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次浏览

包拯是怎么成为包青天的?|罗振宇《文明之旅》之1062

你好,这里是《文明之旅》,欢迎你穿越到公元1062年,这是大宋嘉祐七年,大辽清宁八年。

这一年你要是站在大宋皇帝宋仁宗的角度看,那真的是太闹心了,主要是为了他儿女的事情闹心。你看当皇帝也不能免这个俗。首先是为了他的女儿福康公主,这位公主闹出了大宋朝的第一离婚案。福康公主是谁?是宋仁宗的长女,养在深宫之中,本来是掌上明珠,但是自从前几年嫁人之后,和她的那个驸马叫李玮,这两口子他就是过不到一块去。这都闹出格啦,什么在家殿打婆婆,深夜敲宫门,我要回娘家我要见我爸,什么放火烧房子,甚至自杀轻生,这样的事公主都做出来了。那当然就得离婚了,所以这件事情在当时是超级大八卦。舆论基本上都是说这公主不对,这也不难理解对吧,因为在当时的观念里面,你谁啊你公主,你代表强势的皇家,你还是个女人,你应该遵从妇道,现在你闹得这么出格,所以舆论都觉得公主不对。

但是咱隔了这一千年,咱不能这么看这问题。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刘震云的一部小说,叫《一句顶一万句》,这里面有三个字我印象特别深,叫说得着,或者是说不着,这就是说两口子的关系的。对这世上有的人,两口子之间他互相就是说得着,有的就是说不着。这跟什么长相钱财学问家世,其实都没什么关系。这《一句顶一万句》这小说里写的就是,就是互相说不着的人在一起过日子,那个痛苦真的是犹如身在地狱。那佛家说的八苦,其中有一苦就叫怨憎会,怨是怨恨的,憎是憎恶的,会就是相会的会。你说这样的人相会在一起,你不得不和你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就是这种情况,苦啊。

所以我是岁数越大,我就越听不得有的人假装世故劝年轻人结婚,就是凑合着点跟谁过都一样。你放心,跟谁过他真的不一样。两口子之间不需要多甜蜜的爱情,仅仅“说得着”这三个字,你要是有了就很难得了。你跟一个人过一辈子,有一搭没一搭的,能聊一辈子天,甚至到养老院里还有话说,你要是找着这样的人,您这辈子就偷着乐去吧。

好,我们还是说回到宋仁宗。除了女儿,他今年还有一更不痛快的事,那是为了儿子,更准确地说是为了生不出这儿子。这个我们前几期都在讲这个问题,大臣们是一直在逼他早立皇子早立国本。这一年宋仁宗是万般不情愿地在宗室里面真的就过继了一个儿子,正式地立为皇子。请注意,很多现在的书在这个地方都写错了,说他立了个皇太子,不,没有立皇太子,仅仅是立了个皇子。你感受一下这当中那个微妙的区别。这皇子是谁?对,就是下一任,后来的我们过几期就要讲到的宋英宗。这个故事我们过两年再展开讲。

刚才说到不痛快,为女儿为儿子,其实宋仁宗自己,你想这个时候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人在晚年那种身体的病痛,这是更大的不痛快。其实我们在下一年就会送别他,送别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仁”字,仁慈的这个“仁”字当作庙号的皇帝,而且被认为无愧于这个“仁”字的皇帝。好了,这也是明年我们下一期节目要讲的一件伤心事,今天咱们也按下不表。你看这一期奇怪,这也不提那也不表,那是因为今年咱有一件大事要讲了。你看公元1062年,嘉祐七年的7月3号这一天,大宋朝的枢密副使包拯去世。对,就是那个著名的包公,包孝肃包龙图包黑子包青天。他去世了,享年64岁。他去世前其实还坚持在枢密院上班,那个时候是他的工作地点。工作的时候突然发病,赶紧回家,皇帝还派人把好药送到了府上,但是拖了十天左右,人还是走了。

其实包公去世这一年,他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儿,但是这一年我们《文明之旅》的话题,我们必须得给他呀。原因很简单,就是包公这一走,中国历史上就再也没有出如此有名的人了。是的,你别看后来我们还要讲800多期节目,你别看什么江山代有才人出,后来这一千年也出了什么这皇上那皇上,王阳明曾国藩之类的大名人、大IP,但是要比起在中国民间的名气,还有谁能比得过咱们今天要讲的这位包公?你算嘛,论国民级的影响力,能和这位包公比肩的历史人物,我算来算去就这么几个,孔子孔老夫子算一个,大聪明诸葛亮算一个,还有那个武圣人关羽算一个,剩下的你说还有谁?我还真就想不起来比他名气更大的人。

我们就拿一个指标来说,就是京剧的剧目。就如果按照故事群落来分,京剧曲目里面排第一的是三国戏,大概有150多种,你知道的什么《空城计》《群英会》之类的,这都是三国戏。排第二的是水浒戏,大概有70多种左右,什么《野猪林》《乌龙院》之类的。排第三的就是咱们今天说的包公的包公戏,对比杨家将的戏还要多。包公戏大概在京剧里面有50种,什么《打龙袍》《铡美案》《探阴山》《赤桑镇》等等。但是别慌,如果按照单个角色的戏来排名,那咱们包公的戏毫无疑问那就是第一名。因为你想什么《水浒传》什么三国戏,那角色很多,包公戏的主角只有包公,所以他按单个角色来排名就是第一名。

甚至为了扮演包公,京剧当中还出现了单独的一种行当,叫黑头。对,黑头是主打唱功的,是生旦净末丑里面的净角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叫黑头。你想为一个人发明一个行当,这人得多重要。所以你想嘛,过去中国农村里的一个普通人,他只要在村口看过戏,这人就肯定知道包公。他不用读过书,他只要看过戏对吧,远远一看,戏台上有一个满脸抹得黑的人,再听他唱一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对吧,这不就是那个杀赃官除恶霸申雪冤枉的包公嘛,就是他了。所以何人不知何人不晓。这一年公元1062年,包公去世之后,咱中国文化可就再也没有产出过这么有名的,影响这么深远的大名人、大IP了。所以今天我们必须来说一说这位包公包青天。

咱们今天要聊包公,但是包公这个人太不好聊了。为啥?因为关于他老人家的传说,几乎都仅仅是传说。比如包公最著名的官职,我们都知道开封府的知府,好像他一天到晚就是王朝马汉升堂断案。但其实在历史记载中,如果按照职场履历来算,如果非要给咱包公找一个专业的话,那他应该算是什么?财政口的官员,他不是司法口的,他很少断案子。你算嘛,咱包公是庐州人,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人,我是安徽芜湖人,跟我算是老乡。他是在宋仁宗的天圣五年,就是公元1027年中的进士,和现在的那个宰相韩琦、文彦博他们是同一榜。那一年他29岁,很年轻,但是他不愿意出来当官。为啥?因为太孝顺了,他不愿意离开家,所以回到安徽老家,直到把父母二人全部都伺候升了天,他才出来当官。这个时候耽误了,都快40岁了,还得从基层的知县干起。但是很快他就因为干得不错,就转到了财政口任职,什么各地的转运使,中央的三司使什么的。中间也间歇地干过台谏官,就是御史中丞、知谏院、监察御史什么的。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就是上一年,1061年才改行当了军政官,管军队,就是枢密副使,这是他一生当中当得最大的官,因为进了宰相班子嘛。

你看我刚才这么一数,你就明白了,他主要的任职岗位都是跟什么财政或者是监督相关。那他当过判案子的地方官吗?也当过,但是时间不长。比如说开封府的知府,他确实干过,但是只有很短的一段,多短呢?从宋仁宗的嘉祐二年三月到嘉祐三年六月,你算满打满算也就干了一年零三个月。那你可能会说,这事儿也不论长短,一年零三个月也可以干很多事儿的。是的,他在开封府干的时候,政绩声誉都很不错。但是正史上记录的,他干了一些什么呢?都是什么推出一些司法便民措施,大家可以更方便地告状,不畏权贵搞点拆迁,当市长的嘛对吧,还有拆穿宦官的小把戏之类的事儿,都是这类事儿,没有关于他老人家断案子的记载。

那包拯这辈子他断过案子吗?有,那是他早年当知县的时候,有一个故事还算是挺精彩的。他那个时候刚出来当官,40岁干安徽天长县知县的时候,当时有个老百姓来告状,说老爷我们家牛被坏人把牛舌头给割了,求大老爷做主。包拯说知道了,这样吧你回家,这牛的舌头被人割了,这牛也活不成了,你呢回家就把牛杀了卖肉。这人说行吗?这也行吗?因为按照当时的法律,农民要是敢私自宰杀耕牛,会判刑的,徒刑一年半。那个时候牛是不得了重要的生产工具。包拯说没事,我让你杀的你怕什么呢,剩下的事我自有主张,回家去吧。牛的主人就照办,没过多久,果然就来了一个人来县衙里报案,说大老爷有一个人他私自宰杀耕牛,我请求判他的刑。包拯说你来啦,等你半天了,上次割他牛舌的事儿也是你干的吧。这人就纳闷,你怎么知道的?对,要知道在古代,耕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也是一个家庭的重要资产。这个罪犯割掉人家的牛舌,这肯定不是为了获利,肯定不是为了吃牛舌的铁板烧,明显是为了寻仇就要害人家。所以包拯这是略施小计,让牛主人回家杀牛,这是再露一个破绽给他看,这就给他一个名正言顺的陷害牛主人的机会。所以这家伙就跑来报案,这就中了包拯的计策。所以你看这个案子,是不是断得还挺精彩的?

但是,请允许我要说但是,这个牛舌案即使在《宋史》这本正史里面,同一本书里面,同时也被记载在了其他官员的名下。你要是抛开正史,再看其他的笔记小说里面,这个牛舌案的主人还有其他人。这说明啥?说明这个牛舌案是在宋朝很著名的一个官员抖机灵的故事,是传着传着,一会说那个大老爷,最后大家也不确切地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是谁了。到了元朝人写《宋史》的时候,这个包公的名气已经有了,干脆就记在了包公的名下。那除此之外,见于可信史料记载的包公断案的故事就非常少。后来有的学者也较真,真认真呐,把正史野史笔记墓志铭上所有跟包公有关,所有的案子归拢到一起,就找出来十个案子,跟他有关的案子。你别以为都是什么司法刑事,没有,其中有的案子我给你举一个例子,就是包公有一亲戚,大概是他远房的一舅犯了法,包公二话不说,把他这舅舅就打了。从此他所有的亲戚朋友都不敢再闹事,就这么个事也算一个案子。加起来包公有记载的就十个。所以你看,作为一个官员,咱包拯的长项他真的不在断官司。

那你肯定也明白了,就是围绕那个开封府的青天大老爷形象的包拯构建起来的一整套故事,什么张龙赵虎王朝马汉这些角色,什么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这些刑具,甚至连包公的脸是黑的,上面还画着个月牙,所有这些符号,其实都是后来的人附会上去的,假的。那你说民间传说嘛,穿凿附会不奇怪。但是问题来了,就是为什么一个没有多少司法实践的官员,最后竟然成了中国的司法之神呢?甚至成了为百姓主持正义的代表性人物呢?

其实这也不是我们今天在这问,明朝就有人觉得很奇怪,你大宋朝知名的大臣是比比皆是,但是为什么后世只有包拯的名声越来越大?奇怪。还有宋朝在开封府当过什么府尹、知府,前后可是有200多个人,都是当时很有名的人物。但是奇怪,为什么偏偏后人只为了这个,只干了一年零三个月的包拯立个庙敬他的神?包括你今天到开封去看,开封府那个景点里面坐的还是包拯。为啥?要想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来引用一个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很著名的概念。你看我们现在是在公元2025年录制的这期《文明之旅》节目,就在整整100年前,就是1925年前后这个阶段,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中国古代历史的层累学说。层是层次的层,累是积累的累,层累学说。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我们原来觉得历史是记忆的传承,那应该是越传越少才对对吧,随着资料的灭失,记忆的消散,历史就应该是越往后传,知道的以前的事越少,这才对对吧。但是顾颉刚先生发现不对,历史恰恰是越传越多。

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说在周朝的时候,那个时候大家觉得最古的人就是大禹治水的那个大禹。但是到了孔子的时候,大家就往上推了,除了大禹之外,大家在前面又加上了尧舜的故事,说的真真儿的。到了战国时代,大家又开始往前聊,开始聊到了有黄帝有神农。到秦朝的时候又开始聊三皇,就是伏羲氏、燧人氏和神农氏。到了汉朝之后,这可能是个冷知识,到了汉朝之后,又蹦出来一个,谁啊?盘古氏。没错,我们小时候学中国历史,好像第一课是盘古开天辟地,我们从小就知道,但是这个故事是直到东汉末年,到了三国时期才见于文字记载,此前的人是不知道有什么盘古氏的。你看奇怪吧,历史怎么会越搞越长呢?

其实不难理解,后人他不是被动地接受前人传下来的历史,然后再一五一十地往下传,不是的。每一代人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自己的想象继承一部分,然后自己再添油加醋地往里想象一部分,再往下传。我再给你举例子,比如说尧舜禹当中的这个舜,刚开始在孔子时代,舜这个形象只是一个叫无为而治的圣君,非常简单。可是后来到了《尚书·尧典》这一篇文献成熟的时候,舜是谁?舜就成了一个能把一个一塌糊涂的家庭治理好的治家小能手。这文件里就开始编故事了,说他爹是个混蛋,他后妈他弟弟都是个混蛋,但是这个舜非常有本事,能把这么几个混蛋一个大家庭里面还能和谐相处,就成了这么个形象的人。你看这故事又具体了一点点。后来到了战国时期,到了孟子的时候,这个大舜的故事就变得越来越多,里面那个细节越来越丰富,写得越来越活灵活现。所以在孟子的笔下,这个舜就成了一个孝子的典范。

好,现在你明白了,历史为什么是层累的。顾颉刚先生提的概念,就是每一代人都要往上刷几层浆糊,垒几块石头,越垒越多越垒越高,这才是我们后人今天看到的历史的样子,里面的真实性是存疑的。所以顾颉刚先生那一派又叫疑古学派。咱还别以为这都是因为古人知识少,所以他这么干,胡说八道添油加醋。其实我们这一代人就干了不少这种事,我们今天很多关于历史的理解,其实都是后人加上去的。

我给你说一我亲身的经历,有一次我遇到了中国社科院研究民俗学和故事学的施爱东老师,他当时就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请问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这是不是民族共识?我说当然是。好,请问这个共识是什么时候形成的?龙的传人什么时候形成的共识?我当时凭直觉回答,我说这个应该很早,龙是我们民族的图腾嘛,这应该是上古时候的事儿,或者到宋代就成型啦。施老师就一笑,说哪会是上古,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儿。更准确地说,就是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的那首歌《龙的传人》,就从那会儿开始的。

那么晚怎么会呢?施爱东老师接下来那真的是叫一语点醒梦中人。他说你想嘛,中国人怎么会是龙的传人对吧?原来龙是谁?那是皇帝的代表,皇帝才是真龙天子。我们普通的平民老百姓怎么会有资格当龙的传人呢?你有那个皇家的血统吗?你要是在大清的时候,有皇上的时候,你要随便在街上说你是龙的传人,要杀头的。而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党好不容易把皇帝推翻,把龙旗给砍倒,你说中国人怎么会再把龙当作民族图腾呢?所以在民国的时候,如果当时真的要票选民族图腾,恐怕更有资格当选的应该不是龙,而是狮子。为啥?因为当时有个传说风行一时,说拿破仑说中国是东方睡狮,所以当时什么杂志上报纸上经常形容中国叫什么,叫醒狮。狮子比龙在民国的时候更有资格当选。所以这龙它成为民族图腾,包括跟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等意象混在一起,其实都是拜当时的流行歌曲和春晚的影响力所赐。这是晚至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这也是80年代的人层累了一个历史的概念。

我听了施老师的解释,豁然大悟,原来如此。施爱东老师还接着问我,说那你接着回答一个问题,说龙是皇帝的代表,这又是什么时候的事了?我说这应该就很久了吧,汉代。施老师说不对,是元代。更准确地说,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就是公元1270年的事。那一年元朝下令,这都写在这本书上,元朝下令,所有的龙就这符号只能归皇家所有,是皇帝的代表,你们民间不允许用龙。但问题是当时民间到处都是龙,老百姓衣服上绣的,家里房梁上雕的全是龙。衣服全烧了,房梁全拆了,这也不行。所以元代的皇帝就想出来一个招,说什么是龙?你看他重新定义了龙,五个爪,就是爪子上有五个指头,加上头上有两个角的才是真龙,才只能咱们皇帝用。你再看看你们老百姓什么衣服上绣的,房梁上雕的,你们看看那是龙吗?那都是三个爪的,那不是龙,我给他们另起个名,那叫蟒,蟒蛇的,后来穿的那个蟒袍的蟒。你看聪明吧,这是通过重新定义,硬给中国传统的龙加了两个爪,才把龙的形象垄断给了皇家。元朝之后才有五爪金龙。事实上在元朝之前,比如我们现在讲的宋代的时候,皇帝可以穿带龙的衣服,普通的官员也可以穿,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关于这个话题,施爱东老师有一本专著,就叫《中国龙的发明》,你可以参考一下。

所以你看所有的文化符号,它在历史的长河当中,都是被反复定义,反复修改过的存在。咱们今天说的这位包拯包青天,也不会例外。不过那个疑问咱们还是没有放下,传说确实可以修改事实,但是传说它也得从上往下传,它总得有一个一开始的那个故事的内核,它那个核总得在吧。包拯确实不错,有很多事迹,但往往都是什么为官怎么清廉的,怎么直言敢言的,很少有断案子的。那难怪嘛,我们刚才交代,人家包拯毕竟主要干的是财政和监督系统的官。奇怪,为什么包公后来在民间,他变成了一个为民做主的司法之神的形象了?这又怎么解释呢?

刚才我们说,一个民间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往往会脱离事实变得面目全非,但是你放心,那个故事的内核,它往往是非常稳定的,它是一直都在。我举个例子,刚才我们提到了提出层累学说的顾颉刚先生,他有一个很著名的研究,就这本书,关于孟姜女的传说的研究。我们熟悉的孟姜女的传说大概是这样的,就是秦始皇征发民夫去修长城,拉走了孟姜女刚结婚的丈夫万喜良,结果万喜良在修万里长城的时候就累死了,尸体被筑进了长城里面。这孟姜女去寻夫,一听丈夫的尸体在这儿,就上去一通哭一通哭,结果把万里长城都给哭倒,最后孟姜女是跳长城而死。就这么个传说,我们都很熟悉。

但是顾颉刚先生这么一一考证,发现孟姜女的岁数其实比秦始皇大,大多少?大300岁。而且刚开始的时候她也不叫孟姜女。这故事的源头其实是记载在《左传》里面,说的是春秋时候的事,要不怎么大300岁。春秋时候齐国的国君出门打仗,他手下有一个人叫杞梁,就战死在战场上。等回师的时候,齐国的国君在郊区就遇到了这个杞梁的妻子,一看烈士的寡妇,所以国君上去就吊慰问了一下。结果这个杞梁的妻子就觉得,你身为国君,我丈夫死在战场上,你现在这么草率,就在郊区就在室外,这么吊不合礼法,你应该来我的家里吊。国君一听,说得有道理,后来就真的去她家里吊了一下杞梁。就这么个事儿,刚开始故事就这么简单。但是你觉出来没有,这个故事的核已经在了,那个内核已经有了,就是丈夫为国家死了,活着的寡妇她不高兴,找了个由头为难了一下国君。这个内核儿已经很清楚。

但是请注意这个最早的记载里面,这个妻子可没有什么哭,这都没有。是过了两百年,到了战国的中期,这个故事就演化了,说这个杞梁的妻子在迎丧的时候哭得非常悲伤。我觉得这也是人之常情,对吧,丈夫死了妻子哭嘛。但是随着这时间的演进,这个杞梁的妻子哭得就越来越邪乎,越来越能哭。到了西汉末年的时候,你看这又好几百年过去了,在西汉末年的大文学家刘向的笔下,孟姜女,这个时候还没有孟姜女的名字,就这个寡妇把城墙给哭塌了。请注意,这个时候才出现了这个故事的关键戏剧情节,把城墙哭倒,但是并不是长城。那什么时候这事儿算到长城头上了?是到唐朝的末年,这又好几百年过去了,发生了这个变化。这个杞梁被安排到了秦朝,他死也不是死在战场上了,是为秦始皇修长城了。后来又过了几百年,到了南宋的时候,杞梁的妻子终于有了名字,叫孟姜。而杞梁这个名字,后来传着传着也就变成了喜良,再加上万里长城的那个“万”字,凑成了这么一个万喜良。妈呀,累死我了。

你看就这么个简单的故事,从春秋传到南宋,这可是一千多年时间的添油加醋,才编出来这么个故事。但是你发现没有,故事的内核并没有变,还是一个寡妇去硬刚害死自己丈夫的国君。她哭也好,哭倒长城也罢,那都是细节问题,故事的总框架还是稳稳地立在那儿。

好,我们说孟姜女,还是为了回头来说包公。包公这个人生前留下来的事迹是有基本模型的,基本就是两类故事。一类是和为官廉洁、一介不取有关。比如说包公在端州,就是今天的广东肇庆当知州的时候,当地盛产一种端砚,一种砚台,非常名贵。那一般干地方官的,都要用当地的端砚去到朝中结交权贵。但是咱这包公厉害,他不仅不送端砚,而且在卸任的时候,居然一方砚台都没有带回来。这是一个故事,很有名。再比如说,包公曾经给自己的子孙立了一条规矩,说只要我的子孙当了官,有贪赃枉法的事,死了都不许葬回祖坟。就这么绝,就这么狠。这是一类故事。

那包公身上还有一类故事,就是和不畏权贵、直言敢谏是这种品格有关的。比如我们以前节目里就提到过嘛,包公给宋仁宗提意见,那说到激动的时候,居然能把嘴里的唾沫星子直接喷到皇帝脸上。这种故事多了去了。还有包公其他的优秀品质,比如说特别孝顺,为了在堂前尽孝,考中进士都不去当官等等等等。但是你发现没有,这两类故事的模型,无论是对皇帝、对父母,对自己当的这份官,他都是一个典型的叫立身朝堂,对上负责的官员形象。可是后来包公的形象不是这个形象,对吧?他是对下负责,是为民做主的,是明镜高悬的一个包青天的形象。你感受出来了,这两个形象之间是有微妙区别的。说白了,真实的历史记载里面的包公,和后来民间传说里面的包公,这故事的内核被换掉了。

这个跳跃它是怎么完成的?这个事儿还真的挺让我琢磨的。后来也是读了施爱东老师,刚才我提到的社科院的那位老师施爱东的另外一本书,我自己才解过这个闷儿来。是这一本叫《故事的无稽法则》。无稽就是无稽之谈的意思。那既然是无稽之谈,它怎么还会有法则呢?其实这也是顾颉刚先生的一个发现。下面这句话是顾颉刚先生说的,印在这本书的扉页上。他说:“我看了两年多的戏,唯一的成绩,便是认识了这些故事的性质和格局,知道虽是无稽之谈,原也有它的无稽的法则。”就胡说八道里面也是有法则的。那这里的无稽之谈,当然就是指各种各样的民间传说了。这样的法则它到底是什么呢?写了一本书,我只给大家介绍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俭省原则。俭就是节俭的“俭”,省就是省钱的“省”。说白了就是讲故事的时候,能讲简单就绝不复杂。

为什么讲故事要俭省呢?你想一个故事它就像是生物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物种一样,它要存活下去,它就必须穿越时间的那个进化剪刀,对吧?它就必须要寄生在各种各样的说故事人的口头传播里。那就必须得简单,因为说故事的人那是古时候上千年的传播,说故事的人不见得都有很好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你不简单能行吗?这是口语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俭省原则。我们举例子,比如说这两年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网络上的电影解说的短视频。你想男主人公,基本上都被称作什么强哥、大壮、小帅对吧?女主人公通常都被通约为什么小美、翠花,坏人通常都是丧彪对吧?俗,但是大家一听就懂,而且认知负担很低,一看丧彪、小美,对故事这个东西就这样,它在传播的过程中,人名、地名这些复杂的东西,都会朝着最容易被接受、被记忆的方向去演进。如果记不住,连这个故事总体都会被淘汰掉。所有类型的人物,最后都会被叫通约化、符号化,最后投射到一个最简单、最普通、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名称上。

我们在生活当中,会发现好多这样的现象。比如说理发师,通常都被叫成托尼老师对吧?调皮捣蛋的同学通常都叫小明,还有隔壁邻居往往总是姓王对吧?隔壁老王。请注意,隔壁老王,他可不是现在咱们这么说。你想想看,从《水浒传》里潘金莲家的邻居王婆开始,几乎所有的中国民间故事里面,隔壁邻居都姓王。这本书里举了好多例子。为什么呢?这本书里施老师的解释非常简单。第一,王姓很普遍,民间好多人姓王。第二,王字笔画少,普通人写起来方便。你要姓个魏,普通人写不了那个字。

好了,你理解了这个俭省原则,你就明白了,就是民间故事的舞台上,容不得太多的角色,往往都是角色的高度浓缩。再复杂的人物关系,它也得合并同类项,最后统一到一个人身上。这就是胡适先生当年说的,说这个历史上有的人,会成为那种叫箭垛式的人物。就箭垛,射箭的那个靶子,所有的箭都射他一人身上。别人的故事,最后张冠李戴也都戴到他身上。咱包公就是典型。比如我们前面说的,中国民间最知名的人都有谁?名气最大的,你就想去吧。我刚才凭感觉数了四个人,对吧?孔子、关公、诸葛亮和包公。你现在一想还真对,因为这四个人,他就代表了四种角色对吧?文的孔子,文圣人嘛。武的关公,武圣人嘛。还有诸葛亮,顶尖的大聪明人。包公,顶尖的好官。行了呀,你想一个古代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他要听的这个故事,基本上有这么四个主人公:文有孔子,武有关公,聪明有诸葛亮,好官有包公。这故事是不是就够用了?

但是你想,如果角色真的俭省到了这个地步,这四个人,他还能是历史上真实的他们自己吗?不,他们不能那么复杂,不能那么个性了。他们得扮演老百姓期待的那个角色。我给你举个例子,就说孔子。孔子在真实历史上是那个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至圣先师等等一堆符号。普通老百姓不识字的,哪能分辨出那么多概念?所以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的口头民间文学来说,孔子能扮演的,就是所有文化文字的代表,就是一个文字世界里的魔术师。比如说我小时候,就听说过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叫孔夫子买元宵。说孔子有一次带着几个弟子逛街,看见有一个元宵的摊,就馋了,就想吃。看这招牌上写着叫一文钱一个。但这孔子摸了半天兜,就有一文钱,但是身边还带着好几个弟子,怎么够吃呢?孔夫子有办法,就掏出笔来,在这个招牌上就加了一笔。原来是一文钱一个嘛,孔子加了一笔,就变成了一文钱十个。然后说老板来十个元宵,吃完了结账就给一文钱。老板就急了,就跳脚骂街,说谁这么缺德,给我改的这个招牌,改成一文钱十个。这时候孔子已经带弟子走了,一边走一边还说,说我这是手下留情,我要是贪心,我再给他加一撒,这一文钱十个,再加一撒,这就变成一文钱一千个,我害死他。

你看这么个故事,咱且不说孔子活着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元宵,这也不符合孔子孔圣人的形象,还偷人家元宵吃。但是你想,民间口头文学哪管你这个?孔子你代表的是什么?是文圣人。说白了在老百姓心目中,你就是一个能把文字玩出花的人,你是文字世界里的魔术师。所以从一到十到千,这符合老百姓对你孔子的期待,所以这个故事就安你头上了。

好,我们回头再来看包公,这个箭垛式的人物,大家张冠李戴,所有的故事都安他身上。刚才我讲什么对上负责,对下负责等等,我刚才那个对包公的定位太复杂啦。对老百姓来说,哪有那么复杂的事?包公就俩字:好官。老百姓所有对于好官的想象,都堆他一人身上。那你说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怎么理解一个好官?那当然就不只是什么为官清廉、敢于直言。对老百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你能为我主持公道,我去打官司,你能给我一个我胜利的结果,这就是好官。所以包公就这么着,最后被箭垛似地编排成了一个专职的司法官员,他就在开封府就这么坐下去了。你看核心的原因不难理解吧?我们老百姓记不住那么多的官员,根据刚才说的故事的俭省原则,包公您受累,您一个人担着得了。

所以很明显,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包公,身上是集成了很多官员的特征。我随便举两例子,比如说包拯的谥号叫孝肃对吧?忠孝的孝,严肃的肃。这俩字你别说,这谥号起得挺好的,符合包拯这个人的特点。但是很多小说评书里面,提到包拯的谥号,往往管他叫包文正。还有包拯的字叫希仁,但是很多的戏曲,把他的字说成了希文。我们拖着一线索,谥号文正,字希文,请问这是谁的谥号,谁的字?熟悉历史的人知道了,范仲淹的谥号,范仲淹的字。很明显这是民间传说,把包拯和范仲淹弄混了。范仲淹的很多性格特征、丰功伟绩张冠李戴,箭垛式地到了包拯头上。

还有在《宋史》里面,包拯传记那一卷里面,还有一个人的传记,这个人叫赵抃。那你想,两个人的传记合在一卷书里面,这两个人在性格、在经历方面,当然有相似的地方。这个赵抃号称叫“铁面御史”,就是说他弹劾官员不讲情面,所以叫铁面。我说到这儿你肯定猜出来了,后来之所以传说中说包公是个黑脸蛋,铁面包铁面,其实也是跟这个铁面御史赵抃搞混了嘛。所以包拯啊包拯,您老可不是被误会了,原来您老人家是在为那么多人负重前行。

接下来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历史上的清官好官多了去了,为什么最后在民间享有盛名的,只有这个包拯呢?这还真不完全是运气,这里面还真有一点包拯包大人他自己努力的因素在里面。包拯这一生留下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光辉事迹,但是也不是没人说他的坏话。谁呀?欧阳修呀,大文豪。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政坛的恩怨,你可以出门左转去看我们节目公元1043年讲庆历新政的那一期,里面就交代了前因后果。因为庆历年间那次冲突,所以欧阳修这辈子对这个包拯的印象是有瑕疵的。我们来看欧阳修是怎么说的,大概的意思是这样,说包拯这个人性格很刚直,人品也不错,但是这人没什么学问,对朝廷的很多大事,考虑得不成熟、不深入,所以这个人很可惜。

你还别觉得欧阳修这话说得不好听,我倒是觉得包拯之所以后来声名大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其实就藏在欧阳修的这段话里。包拯是没有学问的人吗?怎么可能,人家也是进士。是考虑问题不深入吗?你可以去看看包拯留下来的奏议集,就是他这辈子写的100多篇给皇上上的奏疏。我倒是觉得欧阳修的评价,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其实换另外一个词也合适,什么呀?不是不深刻,而是就事论事。是的,包拯这辈子他写文章、知人论事,他是就事论事、见招拆招。比如他看见一个人有劣迹,他就弹劾这个人;看见什么朝廷的政策不妥,他就讨论这个政策;看见皇帝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就说这个毛病本身。包拯文章的特点,是不随便讲大词、上价值、搞联想。你想这就和欧阳修这些人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对吧?在欧阳修这个大儒看来,这就是文章的深度不够。

但是包拯这种论证的风格,也带来了一个后果,就是他在政治上也没什么朋友,也没什么帮派和团伙。他就是这么一个遇到看不惯的事,张嘴就说的一个人。他不会被牵连进别的逻辑里面,他非常简单。我举个例子,现在我们聊的是公元1062年的宋朝,将近20年前就是庆历新政期间。当时主持新政的范仲淹,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摊一地各种各样的办法。包拯就上去看,觉得这一条有问题,他马上就举手说我反对这一条。他就这么简单的一个人,他才不管我这么一说,是不是打击了改革派的热情,我是不是站到了声望如此卓著的范仲淹的对立面,我是不是考虑一下大局,他不想这些。我是就事论事,我怕什么?可是你再看欧阳修,他的考虑就要复杂得多,他首先考虑的,不是这条政策本身是不是行得通,他主要要考虑,我是不是要维护改革派的团结一致。你看这就是聪明人的问题,欧阳修这样的聪明人,往往会进入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模式,他喜欢思辨,喜欢辩论,结果往往就把局面搞得非常复杂,局外人很难再看得清里面的是非。

而包拯这一辈子只会一招,叫直拳。说得对不对你们见仁见智,但是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旁观者,谁都不会觉得包拯有什么花花肠子,他这么说他背后意思就这么个意思。所以你看后人对包拯的评价,很有意思。司马光后来对包拯有一段评价,说你看这个包拯,平时他的手下人找他说事,包拯是一点也不给别人留面子,当面经常就对手下人说非常难听的话,甚至有点没人的话。但是如果他的手下人说得有道理,包拯这个人也没什么心理负担,说你级别比我低,我承认错误不好意思,没有。你说得对,听你的。所以司马光给包拯批了四个字,叫刚而不屈,就是性子非常硬但是不顽固。做到这一条还真是挺难的。你看这是包拯在思想上简单直接。

好了,后来到了南宋的时候,大思想家朱熹也说过一段包拯的故事。说这包拯他年轻读书的时候,经常要经过一个富人家的门口,有一次富人就请他进来,说进来吃顿饭,交个朋友。包拯就跟自己的伙伴说说不去,他是个富人,我们在读书,将来我们要中了进士,万一朝廷派我们到这里当官,我现在认识这么个富人,将来我当官,那个时候他会成为我的负担,所以我不去吃他的饭。所以你看这就隔了100多年,这个朱熹就很感慨,所以你看人家包拯多棒,交朋友多谨慎。包拯做得棒。你看这是在关系处理上,他也是这个风格,简单直接。

包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到了极致的人,他眼里没有亲戚,没有朋友,甚至没有人情。那你想这样的性格,当然非常容易被舆论赞扬。但更重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他在当时,会成为政坛上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因为这样的人很少的。而在后世的传说当中,他更会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一个非常显眼、非常好辨认的角色,甚至后人在讲故事的时候提到他,缺不了这么个人物。

这是说包拯。其实我再提一个汉武帝时期的人,你就更能理解这个原理。这个人叫汲黯。在汉武帝的朝堂上,汲黯的官职其实并不高,最高才做到九卿的位置,就相当于现在一个部长吧。按说你说汉武帝那个时候多少名人,写历史写不过来的,这样的人很难被写入正式历史的。但是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偏偏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写这个汲黯。为什么呢?这里面当然有汲黯爱提意见,但是又不得志,司马迁跟他有精神上的共鸣,有这个因素。但是恐怕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你想司马迁那是写历史的,作为历史的叙事者,司马迁需要汲黯这样的人物。对汉武帝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带来了全新的秩序、全新的知识,启用了各种各样的像卫青、主父偃、李广利这样的新新人类。但是有了新时代和新人类,就必须有一个代表旧时代的反对派,否则这个对比就很难形成,咱司马迁的这个故事就不太好往下讲。没错,汲黯就是司马迁浓墨重彩写的那个反对派。而且汲黯他的性格,和咱们今天说的包拯几乎一样,性格耿直、六亲不认、人见人怕,对皇帝也不假辞色,就这么个人。汉武帝干什么他基本都反对。所以你去看《史记》当中这一段,有了这个汲黯作为坐标和背景,我们就既能看得到汉武帝时代的那种飞扬和进取的风格,也能看得到那个时代的孟浪和荒唐。所以你看这就是简单人物在历史叙事上的价值。

公元1062年,大宋嘉祐七年,咱们今天说的主人公包拯去世了。他活着的时候,他只是大宋朝堂上的一个模范官员,他很优秀、很简单、很醒目,甚至很孤独。当时可能很少有人意识到,今年包拯这一死,他其实另外一条生命才徐徐展开。对他死了,他的生命才开始勃发。后世的中国人,后世一千年的中国人,都把自己内心的一些渴望,投射到他的身上。你包拯你如此简单,又如此强大,那好,拜托了,请你站到一切黑暗、一切不公、一切强权和一切诡计的对立面,你成为一支每一个中国普通人都可以去指望、可以去祈求的拯救性的力量。所以包公后来就越来越光华夺目。

我记得美国作家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这么一本书里讲过这么一段话,他说人的一生其实要死三回。第一回就是你的生理物理生命死的时候,这是生物学上被宣告死亡。那其实还有第二次死,就是你被埋葬,然后大家给你举行完了葬礼,亲人朋友都散去的时候,这是什么死亡?这是你在社会关系上的死亡。但其实一个人还有第三次死亡,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还记得你的人,他也死了,或者说他也把你忘记了。好了,整个这个宇宙就和你无关了,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讲,你看包拯他虽然今年去世了,但其实他没有这第三次死亡。说白了他实现了永生。我们中国人大概率是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包公包青天了。

所以包拯,他是用自己一生的故事在提醒我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可以有两个方向上的追求。要么你就活得非常丰富复杂,活得花团锦簇,活得精彩绝伦,那你就有机会不辜负这仅此一次的生命。但是你也可以往另外一个方向追求,你可以追求活得简单,简单到你只活成一个符号,一个念想,一个子子孙孙都可以传颂的名字,那你就有机会不辜负那千秋万载的悠悠史册。要简单还是要复杂,两个方向都通,看你怎么选。

最后我发一个感慨,我曾经在朋友圈看到一段话,非常精彩,我念给你听。没有任何一种品格可以高枕无忧。一个人如果清高,那他就需要宽容,否则清高就易成孤傲。一个人仁慈,那他就需要果断,否则仁慈就会成为软弱。一个人强大,那他也要有所敬畏,否则强大易生暴戾。一个人富有,那他就需要节俭,否则易生奢靡。一个人博学,他说话时就需要浅显,否则易成刁钻。一个人尊贵,那他就需要谦卑,否则易生傲慢。凡事有阴阳,物无善恶,过则为灾。

但是今天,我们面对包拯这个人和他的故事,我觉得刚才这段话这层意思,也可以反过来说,就是没有任何一种性格,它一定是不好的,一定会导致人生的灾难。无论你是面对自己,还是面对自己养育的孩子,你不要觉得任何性格一定是坏的,因为任何一种性格特质,只要他这一生不断地向上提升自个儿,不断地让他的生命受到善意、知识和建设性的滋养,最后他都会得到文明的褒奖和纪念。

好,我们下一年到公元1063年再见。

下面是本期感谢。本期的线下看片团,我要感谢李岭波同学组织的上海松江看片团。这期他们搞活动的时间,正逢是六一儿童节,所以组织者给每个小朋友都送了一套诗词书签作为礼物。因为1057年这一期我们讲的就是宋代的千家注杜诗这个话题。其中特别要祝贺一位七年级的马浩淇小朋友,厉害!他居然默写出了七句杜甫写的以“花”为关键词的诗句。很厉害,为马同学点赞。

特别感谢网易《逆水寒》为我们提供的宋朝美学独家计算机图形技术支持。跟《逆水寒》这个游戏团队打交道,总能碰到让我们眼前一亮的那种叫“科技烟火气”。说白了就是又用上高科技,又能陪大家玩得爽的好创意。比如说他们发明的那个“剧组模式”就非常好玩。怎么操作呢?就是当你刷到你喜欢的短剧或者是舞蹈的视频片段,你就到《逆水寒》里面找到剧组模式,里面有一个“智能翻拍实景视频”,你就把自己喜欢的这个视频上传,然后里面的AI人工智能瞬间就能把原来视频的主角替换成你的游戏角色。你看这就好玩了,前一秒你还在江湖骑马,后一秒就能演霸道总裁跳热门舞蹈。所以《逆水寒》这个团队是没把AI当噱头,而是做成了让普通人玩得爽的工具。《逆水寒》的团队还跟我说,他们未来会开发更多的AI玩法。你看这哪是做游戏,这分明是给每个玩家的脑洞搭一个数字舞台。所以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奇思妙想在虚拟世界里面落地生根,不妨来《逆水寒》里面亲自体验一番。

按照惯例,每期节目的结尾,我们都会致敬一个人。今天没有别的选择,我们只能致敬包公。当然我们致敬的不仅是那个历史人物包拯,还有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活着的那个传说的包公。我记得京剧有一出戏叫《赤桑镇》,里面有一段唱词对包公形象的概括,真是非常得全面而准确。《赤桑镇》的故事是这样的,包公从小是被他的嫂嫂养大,所以他管他的嫂嫂叫嫂娘。但这嫂娘的亲生儿子,也是包公的亲侄子,叫包勉,长大之后居然贪赃枉法,所以包公就把他给杀了。他的嫂娘就到赤桑镇来兴师问罪,这出戏就是讲这个的。最后在包拯的百般劝解之下,嫂娘平息了怒气,而且原谅了包拯,就是这么个故事。

这个唱段我过过戏瘾,我说一说头两句,唱得不好是个意思。

自幼儿蒙嫂娘训教抚养,金石言永不忘铭记心旁。前辈的忠良臣人人敬仰,哪有个私情卖法贪赃。到如今我坐开封国法执掌,杀赃官除恶霸伸雪冤枉。未正人先正己人己一样,责己宽责人严,怎算得国家栋梁。小包勉犯王法岂能轻放,弟若私上欺君下压民,败坏纪纲我难对嫂娘。

就这么一段唱词。这段词为什么好?就在于它把中国民间社会对于包青天这个形象的全部预期都概括了。你看秉公执法、铁面无私、为民做主、不徇私情。所以今天我们用这段唱词致敬包公包拯包青天,也致敬几百年来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戏剧舞台上塑造包公的所有艺术家。

感谢所有观看本期《文明》的朋友,欢迎你就本期我们讨论的所有问题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咱们下周三,《文明》节目在公元1063年和你继续相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