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次浏览

刘太后为什么不称帝?|罗振宇《文明之旅》1033

你好,这里是《文明之旅》。欢迎你穿越到公元1033年,这是大宋明道二年,大辽重熙二年。

这一年的农历三月份,大宋朝的刘太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章献明肃刘太后去世了。她摄政11年,享年65岁。刘太后的死其实没有太多的征兆,此前史料上也没有记载她身体有什么问题,而这一次从发病到去世,也就三四天的功夫,那个病看起来是非常严重的。因为朝廷一出手,就把当时所有能想的办法全部都用上,比如说首先是大赦天下。这次大赦不得了,不仅把我们节目前面提到的寇准、曹利用这些已故的大臣,哪怕是像那些罪名确凿的已经处死的宦官,像周怀政、雷允恭这些人,也一律官复原职,可见朝廷决心有多大。还有就是召集全国的名医,快马加鞭进京,天下所有的僧道都要为太后祈福,当然这些措施也没什么用,刘太后还是撒手尘寰。

要知道,在北宋所有的皇后太后当中,这位刘太后活了65岁,已经是最长寿的了。一直到了南宋,就是高宗赵构的那个夫人,叫吴太后才活了83岁,才打破了刘太后这个记录,所以刘太后算高寿吧。刘太后这一生其实是一言难尽,很少有这样的人,她只活了一辈子,但是她的身上有几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你看围绕刘太后至少有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就是民间传说的版本,所谓的“狸猫换太子”,说的就是她。大概意思就是说,大宋后宫里本来有两个娘娘,刘太后就是刘娘娘,还有一个李宸妃是李娘娘,这个刘娘娘是抢了李娘娘生的儿子,然后非说李娘娘生了一个妖怪,一只剥了皮的狸猫。结果就是这个坏娘娘刘太后,最后是垂帘听政享尽了荣华富贵,而李宸妃李娘娘受尽了冤屈和贫寒,流落民间甚至还瞎了一双眼睛,后来是因为得到了包公包拯的拯救,才和宋仁宗母子相认。比如说我们常听的京剧,什么《遇皇后》《打龙袍》,说的就是这一段故事。整个这个民间传说故事里面,只有一点是符合事实的,就是李娘娘李宸妃,确实是宋仁宗的生母。至于其他的戏剧里面的细节,距离历史真相就太远了。比如说这李宸妃,从来就没有和刘太后平起平坐过,刘太后是皇后,而李宸妃是一个无名无分的侍女,然后一路也提拔了,什么才人婉仪,到了临死前才是一个正二品的封号,叫“顺容”。而所谓李宸妃这个称号,是她临终的时候刘太后给她封的,这时候品级才上来一点,而且这个李宸妃从来没有被迫害过,她在后宫里面度过了平静的一生。现在我们讲的是1033年,就在前一年,1032年大宋明道元年,这李宸妃就死了,所以也并没有后来什么和宋仁宗母子相认那些情节,没有了。至于包公包拯,这个时候包拯虽然已经中了进士,但因为他是个大孝子,他说我不当官,我要回家孝养父母,所以这个时候包公是平头老百姓一个,他也搭救不了这位李宸妃。但是没办法,“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太符合老百姓那种朴素的爱恨需求,所以刘太后你看要强了一辈子,万万没想到自己身后留在民间的,居然是这么负面的一个形象,替她觉得冤。

你可能会说这也不冤,毕竟你刘太后抢了别人的孩子,而且还撒谎,这确实是个道德瑕疵。这就是用现代人的伦理观,来看待古人的行为了。首先在古代的大家族里面,我们先不说皇家,就是平民老百姓大家族,那个地位低下的妾,或者是普通的丫鬟,生了主人的孩子,孩子交出来交给正妻,或者是地位比生母高的妾室来抚养,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宫廷里更是如此。举个例子,清代宫廷里面后宫女子生了儿子,如果生母地位不够高,都是要把孩子交出来的,交给地位高的后妃来抚养。比如说那个著名的雍正皇帝,他的生母生他的时候才18岁,所以雍正生下来,就被交给当时的皇贵妃,叫佟佳氏来抚养,雍正皇帝这辈子和他的养母关系极好,和他的生母反而感情疏远,这才引出来后来雍正朝的很多剧情,当然这是后话,等我们《文明之旅》讲到清朝的时候再说。这是一点就很正常,还有一点,你想真宗皇帝去世的时候,宋仁宗这个小孩多大了?13岁,所以宋仁宗交给刘太后抚养,而且不告诉孩子他的生母是谁,这是谁的责任?这是谁的主意?这是谁的安排?这是宋真宗的安排,而不是刘太后个人的贪心,而是真宗皇帝生前亲自主导的一项政治安排,早就做了这个政治安排13年。那你想为什么这么做?符合人之常情,假如我是真宗皇帝,我只有这么一个硕果仅存的儿子,就是宋仁宗,我也只有这么一个信得过的政治接班人,就是刘皇后,那你想为了让自己身后的政治过渡安全平稳,为了让宋仁宗和我的刘太后像亲生母子一样相处,彼此更加亲密无间,彼此信任,这当然更符合我的期待和政治需求。跟我这么重大的政治安排相比,一个普通宫女的悲欢,就只能委屈委屈吧,所以说这不能说是刘太后本人的什么道德瑕疵,如果真说有道德瑕疵,宋真宗的那个责任其实更大,这就是刘太后身上的第一个故事,叫“狸猫换太子”,太冤了。

第二个故事就是近些年来电视剧最热衷的情节了,你看我们以前讲过嘛,刘太后出身贫贱,按照司马光的记载,她是一个耍拨浪鼓的民间艺人,先是嫁给了一个银匠,然后银匠缺钱,才把她卖给了当时还是皇子,襄王的宋真宗,宋真宗太喜欢她了,一辈子持续不断地为她创造机会,从最开始的普通宫女一直到皇后,再提拔成皇太后,到垂帘听政的皇太后,这故事听在我们现代人的耳朵里,那还了得,这既是一个普通人逆袭成功的故事,也是一个忠贞爱情的故事,还是一个后宫斗法的故事,所以这样的爽剧当然大受欢迎,这是发生在刘太后身上,我们现在看到的第二个故事。

刘太后其实还有第三个故事,这就是传统士大夫爱讲的了,就是刘太后当了垂帘听政的皇太后之后,她怎么私心萌动,不断试探有没有当皇帝的可能,一会儿要走在皇帝前面了,一会儿要穿一身皇帝的衣服了,等等等等搞各种小动作,但是士大夫们不干,一个个官员反复挺身而出,拦在太后前面说不可,说不行,所以最后刘太后没能如愿,这也是一个故事。好,那今天我们在1033年,我们就重点聊聊这第三个故事,就是刘太后她到底有没有当皇帝的野心,以及对她这11年的垂帘听政,我们究竟该怎么评价。

很长一段时间,从真宗皇帝去世的1022,到我们现在讲的这一年1033,11年,大宋朝堂里面,有一个大家一直不敢正面触及,但是又始终高悬在场的一个话题,就这位刘太后,她自己想不想当皇帝,会不会这又是一个武则天,这个猜疑它可不是空穴来风,因为记载在史料里面,两方面的事实它还都有。有的史料就说,说太后在祭祀的时候,穿了本来只有皇帝才能穿的服装,大家就猜你啥意思?还有的史料说,刘太后临终的时候,好几次扯皇帝的衣服,宋仁宗就傻了,说这啥意思老扯我衣服?有人就说,这不就是想穿着皇帝的衣服下葬吗?到了还是想当回皇帝,当然后来这事没办成,你太后穿着皇帝的衣服下葬,到了那边见了先帝,就问你好意思不好意思,尴尬不尴尬?但是与此同时也有史料说,比如说有人建议刘太后仿照武则天,在自己的刘家,仿照天子的规格立上七个宗庙,这就是当皇帝,这回就轮到刘太后问了,你什么意思?我不能做这种对不起祖宗的事,你看她这个表态她也有。那你说这武则天,咱们这位刘太后,她到底是想当还是不想当呢?两方面记载都有,如果非要让我下一个判断,那我认为不会,为什么这么判断?首先一点,就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刘太后11年的执政风格,它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特征,她是在为交班交权做准备,而不是在为抢班夺权做准备。请问刘太后执政是个啥风格呢?她就是在原来的政治框架上修修补补,能省就省,能防就防这么个风格,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叫保守主义的风格,像是一个善于踩刹车,但是不大喜欢加油门的司机,这么保守的政风,当然是一种代为看摊子的状态,而不是什么锐意创新,憨着劲儿要另起炉灶的这么个姿态。我举个例子,你看是刘太后结束了宋真宗后期搞的那些神神叨叨的宗教活动,你看我们《文明之旅》早些期节目就能知道,这件事情其实比表面上要难得多。表面看真宗皇帝搞什么东封西祀,大建道观这些事,既浪费钱也败坏了政治风气,大家都知道这事不对而且不可持续,所以按说真宗前脚一死,后脚就停止,好像没什么难的,其实不然,为啥?因为掌权的刘太后,是真宗皇帝的皇后,在政治路线上,她必须追随她的夫君呐,至少不能在明面上和她的丈夫拧着来,所以你丈夫一死,你后脚就搞什么拨乱反正,这不行的。所以如果刘太后主持这次改变,这个弯子就要慢慢地转,而且要转大弯,这就需要政治智慧了。

刘太后一上台就先干了一件事,把那些假造的什么天书,全部都送进了真宗皇帝的坟墓,陪葬了,而且那话说得很好听,说像这样特别的祥瑞专属于先帝,不应该留在人间,追随先帝去吧,你看没毛病吧?先帝喜欢这一套,那就顺着先帝的意思带走呗,这个动作很关键,因为天书没了,围绕天书搞出来的那些神神叨叨的花样,就都变成了叫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一次釜底抽薪。然后刘太后就开始了下一步的动作,真宗皇帝在的时候,发明了大量的宗教节日,每到这些节日,都要搞全国性的宗教活动,花钱如流水,刘太后她也不是一把裁撤,她是切香肠一次切一片,比如说有的宗教活动,原来一年搞很多次,现在减少一些次数,原来一搞就全天下同步搞,现在搞成轮流搞,今年你办,明年你办,原来一次要设2000多个神位,现在少设点,2000改成500,原来搞一次要赏赐很多的人,那花钱就多了去了,现在行了,赏一杯茶喝喝得了,等等等等,刘太后是花了好几年的时间,终于把宋真宗后期的宗教狂热氛围给压下来了,而且还不能让人感觉到这是违背了先帝的意愿,还得说这是先帝本来就想干的,后来先帝生病了来不及干,所以我刘太后是继承先帝遗志,我才这么干的,你看这一系列动作的特征是什么?是给一辆狂奔的车踩刹车。还有咱们去看刘太后执政的这11年,她主要是在原有的政治结构上搞减法,专注于省钱,比如说什么严格核算项目费用,减少部分官员的俸禄,裁撤一些部门,甚至连给皇帝上尊号的宝册,能不用黄金尽量不用,省着点花,这个阶段朝廷又几乎没有什么大兴土木的项目,所以你看主要还是在踩刹车。她在用人上也是这么个风格,有这么个事,刘太后刚刚垂帘听政的时候,就当着宰辅大臣们一通哭,这个掏心掏肺地哭,而且边哭边说说国家现在多难呐,多亏了你们这些大臣,来你们以后有没有什么亲戚朋友要照顾的,你们赶紧把名单写上来,报到我这儿,我以后想办法给他们一点好处,这大臣们一看行,刘太后这行慷慨,就把自己亲戚的名字都开了单子报上去了,刘太后很认真,把这些名单做成了表格,贴在了自己卧室的墙上,这是干啥?这是为了给他们好处吗?哪儿呀?是此后但凡有大臣主张要提拔谁,给谁好处,刘太后就拿这张单子去和那表格去对,看看是不是朝中大臣的某个亲戚,你们提拔官员是不是在伺私舞弊,所以这份名单就是大臣们不打自招的关系网清单,这上面的人永远别想得好处。那你想这份心机当然是很深,但是听完刚才我们说的这些事,你不觉得吗?这刘太后不像是一个要建立自己势力的大野心家,倒像是我们民间说的叫“把家虎”,一门心思就是替儿子守着家底,一边防着别人算计自己的孤儿寡母,一边是拼命攒钱准备给儿子娶媳妇,要是在民间,就这么一个老太太的形象,就这么一个能干仔细,为儿子操碎了心的老母亲的形象。

这就要说到刘太后和她的养子宋仁宗之间的关系了,刘太后管束这个小孩宋仁宗是非常严的,从来不假以辞色,有一个细节,就宋仁宗的身体其实不太适合吃海鲜,估计是过敏,刘太后就禁止宫里面出现什么螃蟹虾这种东西,一律不许吃,但是皇帝小孩他嘴馋,另外一位宫里面的杨太妃,也是皇帝的养母,杨娘娘就心疼了,就偷偷拿给皇帝吃,还一边说,说刘太后何苦非要这么苦着我的儿,小孩子那你想谁对他好,谁宠着他,他就跟谁亲,所以宋仁宗从小就跟这个杨娘娘关系更好一些,就这个事你咂摸一下,刘太后虽然不是皇帝的亲生母亲,但是真的像亲生母亲一样负责,如果光想着自个儿,要么放任孩子不管就行了,你爱咋地咋地,要么就是骄纵孩子的任何需求,图个不招孩子讨厌,将来母子互相之间相安无事,但是你发现没有,刘太后可都没有,而是主动地一肩挑起了严父和慈母的双重角色,这种对皇帝无微不至的照顾,是刘太后人生很自豪的一件事。有一次她见到一位曾经反对过她的大臣,就说你过去不是不想让我参与国事吗?那个时候你好过分,今天你看到我这么尽心地养育皇帝,你觉得咋样?这位大臣就说了,说确实,确实我原来不知道您这么道德高尚,这位大臣的话也许有拍马屁的成分,但是刘太后在这段对话里面透露出来的那种,我养育了皇帝的自豪感,那是真情实感。司马光后来对刘太后有这么一个盖棺论定的评价,说她有四大功劳,首先就是保护了养育了皇帝宋仁宗,剩下才是什么,维持了秩序,任用了贤臣,安定了中外什么的,现在你理解我前面说的那个判断了,刘太后执政11年,她是在为交班交权做准备,而不是在为抢班夺权做准备。如果是为了抢班夺权,那就应该多为自己搞一点政绩工程,多花点钱,多笼络一些人嘛,而对皇帝的成长,她至少不会这么上心。

听到这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就是如果刘太后是为交班在做准备,那她为啥不交呢?为什么刘太后到死也不愿意还政给宋仁宗呢?这似乎是刘太后执政生涯中的一个瑕疵,也有人据此判断,说她的权力欲是不是太旺盛了?我倒是觉得这个结论可以稍稍改一下,就这个词可以改一下,不是权力欲太旺盛了,而是对宋仁宗的控制欲太旺盛了。如果是权力欲,那就是两个最高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太后和皇帝之间的矛盾,如果是控制欲,那就是母子之间的矛盾,这里面是有一个微妙的区别了。权力欲是对全天下的权力,控制欲是对这一个具体的人的权力控制。

有一个细节可以说明这一点,刘太后在临终的时候,居然在遗诏里面写着让杨太妃,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那位偷偷给皇帝吃螃蟹的杨娘娘,让她接着当皇太后,皇帝要按照祖宗留下的规矩听政,但是如果遇到军国大事,就要和这位新任的皇太后杨娘娘一起商量着办,这是写在遗诏里面,朝臣们一看就炸了,那哪行,好不容易把你给熬走了,哪能又搞出这么一位太后垂帘听政,所以后来遗诏发布的时候,大家对个眼神,就齐心合力就把这句话给删了,杨娘娘本人也没啥意见。你看如果是为了权力欲,自己都要死啦,那还把手伸那么长干什么呢?但是如果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控制欲,那就可以理解,是管儿子多大,她都会觉得孩子还小,我可得想法替他把着点嘛。《宋史》里面就记载了这么一个事,说有一次刘太后逮着一个大臣,就拼命地问,说你说说,外面有人说我什么坏话不?这大臣哪敢瞎说,就不吱声,太后反复逼着他说,非说不可,这位只好说,说别的呢我也没听到啥,就是觉得你看皇帝老大不小了,20出头了,成年人了,太后应该及时还政,这刘太后就借此机会就解释了一下,说我可不是贪恋权位,还是因为皇帝太小,20多岁,宫里面这么多什么内侍宦官,我怕皇帝制不住这帮坏人,你看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而且是一个性格上精明能干的母亲的角度,这么想是不是也很正常?对宋仁宗从小在宫里面长大,虽然现在20多了,年轻人他能有啥社会经验,如果真的大权在握,被身边的这些人哄得团团转,这不是没可能的,所以控制欲极强的那个老母亲,她不放心嘛。现实生活中,你也应该能够看到一些这样的母亲,就是自己精明能干,儿子老大不小,还被她牢牢地掌握在手心里,她这不是在和儿子争权力,她这是在干啥?她这是在和全世界争夺对儿子本人的影响力和控制权。

既然都说到这儿了,我们就顺便再解释一件事,刘太后为什么搞出那种什么在祭祀仪式上穿皇帝衣服的事,这难道不是她有野心想当皇帝的表示吗?其实刘太后干过很多类似的事,比如说她还把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宁节”,请注意,这也是中原王朝历史上的第一遭,在此之前只有皇帝能这么干,能把自己的生日定为节日,现在你看太后也这么做了,这事连武则天都没干过,刘太后干到了,那你说这也是为了当皇帝吗?好多类似的事,我有一个推测,什么穿皇帝的衣服也好,让自己的生日成为节日也好,目的很可能只是在提升太后的地位,更能和小皇帝平起平坐,仅此而已,而不是让太后变皇帝,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刘太后更可能是想让自己成为历史上最有地位的太后,而不是让自己成为又一个成了皇帝的太后。好了,刚才说的是我为什么判断刘太后不会当武则天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她的执政风格不是在为当皇帝做准备嘛。

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就是武则天虽然做了皇帝,建立了武周王朝,但那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成功先例,武则天没有干成的事,刘太后她更没有机会干成啦。

中国历史的连贯性带来一个很有趣的后果,就是后人办什么事,都得盯着前人的经验。刘太后到底想不想当皇帝,假设她有这个念头,她就得盯前人的经验,她前面的那个案例就是武则天,她得研究。我们现在讲的是刘太后去世的1033年,在此之前大约300年,就有一位先做皇后再做太后,后来当皇帝的武则天,武则天要论政治才能和治理成就,非常了不起,但是她在当皇帝这件事情上,她只成功了一半,什么意思?当皇帝可不只是自己戴上皇冠那么简单,而是要开创一个法统,你的皇位得能传下去,才算你最终成功。所以武则天搞出了一个武周王朝,确实也称孤道寡当了皇帝,过了15年的皇帝瘾,但是到了呢?在武则天的垂暮之年,82岁高龄,还是遭遇政变,把政权又还给了老李家,她创建的武周又变回了李唐。

请注意,你要去分析这一段历史,这不是因为武则天权威不够,或者是敌人太强,不是因为这一类障碍,背后其实是一个几乎无解的逻辑难题,什么意思?我们简单分析一下,你想武则天自己当皇帝可以,但是您死后呢?您的皇位传给谁呀?两种可能,一种是传位给自己的亲儿子,但是一看亲儿子姓李,传位给自己的亲儿子,那不就等于把皇位又还给了老李家吗?她武则天折腾大半辈子,开创的这个武周朝不就昙花一现,她不就白折腾了吗?好了,那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有,传位给自己的侄子,你侄子姓武,可以延续武周王朝,但问题是侄子当了皇帝,将来搞祭祀,他会把一个姑姑放在宗庙里吗?不会,只要还是男权的宗族社会,他皇帝祭祀只能是自己的爸爸和爷爷,没你姑姑什么事,那武则天也是白忙活一场。所以你看这就是一个逻辑难题,武则天的面前只有这么两条道,要么武周这个王朝根本延续不下去,要么武周王朝延续下去了,但是没她这个创始人什么事,你要是武则天你恼火不恼火?你就说你怎么选?反正到了武则天的晚年,她身边的很多人,比如说我们都知道那个大名人狄仁杰,就反复在她耳朵边上就劝,说你想姑侄母子,你说哪个亲?立了亲儿子当太子。

虽然武周这个王朝算是保不住了,但是您毕竟死后还有人祭拜,得选这个。

说有一次武则天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只大鹦鹉大鸟鹦鹉,两个翅膀都折了,这啥意思呢?她醒了之后就问狄仁杰,说我做了个梦,你说啥意思?狄仁杰说这不就明摆着吗,鹦鹉那就是说的您呐,您不是姓武吗?这鹦鹉就是您呐,这两个翅膀就是您儿子,俩儿子,现在你只要启用你的两个儿子,这翅膀可不就不断了吗,一下子您就可以一飞冲天,武则天听进去了,此后就再也不想什么把皇位传给侄子这一摊破事了,所以武则天的晚年,她即使不遭遇政变,她的武周变回李唐,也是大概率事件,所以你看这背后是不是个逻辑难题?

好,回到我们刘太后,这段武则天的故事,她不可能不知道的,只要还是男权主导的宗族社会,武则天没有解开的这一道逻辑难题,她刘太后她也解不开,对吧?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地看,刘太后的处境甚至还不如武则天呢,论儿子,她这个儿子宋仁宗,甚至还不是亲生的,这不如武则天,论侄子,她的侄子叫刘从德,24岁就死了,当时刘太后可伤心了,要给这个侄子的葬礼大操大办,结果就这,朝廷里的很多士大夫不放过,说不行,外戚的待遇不能这么高,给刘太后气的,说谁说这话,咱就贬他的官,贬完之后一看这个官职,说不行,这些贬得太轻,再贬,但是不管刘太后怎么发狠,你看事情到了这一步,侄子死了,她其实没有什么选择的,刘家也没有后人,她要再往这什么当皇帝这条路上去折腾,那可能连和宋仁宗的这份感情,也得折腾没了,对,毕竟不是亲母子,那她可就彻底两边不讨好。

我们还可以再更进一步地看这个事,太后当皇帝,这不是简单地把自已身份升个级那么简单,那是一份开创性的事业,这事其实非常复杂,咱不用展开聊称帝的条件,咱就说其中一条,就干这个事的人,你是需要巨大的心力和政治想象力,好,我们就看武则天,武则天那个作派,那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武则天这一辈子那真是爱折腾,而且会折腾,别的不说,就说武则天成天想着改名字,这一般人就比不了,我们熟悉的是她给自己改名字,生造了一个字叫“曌”,上面是一个日月下面一个空,日月当空,其实武则天还创造了很多中国字,比如说一撇一捺这个“人”字,武则天给改了,写成什么一生,上面一个一下面一个生命的生,对,人不就是一生吗?改了,再比如说国家的“国”字,她也给改了,写成方框里面加上“八”“方”两个字,你看确实也很有气魄,一个方框里面有八方,心怀八方这才是国,还有天上星星那个“星”,她给改了,什么星星,她写成一个圆圈,像这样的字她造了十几个,那你说她为啥,这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

再比如说原来唐朝用的中书省门下省,武则天说我给改了,一个改成叫凤阁,一个改成叫鸾台,什么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她也给改了,改成叫天地春夏秋冬,武则天还特别爱改年号,动不动就改元,而且经常起出那种奇奇怪怪的年号,我们知道的什么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等等,你看这四个字的年号都是武则天的,你看得出来,武则天就是这么一个精力极其充沛,性格极其出挑,不走寻常路这么个性格。

好了,你再回头看我们这位刘太后,现存的史料里面,完全看不出她那种爱折腾的气质,刘太后确实精明能干,但毕竟是一种非常保守的执政风格,就这样的人,她替真宗和仁宗,看住这个过渡时代的摊子是可以的,但是你说她有开创一份帝业的能力,你说给刘太后,恐怕她自个儿也不信,好了,这么一分析,你是不是觉得也有点道理,在宗法和男权的天空下,无论是理论上还是现实条件上,还是性格能力上,咱们这位刘太后,她都没有当皇帝的机会,她那么聪明的一个人,她为什么要消这一趟浑水呢?

说到这儿你可能也会觉得,既然刘太后并不想当皇帝,那当年的那些士大夫们,对她防范得那么严,也许毫无必要,这是堂吉诃德和风车之间的战斗,假想对方是个魔鬼,话也不能这么说,你这么想,就如果刘太后每一次权力欲的扩张,都很顺利,都有人举手赞成,都没有人硬刚和反对,那请问在这种氛围下,再清醒的人她会怎么样,她也会迅速膨胀的,刘太后的时间很长的,执政11年,如果刘太后遇到的都是那样的大臣,那她最后会走到多远,能做出什么样的事,估计连她自已也不敢想,但当时的士大夫还好,对刘太后一直严防死守,刘太后要管干点啥他们都防着,说危险,不要再往前跨一步了,在什么场合办什么仪式,穿什么衣服,在文件上某个措辞该怎么说等等,士大夫们确实是跟刘太后,展开了一种什么叫巷战,就是我们争夺的就是一房一瓦一草一木咱都得争,这才拦住了刘太后。

对人性我们不能期望值过高,柏拉图在《理想国》这本书里面,就讲过一个故事,说一个牧羊人偶然得到了一枚戒指,只要戴上这枚戒指,他就可以随意隐身,就别人看不见他了,他干什么都行,好了,这个牧羊人凭借这枚戒指,就去勾引王后谋杀国王,夺取王位登上了国家的权力顶峰,柏拉图接着就写了这么一段话,他说可以想象,没有一个人能坚定不移,继续做正义的事,也不会有一个人,能克制住不拿别人的财物,如果他能在市场里不用害怕,要什么就随便拿什么,能随意穿门越户,能随意调戏妇女,能随意杀人劫狱,总之能像全能的神一样,随心所欲行动的话,到这个时候,两个人的行为就会一模一样,在看不见的地方,人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你看刘太后,她就是没有那一枚隐身的戒指,她的一举一动就是暴露在,当时宋代士大夫的目光和监督下,她自已也分明看得见,一根一根的行为底线了,还有一条一条的祖宗之法,还有一次一次的前车之鉴,所以她才不会起做皇帝的心思。

你说说看,一个人的行为它是受什么影响的,表面看决定因素就是两点,第一是欲望,就是我想不想,第二是条件,就是我能不能,好像这两点齐了,我又想我又能,那我就干了,我就开始行动了嘛,但是在刚才我们讲的刘太后的故事里面,你发现真正的决定因素不是这些,决定一个人要不要行动的,关键要素是什么,是对未来的预期,对,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武则天大权在握的时候,她想干什么她干不成,但是最后吓阻她的是什么,不是任何现实因素,而是那个怎么都没有一个满意预期的未来,对,我们今天讲的刘太后一样,一件没有未来的事,她不会她也不敢去做的嘛。

在刘太后身上还有一件事,也是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就是未来预期的重要性,话说就在上一年1032年,李宸妃去世了,就是宋仁宗的生母,但是当时仁宗皇帝小孩嘛,他是不知道的,这个身边普通的宫女,居然是自己的生母,就她死了,刚开始刘太后的想法是,把丧事草草办完就算了,以免节外生枝,让仁宗皇帝再生个疑什么的,她草草了事到什么程度,你看她的棺,如果从哪个城门运出去,那就存在礼制问题,到底走哪个城门呢,所以刚开始想的时候,干脆在城墙上打个洞,把李宸妃的棺从洞里面运出去,这就是打个马虎眼,就不牵扯到礼制问题。

宰相吕夷简一听这事就急了,就去找到刘太后,当时宋仁宗也在场,吕夷简就说,说我听说后宫里面,有妃子最近去世了,仁宗皇帝听了这个话当然没啥反应,但是刘太后一听浑身一激灵,说这后宫的事你们宰相也要管吗,然后赶紧起身把仁宗皇帝带出去,怕小孩听见,然后再回头来问吕夷简,说老人家你这是要干嘛,难道你要离间我们母子不成吗,吕夷简就说了,说太后您将来难道不愿意,保全你的整个刘氏家族吗,这话说得就很白了,就是等到皇帝将来亲政了,你也不在了,皇帝突然得知自己的身世,他的亲生母亲,就这样被你草草打发了,他到时候是拿您没辙,但是整个刘氏家族,那还不得杀得鸡犬不留,你不替自己想,不替自己的亲戚想想。

刚开始刘太后可能还转不过这个弯来,就是不打算厚葬李宸妃,后来宰相吕夷简,干脆堵在皇宫门口求见,说我是宰相,朝廷里的大事我该争我就得争,太后要是不答应,老臣我我就在这,我还就不走了,刘太后派宦官出来交涉几次,意思你赶紧撤了吧,吕夷简最后干脆摊牌,说李宸妃生下了皇帝,如果丧礼的规格不够,将来一定有人因此要大罪临头,到时候诸位可别怪吕夷简我今天没说话,这话说得辞严色厉,把传话的宦官都给吓坏了,到这一步,刘太后才答应厚葬李宸妃。

后来果然刘太后一去世,就有人开始跟仁宗皇帝嘀咕,说您的生母不是这位刘太后,而是在去年就已经去世的李宸妃,宋仁宗知道这事五雷轰顶,痛哭了好几天,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子欲孝而亲不在,就这辈子再也没有管亲娘,叫一声妈的机会了,当儿子的搁谁他不难受,这个时候宫里就开始传,有一个阴谋论,说这李宸妃就是被刘太后害死的,而且葬礼的那个规格也不够,你可想而知仁宗当时的那个感受,他是真急眼真愤怒,先是派李家人去开棺检验,那边李家人前脚刚走,宋仁宗就派兵,把刘太后的府邸给包围了,那意思很明显,一旦李家人那边报过来,说李宸妃很可能死于非命,或者葬礼的规格真的不够,我这边派兵,就直接把刘家人全部拿下,你想宋仁宗的性格是那么温厚,刘太后又是尸骨未寒,他都能做出这么个动作,你想他得急成什么样,还好最后是虚惊一场,那边报过来,说李宸妃的遗体保存得很好,从下葬的衣服来看,葬礼也很够规格,仁宗这才明白,刘太后虽然隐瞒了他的身世,但是并没有迫害他的生母,这才下令撤了包围刘家的兵,宋仁宗这个时候叹了一口气,说那些乱七八糟的传言还是不可信,然后就焚香哭着就祷告,说大娘娘,说的是谁,刘太后,大娘娘您这辈子,我可算是能还你一个清白了。

我当年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是替刘太后捏一把汗,如果没有吕夷简那一番,对未来的预料,说你们老刘家将来可能怎样怎样,如果刘太后当时,由着自己已的直觉或者本能来做事,那刘氏家族的后果,真的就不堪设想,所以你看人在现实中要做什么,往往是因为,对某种未来的热爱和奔赴,人在现实中不做什么,往往是因为,对某种未来的恐惧和逃避,这个效应我们其实还可以往深里再想一层,何止是刘太后,何止是她看到了某种未来,当时满朝的大臣们,他们就看不到未来吗?你想在刘太后执政的11年间,不断有大臣站出来冒犯刘太后,要求她遵从礼制,要求她还政仁宗,从道德上来讲,这当然是很有勇气的一种表现,就士大夫正色立朝嘛,但是你不觉得吗,当时满朝的大臣心里也都清楚,时间是站在仁宗皇帝这一边的,我这个时候站出来,冒犯一下刘太后,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干嘛,是在仁宗皇帝的心里,存下这么一个好印象,未来这个好印象,这颗种子是会发芽的是会长大的,果然在仁宗皇帝亲政之后,因为得罪刘太后而被贬官的人,纷纷就得到了提拔重用,咱们隔了这一千年,也不做什么动机推断,说他们都是在押注未来,都是在搞政治投机,咱不这么说,但是事实证明,他们当年确实是做了一笔回报率非常可观的,对宋仁宗的情感投资。

这就是当时在朝堂上,反对刘太后的那些行动,最终结出来的果实,我们就拿这个宰相吕夷简来说,他虽然没有劝太后放权还政,但他也是为未来做了充分投资的,要不然他怎么站在皇宫门口,和刘太后对刚,而且你听他那个口气,到时候别怪,别怪我吕夷简今天没说话,这就是在公开提醒刘太后,何尝也不是为自已留一个退路呢?还记得上一期节目我们提到的,1032年的那一场皇宫大火,当时宋仁宗和太后,都跑到御花园里去避火,那第二天就换了个宫殿上朝,原来宫殿烧了嘛,大臣们都行礼,只有吕夷简站在那一动不动,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上朝的时候,太后和仁宗都是坐在帘子的后面,早朝的大臣,天光很暗无法看清两人,所以吕夷简就喊了一嗓子,说宫廷有变,群臣愿一望清光,什么意思,就是我必须要看见仁宗是安全的,我才放心,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很深了,我吕夷简我关心仁宗的安全,这是表面的意思,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刘太后和皇帝坐在一起,但是老臣还是要验看一番,对,老臣我也不是那么信得过你刘太后,这个时候坐在帘子后面的宋仁宗,你说他什么感受,他会不会心头一暖,觉得这个老宰相对我也是不错的,所以吕夷简后来,还有很长一段政治生命,在宋仁宗这一朝,跟这几个关键时刻的,关键表态,关键动作,那肯定是有关系的嘛。

所以为什么刘太后,她不可能成为武则天,现在我们就可以完整回答这个问题了,因为没有人相信那个未来,包括刘太后自己,对吧?刘太后自己就不信嘛,一方面武则天的经验教训并不遥远,另外一方面,自己将来到地下,怎么见先帝宋真宗,怎么对列祖列宗交代,自已在历史上会留下什么名声,以及怎么保全整个刘氏家族呢,你看这都是未来的事情,未来的事情足够吓阻,刘太后越过边界,更何况周边所有人看到的未来,都是宋仁宗终有一天会执政的,都在为那样的未来投资和下注,这更是构成了一个拦住刘太后的铜墙铁壁,所以这么多人拦着,她怎么迈得过去呢?所以还是那句话,叫预期影响行动,未来决定当下,这个道理好像很浅白人人都懂,其实也不然,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很多年前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有人问我一个思想实验,说有一个地点特别好的公寓,因为传说闹鬼,所以房价只有周边公寓价格的大概三分之一,他就问我,说这样的房闹鬼你买不买,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说这是个大便宜,谁不捡谁傻,我反正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什么怪力乱神我是一概不信,什么闹不闹鬼胡扯,房价便宜那才是真的,这便宜得占,但是转念一想不能买,道理很简单,我是不信,但是我的家人未必不信,他们天天住着一个闹鬼的房,他担惊受怕何必呢,我是不信,但是我的朋友未必不信,他们永远不敢上我家来做客,我这又是何必呢,我不信,但是将来我这个房想要出手,想要再卖,那买家未必不信,对吧?他们不敢接盘,我这房子变不了现卖不出去,那我又是何必呢?所以你看,一种未来即使我不信没有用,关于未来的共识,那才是这个世界上无比强横的一股力量,没有人可以拧得过呀。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佛经里面的那个说法,说布施施主嘛,布施给人好处,布施分为三种,叫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财布施就是给人钱和资源,这是做好事,这个好理解,法布施就是教授给人佛法,教人方法,这也是做好事,这也好理解,但是最后一个叫无畏布施,无畏就是我很无畏不害怕,就是那个无畏两个字,无畏布施,无非就是拍拍哄哄,给人壮个胆,让人别害怕,这也算什么了不得的功德吗?年岁见长之后我才明白,让人不害怕,就是让人看到一种未来,一种可以从容进入,全情奔赴的未来,那不仅是安慰,那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浩瀚的力量,给人勇气,那才是真正的赠予,好1033年就这么过去了,我们下一年1034年我们再见。

下面是本期感谢,本期我要感谢并且恭喜一位同学,他叫席阳波同学,今年十一期间,他把《文明之旅》节目,带上了海拔5276米的四姑娘山的二峰,这应该是节目播放地的新高度了,恭喜席阳波,攀登到自己的最新高度,听说他还立了一个flag,要在未来10年,将《文明之旅》带上10座5000米以上的山峰,席同学注意安全,我们拭目以待,我要特别感谢网易《逆水寒》,为我们提供的宋朝美学独家计算机图形技术支持,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一个探案小说迷,反正我是,我特别喜欢小说中的那些神通广大的名侦探,他们总是能够通过蛛丝马迹,找到问题所在,在别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名侦探那个范儿,让整个案件柳暗花明,但是话说回来,现实中,能有几个人能有机会当名侦探呢?没关系,这次咱们可以去《逆水寒》的场景里,圆他一回梦,《逆水寒》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在剧情里面融入了经典的密室解谜题材,这就是彰显推理作品魅力的题材,你作为游戏的主角,可以跟随四大名捕一起,前往案发现场,去调查,去推理,去断案,全流程参与,最终在排除掉所有的不可能之后,就找到那个最不可思议的真相,成为大宋名捕全看你自己,你说咱们谁能想到,在游戏里面,居然还能感受体验推理破案,这是一款游戏直接满足两种体验,欢迎来《逆水寒》感受一下,谢谢。

本期节目的最后,我想致敬一位现代诗人,他叫食指,他有一首诗,我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叫做《相信未来》,写这首诗的时候呢是1968年,食指只有20岁,我读这首诗的前半部分给你听,《相信未来》,食指,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多棒的诗,本期节目呢,咱们刚才讲的是宋仁宗时代,1033士大夫们如何活在对未来的想象中,所以我觉得,大声地把对未来的相信说出来,没准在什么时候,就能让别人另外一个人,你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让那个人在暗夜中获得勇气和力量,食指这首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无畏布施,今天我们致敬诗人食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