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文明之旅》,欢迎你穿越到公元1015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辽圣宗开泰四年。
这一年大宋朝还是沿着原来的轨迹往前滑,没办法,大中祥符就这么个年号,就这么个时代,就是在人间的上面要架设一层神仙,在老赵家的皇权上面再刷上一层神权的色彩。
这些神神鬼鬼的事有没有用不好说,但真宗皇帝自己确实是玩得不亦乐乎。你看前一年那个巨大的道观玉清昭应宫建成了,所以从今年元旦开始,那什么大型的国家级的祭祀仪式,尽开来办,放开来搞,有了活动场所。
你看得出来真宗皇帝是真高兴,一开年就是大手笔,首先大赦天下,牢里的人但凡能放的全给我放了。还把什么沿黄河、长江、淮河以及整个江南地区遭遇水灾的民田,今年的税收皇帝做主全部免掉。你就说他有多高兴吧。
这一年在正史记载的那些大事之外,还有两件当时看来是很小很小的人间悲欢,我觉得值得告诉你。
先说悲的这一件,大词人柳永,就是那个写出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这一年参加科举考试,但是没考取进士。这不是他第一次考了,现在他已经31了。所以后来就留下这么一个著名的文坛传说,有人向皇帝推荐柳永,说这个人可有才了。但是倒霉在哪呢?就是这个柳永太有才了,他名气也太大了,而且写的都是那种艳词,皇帝知道他。所以当时皇帝就随口说了一句,说他那算了,让他去填词得了,且去填词。
就这么一句话就把柳永给耽误了,他真正中进士要等到20年之后,而且要更名改姓,他现在叫柳三变,将来改名叫柳永。皇帝不认得他了,他才中了进士,而那一年他已经51岁。
这是一悲,在科举时代这是常见的人间悲欢。但是科举就是这样,有悲就有喜。这一年有一件大喜事,什么呀?这一年范仲淹,这几期我们经常提到他,写《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今年中进士了,时年26岁。
这当然是范仲淹人生中的一大步,但同时也标志着大宋朝下一代的士大夫成长起来了,开始登场了。
我顺便说一下,在宋仁宗一朝的几个重臣,这一年都已经长成了,有的已经成了翩翩少年。我给你点算一下,比如说后来的名相韩琦、名将狄青,这两个人是同龄人,今年多大?7岁了。欧阳修,一代文宗,今年8岁了。文彦博,就是对皇帝喊出那句名言,说你皇帝是和我们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是和老百姓共治天下的那个文彦博,今年9岁了。富弼,名相,今年11岁了。还有那个我们中国人都知道的包拯,包公包青天包黑子,今年16了。
你看要不了多久,大宋朝政坛上的华彩也好,风波也好,都是由这么下一代士大夫来创造的。
但是先别着急,老一代的名臣,我们现在说的是1015年,这个时候老一代的名臣还在舞台上做最后的表演。所以从这一集开始,未来连续几期节目,我们可能都要说到一批行将谢幕的老臣。
今天咱们说谁?著名的寇准。为什么今年要说他呢?你要是看过上一期节目的话,应该记得,去年真宗皇帝是一怒之下,把枢密院的几个长官全部撤职,走开,全部撤职,提拔了寇准当枢密使,也就是国家军事部门的首脑。
寇准在他一生当中,算是再一次又进入了权力核心。这是去年6月份的事,但是也就只过了10个月,到了这一年的4月份,他枢密使的官也就丢了,被皇帝外派到洛阳当河南知府。这是寇准一生中第四次被踢出了权力核心。而且这还不是最后一次,他后面还有第五次,那一次就更是了,叫高高跃起,重重摔下。而那次摔下来,寇准就再也没有机会东山再起了,直到他最后病死在雷州。雷州在哪?你看地图,和海南岛就是一海之隔,在那个时代也是临近天涯海角,他就病死在雷州。
那问题来了,你说寇准这么个人,他本事那么大,而且功劳也那么大,但是他的仕途为什么就这么不顺呢?
咱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穿越回公元1015年,大宋朝大中祥符八年。
这一期我们来说寇准。因为寇准实在太有名了,所以我们要先花一点时间,说说传说中的寇准和历史上真实的寇准之间的那个区别。
首先一点,传说中的寇准是个山西人,你应该有印象,所以叫寇老西儿嘛。其实不是,寇准是华州下邽人,就是今天的陕西渭南人,他是个老陕,不是个老西儿。
其次,寇准在我们印象中是个平民出身,其实不是。寇准的爸爸那是有名堂的,在五代时期中过状元,虽然五代兵荒马乱的,状元不怎么值钱,他父亲也没当过什么大官,但是有这么个爸爸,那寇准的出身也确实不是一般的平民可比,对吧?
再来,下面我说的这一条,你可能要大跌眼镜了。民间传说中的寇准形象什么样?是一个非常非常穷的官,穷到什么程度?反正我小时候听评书里面讲,说寇准在当县官的时候,那穷的官服上是补丁着补丁,乌纱帽的两个帽翅都没了,没钱换新的。手底下三班衙役发不出工资,什么张头王头只好摔出去,有的卖瓜子,有的捡粪来挣钱,有事才回衙门上班升堂。
说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想给老爷泡杯茶,没有茶叶怎么办呢?发现门上挂着一破草帽,在草帽上撕了一圈泡在茶壶里面,说您尝尝,这是我们当地特产,叫“圈儿茶”。
这印象特别深,这是传说中。那真实的寇准什么样呢?我们不看野史,我们就看正史里面的说法。《宋史》里面说寇准那叫少年富贵,喜欢豪奢,喜欢喝酒,喜欢在晚上大宴宾客。为什么说他豪奢呢?因为他们家居然不用油灯,他们家照明用什么?用蜡烛。客厅里用,厨房里用,连厕所里都用蜡烛。蜡烛在那个年代是奢侈品。
我这还有一个证据,就是很多年之后,司马光有一次教训自己的儿子,就写了一篇文章,说儿啊,你要勤俭持家,这是一篇很著名的文章。里面提到很多例子,那提到宋代的例子都是说,你看那谁,你张伯伯,你李叔叔,是怎么勤俭持家的,怎么简朴。唯独说到寇准,他说了这么一段话,司马光说的,说这个寇准当时就属他的生活最豪奢,但是没办法,寇准功劳大,大家也不说他不对。但是你看寇准家的家风就不好,子孙接着豪奢,接着败家,现在怎么样?寇准的子孙都很穷困呐。司马光的话。
那还有一点,和传说当中印象不太一样的,传说中的寇准都有一点喜剧色彩,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他好像是一个很幽默的人。但是你去看史料,我在史料上读到的寇准,不仅没有什么幽默感,反而是一个做事有一点豪气的人。这个豪气有的时候就表现为果断,有的时候就表现为很粗鲁。
比如说我刚才不是提到他喜欢大宴宾客,那其中有一个保留节目,就是拼命给人灌酒,关起门来掐住脖子灌酒。真是灌得所有人都受不了,有人的老婆来公堂上大闹,说你不能再灌我们家老公了。就这么个性格的人。
好了,我知道说到这儿,你已经能把传说中的寇准和真实的寇准一分为二,完全划断。所以从此,看到什么寇准和杨家将的关系,什么寇准背靴,什么夜审潘洪,所有这些故事你心里都知道,这都是虚构的,咱们存而不论。
那真实的寇准什么样儿?下面我要给你讲一个你不太熟悉的寇准的故事。
这一年是公元1015年,寇准多大?54岁了,比我现在还要大几岁。在宋朝那个年代,54岁的人就是一个老人家了吧。但是要知道,这可不是寇准人生的底色,他这一辈子人生底色就俩字儿:少年。
为什么这么说?你要看他的出身。寇准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的进士,那一年距现在已经30多年了。那一年的进士都有谁?我们前面这些期《文明之旅》提到的那些名相,比如说圣相李沉、向敏中,还有现在正在当宰相的王旦,还有这位寇准,全部都是太平兴国五年的进士。
你说他同学多牛吧。那个时候同一年的进士,互相之间要称“同年”。对,在科举时代的官场上,有这么一份关系,这是非常近非常特殊的关系。实际上这么说,就是在道德上你们同年之间隐隐然都有一种互相提携的责任,就是不是兄弟,但是胜似兄弟,就这么个关系。
而在这一榜的进士里面,在所有的同年之间,寇准的角色又特殊,为什么?他年纪最小。你看中进士的时候,李沉是33,向敏中31,王旦比较年轻23,那寇准多大?中进士那一年他才19。风华正茂的少年郎。
当时同一榜进士当中,最最年轻的那一个进士,还有一个专属的名号,叫什么?叫“探花”。你可能会说不对,探花不是科举中的第三名吗?对吧?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那是北宋晚期之后的说法,到明清时候提探花那就是第三名。但是我们现在说的还是北宋初期,从唐代开始到北宋初期,探花指的是什么?就是一科进士当中最年轻的那一位。
你想一帮人都中了进士,派我们当中最年轻的那个小孩,出去采点花来庆祝一下,这叫探花郎。那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在一个宿舍里面,如果大家关系处得不错的话,最年轻的那个小弟最受关照。在学校期间受关照,毕业之后还受关照,因为大家都觉得我是他大哥。对,寇准这辈子真就有点这个意思,同年当中他最小,其他几个年长的宰相像李沉、王旦,对他这一辈子都是明里暗里,或多或少有关照。
不仅如此,寇准我刚才说,他的人生底色就是少年二字,不管多大,他表现的都是像一个少年。谁还不喜欢个少年呢?包括皇帝。当时的皇帝是宋太宗,太宗皇帝就特别喜欢这个寇准。你看寇准中完进士之后,按照当时朝廷的步骤,他得先从县官干起,第一任县官在哪?在巴东县,就是今天湖北恩施的巴东县。你一听就知道,这个地方好像有点远,还有点穷。没关系,3年后就调回内地了,到河北邯郸的成安县当县官,这距离首都开封就很近很近了。
再过了两年,宋太宗就亲自出手,任命寇准进京当上了京官。又过四年,再次亲自出手提拔,成了枢密直学士。什么叫枢密直学士?说白了就是成了皇帝的参谋和顾问,直接在皇帝身边工作。又过了不到两年,再提拔成了枢密副使,这就不得了,这就是朝廷重臣了。那这个时候寇准多大呢?才30。
3年半之后再提拔,寇准当上了参知政事,国家的副宰相。这一年他才33岁。你看寇准这一路提拔,每一步很扎实,而且非常快。对,当官就是这样,只要你每一步不耽误,不用说过俩月就提拔,不用,三四年升一下,三四年升一下,这其实是非常理想的节奏。这一定是大领导亲自培养才有的节奏。
33岁的参知政事,副宰相,北宋一朝到这个时候为止,这是最最年轻的中央大员。你说寇准这个开局的形势有多好。
那你说这是寇准本人奋斗的结果吗?实在是这个人太能干太聪明的结果?还是有什么别的力量在背后助推呢?
这个地方我就要插一句话了,我们中国人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思维方式,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就是他特别相信自己的努力,而不太看其他的变量。这可能跟我们是一个农耕民族有关系,我们农民嘛,对吧?土地就在那,气候条件就在那,老天爷能给我们的灾害的频率和烈度,基本上我心里也都清楚,所以土地里能打多少粮食,全凭自己努力。所以我们中国的老农民就传下了这么一句话,我们到今天心里是非常相信的,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就是我的努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变量。你看今天很多家长训小孩,也是这么一句话,你这成绩考成这样,少看别人,你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只看自己的变量?
毫无疑问,这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优势,我们是真勤奋,真努力,真舍得跟自己死磕。
但是这个思维方式也有一个问题,或者说有一个盲区,就是不太容易看到环境变量的作用。
我记得作家王小波曾经讲过这么一段话,他说你看过去农村里面推那种独轮车,那是非常难推的,推好了需要很高超的手艺。所以很多农村里的人就专心练习独轮车的推动技巧,技巧高到可以封神。封神之后自然有掌声,大家都佩服他,以至于这些人他们从来不考虑修路的问题,不考虑如果我有了好路,我其实不用推这么难推的独轮车。
你看这就是不太考虑环境变量,只考虑自己的努力。
好了,还是回到我们现在的话题,寇准这前半段的仕途这么顺利,是什么原因呢?寇准本人当然很优秀,这我们不否认。但是恐怕最重要的原因不是这个,而是宋太宗需要他这么顺利。
我再重复一遍,是因为宋太宗需要他这么顺利。说白了,不是寇准本人的那个独轮车推得好,而是太宗皇帝有意把他的路铺得更平。
这就是一个我们平时不太注意到的环境变量。过去我们很多人对皇帝这个角色的理解是失之于简单的。我们觉得皇帝也就是个人,你只不过运气好你坐在那,你是个人,你身上就应该充满人性的弱点,对吧?谗言顺耳你就相信,忠言逆耳你就恼火,遇到自己喜爱的人你就想提拔他,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事就龙颜大怒。
很多人这么理解皇帝,但这么理解皇帝把皇帝看浅了。他要是真是这样,他不就是个小动物吗?只能对环境变量做应激反应。皇帝怎么可能这么简单?
其实皇帝当中不仅有非常杰出的人,尤其像我们现在要说的宋太宗,太宗那算半个开国皇帝,人中龙凤。更重要的是什么?皇帝的精神世界是由他现在的这个位置和角色决定的。皇帝是什么?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拱顶石”,那么大一个建筑靠它来稳定。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要思考的维度是非常多的。
你想他得防范很多事儿吧?防范背叛和欺骗,防范大权旁落,防范结党营私。他还得平衡,平衡内忧外患,边疆内地,文臣武将,既要现在大权独揽,又要将来平稳过渡,既要考虑现在的眼前事,也要顾及将来的身后名,等等他都得平衡。
所以有一个词叫帝王之心,好像帝王之心深不可测。其实没有什么玄妙的,他那个深不可测就体现在哪?就是他要考虑事情的维度,比我们普通人要多得多得多得多。
所以如果我们是一个普通的朝中的大臣,我们往上一看皇帝,我们想的就是你看我多优秀,我考试成绩有多好,你看我现在有多努力,我说的哪句话挠到了皇帝的痒处,或者触到了他的痛处,我哪个表现让皇帝满意或者反感,所以皇帝是那么喜欢我,或者那么不喜欢我,对吧?我们从下往上看,看到的都是简单变量。
其实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得多,那叫帝王之心。
我们就拿宋太宗和寇准这一对君臣的情况来举例子。寇准为什么被提拔得这么快?他确实很年轻,他也很能干很优秀,很招人喜欢。但是太宗皇帝这么刻意培养他,肯定不是出于我真是喜欢这个人,不是。帝王之心那一定是有更深的考虑的。
我们来简单分析几条。第一条你就看宋太宗这一辈子他在忙啥?他在位20年左右,他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大规模扩张科举。
这背后有很多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要打造自己的班底。考中进士的举子在当时叫什么?天子门生。我就有了徒弟了,这都是我的人。
尤其是他北伐失败之后,军事上那么大的惨败,他作为一个皇帝,他必须得笼络士大夫。什么办法最便宜?发文凭最便宜,对吧?你昨天还是一个普通的举子,今天就是进士,这就是我给你的,这不就是我的班底的拼凑办法嘛。
所以你看太祖和太宗这两任皇帝,对于科举这事他态度完全不一样。太祖的时候也搞科举,但是平均一榜录取多少人呢?有人算过,平均一榜宋太祖的时候只录取13个人。那到太宗的时候扩张了十几倍,平均一榜要录取186个进士。刚才我说,寇准太平兴国五年这一榜119个,这还不算多。宋太宗他老人家最后一次搞科举,淳化三年那一次,一次性录取353个,大规模扩张。
光录取人数还不行,还得让这些科举成功的进士们看到前途,他得当大官。
太祖时候就不太在乎这个,太祖也搞科举,也录取进士,但是这些进士在他活着的时候进入权力核心圈,就是当到什么宰相、副宰相、枢密使,当到这个级别的,太祖的时候是一个也没有。你们刚考取了就能当大官?门也没有。
但是太宗就不一样,太宗是非常积极有意地提拔这些人。他活着的时候,他录取的进士有16个人当到了中央大员。其中升官最快的,像吕蒙正只花了6年时间就当到了中央大员。
还记得我们刚才说的寇准吗?寇准看起来三四年一步,三四年一步,33岁就当到了副宰相,很快了。但是你算寇准还花了14年,跟我刚才说的吕蒙正的6年比,寇准不算快的。
所以按照现在的话来讲,寇准不是自己有多牛,他是踏进了一个非常牛的赛道,遇到了一个注定要起飞的风口。在宋太宗一朝的早期,你要是当上了进士,那注定你的仕途就是这样的。
这是道路的原因,不是他的独轮车推得好。当然还有第二个原因。
太宗皇帝为什么这么着急提拔寇准?应该还有一个动机,就是为自己将来的接班人,为下一任皇帝提前培养一个宰相班底。
你看时间嘛,宋太宗什么时候帮寇准完成了升官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提拔成枢密副使,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的中央大员,这一步很难走的,什么时候?公元991年,淳化二年。这个时候宋太宗年过半百了,而且因为此前在战场上受过箭伤,这个时候身体不好,所以这个阶段他是为接班人问题在忧心的。
选什么样的人当下一个宰相班底呢?朝中你放眼一看,当然寇准就非常显眼了。人家是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当中最年轻的那一个,这个优势就发挥出来了。
你从太宗皇帝的视角去看,寇准现在30多岁,再过10年不过也就40多岁,正是年富力强好干活的时候。那个时候他要当上了宰相,不仅年轻,而且资格老,你看30多岁就当过副宰相了,这样的人将来交给子孙,他比较能够镇得住场面。
所以太宗皇帝其实是刻意强调这一点的。举个例子,寇准刚当上参知政事副宰相的时候,有一次大臣陪同皇帝一起喝酒吃饭,宋太宗就亲手拿起了一朵花,赐给了寇准,说来来来,带上带上,咱们这一群人里头,就数寇准最年少,好年纪,他正是头上插花大碗饮酒的年纪呀。
你说太宗为什么说这个话?是因为他花天酒地吗?爱开玩笑吗?不是。太宗皇帝是一种非常深沉的性格,他绝不是随口开个玩笑。这应该是在当众标定寇准的政治角色,他虽然是副宰相,但是年轻,我这是在为未来的宰相班子搞梯队建设。
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头戴御赐鲜花的少年宰相,玉树临风的寇准往那一站,你说是不是大家就得叹服,就觉得这是我们大宋朝的未来,就是这个形象。
明白了这一层,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为了一丁点的小事,太宗就把寇准赶到地方上任职,到地方上去再锻炼一下吧。
等寇准出了京城到了地方,太宗皇帝又公开要问,这个寇准老没见了,在外面过得好不好?
他这是在干嘛?是动了真感情,想自己的这个年轻的大臣吗?不可能。以宋太宗这种性格的皇帝,他这就是在释放政治信号。
你要是一个领导,你要是刻意培养一个年纪相差20岁左右的年轻人,你可能也会这么办。就是一边要提拔年轻人,有时候他犯点小错,你也会让他去受点挫折,多点历练,让他到地方上去,不要老在总部待着,去锻炼锻炼。但是你要清晰地让周围的人知道,我可不是一棍子打死他,我话里话外要让上下左右所有人都明白,他是我正在培养的人。
这就是太宗皇帝跟周边人说,寇准老没在,我想他,就这个原因。
其实宋太宗培养寇准还有一个原因,一个很隐秘的原因。他不是叫宋太宗嘛,但是他生前的时候可不知道,这是死后才给他上的庙号。
他活着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宋太宗,但是他可是想当唐太宗,这是肯定的。唐太宗于古一帝,名声那么好,后来所有的皇帝都想当唐太宗。
但问题是一个人演不了唐太宗,你得有剧本的,得有人跟你唱对手戏的。说白了,您得有一个直言极谏的臣子,像魏征那样的人,你才能当得上这个虚心纳谏的唐太宗。
所以宋太宗也在朝臣当中琢磨琢磨,谁是这么个角色?发现寇准合适,年轻,在皇帝身边,而且寇准脾气不好。
话说有一次在朝会上,寇准可能当时说一个事,这话已经说得很难听很直白了,太宗已经很不高兴了,站起来就要走人,我不跟你聊了。寇准说哪能让你走,上前砰就拉住了太宗的衣裳,说来来来,咱们接着聊,生把皇帝又拽回到了座位上,直到君臣二人达成一致,才让皇帝走人。
请问事后这个宋太宗生气了吗?没有,特别高兴,为什么?终于找到了魏征。他说这样做事的人才是真宰相。又说我有了寇准,这不就相当于唐太宗有了魏征吗?你看这两个人暗号才对上。
所以你看寇准这个臭脾气,他居然有这样的妙用。寇准估计是没想到,如果寇准一方面能保留这样的臭脾气,另外一方面又对皇帝的这个心思,要培养一个魏征的心思心知肚明,那双方配合起来一唱一和,没准真的能创造很多这样的君臣佳话。
好了,刚才我们做了一通分析,你看寇准是早年的进士,寇准非常年轻,寇准脾气不好,这居然都是皇帝要刻意培养他的原因。这是寇准意料之外的事情。
但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不是有一句话吗?那说得真好,他说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被好运气砸中了的寇准,他会为自己这样的好运气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
宋太宗为什么要用寇准?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更加隐秘的原因。有这么个事你感受一下,话说有一年大旱,老天一直不下雨,太宗皇帝就急了,就问身边的人,说我这个天子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以至于老天爷要这么惩罚咱们?
那身边人能说啥?都说这怎么能怪您呐,这都是命,这是命里该着,不赖您。
只有寇准站出来说,说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是因为我们朝廷司法不公正,老天爷不高兴。
皇帝一听也不高兴,说你倒是说说看,怎么个司法不公正?寇准说当着这些人我不说,你要是把什么宰相、参知政事、枢密使,这些大官都叫来,当场我说给你听。
皇帝就说行,我给你叫来,你说,我看你说出个啥原因。
寇准一张嘴就说出了一件旧案。什么事呢?你知道在当时官员贪污受贿,被发现之后数额足够大是要杀头的。而当时的参知政事副宰相叫王沔,这个人现在就在这,被叫来了当堂听着。
这个王沔的弟弟叫王淮,犯了贪污受贿罪,但就因为他哥是副宰相,居然就只被罚了打板子,而且这个板子还不是拖到公堂上打,是他自己回家打的,而且连官都没丢。
就这么个事,寇准当堂就把它掀出来了,说这太不公平了,司法不公到了这样的程度,老天爷不下雨我看也是应该的。
那太宗皇帝就一扭头,就问这个王沔,就在当场,说你们家有这事不?王沔说确实是有这事。然后王沔就被责备了一番。
史书上记载,自从这件事情发生了之后,太宗皇帝就知道了,寇准这个人可以用。所以后来什么枢密副使,把他提拔进权力核心,就是这之后的事。
好了,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件事情发生了之后,皇帝就能判断寇准这个人可以用?
是因为他刚正不阿吗?揭发了一件大案吗?肯定不是。
你想一个副宰相,听起来官很大,在皇帝眼里那叫什么大官?你这么公然包庇自己的弟弟,这肯定不是偷偷摸摸干的。宋太宗那什么人?那是一个情报工作做得很到家的皇帝。这件事情应该就是得到了他的默许。
所以如果说有人搞包庇,有人搞司法不公正,这里头不仅有王沔,而且就有宋太宗本人。你想他事后也就是责备了一下,也没有把他弟弟拖出来杀了,这些都没有。可见这里面他早就心知肚明。
所以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寇准居然有勇气当着众人的面,在朝堂上把这件事给掀出来。
当然这也还不是重点,重点是什么?这是我在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老师这本书《千秋是非话寇准》里面看到的解释。
原来这个寇准和刚才我们提到的王沔的弟弟,就是犯案的这个王淮,这两个人的关系非同寻常。他们什么关系?科举的同年。
没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寇准,刚才这个犯官王淮,还有名相李沉、王旦,都是太平兴国五年进士。
你看这得是历史学家对这个阶段的史料熟到这个程度,才能看出来的这个破案的线索。
好,看到这一点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宋太宗决定一定要启用寇准。因为寇准这个人六亲不认。
你想寇准的社会关系是非常简单的,祖上几辈都是平民,父亲虽然是个状元,但是没当过大官,所以寇准在开封城是独自打拼,他没有任何复杂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关系,对吧?当然了,你如果非要说他有关系网,那也有一个,什么呀?就是我刚才说到的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就这么一个科举同年的关系网。
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个关系网对他帮助非常大。什么李沉王旦这些宰相,都挺认这个关系的。所以这些人对寇准一直是明里暗里帮忙。
但是你反过头来看寇准,他是怎么对待这个关系网的?刚才这个事情你就知道了,那真叫眼皮都不眨。在公开场合就把自己的同年王淮给告发了,而且告发得那么难堪。
你想想看,一个官员没有什么别的背景,就这么一张关系网,居然他能够一抬脚,就把唯一的这张关系网给端破。这个勇气那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对吧?
好了,站在寇准的角度来看,你可以把所有的褒义词都扔他头上,说他大义灭亲,这是公正无私等等。但是站在皇帝眼里,这是什么?这不是一般的道德高尚,这是一种皇帝最希望臣子具有,但是很少有臣子有的,非常难得的政治品质。这叫什么?这叫不党。
一个不搞任何关系,不党的臣子叫什么?这叫孤臣。要知道在中国古代政治里面,孤臣,那是对一个臣子非常高的评价了。李鸿章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给自己写了一首诗,其中就有一句叫“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当然了,你要了解李鸿章的话,他肯定不是什么孤臣,那说明什么?说明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希望历史给自己这个评价。
什么是孤臣?所谓孤臣,就是自己不组建政治小集团,也不依附于任何政治集团,就凭自己的能力为皇帝效忠。这样的大臣,那在那个时候,那比大熊猫还要罕见。如果这个人不仅没有帮派是个孤臣,他还有能力,他还有担当,他还年轻,那就更不得了了。这说的是谁?这不就是说寇准嘛。所以他牛嘛。
你就这么想,假如您是一家公司的老董事长,你自己亲自面试,招进来一个名校毕业的大学生。这个大学生又年轻,业务能力又强,这本身已经很好了。但是你发现他身上还有一个品质,就是在公司里面除了董事长我,谁的账他都不买,对吧?公司里面那些待够了年头的老家伙们不敢说的话,他张嘴就敢说。为了公司发展,他什么人都敢得罪。那你说这样的年轻人,你是不是得把他当成个宝?肯定要刻意培养。
对,理解了这个情境,你就理解了为什么宋太宗眼里的寇准是个宝。他是一把雪亮的宝刀,抽出来遇神杀神,遇佛杀佛,而且只有这么一个把,能握在皇帝的手里。你说这是不是个宝贝?
寇准前半生的顺利,说起来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然他后半生的那些困顿,那些挫折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你想太宗皇帝对寇准那是真好,真提拔,真栽培。到最后怎么样?还是不得不和寇准翻脸。
翻脸的时候是在公元996年,这是哪一年?这是太宗皇帝去世的前一年。这个时候寇准还得了,虽然名义上是参知政事副宰相,对吧?但实际上他就是政务的主持人,他就是老大。因为其他的人不敢惹他。你看相吕端其他的同僚心知肚明,这寇准你别看他年纪轻,官位没有我们高,资格没有我们老,但是他在皇帝心目当中的地位,就是下一任宰相接班人。所以这个时候的政治事务,只要寇准说怎么办,咱们就跟着怎么办就行。反正寇准那个性格也愿意拿主意。
听明白了吧?寇准这个时候是以副宰相的职位,实际上已经大权独揽。那你想这个时候,太宗皇帝身体已经不行了,当年战场上受的箭伤一直也没好,所以他心知肚明自己没多少日子了。如果这个时候他不是忍无可忍,太宗皇帝怎么可能把自己多年刻意培养的宰相接班人寇准,这个时候给轰下台呢?没办法了。
你说发生了什么事呢?起因是一件很小的事。有人是觉得寇准在一项人事安排上不公平,就告状一直告到了皇帝这儿,说寇准不对,寇准专权,他很专横。告状的时候寇准不在现场,皇帝就拿着状子,就问这个宰相吕端,说怎么回事你是宰相,怎么有人告寇准专权,寇准连你的话都不听?
吕端就说,说实事求是,这种人事安排都是寇准定的。他这个人性格刚强你知道的,喜欢说了算。我虽然是宰相,但是我岁数大了,我也不好跟他争辩,怕伤了国家的体面。吕端这不算告刁状,他说的是实情。
好,正说着寇准进来了。寇准一听马上就说,说这种人事安排都是我和你们一起决定的,大家是集体决定,怎么一旦出了事,算到我一个人头上呢?大声在朝堂上吵起来。
太宗皇帝就提醒他说你别这样,你们这些人都是宰相,宰相大臣在大殿上这么争执有失体统。那你想如果这个时候寇准就此罢休,这事不就可能就算了。但是不行,寇准那个脾气上来了,非要争个是非曲直,这事到底是谁说了算的?你是宰相你同意的,虽然是我提的。现场就吵成了一锅粥。
那太宗皇帝这个脸就拉得老长。他这个时候就说了一句很重很重的话,他说你就是一只鸟,你就是一只老鼠,你也得通人性,何况你是个人呢?太宗皇帝把这话都拽出来了。但是万没想到第二天,第二天早上,寇准竟然抱着一堆宰相府文件的记录本,又出现在朝堂上。来来来,你们不是说我不对吗?我们当时讨论,所有的文字记录都在这,咱们当着皇帝的面,咱们就一条一条说,一条一条扯,到底谁对谁错?就摆出了这么个架势。
太宗皇帝是一声长叹,也罢,你走吧。寇准就此罢职。
我们回顾这个过程,太宗皇帝为什么对寇准绝望呢?不是因为具体哪件事做得不对,也不是因为什么专权专横,威胁到了皇帝,不是因为这些。只是因为寇准坚决只当一把锋利的刀。他拒绝和周边的网络做任何合作,或者说妥协,或者说包容,甚至对皇帝本人也是这样。对,你是一把宝刀,但是太宗皇帝发现,你的锋芒可以伤到周围所有的人,而且我皇帝的手也不见得能握得住你这把宝刀的刀柄。那怎么办呢?那这样的刀你再锋利,我也只好放弃。
对,这是寇准第二次被从皇帝身边的重要岗位上给摔出去。后来还有第三次,还有第四次,还有第五次。每一次的原因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寇准自以为做了很正确的事情,而与此同时,他也严重破坏了和周围的关系。最终因为成了一个麻烦制造者,或者说是和整个政局格格不入的人,不得已所有的周边人都拿他没办法,说你走吧。他只好被排除出了政治中心。
听了我刚才讲的寇准的故事,你可能会说,这是那个时代对一个坚持原则的,不愿意同流合污的人的不公平。你也可能会说性格就是命运,这是一个才华出众,但是性格糟糕的人的人格悲剧。
好吧,那寇准的故事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呢?
有人说寇准的一生就是一个性格悲剧,因为性格决定命运,你性格这么糟糕所以命运悲惨。但是我倒觉得不尽然,因为如果是性格悲剧的话,他年轻的时候就这性格,但是寇准年轻的时候多顺,他的前半场多辉煌。所以我倒是觉得寇准的一生,其实是一个成长悲剧。
此话怎讲?你看回到这一年,公元1015年,这一年寇准54了。他好不容易又得到了一个机会,在中央宰相的位置上工作。但是怎么样呢?10个月他就把工作又给弄丢了。具体什么原因那真的是一地鸡毛,历史上都有记载。简单说,就是他跟周围的同事因为一点点小矛盾就开始闹,然后闹得不可开交。到最后身边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具体的是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寇准,你只要在朝堂上这么闹下去,其他人其他的工作都没法干。所以最后皇帝只好请他走人。
寇准走了之后,真宗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说你看这个寇准岁数大了,经过的事按说也不少了。我是以为他那些毛病多少也能改改了。但这次回来我是没想到,我看他今天做事的样子,比他年轻的时候,比他过去的时候还要过分。
这个皇帝也是没辙了,因为同样的话真宗不是这一次说,以前真宗用寇准的时候,也说过几乎一样的话。真宗皇帝的爸爸太宗皇帝,也几乎说过一样的话。你想这说明什么?说明两代皇帝从一开始,对寇准这个人的长项和缺点都很清楚。他们只是觉得寇准这个人的长项和优点实在太突出了,实在是人才难得。不是有这点儿缺点吗?没关系,我有很多办法。比如说我敲打敲打他,他能好点。或者是我让他在基层历练几年,吃点苦头,他能好点。或者是我找个人,比如说毕世安那样的老臣,我放在他上面看住他,他能好点。这个故事我们以前讲过。或者干脆我们把问题交给时间,等寇准这个人岁数大点,他成熟一点,他能好点。
两代皇帝都没有想到,寇准这一生那真的是印证了那句话,叫男人至死是少年。寇准34岁的样子,和他54岁的样子没有什么区别。他一样嫉恶如仇,一样我行我素,一样是想到了就做,看不惯就吵,吵不赢就接着,一直到别人让他走人。说白了他这20年没有什么成长。
既然都说到这个词了,那咱们就认真看看,到底什么是成长。我说一个私人的经历跟你分享。很多年前有一位行业老前辈跟我这么说,他说一个人的硬实力,其实到20多岁大学一毕业,基本就定型了。后面的成长体现在哪儿呢?不体现在你自己身上,而是要反映在你和你周边的社会网络的关系上。他总结了一句话,叫人的本事靠自己。还有一句,叫人的成长在网络。
我们在当学生的时候,更相信人的本事靠自己。而到了社会上,人的成长在网络,这是我们的关注点。我当时20多岁真的不太懂,我就问这位前辈,我说简单理解是不是就是我要跟周边的人搞好关系?他说不是,你可别误解,不是这个意思。你要是为了搞好关系,刻意讨好周边的网络,你的网络恰恰不再成长。你的网络成长的标志是什么?是你能向周边网络输出秩序。这个词对我影响太大了,向周边网络输出秩序。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记得他还跟我说了一套话,这套话后来在跨年演讲上我还讲过。他说20岁的人什么叫成功?有人愿意带你这叫成功。30岁的人什么叫成功?有人愿意用你这叫成功。那40岁的人呢?什么叫成功?有人愿意捧你这叫成功。而50岁的人呢?什么叫成功?有人愿意跟你,这才叫成功。你看这就是一个从社会网络再来回看一个人一生成长的视角,很独特的一个视角。
我们再来回溯一遍,人这一辈子你的周边网络,你应该向它输出什么样的秩序?你看20多岁的人,最大的成功不是自己能变得多强大,20多岁你能多强大对吧?而是你要被强大的周边社会网络接纳。就是周边那些成功的人一看,这个年轻人行,我愿意带他。这就是所谓的20岁的成功是有人愿意带你。
那等你长到30岁,你就必须成为这个网络的一个节点了,一个很重要的节点了。这个节点不见得很粗很大,但是应该有一条,就是你能独当一面。大家愿意把一件事,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放心交给你。那也就是你成了叫有人用你。你看这就是30岁,你要向周边网络输出的那个秩序,事情交给我你很放心。
好,再过10年到了40岁,那你周边的社会网络也进一步强化了。不仅你这个节点很强,而且因为你不断迭代周边,你周边的节点也很强了。那强节点和强节点之间要互动,这是什么?这不就是有人捧你吗?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会,就20多岁大学毕业的时候,你说自己的同学关系也很要好,但是互相之间都嫩得很,互相也帮不上什么忙。但是你等到40岁再来看,你会发现自己的朋友同学,每个人都开始有点社会地位和独特的资源了,认知也开始升级到位了。那就可以互相出主意,互相给资源,互相帮忙了。这就是40岁有人愿意捧你。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强节点和强节点的网络互动形成了。
那到了50岁呢?进一步输出秩序要变化了。一个人应该呈现出那种叫桃李满天下的状态。你有很多弟子,有很多小弟。你不仅是网络的重要节点,而且应该向整个网络输出秩序了。周边的节点都因为你的存在而受到好处。这是什么?这不就是所谓的有人愿意跟你。你看这套话,50岁有人愿意跟你。
我自己很有幸,30岁不到就听到了这番话,一直受用到了现在。这番话里面什么成功不成功的那些因素,咱们先搁到一边。这番话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人是什么?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人的一切价值,都可以从网络的角度来观察。这对当时的我来说震撼不小。
你想我们这代人,我们的价值观,基本上都是在学校时候形成的。那个时候我们以为世界是什么样的?作为一个学生,对吧?我们以为考试是不许交头接耳的,人是要各凭本事闯荡世界的,世界是按照个人的本事和成绩公平分配果实的,人是只要真理在手,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这就是我们上学时候的那个世界观,对吧?那你可以对照一下,今天我们刚刚讲的那个寇准嘛。他不就是生活在这样的观念世界里吗?
对,科举出身的人,在考场上凭自己的本事,一字一句拼杀出来的人,他这么想问题可能也很正常。但是真实世界是这样的吗?不是。我来给你举个例子,你来感受一下,真实世界到底有多复杂。我们还是说寇准。
寇准这一生有一个很著名的转折点,就是澶渊之盟之后。我们在《文明之旅》1005年那一期说过。澶渊之盟之后,寇准觉得自己立了大功,他是志得意满。真宗皇帝对他那也是,至少表面上是充满了感激。这个时候据史料记载来了坏人,谁呀?王钦若。
这个坏人王钦若,就跑到真宗皇帝的耳朵边上进谗言,说什么澶渊之盟,那就是一个城下之盟。什么寇准,那就是个赌徒,把你皇帝的命当赌注往赌台上放,孤注一掷。据说真宗皇帝当时脸就掉下来了,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于是就开始讨厌寇准,后来果然就不让寇准当宰相了。这就是史书上的记载。
那事实是表面看起来这个样子吗?就算这段史料是真的,其实我不太信的。好,就算这段史料是真的,用人之常情来判断,事实有没有其他角度的解释?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我来帮你推演一种可能。
你想当时的寇准已经狂到了什么程度?他居然公开当着人面,跟皇帝说这样的话,说你看看当年在澶渊的时候,我要是什么都听你的,那澶渊之盟这事能办得这么快嘛?都听你的,这结果能这么漂亮嘛?他说这样的话。
皇帝当时也是修养好,说对,澶渊之盟确实不该听我的,都是你的功劳。好,你如果在我们今天现代社会,你哪怕当过再小的领导,你旁观这个场景你什么感觉?这就是皇帝修养好,但是这样的大臣出现在朝堂里,没法用了。不是你过去功劳大不大的问题,是将来我们君臣之间没法处了。一个下属这样,你上级还怎么当?
但问题是皇帝有难处,皇帝不能马上跟寇准翻脸,为啥?因为寇准刚刚立了这么大的功劳,你皇帝马上公开地无来由地跟他翻脸,你这不叫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嘛。这个名声皇帝也是不愿意当的,所以只能慢慢找机会。
好了,这个时候一个坏人叫王钦若,凑上来给寇准进什么谗言,什么城下之盟,什么孤注一掷,说了一堆这个说辞。那请问皇帝是因为王钦若这个时候的提醒,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吗?才恍然大悟吗?才把脸子掉下来的吗?不可能嘛。真宗皇帝又不是个傻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只要是个正常人,这些念头他在脑子里全部都转过,不需要别人提醒。
他早就有这个念头,只不过现在人功劳太大,那么先哄着再说呗。好,王钦若进的这番谗言,你觉得有用吗?有用。至少皇帝这个时候得到了两个信号,清晰的信号。第一,有一个人,至少有一个叫王钦若的人,愿意跳出来公开和寇准唱对台戏。寇准是有政敌的。第二,王钦若提供了批评寇准的整套说辞,什么孤注一掷,什么城下之盟,这些说辞现成的发明出来了。
好,这意味着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对寇准动手,把他请出中央,这就不是我皇帝一个人的意思,不是我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有人愿意替我下手,有人替我找到说辞,有人愿意替我在历史书上背锅。那我真宗皇帝就顺水推舟,把这事给办了。这不是我皇帝我自己翻脸无情,这是有人看不惯寇准,寇准团结不好他的同僚。
对,高明的政治家从来都是这样的。他们不是天天按照自己的意志予取予求,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是的。高明的政治家是紧紧盯着整个政治网络,观察里面每一个细小的变化,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找到各种力量之间的每一个缝隙,用纵横捭阖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诉求。这才是高明的政治家,对吧?是利用动势。
所以你看这故事要是这么理解,这就不是一个王钦若进谗言,真宗皇帝变心了的故事。而是什么?是整个政局网络出现了一个不利于寇准的裂缝,而真宗皇帝借机抓住了这个裂缝的机会,请寇准出局。是这么个故事。
所以寇准不是被王钦若和皇帝赶走的,他是被这个网络格局的演化变化挤出去的。
你再看这其中所有的人,都不是我行我素的人。他们对环境,只能对环境的变化刺激,做简单反应的人。所有人都是盯着这张网,根据这张网的变化,因时而动,因势而变。
好了,你明白网络中的政治家是怎么行动的,你再反过头来看我们这位寇准。寇准这一辈子就相信一件事,就是我这个节点的本领,我的判断。他一生都是孤立在网络之外的,他一生也不害怕得罪网络上的其他节点,管你是我的同僚还是我的同年,该怎么的就怎么的。他反正觉得凭自己的本事,凭自己对大宋朝的忠诚,我自然就能获得皇帝的信任和支持,那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叫什么?这就叫孤臣呐。孤臣寇准,这是皇帝对他的期待,也是他对自己的期许。但是很可惜,这样的孤臣在这样真实世界当中是待不下去的。
所以我在做这期节目的时候,我在写稿子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我真能穿越回去,我特别想把我那位老前辈的话告诉他。对联,上联人的本事靠自己,下联人的成长在网络。
这就像那句著名的诗写的,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当然了,寇准的悲剧还没有完。就在5年后,我们在后面的1020年,还会再次说到寇准。那个关于寇准的故事更加凶险,更加血雨腥风。
但是今天这期《文明之旅》节目的最后,我还是想跳跃一下,跳到寇准的晚年。那个时候他已经不是当朝宰相了,那是公元1022年。61岁的寇准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一个非常非常小的芝麻官。而且过程中他还差点性命不保。
突然有一天他在雷州待着的时候,听到一个消息,他的死对头,一直想要谋害他的那个丁谓,居然也被贬了,而且比他还远,比他还惨。他贬到哪?贬到了海南岛的崖州。更要命的是什么呢?从开封到崖州,正好要经过雷州要过海。所以你看,两个政坛上的死对头,在雷州要来一个擦身而过。
这个时候寇准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他派人送了一整只蒸羊给这个丁谓。要知道在宋代吃羊肉是很高级的一件事情,所以一整只蒸羊是一份厚礼。丁谓一看这寇准还想着我,也不记仇,说我能见见寇准吗?寇准就托人给他带话,说算了算了,不见也罢了。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寇准家里的仆人一听说什么丁谓要来,就想趁机去杀了丁谓报仇。寇准知道之后就把家里大门一关,在院子里面摆开了一张大桌子,桌子上面放满了各种各样的赌具,说来吧,大家都来,来坐,随便玩,就是不准出门。然后寇准老爷自己搬了一个躺椅,就坐在旁边看大家玩。直到丁谓走远,他才下令打开大门,放他的仆人出门。
我读寇准的史料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内心里有一种欣欣然的感觉,就是替一个老朋友高兴。隔了这一千年,我好像和寇准对视了一眼。寇准,寇准寇平仲寇莱公。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显露出了对世界宽容的一面。你终于漂亮地把握住了和他人相处的分寸。你了不起。你终于和这个时代,这个网络和解,融为一体了。恭喜你,寇准。
好,这就是我为你讲述的公元1015年。咱们明年公元1016再见。
下面是本期节目的感谢。儿童节刚过嘛,今天我们就感谢两位在线下组织孩子们一起看《文明之旅》的朋友。那一位是广州线下观影团的杨宇同学,他这次是在广州市越秀区的少年儿童图书馆,组织了一群7岁到10岁的孩子,一起看我们的《文明之旅》。很荣幸。当然老师特别棒,他们现场还带着孩子们梳理了1800年到1912年的大事记。你看孩子已经跑到我们节目前面去了。
另外一个,是上海市松江区的石湖荡镇文化活动中心举办的儿童节的阅读沙龙。除了看我们的《文明之旅》节目之外,他们还带着孩子们做了一场思维拓展练习,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边比赛边找答案的线索。感谢你们,为这些不到10岁的孩子们种下了一颗文明的种子。
这期节目的最后呢,我还想致敬一个人。1015年这一期我们聊的是寇准,我想致敬的这个人呢是关汉卿,元代的关汉卿。但是我想说的不是他那些著名的杂剧,什么《窦娥冤》、《单刀会》,而是他写过的一支散曲,叫《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我们这期节目讲的是孤臣寇准,你听听看,这支散曲描述的那种人格,像不像就是在说一个孤臣。我先把这支曲子念给你听。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惩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听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跑、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罗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你看这段话拿来形容孤臣寇准,是不是也挺贴切的?这就是咱们中国语言的好处,就是每一种人格,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曾经被人用如此生动的语言描述过。这种生活的正当性,也都被古人用自己的生命历程证明过。所以我们在讲文明的旅程,哪里仅仅是在讲故事,我们其实是在讲每一种人生活法,映射在我们自己身上,可能会有的那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