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次浏览

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21)

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曹植 洛水惊鸿(2)

曹植身上背负了太多沉重的东西,尽管这并不是他所能选择的,他的才华在为他赢得赞誉和赏识的同时,也把他裹挟进了权力斗争的中心。而后人生路径的转变,有其自己的错处,也有身在帝王家倾轧斗争下的不幸。如果他只是一个平庸无奇的曹氏子弟,也许还能在一块儿不算大的封地里平淡地度过余生。如果他是一个才华出众的异姓士人,也许还能在曹氏政权里大放光彩。但现实没有那么多如果,有些事情便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

洛水惊鸿

随着曹丕的顺利上位,因立太子而上演的一出出戏码也戛然落幕。曹植的生活又回到原初,继续当他的临淄侯。只是周围的气氛悄然起了变化,一些曾看好他、支持他的人开始疏远他、冷落他。但是这个时候的曹植又是一个幸运的失败者,对于夜闯司马门这件事,曹操并没有过多惩罚他,反而给他增邑五千户,加上原来的五千户,曹植成为曹家子弟中独一无二的万户侯。“曹操在这个时候封曹植为万户侯,其实是他已经在内心中对曹植有点失望了,因为夜闯司马门的这个事件说明曹植在政治上不成熟,但是他还没有对他完全绝望。封他为万户侯,实际上既是对他在经济上的一种补偿,同时也是告诉曹植,你如果能够表现比较好的话,还会有一些希望”——史建群(郑州大学教授)

希望很快来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刘备占领汉中自立为王,而镇守荆州的关羽受到刘备的鼓舞,大举北伐。关羽气势如虹,围曹仁于樊城,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面对如此情形,曹操使出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一招,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急速南下救援曹仁。此时的曹丕内心极度紧张,为了巩固自己的太子之位,他很快制定了一个方案。当天,曹丕亲自对曹植进行一番勉励,并要在出发前为他设宴饯行。父亲的信任,兄长的鼓励,让曹植大受感动,信心倍增。临出发前,曹植来到太子府,参加哥哥为他摆设的宴席。一醉混恩仇,曹植再一次用酒消弭了兄弟间的干戈,这一醉似乎醉得恰到好处,曹丕太子位铁定牢固,曹植却从此万劫不复。

“《三国志》里边的记载比较简单,就是说曹植出征去救曹仁的这个前夕,说到喝醉了酒。后来的《三国志》的裴松之《注》里边引用这个《魏氏春秋》的记载,就比较详细一些,说在曹植受父命去救曹仁的这个前一天晚上,被他的哥哥曹丕逼着喝酒,然后喝醉了。如果真按这个《魏氏春秋》的记载来看的话呢,这一次应该是曹丕的一个阴谋”——钟书林(武汉大学 教授)无论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无论其中有多少的隐情和故事,我们终究是看到了一个痛心的结局。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顺理成章继承了曹操的一切权利,同年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曹魏政权,改元黄初,定都洛阳。

曹操去世后,曹植便彻底失去了依靠,大规模的清洗行动开始了。先是曹植的好友及幕僚丁氏兄弟被诛杀满门,而后曹丕下令各诸侯王立即回藩国,曹植首当其冲。为了对诸侯们严加管制,朝廷特派监国谒者跟随,目的就是监视诸侯的言行。“在曹植的身边是一个叫作灌均的人,那么灌均有一次给曹丕报告,说曹植喝醉了酒,“劫胁使者”。那么这件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也无从去猜测。但是这件事情就给了曹丕一个来制裁曹植的一个借口,所以就马上让他回到了京城,准备给他处罚。那么幸好有卞太后为曹植求情,他才得以能够保全了性命”——史建群(郑州大学教授)

一个人的一生在某一方面失败了,但往往会在另一方面取得成功。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结束了洛阳囚禁的生活,被遣返封闭。途经洛水,车马暂歇,此时一阵微风吹起,恍惚之间有位伊人映入眼帘,一切如梦如幻。

梦醒时分,曹植把这次美妙的相遇写成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说自己在落水之畔邂逅了传说中的伏羲之女洛神。烟波浩渺中,洛神那如朝阳般新鲜的一瞥瞬间击中了他的内心。并极尽描摹这位佳慕之情。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洛神赋》。很多人都知道,在《洛神赋》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有悖伦理的故事。据说曹植对曹不的妻子甄氏怀有仰慕之情,《洛神赋》里的洛神其实就是暗指甄氏,曹植借着对洛神的描写来释放自己内心深处最为炽热却被压抑已久的情感。唐代著名学者李善在《昭明文选》的注解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最初想娶甄氏的是曹植,结果却被曹不抢了先,曹植一直念念不忘。在甄氏死后,曹植入朝觐见曹不,曹不拿出甄氏曾用过的玉枕给他看曹植睹物思人,不觉潜然泪下。几天后甄氏之子曹睿宴请曹植,干脆把这个枕头送给他。曹植揣着枕头返回封地,途经洛水时,梦见与甄氏相会,有感而发,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这是一个凄美感人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为它的真伪众说纷纭。

“但是这个问题,后来人们反对的时候就说,这个基本上是不可能。不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一个就是有乱伦之嫌,这个甄氏是他的嫂嫂,在汉代又比较讲究这个孝道,这是一个不可能。另外一个就是这个甄氏,从年龄上来讲比曹植要大上十岁。所以人们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是否定了李善《注》(注《昭明文选》)当中的说法”——钟书林(武汉大学 教授)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著名的《无题》诗,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这其中“宓妃留枕”即是说曹植与甄氏的情感纠葛。也许这样的猜测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人们对浪漫与悲伤爱情的幻想,因此才会被后世的艺术家们所接受。在曹植的眼中,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秾纤得衷,修短合度,柔情绰态,媚于语言,洛神的风姿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读过《洛神赋》的人都知道,赋中有着情真意切的心绪和细致描摹,让人很难相信曹植只是一时兴起去歌颂一位虚无缥缈的仙子,而不是在寄情隐喻。“如果从客观方面来讲,李善《注》当年写这个故事,他可能有一定的版本的依据。我们今年可能从生活的这种情理去推断,可能这个记载可能是不真实的。但是李善毕竟离曹魏那个时代要近一些,所以我个人觉得,也还是要有一定的这种保留,就是对李善《注》应该予以一定的尊敬。因为我们现在找不出更多的这种证据来完全否定这个事情,当然把它当成一个故事一样的来理解是非常好的”——钟书林(武汉大学 教授)有人说洛神指的是魏文帝曹丕,在古代“香草美人”的诗歌传统中,往往将君主比作美人,这也是曹植哀叹自己不能被曹丕所信任。也有人说,洛神指的是曹植的亡妻崔氏,在政治失意中,曹植分外怀念和妻子共度的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洛神到底是谁?这永远是个谜,或许只有穿越时空与曹子建会上一面,才能了解其中一二。当曹植遇到甄氏时,她已经被曹操许配给了曹丕。但曹丕贪恋权位又城府极深,甄氏过得并不如意。所以热情洒脱的曹植就像一道光,照亮她的生命。在曹植眼中,甄氏更像一个关爱自己的姐姐。他们谈诗书、谈歌赋、谈人生,却独独未敢谈爱情。曹丕继位后,甄氏变成甄妃,一道宫墙隔绝了两个人的联系。可曹植未曾料到,再次入宫,却听到甄氏触怒曹丕而被赐死的噩耗,以及死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的惨状。曹植对此无比悲恸,再结合自己政治上的遭遇,写出了字字都是真情,让人动容的《洛神赋》。 “所以他(曹植)对甄氏的这种情感,我个人觉得未必可能是爱情,更多的可能是一种亲情。然后他在《洛神赋》里边把她(甄氏)想像成一个洛神那样的一个美女子,这是一种文学的一种虚构。而他(曹植)另一方面,《感甄赋》来讲的话,可能是为甄氏的这种美,对这种消失而鸣不平,我觉得更多的可能也带有这种方面的因素”——钟书林(武汉大学 教授)

洛神是否是甄氏,对于史学研究之外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都只不过是找一个寄托而已,这本身就是艺术留给我们的最大慰藉。世界需要杀伐战斗,也需要几缕温存。

1800年前,洛水河畔,曹植和洛神的故事感动了后代东晋画师顾恺之,他将曹植奇幻的文字想象变成了千古卓绝的画作《洛神赋图》。在画中,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望穿秋水的眼神注视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洛神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吹起的衣带给人一种飘飘欲仙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却因人神有别,最终在云端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最后依依不舍地离去。

在曹植笔下,洛神是一个温和的仙子,人和神之间的界限被她模糊了,她既有人的情欲,又有神的纯净,被世人想象着、歌唱着、远远地看着。 “他(曹植)是继承了屈原的《九歌》、宋玉的《神女赋》,这些的写作风格都是写女子的那种美貌,但是过去在楚辞当中,它更多的用的是比兴的手法。但是到洛神赋以后,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用铺陈的手法,这种直接的细节的这种描摩,在艺术修辞方面,他进行了一个全面的一个铺写。这个是既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把这种对女子的美貌的书写渲染到了一个更高的艺术高度”——钟书林(武汉大学 教授)一路悲伤的曹植终于来到了封地鄄(juàn)城(今山东鄄城)。然而没多久,又被改封到更加贫瘠的雍丘(今河南杞县)。曹丕在位的七年里,他一共被改封四次,迁居三次,好不容易在一个地方经营得稍有起色,过不了多久一切又得从头再来。在如此境遇中,曹植有道不尽的苦闷,一身才华无所施展,只能蜷缩于一座座小城。

时光荏苒,曹植的报国之心也在岁月中一点点消逝。在他将要放弃时,现实又给了他一点希望。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丕驾崩,太子曹睿继位,大赦天下。在诸多侄儿中,曹植最疼爱的便是曹睿,他性格沉静,好学笃思,而且还是甄氏所生。曹植为侄儿当上皇帝而感到由衷高兴,不觉心中充满期待,多年的雄才伟志有望实现了。 “那么恰好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事情,就是当魏明帝(曹叡)到长安去出征的时候,这时候有一个传言,说皇帝死了。那么这个时候一些从驾的大臣,包括朝中的一些大臣,都想拥立曹植为新的皇帝。这些传言传开以后不久,那么魏明帝又回来了,这件事情就无声无息地结束了。但这个事情给魏明帝曹睿敲响了警钟,说明曹植在朝臣中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一个人物,应该说魏明帝对曹植有了更深的戒心”——史建群(郑州大学教授)

曹叡在位初期,正是诸葛亮大举北伐的时候。危难之际,曹植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但是曹叡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并没有启用他这位皇叔的任何迹象。明知国家有难,蜀国大军压境,曹植则成了闲散人家,唯有光阴如常磨蚀着他的生命。 “曹植的抱负是非常高的,他是不愿意做一个文学家,他认为辞赋是一种小道,真正的要扬名后世是靠建“金石之功”,这是他人生的一个很大的目标,而文学家其实只是他的一个副业”——钟书林(武汉大学 教授)生在帝王之家的曹植,有些结局是一早就注定的。在这种备受压迫的环境中,曹植终日郁郁寡欢,忧愤成疾,于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十一月离开人世,年仅41岁。

在曹操走后的第12年,曹丕走后的第六年,曹植也追随父兄而去,在政治上已经结束了十二年的建安时代,终于在文学上也画上了句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