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杜甫 裘马清狂(20)
漫漫时空里,有这样一个人,他形容清瘦,似乎总是眉头紧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节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杜甫 节选《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 节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 节选《登岳阳楼》
这个人名叫杜甫,字子美。杜甫去世时只有59岁,但在我们的印象里,他却好像体味过上百年的人世艰辛。晚年,他写下一篇《百忧集行》,在那里却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首先跳到了我们的眼前。
裘马清狂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杜甫 《百忧集行》
在杜甫的记忆里,十几岁的他精力充沛,身体健壮,顽皮一如孩童,少年的欢欣雀跃来源于衣食无忧的生活。“杜甫他出身京兆杜氏,这是一个唐朝时期非常显赫的家族。而且杜甫的祖先也有不少他引以为自豪的名人,他的远祖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的杜预,这个人文武双全,他既是一位经学家,同时又是一位政治家。然后他近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他的爷爷杜审言,这个人也是唐朝的一位诗人。在现代,唐朝灿若星河的诗人中间,我们大家知道的好像他的地位不是特别的高。但是在初唐的时候他被称为‘文章四友’之一,对于唐朝体诗、五言律诗的这种发展和成熟,他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杜甫他说,‘吾祖诗冠古’,我的老祖宗里面,诗歌就写得非常好。‘诗是吾家事’,写诗歌是我们杜家的事”——程遂营(河南大学教授)
在今天河南巩义的瑶湾村,几处背靠黄土的窑洞,据说便是杜甫出生的地方。那时,他的父亲杜闲刚刚30出头,母亲则是来自另一个名门望族清河崔氏的大家闺秀。虽然家族中父辈的名望已经不如祖辈,但他的家境仍然殷实,在社会上还拥有着诸多的特权,其中就包括可以免除赋税和兵役。对于生活在大唐的普通百姓而言,杜甫的人生足以称得上是梦幻开局。唯一的不幸大概就是母亲的早逝,所以有一段时间小杜甫被寄养在洛阳的姑母家。
公元742年,杜甫曾为这位姑母写下一篇动人的墓志铭,上面记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小时候,我和姑母的儿子同时染上严重的疫病,请来治病的巫人说,只有被安置在卧室东南的孩子才能幸存。姑母就把我和她的孩子交换位置,最后我幸存了下来,她的孩却丢掉了性命。(甫昔卧病于我诸姑,姑之子又病间。女巫至,曰“处楹之东南隅者吉”。故遂易子之地以安我,我是用存,而姑之子卒。)年幼的杜甫还没有记忆,长大后人们告诉他这件事,似乎立刻成为他心灵上一道重要的印记。后来他在世间闯荡时,一定总会时时想起这位无私的、慈爱的“母亲”。大约五六岁时,杜甫跟随父亲任官,来到了当时的郾城(今河南漯河)。在那里,小小少年目睹了一场令他终身难忘的剑器浑脱。“浑脱,更多的情况下指的是一种浑脱帽。这种帽用动物的毛皮做成,它和一些外边来的、西域来的一些文化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我们叫做剑器浑脱舞,特点就是戴着这种毛皮的帽子,然后手里边拿着剑。剑器浑脱舞在唐代归为叫健舞,就是健壮的健。那既然这种舞叫做健舞,你可以想见这个动作一定是雄浑有力的,而且唐代那个时候,跳这种剑舞的有男也有女,比如说公孙大娘,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女舞者当中的佼佼者”——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huò)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cān)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杜甫 节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五十多年后,当杜甫在夔州耳聋多病时,回想到儿时所见,依旧历历在目。在这篇“舞剑器行”的序言里,他这样写道:落笔走龙蛇的草圣张旭,正是从公孙大娘的舞姿中悟出了书法的神韵,从此更进一步。(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我们可以想象,那场充满了雄浑力量与犷野气息的剑器浑脱,也给年幼的杜甫带来了怎样创造性的启迪。第二年,当七岁的他开始学习写诗时,开口便大胆歌颂起神鸟凤凰。此后,他常常以凤凰自比。只是那首傲骨凌然的凤凰诗,却和他少年时代的许多诗文一样,没有流传下来。“(杜甫)年轻的时候学习非常努力,非常勤奋,在当时就已经小有名气了。他自己也很自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实际上它是(杜甫)描写自己的,是对自我的一种赞美,说明他自己很自信”——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杜甫 节选《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我的辞赋能和西汉名家扬雄匹敌,诗篇可以与三国才子曹植相近。杜甫十四五岁时便在洛阳的翰墨场中崭露头角,他对自己文采的评价就像盛唐时期的许多才子一样,毫不谦逊。他甚至有机会出入精通音律的岐王李范和玄宗宠臣涤的宅邸,并在那里有幸听到头号宫廷音乐家李龟年的歌声。寻常的同辈,杜甫已然瞧不上眼,他想要结交的朋友,要么是历史中的英雄豪杰,要么是贤能多才的老前辈。于是,我们在他的诗句中看到的是这样一位意气风发的大唐少年。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
——杜甫 节选《壮游》
在盛唐的科举考试中,对考卷进行糊名的措施还没有开始普遍实行。如果考官们在阅卷时碰巧认识考生本人,或者认识考生的权贵亲属、引荐者,又或者了解此人的文学声名,他们的判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这样的风气使得年轻士子离家漫游,增广见闻、扩大声名,成为全社会的流行风尚。杜甫的第一次万里之行,便开始于20岁上下的年纪,那时大唐正经历着最繁华、最富庶的开元盛世。 “经过了开元年间的29年的统治,唐王朝应当说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特别发达。就像杜甫诗中所描写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整个国家太平,社会安定,你出门你不需要去看黄道吉日了,不需要去选了,天天都是黄道吉日,因为人们道不拾遗,社会状况很好”——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那时,四通八达的交通遍布全国,其中最快捷的要道要数以洛阳为中心的京杭大运河,杜甫很有可能选择从这里顺流而下。即便如此,旅途中的他也一定会对我们现代人出行的快速和舒适望尘莫及,不过这似乎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出色的旅行家,从一座名城到另一座名城。他还无需忧虑钱财,甚至准备登上浮海的航船,到传说中东海的扶桑岛看上一看。但是这项远大的计划,杜甫显然没有来得及实现。四年后,很可能因为要参加公元736年的科举考试,他只能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回乡的路途。
“杜甫一生应该是至少参加过三次科举考试,他都没有考上。第一次说实话,对他的精神影响看起来并不大。我们要知道唐代那个时候考科举考试,尤其是考进士科,基本上很少有人说是第一次考就能考中的。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什么意思?就是说50岁能够考上进士的都算是年轻的,当然有点夸张了。对于当时还很年轻的杜甫来说,第一次没考上情理之中,意料之中。所以他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第一次科举考试完了之后,他没有受太大的刺激,然后还出去到处云游天下”——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齐赵(今山西、河北、山东的一部分)之地,山水雄浑,民风粗犷,它位于黄河峡谷的两岸,名称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战国时代。到了盛唐时期,这片区域的一大部分都属于兖(yǎn)州的管辖范围。杜甫的父亲杜闲正在兖州任职司马,掌管一州的军事,他对儿子的资助一定非常大方,以至于我们在杜甫的诗句中看到了一次堪称奢华的旅行。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
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
——杜甫 节选《壮游》
在益都(今山东青州)的青丘一带,杜甫和友人苏源明衣轻裘、策肥马,豪兴大发的时候便挽弓骑射。从寒冬到初夏,他纵横在山林间足有半年之久,自然间最庄严的色相就这样在一颗诗心中慢慢汇聚成了诗意的源泉。杜甫25岁第一次看见了泰山,那是真正的五岳之首。望着横跨齐鲁大地的起伏山脉,磅礴的气度也自他的胸中奔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望岳·其一》
即将而立之年,杜甫又一次返回老家,这一次他成婚了,夫人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不过,即便她也出身仕宦之家即便她与一位伟大的诗人执手偕老,她的芳名还是如同那个时候的大多数女性一样,并没有流传下来。婚后的杜甫在今天洛阳偃师的首阳山脚下开辟了一处新居,这里也是他的祖莹所在。杜甫的幸福并不短暂,生活浓重的阴影尚未进入这个年轻人的视野,他的性格中也还没有沉痛和悲辛。
公元743年,杜甫已年过30,父辈不可能给他的家庭提供永久的支撑,他必须为自己的仕途经济谋求出路了。“那么作为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特别深的知识分子,杜甫心中他要做的事是什么?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小来学习,目标就是将来做一个官,做一个大官,做一个宰相,辅助皇帝,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这是他的人生目标”——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当时天下士子奔前程,首选在都城长安,其次便是东都洛阳。杜甫小时曾在洛阳生活,他有时甚至自称洛阳人,但这一次的求仕之旅,却让他对这座人文荟萃的大都市感到失望和厌倦。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杜甫 节选《赠李白》
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杜甫不禁对着一位长者讲述起他在东都羁居两年的糟糕体验。这位比他大11岁的长者,正是不久前被皇帝赐金放还、失去官职的大唐诗仙李白。“每当我们想起他们两个人曾有这样的一场交往,我们都感觉特别地神往,我们感觉好像是天空当中有两个太阳逐渐地靠近了一样。不过话可说回来,那个年代的时候,杜甫自己恐怕没有这个想法。李白到了中年的时候,几乎就已经是,可以说是天下无人不识李白,已经到了这样的一种地步,而杜甫名声大噪,那是在他去世之后了。什么时候呢?要一直到元稹那个时候。元稹,后来专门受杜甫后人的委托,为杜甫新写了一个墓志。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认真地阅读了杜甫的诗作,他赫然发现,杜甫是这么伟大的一个诗人。他(元稹)甚至于在文章当中,因为那个时候的风气是扬李而抑杜,但是他反其道而行之,他扬杜而抑李,他认为李白的成就到不了杜甫的边界。可是问题在于,那时候杜甫已经去世多年了。所以那个时候,李白在杜甫的眼睛里看起来,那就是一个高山仰止的存在,杜甫应该说是李白的一个小迷弟”——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一个方面,这两个人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另外一个有共同的对诗歌的这种爱好。同时他(杜甫)在东都求仕的过程中间看到的官场的情形,跟他原来想象的不一样。官场的尔虞我诈,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他有些看不惯,和李白的这种仕途的不顺利合在了一起,两个人之间实际上是产生了共鸣”——程遂营(河南大学教授)
秋天,杜甫与李白相约一同离开了洛阳,他们渡过波涛汹涌的黄河,到王屋山顶拜访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得知仙人已逝的消息,两人一同悲伤。不久,两次求仕失败,吟唱着“莫愁前路无知己”的高适也加入进来。三个人生失意的流浪诗人,就这样成就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文人雅集。他们醉舞在梁园的深夜,又一同前往剑侠出没的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杜甫 节选《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那大概是一段浪漫而放荡的旅程。杜甫时常感到豪气冲天,他甚至用李白的口吻写出许多狂傲的诗句。
白刃雠(chóu)不义,黄金倾有无。
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杜甫 节选《遣怀》
公元745年,杜甫在与两人分别后,拜访了时任北海(山东益都)太守的李邕。开元天宝年间,这位李太守是全国名气最大的人物之一,他与杜甫初次相识在洛阳,此时已是年近70的老者。两位忘年之交一起游历,谈论当时的文坛与政坛,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夏天。也许正是在这时,杜甫出仕的意志又重新明确了起来。因为不久后,当他在兖州又与李白重逢时,对于曾经那段寻仙访道的生活显然有了另一重感受。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 《赠李白》
“我们像蓬草一样在风中飘荡,但与此同时,也没有找到像东晋的葛洪那样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那我们现在每天狂饮、每天狂歌,空度日,又飞扬跋扈,桀骜不驯,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杜甫的心目中间,他一直还有着一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这种政治理想,他觉得他的政治理想还是有很长的路去走,去可以追求的。这意味着两个人从此之后的人生之路可能就发生了不同方向的改变”——程遂营(河南大学教授)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 节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
这是两人最后的道别,海阔天空的李白在之后的旅程中又遇见了许多新的朋友,杜甫的名字不再在他的诗句中出现,而一往情深的杜甫却在自己的后半生里不停地怀念着这位诗坛老友。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杜甫 节选《春日忆李白》
故人入我梦,明月长相忆。
——杜甫 节选《梦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节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杜甫 节选《不见》
后世人说,李白从未老去,杜甫未曾年轻,但谁还没有一段裘马清狂的时光呢?大唐诗歌的两个巅峰,曾经并肩而立,又各自飘散,他们孕育在民族血气方刚的盛年,一位吟唱出了盛唐之歌的最高音,另一位则将带着我们望向这盛世过后的疾苦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