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爱喝酒
书友您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路一鸣。
我不知道咱们书友里有多少人是爱喝酒的,有多少人是反感喝酒的,有多少人是因为喝酒曾经跟家里人吵过架的,有多少人是经历过喝醉后很难受,于是痛下决心,决定下次坚决不能再喝醉了,再然后呢?又痛下了一次决心。
其实这也是困扰了很多人的问题,明明知道喝酒有那么多的坏处,你看咱们非凡精读馆的金铂医生隔三差五就提醒大家,健康的生活里没有酒精,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要喝酒呢?你看,小到家庭聚会,大到国宴招待会,餐桌上都有酒,是不是?
而且,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我们会发现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跟酒还真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有正面的例子,李白留下千古名句“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斗酒诗百篇。很多诗人留下描述喝酒状态的诗句。诗中写道“与君歌一曲”,人们不光喝酒,还唱歌呢!我们可以列举出很多关于酒的诗句,除了《将进酒》以外,我们随口就能说出一句,比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那当然酒也有负面的影响。从古罗马的公共酒吧到商纣王的酒池肉林,喝酒何止伤身体,都导致亡国了。但是古希腊的神话里边还有酒神,哲学家尼采还总结出了“酒神精神”,“酒神精神”是指什么精神?是指自由奔放、一往无前的精神,特别令人神往。中国的儒家讲礼、义、仁,孔子一辈子都在讲行为规范,但是谈到酒这件事的时候,他说:“惟酒无量,不及乱。”这句话的意思是酒可以喝,你别喝醉就行。
就像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我们为什么爱喝酒》的扉页(勒口)所写:“每一滴酒精对人体都有害,但几乎没有一个文明错过酒精。”
直到今天,你不仅能时常碰见酒,还躲不开酒,你甚至能看见因为酒而产生的各种审美意象,酒都进入人类精神文明层面了。咱们北京的第一高楼叫中国尊,对不对?那“尊”是什么意思?“尊”是指古代的酒杯。你说,都是装液体的器皿,这栋楼怎么不借鉴水缸的造型呢?盖完之后不叫中国尊,叫中国瓮,行不行?
作为个体,一个人可以一辈子滴酒不沾,但是作为群体,酒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从来没有被人类社会放弃过。历史上的那些禁酒令都没用,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这本书的作者从生理、心理、自然演化和群体合作多个角度来寻找答案。我能预想到这本书可能会在我们的书友中一下子激起很多截然不同的意见和立场,我在这里还要再次强调,我们去研究和分析人们为什么爱喝酒的行为不等于我们在鼓励喝酒,就像我们从来不鼓励人们去犯罪,但并不妨碍我们去研究人们的犯罪行为。
接下来,我给大家解读一下这本书,我们也试图理解一下,为什么我们爱喝酒。
一、酒精进入人体后发生了什么
01 为什么我们能分解酒精
我们先从生理的角度来分析和了解一下,酒精进入我们人体之后都经历了什么,我们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酒精叫什么?化学名词叫乙醇。乙醇进入人体之后就被我们的身体分解为乙醛,然后乙醛又变成了乙酸,乙酸被细胞利用之后又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最后就排出体外了。
乙醇是怎么变成乙醛和乙酸的呢?我们的身体里有两种酶,第一种酶叫乙醇脱氢酶,它负责把酒精变成乙醛,第二种酶叫乙醛脱氢酶,它负责把乙醛变成乙酸。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这两种酶,但是这两种酶在我们每个人体内的含量可不一样。这两种酶在我们的身体里含量的多少是由基因决定的,不能够通过后天来补充,所以人的酒量是天生的,你练不出来,但是人类身体对酒精的耐受性可以提高。所以,有人会告诉你“我最近练酒量了,我的酒量有点高了”,那不是他解酒的能力高了,而是他身体的耐受性高了,以前他喝多了很快身体就会难受,现在他的身体也一样会难受,但他可以忍耐难受的时间更长了。
有的人喝酒后脸会变白是怎么回事?他缺少了第一种酶——乙醇脱氢酶。有的人喝酒后脸会变红是怎么回事?他身体里缺少了第二种酶——乙醛脱氢酶。这里的“缺少”其实是个相对的概念,意思是跟摄入酒精的速度相比,人体内的酶的含量比较少。如果你体内的酶足够应对摄入酒精的速度,你就不会醉。如果你摄入酒精的速度高出了你体内的酶分泌的速度,你当然就会醉,所以你就会脸红、恶心、呕吐,这都是乙醛在你的体内积累过多的结果。
那市场上的解酒药是怎么回事?它怎么能解酒呢?解酒药其实不能解酒,它只能让你的肝脏更加速地分泌这两种酶。为什么说喝酒伤肝呢?因为肝脏负责分泌这两种酶,你老让肝脏超负荷地工作,肝脏当然就会受损了。为什么肝脏会超负荷地工作呢?一是你经常喝大量的酒,二是你吃了解酒药,所谓的解酒药会刺激肝脏工作,我们可以把解酒药理解为肝脏兴奋剂。所以,解酒药是提高了肝脏分泌酶的能力,它本身不能解酒。
为什么我们体内有这两种酶呢?谁让我们有这两种酶的呢?我们人类不是几十万年自然演化和进化的结果吗?对,我们有这两种酶其实就证明了我们祖先的生活环境里有酒精。
我们祖先的生活环境中怎么会有酒精呢?你想想,我们祖先在采集狩猎阶段,是不是得采果子吃?熟透的水果中会不会有酒精?当然会。所以,有些猿人吃了熟透的
水果之后就醉了。接下来,我们祖先进入了种植时代。我们祖先收集了谷子之后也不知道科学的储存方式,天下雨后泛潮,这谷子会不会发霉?当然会发霉。发霉之后,谷子就会发酵成酒精,祖先如果吃到了发霉的粮食和谷物中无意发酵出来的酒精怎么办?那些体内有这两种酶的基因的人就有更多的机会活下来。
所以,自然演化让我们今天每个人的体内都有这两种酶,这两种酶就是为了应对在采集狩猎和种植时代的生活环境里,我们的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中无法避免会含有的酒精成分。
02 来不及分解的酒精去哪儿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如果我们体内这两种酶的分泌速度和我们摄入酒精的速度能匹配起来,我们就不会喝醉,如果我们体内这两种酶的分泌速度慢于摄入酒精的速度,就像现在很多酒席宴会上的人们一样去大量喝酒,一开始喝酒时咱们还文质彬彬的,后来咱们就开怀大笑了,再后来咱们就勾肩搭背了,再后来咱们就东倒西歪了。喝醉后会怎么样呢?来不及分解的酒精就会在我们身体里作妖了。我们来看看酒精作用于神经系统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我们摄入酒精之后,酒精作用于神经系统,一开始,我们会处于上升阶段。是什么在上升?是我们的情绪在上升。酒精进入身体之后,它会刺激我们的身体分泌出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这些物质。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它们是让我们兴奋和快乐的物质。我们非凡精读馆里有很多这类的科普,我就不赘述了。反正,酒精一开始进入我们体内的时候,它可以让我们体内分泌能够导致我们快乐的物质。
但我们情绪上升的过程不长,当酒精作用于我们的神经系统时,酒精就开始让我们进入镇静阶段(下降阶段)了。
酒精让谁镇静?酒精会直接作用于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这个地方是干什么用的?前额叶皮层是我们的大脑里负责理性计算、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区域。前额叶皮层还有认知控制的功能,让我们抵制诱惑和分心。调节情绪、延迟满足也是前额叶皮层的主要功能,而酒精会遏制前额叶皮层发挥功能。酒精还会作用于我们的海马体,让我们的海马体也变得迟钝。海马体是干什么的?负责记忆的。酒精还会作用于我们的小脑,小脑是干什么的?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平衡的。
各位现在能够理解为什么人喝多了酒之后行为会变得不受控制,会跟他平时的表现不一样了。有人喝醉之后跟换了个人一样,第二天他还断片,你告诉他昨天晚上他都干了这些事,他忘了,断片了。为什么?酒精作用于他的海马体了。有的人喝多了酒还会摔跤,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头上磕一大包,然后你问他怎么回事,他也不知道,想不起来了。为什么喝醉后会摔跤?因为他的小脑受到酒精刺激后受损伤了,小脑的活跃性受到遏制了。
那当然,断片、摔伤,人们醉到这个份上其实不太常见,更常见的是这个人喝了酒之后跟他平时的表现不一样了,跟换了个人似的。人喝多了之后什么表现都有,平时不是这样的人现在喝多了,他变成了一个我们都不认识的人了,这是什么原因?就是我刚才讲到的第一部分,酒精作用于前额叶皮层的结果。
前额叶皮层是我们大脑中的非常神奇的部位,它是我们的大脑中最后一个成熟的区域。人长到20
岁出头才达到成年状态,这时前额叶皮层才算发育完成。刚才我说过前额叶皮层负责干什么的?负责认知控制、理性计算、延迟满足。我们具有专注力、抵制诱惑、不分心、调节情绪的能力,都是因为前额叶皮层在工作。现在我们知道了,到了20岁左右,我们的前额叶皮层才发育成熟。
那什么叫大脑发育成熟呢?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知:我们或许会想象大脑的成熟是通过积累来实现的,实际上大脑成熟是所谓的“神经修剪”的结果,也就是逐渐消除不必要的神经连接,当大脑的某个区域稳定下来,形成一个精简、功能良好的系统时,大脑才算成熟。我们衡量大脑中神经修剪的良好指标,是给定区域里灰质相对于白质的密度。(引自(加)森舸澜.我们为什么爱喝酒[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4. 以下凡出现引用,若无特别说明,均引自本书)
咱们大脑里有灰质和白质,灰质是干什么的?是大脑中神经元丰富的部分,负责大部分计算工作,随着大脑区域的成熟而减少。随着灰质减少,白质增多,大脑提高了效率和速度,但灵活性有所降低。白质是干什么的?它是负责传递信息的,包括传递灰质完成计算工作之后的输出。
我通俗地给大家解释一下,灰质负责计算,白质负责把灰质计算的结果传给大脑的其他神经区域。所以什么叫大脑成熟?就是计算的功能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高效,传输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你看,成年人做事情反应快是灰质相对稳定,而白质相对丰富的结果,这才叫大脑成熟。我们现在就能看到,我们的大脑在成熟后,灰质和白质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这是我们的大脑在干什么?书里说,这是我们在灵活性和效率之间、在发现目标和实现目标之间需要做出的权衡取舍。
举个例子,大家就更好理解了,小孩子是不是想象力特别丰富?为什么我们回忆起童年的时候总会说“当年我们两个一起玩泥巴的时候过得多快乐”?为什么泥巴在孩子们的手里会变成宝贝?因为孩子们可以借助工具和载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捏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什么时候也会表现出这种特性呢?就是当表演艺术家或者一个演讲者不是在背稿子的时候,当他不是在按原来标准的动作流程完成节目的时候,当他在即兴演奏、即兴演讲、即兴舞蹈的时候,就能给我们更大的精神享受和冲击力,这就是灵活性和效率的客观现实展现。
我们已经说过,当前额叶皮层由于酒精的摄入被抑制和麻醉时,平时这些被前额叶
皮层监控管理的区域,这些老老实实的区域,这会儿都不老实了,这会儿都解放了,没人管了。所以,人们酒前酒后的行为不一样,因为杏仁核首先被解放了。杏仁核是干什么的?杏仁核负责战斗或逃跑。为什么有的人酒后容易冲动?因为他战斗的情绪没有被压制住。
但是我们也要客观地去分析,杏仁核被解放不一定都会导致破坏的结果。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太冲动,他的冲动行为也是一体两面的,好的一面是什么?这个人可能比别人更具有勇气。但是他的勇气过头了,就成了冲动。
我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武松打虎吧,武松打虎之前干什么了?他在景阳冈先喝了十八碗酒,人家只给他三碗,武松非喝十八碗。酒壮英雄胆,武松上了景阳冈,看到老虎都不跑,直接把老虎打死了。武松在上景阳冈之前要是先喝了十八碗酸梅汤是什么效果?还打虎呢,先找厕所去吧!
当然,这是文学作品里边的情节,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案例呢?有。大家去看过兵马俑吗?兵马俑有一个不常被人关注的特征是什么?就是每一个兵马俑的肚子都是鼓的,你看不出腹肌,跟咱们大多数人一样是一整块肚子在那儿挺着。为什么呢?有人就研究过,秦军为什么在战场上经常能打胜仗,那么英勇?除了商鞅变法中按人头给奖励的制度之外,上战场之前秦军会经常喝酒,酒会增加他们的勇气,上阵杀敌时就信心爆棚了。所以你看,兵马俑战士们的铠甲之下的肚子都是鼓的,因为刚喝完酒。
当然,兵马俑的肚子总是鼓的是因为战前喝酒的说法也只是考古学家和文化学者提出的一个假说,它还没有成为定论。但我觉得这个假说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因为不光是在先秦时代秦征战六国的时候人们有这种习惯,你看看咱们现代社会的人,假如我们要“上战场”了,我们要打一个“决战”了,或者我们要开启一个重大项目的时候,在“出征仪式”上是不是要喝酒?假如我们要开启一个征程了,明天就要出发了,今天晚上大家来干一杯,杯子里装的是橘子汽水,那我们的感觉对吗?会有激励效果吗?
从这个例子里可以看出,杏仁核被解放能导致的结果会是什么。都会是破坏性的结果吗?有没有创造性的结果呢?当然也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书法爱好者视为佳作,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写同样一个“之”字用了无数种方法,那是因为什么?因为王羲之喝醉了才写出来。等王羲之酒醒了,有人说:“先生,您那一幅帖子写得实在是太好了,能不能再给我们写一遍?”王羲之写不出来了,没有那个状态了,没有那个劲了。不光是王羲之,张旭(唐代草书的书法家代表)也是酒后写出名篇,张旭在拿得住笔的情况下,喝得越多,写出来的字越传世,越传神。所以,酒精让杏仁核这些区域被解放之后,不只是带来负面的结果,还要看我们怎么利用这些被解放了的区域。
当然,这本书的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包括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清晰的感受是这本书并没有鼓励大家去喝醉和追求喝醉之后的状态,而是告诉我们酒精进入体内之后,它确实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什么效果?让前额叶皮层暂时放松下来的效果,这让我们释放情绪和提升大脑的灵活性,创造更大的空间。
03 记住,喝酒也要有限度
我们知道了酒精可以让我们的身体适度地放松,但饮酒过量时,前额叶皮层会进入
镇静阶段,我们也会干出很多错事,惹出很多麻烦。有的人怎么喝都不醉,因为他体内分泌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能力特别强,所以他还没喝醉,你可能早就趴下了。有的人花一个星期喝三瓶啤酒,算不算醉酒?当然不算,你体内分泌的酶早就把酒精都分解完了。
虽然我们体内自然演化出了这两种酶,但我们解酒的能力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强。也就是说,我们按照正常的喝酒速度,在喝完两瓶啤酒或者三两低度白酒之后,咱们就醉了,咱们就进入酒精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无数恶果的阶段了。而且我要提醒各位,我们体内出现了这两种酶是人体经过几十万年的演化获得的结果,并非上礼拜二才发生的事。
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问题,我们的演化目标是什么?目标是让我们的基因获得更多的扩散机会,也就是让我们有更多的子孙,让我们这个族群更能繁衍和发展。现在我们来问一个问题,如果酒精对我们物种的演化一点好处都没有,有百害仅有一利,就是让你爽一下,那为什么自然演化没有让人远离酒精?自然演化让人远离酒精的方法是什么?就是你一喝酒就死,一碰酒精就死,自然演化是有这个功能的。我说过,自然演化不是上礼拜二的事,而是几十万年积累下来的结果,自然演化为什么没有让我们产生那种一碰酒精就死的基因呢?为什么我们喝醉酒虽然感到难受,但没死?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二、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酒精
说到这里,酒的化学特性以及酒会导致的人体生理反应在这本书里解释清楚了,但我们仍然有问题没有解决。
第一个问题,人为什么需要偶尔抑制一下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呢?
我们刚才讲了,在酒精摄入后的很短一段时间内,我们会处于情绪释放的上升期,我们高兴。然后马上我们就进入镇静期了,酒精就让你情绪稳定了,踏实了,呆滞了,反应也慢了。我们为什么追求这种感觉?
第二个问题,哪怕我们承认这种偶尔的情绪释放是有好处的,酒精带来的情绪有好处,那非得靠酒精才能得到情绪释放吗?用别的方法能不能也让我们获得同样的好处?我们接着来解读这本书,这是这本书里的核心内容,现在我们来看看人类社会和酒精是什么关系。
刚才我在开场的时候就讲过,我们曾经设立过那么多的禁酒令,怎么没有一个坚持到今天呢?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和文化曾经避开过酒精,直到今天,酒精居然还在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凭什么呀?人的特殊性到底在哪儿?作者给
我们分析了三个与众不同的方面。作者说,人作为一个物种,其特殊性表现在创造性、文化性和社群性上。
01 酒精能带来灵感,促进创造
什么叫创造性呢?创造性表现在人类不光会使用工具,更会创造工具。
注意,人类创造工具跟乌鸦喝水、黑猩猩用木棍去打斗完全不一样。我们人类从石器时代发展到今天的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我们用的工具从棍棒、石块、刀斧变成了今天的软件、网络、人工智能,是什么导致的?是创造,是大规模的合作和创造。创造来自哪里?创造来自我们的灵感。
创造一定是突破了从前的规范的行为。虽然创造可能基于从前的积累,但你管它叫创造,它就得突破从前的范式和规范。灵感是什么?灵感是创造的另一个特点,是我们的好奇心、横向思考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碰撞,更直白地说,就是我们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合作的结果,这就叫灵感,这就能带来创造。
灵光乍现、灵光一闪,这都是创造力爆发的时刻。“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句话是谁说的?爱因斯坦。我们虽然可以继承很多知识,但知识不能带来进步,什么能带来进步?创造。这是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第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那人的创造性跟喝酒有关系吗?没有直接的关系。当前额叶皮层不那么受到抑制的时候,我们才有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潜意识区域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控制和创造是一种对立关系,控制是由前额叶皮层完成的,创造恰恰是当前额叶皮层没那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时候发生的。酒可以让前额叶皮层稍息,别老立正。这就是酒精在我们从前的时代和演化过程中,人类的创造性上所起的作用。
02 酒精能让人开放心态,传承文化
人类的第二个特征是什么?是文化性。文化性意味着我们对知识和生活技能的传承。我们人类能够站在食
物链的顶端,靠的是大脑,而不是四肢,所以我们需要在成年以前去学习大量的知识和技能。
这本书里介绍,人是一个典型的晚熟型物种。什么意思?就是咱们人类一生下来的时候,除了哭、吃、拉,别的啥也不会,所以我们是晚熟型物种。你看《动物世界》里边的小马、小牛,它们一生下来就会走路,我们一生下来却不会,我们生下来啥也不行,就得通过长时间的学习、掌握、被训练去了解和继承很多知识和生活技能。
那我们是怎么完成学习过程的呢?就是在我们工作之前,在我们的童年时代时,我们需要接受很多知识技能经验的训练。最典型的就是孩子们的生活状态,孩子们在不断地玩耍和搞坏事物时会顺便学习到新技能,并了解周围世界的因果结构。保持一颗童心,同时在其他方面发挥成年人的功能,才是文化创新的关键。
这句话怎么解释?这是书里的原话。我们为什么要保持一颗童心?我们经常拿保持一颗童心来表扬别人,比如大人不失赤子之心,这不光是指价值观上的善恶判断,也包括他还保持着一种创造力、想象力的活跃状态。我们经常会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照个相还会伸舌头,做个鬼脸。当我们需要更多的专注力、需要延迟满足的时候,我们又表现出了成年人的特性,执行力也会增强。保持童心和执行力两者结合起来才是文化创新的关键。
文化性和酒精又有什么关系?作者的意思是,我们这个族群和物种要向前发展,我们就必须保持这种开放性。我们必须在接收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如果你在接收的过程中经常拒绝,墨守成规,不能够实现继承文化,那就更别说创造了。想要学习,你就先得保持开放的心态,是什么让你保持了开放的心态,让你的前额叶皮层别那么尽心尽力?是酒精在这方面起到了作用。
03 酒精能使人们紧密结合,加强合作
第三个特点是什么?社群性。我们都读过或者是听说过“自私的基因”这类说法,有无数本书都从侧面论证了基因的目的就是为了扩散自己,所以人在本质上、在生理功能上、在生物意义上都是利己的,这就是演化的结果。这个结果跟合作会产生内在的冲突,更别说大规模的合作了,那我们的社群性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呢?
第一,在个体层面,为什么我们能够克服短视、斤斤计较、损人利己?这种心理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能出现这种合作性的行为?作者认为,人类出现合作性的行为是因为我们对彼此有情感上的承诺。当我们在情感上与另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联系在
一起时,通过爱、忠诚或者友谊,我们可以信任他人,摆脱困境,从而为每个人实现最佳结果。前额叶皮层的下线让我们产生了信任。
当然,我知道有些书友这时会反应过来觉得不对,我们现在有很多制度来保障信任的建立,如果违反盟约、违反誓言,我们会遭到惩罚。但这些制度只是一个方面,这是我们人类社会在已经建成大规模合作的社群之后才出现的辅助手段和社会手段。
你看,梁山好汉的故事我们是不是读起来特别羡慕?这些兄弟之间有无比的信任,他们对彼此那么忠诚,真痛快,我要是有这样一帮兄弟多幸福。梁山好汉他们的行为特点是什么?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这会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团结和紧密。如果我们觉得喝酒有害,改成大碗喝粥、大块吃馍、大秤分菜,行不行?这还是梁山好汉吗?所以你看,两种不同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了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
第二,在群体层面,我们族群的内部维持团结和大规模的生产劳作都需要部族之间的联合,并且最终还会发展出国家,这都需要黏合剂。
作者引用了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邓巴的一个研究结论。邓巴很有名,他提出一个人最大的朋友圈范围是150个人,这也被称为邓巴数字。当我们的朋友圈范围超过150个人,我们的脑结构就决定了我们没法处理这么多人的关系,朋友之间关系自然就会被疏远,有些人就会被大脑排除在信息处理的范围之外。假如不信,你可以算一算。
邓巴和他的同事们格外关注酒精的生理影响,把酒精视为社会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他们指出,酒精引发的内啡肽释放,尤其是饮酒与音乐、舞蹈和仪式结合起来,是让我们以猿猴亲属们无法企及的规模进行合作的关键因素。猴子也有族群,也可以产生一定的合作,但是人类合作的规模可比一个猴群要大得多。这个规模的合作是怎么出现的?人类学家的研究团队就给出了这样的结论:酒精、仪式、舞蹈这些能够让我们产生我们是同一类人、同一个群体的催化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甚至在这本书里斩钉截铁地说,在前工业社会中,促进在工作中饮酒是完成工作的唯一途径。酒精的作用这么大吗?离了酒都完成不了工作了。那时候大家怎么办?大家在一起合作,一起劳作,然后一起喝酒。以前农村的家庭盖一个房,得左邻右舍都来帮忙,你要想靠你们家一家人的力量盖一个房,那你盖到明年吧。大伙都来帮忙,然后吃一顿饭、喝顿酒。你们如果不吃饭了,也不喝酒了,一人分二斤米汤、两捆菜后都回家去吧,谁来帮你家盖房?没有吧。
我们总结一下,社群性跟酒精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从个体上看,酒精能让我们放下利己的思想,跟别人有情感连接,而这恰恰不是前额叶皮层的功能。
第二,在更大规模的合作上,酒精、仪式、群体性的行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彼此之间更大规模的合作成为可能。就像邓巴所说,舞蹈、仪式、酒精就是我们人类合作的规模远超我们祖先(猿猴族群)的规模的根本原因。
作者这个时候说,我们不应忽视,世界上并不存在以泡菜或酸奶为基础的超级文化。泡菜、酸奶都是发酵品食物,对身体还有好处,我们干吗非得用酒?作者说,正是酒精的心理与药理功效使其能够催化大规模文明的兴起,有鉴于此,世界各地的文化才迅速为酒精——文明的伟大推动者——注入了象征意义。在这里,作者说出了在书腰上的那句话:“空了酒瓶,始有文明。”
我觉得这个评价可能会让有些书友觉得有点不舒服,作者对酒的评价居然这么高,居然认为酒瓶空了,文明才出现。通过作者前面的分析和解读,(对于)我们的创造力、我们的文化继承性和我们的合作性(也就是社群性),确实在从前的时代,在没有进入我们现代文明的时代,在还没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和多项规则来保证合作的那个时代,酒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04 我们非得喝酒不可吗?
问题来了,酒在这本书里被作者看成了一种麻醉品,它确实是有麻醉作用。问题是,咱们人类不用麻醉品行不行?不用就不能实现今天的这个成就吗?
作者说,各种与化学物质无关的活动也可以产生类似酒精中毒的认知效应,遏制我们的前额叶皮层。有什么替代品呢?比如,剧烈的运动可以通过刺激多巴胺,并下调前额叶皮层来产生“跑步快感”。
我是个跑步爱好者,我还讲过《强风吹拂》。从《我们为什么爱喝酒》里,我还真的找到了为什么跑步会让人觉得舒服并产生快感的科学道理,因为过度紧
张的人体会将资源从能量饥渴的新皮层,转移到消耗能量更为迫切的运动和循环系统。能量不供给前额叶皮层了,不主要保证它的供应了,而去保证我们的肢体和肌肉的供应了,这跟我们喝酒之后导致前额叶皮层的功能暂时下线、停摆是一个道理。所以你跑完步会感到舒服了,而且跑步刺激了多巴胺的分泌。集体唱诗、诵经、以痛苦的姿势进行长时间的冥想(盘腿、跪下祈祷),都可以提供类似的快感,促使多巴胺和内啡肽的释放,同时转移前额叶皮层的能量。
确实,这些活动带来的生理功能、背后的化学公式跟喝酒是一样的,都是在把能量从前额叶皮层移走。我们喝酒后能量去哪儿了?跑到你肝脏去了,让它分泌乙醛脱氢酶和乙醇脱氢酶了。在酒精的刺激下,一方面是将能量转移,另一方面是遏制大脑某些区域发挥功能,比如酒精会遏制你的前额叶皮层发挥功能。你看公园里那么多的大爷大妈老在一起唱歌,还非得集体唱歌,还要一起跳广场舞,为什么?他们为的是身心愉悦,身心愉悦是因为前额叶皮层的功能暂时下线,体内的内啡肽、多巴胺受到刺激多分泌了。
这些当然可以实现同样的效果,那为什么我们不采取这些“平替”措施非得喝酒呢?为什么更多的人选择了喝酒呢?作者说,鉴于这些极端体验耗时耗力,人们往往会求助于药物。从化学意义上,作者把酒精认为是一种麻醉品,它就是一种药物,不是日常的饮品。从这个角度看,作者说,人们会借助于药物,是因为省事方便。人们跑个十公里可能才觉得爽,有些人老是听着有人说跑步很爽,他怎么觉得自己就没爽过?因为他跑得短了。那跑得太长也太累了,对不对?咱们盘腿打坐、咱们冥想,不行,我们会觉得腿酸疼得不得了,都站不起来了,我们下回就不来了,是不是有这种反应?
那用什么最方便?借助于药物最方便。药物就是麻醉品,麻醉品里边我们怎么就选择了酒呢?注意,这里的“我们”是指整个人类社会,不是你和我,我知道你不爱喝酒,我爱喝酒,咱们俩有不同,没关系,看看整个人类社会,看看我们的周边,为什么麻醉品里边人类偏偏选择了酒呢?
作者在书中写道:“作为药物,酒精在许多方面都堪称完美。它易于定量,并且它对个体的认知影响是稳定的。最重要的是,这些影响的起伏也是可以预测的,而且持续时间较短。即使我们愉快地喝了第二杯鸡尾酒,我们的肝脏已经在疯狂地努力把第一杯中的乙醇分解成无毒的部分,以便排出体外。因此,考虑到酒精之外的大多数化学麻醉品的缺点,以及不靠化学物质的手段所需的时间、精力和痛苦,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宁愿选择喝几瓶啤酒也不愿意穿刺脸颊。如果我们想提振情绪,暂时让PFC(前额叶皮层)掉线,那么美酒似乎是最迅速、最愉快的选择。”
这就是我们爱喝酒的原因和道理,因为选择麻醉品最方便快捷,酒精又是麻醉品里边最稳定、最易于定量、最容易控制的。
三、现代社会饮酒文化的变异
但是,我还要给大家强调,为什么酒精给我们今天的社会带来了这么多的危害,遭致了那么多激烈的反对,这也是有原因的,这跟酒本身的酿造历史有关系。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现代社会的饮酒和从前的饮酒有什么区别。
01 现代饮酒从交流变为应酬
现代社会,我们有互联网了,沟通无障碍了,都可以视频会议了。我们问一个问题,都有视频会议了,为什么我们在签合同的时候、在召集某些峰会的时候、要去见合作伙伴的时候、去见甲方或者考察乙方投资标的的时候,还是要面对面?咱们可以天天视频通话,过年为什么都得回家?为什么都得坐在一个桌子上?
作者说,这就是我们沟通合作的需要,我们必须在面对面当中才能建立更可靠的或者是更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的信任关系。这个面对面的过程是不可能被网络会议、视频通话所替代的,因为我们习得的表达方式就决定了除语言之外,我们的肢体动作、我们的微表情能传递更多的信息,也能传达更复杂的信息,所以我们必须面对面来沟通。
只有在达成合作交易的时候面对面交流才起作用吗?不是的,我们社交本身就需要保持社群性。你想一想,在现代通信技术出现之前,我们怎么跟别人面对面交流?不就是得跑到人家那儿去吗?跑到人家那儿去是为了建立某种合作基础。建立合作基础是什么?什么让我们先建立信任?是喝酒,还有礼仪。通过喝酒和礼仪,我表示出我对你的欢迎,你也表示出对我的欢迎的感谢,这就产生出了酒桌上很多所谓的文化和规则。
可是,后来人们把这份礼仪运用得“炉火纯青”的时候,喝酒盖过了我们面对面交流的目的和本质。所以,现在很多人会把出去喝酒说成是应酬,就是去走个形式,因为饮酒就剩形式了,实质的内容却无法得到保障。作者自己也承认,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还有靠酒精催化建立起来的信任,要面对一个特别尴尬的局面——背叛。
所以,很多人讨厌跟别人喝酒也是这个原因。有的人喝酒时,什么都答应,喝完酒后却不算数,所以人们就把这种背叛赖到了酒的头上,说这个酒不是好东西,白喝了,身体也白难受了,最后还是什么事也没办成。那实际上是因为酒吗?是因为我们合作关系的建立不够紧密,不够有保障,是我们前期的准备不够充分,或者就是那个人不够真诚。酒本来是让人表现得更真诚的,酒品如人品,我们通常会认为一个人喝酒豪爽,所以那个人一定不会辜负我,结果不对,他就剩喝酒上豪爽了,别的事全都辜负你了。这种事常常发生。
所以我们就赖酒了,但酒不是根本原因,其实是我们把形式大于内容了。正因为酒确实能给我们带来愉悦感,所以人们其实就只顾着自己的愉悦感,而忘了合作的目标了。这是现代社会的饮酒和从前不一样的变化。
02 现代蒸馏酒度数过高
我们现代社会喝的酒的度数比从前的酒要高。蒸馏酒大概在六百多年前出现了,什
么是蒸馏酒?威士忌、伏特加、中国的白酒、朗姆酒,这些酒是在原有的葡萄酒、啤酒或者米酒的基础上蒸馏出来,蒸馏让酒精的含量越来越高,这种特别烈的酒就叫蒸馏酒。
作者在书中举的例子更多的是在蒸馏酒出现之前,所以武松才能喝十八碗酒。你让他喝十八碗老白干试试,那就得上医院,还怎么打虎?所以,蒸馏酒的出现改变了从前酒精在人类社会中起到的作用。你本来挺愉快的,情绪上升的过程很长,你喝得挺高兴的,可是现在蒸馏酒出现了,高度酒出现了,情绪上升的过程就变得很短,我们分泌乙醛脱氢酶和乙醇脱氢酶的能力还没赶得上我们的酿酒技术。以前我们身体的酒精摄入量和速度根本就不如现在的高度酒,所以你能应对得过来,你享受上升期的愉悦感受会更长。现在可不是这样了,你喝半个小时的白酒就趴下了。
再强调一遍,我们如果只是想享受酒精给我们带来的愉悦感,让前额叶皮层的功能暂时下线,让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开始得到释放,那就别喝醉。
03 现代人买酒很容易
第三,从前我们想获得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前怎么会有禁酒令呢?你想想这酒哪儿来的?酒是粮食和水果酿的,当我们的粮食产量由于天灾人祸受到了影响,当我们的人口增长远高于粮食产量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应该节约粮食,不能拿粮食再去酿酒了,酿酒会糟践粮食。所以,禁酒令大多数时候是在这种节约粮食的背景和目标之下出台的。
作者还给我们分析,即便有了禁酒令,人们也没有停止饮酒,人们会在家偷偷地酿,不告诉别人,有的人就算不吃不喝,也得喝一口酒。作者在这本书里解释说,他想弄明白为什么人就是翻山越岭突破无数的障碍,也要追求爽一把的感觉。这是为什么?所以作者才写了这本书。
现在,我们粮食丰收,我们获得各种各样的酒实在是太方便了,很容易让我们爽一把,很多人就开始沉迷于这种类似于不劳而获的感觉。人们不用费力也能通过酒精爽一把,时间一长,就容易形成酒精依赖,他的神经系统、生理结构离开酒精就不行了,这也是现代社会的饮酒和从前饮酒的不同。
在从前的社会,我们的粮食不多,聚在一起的机会也不多,你这一辈子也就跟你们村的人喝酒。现在有公路、铁路、飞机,你这一辈子要见无数的陌生人,你总要跟陌生人打交道,当面沟通、建立信任,是不是喝酒的机会也比从前多了?这都跟酒精在我们以前的社会中起到积极作用的那段时间不一样了。这就是如今有那么多人反对饮酒、讨厌饮酒的原因,因为现在我们饮酒的方式和饮酒带来的结果跟从前不一样了,但是现在我们爱喝酒的原因却跟从前一样。
三份外卖
今天的这本书讲到这儿,我要给大家带外卖了。
第一份外卖,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酒在保障人类的创造性、文化性和社群性上起到了不可替代
的作用。
第二份外卖,酒精的作用是基于生理效果的,但是有明显的副作用。
第三份外卖,说到底,在现代医学的研究结论之下,喝酒对我们身体的影响确实是有伤害的。作者自己也承认,每一滴酒精都伤害了我们的身体。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人为什么没有放弃酒精,这就是我们以一个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和了解人们选择酒精的原因,也是阅读这本书的理由。
我们不能从一开始就坚决站在反对酒精的态度上,连了解它、研究它都不愿意,(这)也就不能解释我们当今看到的诸多现象了。如果建立这种认知立场和方法有困难,我建议大家去听一听我讲的那本《重新思考》。
今天的这本书就为大家解读到这儿,如果各位听了之后觉得有收获,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们,让各位也来客观地给酒一个评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