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24分钟,你的孩子将来要上大学吗?上什么样的大学
各位好,我们现在是在樊登书店讲今天的新书,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叫作《大学的终结》。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标题,因为我身边几乎所有大学毕业生,被问到在大学里边学到什么东西了,都一脸茫然,说好像没学到什么东西。然后你遇到的国外的大学生,包括从哈佛、耶鲁、斯坦福毕业的名校学生,也对大学充满了抱怨。但是很奇怪,所有人都对大学充满了抱怨,却没有家长敢让自己的孩子不上大学,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所以这本书的标题就给我们点燃了一个新的希望,有没有可能大学也会像广播、像报纸、像传统的出租车业一样,受到新的技术的挑战,最终走向一个新的涅槃?我就把这本书翻开来看。要想了解大学是不是将会被终结,我们得首先了解一下整个大学发展的历史。岳麓书院我们就不讲了,那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大学了。
从全人类的角度讲,现代大学的开端是在什么地方?应该是在博洛尼亚。就是1088年左右的时候,在博洛尼亚的那个地方。现在博洛尼亚大学还在,而且你去那看还是大学城。博洛尼亚大学怎么来的?最早的大学不是官办的,是学生们办的。就是一群有钱有闲的人凑在一块儿说,咱们得学点东西,所以咱们请老师来上课。那时候博洛尼亚大学的校规,有大部分是针对老师定的,因为办学校的是学生。比如这里有一个规定说,每一个老师要想出城,得提前跟学校报备。如果你开的讲座底下听讲的人少于5个就要罚款,因为这证明你讲得不好。
所以那时候教授们的生活是特别被动的。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依然有很多人愿意做教授,因为教授是一个可以做研究、可以传授知识、可以去过自己想过的学术生活的工作。所以最早的大学是由学生们建起来的。第二所大学大概就是12世纪中叶的巴黎大学。巴黎大学就是由教授组建而成的。巴黎大学当初的校规都是教授规定给学生看的,越来越像现在了。后来在大概1167年的时候,英格兰的国王亨利二世禁止他们的学生去巴黎读大学。这些本来想上大学的人怎么办呢?他们干脆就集中在了一个叫作“牛津”的地方,创建了牛津大学。后来在亨利三世的特许之下,他们获批了一块地,又建了一个叫作剑桥大学的地方,这就是牛津跟剑桥的来源。真正给大学的发展带来腾飞的是技术的变革。
在15世纪中期的时候,古腾堡发明了印刷机,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过去所有大学里的人们写的字,我们今天是没法读懂的。你知道为什么吗?没有空格。所有的字都没有空格,都是手抄的,一个一个字母抄过去。为什么没有空格?没有标点符号、没有空格,就这么抄下去的原因是省纸,那时候纸特别珍贵,所以大家都是把一个格一个格抄得满满的。抄得满满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没有文化的人根本读不懂,所以必须是由老师带着你大声朗读。就是在过去人们上大学的时候,是老师带着学生大声朗读那些密密麻麻的字母,因为一般的学生根本读不下去、不会断句。
所以当古腾堡发明了印刷机以后,有了空格、有了排版,人们能够很容易阅读,知识可以到民间的时候,大量的教授反对,说这学生都不大声读了怎么教?所有新的变革、新的技术在出现的时候都会遇到阻碍。但这个还不是人类知识传递史上的第一个大障碍。你很难想象,人类知识传播历史上第一次受到巨大质疑的东西竟然是文字。在我们今天看来,文字多么重要,没有文字怎么传递知识?但是最早,那些教授知识的人会质疑文字。
以谁为代表呢?最典型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说,你们现在都看书,认识一些字好像是一件挺了不起的事,但是你不要忘了,当你在读那些看似了不起的文字的时候,你可能知道的并不是真相。所以我觉得,你往回追溯就会发现,人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动物,人质疑一切新东西。文字出来的时候质疑文字,印刷出来的时候质疑印刷,但是印刷术让大学完全蓬勃地发展,所有的学校变成了书籍和智者集中的地方。接下来到17世纪,1638年的时候。有一大群从剑桥大学毕业的学生到了美国麻省的一个地方,把那个地方命名成他们母校的名字,叫作剑桥镇,然后他们想在这儿建一所大学。
这时候恰好有一个31岁的年轻人去世了,这个人叫作约翰·哈佛。所以你们千万不要以为哈佛大学是以它的校长的名字命名的,不是,哈佛大学是以这么一个去世的年轻人的名字命名的。这个人很有钱,去世的时候捐出了一半的财产,还有400本图书。这就是哈佛大学的来历。在独立战争之前,美国就发展出了9所殖民地大学。
这9所大学应该跟大家介绍一下,因为真的都太有名了。我念一下看你们熟不熟悉,这9所大学分别是:哈佛、耶鲁、达特茅斯、威廉和玛丽、新泽西、罗德岛、国王、女王、费城。
熟悉吗?前面几所熟悉,后面的不熟不要紧,最后5所大学后来改名了,分别改名叫作普林斯顿、布朗、哥伦比亚、罗格斯和宾夕法尼亚。这些老牌的常春藤名校都是有历史的。
在南北战争的时候创办了大概250所大学。在这个时候,关于办学就已经产生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而这三种观点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争论。哪三种观点?第一个观点是说,大学是为了振兴经济。你们同意吗?办大学是为了振兴经济,所以大学里边应该学什么?应该学铁路,应该学交通,所以要有大量的工科。
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我这儿就有什么样的专业,这些专业都对应着特定的学科,同意吗?第二种也很有道理,认为大学的目的是研究,所以要办研究型大学。大学的目的不是培养那些工人,不是培养高技能的技工。这就是第二条思路,认为我们是要做研究型的大学。根据这条思路探索的大学中,最重要的是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是着力于研究最前沿的科学技术问题。所以教授的主要职责是科研,而不是教学生。也有道理吧?也挺酷的 。然后第三条路线说,大学是要塑造一个完整人格的人,所以大学应该提供通识教育,应该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世界的方方面面学生都要在大学里得到了解,不要局限于专业。矛盾了吧?所以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来回想当年的那些教育家,你会觉得真的挺难抉择的。
这三条路线看起来都挺好,都有着它应该存在的理由。后来是谁一统天下的?有一个叫艾略特的哈佛大学的校长,35岁被聘为哈佛大学的校长,一直干到75岁退休。你想想看,这个人执掌哈佛大学40年的时间。他当时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作《我们能为孩子做什么》,这个问题引发了人们大量的思考,就是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与其说艾略特选定了某一个方向,不如说艾略特为如今的大学确定了组织结构。
我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一段。“他设计了一种能够容纳三种不同观点的大学结构。首先它要求哈佛的研究生院和职业学院必须招收具有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就是咱们今天拿到本科学位的学生才能够去上研究生。“在此之前,想成为律师的学生可以跳过《罗马与迦太基的三次战争》等课程,直接研究合同和侵权行为。
艾略特深信,医生、律师、工程师、建筑师,在他们尚未储备足够之前,他们的大脑需要接受良好的训练。其他大学在哈佛大学的引领下,创建了一个崭新并一直坚守至今的本科教育市场。然后更具有创造性的是,他用选修课替代了必修课程,不再告诉学生必须学什么,他让学生从一系列课程中自主选择,他深信这种选择行为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这种选课制度催生的一个现实是什么?就是“大学成立的院系越多,雇佣的学者越多,大学所能够提供的选修课就越多,选择性更大。这个成本当然是非常昂贵的,因为要耗巨资来购买图书馆中值得阅读的书籍。
这种设想也只有少数的一些大学有能力实现,大学的结构再一次强化了少数相对富裕的地方才能成为高等教育看门人的事实。”在艾略特的手上把大学整体规整了一下以后,大学开始变成一个奢侈品。如果你真想提供那么多好的选修课,你就要有那么多老师,就要有那么多书,所以必须要有大量的捐款,要有很多的钱,或者政府大量的投入,这个大学才能够变得更好。“科学、研究、实用,三个目标结合起来是有益的、影响深远的。
他们把大学定位为接受政府支持的机构,对父母和学生有吸引力,同时在未来的时代是不可或缺的。”“但仅仅这些显然缺乏某些高尚的、更伟大的意义,还不能提升大学和教师的精神追求和荣誉感。通识教育是对文明本身的追求,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它变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精神追求,替代了教会认为世俗化大学会迅速过时的观点。”艾略特所做的整个的变革讨好了所有人。首先他讨好了经济的发展,让经济愿意资助他们。
其次讨好了政治,然后还讨好了人类的心灵,就是让我们觉得你可以成为一个更美好的人,他把三者都结合了起来。这就是整个现代大学体系形成的过程。但从那个时候就有很多争论。第一个争论就是今天很流行的:真的必须得有博士学位才能当老师吗?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最牛的就是他不看学历,他招梁漱溟这些人到北大当教授,当得挺好。他不看重学历,这是一派观点。但那个时候大家认为,既然你已经规定了这么一个规矩,那就至少是博士学位的人才能够做大学老师。
直到今天大家还在争论这样的事情,很多人可能就是本科或者硕士,虽然他讲课讲得好,但对不起,他没有资格做大学老师。还有就是对大学老师来说,到底是科研重要还是教学重要?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一个年轻老师去任教的时候,一个老教授就跟他讲,上课的事糊弄一下就行了,没事,只要学生不闹事,反正没人看重那个东西。
你最重要的是写论文,你得赶紧出几篇像样的论文,你才能够怎么怎么样。这位年轻老师满怀着理想说:“我是来教学生的。”但是教学生不能够帮你评职称,能帮你评职称的是学术研究。所以从那个时候就埋下了一个祸根,就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存在着对本科教育忽视的问题。然后各个学校就开始比拼各种各样奇怪的东西。
比如说,比拼谁的学校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多,比拼谁的学校院士多,比拼谁的学校足球队厉害,篮球明星出得多,体育场馆漂亮,大楼盖得好看,这些东西统统都跟本科生教育无关。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大量的人上完了四年本科以后,发现没学到啥东西,然后到了工作岗位上从头开始学。但是大学学费越来越贵。
这个在中国还好,美国太贵了,美国的大学教育是完全的奢侈品。他们认为大学就是一个奢侈品,你要想上好的大学就得多花钱。然后等你毕业以后,你说:“我虽然没有好好上过学,但是我是哈佛毕业的。”行了,别的不用问,我就知道你有钱,然后有能力、聪明,能考上。这全都是像拿着一个LV的包在街上走一样的感觉,就是你有一个奢侈品的标签贴在你身上。
所以就有很多人开始反对这件事情。有一个变革者叫哈钦斯,他是芝加哥大学的校长。他要求学生好好读书、认真上课。哈钦斯还说,为什么不同的课程学时都差不多?实际上不同课程的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因为要装到这个学期里边去,他就必须要设置得差不多。
更有意思的是,每个学生是不一样的,学生的能力完全不同,为什么要求他们每个人都老老实实地坐在这儿把它都学完?所以哈钦斯当时的规定就是天天可以考试,你随时想来随时考,只要你觉得准备好了,你就来考,考过了学分就给你,然后你就能不断地进步。他把芝加哥大学改造成一所真的为学霸打造的大学,就是来学习的,没那么多社交、没那么多玩乐,没那么多其他的什么东西,做了一系列这样的改革。很遗憾,在他下台以后,这些东西全部被推翻,又恢复到现在大学的节奏上去了。
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名词,叫作大学同构现象。什么叫大学同构现象?你会发现这个大学是从哈佛大学那时候打造出来的,现代大学的雏形从艾略特的时候打造出来以后,一直到咱们现在在中国打造出来的现代大学,都跟它们结构一样,这就是同构现象。别人有什么我们就有什么。别人是这么结构的,我们也是这么结构的;别人重视体育,我们也重视体育;别人重视捐款,我们也重视捐款。
比如有一个最简单的事,为什么大学非得是四年呢?你们有人想过这个问题吗?是因为哈佛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从剑桥大学到了美国以后,那时候剑桥的学制是四年,所以他们想都没想就定成了四年。结果他刚定成四年,剑桥就改成三年了,到现在本科都是三年制教育,但是因为哈佛定成了四年,慢慢地全世界的大学就都变成四年。
我们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大学同构现象。大学越做越像,很多东西没有去考虑过为什么,没有考虑过它的科学性,或者是不是必须如此,我们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延伸下来。现在咱们的学生毕业,尤其是上一些非公办的大学,一些民办大学或者是三本大学,学费更高。所以有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本来我们贫困家庭的孩子想要高考考得好就不容易,现在高考也是要拼辅导班,要拼很多钱,然后上了一个差一点的学校,学费又高。
这个状况在世界各地更为严重,美国的一个学生毕业的时候,差不多欠了六位数美元的欠款。这个作者专门去问那些贫困的学生:“你们为什么要上这个大学?”他们说:“我们要改变命运,我们希望自己能够上升一个阶层,所以咬着牙也得上这样的学。”“那你家里有这么多钱吗?”他说:“我们贷款,我们借。”借了贷款以后,从他一开始工作就要还这十几万美金,只要一失业就还不上。这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负担和问题。
但你知道大学怎么做的吗?他采访了两个大学校长,一个是波士顿大学,一个是乔治·华盛顿大学。这两所大学本来在二流,后来慢慢地冲上一流,他们的办法是提高学费。校长说,你只要提高学费,你学校的地位就在不断地提升。然后说:“只要有机会,我就要想办法更贵。”因为乔治·华盛顿大学是离白宫最近的大学,我们这地方位置好,所以我就把学费提得更高。提得更高以后,好评度猛增,为什么?奢侈品。我们对待大学并没有从本质上去看我们的孩子有没有学到东西,我们想的是面子怎么样,这个东西有没有给他带来更好的人脉。
所以读完大学以后所收获的东西,除了美好的回忆之外,剩下的就是人际关系,你认识了什么样的同学,你有了一张很贵的文凭,学费很高,当时入学的时候挑的难度很大。所以哈钦斯所做的努力,就是希望能够改变这一切,让大学回归本质——大学是学习的地方,不是一个比拼财富和地位的地方。尤其是在美国当年开始搞大学排名以后,简直疯了,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很大的生意,然后所有的学校趋之若鹜。你越是搞大学排名,恶果是什么呢?大学就越像。
因为有排名就有指标,指标确定了以后,大学就沿着这些指标不断地建设,建设的结果就是大学同构变得越来越严重。这是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大学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你知道人们为了挑战大学的地位花了多大力气吗?人们一次一次地向大学发起冲击,最早是邮政系统。美国的邮政系统建立了以后,就有了函授教育。我记着我小时候我爸妈他们还参加过函授教育,就是买一个教程,然后寄到家里边来学习。所以人们试图用函授来替代大学,很明显没成功,因为它没法替代面授的效果。
然后在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伟大的发明普及了,叫作广播。广播普及了以后,教育界的人兴奋了,说完了,大学要被颠覆了,我们要搞一套广播教材。为了搞这个广播教材,芝加哥大学搞了一个节目,叫作《芝加哥大学教授圆桌会议》。这个圆桌会议就是把很多有名的教授聚在一起讨论最近在研究什么高深的话题。
这不是娱乐节目,是一个纯正的知识型传播的节目。这个节目一直坚持到1955年,你想想看,他是多么想把这个事一直干下去的。后来发现不行,人们通过广播主要是听相声,人们不愿意通过广播来听知识。这个失败了。1922年的时候,爱迪生说了一句话,他说:“我相信电视注定要改变我们的教育制度。”这是爱迪生当年讲的话,电视肯定会改变我们的教育制度。
那时候的人看电视,是一群学生看电视学习一个课程,都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跟上课一样认真地坐在那儿,然后教授在电视上出现,学生开始记笔记听课,效果也不太好。哥伦比亚大学在1998年的时候——1998年又上了什么新工具?互联网。从邮政到广播,到电视,到互联网,大家说,这下总可以了吧?然后哥伦比亚大学上了一个网站叫作FATHOM,fathom .com,哥伦比亚大学这么多年累积下来的所有最好的知识,都在这个网站上放出来,然后远程教育让大家来学习。这个fathom网站从1998年开办,坚持到了2003年倒闭,然后哥伦比亚大学损失了一大堆的钱。
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知识和教育是两回事。你发现哥伦比亚大学做的fathom网站,和前面所有的这些尝试,他们都是在干吗呢?就是把一个线下的教室用音视频的方法搬到你的面前。而事实是,就算在那个线下的教室里边坐着上课,那些学生都未必能够听得进去。所以教育和知识是两回事,你单单把知识给他,这不叫作教育。
教育是有着一系列后期的互动的。那这样说来,是不是想要替代线下教育就没戏了呢?不是。为什么这本书能够叫作《大学的终结》?就是因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所能够做的绝不仅仅是讲座。之前的尝试之所以一次一次失败,就是因为我们之前只是在传递讲座,但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所做的不仅仅是讲座。有练习、有讲解,而且人工智能可以更了解学生。我们可以这样讲,人工智能所传递的教学方法是一个更好的老师。
所以作者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失败了?问题不在于科技,而在于课程设计。所以新的教育改革的核心是重新设计更加科学的课程。接下来我们来看为什么高校不像报纸、唱片公司、旅行社、出租车公司,能够幸免于难。很奇怪,我们没有人想过要摧毁报纸行业,结果报纸行业被我们打得七零八落;没有人想过要摧毁杂志,结果没人办杂志了。但是这么多人挖空心思地想要挑战大学,反倒大学没事,原因是什么?这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公共补贴和法律法规。
随着大学这么多年来的发展,同时艾略特那时候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让大学跟社会各界的关系都变得很融洽,使得所有人都把信任度给了大学。所以你会发现一个城市想要兴起,我先办几所大学。办大学方法是什么?行政拨款,法律法规,包括税收优惠。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全社会都相信的认证系统。他们建立了这么一个东西。所以你现在出去工作,像你这小姑娘,你说:“我将来我不上大学了,你说这些东西我都会,你让我干工作。”“你有文凭吗?”“没文凭,但是你可以问我两个奥数题,我会做。”“我不懂,我问不了你奥数。”那些考察你们的人并不会问奥数。
第二个就是人们对于文凭的普遍认可。文凭代表着什么?最有意思的一个事是什么呢,说你是哈佛肄业的和你是哈佛毕业的,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一样高大。就是我哈佛上了一半我不上了,和我是哈佛大学读完毕业的一样。为什么呢?能考上哈佛就够了。所以文凭证明哪几件事?我在青春期的时候没有瞎胡搞、没有犯罪,我安安稳稳地度过了我青年的时光,我通过了所有应修的考试,我还认识一大群聪明人,我跟一群聪明人在一起待过,我17岁的时候足够优秀,能够考上这么难考的大学。然后我认为第三个大学不能够被颠覆的原因就是社会地位和社交资源。
你是这个圈子里的人,你是校友,那这样看起来大学很稳固,这就是为什么它没有被互联网,像报纸杂志一样被挑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个颠覆从哪儿开始呢?你们猜谁来颠覆大学?颠覆大学的地方在硅谷,在中关村,在这些IT界的地方。前面我们讲过的那个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校长,他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涨学费,是一个特别老派的做教育的人。他说他有一个儿子在LinkedIn上班,就在美国西部,在硅谷那边。
他儿子回来看他的时候,他就问他儿子:“你有没有想过考个博士学位?”他儿子笑了,说:“爸爸,在我们这行拥有博士学位是一件很丢脸的事。”这是硅谷的文化,就是硅谷已经开始不认这个东西了。那么硅谷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先说一下这个市场有多大。有一个资本叫作Learn Capital,Learn Capital是专门投资教育类的一个资本。它的墙上画着一个很大的图,那个图上就标示着各种行业有多大。首先是一个小圆圈,写的企业软件,企业软件的市场大概多大呢?全球市场3000亿美元。
接下来有个更大的圈,写着电子商务,电子商务8000亿美元。然后再大的一个圈,写着媒体和娱乐,电影、娱乐、游戏 ,16000亿美元。最外边还有一个更大的圈,写着教育,46000亿美元。就是教育这个市场至今没有动过,至今都是被那些大学、小学、中学垄断,然后其他人插不进去。像新东方、学而思,他们只是切点边角料,切点课外辅导班这个东西。整个的教育市场有46000亿,如此之巨大。这里边有无数的人杀进去探索,资本它是要逐利的,它是需要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的,所以就产生了大量的教育类的产品。比如说有一家公司叫Chegg,Chegg是干什么呢?通过电子邮件租赁课本。
大学的教材是很贵的,你们现在读那个什么经济学都好厚,一本书一两百块钱,在美国就一两百美元一本书,非常贵。但是等你把这书读完了以后,你卖旧书称斤就卖掉了,一代一代的学生耗费大量的钱。有网站出来说,用电子邮件租赁课本。这都是一个商业模式,而且能够养活很多人。还有一个叫作InsideTrack,InsideTrack是做个性化关注来提高毕业率,说我来辅导你通过大学的考试。
这本来应该是大学老师的责任,但你要知道大学老师忙[1] 着去做科研,他要评职称,所以就给社会上的公司留下了这么一个空间,这是一个商业模式。这里边有一家值得特别介绍的公司,叫作Minerva,翻译成中文叫密涅瓦。密涅瓦项目中大学生第一年将在旧金山学习,然后花六个学期的时间,生活在全球六个不同的城市,包括上海、孟买、圣保罗或者耶路撒冷。尽管学生将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但是教学本身是通过在线研讨会进行的,以此保证世界各地的学生有共同的学术体验。
这也意味着该项目到底招收多少学生没有理论上的限制,边际成本将随着班级数的增加而下降。就是招得越多,边际成本越低。因为它是网上教学的。通过大屏幕,你坐在这儿,那边有教授。“这也是每年学费只有1万美元的原因,比标准的常春藤联盟要便宜75%。”然后,“这个组织更强调通识教育,不再有足球队遗留的开销问题,也没有了综合性学术部门,也没有了堆满书籍的大型建筑物,它充分利用了一个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这个学校招的学生成绩都很高。“在密涅瓦项目当中,所有的大一学生都上四门课,而且只有这些课程,分别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计算机科学、艺术和人文科学。”就是我们希望孩子要有的通识教育。“每一门课程都聚焦于特定学科的基本研究和分析方法,这就使得密涅瓦能够去做一些传统的综合性大学根本无法去做的本科生教育项目,就是实验教学。
由于学习的环境是数字化的,它能够随机地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随着经验的积累来改善和界定教学方法。”我们讲过一本书,叫《增长黑客》,你们听过吧?《增长黑客》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只要做了行动,就能够看到数据,看到数据就能够优化,然后就能变得更好。我们过去的大学为什么不改呢?就是过去的大学没有这样的数据,它只能是上课、考试、拿成绩,它没有那么多详细记录的数据。但是通过线上教育以后,你会发现,你讲这部分课的时候,学生的眼睛都没盯在这儿,学生的键盘都没动过,学生都没有发表过任何评论。
马上就能够看出来教学效果的好坏,它通过大数据就能够改进。“该项目的第一批学生是2014年秋季入学的。”就是这事已经发生了。“在将近2500名申请者当中录取了70人。”也就是说它其实也是很难考的。“被淘汰的学生大部分都被常春藤名校录取。这将是一个伟大的实验,通过设计出一个耗资少而能全方面满足或超越现有的最高学术水平的机构,来验证它是否能够褪去美国最古老大学炫目的光环。”这个实验为什么重要?就是我们过去一想到远程教育,我们大家脑海中联想到的是什么?就是没考上,只要你说你上的是远程教育,我就知道你没考上,你完了,你上了远程教育。
所以大家总觉得远程教育不值钱,而这个项目最牛的地方就在于我是远程教育,我还特别难考。所以你知道未来会怎样吗?很有可能像哈佛、斯坦福、耶鲁,或者咱们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一年招200万学生,它用这样的方法把边际成本节省,然后放在全世界各地办学,招200万学生,大学会变得越来越少。就是有很多混日子的大学、很糟糕的大学慢慢就没有了,就不用耗费那么多大学资源,去盖那么多的大楼,这就是终结的开始。
所以密涅瓦所做的这个实验是非常有意思的。还有一家公司叫作Bootcamp,创始人叫史蒂芬,做了一个学校,这个学校的目的就是质疑一件事,说为什么大学必须是四年?所以它等于恢复了我们前面所讲的哈钦斯的那种方法,就是你随时准备好了,随时可以考试,考完试拿学分,他们挑战那个时间之短令人惊叹,我们来看看这个多有意思。“Bootcamp将人们置身于一个所需时间更短的正式教育环境中,一共9周时间,比大学夏季的暑期还要短。”“与此同时史蒂芬自己出资写了一本关于‘不上大学运动’的书。”就是他发起一个运动,叫“不上大学运动”。“建立了一个叫作‘间隔年’的不上大学项目,Gap Year。
他认为年轻人在学校学习的多数重要的事情都与他们待在教室的时间无关,相反,与同伴分享成长经验、具有现实社会体验的实习经历、出国旅行、步入成人的转型过程,这些是重要的。
这些经验人们不一定非要从学术性图书馆和各个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团队来获取。在间隔年项目的学生花3个月的时间住在洛杉矶,参与研讨班和工作坊,3个月的时间待在非母语国家,另外3个月的时间,参与一个独立项目。”“2013年秋季,项目录取了第一批学生后,在随后的冬季和春季招生,又有数百名学生递交了申请。”这些递交申请的学生就意味着不去上大学了,他们选择相信这么一个民营机构所提供的Gap Year。学了这么一种方法,然后根据你的要求我去做社会实践,根据你的要求去交流、去学习,然后慢慢地成长起来。
你们相不相信一个人不上大学也可以做得很好?就是他不上大学,他依然可以温文尔雅,依然有学识。我认识几个这样的人。所以不上大学其实没有那么可怕,只不过我们过去的惯性让我们觉得,你没有这个文凭的认可,好像跟这个社会就格格不入一样。但是有这么多的人在探索这件事情,就是怎么样能够让教育和我们真实想要得到的那个东西之间的距离变得更短,能够更容易吸收到知识,而不是浪费大量的时间在学校里边。
其实,你想想看,玩、抱怨,想办法应付一些不想要的考试,拿到一个又一个的学分。为什么要互相欺骗呢?为什么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做这样的事情?讲到这儿,我们看到的都是硅谷的情况,我们还没有看到正规军上场。你们知道颠覆大学的正规军在哪儿呢?是慕课,MOOC。各位听说过慕课,慕课的意思是什么?叫作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这里边非常著名的有优达学城、课程时代这样的东西。在慕课开始兴起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各个学校都在上传慕课的课程,成为了大学的一股风潮。最好笑的是,弗吉尼亚大学为了这件事把他们的校长都开除了。
原因是弗吉尼亚大学校董会的人说,为什么咱们学校没有做慕课?别的学校都在做慕课,你们怎么不做慕课?然后很恐慌,把校长辞掉,后来迫于舆论的压力又把校长请回来了。大学都乱了阵脚了。这里边做得最好的是MIT,MIT做了一个产品,叫作MITx,MITx就是把MIT的很多精彩的课程放在网上。
有的收一点钱,收的是服务费。因为现在的慕课和我们过去像哥伦比亚大学那时候做的实验不一样。哥伦比亚大学做那个实验的时候就是把课程放在那儿就好了,但是MIT所做的这件事情是,你学了我这个课程,我会认证你的学分,我要认证你的学分,你就要完成我的作业,你就要做相应的实验,你就要完成老师对你的监控、考试,一大堆的事,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在增加大量工作量的同时,我就得收费,但是那个课程要比学费便宜得多。
这就一下子降低了MIT这么好的学校的学习门槛,所以就大量地便宜下来了。在MITx做出来了以后,最好的一件事情是哈佛跟进了。哈佛跟进的方法不是和MIT竞争,而是加入到MIT当中。他们把这个项目重新起了个名字,叫作edX。然后做了这个东西以后,edX的课程数就一下子增加上来,而且都是来自哈佛大学和MIT的优质课程。
这个作者在本书的开篇就是写他上了这个系统里边的一门课,叫作《生命的奥秘》,《生命的奥秘》谁讲的呢?是MIT的一位教授,他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负责人。他说,我这么大年纪了跑来上这么一门《生命的奥秘》,研究基因的课程,我就是想知道这个课程能不能让我学会这个东西。后来他参加了考试,就是跟那些坐在现场的学生一样考试,考了87分。
人家现在课程做得好到什么程度?它可以让你远程参与养果蝇,就是计算机模拟地养果蝇,你能够亲眼看到这个基因一代一代地变化,远程教育不再是听讲座,远程教育意味着你可以动手做实验,可以去观察而且参与考试,考试的时候都有摄像头,可以监控你的键盘,你在键盘上打的每一项大数据全都有记录,所以完全能够让你感受到在MIT上课一模一样的感觉。
作者特别有意思,他叫凯文·凯里。凯文·凯里是个教育专家,他有一次跑到MIT去,他说:“我想现场上一下这个课,感受一下现场上这个课和我在电脑那边上有什么不一样。”他跟那帮小孩坐在一块儿上课,上完出来说,唯一的不同就是现场上课的效果比自己学的时候糟很多。为什么呢?他说,首先,你周围总有几个学生在玩手机,你就感觉好烦。就是那些孩子不好好上 ,玩手机的时候会影响你。
其次,你正在记笔记,教授说的话你没听清,过去了,不知道怎么回事,找不着了。但是在家里上课的时候,这儿没听懂,他可以随时倒回去听。所以一门课听下来,在家里边学到很多,在教室里边损失很大。而且他那个班上什么人都有:“麻省理工学院的这个课程的学生花名册像是全人类的代表,比如说他那个班上有来自南美洲的基础教学法硕士,来自印度的家庭主妇,来自斯里兰卡的大学辍学生,来自乌克兰的软件工程师,来自菲律宾的护士,还有一个八年级的小女孩。”就是你只要愿意学这课程,你都可以学。
而且最后一考试下来,发现八年级的小女孩学会了,她真的会做这个东西。这就是颠覆大学教育的正规军,他们用慕课的方法,用更加完备的方式传递最美好的知识,让全世界的人获得同样的受教育的机会。最后,证书怎么办?你还是没有文凭,那怎么办?将来要解决这个东西的是数字徽章问题。现在已经有这样的网站,叫作Accredible,Accredible就是信用,这个网站干吗呢?比如说教授凯文·凯里学完了《生命的奥秘》这门课,他可以把MIT给他的课程认证 直接上传到这个网站上。加密的,你可以上传上去。上传上去以后,你可以把你所做的这门课所有笔记全部上传上去,所有的考卷全部上传过去,老师对你的评语全部上传过去,跟同学之间互相的留言和互相的鼓励都可以上传上去。
所以等你回顾你学过什么课的时候,一点开这么一个徽章,那个数字徽章一点开,你就知道这门课他是真学过的,什么东西都有。你在MIT学了这门课,你在哈佛学的历史,你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了数学,你都可以上传在这上边。而且甚至可以把一个技能做成一个数字徽章,所以这时候人们在拿出自己的介绍和软件的时候,就不像我们过去那样是拿着纸质的那些东西,还有人办假证什么的,不需要。
你就是发给他一个链接,你可以对我整个求学的经历一清二楚,我上过哪些课程,怎样得到的认证,考了哪些试,然后水平什么样,我甚至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我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人们对于文凭的留恋。那么这个事未来的意义在哪儿?如果我们真的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让大学发生巨大的蜕变,它的意义在哪儿?你们可以设想一下,“在2009年的时候,大概有18亿人处于全球中产阶级水平。”处于中产阶级水平以上,就是有钱上大学的。“处于这个水平的家庭,其支出远在全球贫困线之上,基本上每人每天10美元到100美元。”一个人每天花10到100美元的话,你是中产阶级。“在2020年的时候,全球中产阶级人数将上涨到33亿,在2030年将达到48亿,也就是说在这一代的时间里,全球中产阶级人口增加了30亿。”现在大学建得也很快,他提到中国:“光中国就建立了数百所大学,每年招收几百万名大学生。”但是你知道,对于数十亿这个数字来讲,几百万是杯水车薪。
有一篇帖子说,你知道中国受过本科教育的人到底有多少吗?你猜一下,我就问我身边的年轻人:“你觉得有多少人受过本科教育?”“80%吧。”我说:“你咋想的?”他说:“我身边都是,你看他们都上过大学,我们同学都是本科教育。”全中国4%。我们的教育扩招了这么多年,已经有了这么多年大量的培养,这种情况之下也依然只有4%的人受过本科教育。你面临着这么多希望上大学的人,按照现在的实体大学来讲是根本解决不了的。
所以等你能够把这些东西做完了以后,你会发现奇迹会发生。比如MIT有一次,他们就通过大数据,在那些课程当中发现有一个学生表现特别抢眼,是蒙古国的一个高中生。后来MIT就跟他联系,说你愿不愿来这儿上学,后来录取了他到MIT去读书。连那个小孩自己都觉得非常莫名其妙,他们学校的老师更是觉得瞠目结舌,怎么可能上着学,突然被麻省理工给招走了?大数据的作用。就是因为散布在全世界的这些课程,很多很厉害的人就逐渐地冒出来了。
一个菲律宾人,一个冰岛人,一个中国人,都可以在一起上学。数十亿人正在接受这种方式的教育,这会产生大量的电子数据,从而可以对人类的学习活动展开前所未有的分析。
过去都是分散的。过去有一个最有意思的事,是大学从来不会公布自己失败的数据。但是随着大数据的开始,随着这么多人都在网上一起学习,你会发现人类的学习行为是可以分析的,是可以通过大数据来整理的,然后还能够让我们学到全世界最好的知识,有大量一流的教授给我们上课。怎么样,做好准备了吗?
你们会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不上大学?所以说到最后可能还是需要勇气。我就这个事跟嘟嘟聊过,我说你将来能不能接受不上大学?他说,可以啊,没问题,我想环游世界。
孩子们可能没有我们负担那么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随着身边有学历的人变得越来越多,也可能人们依然会受到这个惯性的影响。
所以并不是让大家真的去终结大学,大学毕竟是创造美好的地方。但是我们知道一切皆有可能,有可能大学会随着新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好。
谢谢大家!
来自樊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