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wordpress-seo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www/admin/www.colossusjinxin.com_80/wwwroot/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8) - 公益知识分享
98 次浏览

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8)

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李商隐 知遇之恩 (1)

在晚唐有一位饱受争议的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颠沛流离,挣扎于党争的夹缝在恩主家与岳父家的对立关系中进退维谷,直至潦倒而死,他就是李商隐。打开史书,无论是《日唐书》、(《新唐书》还是《唐才子传》,除了他诗歌取得的成就无法抹杀外,对李商隐个人操守的评价无疑是虚伪浅薄、背恩负义、没有品行,受到人们的嗤笑、谴责与排挤。这个今天我们所崇拜的大诗人究竟做了什么事,竟然受到了当时士大夫的集体攻击,而且还完整无缺地记载到了史书之中。

知遇之恩

李商隐一生遭人误解,生活中充满了艰难与困厄,而这艰难与困厄竟可以说是他与生俱来的。约公元813年,李商隐出生于获嘉县县衙,父亲李嗣额首称庆。作为家中长子,父亲自然希望他将来能光耀门庭,遂取名“商隐”。商隐”之名取义于秦末汉初之际隐于商山的四位高士,即后世所谓“商山四四人后来因张良之荐出来辅佐汉高皓祖的太子安定储位。李嗣给孩子取名“商是企盼他如四皓待时而出,成为帝王之佐。

李商隐出生在一个小官僚的家庭,他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县令、县蔚,他的父亲李嗣做获嘉县令,李商隐就是在获嘉出生的”–宋金鼎(博爱县李商隐研究会会长)

唐朝虽然实行科举制,但是考卷并未糊名,所以终究还是一个讲究门第的社会。衰微的门第不能给李商隐的仕宦带来帮助,以至于后来他对外宣称自己是大唐皇族血亲,但最终也没有得到官方认可。

公元815年,任期已满的李嗣被聘请为浙东观察使幕僚,从此李商隐跟着父亲走上了离乡漂泊的途程。这时他还是个三岁左右的幼童,根本不会知道这次远游的意义,在了解他一生遭际的我们看来,他儿时的这次远游似乎竟成了他一生命运的象征和预演。

我们说的这个幕府,其实幕府这个词出现的很早,甚至有人说《史记》里边就已经出现了,它指的是军事将帅底下的这个幕僚班子。到了唐朝中晚期,这个时候的幕府就相当重要了,因为这个时候中央争夺人才了。而且那个时候,很多年轻的这个士人,他们想当官的话,他们往往选择的就是先到地方上,就是给这些地方的长官当幕僚,也就是进入募府,然后由这个渠道再正式地授予他们官职来当官。–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李家从李商隐曾祖父起,父系中一连几代都过早病故。李商隐约十岁时,父亲李嗣病逝于幕府。一家人失去了在浙江生存的条件,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到家乡荣(xing)阳。虽在家乡,却情同外来逃荒者,李商隐曾在《祭裴氏姊文》中写道: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

“他父亲去世以后,他和母亲扶着他父亲的棺柩回到了荥阳。到了荥阳之后,确实是没有人对他资助。李商隐当时就从事替人家写字,生活很贫困的,就他母亲一个人,当时他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生活都靠李商隐书写写字过的。所以说李商隐在这个《祭裴氏姊文》当中说,当时‘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那确实是流着眼泪说的。”——宋金鼎(博爱县李商隐研究会会长)

正是由于家世孤苦,少年丧父的李商隐不得不为别人抄书春米,挣钱来补贴家用。这种生活使李商隐比一般的孩子要早熟和懂事,或许也是他后来感情细腻、沉静多思的主要原因。艰难困苦的生活并没有压垮李商隐,相反却激发了他努力奋斗的志气。这期间,李商隐遇到了第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

在家乡荥阳,李商隐还有一位尚在五服之内的堂叔。堂叔学问极好,年轻时曾入过太字火工国住途刖景丕米定很不错的,可是他的父亲却得了重病,堂叔也就遵循孝道从太学退了学,二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父亲。他自己也由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一个体弱多病的中年人。在此期间,朝廷的一次科考他都没有参加。这些年来,他安心居乡,人从未想过外出求仕之事。这位隐世的堂叔很乐意教导本家子弟,于是李商隐就成了他的学生。堂叔精通五经,在古文书法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年少的李商隐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学习上,他用功且聪明,在堂叔的教下熟涉便字久由和中文全古诗,练习书法,到了16岁便写出了《才论》和《圣论》两篇古体散文,得到了当时名家的称赞。

所谓古文,实际上就是先秦两汉时期所形成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它表达比较平实,主张这个写文章把事情要说清楚,然后才考虑它的表达形式、辞藻”–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古文这个概念是由韩愈提出来的,它是针对当时的今体文,也就是骈体文而言的。这个骈体文从魏晋南北朝时候一直到唐代都在流行。它讲究工整对仗,讲究辞藻特别的华丽、特别的华美,但是往往华而不实,尤其是你可以注意到描绘景色方面它是专长。但是你要让它论政,让它论实策,那就是它的短板了”–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李商隐在堂叔的教导下能为古文、不喜偶对,这也许和堂叔不入仕有关。

公元829年,李氏家族的基因特征出现了,不惑之年的堂叔病逝。如何谋求进一步的发展,成了李商隐时时考虑的问题他本是个早熟而极想有所作为的人,堂叔的传统儒家教育使他树立了“达则兼济天人”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念。李商隐后来有四句诗很鲜明而凝练地表达了这一理想。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州。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李商隐 节选《安定城楼》

他向那些因忌才而造谣中伤他的人说,我的心里永远装着一叶扁舟,想要飘然于江湖之上。但是,那要等我做出一番伟业为大唐中兴耗尽心血、熬自头发之后。你们万分留恋的权位,在我看来不过是腐鼠滋味罢了。而要实现这一理想,就只有入仕。这时的李商隐如出初生於菟般充满自信,一腔热血,准备到人生的广阔天地搏击一般,于是他来到了东都洛阳。洛阳在当时是除了长安之外,堪称是最重要的城市。唐朝实行的是东西二京制,就是洛阳这个地方也有一套政府班子,与长安那个政府班子基本上是相匹配的。而那个时候的洛阳城里边的这些官员往往是由那些元老到了年老之后,等于到洛阳那个地方过渡,过渡到致仕这个阶段内。这些人虽然逐渐从政坛上逐渐地淡去,但是话可说回来,这些人在政坛上的影响力、人脉关系网在,所以到那儿如果受到了那些人的赏识,他们反过来举荐一下你去长安,应该说对年轻人还是大有裨益的。”–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商隐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到洛阳。也洛阳这座城市将对他的一生造成如此深刻、如此难以磨灭的影响。这时的他只是拿着自己的几篇得意文章寻找一切机会拜谒洛阳的贵人名士,既希望得到指点,也希望结交朋友,更希望得到赏识赞扬。投文献诗、以文会友,本是唐代士子自我推介的一种风气。许多今日的名人高官想当初也曾如此行事,所以他们往往也乐意借此与青年文士接触,既可从中识拔人才,也好博得奖掖后进的美名。也正是这一年,洛阳城来了位新的行政长官,这位长官就是曾在十年前做过宰相现在仍留有检校兵部尚书头衔的令狐楚他来洛阳是任东都留守。令狐楚在唐代宰相中算是比较优秀的,他这个人学识比较渊博,而且有一定的政治见解,文章也写得好,尤其是他的骈体文写的很好。但是他所处的时代是在中唐时期,也就是安史乱之后。唐王朝有很大的问题,在中央有朋党之争,那么在地方上是藩镇割据,他在政治上也有时候不得意。令狐楚从相位下来之后,他就坐从长安来到了洛阳。”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正是这位行政长官的到来,让李商隐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

这时的令狐楚已年过六旬,是个极爱才又极会用人的好官。李商隐早就听闻这位前宰相的名声,便拿出自己的文章去拜谒他,请求提携指正。令狐楚一看到李商隐的锦绣文章,就被他的才华折服了。再经问讯,令狐楚知道了李商隐的家世和现状,又见他谈吐不俗,不免对他产生几分同情、几分爱怜。谈着谈着,竟于不知不觉中放下了一向威严持重的架子,谈话变得亲切起来。就这样,令狐楚家的大门含着微笑向李商隐打开了,并且还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尤其是三品以上的高官,可以凭借自己的职位,荫蔽自己的一个优秀的儿子,直接入仕做官。那么令狐楚当然他当过宰相,他是具有门荫的资格的,也就说他的儿子,至少有一个儿子可以不通过其他途径就可以直接做官,这就是摆在他面前的现成的路。但是令狐楚他不让他的儿子这样做,而让他去参加科举考试”——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因为他怕他的儿子当个庸官,所以他就要把自己的儿子令狐绪、令狐绹认真地从事教育,然后条件达到了,你才去走入仕途,所以这么一个比较正直的节度使”——宋金鼎(博爱县李商隐研究会会长)

有了令狐楚的准许,李商隐常常进府,一来二去也熟悉起来,不但读书,而且留宿。他和令狐绚一起练习骈文写作,接触到当时官场乃至朝廷所需用到的各种文体和文本样式,很快便掌握了写作的诀窍。公务之余,令狐楚也常去查看他们的功课,随时进行评点指导。李商隐这时的身份有点像公子们的伴读,但又不全然如此。

在人的发展历程中是需要朋友的,也最好能有贵人。如果你有好的朋友,又遇到贵人,那可能对你的发展是有好处,李商隐就是这样的人。他遇见了贵人,这个贵人就是令狐楚–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令狐楚就让李商隐和他的两个儿子同窗共读,而且令狐楚亲自教授李商隐骈文章奏的写法。所以李商隐自己也说,我是令狐楚的传衣弟子。–宋金鼎(博爱县李商隐研究会会长)

后来的事实证明,令狐楚的教导、令狐绚的友谊影响着李商隐的一生。然而不幸的是,在残酷的官场博弈和复杂的朋党之争中,情况不断变化。这些有利条件后来竟成立李商隐的枷锁,给他带来无穷的苦恼。

当然,那些后来逐步发生的事,当下不能预知,所以此时李商隐的心情很好,甚至有点踌躇满志。似乎所有的机遇都涌向了李商隐,仿佛是对他年幼时的一种补偿,在洛阳,除令狐楚外,他还认识了另一位著名人物,诗人白居易。这一年,58岁的白居易称病东归,回洛阳定居了。老诗人饱经世事,诗文名满天下,此时虽已年迈,但还是非常乐于提携青年后进。晚年的白居易极为欣赏李商隐的诗,往往自叹不如,二人几乎成了忘年之交。

当时的诗界有这样一个传闻,有一次李商隐去看望白居易,微醺之际,白居易竟对他说,今生今世我是赶不上你了,但愿我死之后能够投胎做你的儿子,也就心满意足了。此事真假难辨,或许他太喜爱李商隐的诗了,所以好事者如此来编派他。不过这个传闻能够流传开来,可见白居易对李商隐诗歌艺术的心醉程度。当然,李商隐在与这位老前辈的交往中也学到了许多东西,别的不谈,就以白居易搜采成语典实而编撰的《白氏六帖》而言,就会给李商隐很大的教益和启发。“白居易、元稹,他们当时在整个文坛被人们视之为领袖级的这个人物。那么这个时候李商隐受到了白居易的赏识,那对于李商隐来说,绝对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契机。那就相当于现在你写的某篇文章被某个著名学者高度评价,所以说这对于李李商隐是很有帮助的。而他那个《白氏六帖》相当于一部类书,它是干什么用的呢?主要是为了让你写文章,科举考试方便,因为它分门而别类,它能让你快速的碎片化地掌握一些知识,到时候写文章的时候用典故的时候都可以用得上。那当年李商隐得到《白氏六帖》,我估计首先是对他参加考试大有帮助,这算得上是白居易给他授予了一个《葵花宝典》吧,武林秘籍。”–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这年11月,令狐楚调迁为天平军节度使,天平军治所在郓(yùn)州(今山东东平)。临行前令狐楚问李商隐是否愿意随他到郓州,并承诺如果愿去,将给你一个节度使巡官的位置。巡官是节度使幕府的一个小官,虽然级别不高,但这时李商隐还是一个没有取得功名的白丁。令狐楚此举显然是想进一步栽培自己,所以他不假思索地接受了。他不会想到自己所有仕途上的机遇在这一年之内用之殆尽,虽然以后有甜美的初恋、挚爱的妻子,但是却从未有在洛阳这般顺风顺水。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李商隐 《初食笋呈座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