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2 次浏览

《破解欺凌的游戏》-樊登讲书

读完本文约需40分钟,走出欺凌困境,做“内核稳定”的成年人。

各位好,今天我们讲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叫作《破解欺凌的游戏》。我一开始对这本书产生了误判: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它这个封面,会觉得这是一本教小孩子应对校园霸凌或者校园欺凌的书。但是读完了以后,我才认识到这本书最重要的读者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为什么呢?因为这本书教会我们的是如何从容地应对他人的冒犯。就是当你的人格真正成熟了以后,你才能够熟练地使用这本书里边提到的各种各样的技能。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你们单位里边有人在背后传你的谣言、说你的坏话,说你怎么怎么样,说了一大堆很难听的。然后有一个朋友走到你面前跟你讲:“你知道吗,人家都说你……”面对谣言的时候,我们一般会有什么反应?绝大多数的成年人的反应是生气,甚至破口大骂,或者说没有这回事,求别人不要再乱说了。这些方法都无法抑制谣言传播,反而可能会让这个谣言越传越厉害。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个万能答案,你要问他:“你信吗?”当对方说你的谣言的时候,你就说:“你信吗?”如果他一愣,说:“我不信。”“不信就好啦,谢谢你!”那如果对方说:“我觉得万一是真的呢?有没有可能呢?”那你可以告诉他:“你有信的权利,你愿意信就可以信,但我告诉你,这不是真的,但我也不想解释。”谣言会止于此。当你把冷静、理智、不生气作为一种反馈的时候,谣言才会停止;反过来,你越使劲,这个问题就会变得越严重。所以我希望这本书不是被当作青少年读物来传播,而是我们人手一册地学起来,让我们的人格变得稳定而强大。

那么首先,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到大几乎都曾经面临过欺凌的问题。我没见过哪个人没有被人欺负过,就算是那些看起来很强壮的“校园小霸王”,也曾经遇到过别人的欺负,遇到过别人的不理解,遇到过别人在背后说他坏话的情况。所以,欺凌与被欺凌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比如你看到一个孩子撕碎了别的同学的课本,你会觉得他是在欺凌别人,但是这个孩子很有可能是因为被对方冒犯,对方在背后说他的坏话,所以他才去撕对方的课本。那你说这里边谁是欺凌者,谁是被欺凌者,有时候是很难区分的。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叫欺凌。欺凌是一种重复发生、具有伤害性的小攻击,它会危害到我们的身心,但是没有构成犯罪。比如我们看到网上流传很多恶性的视频,一群孩子围攻一个孩子,打他、脱他的衣服,然后用烟头烫他……对不起,那已经不叫欺凌了,那是犯罪,是需要报警的,需要找成年人介入处理,因为它会危害到生命安全。绝大多数这类问题是怎么发展到这一步的呢?它是由之前大量的微小欺凌开始的,比如说排挤、说坏话、起外号,一群人讽刺挖苦某个人,然后大家都不跟他说话,或者路过推他一把……这些微小的欺负逐渐地累积,最后变成这些严重的霸凌事件。

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被欺凌,有时候也会不小心扮演欺凌别人的角色。比如说,大家在网上吃一个人的“瓜”,很疯狂地嘲笑某一个名人,你们以为自己不是霸凌者吗?你是在进行网络霸凌,只不过你认为那个名人无所谓,他“脸皮厚”。但你怎么知道他无所谓呢?如果这个人是阮玲玉,她就自杀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被欺负,也可能会欺负别人。如果一个孩子在被别人欺负的时候没有反应,他不知道该怎么做,没有人教他,他就会恐惧学校,甚至不敢去上学。我在直播的时候经常看到很多人留言:孩子不敢去上学是怎么回事?实际上,就是学校里有一些让他恐惧的事情,所以孩子不敢去上学。

过去这几十年,世界各地推广了一阵“反欺凌运动”。什么叫反欺凌运动呢?就是大家用“放大镜”放大欺凌,如果遇到欺凌的行为一定要举报,遇到欺凌的问题一定要报告老师、报告家长,然后家长和老师必须做出反应,必须让欺凌者道歉。这个运动搞了几十年,效果并不好,反而使得被欺凌者的状况变得越来越糟糕。

为什么它效果不好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强化了被欺凌者的弱势。一旦你是一个被欺负的小孩,那你就很可怜,你没办法,只能寻求大人的帮助。实际上,我们没有调动这个孩子自己内在的力量。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都是不断面临挫折,面临挑战,面临着这些不容易的事情,然后不断地克服它,才长成了一个强大的成年人。所以当我们忽视了被欺凌者本人的成长,不在他身上下功夫的时候,这些方法往往都是无效的。

以往的反欺凌运动,一般来讲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改变学校教学,创建不再有欺凌的学校环境”,结果就是这个做不到。因为学校介入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合适呢?难道要让学校最后变成充满监控的监狱,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在摄像头底下,所有微小的推搡、微小的指责、起外号,都要被老师介入吗?这个尺度是难以拿捏的。

第二种方法是“改变欺凌者,让他停止欺凌行为”。把欺凌者当作改造的对象,告诉他“你应该停止,你不要这样做”。这也很难做到,因为很多小孩子在给别人起外号的时候,或者在一块儿排斥某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并不认为自己在欺凌,他可能只是觉得好玩,觉得大家都这样。“我们不喜欢他”,他没有觉得这是一个欺凌的过程。所以你没法做预防性的建设,说“以后不要做这样的事”。小孩子玩闹的时候,推人、打人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所以如果你们希望通过构造一个和平的环境,让全世界的小孩不再推别人,不再打别人,不再抢别人的玩具,那我告诉你,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构想。这个构想会让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正常的世界里边。

第三种方法是“改变被欺凌者,让他学会自我保护,进行反击”。经常会有很多人教这些孩子:“打回去!为什么光欺负你?你怎么这么笨?”各位,这是对于孩子最糟糕的建议之一。因为当家长说这句话的时候,内心当中充满的是恐惧——家长将自己的恐惧放大了,所以他现在责怪的是这个被欺负的孩子,说“你为什么不打回去”。如果我们简单地让一个孩子打回去,只会使这件事情更加复杂,甚至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而且最重要的事是,你并没有教会这个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生活当中的矛盾。难道等这个孩子长大了以后,在单位里边听见有人说他坏话,他就打回去吗?这是不现实的,是一个很糟糕的建议。

“监督所有学生的活动”,并“立即进行干预”以保护受害者、惩罚施暴者并请父母介入,等等。受害者被邀请发声,向学校工作人员报告;证人要作证,否则会被视为同谋;而欺凌者则有可能被教训、被制裁、被停学。

这就是过去的反欺凌运动。直白地讲,这些做法没有留任何空间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我们没有想过借助这些人际关系的矛盾,去教会孩子一些真正有效、真正有力量的东西。所以这本书的目标就是要产出大量有效的方法,让一个人经过处理欺凌的问题,内心变得强大,并且学会有效的社交技能。

这里我们要推荐大家在网上搜一个人的视频,我相信你们可能也有人搜过,这个人叫布鲁克斯·吉布斯(Brooks Gibbs)。你也可以搜一个关键词,比如“制止霸凌”这样的关键词,就会弹出来一个个子不高的白人男性和一个小女孩(一个中学生)在舞台上表演。就是他跟这个中学生说:“你骂我,你用尽你的全力,用你各种各样的方式侮辱我,说难听的话。”

那个小女孩就开始说:“你这个小矮子。”“你的衣服真难看。”“你长得就很笨。”……就这样骂他。吉布斯作为一个教育家,他第一次的反应是:“没有,我不是!”“你闭嘴!”“你不许这样说!”……当你越是使劲地反抗,越是使劲地打击她,那个女孩说得越带劲,因为她能够找到无数的词来骂你——想骂你还不容易?她能找到无数的词来攻击你,让你难受。最后吉布斯尖叫,第一次演示结束,他失败了。

你会发现什么呢?当你特别想制止对方的时候,你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嘴长在别人身上,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第二次,吉布斯说:“你接着骂,还是用刚才的方法来骂。”

“你真笨。”

“我知道,我没有你聪明。真的,我特别羡慕你。”

“你长得真难看!”

“确实我长得难看,要是像你长得这么好就好了,真好。”

“你是个笨蛋!”

“你说过了,我真的很笨,你已经说过了。”

第二次,吉布斯用了非常轻松的、接纳的语气,允许对方说下去,然后对方说了几句就没词了——那个小女孩表演不下去了。这个视频相当震撼,你能明显看到他们不是排练的,就是随性发挥的。而这本书整个讲的就是这套方法和系统,就是怎么能够让我们跟吉布斯一样,学会坦然地面对这些问题。

这里边有几个理念要强调一下。第一个,在欺凌的处理过程当中没有受害者,也没有无助者。我们首先不能够把这个被推了一下或者被起了外号的孩子称作受害者,因为一旦有了受害者心态,他就失去了能力。他并不是无助的,他只是在生活当中遇到了一点挑战,而这个挑战很有可能给他带来朋友,很有可能让他的社交能力变强,这才是处理这个问题真正的出发点。然后不需要暴力,我们也能够在这个游戏当中赢。很多小孩子被父母教训:你得打回去才能赢。实际上打回去就输了,因为如果打回去,你就变成了暴力分子,你就变成了那个糟糕的、欺负人的人,你成了你心中讨厌的那个人。这是输,不是赢。

那么什么是赢呢?你赢的是一场什么游戏呢?叫作“傻瓜游戏”,作者给它起个名字叫作傻瓜游戏。所有的欺凌者在欺凌别人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要的是什么呢?要的就是反应。比如说我骂你,你哭,这个游戏我就赢了;我骂你,你跑着去告老师,“这个小气鬼去告老师了”,你看,我赢了,我们就可以孤立他;我骂你,你难过;我骂你,你躲起来;我骂你,你不敢来上学,我都赢了。欺凌者要的就是反应。

欺凌存在的唯一原因是“行得通”。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可能被攻击,但是在有的人身上行得通,在有的人身上行不通。当他发现在你身上行不通的时候,他就不再玩这个游戏了。而如果你反应很大,总是哭哭啼啼,总是找老师,总是生气、发飙、一点就着,那他会觉得“这个人太好玩了,以后就搞他”,所以你会成为欺凌的对象。让这件事行不通,才是我们赢得这个游戏的方法。

第二个,社交当中的相互性和黄金法则是很重要的,这是基本的心理学规则。之前我们说的校园反霸凌的浪潮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是因为它忽视了最基本的心理学的原理。最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中有一个相互性原理,就是你希望我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我。如果你把我当朋友,我就更容易把你当朋友;而如果你把我当敌人,我就更容易把你当敌人,这个叫相互性。

什么叫黄金法则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一个人把你当敌人,而你把他当朋友,这个就会造成对方的认知失调:我本来是过来欺负你的,结果你对我这么好,你还夸奖我,这算怎么回事?要么我得调整我的认知,要么我得调整我的行为。因为这两者不可能不一样,不一样会让我很难受。“我的敌人为什么对我这么好?”这会让我很难受,所以就会产生调整。这是第二个原则。

第三个,言论自由和观点自由。别人愿意说什么是别人的事,这叫言论自由。书里有一个小男孩跟这个作者讲:“不行,我不想让他们这样说我!我很生气!我要制止他们!他们凭什么这样说我?”是不是大家心里都这样想?然后这个作者说:“那好吧,我说太阳是绿色的。”这小男孩说:“太阳不是绿色的!”“太阳就是绿色的,我就认为太阳是绿色的,怎么着吧,你叫警察来抓我!”

此刻这个小男孩意识到:如果对方是个傻瓜,他非得说太阳是绿色的,你一点儿办法都没有。所以当对方嘴里说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轻佻的、傻瓜一样的话的时候,你是没法纠正他的。因为他就是喜欢说这样的话,你有什么办法呢?所以这条原则很重要,叫言论自由。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那是你的事,因为我没法改变你,我只能改变我自己。

第四个,思想没有遥控器。跟上一个是类似的,就是我们没法控制别人的思想,我们没法摁住暂停键说:“不许说!”做不到,所以别人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你可以这样说”,这是一句很重要的话。

第五个,我们要有心理韧性。什么叫心理韧性?心理韧性就是我们的心理可以超越语言,我们可以不被语言控制,这才真正具备了心理韧性。“我们可以超越语言对情绪的影响。我们可以下决心让那些语言无法伤害我们,语言只能拥有我们所赋予它们的权利。”请注意,这个不是忽略,不是“鸵鸟战术”。比如别人说你坏话的时候,你假装听不见,实际上心里气得要死,这个叫鸵鸟战术。而当你的认知超越了他们说的话,就会觉得“好可笑,他们说这些东西真逗”。当你的认知水平提高了以后,这就是超越,而不是忽略。

你的内心当中是这样想的:“我今天很开心,即使你讨厌我,我也要很开心,因为我选择了开心。不能因为有几个人讨厌我,我就不开心。”这就是超越了语言的限制,这叫心理韧性。我们要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这种韧性,当然前提是我们大人得懂。如果连大人都没有心理韧性,拎着板砖就去跟人拼了,那你很难帮孩子建立这个东西。

最终的目标是我们要获得真正的力量。各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力量吗?真正的力量是不要表现出力量。一个人整天耀武扬威地在你面前拿着个哑铃练肌肉,那肯定是还没练好。真正的武林高手就是坐在那儿吃蚕豆,不表现,允许一切发生,觉得都可以,没关系,也不会找事打架。这些人才具备真正的力量。所以,能够控制自己的力量是很重要的。

怎么才能教会孩子这样做呢?整本书教大家的是必须进行角色扮演。也就是说,你把一个孩子叫来,说“孩子,你应该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你应该这样说”“你应该那样说”……没有用,孩子学不会,必须进行角色扮演,要用“输”和“赢”这样的词。小孩子最喜欢干吗呢?玩游戏。所以咱们来玩个游戏,看谁输谁赢。

一般这个游戏的过程是这样:第一步叫作探索。探索就是你看到孩子受欺负了,很生气,你要先了解他的情绪。所以在探索的阶段,你可以问他:

“告诉我,现在是谁让你生气?”

“谁伤害了你?”

“谁让你这么难过?”

“谁让你头疼?”

“他们做了什么让你这么生气?”

“他们做了什么,让你的生活变得一团糟?”

“你觉得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你试过用哪些方法制止他们?”

“你想让他们停下来吗?”

你看,提出这一系列的问题就叫作探索,帮助孩子去冷静地思考这个问题发生的过程,以及自己曾经做过些什么。

第二步,展现同理心。大人得展现同理心,千万不要随便地说“你怎么不打回去”,这种话特别不讲理。同理心是什么呢?

“哎呀,这真的很不容易。我能够理解你,这一点儿也不酷。脑子里一直想着这件事,感到痛苦很正常。在你身上发生这样的事,我感到很难过。他们不肯停止欺负你,或许你觉得永远也不会有解决方法。我明白为什么你来寻求我的帮助。”

你看,这叫展现同理心,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支持的。

接下来这一步叫推理。推理这一步是这样做的。

“你喜欢玩游戏吗?”

“喜欢。”

“玩游戏时,你喜欢赢还是输?”

“我当然喜欢赢了!”

“那如果不知道游戏规则,你觉得能赢得游戏吗?”

“那可能够呛。”

“你想学怎么赢得游戏吗?”

“好。”

当他愿意学的时候,你告诉他:人和人的关系是一场游戏,这个游戏的输赢要看谁最终获得了主导权,谁最终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然后,关系是相互的。

“骚扰你的人把你当成朋友还是敌人?”

“敌人,他把我当敌人。”

“那你希望对方把你当成朋友还是敌人?”

“我希望是朋友。”

“那你想学习如何让别人把你当朋友吗?”

“想。”

“如果我把你当作敌人,你会愿意把我当朋友吗?”

“那不会。”

你看,通过一步一步引导你就知道,如果你希望对方把你当朋友,你得学会用对待朋友的态度来对待那个人。大家可能会觉得:他欺负我,我怎么能把他当朋友呢?那有没有可能你把他当朋友以后,他就变得不欺负你了呢?

我举个例子:假如你们家里边有个小弟弟,这个小弟弟说了很多冒犯你的话,那你就不把他当弟弟了吗?如果这个小弟弟不懂事,说了冒犯你的话,然后你就拼命地打他吗?可能你都二十多岁了,而这小弟弟五六岁,你会打他吗?那你肯定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只是觉得好玩。当你能够用好玩的态度对待这个小孩子的时候,这个小孩子才会跟你更好。这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只有我们改变了跟对方的关系,这个游戏才能够开始。

“好,那我跟你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会让你知道他们骚扰你的真正原因,还有怎么阻止他们,你感兴趣吗?”孩子说:“好。”孩子的回答越坚定,游戏的效果就越好。

这个游戏很简单,游戏的规则就是你骂我,而我要让你停下来。成年人扮演那个被骂的小孩子,让曾经被骂的这个小孩子扮演那个骂人的人。“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你放开了骂。放心,我是不会生气的。我是个成年人,我不会生气的,所以你骂我就好了。而你,你的目标是不能让我成功,不能让我赢。因为你得演得像坏同学,想的就是继续骚扰我。如果你能够一直说下去,你就赢了;如果我让你停了,我就赢了。好吗?不要担心,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不会受伤,你可以放心地说。因为这只是个游戏,我们的目的是让你在这个游戏中尽可能表现得好。”然后可以重复一下核心的规则:“千万不要让我阻止你,千万不要!”然后让这个小孩子开始骂你。

在这个过程当中,请注意一个小细节,就是你不要跟孩子“对骂”。有的家长可能觉得对骂能够制止对方,但是大人骂人的能力很强,而且大人骂人很凶,孩子来找你练习,结果被你骂哭了,这是双重受伤。所以我们不要跟孩子对骂,我们就是扮演孩子,按他们常有的方式回应。比如对对方说:“不许说!”“闭嘴!”“我告老师!”“你这样说很坏!”“我不是这样的人,你才是!”这些是孩子们常用的回应方式。但是这一遍演完以后,你会发现自己根本制止不了孩子。就跟我们看的那个视频一样,你只会让他越说越带劲。因为他看到你生气了,他看到你没办法。

好了,到这一步了,一般来说结尾就是你受不了。谁赢了?很明显骂人的人赢了,因为骂人的人可以无穷无尽地骂下去,你没办法阻止他,这次他赢了。这种方法能不能帮助我让你停下来呢?不行。这叫复盘。

接下来第二阶段就是让孩子骂你,但是你要用这本书中给到的方法来回应(我们待会儿会讲针对不同的欺凌方式,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待它)。比如说:“我知道。”“我明白。”“你说得有道理。”“我就是这样的人。”“谢谢你告诉我。”“要是有你这么聪明就好了。”“真的,我不像你,你们家那么有钱。”“我不像你长得那么好看,我真的很羡慕你。”“谢谢你。”

当你能够用这样淡定的方法去回应,你会发现这个孩子思考的时间会越来越长——他得想词,因为他愣住了。这时候,无论你是不是真的让他说不下去了,你都可以跟他复盘:“你觉得前后这两次有什么区别?”“哪一次你会更尊敬我?”“哪一次你会更愿意跟我交朋友?”“哪一次你觉得真的伤害到了我?”

在我们复盘这个游戏的时候,有一个原则叫作DIGERA。D,I,G,E,R,A,分别代表不同的要素。第一个是D(Drôle),就是有趣。可以这样问:

“两次中的哪一次比较有趣,第一次还是第二次?”

“第二次没意思吗?”

“确实,甚至很无聊……事情开始变得无聊时,我们就不想继续下去了,难道不是吗?”

就是我让你体会到了:你第二次骂我骂得没意思,没有第一次有意思。这是有趣。

第二个是I(Idiot),就是傻瓜。

“第一次谁看起来比较傻?”

“那肯定被骂的人看起来比较傻。”

“第二次呢?第二次谁看起来比较傻?”

“那是那个骂人的人看起来比较傻。”

第三个是G(Gagné),就是赢。

“第一次谁赢了,第二次谁赢了?”

“我想生气的时候,反而输了;但我没觉得被伤害的时候却赢了……很奇怪,对吗?”

第四个是E(Efforts),就是努力。

“哪一次我更努力地制止你?”

“第一次。”

“第二次我是不是很费劲呢?”

“没有。”

“只是让你做你想做的,容许你说你想说的,需要很努力吗?”

“不需要。”

“是的,显然不需要。比起制止对方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这么做简直毫不费力,你轻松地赢得了游戏。”

第五个是R(Respect),就是尊重。“哪一次会让你更尊重我?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通过这几个维度来复盘这个游戏。

最后一个是A(Ami),就是朋友。“在哪一次,你更愿意跟我交朋友?是我极力地反对你的时候,还是我淡定地处理的时候,你会更尊重我,更愿意跟我交朋友?”

从这六个维度帮着孩子复盘这个游戏。复盘以后,孩子就能够区分哪一个是更强大的表现。

这里边有一些提醒。第一点,情况好转之前可能会变糟。就是在他显示这个威力的过程当中,有可能那个骂的人词会很多,他能够骂出很多脏话来,这都有可能,但是很快就会过去。第二点,每一次你都必须这么做。就是一旦你开始使用这个工具,你就要尽量让自己做好,而不是半途而废。假如说你这个是刚学的,学得不太好,刚练了几天,结果一生气又打回去了,又变回到第一种情况了,那就得重新再来。我们要坚持这个稳定的人格。

那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各种各样的欺凌方式。第一大类欺凌方式叫作支配,就是他侮辱你、骂你、给你起外号,是为了支配你。他就是为了显示“我比你强”“我就是要欺负你”。面对这种状况有三招,叫作提问、认同、称赞。具体怎么做呢?“是吗?你这样觉得吗?”你看,先提问。“是什么让你这么说?”“你为什么这么想?”比如对方说:“你是个笨蛋!”“为什么说我是个笨蛋?你是怎么发现的?你有什么想法?”

认同是什么呢?“如果你这么说,好吧,那你就说吧,没关系。”“是吗?好吧,有时确实会这样,我这个人就是傻傻的。”这叫认同。我们模拟一下。

“你是傻瓜!”

“有时,我确实会做很多傻事。”

“你穿得简直太难看了!”

“有时候,我确实不太注意自己的穿着,确实如此。”

“嘿,小子,你穿的鞋子是冒牌货!”

“你从哪儿看出来是冒牌货的?”

“一眼就看出来了!”

“哦,是吗?好吧。”

“你又胖又丑!”

“哦,你这样觉得?好吧。”

第三招叫称赞。

“你可真丑!”

“哎呀,你真漂亮!”

“天哪!你这发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你觉得我的发型很丑?”

“丑死了,太可怕了,就像你本人一样!”

“我真希望像你一样,你总是那么好看。”

“是的,我总是很注意这一点,不像你。”

“真的,你怎么做到每天都这么有型的?太羡慕你了!”

这心态好强大。注意,千万不要带着嘲讽的口吻说这些话,也就是说你是在真心地夸赞对方,这时候才会让对方感受到你人格的强大。

这里边有一个案例。有一个叫约瑟夫的男孩,因为可能穿得不好,每天上学都受到其他人的欺负,大家都说他穿得很穷酸。约瑟夫跟他的爸爸在家里练了好几天这个“傻瓜游戏”,然后去上学。那些孩子又来了,有了以下这样的对话。

“你又穿得这么穷酸!”

“啊,你这样觉得?”

“是的,太丑了!”

“啊,你不喜欢是吗?好吧,我有时候穿得不怎么样,确实……”

“真丑!地摊货,根本就没有牌子!”

“嗯,我爸妈确实比你爸妈穷。”

“是,真穷酸……呃,就是有点……”

“不好看,你觉得。我妈妈不怎么会挑衣服!”

“是的,你妈把你打扮得像个乡下人。”

“你就不一样了,我很喜欢你的毛衣。”

“哦,谢谢!”

“不客气!你在哪里买的?”

“你绝对买不起!”

“哦,好啊,我就是看着觉得好看,真好看。”

然后那些霸凌他的孩子觉得实在没意思,就走掉了,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无法伤害这个人。他是发自内心地觉得你的毛衣好看,也承认他们家没钱。他知道他穿的衣服没有你穿的贵,但是又怎么样呢?你就会发现没用,你的霸凌在他这儿起不到效果,所以那些霸凌他的孩子就走掉了。

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这不是受窝囊气吗?真不痛快。犯罪“痛快”吗?难道你要教孩子犯罪吗?你教孩子拿个棍子打回去?那个风险是很大的。而且你并没有教会他什么是真正的人格。真正的人格是,我强大,我允许。你可以这样做,但是你伤害不到我。因为我穿得不好,这也是个事实,没关系,这时候他才能够成为这群孩子所仰慕的对象。这是第一种类型——支配型,应对方式是提问、认同、称赞。

第二种霸凌方式是取乐。有很多孩子欺负别人是为了取乐,觉得欺负你好玩,因为你长得怪,或者你身上有残疾,你的种族跟别人不一样,都有可能。比如说,书里有个14岁的孩子叫塞巴斯蒂安。塞巴斯蒂安有残疾,他每天拄着拐上学,经常被很多孩子欺负。塞巴斯蒂安就用“傻瓜游戏”的方法去回应,回应了以后,有一天作者听到这样的对话。那个欺负他的孩子说:“你不介意我嘲笑你吗?”因为嘲笑了半天,塞巴斯蒂安没反应,于是他说:“你不介意我嘲笑你吗?”塞巴斯蒂安说:“你听我说,我当然希望你不要这么做,但是算了,我不能禁止你说话,如果你觉得很好笑,你可以继续。”他就笑着对那些孩子讲道。欺凌者立刻停止了,因为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对这个人的尊敬。

人被嘲笑是很难免的,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到大都曾经被人嘲笑过。在面对嘲笑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最有效的方法是自嘲。如果你能够看到自身这个幽默的点,并且把它放大,夸张就是最有效的武器。比如说,当你听到别人在说你的笑话时,你可以跟着一块儿讲:“这个笑话讲得不错,你知道吗,你可以上脱口秀。你这个笑话讲得真好。”或者说:“你是在说我呀!我才听明白你说的是我!真是太逗了!”

这本书里边就有一个关于发型的案例,因为我们都曾经被人嘲笑过发型。对方说:“你这个发型是什么东西?哈哈哈,太难看了!真逗!”然后这个人怎么回应呢?“啊,是我自己剪的,剪坏了吗?”当你很夸张地说:“我自己剪的,剪坏了吗?”此时你的包袱更响,你获得的笑声比他更大,他就会觉得没什么好笑的了。当你能够产生自嘲的力量的时候,这些嘲笑就伤害不到你。所以自嘲是有效的方法。

但是,开玩笑这件事一定要注意:避免嘲笑弱者,而且要避开那些价值观有问题的笑话,比如说关于种族主义的笑话,嘲笑残疾人的笑话。除非你自己是残疾人,你可以自嘲,但你不能主动去嘲笑别人。这些都是力量的表现。

然后,真诚地笑或者称赞对方。有一个技巧就是,你把它当作弟弟的笑话,童言无忌,就当是家里的小朋友说了一句特别奇怪的话。比如说你到一个人家里做客,这家的小朋友才三五岁,对你说:“你真胖呀!”他说你长得真胖,难道你会真生气吗?你能打他吗?这时候,唯一的办法无非就是自嘲一下:“我虽然胖,我吃得可不多。”“你放心,我没吃你家的东西。”开开玩笑,这件事就过去了,就当是跟小孩玩。当你能够把对方当作自家弟弟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嘲的幽默感就出现了。这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还有一招,叫作做一个“有刻痕的光盘”。什么叫有刻痕的光盘呢?就是重复。大家用光盘的时候会发现,只要哪个地方有刻痕,那里就会老重复。别人说:“你长得真难看。”你就说:“嗯,是啊。”然后他说:“你特别难看。”“对,我知道。那又怎么样?有什么问题吗?”就是你不断地重复“有什么问题吗?”“我知道,你说过了,有什么问题吗?”对话卡在这儿,就会造成无趣。对方嘲笑你的方式都没花样了,因为得到的回答只有“有什么问题吗”。不断地重复,这个叫作有刻痕的光盘,也是应对嘲笑的有效的方法。

这书里提到一个人在学校里边被人欺负,别人说:“书呆子,你把老师搞定了才拿到90分的吧?”因为孩子成绩考得好,同学说他把老师搞定了。那这时候你怎么说呢?“我没有!”那没用。这时候这个孩子的回应是:“哦,我现在还得去搞定教育督导、校长,还得去找教育部部长,否则我高中就毕不了业了。”你既然说我搞定老师,那我得去搞定教育部部长,要不然我毕不了业。这就是应对这些嘲笑有效的方法。因为这些嘲笑并不是真实的,你不用跟这些人生气。你跟他生气的结果,就是他会没完没了地缠着你。但是当你展现出“我不在乎这件事,你可以随便开玩笑”的状态,那就没事了。这是第二种——嘲笑型欺凌,以及应对它的方法。

第三种霸凌方式叫复仇式的欺凌。什么叫复仇式的欺凌?你们小时候有没有遇到过一个同学气哼哼地到你面前,𠳐地推你一把?因为他认为你在背后搞了他,他认为你在背后说了他的坏话,你跟谁谁谁一伙欺负了他,这叫复仇式的欺凌。这种复仇式的欺凌经常出现的方式,比如说排挤、造谣、朝你身上扔纸团、往你身上贴东西、搞坏你的书架……

面对这些挑衅性的动作,首先要告诉孩子不用怕,然后告诉孩子不用还手。当别人推了你一把,或者身体挤了你一下,欺负你的时候,你不用还手。这时候,你需要怎么做呢?先提问:“你在生我的气吗?”“你在生我的气吗?”这是一个很有效的问题。有时候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就是这样:比如你做了一个不礼貌的动作,我这边已经生气了,那这个对抗就已经开始了。实际上当他做了一个不礼貌的动作的时候,你可以反应迟钝一点,问问他:“怎么回事?”“为什么这样?”“你为什么挡着我的路?”“这是为什么?”

如果对方说:“我没生你的气。”你可以回答:“那很好,我还以为你在生我的气,因为你这个动作吓我一跳。”如果对方说:“我就是生你的气!”“生什么气?为什么?”你要让对方说出来,允许他解释。这是我们成熟地面对挑衅行为的方法。

然后,我们要平息不造成伤害的暴力。你要想让一个学校或者小孩子之间没有任何暴力行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所有的小孩子都会有一定的攻击性,但是我们要掌握这个度,就是不造成伤害。只要不造成伤害,我们就没必要把它放大,也没必要因为这件事去“叫老师”。这个作者非常反对小孩子动不动叫老师、叫家长,因为这会让小孩子被孤立。如果一个小孩处理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我告老师去”,短期之内他好像是保护了自己,但长此以往,他会被孤立,因为他没有学会怎么处理这些问题。所以如果这个问题没有严重到伤害人的时候,你就不需要去告老师,而是要化解它。

化解它的办法是什么呢?比如说刚才我们说的提问,提问完了解释,解释完了道歉。“我就是生你的气,因为你……”“哦,那对不起,我不知道这个事对你造成了伤害。”或者说:“我并没有做这样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这样认为的话,我很抱歉。”

如果产生了暴力的行为,我们的办法是要做出一个动作,叫作隐蔽预备。最糟糕的回应是“你想打架吗?”小男孩之间只要一说这句话,那就要打起来了。对方推了你一把,然后你说:“你想打架吗?”你看,这就要打起来了。这很危险,而且我们就变成了挑衅的人,这不好。

这时候我们要做的是“隐蔽预备”姿势,什么叫“隐蔽预备”姿势呢?做两个手放在胸前的动作。不是攥成拳头,攥成拳头是要打架,而是两个手朝外,做“往外推”的动作,双手放在胸前。然后,看着对方的眼睛。看着对方的眼睛,代表我并不怕你,我不会低眉顺眼(这个样子容易招打),而是眼睛看着对方,手放在胸前,然后简单明了地说一句话:“我不想跟你打架。”做出这个动作保护自己,同时告诉对方“我不想跟你打架”。用这个“隐蔽预备”的姿势是能够减少很多发展成暴力行为的结果的。

同时,你可以跟对方说话。比如对方个儿很大,你们的对话可以是这样的。

“我要揍扁你!”

“哦,我不想跟你打架。”

“你最好跟我打,因为我要在你头上打一拳!”

“显然你可以做得到,你比我厉害!”

“当然!如果我愿意,我会把你打得脸上开花!”

“你确实可以,伙计!这就是为什么我不想跟你打架!”

“是!你给我小心点,好吗?”

“好!那么我可以走了吗?”

或者:

“是,你给我小心点,好吗?”

“好!你在生我的气吗?”

“你为什么想跟我打架?”当你让对方把他的气说出来的时候,很有可能他的气就消了,然后这件事才有机会得到解释。

但是如果暴力行为已经发生了,怎么办?这里边有一个非常难以把握的度,就是暴力行为和非暴力行为之间有一个灰色地带。比如说,对方把你摁在地上狂揍,那肯定应该报警了,这就是伤害了身体,我们能够看到。对方没有动手,这也能够看到。但是中间有一个灰色地带,就是“动了手但是没受伤”,这个度是很难拿捏的。你像咱们都是从青春期过来的,如果我们小时候同学跟你推推搡搡、打两拳,你每次都报警,那你的青春期恐怕也过不来,因为你会没朋友。这个灰色地带到底应该怎么处理,这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作者说,在灰色地带里,你要给对方明确的信息。比如说,如果你讲:“住手!不要再打我了!你真坏!”这种话会让他打得更厉害,因为他觉得有效,兴奋了。所以这时候你宁可说:“哎呀!哎呦!你推我肩膀的时候可太疼了!你没意识到你的力气有多大!”“你打我的时候,我差点摔倒了!太疼了!”你告诉他你疼,“你弄疼我了”,这就是给他明确的信号。当然,我们也要告诉孩子,如果超过了界限,你是需要去找大人的,因为有时候校园暴力会发展得非常严重,那就需要大人的介入和保护。

接下来的一种欺凌叫歧视,包括谣言、不包容,实际上就是我不喜欢你,我不包容你。排挤为什么会频繁出现,跟我们老师和家长过多的介入是有关系的。你知道,当老师跟家长过多地介入孩子的矛盾当中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群受气包,这些人就会告诉老师。那些欺负人的孩子就会认为,既然不让我打你,那我就不理你,然后我发动大家一块儿不理你。因为我有势力,我力量大,所以谁跟你玩我就不跟谁玩,或者谁跟你玩我就揍谁,那大家就都不跟你玩,这就形成了很明显的排挤。这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状况。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的方法首先是提问。如果对方说了不包容你的话,你可以问问他为什么:“你为什么不喜欢戴眼镜的人?”“你为什么不喜欢个子矮的人?”或者“你为什么不喜欢这种肤色的人?”这就是我们向他提问的过程。

然后要去讨论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当对方说你坏话的时候,你可以用以下的话进行回复:“这不一定是真的,但如果你这么认为,我也不能阻止你这么想。”如果一个小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那绝对是班上的精神领袖。我再说一遍。

“这不一定是真的,但如果你这么认为,我也不能阻止你这么想。”

“如果你想的话,你可以继续嘲笑。”

“你可以这么想,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去做吧。”

“我希望你不要这么说,但是算了,如果这么说让你感到高兴,我也没有办法。”

当你能够把这些话讲出来的时候,对方欺负你的那个劲头很快就没有了,因为他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无聊和无知。

更多的情况是什么呢?比如说我要求你“二选一”:“你要跟我好就不能跟他玩!”大家见过吧?这也是一种欺凌的方式,就是“我可以跟你做朋友,但是你不能跟他做朋友”,他要控制你的交友方向。这种情况怎么处理呢?我们有很多孩子不会处理,就真的违背良心地抛弃了自己的朋友,站队到了霸凌者的那一方。实际上,你依然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内核。演示一下。

“如果你想跟我做朋友,你就不能跟XX做朋友了!”

“哦,你不喜欢XX吗?”

“不喜欢。”

“如果你不想,可以不用勉强跟他做朋友。”

“但我也不想你跟他做朋友!”

“你知道,XX是个不错的人,我们是很多年的朋友了!”

“如果你继续跟他来往,你就不要跟我来往了。你不想跟我玩了,是这样吗?”

“你是我的朋友,我很确定这一点。但如果因为XX你不再想做我的朋友了,我不能阻止你按照你的想法去做。”

“不是的!我想你做我的朋友,但是你要停止跟XX交往。”

“你知道,你是我的朋友,他也是。我很想跟你继续来往,可是如果现在你因为他不想再跟我玩了,你可以这么做。没人逼你跟XX做朋友,如果你不想的话;也没有人逼你跟我做朋友,如果你因为XX而不再想跟我做朋友,就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

就是说,我所坚持的原则就是,我愿意跟你交朋友,我也愿意跟他交朋友。你可以选择跟我交朋友,可以选择跟他交朋友,也可以选择不跟他交朋友,没关系。人是自由的,你可以做你的选择,我可以做我的选择。

我为什么说这本书不是一本给小孩子的书,这个人的内心需要有多么强大,才能够如此坚定地说出这种稳定的情绪的话。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是给大人看的,我们能够把大人教育到这种程度,那就已经很厉害了。

当你遇到谣言的时候,“谁告诉你的?”这是可以问的问题。在他回答之后,抛出你的神奇问题,这个神奇问题就是:“那么你相信吗?”如果对方说不相信,你可以回复:“太好了,如果你相信,我会觉得很困扰。”如果对方说“是的”,你可以回复:“那好吧,我无法阻止你相信这一点。”然后对方说:“为什么这么说?难道不是真的吗?”“不是真的,不过算了,既然你这么相信,我也不能改变什么。”

人不能够不断地自证,如果你拼命地向别人自证,你会陷入自证的旋涡当中出不来。你可以做出的反应是告诉对方,相信不相信是你的事,但是我可以告诉你这件事不是真的,这就行了。

还有一类是网络欺凌。我们知道现在有很多人在网上发帖子骂人。这个作者给出了网络十诫,是十个非常关键的建议。他说:“如果你给你的孩子买一部汽车,我相信你怎么着都会教孩子开车吧?”如果你不教孩子开车,你不可能给他买一部汽车,就算你给他买辆自行车,你也得先教会他骑自行车。但是我们把网络交给孩子的时候,甚至没有教过孩子任何东西。我们没有告诉他怎么使用这个网络。

所以他在这儿给出大家这十诫。第一个叫作自己小心。也就是说,如果在网上有成年人约你见面,一定不要去。绝对不能够跟网上陌生的成年人见面,这是对未成年人的一种保护。如果你感觉到自己在网上遇到了威胁,立即举报并且联系警察,这是在网上一定要小心的地方。

第二个,他们有表达的自由,甚至在关于你的话题上也有这样的自由,所以不要给他们影响你的权利。如果你每天生气,说:“凭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说我?”“我不想让他们这样说我!”当你陷入愤怒中以后,你就会深受其害,因为发帖的权利在他们手上。你想要控制别人的键盘,想要控制别人说话的声音,这只会让你极度痛苦。当然,除非他越过了法律的边界,构成了诽谤、造谣,你可以报警。但是很多情况下是没有的,很多情况下他就是说难听的话,让你不舒服,这时候我们所能够做的是增加心理的弹性。

第三个,没人逼你回应。过去我们在遇到危机的时候,经常讲要快速回应、快速扑灭,现在不是了。现在大量处理危机的方法是不要回应,等这件事过去。因为网上的热点转换太快,你这个热点刚狂欢了不到一个星期,别的热点已经出现了,这件事就过去了。所以你回复得越多,欺凌者得到的广告效应就越大,他们就更兴奋。所以这个作者说,有时候在骂你的帖子底下,你点个赞就行了。别人发帖子骂你,你点个赞,这就行了,不用再回应了,这件事可能就过去了,别人看到你在这儿就行了。

第四个,如果你必须回应,尤其在面对嘲笑的时候,请以幽默的方式回应。这一条要求很高。

第五个,网络欺凌的原理跟谣言是一样的:你解释得越多,做这件事情的人就越兴奋,越觉得有意思。而且作者跟很多青少年讲,绝对不要给任何人发你的裸照或者裸体的视频。有时候小孩子不懂,觉得很刺激,以为发这样的东西能够获得对方的喜爱。但是就算是结了婚的夫妻都有可能离婚,所以千万不要发这样的东西给别人。

第六个,差的广告好过没有一点广告。当有人在网上讨论你,说你的坏话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安慰自己:这最起码是有人关注我;他们不如我,他们才会讨论我。

第七个,你可能害怕他们会毁了你的名声,就是担心这些东西永远留在那儿怎么办。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就是不完美的,我们没法带着一张完美无瑕的网络履历走到下一个时期。每个人在网上都会留下一些痕迹,最重要的事是你自己没有真的作恶,你自己没有做真正不可挽回的坏事。

第八个,如果他们为了贬低你而说你坏话,接受他们有说的权利,做与他们所期待相反的事情。因为那些说你坏话的人都会有一个期待,他们希望你歇斯底里,希望你生气,甚至希望你自杀。但是你就要反着做:我就过得很好,怎么着?我觉得很开心。这才是重点。

第九个,有时候,人们说你的坏话,只是因为他们生气了。

第十个,最后一点,善意地对待网民。如果你在网上试图打击、打压、恐吓,或者用法律手段惩戒所有人,那你会与众人为敌,这个结果会更糟糕。善意地对待,让它过去就好了。这是关于网络欺凌的介绍。

接下来是“关于旁观的成年人”,这一点很重要。你知道很多孩子之间发生大量的矛盾,总是打架,尤其是家里多子女,两三个孩子总是打架,家长就总是出面干涉,这就会形成一个状态,叫作警察式的倦怠。当你像警察一样在家里边整天出现,说:“停!”“不许!”“向妹妹道歉!”“你为什么要这样?我要惩罚你!”那他们俩就会永远打下去,然后让你不堪其扰,你会觉得生活没法过了。为什么呢?你要搞清楚孩子冲突的原因。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根本不是为了争这个杯子,争这本书,争这个手机。孩子之间发生剧烈冲突的原因是他们想知道接下来会怎样,想知道妈妈到底向着谁,妈妈到底会怎么判这个案子,这才是孩子们发生大量冲突的本质的原因。

所以对于旁观的成年人来讲,非常重要的是不要犯以下几个错误。第一个错误叫作谴责攻击者。这个作者做了演示,就是两个小孩吵架,吵完了以后将两人分开,谴责其中一个孩子:“你向他道歉。”完了以后分别问这两个孩子有什么感觉,下次会怎么做。问的结果就是孩子说:“我很生气,你不公平!”“下次你会怎么做?”“你不在的时候我揍他!”所以这种谴责施暴者的方式是不管用的,只会让这个欺凌的游戏越玩越带劲。

第二个错误是保护受害者不被侮辱和嘲笑。你看这跟我们想的不一样,难道不该保护吗?你需要的是让他有能力处理,而不是你做一个挡箭牌,老拦在前边。

第三个错误是让第二个群体介入,比如说找家长,让家长来。结果你发现家长可能脾气更大,家长来了以后把事情搞得更复杂。本来孩子之间可以处理的问题,最后变成双方的家长对簿公堂,打官司。

第四个错误,“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别人说的话都很重要,能让你痛苦,也就是说受到伤害容易引起注意,所以表现出被伤害很有效,能够让欺凌者受到惩罚;而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处理,只要告诉成年人,这样的做法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这样你就会培养出一个弱者,你培养了一个喜欢操纵成年人的弱者。当这个孩子觉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哭,觉得只要表现出“我受伤了”“我很疼”“我疼得厉害”,不需要增长任何能力,只需要告状,就一定有妈妈会来处理,或者有老师会来处理。那他得不到锻炼,他不会真的强大,而且他和别人的矛盾会变得越来越多。

以上是错误的方法,那么应该怎么做呢?也有个神奇答复。当两个孩子打架,到你这儿来,其中一个孩子说:“他说我很笨!”神奇答复是什么呢:“你相信他说的话吗?”“不相信。”“那太好了。”行了,结束了。他说你很笨,你不相信那就好了,你干吗相信呢?

第二种可能:“他说我很笨!”“你相信他说的话吗?”“相信。”“什么,你真的相信自己很笨?”“不是的!”“太好了。”行了。“你相信他说的话吗?”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应付口舌之战的万能回答。

如果有人说:“我被打了,他打了我一拳。”“他刚才推我了,老师!”这时候的万能答复是什么呢:“你受伤了吗?”“没有。”“那太好了。”结束了,到这儿就结束了,他们该玩就去玩去了。

很多家长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你没有伸张正义呀!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任何一件小事都要伸张正义,这个日子就没法过了。天天都是在讨论谁对谁错:“他推我推得有多重!”“那你再推一下给他。”“哎呀,他推得更重了。”“那你再推三分之一给他。”这怎么可能呢?所以如果看到孩子没有受伤,很好,行了。如果孩子受伤了,去包扎,去处理,等他恢复,这就行了。我们不需要做“法官”,天天去惩戒坏人,我们更多的是要终止这些欺凌游戏的发生,让这些游戏变得无效。

至于真的发生了这种攻击性的行为,伤害到了孩子,那我们是需要去讨论这个问题的。必要的时候,你请他的家长来跟他讨论。但是重点一定不是处理这个孩子,因为我们共同的敌人不是孩子,而是欺凌的行为。让欺凌的行为变少才是我们的目标,而且要让两个孩子都得到成长和进步。

有时候你说我听到有人在说骂人的话,怎么办?这个作者的建议是什么都不要做。很多家长对于骂人的话很敏感:“你骂人?你过来!你道歉!”你越是严肃而激烈地去对待骂人的话,孩子对骂人的话越敏感。因为他觉得这太刺激了,能说骂人的话,这事是巨大的挑战,所以一有机会他就要说。当你听到小孩子说脏话的时候,最好的反应是淡淡地说:“别这样说。”或者“咱们家不说这样的话,这个话并不好。”让他知道这些话品位并不高,爸爸妈妈没反应,爸妈不喜欢这样的话,就好啦。

如果你亲眼看到孩子打架,怎么办?父母越插手,孩子越容易打架或者吵架。如果你的孩子把别人弄疼了,让孩子道歉,其他的不用多做什么。你不用再去打他,让他感受感受被打的感觉,这都不行。这种东西都会让他把暴力行为深深地刻在他的行为当中,你只要让他道歉就好了。

然后你可以提醒他在家里需要遵守的规则,比如:在我们家,我们不打人,打人不能解决问题。“我们不说某种类型的话,但不要勉强孩子;除了提醒,千万不要再多做什么。”不要以暴制暴地去打孩子。越打他,他打人的概率就越大,因为他头脑容易激动。而且他会模仿,他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式是打人。要不然我爸爸为什么打我呢?我爸爸打我是为了我好,那我就打别人,也是为了别人好呗。

“我们不能够强迫孩子们和好,他们必须通过经验学会这件事。”你不要幻想一个理想的教养方式,就是孩子从来不说脏话,孩子从来不打人,孩子对别人都彬彬有礼……我告诉你,做不到。这个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他也在学习,因为他的神经元还没长齐。

如果是目睹了欺凌事件的孩子,能做些什么呢?比如说你看到你们班一个同学欺负另一个同学,这时候作为一个孩子,我们能做什么?第一种可能,我们可以做受害者做不到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可以过去讲一个笑话,把这个注意力转移;我们可以过去做一个自嘲,说“哎呀,我们家里更糟糕”。你看,把这个问题化解掉,这是一种可能性。还有一种可能,是让受害者了解游戏规则,跟一个没有被欺凌的孩子玩“傻瓜游戏”。你跟他说:“我爸爸教过我一个‘傻瓜游戏’,咱们俩玩一下吧!你来骂我,我来回应。”然后再换一种方式,把这个“傻瓜游戏”在班级当中去传播。当然这个对于孩子的要求挺高的,需要孩子能够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最后一章说的是成年人的问题。成年人跟小孩子一样,也会遇到欺凌的问题。我们长大了以后,在单位当中也会有人排挤你,有人说你的坏话,有人起外号,有人讲你的谣言,或者有人跟你发生正面的冲突。所以这本书中所讲的所有的方法,都是成年人可以用的。如果一个成年人愿意试试这样的游戏,你们在单位里边组织,两两配对练一下,你能够很快地感受到稳定的内核是怎么回事,你内在的自我强大是怎么回事。这个真的需要通过练习才能够实现,否则,人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杏仁核的。你听到别人说你的坏话,杏仁核“腾”一下子就起来了。让杏仁核不起来的这个能力是通过练习得来的,是要通过角色扮演练出来的。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你的孩子是欺凌者呢?假如你的孩子是那个欺负别人的人,怎么办?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问这个孩子:“你赢了吗?你欺负别人,你赢了吗?”“谁输?谁赢?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也可以带着这个孩子玩一下这个游戏,让他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赢。那个说别人坏话的、欺负别人的人,并没有真正地赢。

那你说要不要惩罚一个孩子呢?作者说:请注意,一定要分清楚什么叫惩罚,什么叫作恢复性惩戒。恢复性惩戒是可以的。比如说孩子把别人的本子给撕了,那你现在替别人抄笔记,这就叫恢复性惩戒;有一个人把同学的手弄伤了,那你替同学背书包,这是恢复性的惩戒——你要为你所做的事情负责。但是很多成年人把它变成了惩罚。就是他所接受的惩罚的结果和他所做的事之间没有关系,而且程度不适当。惩戒的罪与罚一定要成正比,而且要有相关性。最重要的是在做这个判罚的时候,你不能生气,你不能带着情绪做这样的事情,而是要让孩子在冷静、理智的情况下,你们讨论做了这样的事接下来该怎么办,怎么去恢复,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

然后最难的一个点是哪儿呢?就是如何控制情绪。你说的这些东西我都能理解,前提是我心情好的时候我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我的情绪不好,我就没法做到这些东西了。关于控制情绪,这个作者给了一些建议,他说:“您不相信我说的?您是对的,不要相信我,您自己去经历就知道了。……我们没有站在欺凌者一边,决不!我们只是强调欺凌者‘他有权利这么想’,两者是不一样的。”

这个作者有一次看到他的一位来访者(就是来找他寻求帮助的一个小孩)在网上的一条留言。因为网络的欺凌有时候很厉害,很多人给这个小孩留言说:“你去死吧!”这种事件经常发生。小孩子进行网络霸凌的时候,最常用的说法就是“我希望你死!”“我希望你自杀!”“你为什么还不去死?”就有很多这样的话。被霸凌的这个孩子在自己的脸书(Facebook)上写了一段留言,大家听一下一个孩子能够说出什么样的话。她说:

谢谢你们留言叫我去自杀,我非常理解你们觉得我一无是处,希望我死,但这件事不在我的计划中。如果你们对我非常生气,到了希望看到我死的地步,我感到很抱歉。如果你们想继续给我发这样的信息,也没有问题,只要这让你们开心。但非常抱歉的是,我不会回复所有人的信息,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你们的意思了,祝你们一天愉快!

后来让她去自杀的留言就越来越少,逐渐地没有了。

如果不害怕且保持和善,我们是否会成为被嘲弄的对象?大家是不是会认为我们“太好太傻”?不会。受伤越严重,就越容易成为嘲弄对象。我们想要的只是让攻击者停止攻击。

我推荐这本书,绝对不是因为这本书理想主义,而是因为这本书非常实用。假如你能够把它用在你的办公室里边,用在你们家里边,用在你们的家庭成员关系当中,用在你们和孩子之间,慢慢地你会发现这个家的稳定性就越来越强,因为我们的内核是稳定的。只有先让很多成年人学会了这本书里边的工具、方法和心态,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去影响更多的孩子,让他们远离校园的欺凌。希望大家能够应用这本书里的工具和方法,把“傻瓜游戏”在家里边玩起来。

谢谢大家,我们下本书再见。

来自樊登读书

 

《《破解欺凌的游戏》-樊登讲书》有2条评论

  1. Dear Andy Xin,

    I am the author of the book, and I want to sincerely thank you for your wonderful review. I was thrilled when my book wa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ut I wasn’t sure if anyone would read it!
    You did, and you truly captured the essence of its content.

    I don’t understand Chinese (I read your review through an automatic translation), and I hope the translation did justice to the original text. I also love the cover, which beautifully represents the “idiot game” method.

    I hope to visit China someday to talk about this method that has helped so many children.

    Warm regards,

    Philippe Aïm

    回复
    • I’m glad you can see this article. It was recommended by a platform in our country called Fanden, which mainly sells book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key points and essence of a book. I hope my reposting does not infringe on your or anyone else’s copyright. My intention is for everyone who reads this article to become interested in purchasing the original book for further reading. Thank you very much.

      回复

发表评论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