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李商隐 长安花落 (2)
十岁丧父的李商隐作为家中长子,必须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所以李商隐的少年时代几乎都是在抄书春米中度过。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满腹经纶的堂叔,在他的教导下,李商隐诵经读典、文章斐然。19岁,李商隐来到洛阳,拜谒时任东都留守的名下令狐楚,极为爱才的令狐楚对眼前这个少年和他的文章一见倾心,不仅将李商隐留在自己府中和他的儿子们一起读书,更将自己的骈文技巧倾囊相授。但很多
事情只有在日后回首之时才明白,这对自己的人生意味着什么。
外戚平羌第一功,生年二十有重封。
直登宣室螭头上,横过甘泉豹尾中。
别馆觉来云雨梦,后门归去蕙兰丛。
灞陵夜猎随田窦,不识寒郊自转蓬。
-李商隐《少年》
长安花落
公元830年初,李商隐跟随令狐楚来到郓州(今山东东平),在天平军幕府任职。期间令狐楚悉心教导,同时也让他代笔起草过一些公文信函。
春去秋来,这年岁末,令狐楚邀请李商隐与自己一道入京朝集,并且还给了他一个郓州乡贡的名额,让他来年参加礼部的春闱。这时的李商隐对未来充满信心。
“每年到了冬季的时候,大家(地方长官)齐聚到长安来。齐聚到长安来的时候,除了给政府上报这个各项报表、各项数据,除了接受这个中央政府的考核之外,还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每年来参加科举的这些乡贡的考生们,都是跟着他们来到首都的。根据各州各都督府的这个地位不同,你每年的这个乡贡的名额也是有限制的,郓州是个中等地位。不过话说回来,令狐楚对于李商隐那是极度地欣赏,你不管当地有多少个名额,就是一个名额,它也是属于李商隐的。”——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公元831年春,这是李商隐初入科场,他信心满满,只待进士及第。
但是却连续三年名落孙山,这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这三年的主考官都是贾觫,结果一连三次李商隐都是铩羽而归而贾觫却从礼部侍郎一直做到了宰相。所以李商隐每次谈起应试经历历时,便说自己“为故贾相国所憎
如果说父亲早逝是李商隐幼年的不幸,那么科举考试不顺可以说是他踏入社会后所遇到的第一个大困厄,当然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困厄。
坦白了说,我觉得李商隐是在给自己找补理由。他三年考试没考上,他就认为是遭到了别人的阻挠。我们没有证据表明贾觫跟他之间有什么大的、深刻的矛盾。而且那个年代说实话,科举考试的命中率本来就很低很低。有时候参加科举考试的几千人,可能录取只有几十个。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他这个所谓遭到了贾相国的这个阻挠,这个说法只能是我觉得他给自己找补面子。”–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印令:子分原差,但是期间一个小插曲让他体会到了初恋的味道,这次恋爱给李商隐身心留下的印记是那样深刻而复杂。
柳枝是生活于洛阳某个里坊的一位姑娘她是一个商人的女儿。由于从小没有受过严格的闺中教育,17岁了还保持着纯真自由的天性,涂妆绾未尝竟,已复起去常常便是妆还没有梳完,突然想到了什么就急忙跑了出去。
通常烂漫感性的女子会拥有极高的艺术天赋,李商隐在《柳枝诗序》中写道,她能弹奏出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偷偷见过几面后,李商隐爱上了这个天才音乐少女,渴望进一步认识她。而正巧,李商隐的堂兄李让山就住在柳枝家附近,兄弟两人精心策划一番,打算用诗歌来打动柳枝。于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在柳枝居住的洛阳某里坊内,上演了如此撩妹的一幕。李让山来到柳枝家外,隔着低矮的围墙高声朗读起《燕台诗》。
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
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
暖蔼辉迟桃树西,高鬟立共桃鬟齐。
雄龙雌凤杳何许,絮乱丝繁天亦迷。
醉起微阳若初曙,映帘梦断闻残语。
愁将铁网罥珊瑚,海阔天翻迷处所。
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
研丹擘石天不知,愿得天牢锁冤魄。
夹罗委箧单绡起,香肌冷衬琤琤珮。
今日东风自不胜,化作幽光入西海。
——李商隐 《燕台四首·春》
《燕台诗》是李商隐早期的佳作,全诗由春、夏、秋、冬四章组成,书法主人公对所思慕女子一年四季的相思之情,哀感缠绵。
前阁雨帘愁不卷,后堂芳树阴阴见。
石城景物类黄泉,夜半行郎空柘弹。
绫扇唤风阊阖天,轻帏翠幕波洄旋。
蜀魂寂寞有伴未?几夜瘴花开木棉。
桂宫流影光难取,嫣薰兰破轻轻语。
直教银汉堕怀中,未遣星妃镇来去。
浊水清波何异源,济河水清黄河浑。
安得薄雾起缃裙,手接云輧呼太君。
——李商隐 《燕台四首·夏》
月浪衡天天宇湿,凉蟾落尽疏星入。
云屏不动掩孤嚬,西楼一夜风筝急。
欲织相思花寄远,终日相思却相怨。
但闻北斗声回环,不见长河水清浅。
金鱼锁断红桂春,古时尘满鸳鸯茵。
堪悲小苑作长道,玉树未怜亡国人。
瑶琴愔愔藏楚弄,越罗冷薄金泥重。
帘钩鹦鹉夜惊霜,唤起南云绕云梦。
双珰丁丁联尺素,内记湘川相识处。
歌唇一世衔雨看,可惜馨香手中故。
——李商隐 《燕台四首·秋》
天东日出天西下,雌凤孤飞女龙寡。
青溪白石不相望,堂上远甚苍梧野。
冻壁霜华交隐起,芳根中断香心死。
浪乘画舸忆蟾蜍,月娥未必婵娟子。
楚管蛮弦愁一概,空城罢舞腰支在。
当时欢向掌中销,桃叶桃根双姊妹。
破鬟倭堕凌朝寒,白玉燕钗黄金蝉。
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
——李商隐 《燕台四首·冬》
柳枝被《燕台诗》吸引了,她觉得这诗写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急切地想知道诗的作者是谁?李让山向柳诗说,写此诗的是自己的堂弟李商隐。
李商隐早年在洛阳已小有名气,柳枝对他也有所耳闻,今天听到他写的诗歌如此优美,心里更是顿生好感。于是这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扯下自己的发带,请李商隐题赠一首诗。
翌日,彻夜未眠的李商隐早早地来到了约定的地点。两人的相遇虽是套路满满,但这似乎更符合我们对古代才子佳人爱情的期盼。
性格率真的柳枝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三天后的上巳节小聚一番,李商隐愉快地答应了。照《柳枝诗序》的记述,两人的初识大致就是这样短暂,但却十分友好而温馨。
三天之期转眼就到,柳枝特意为此次见面作了充分准备,然而李商隐始终未曾露面,他失约了。
“他(李商隐)当时准备去长安赴考,结果同去的考子竟然把他的行李给拿跑了,他为了追这个行李,他不得不朝着长安这个方向就跑了,因此没有去赴约。这个事情就比较的蹊跷了,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别人把你的行李给拿跑了,是不是就是你撇下自己的心爱的恋人的一个绝对正当的理由,充分不充分?我觉得有点太过勉强。”——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李商隐失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在诗序中他没有说,不过我们在《柳枝五首》里能找到些许信息。李商隐把自己和柳枝比为雄风和雌蝶,虽然同时而生,又一样地投身于恋爱的花房蜜脾之中,但终因不是同类,所以他们的爱情注定不会有结果。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
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李商隐 节选《柳枝五首》
在姑娘与行李之间,李商隐决定去追行李,等不到人的柳枝姑娘最终被某官僚娶走做了妾。
“他和柳枝是同时不同类,我们同时代的人,但是我们不同类。所谓不同类就是门第不同、家族不同。因为当时在说,穷人要想仕途发展,没有高门的援引是万万行不到的”——宋金鼎(博爱县李商隐研究会会长)“而关键的一点就是,柳枝是商人之后,那个年代唐朝有明确的规定,就是商人子弟不得与仕。那我如果娶了一个商人的女儿为妻,那恐怕对我未来的仕途是一个负面的影响。因此综合利弊之后,我觉得这就是李商隐爽约的根本的原因”——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这是一次没有结果的恋爱,也许正因其没有结果,因其结局弥散着悲凉,才能为李商隐后来的诗歌中注入情意绵长、凄美深邃之感。连年考试失利,李商隐心情未免低沉,原先的自信逐渐演变为不平和愤慨。这时令狐楚也被调回朝廷任职,一身白衣的李商隐也失去了募府巡官的身份后,经人介绍做了节度使崔戎的幕僚。对于这时的李商隐来说,一份有薪俸的差事无异于雪中送炭。但是没过多久崔戎病逝,成立不久的幕府也随之瓦解。
公元835年,李商隐再次赴京赶考,却依旧名落孙山。府主骤然去世,科考再次失利,对李商隐来说不过是个人困顿不顺的小事。这一年还将发生一件震撼朝野、威胁国家社稷安危的大事,那就是历史上称为“甘露之变”的大流血事件。
“唐文宗统治时期,对宦官的专政非常不满,所以他有意想清除宦官势力。他就和当时的李训、郑注这些朝臣商议,谋诛宦官。他们找了个借口,说是这个左仗院的树上出现了甘露,要官宦前去观看一下,因为甘露它的出现,这好像是一种祥瑞,让官宦落实一下。其实他们在这个院子里面埋了伏兵,就等待宦官去”——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由于指挥的将军神色异常,被宦官们察觉了。然后宦官们仔细一看,发现有埋伏,就跑了,跑到大殿上把皇帝挟持,然后往后宫这个方向跑。他(们)为什么要挟持皇帝?皇帝抢到手里面,他就拥有了发号施令的权力,然后紧急召唤这个神策军来保卫他们,结果神策军赶过来之后大开杀戒。据说当时整个长安城内被杀的人成千上万,尤其是一些元老重臣,朝堂可以说是为之一空。”——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这件事给李商隐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使他从个人苦闷困厄中挣脱,陷入对唐朝命运的担忧。期间,他创作了语言庄重严谨的《有感二首》,并运用了很多有关朝臣君主的典故。在诗中,李商隐愤怒的控诉杀人如麻的宦官,责备成事不足的宰辅李训,也毫不客气的批评了皇帝。
九服归元化,三灵叶睿图。
如何本初辈,自取屈牦诛。
有甚当车泣,因劳下殿趋。
何成奏云物,直是灭萑苻。
证逮符书密,辞连性命俱。
竟缘尊汉相,不早辨胡雏。
鬼箓分朝部,军烽照上都。
敢云堪恸哭,未免怨洪炉。(其一)
丹陛犹敷奏,彤庭欻战争。
临危对卢植,始悔用庞萌。
御仗收前殿,凶徒剧背城。
苍黄五色棒,掩遏一阳生。
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
素心虽未易,此举太无名。
谁瞑衔冤目,宁吞欲绝声。
近闻开寿宴,不废用咸英。(其二)
——李商隐 《有感二首》
这时候的李商隐虽只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白衣士人,但看他的诗,却有一种凌驾于此事件诸方之上的仲裁者气势。 “宦官当政这是不正常的,因为宦官本来是皇帝的家奴,他本来是受刑之人,是在宫廷中服务的,那现在宦官的权力大过朝臣、宦官的权力大过皇帝,在当时有良知的、有远见的知识分子看来,这都是不正确的。所以说,李商隐冒着得罪宦官的风险来写诗,揭示当时的时局,这表明了他是一个有勇气的一个青年,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如果说在此之前,李商隐写的都是身边琐事和一己感情,那么从他对“甘露之变”发表评论的《有感二首》之后,国家、政治和社会问题就更多地成为他诗歌关注的内容和主题。
公元836年,“甘露之变”后的第一个初春,进士科考试照常举行。相比过往,今年长安城里萧条了许多。而李商隐竟又一次榜上无名,铩羽而归。临行前,李商隐给自己的好友,时任左拾遗的令狐绹写了一封信,信中不仅大肆宣泄了自己的牢骚,还愤世嫉俗地批判了当今社会。不知是否是自己一番牢骚的缘故,令狐绹决定出手相助。第二年,李商隐终于进士及第了。说来可笑,也很可悲,李商隐的中进士不过是令狐父子一句话的事儿。
公元837年,进士极及第后的李商隐被令狐楚叫到了汉中,“甘露之变”后因厌恶宦官擅权,令狐楚被调任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这时他已病入膏肓,深感时日不多的令狐楚把代写《遗表》的事交给了李商隐,这篇以封疆大吏身份向皇帝的陈词,可以说是在节度使任上最后的公事。令狐楚没交给儿子,专等着自己的爱徒来执笔。论文章,李商隐是他最信得过的人。公元837年11月,令狐楚卒于汉中官舍。 “这个进士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把考上进士称作“登龙门”,考上进士即使没有做官,人们都会把他们称作“一品白衫”或者“白衣公卿”。那李商隐能考上进士,也是得到了贵人,也就是令狐楚的儿子的帮助。那么在这一点上,应当说令狐楚父子都是李商隐的恩人。”——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李商隐受到令狐楚的两代人的资助,这个恩情是一生也还不完的。可惜的话就是在李商隐中进士之后,在令狐楚刚刚病故,尸骨未寒之时,他入了王茂元的泾原节度使(幕府),并且娶了王茂元的女儿,这样的话令狐楚家就认为他是背恩。”——宋金鼎(博爱县李商隐研究会会长)
令狐楚的死去对没有什么后台的李商隐来说是个非常大的损失,当时的社会环境,要是在官场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庇护者是很难立足的。失望落寞之际,李商隐在长安会见了自己同年进士的好友韩瞻。此时的韩瞻已经做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乘龙快婿,正值春风得意之时。经韩瞻的介绍,王茂元给李商隐送来了聘书,请他出任府中的秘书,泾原节度使管辖泾、原两州,位于长安西北五百里处,是西北捍卫长安的第一要镇。李商隐虽说中了进士,可也正为生活发愁,便欣然答应了王茂元的应聘。加上此前的令狐楚、崔戎,算起来李商隐这已是三度入幕了。因为有韩瞻的极力推荐,加上王茂元本就是个爱才之人,所以李商隐在泾元节度使府中处境极佳,府内上上下下对他都十分友好与尊重。然而自打他离开长安前往泾州(今甘肃泾州北),就有人注意到了,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欣赏和厚待更是频频传到长安。于是忘恩负义”的说法便如起于青苹之末的小风一般,在长安城中无形地刮了起来。
“那么当时的牛李党争非常之激烈,可以说牛李党争在当时是已经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那么令狐楚父子他(们)属于牛党,而王茂元他属于李党,所谓牛党就是牛僧孺一党,李党就是李德裕一党。那么这两个党在对待藩镇问题上、在对待科举问题上、在对待边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都不同。在这种斗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李商隐站错队了”——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情于理各个角度来说,你都应该是这个牛党的人。但是没想到李商隐最后却被李党的成员,也就是王茂元给看上。王茂元欣赏其才华,然后把自己的女儿要嫁给李商隐,所以他就选择了娶王氏为妻。可这件事带来了舆论上的一片哗然,大家原本都认为你是牛党人,怎么就突然娶了人家李党骨干成员的女儿为妻?另外一个反过来,李党的人是不是就此就接纳李商隐了?也不是,为什么?李党本来就看不起这些进士们的所谓浮薄的这种作风,而你李商隐改换门庭,在李党其他的人眼睛里看来,这属于墙头草随风倒。所以说等于是李商隐两头不讨好。”——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一个书生,一个不懂如何玩弄权术的白衣,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卷入了复杂的派系斗争中。对于即将到来的暗涌,李商隐并不知晓。现如今外界的一切似乎都与他无关,因为他遇到了一生的挚爱,也是以后《无题》系列诗篇创作的源泉。爱,尤其是异性之爱,是李商隐诗歌真正的最强大的动力。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
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
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
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李商隐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