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次浏览

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23)

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杜牧 人间惟有杜司勋(4)

虽然满怀希望的杜牧两度归京,但面对污浊的朝堂只能选择逃避。当再到扬州与宣州时,已没有了当年和友人们一起宴游的豪情逸兴。七年刺史生涯,杜牧终于等来了仕途的转机,但朝中复杂的政治生态并没有发生改变,与其在朝中无所作为,倒不如去地方做一个好官,也算于心有安。公元851年,杜牧拖着孱弱的病体再度回到长安,这一年他已48岁,明明是升官回京,却有流落西归之感。晚年的杜牧一再悲叹自己功业学问两无成,在病体沉重检阅曾经的诗文时,甚至焚毁大半,认为那些只是徒有奇辞丽藻、无助经国大业的空文。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人间惟有杜司勋

黄州(今湖北黄冈)的春天凉意袭人,杜牧此来黄州并非因罪贬官,但心情却比贬官还要恶劣。公事之余,只能寄情于山水,聊表慰藉。在黄州城东南有条河,名曰兰溪,也就是今天的浠水,源出湖北英山县,向东南汇入长江。兰溪入江处是兰溪镇,镇东约里许有竹林蹬,是箬竹山的群峰之一。山上兰花茂盛,春来香波如海,杜牧前来游览时写下《兰溪》。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杜牧 《兰溪》

暮春时分,两岸的兰花在雨水中散发幽香。美人香草的寄托令杜牧想起被贬的屈原,当年他应该就是循着这样的道路而流落潇湘的吧。同样的黄州,同样的兰溪,穿越时空,苏轼却有不同的感情。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职位低微的黄州团练副使,并且不得签书公事,以闲人自居。 “黄州是幸运的,前有杜牧,后有大文豪苏轼,曾经在那儿为官,而且留下来了非常有名的诗词,但是从诗词里面我们也看到了两个人不同的这种诗词的风格”——程遂营(河南大学教授)在此期间苏轼游玩兰溪时,写下著名的《浣溪沙·游蕲(qí)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同样的河流,同样的兰花,同样的暮春,所不同的一个是在任主官,一个是罪臣贬官,一个安居衙署享受俸禄,一个躬耕东坡自食其力,而前者低沉悲愤,后者却豁达雄浑。“不过因为杜牧在前,苏轼在后,所以历史也记载,当苏轼在黄州的时候,也非常地喜欢杜牧的诗作,甚至读了数遍杜牧写的《阿房宫赋》,而且每读一遍都赞颂一遍。从杜牧的诗和后面苏轼的《前赤壁赋》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相似的方面”——程遂营(河南大学教授)好在苏轼并不能覆盖杜牧,兰溪河边的较量虽是后来居上,但赤壁旁边的回合似乎还是先入为主。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 《赤壁》

翻看杜牧的《赤壁》诗,会让我们眼前一亮,三国周郎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若不是老天相助,还谈什么三足鼎立,只怕大乔小乔统统都要被曹操收于漳河边上的铜雀高台。对比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虽然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格局甚大,但观点却不及杜牧的《赤壁》。杜牧敢于发前人之未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自有其非凡的胆略与气魄。“我们从这里面其实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杜牧,他不仅是一个文人,他对于军事上也是有一定的研究的。更多地从苏轼的词里面我们看到了,苏轼大文豪的这种文学色彩非常浓郁的,这样一个词的这种风格”——程遂营(河南大学教授)

公元844年9月,杜牧由黄州刺史迁为池州刺史,池州的任期对杜牧来说是平淡的。两年后的初夏,一个好消息传到了他的耳边。唐武宗李炎因长期服用丹药而暴毙,宣宗李忱继位,随后李德裕罢相,此前被贬斥的官员纷纷复职归京,杜牧也看到了升迁回朝的希望。“唐宣宗这个人算得上是晚唐时期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人称叫小太宗。他这个人对进士非常地崇拜,所以他上台之后有一个举措,就是在牛李党争当中,他最后挑选的是牛党,而贬义李党,把李德裕等人就给流放了。为什么他选择打击李党呢?原因就是李党专门攻击以进士为代表的这个文人集团,他们认为进士浮薄,这些人不堪大任。所以牛李党争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怎么样子对待进士集团。而毫无疑问,最后唐宣宗站在了进士集团的这一面”——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公元846年秋,心心念念几个月的杜牧并没有等到回朝的升迁令,不过此时的他仍怀有希望,因为他知道牛僧孺这时已再居相位,一定会照顾自己。然而他并不知道的是,牛僧孺复任相位没多久便一病不起,根本无力顾及他。不过庆幸的是,继任宰相周墀提携了他,让他回京担任掌管官员勋绩的司勋员外郎一职。接到调令的杜牧急不可待,九月初便乘船奔赴帝都,距离上次离京又过了整整七年,这一次在京城面对他的又会是什么呢?

公元848年腊月,杜牧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帝都长安。新年过后,一切都要有新的开始。初春的一天,杜牧收到了两首赞美他的诗,而署名是李义山,就是后来与之齐名的大诗人李商隐。李商隐比杜牧小九岁,除了年龄和身世之外,两人的一切都非常相似,同是二十五六岁中进士,在朝中做着低微的小官,接着游任于各种幕府之间,兜兜转转数十年不得抱负。顶着“王佐之才”,最后却只能写写文章寄托哀怨,在知天命的时候都入了土。或许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遭遇,才能让“小李杜”之名闪耀后世吧。前一年秋天,李商隐刚刚结束了自己的一段幕府生涯,回到了长安,随后便听说自己久仰的杜牧将要回京为官,为此他激动不已。那时杜牧与李商隐都是驰名一时的诗人,彼此闻明,也曾读过对方的诗作,却从无缘相见。李商隐的主动赋诗,便是这两位盛名晚唐的大文豪生平唯一一次交集。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李商隐 《杜司勋》

能够那么娴熟自如地把对时势、对别离的伤感熔铸于自己的诗作,恐怕这个世界只有杜司勋您了。然而面对李商隐的满腔热情,杜牧并没有回信,两人也从此再没有任何交流。“没有回信什么原因呢?我觉得这一定是和当时的牛李党争有关。因为李商隐他娶了王茂元的女儿,从牛党变成了李党。所以这个党政的过程中,人们一定要切割,那如果和另外一个党有了联系之后,你自己的政治立场就会受到质疑,所以他没有回信,这不表示他内心对李商隐没有好感,在他起码不能表达出来,这可能是他从政治方面考量的结果”——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杜牧的追求并不是做一个温婉伤春伤别的诗人,青年时代的风流让他在中年之后感到后悔,他的志向一直是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得到周墀的提携后,杜牧重回朝堂,心中感激无以回报,又深为吐蕃仍占领大片国土,回鹘、党项不时骚扰边境,大唐危机四伏而忧心忡忡。思索再三,向宰相周墀进献了自己所写的《〈孙子兵法〉注》十三篇。 “(杜牧)在军事方面有两次重要的建议,一次是抵御回鹘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在刘稹的泽路藩镇叛乱的时候。当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政府军要去镇压刘稹的话,是从东路进军还是从西路进军?而杜牧分析了形势之后,建议从西路进军,因为当时泽路以东这个方向,农业比较发达,人口比较众多,物产比较丰富,所以敌人的重兵集团靠东部署,而相反西边土地贫瘠,物产比较的寡少,叛军在这个地方驻守,驻守的军队相对来说也比较少。所以我们如果自己能够带足了粮食,然后我们从西路进军的话,那比起东路肯定要容易的多。结果后来在平定刘稹的过程当中,政府军采纳的就是杜牧的这个建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杜牧希望他的见解能帮助周墀谋划收复河湟,平定胡番。如果成功的话,自己或许会被提拔到更能发挥所长的职位上去,比如带领重兵安定社稷。然而在杜牧进献《〈孙子兵法〉注》后不久,周墀却因商议收复河湟所持意见与宣宗相左而被罢相。杜牧满怀憧憬的报国之心又一次遭到摧残,那些忠耿刚直的朋友们一个个都被远贬天涯,只留他一人孤身立于朝堂,前路莫测。

公元850年春夏之际,杜牧接连上书,请求外放为湖州刺史。与其在庙堂上无所作为,倒不如去地方做一个好官,也算于心有安。湖州以其清丽秀美的风光令人倾倒,一代书法巨擘颜真卿于代宗大庆年间任刺史于此,并留下了许多堪称罕世的墨笔。在杜牧身后,苏轼也将执掌此地的印信,不过他却没有杜牧这般惬意,在湖州太守任上喘息未定,便发生了所谓的乌台诗案,随即被贬往黄州。

公元850年秋,杜牧如愿来到了湖州担任刺史,这一年他已48岁,虽尽显衰老之象,但心中已无迟暮之感,一颗忧愁之心也增添了闲中度日、静中求乐的雅趣。湖州任职期间,杜牧的一首《叹花》给后人留下了无限想象。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杜牧 《叹花》

诗人原本打算在春日里去追寻一种自己喜爱的花朵,却因为去晚了,鲜花早已凋零,只剩下枝头的果实。虽然全诗只是客观叙述自然规律,但是好事者却以鲜花为女人,果实为孩子,给作者编织了一个风流韵事。说是当年杜牧曾奉派出使湖州,见一民间少女美丽非常,认为将来必成绝色佳人,于是给了其母一些财帛定聘,约期十年之内迎娶,如十年不来,姑娘自可另嫁。后来杜牧当了湖州刺史,但为时已过了14年。杜牧找到那位姑娘,才知道她三年前已嫁人,而且已经生养了两个孩子。杜牧深知自己是失约,徒叹奈何,于是作了这首《叹花》诗。“其实这事情是小说里面记载的,但是它还有一定的可行性。唐代官员虽然说不能娶百姓,但这只是法律的规定,唐代前期是如此。到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官员娶百姓的大有人在,而且他是纳妾不是娶妻,所以纳百姓为妾的事情是在当时常见的。至于说时间的推定,确实是有点漏洞,当时他可能有好感,有这样一个说法,这个事情无从考证”——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杜牧在湖州的一年,似乎是人生最快乐的时期,湖州是他自愿来的,然而噩梦常常寓于好梦之中。公元851年2月,传来了弟弟杜顗病逝的噩耗。两天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周墀也在遥远的梓州死于东川节度使任上。接连重击,使杜牧本就羸弱的身体更加衰老,福祸相依之间,世事无常。这年秋天,杜牧升迁为考功郎中,知制诰。“考功郎中是负责考课的官员,另外一个知制诰,这个严格来讲是一个加衔。唐朝后期,有很多的官员,他们的官名上如果加一个知制诰,就变得重要起来了。为什么呢?知制诰说白了就是起到了以前中书舍人起到的作用,给皇帝起草诏敕。这个在当时的唐朝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职务,因为他不仅能够接近皇帝,而且能够参与很多问题的决策,杜牧加知制诰对他来说,应该是个比较重要的事情”——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虽然职位很诱人,但这时的杜牧并不愿离开湖州,这里山清水秀,生活安然自在。然而圣命不可违,为了保住饭碗,为了生存,硬着头皮也得干。不久,杜牧携全家踏上了西归长安的旅途。可怜的杜牧,在期望与失落中,走着走着就老了。这年冬天,时已49岁的杜牧回到了令他揪心的长安,对道家星象说的迷信和自己油尽灯枯的残躯,使杜牧感觉50岁便是他生命的大限。在行将就木的余日里,杜牧着手处理自己的身后事宜。

“杜牧在整个唐朝的文人集团当中,你说他当的这个官儿,坦白了说已经不算小了,因为还有像杜甫那样怀才不遇的人呢。所以比起杜甫来说,杜牧已经算是比较幸运的了。因为这个人不仅有很高的文学成就,而且他在军事方面比起李白和杜甫来说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所以说他后来这一系列的这个官职,我觉得不能用官场失意来形容他,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当到宰相这个级别的”——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公元852年冬,杜牧病逝于安仁坊的宅邸内,这里的三十多间老宅本已易主,后来又被他赎回,最终成为他的魂归之所。其实杜牧所谓的失败,无非是不能出将入相,可是唐朝那么多将军宰相,绝大多数都已在时间的缝隙之中风化脱落。此时,也许他正行走在终南山蜿蜒曲折的小径上,穿过了霜叶尽落的枫林,回头怅望着长安城和巍峨的大明宫,转身向着山顶飘缈的白云深处走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 《山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