的会让聚会更加富有魅力。方法是什么呢,要找到一个聚会的目的、真正的目的的方法,就是问为什么,然后不断地往下挖。这在商业当中,也是经常会用的一个手段。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接着问为什么。比如说,有一对夫妻请作者去帮他们策划一个邻里间的聚会,就是要请大家一块儿吃个饭。
后来作者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办邻居聚餐?他说因为我们喜欢聚餐,而且我们每年都办一次。那为什么每年都办一次?因为我们喜欢在初夏的时候,把邻居们聚到一起。那为什么你们喜欢初夏的时候,把邻居们聚到一起呢?仔细想想,我认为这是一种,在忙碌了一整个学年之后,记录这段时光并且重新建立连接的好方式,这很重要。
为什么那很重要呢?因为夏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聚在一起,重新提醒自己社区意味着什么,并帮助我们建立友谊,让社区生活变得更美好,而且更安全,让社区成为一个能体现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价值观的地方。现在我们开始有眉目了,当你这样不停地问下去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么一场聚会,其实它肩负着一个责任,就是让大家更爱这个社区,让大家在这个社区当中去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示范给我们的孩子们看。
你看,这时候跟你把几家人随便地叫在一起,大家各自拿点菜,吃完了就结束,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所以作者引用肯尼迪的话,换了一种说法,她说: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的聚会做些什么,而要问你的聚会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就是我们要把聚会的意义上升到社会的高度,上升到为国家能够做出贡献的这种高度。这时候你会发现,每一场聚会在策划起来就会有了它的核心。
所以作者讲,目的是工具和护身符。目的既是工具,就是我们知道怎么去组织这场活动了,也是护身符,保证我们不要跑偏。很多人不愿意这样做,就觉得这个太煞有介事了,就是邻居们聚个餐,你非得上升到那样的高度,太奇怪了。这种想法的心态背后是什么呢,就是,我有什么资格。就是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邻居,我有什么资格把大家叫来搞这些东西。你需要克服“我有什么资格”这样的心态。
大量的人在办聚会和活动的时候,我们都希望办得好像没发生什么事一样,好像很自然,大家不要紧,随便聊一聊,过一会儿就好了,这种感觉。你何必浪费大家的时间呢,你有资格办一场不一样的活动,你也有能力做一场可以触及到人类心灵、价值观的这么一场活动,所以我们得克服“我有什么资格”这样的心态。这个作者有一次去替一个图书节策划一场活动,图书节请了大牌的作者来做演讲。按照我们一般的做法,那就是作者演讲,底下的人听,听完了以后有一些问答就完了。
但是作者就觉得,这不就是普通的活动吗,大量的活动都是这样,观众像装饰一样坐在那儿等,等着这个大牌出现,讲完就走。她说,我们要问一下,这个人讲的是什么书。后来发现这个人讲的书,是关于这座城市的书。那么我们能不能够把这场活动的主题,做成关于这个城市的。比如说你有一本写北京的书,那么,作者就想到了一个想法,我们在大牌作者来演讲之前,我们先让底下坐着的所有的这些观众,两两一组,互相用两分钟的时间介绍一下,我是怎么来到这个城市的,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城市。你想想看,假如咱们两三百个人坐在一个大厅里边,很无聊地等作者出现。
这时候假如主持人出来说,大家互相聊一聊,你是怎么来到北京的,什么时候来、为什么来的,对北京这个城市有什么样的印象,信息量一下子暴增,全场的人都加入了这个互动,都获得了更多的社交机会,并且表达出自己内心当中尘封了很多年的那些往事。这是多好的一个话题。所以当她用这种方式稍微地改造了一下图书节上的作者演讲的时候,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因为她在问,为什么要讲这本书,讲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最后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这就是目的既是工具又是护身符。所以这是第一步,我们在组织一场聚会之前,首先去想想看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到底要想触动到人们心灵的哪个层面。接下来我们说谁以及在哪儿。就是你请什么样的人来,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做。
以目的为导向,去设置你的宾客名单。好多人在做聚会的邀请的时候,被别人只要听见了,就会不好意思,然后说那你也来吧,我们就随便地放人进来,谁想来就让谁来。这时候你要学会说“请不要来”。这个活动我们人已经满了,我们的条件是什么,所以那下次我们再邀请你,但这次我们的条件是这个。
就是你主动地跟别人讲,有些活动你是不能来的,这时候你对于来参加活动的人,是一种排除的恩惠。你让那些不应该来的人来到现场,对他们来讲,其实本身也是不负责任的。这个作者讲到,有一个叫作Scarabee的一个酒吧,Scarabee就是金龟子。金龟子酒吧是办在一个拥有一所大学的小镇上,然后这个酒吧的创始人就觉得,这个小镇没有一个专为大学生开的酒吧,所有的酒吧都是混的,都是社会上的人、大学生都可以在里边的。所以他说我要开一个酒吧,只为大学生提供服务,所以就开了这个金龟子酒吧。
开了酒吧以后就会受到很多的诱惑,因为你酒吧很热闹,外头的人想进来,那就是钱,那就是门票,就是酒水。但是这个创始人坚定地说,不是学生绝对不让进,就是把所有非学生完全挡在了这个酒吧外边,所以他这个酒吧生意一直很红火。就是因为那里边是纯粹属于大学生的这么一个氛围,这就是拒绝的力量,所以我们得甄选我们的参会的人。
这里边作者讲了几个数字,这个数字很神奇,这些数字都是最常发生的聚会人数。6个人左右的聚会,有利于建立亲密关系。大家在经过了这种小范围的、6个人左右的聚会以后,能够变得很熟,能够建立亲密关系。然后12到15人的聚会,有利于对话,可以进行深入的交谈。你通过设置谈话的议程,可以让大家深入地交谈。
30个人的聚会就变成了一个派对了,你就需要有音乐,需要有啤酒,然后大家很热闹。场地越小就越亲密。你们有没有发现,在你们过去组织这种家庭聚会,或者过年一大堆人待在一起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很多人会不知不觉地挤到了厨房里边去聊天。在厨房里边你会发现,你们怎么都在这儿。好几个人挤在厨房里边,或者好多人挤在一个小小的卧室里边聊天。为什么呢,就是人们会不自觉地增加密度,增加密度就能够带来亲密感。客厅那个地方虽然大,没感觉,不像聚会,好像咱坐着看电视一样。
但是当几个女孩子一块儿挪到了厨房里边,一边帮着做饭,一边聊天的时候,这个聚会的氛围就出来了。所以场地越小越亲密。150人的聚会依然可以产生亲密和信任,因为在150个人之内,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对方。150这个数叫邓巴数,就是社交当中的一个邓巴数,就是一个人真正能够保持交流的人数就是150人。
虽然你的手机朋友圈里边有5000个人,但是这里边你能够认识的、叫上名字的,或者经常有一些互动的,一般来讲就在150这个数字上下,这个数字是你可以在活动范围内能够看得到的。所以150人的聚会,也能够找到亲密感。如果更多,形成了人海,那么聚会的目的就不是交流和产生亲密感,而是利用集体震动的能量。
就是那种千人会场、5000人的会场,你会发现每一个人融在人海当中,你是看不到他的,但是这个震动的能量会对所有人产生影响。大家会一块儿喊口号,一块儿做一些事,大家在体育比赛的时候造起人浪,等等,那种氛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这就是不同聚会的人数和等级。同时场地是自带脚本的,你选择什么样的场地就决定了整个聚会的大部分的基调。
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给你提供免费的场地,就跑去那儿做活动。在樊登读书创立之初,很多人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活动场地。比如说售楼处,沙盘在中间,然后我们围着沙盘做讲座。我现在想想真尴尬,所有去那儿做活动的人,冲着我们讲书去的,结果一到那儿发现是一个售楼现场,那种感觉和氛围立刻就变化了。
所以到现在我们才知道,原来场地是自带脚本的。我那时候认知没有这个概念,我觉得只要有音响,有空调,还提供饮料,那不就可以了吗,没有想到售楼处,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氛围。这里边有几个例子很有意思。有一个博物馆的馆长要给他们新来的馆员们做培训。
你想,博物馆的馆长,是博物馆的专家、展览专家,然后新来的一些大学生刚毕业,进入博物馆这一行,他就在构思,怎么样能够给这些新进入博物馆的年轻人带来一些启发和冲击呢?你猜他用了一个什么办法,他找了一个就像我背后这样的一块空白的地,非常漂亮、很干净的一个空白的场地。博物馆里边的一个厅清空了,清空了以后搬了几十把椅子进去。
因为几十个人培训,所以搬了几十把椅子进去。他把这几十把椅子全部插在了一起,就是互相拼插、塞着,搞成了一个巨大的装置。当那些被培训的年轻人进到这个房间里边的时候,一进门就呆掉了,一看,这是艺术吧。就是几十把椅子插成了一大堆,堆在那个地方是一个椅子山,然后所有的年轻人都呆在那儿不敢动,就觉得这个是不是有什么玄机,有什么设计在这儿,而且这些东西乱糟糟的,只要放在博物馆空旷的房子里,看起来都像艺术品,所以没人敢动。
学生们开始很犹豫,不知道该怎么办。然后过了一会儿,窃窃私语,最后有胆大的上去开始拆这个椅子,最后把椅子一个一个搬下来。之后,这个馆长出面给大家解释说,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活动。馆长跟他们讲博物馆的第一课,博物馆里的东西也是可以动的,博物馆里的东西是可以设置的,博物馆会给我们带来的感觉你们现在感受到了,它会让一些东西变得崇高,但是它也是需要由人来摆放的,因为你们将来是干这个工作的。
你看,多棒,就是把一个艺术的感觉,植入到了一场培训的开场当中。这就是我们说,你能够把场地设计好,这时候就成功了一半。场地可以立刻转移人们,就是把人们从一个状态之下,立刻转移到另外一个状态之下。有一对摄影师,艺术家就比较有意思,这对摄影师在希腊去吃饭,然后你想希腊那个海滩上吃饭,好多人乌泱乌泱地等着上菜,是很无聊的一个事。然后这两个人坐那儿实在无聊,怎么办呢,两个人竟然把桌子一抬,抬起来走到海里去了。就是把桌子抬起来放在海里,把椅子也拿过去。然后两个人坐在海水里边,那个海水浸到他们膝盖这个位置,然后坐那儿等着上菜。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过去了以后,整个沙滩上很多等着吃饭的人一块儿鼓掌,哇,好有意思。那个waiter(服务生)端着菜过来,找不到他们的时候,发现他们坐在海边。因为他们很显眼,两个人坐在海里边。然后waiter也开始大笑,然后给他们上菜就上得很快。这就是你只要稍微转换一下场地,从沙滩挪到了海里边,把脚泡在水里边,大家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有一个著名的人像摄影师叫普拉东。普拉东拍过全世界各种各样的政要,在他的那个摄影棚里边,有一个破箱子,然后他就不扔那个箱子。每次在拍这些政要之前,你想那些秘书,那些助理,都会来事先勘察场地,说这个箱子拿走行不行。他说,不行,这个箱子不能拿,明天总统来了就坐这个箱子上面。这怎么能坐呢,这箱子这么破,你不给他弄把椅子。普拉东说不行,这个箱子是必须的,所有人来了都要坐这个箱子拍,因为这是我出片最高的一个位置。他为什么非得设置这么一个破箱子呢,你就不能改成一个好看点的东西吗,不行。
他说只要这些人来了以后,坐在那个破箱子上,状态就打开了,这感觉就不一样了,就跟你那个端着的政要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场地是可以立刻转移人们的。转移人们的什么呢,转移人们的状态,转移人们的心境,转移人们此刻在想些什么,所以我们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场地。场地一定要有周长,什么意思,就是要有一个封闭的空间。最令人担心的场地是一个长条桌。你看有一个电影原来就演过,说人吃寿司,越吃桌续得越长,几十米。
长条桌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人们像看网球比赛一样坐在这儿,左边一下,右边一下,左边一下,右边一下,根本没法专注谈话。所以一定要把桌子摆成环形,摆成一个封闭的空间。甚至她说,有时候,你扔一张野餐毯子在地上就够了。一张野餐毯子扔在地上,人们就知道这是核心,然后就有很多人挤在那个毯子周围。所以要讲究它的面积和密度。密度这里边有一些规律,就是多大的场地容纳多少人,这里边大概是有一个统计数字的。她说,如果你的娱乐场所有400平方英尺这么大的一个面积的话,而你想打造一场精致的晚宴,那么就邀请20个人。
相反,如果你想要一个热辣的舞会,那你就邀请80个人来参加。总之一个规律就是,越拥挤亲密度越高。你希望打造的是那种偏向精致的,那面积就要相应地大一点,越偏向熟悉的、热辣的、活跃的、音乐激烈的,那就要越小一点。这就是我们对于密度的一个大概的说法。然后接下来我们说,主人的角色是什么。没有人愿意上一艘没有船长的船,所以你作为主人一定要站出来,千万不要变成一个冷漠的主人。一个主人为什么冷漠,其实不是冷漠,就是过于追求放松和低调。
当你过于追求放松和低调的时候,你要知道有很多觊觎着王位的人,你不去组织这帮人,就会有人冒出来。曾经有一个商学院里的教授,叫海菲兹。海菲兹教授来给大家上课,进到教室里边来以后没说话,就坐那儿。然后上课铃响了,还不说话,就一直坐那儿。然后底下的学生就面面相觑,说这怎么回事,教授怎么了,是来了吧,那坐那儿怎么不说话呢。然后过一会儿就会产生嗡嗡声,“嗡嗡嗡”这样的声音,他还不说,10分钟他也不说。然后过一会儿这些人开始有人开玩笑,有人说俏皮话,有人开始聊天,有人冲教授喊。然后过了大概半节课的时候,这个教授才说了第一句话,叫作“欢迎来到适应性领导课”。他讲的是一个领导力的课程,这个领导力的课程是讲适应性领导力。
什么意思呢,他说在任何一个团队当中,如果你不出面的话,就会有人出面,你不愿意来组织,就会有人愿意出来组织这些活动。所以你放弃了你的领导权,你放弃了你主导这个聚会的权利,那么你就等于对你的客人不负责任。所以作为一个主人,要做到慷慨的权威。就是你既慷慨,你给大家提供足够的饮料,给大家提供空间,提供音乐,提供照顾,提供停车位等等,你是很慷慨的。同时你有权威性,权威性体现在哪儿,你需要能够保护你的客人,你要为你的客人挺身而出。比如说在电影院里面,有一个电影院叫阿拉莫电影院。
阿拉莫电影院为什么生意特别好呢,就是因为这个电影院里的工作人员会替电影院里的观众挺身而出。你知道观众在那儿看到有人玩手机,那个屏幕显得特别亮,然后有人打电话,小孩哭闹,这个在电影院里面都是非常烦人的事。那你如果让我一个看电影的人出面,我说,把手机关了,那搞不好就产生争吵,打起来或者怎么样。阿拉莫的办法是,从来不需要任何观众出声,只要有人看手机,只要有孩子哭闹,或者只要是接电话这样的事出现,工作人员立刻就把他请出去了。
过来几个工作人员说,麻烦你,请出去。然后他们收获了很多的抗议,大量的人留言骂他们,被请出去的人说,我买了票,你凭什么给我请出去。不行,我们这儿就这样,我们这儿规定就这样,但是它的生意一如既往地越来越好。原因是那些愿意守规矩的人,喜欢更好环境的人,会觉得这个主人特别棒。这就是你愿意为你的客人挺身而出。后来这个阿拉莫干了一个什么事呢,他专门开了一个影厅,这个影厅是没有任何规矩的。
他说你如果说你愿意忍受在看电影的时候接电话,或者孩子哭,你就买这个票,这个票还便宜点。这样的话这地方没有人干扰,你想打电话打电话,想干吗干吗。所以他有规矩,他是一个组织聚会的人,他要为这个聚会负责,所以这个叫作保护你的客人,为他们挺身而出。第二个叫作使客人平等。怎么样能够让参加这个聚会的人,不要变成以某一个人为核心,高高地仰视。
你知道当年为什么会流行假面舞会,假面舞会的发明,就是为了能够消除贵族之间的等级。你想你跟路易十四一块儿办舞会,路易十四出来往那儿一站,谁还敢跳,每个人过来都得先行礼,你就别跳舞了。所以最后大家说戴面具,路易十四带个面具,那边贵妇人戴个面具,伯爵夫人戴个面具,谁也不认识谁,这时候整场聚会就变得平等。
那我们今天很多,咱们中国人可能很不适应戴着个假面参加舞会,特奇怪。但是我们可以做,比如说戴个手环,为什么戴手环呢,入场之前每个人戴一个手环,代表什么,戴着这个手环大家就是平等的,只要有这个手环就可以进,这就变成平等的。还有徽章,用徽章,用一些装饰,都能够使得这些客人们变得更平等。然后同时让客人们彼此连接。
主人要经常性地创造一些机会,让客人们能够换桌子,能够到这儿来坐坐,帮他们安排,让大家能够产生更多的连接。这是主人应该做的事,叫作慷慨而权威。同时维护好同理心和秩序,就是利用同理心来打造秩序。她说什么东西会阻碍主人的慷慨呢,就是胆怯和目光短浅会让组织者变得吝啬。
举个例子,这个作者有一次替奥巴马筹备一个见面会,然后她就特别希望把奥巴马的见面会能够办得有点不一样。跟那些白宫的工作人员商量了很久,怎么样能够产生更多的互动,产生更多的冲击,然后让总统也会觉得自在等等。到最后批下来的是,还是按照过去的模式,总统进来讲话,讲完话转身就走。就是因为白宫的工作人员不能够承受这样的失误,所以你给他设计再多的互动,或者什么,不行。这时候主人就变得吝啬了,因为他恐惧。还有一种就是目光短浅。
她说她曾经被人邀请去参加一个很高端的聚会,一个酒的品赏会,结果到了那儿以后就发现,原来是由某一款烈性酒提供的赞助。结果迟迟地不上餐,大家饿到晚上八点多了,所有桌上的人互相交换眼神说你行不行,都饿得不行了,就是不上餐,然后一直在围绕那个酒不停地做展示,不停地做讲话,然后不停地尝试那个白酒。整场晚宴除了那款烈性白酒之外,唯一的饮料是水。
没有软饮料,没有别的酒,没有香槟,什么都没有,只有他那款烈性酒,要么就是白水。然后一直等到八点多,终于把前面的展示全部做完了,现在开始上菜了,发现菜量极小,小到没法吃,根本吃不饱。后来慢慢地,大家开始抱怨,最后转身一个个偷偷地跑掉。她说,这场活动实在是一场灾难,没有人对这款酒有任何美好的印象,而且出去以后纷纷发博客,写这个酒很糟糕。原因就是太短视了,太希望能够把这个酒用最好的、最重要的位置展示出来。
所以办一场活动最重要的是慷慨,最重要的是你怎么样让你的客人在这个地方觉得开心,而不是一个劲地做你的商业展示。这时候就不是聚会了,那就变成商业活动了。而这样的商业活动效果不会好,因为大家是抱着参加聚会的心情来的,这个跟你去做那种什么产品说明会是完全不同的感觉。所以她说胆怯和目光短浅会让组织者变得吝啬。做一个慷慨的又主动的、能够替你的客人们做好各种周详考虑的主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准备工作。接下来我们说,怎么去打造一个别样的世界。一场美好的聚会,其实就是打造了一个暂时脱离于凡尘俗世的一个世界。
它是完全不一样的,你走过了这道门,你看为什么我们在搞婚礼的时候,都要搞一个气球搭成的门,就是你过了这扇门以后,完全换了一个世界。日本有一个那种叫鸟居,日本人喜欢用的那个东西。那个鸟居就是,鸟居的那边就是神住的地方,这边就是人住的地方,所以所有人穿过鸟居下边走过去,你就要变得更安静。包括咱们中国的佛教的山门、四大金刚,你只要从那儿一过,你马上老实了,你被他吓都吓着了,这四大金刚看着你,这就是要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用规则来反叛世俗。
你需要去制定一些固定的规则,它甚至有点专横,有点排他性,这里边我讲一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有一个风靡全球的活动,叫作白色盛宴。我不知道你们参加过没有,白色盛宴现在的举办,因为它是每个城市都在办,不同的城市会做这样的白色盛宴,轮流做。现在举办一场白色盛宴的到会人数,大概是15000人到20000人,就是一晚上吃饭。要招待将近20000人一块儿吃饭,这是多么巨大的一个规模。白色盛宴的发源是在1988年。
1988年的时候有两个人从海外回到了巴黎,然后他们就想邀请巴黎的朋友们来搞一场聚会。结果朋友们太多了,导致没有任何一个餐厅能够聚下这些人。后来他们就说干脆咱们到公园吧,但是公园里边又没有餐桌,又没有什么,他说那咱们就自带吧。然后他就要求,定了这么几个最基本的规矩。首先所有来的人都要穿白色的衣服,一身白色。然后每个人必须带一个自己的朋友,要保证你的朋友也要穿白色的。然后你们俩结伴一块儿来的时候,带一张小桌子,桌子的大小、规格规定了
。然后带上一些自己做的菜,饭和酒都带过来。你想,连饭和酒都是客人们自己带的。然后在草地上、山坡上,排满了桌子。结果聚会完了以后,大家觉得嗨得不得了,这太开心了,仪式感爆棚,全是白衣服,太漂亮了,明年咱们再聚。然后他们就开始第二年又聚、第三年又聚,一年一年地下来,从1988年一直聚到现在。给大家念一下,咱们虽然没去过,咱们看看这个活动是什么样的感觉,我相信你们也会觉得很有意思。现场既没有正式的开幕仪式,也没有司仪的主持(而且是明令禁止的)。相反,客人会相互解读对方的暗示,抓起他们的白色餐巾在空中挥舞,作为开启美妙之夜的提示。
用餐时间到了,伴着日落,在接下来的90分钟里,这个庞大的部落将吃到三道菜的家常便饭。除了桌子、蜡烛等东西以外,食物也都是客人自带的,聚会组织者甚至强烈建议是自家做的美食。酒可以是白葡萄酒、玫瑰葡萄酒或香槟,很少会出现罐装啤酒。到了甜点时间,客人会拿出一些特别的食物:巧克力草莓或者单独包装的马卡龙。
在整个过程中,所有人都在自己的座位上安安分分地坐着,没有人站着或四处走动,也有很多人会选择在这一刻求婚。当夏夜的夜幕降临,每张桌子上都亮起了灯,预示着这个夜晚将步入下一个阶段。客人站起来去找其他朋友,他们拥抱、敬酒、开始跳舞。娱乐总是以一个惊喜的方式开始,可能是那次在纽约晚宴上的一把电子小提琴,或者是东京那一群打着纸阳伞的舞蹈演员,或者是在海地太子港的鼓声和吉他。当这个部落的脉搏变得更强时,情绪也随之改变。
午夜的号角声响起,客人收拾好桌子和物品,集体离开。在大家坐下来用餐的4个小时后,这样的夜晚变得无处寻觅。多棒的一场巨大的快闪。这就是你经过一些设计,打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氛围,打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式。这个作者自己刚刚搬到纽约的时候,跟她的丈夫两个人,因为从外地搬到纽约,希望能够更早地熟悉这个城市,他们就做了一个活动,叫作我心在此日。
什么叫我心在此呢,她给这个活动起了个名字,叫作My heart is here,我的心在这个地方。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所有参与这个活动的人更快地了解纽约市,所以他们每次选择一个区,比如说这一次我们选择上东区,那好我们就走路,步行,在上东区里边走。然后这里边的规则是什么,第一个,如果要参加我心在此日,请在全程10到12小时内有始有终,你不能中间跑了。
第二,关掉技术产品,除非它直接参与当天的活动。就是你要拍照你可以留下来,但是除此之外不要看手机。第三,处于当下,并参与到团队和活动中。第四,吃饭时与大家一起交流。然后第五,乐于尝试任何事。他们用这样的方法,走到了很多纽约的各种不同肤色的人的家里边,然后甚至到别人家里边吃饭,去看了稀奇古怪的展览,见到了各式各样的人,然后大家对于纽约市有了一个更加准确的感知。参加完第一次活动的人,还想参加第二次活动,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慢慢探索。我想想看,我到了北京这么多年,我真的是一个缺乏探索精神的人,到今天,我连长城都没去过,故宫里边没进过,然后天坛我也没去过,老觉得随时都可以去,但是从来都没有去。
实际上,如果我们组织一个活动,叫我心在北京,然后选择,比如说这次我们就研究望京吧,就把望京这个地方,用一天的时间跑下来,那你可能对望京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感知,多美好的活动。这里边有特别多玩法,我就觉得,这个书里边最精彩的就是,人家怎么那么会玩。
这就是我们说,在开始之前,你需要去设计的那么一个别样的、不同的世界。然后接下来我们就说,怎么样做事前调动。这里边有一个90%法则,就是成功的因素90%出现在真正开始之前,活动真正开始之前的90%决定了。就像宫本武藏曾经讲过,“决胜于刀鞘之内”,武士跟武士打架,刀还没拉出来,决胜了。打仗也是一样,没打仗之前,后勤、部署、战略决定了,所以开打以后就已经剩10%了。举个例子,你说最简单的事先准备是什么。
有一个人组织了几家人一起过圣诞节,这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聚会。但是他在这之前,要求每一个来参加的家庭给他们寄两张照片。就是过去一年当中你认为最美好的两个瞬间的照片,麻烦你寄过来,这就叫事前调动。就是虽然活动还没有开始,但是我希望你能够配合做一点事。所以当那些人寄了两张照片来了以后,在进入到大厅的门口,不是有圣诞树吗,两边有圣诞树,在圣诞树上挂着每家每户的这两张照片。就这么一个小设计,你想想看,你走到这边,这不是我吗,这不是我们家呀。那次活动真的特别棒,互相介绍、聊天,就开始了。
这两张简单的照片,一下子把大家带入到这一年当中最美好的那个场景,这就是叫作事先调动。所以我们可以用电子工作薄的方式,给别人发电子邮件,让别人填写一些东西。不要搞得太复杂,太复杂变成了这个聚会的负担了。但是你要让他稍微做一些事,做一些事就有参与感,他就对这个事情有期待。这里边有一个特别绝的招,就是要给一些企业家、政要组织一场活动。
你知道这帮人组织活动事先都不做准备的,那这些组织者怎么办呢?组织者给每个人寄了一个崭新的kindle(一款电子阅读器)。因为你知道那时候kindle刚上市,还是很火热的一个产品,kindle也不贵,但是刚上市的时候大家还是很稀罕的。然后把要读的文件,写在了那个kindle里边。这样的话他收到一个kindle,他说这是什么东西,怎么寄了个这个。然后附着一个留言说,麻烦你打开看里边的文件。原来这个聚会这么认真的。
那你想想看,假如我去参加一个聚会之前,别人寄给我一个华为手机,然后说樊老师麻烦你打开看备忘录,备忘录里边有三个文件,麻烦你看。我一定会看,太有意思了。所以你如果愿意给大家做事先的调动,做一些这样的小设计,未必真的要送手机,那个成本太高了,你可以想点别的办法,只要让他参与进来就好。聚会是一种契约。虽然大家没有签字,没有签合同,但是你要知道,聚会是一种默认的契约。我拿时间参加你的聚会,我甚至交了钱,我带着香槟酒来,我是有目的的,你需要给我的是一个美好的回忆、美好的氛围。你要遵守这个契约,千万不要把聚会变成工作。
这个作者说她曾经有一次被一个人邀请到家里边参加聚会。一开始很高兴,以为是去参加聚会,结果变成了那个男主人的头脑风暴会。男主人说我们公司最近有一个困难,我想让大家过来帮我做头脑风暴,然后竟然给每个人发了纸和笔,然后开始写。这些去的人气得要命,怎么变成这样的,我们好不容易过个周末,想要休息一下,到这儿来竟然要给你做头脑风暴。这就是你不顾及聚会默认的契约,而改变了它原来的性质。
那如果我们要事先调动,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你要为你的聚会起一个名字。别简单地说,咱们聚一下,咱们聚一聚,咱们坐坐,这看起来都是随意的感觉。但实际上如果你能够品牌化,你有一点品牌化的思路,你愿意为它起一个名字,这可能就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比如说你走遍北京,你把它叫作我心在北京,那就是一个品牌,就是一个活动。
我们樊登读书有一个品牌活动,叫作书友故事会。你看这名字多好,当你叫书友故事会的时候,你就知道你来这参加这个聚会的目的是什么,是来听书友讲故事的,了解每一个不同的书友的,知道书友们的传奇的,多好。
还包括有人举办的活动叫社区餐桌,我们每周有一次社区餐桌活动,这就是有名字的活动,和没名字的活动是完全不一样的。《星球大战》有一次在首映礼的时候,你看《星球大战》怎么发通知,你就知道什么叫作IP化。《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在首映式的请柬上是这样写的。他说,我们会为你的陆上飞艇、沙漠爬行者和其它交通工具提供停车位。其实就是有停车位,但是你既然是来看《原力觉醒》的,那你的交通工具就是沙漠爬行者,就是飞行器什么的,我们都会给你解决。这就是品牌化的这种思路,这我们叫作事前调动。那么开场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提示,作者这章的名字叫作“葬礼绝对不能够用后勤开场”。
我一开始听这个不明白什么意思,她说有一次参加一个葬礼,一个好朋友去世了,所有朋友的朋友、家人都聚在一起,前面有他的照片,在教堂里边很多人很难过,甚至有人已经开始默默地流泪了。那个氛围都已经不用人组织,因为本身就很难过,都已经开始准备要哭了,怀念、回忆这个朋友。
结果这时候牧师走到台上,大家就等着牧师开始说话,牧师说话可能会更感人,大家都准备好宣泄情绪要哭了。结果牧师走到台上以后说,麻烦多少多少号车,出门挪一下车。牧师一说这个话,其他的人,所有人就觉得,怎么这样呢,葬礼马上就要开始了,你竟然来这一套东西。这就是后勤。
很多人在组织活动的时候,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冲上一个大汉,或者冲上一个工作人员到台上说,那个去哪儿哪儿的,我先说一下后勤厕所在什么地方,去哪儿领水,把整个氛围全部破坏掉。所以后勤工作你应该在底下做好,你应该在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上把这个通知发出去,或者小声地跟大家讲,或者在通知里边说清楚,每个桌上摆一个小牌子,都可以,但是你不能够让后勤工作成为开场。也不能够让后勤工作成为结尾,不能够在大家最需要情绪高昂或者总结的时候,你突然跑来讲挪车的事,或者停车位的事、上厕所的事。这就是我们说开场很重要。
这里边有几个开场的例子,她说她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教授给她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个教授第一天给这个班70个学生上课,走进来了以后,挨个叫出了每个学生的名字。不是点名,是走到你跟前说,你叫樊登,对吗,来聊两句。
聊完以后走到这边说,你叫什么什么,你叫什么什么,一个一个地过去,70个人没有错。所有的学生震撼了,大家觉得上了一辈子学,没有见到过这样重视学生的老师。
他干吗呢,他事先把花名册拿在手里边,拼命地看,对照着照片全部看过,记住了,她说这个是让人非常震撼的事情。虽然我们每个人没法做到,我们每个人像那个教授那样,把70个人的名字一下子记住,还要跟长相对得上,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原则。原则是什么呢,要让客人感到荣耀和敬畏。如果你在活动的开场能够让大家感到荣耀和敬畏,成功了,这个就是一个成功的开场。教授走到你面前突然叫出你的名字,这就是荣耀。然后把大家想办法融合在一起。
有一个人在举办聚会的时候,比如二三十个人,都在这个聚会的场所里边站着,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所有人。他不像我们普通地介绍,说这位是刘总,刘总是哪个哪个上市公司的总经理,太没意思。他说我接下来要说的这个人,曾经登上过珠峰,同时他是三家公司的创始人,有一家公司在A股上市,他所做的产品,帮助到了中国多少多少人,同时他是一个喜欢健身的人,到今天依然保持着完美的身材,他就是谁谁谁。讲完了以后,那个人特别高兴,举手向大家示意。然后接下来在讲每一个人的时候,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主人的慷慨。
就是你要对来的宾客进行充分的介绍、展示,不用时间太长,一个人大概两三句话,但是这两三句话都是这个人最得意之处,都是这个人最光荣的地方。讲完这两三句话以后,每个人都在互相看,都在找,谁呀,哪个人像是登过珠峰的样子。然后这时候他举手,是我,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用悬念介绍每一个人。
还有一个创意。有一个老师带领整个班级的人,要建立连接。我们过去曾经玩过这样的活动,但是我玩的时候,就没有人想得这么好。我是拿一个彩色的球,我抛给他,我说小山,拿住,然后做一下自我介绍。介绍完了以后,麻烦你抛给另外一个人。小四抛过去,然后小五抛,抛完了以后那个球最后回到我手上,然后所有的人都抛过了一次球,互相扔了一下球,然后记住了。
仪式感不足。唯一的改变什么呢?这个老师抛的是毛线球。抛的是毛线球意味着什么呢?我拿着一个头,把球抛出去,然后他再抛给另外一个人,他再抛给另外一个人,每个人手里都攥着一个头,都攥着一个毛线,那个毛线的一节,攥着。然后等到最后,整个屋子里的几十个人全部被这个毛线球卷起来,我们大家是一张网,这就是我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看起来我们似乎谁跟谁都不认识,但是你拿这个毛线球只要这么一扔,你会发现每个人之间都有联系,让你热爱这个社群,让你愿意为这个班级做贡献,这种感觉马上就出来了。所以其实你看,把一个塑料球换成一个毛线球,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创意的改变,氛围和效果都会形成天壤之别,所以用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这是我们说的开场和互动这一块儿。接下来在活动的过程当中要注意的一件事,就是拒绝完美主义。要让所有人坦诚相待,别端着。就是你不再端在面具背后,你不再觉得需要维护自己的形象、状态这样的感觉。这个作者曾经有一次在阿布扎比,要组织一场15个政要的活动。这15个人全是领导人,而且来自不同的国家,意见也不一样,甚至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肤色。她说这怎么办呢,怎么能让这15个人不要端着呢。
这些人太应该端着了,因为他们都是领导。后来她想了一个办法,叫作一五祝酒。她跟她的丈夫在家里边商量,商量出来这个方法。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一个祝酒词,每个人都要站起来,结合自己人生的某一个经历,发表一个祝酒词,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你的人生经历,同时祝福今天。发表完了祝酒词以后坐下来,最后一个发表祝酒词的人做俯卧撑。
就是这么俗的一个办法,咱们民间培训常用的方法,她用在这些政要的身上。然后到了现场,15个人西装笔挺地来了,她就开始跟大家讲这规矩。讲到要做俯卧撑的时候,很多人就笑了。要做俯卧撑,现在开始祝酒。真的有人开始拿起酒杯来,铛铛铛敲完,然后讲自己的一个故事,讲完故事以后祝什么什么,那个氛围就逐渐地开始融化。等到最后发现,还剩三四个人、四五个人的时候,开始抢了。因为大家知道最后的人要做俯卧撑。开始抢,抢着祝酒,越来越热闹,到最后这15个人打成一片,非常开心。作者在聚会上也讲了自己青春期的时候的一个非常隐私的事。就是你讲出一个故事来,然后跟大家建立连接,打开了隐私象限,让大家的公开象限变得更多。这时候就是增强连接的方法,让人怎么样能够放下防备,拒绝完美主义。
所以在任何一场聚会当中,我们所追求的、希望得到的,都是一些新芽的演讲。就像那个树上刚刚长出的新枝芽一样。新芽的演讲,什么意思呢,即兴的、突然想到的、临时碰撞来了灵感愿意说的话,这种话是最珍贵的。我们最怕的是政治演说,就是到哪儿都是政治演说,走哪儿说的都是那一套话,那个话不变。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聚会变得味同嚼蜡,没有意思,所以她经常提醒所有的来宾和客人,把想法放在一边,我们在聚会。有什么想法、什么目标放在一边,咱们现在聚会,咱们是要先认识人,要把重心放在人身上。我们需要具备一些陌生人精神。你要愿意跟陌生人打交道,愿意认识陌生人,你要知道陌生人也是跟你一样有血有肉有故事这样的人。那你说陌生人当然可以,熟人怎么办呢,都认识,你怎么还这样弄呢,这都已经很熟悉了,没有什么陌生人的精神了。
作者有一次回印度参加他们家族的聚会。你知道印度人特别具备家庭观念,整天在一块儿搞聚会,所以这几十个人已经熟得不能再熟了,那就是吃甜品、唱歌、跳舞、聊天、说家常,就这些事。后来这个作者讲,说咱们今天玩点不一样的。玩什么呢?她说我要求我们所有的人,从奶奶开始到我们下边的这些小表弟表妹、外甥、侄子,我们每一个人讲一件别人不知道的事。然后大家说咱们在一块儿几十年了,还有别人不知道的事吗。肯定有,你好好想想,假如不是别人不知道的事不能讲,你今天过不了关。然后就开始讲。
有一个姨夫站起来讲,我讲讲我第一个孩子出生那天。然后马上被打断,这事我们知道了,不能说这个,知道了,你再想想,然后坐下来再想。一直到最后,每一个人都讲出了别人完全不知道的事。甚至连那个老奶奶,你知道老奶奶的人生,按理说她讲的次数最多,大家应该知道的更多。但是,老奶奶依然有别人完全不知道的故事。讲出来后大家才知道,老奶奶你还干过这样的事,天哪。
然后所有的人都期待再聚一次。这就是我们可以把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群打造成陌生人,然后让大家开始开诚布公地聊天。在所有的聚会当中有一个隐喻,就像游泳池一样,你把这个隐喻可以讲给你的客人听。你可以告诉你的客人,说我们现在就好像在游泳池里面,有浅水区,有深水区。你可以在浅水区待着,很安全,只湿了一半的身子,没关系,这个我们尊重你,愿意待在浅水区,可以。深水区更好玩,愿意到深水区来试一试的话,欢迎来到深水区。
所以要经常地让我们的这些来宾们感受到,你们之所以在场,是因为你们都很了不起。为什么这句话很重要呢,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端着,喜欢吹牛,喜欢讲自己很棒,就是因为他始终没有得到这样的认可。但你想想看,如果你能在开始给予他们足够的慷慨,让他们觉得我今天只要谦虚就好,我根本不需要那么端着,那么讲故事就好,你就不用整天用那些套话来装饰自己。
在活动当中,甚至可以设计一些良性的争议。就是有的聚会是可以讨论问题的,是可以聚会的。什么叫良性争议呢,良性争议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更仔细地审视自己所关切的问题的一种争论,尽管产生良性争议有风险,但会令人受益良多。接受良性争议就是同意和谐并不是聚会中最崇高,更不是唯一的价值。良性争议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珍视的东西:我们的价值观、优先考虑的事、不可妥协的原则。良性争议是具有启发性的,而不是附有保护主义色彩的。
它可以带来比现状更好的事物,可以帮助社区获得思想上的进步,也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可以争论,但是要有规则,不要翻脸,不要生气。生气,当然小范围的生气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因此闹出特别大的不愉快。设置有一些争议话题的活动之前,你可以做一个热度图。哪些话题会爆,哪些话题一定会吵架,哪些话题是合适的。做一个这样的热度图分析,然后营造一个安全的空间就好了。这就是我们说在活动的过程当中,怎么让大家打开心扉,让大家更多地交流和沟通。最后叫散场。散场不能说散就散,你不能站出来说好,结束了,开灯,走了,结束,完了。
这好像是被人突然强行介入一样。同时你也不能始终不宣布。你要是永远不宣布,大家也不敢走,想走的又走不了,这就很别扭。所以这个作者讲,收场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她跟她老公两个人虽然都是活动专家,两个人就倾向于完全不同的收场方式。她老公就更倾向于自然地、缓慢地、慢慢地,然后人们走掉了。
她就倾向于要做一个仪式。来,我们现在宣布什么什么之夜结束,鼓掌。用这样一个东西画一条界线,然后让这个活动结束。这两种可能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妥协一下会是最好的。总之你要知道,我需要你与我告别。就是在一场活动结束的时候,要有一个正式的告别的过程,要把大家送出去,要把大家送到那条线之外。你记得吗,有一条线,进来的时候到了这个世界,那么出去以后,回到了那个世界。
让他意犹未尽,带着微醺,带着鲜花,带着小礼物,带着那种感受,带着内心的丰盈走出这个界线,那么下次当你还想再组织活动的时候,他一定会来,他会觉得我喜欢这样的活动。所以收场的时候,有一个例子。一个收论文的教授,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给教授送论文都怎么送的。教授可能不在,说放在信箱里边,我们都是往信箱里边一扔。
美国的很多教授是放个篮子,把一个篮子放在办公室门口,说你论文都交到篮子里边,往那儿一堆就走了,没有仪式感。她曾经遇到过一个教授,那个教授在每个人送论文的时候,他待在办公室里边。然后你一进去,发现教授手里拿着一杯香槟。教授准备了很多杯子,他会跟每一个来交论文的学生倒一杯香槟酒,碰一下杯,聊两句,然后谈一谈这门课程的收获,谈一谈未来有什么样的打算。就几分钟,其实没有特别大的、很嗨的一个聚会,不需要。
就是整个一学期的课程结束的收尾,这个收尾活动加了一杯香槟酒。其实教授也就准备两瓶香槟就够了,一人倒一点聊两句走,但是会让学生一辈子记住这个教授。你想想看,你做老师做了一辈子,能有多少学生永远记得你。就这么两瓶香槟酒,让所有的学生记得这个教授在我交论文的时候跟我喝了香槟,然后跟我聊两句,就这样,所以这就是收场的重要性。
我们讲《思考,快与慢》有峰终定律,结尾的时候才重要。如果你想暗示大家聚会快结束了,你可以把一个同样的音乐连续放三遍以上。你看商场里边结尾的时候,就是《回家》,《回家》那个音乐就出来。你未必都得选《回家》,大家正在聚会很嗨的时候,你突然来《回家》,这个很奇怪。你就选一首别的曲子,稍微舒缓一点的,连着放三遍以上,这时候大家就开始感受到要走了,要回家了,要离开了。有一个禅修中心,你知道禅修嘛,让大家去看人生的那么一个事情。
然后禅修中心在结束的时候告诉大家,好多人说不想走,跟那个禅师讲说我们不想走,我们还想待着。禅师就故作生气的样子,说为什么不想走,该走了为什么不走,是什么让你想留在这儿,你还在贪恋什么,人生就是这样,该走的时候就得走。好,最后一个活动,怎么做呢。两两搭档,两个学员互相搭档,面对面,看着对方的眼睛,然后看着他慢慢地变老。
就是在你的脑海当中,看着这个人脸上长出皱纹,然后变得越来越老,头发开始掉,牙齿开始变得稀松,然后开始变得越来越没有精神,脸上的皱纹开始越来越深刻,苹果肌开始往下滑,法令纹变得越来越深,泪沟全出来,老人斑,这样不断地看。她说这个活动只持续了大概几分钟的时间,现场的人大部分都流了眼泪,哭了。当然两个人面对面,互相直视,本身就是容易哭的。然后再加上你加入这样的想象,你觉得人生这么短暂就要离开,你现在离开这个禅修中心,体验了整个人生结束的一个过程,禅修的过程就是人生的过程,是一样的。用这样的结尾方式,再给人们最后的当头棒喝,这就是最后的招待。我们需要给到我们的来宾最后的招待,让大家能够在回味当中离开这场聚会,多美好。
我们的生活当中,如果能够有一些这样的精心设计,我们做事情的时候用心一点点,你做什么事业都能够成功。而且你想想看,你现在做各种各样的事业,难道不是要把你的用户们聚在一起吗。无论你是搞投资的,你是做美容院的,你做读书会的,你是做餐饮的,你每天其实都需要把你的用户们聚在一起,给他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同时我们生活在社区里边,我们生活在家庭里边,我们有我们大学的这些朋友、同学,我们都需要能够跟他们进行深入的连接。所以在这件事情上用点心,把它做得更美好、更专业,是提高我们幸福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一个强有力的收场存在两个阶段,对应客人的两种不同需求:往内看和往外走。往内看是花点时间去理解、铭记、承认和反思今晚发生的事,并作为一个群体最后再团结一次,这个是往内看。然后往外走是准备好彼此分离,重新回到原来的世界。你像我们很多人在最后结束,拍个大合影吧,一块儿来聚会,一起拍一张全家福,很难得。这种是往外看。
这个动作代表拍完了以后,我们要走掉了,这是需要被满足的一个需求。然后另外的总结、分享、互相留言、互相凝视,说一些感谢的话,然后说我今天晚上很开心、我收获了什么,这个是往内看。所以给大家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大家往内看,同时又往外看。
同样,千万不要用后勤来结尾,当大家正在体会往内看的感觉的时候,外边又开始叫,说谁谁快点挪车,这样的东西就很麻烦。设置一个退场线。退场线不一定是一个真正的线,退场线可能是一些动作,是一些活动。
比如说在一场活动之后,我们把之前扎好的一个大的稻草人放火烧掉。烧掉稻草人的过程,代表着整个节日的结束,这是一个很好的结束。有一个瑜伽组织,在瑜伽每次结束之后,所有的人一块儿念“OM”。这是瑜伽里边的一个声音,所有的人一块儿共振,用“OM”这个声音来做收尾,这就是那个退场线。
如果我们每一次都能够有一个这样明显的退场线,这就是我们一个活动完美的结束。所以从我们策划这个活动的目的开始,邀请人、找场地、进行之前的互动,然后在中间让大家打开、让大家能够更多愿意交流,我们打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最后跟大家依依惜别地结束,每一场活动都能够变得与众不同。就是千利休所说的,生命中永远不会再发生同样的一次相遇和瞬间。所以听完这本书之后,我相信很多人已经蠢蠢欲动了。
拿点心思去打造属于你的一场聚会吧,这个会给你的生活和事业同时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谢谢大家,我们下周见。
来自樊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