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5 次浏览

《正念的奇迹》-樊登讲书

读完本文约需28分钟,用禅思小方法,帮你寻找淡定、宁静的人生心境。

咱们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今天我们要来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生活中层出不穷的状况和我们内心的焦虑情绪。

我推荐大家读这本《正念的奇迹》。这本书对我帮助特别大,自从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发现我在人生当中变得淡定了很多。这个不是通过简单的磨练就能够做到的,是有方法的。如果不掌握方法的话,你永远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我想先请问一下在座的各位,你们平常遇到了自己负面情绪出现的情况,一般会有哪些办法?观众A:去听一些音乐,看一些比较有喜感的电影,或者是去唱k。

观众B:会去弹钢琴发泄,或者说去旅游。樊登:弹《命运交响曲》是吗?观众B:对,贝多芬的。观众C:当我焦虑的时候,我就关照自己的内心交流。樊登:很好,你所讲的方法跟我们这本书里提供的方法是一样的。《正念的奇迹》是讲什么?用一句核心的话来讲,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奇迹?不是你能够腾云驾雾,不是你能够踩着火跑过去,而是你每天能够吐出一口气,还能够吸进来。你不觉得这很奇妙吗?一口气吐出去之后还能够吸进来,你的身体就会运转,你这个人就会活着。他认为当你能够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之间,让你分明地觉知到自己身体的状况,这个状态叫作“正念”,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奇迹。当你掌握了“正念的奇迹”以后,你会发现其实人世中各种各样烦扰我们的负面情绪,只是一些表象的东西。佛教经常讲到说这东西是“空”的。

很多年轻人不理解说什么是“空”。“空”就是没有吗?难道都是骗人的吗?但是我真的生气呀?“空”不是没有,“空”的核心含义叫作“法无自性”,这个东西没有确定的本性。比如说这个桌子一定是个桌子吗?此刻它因缘和合,所以在这儿放着的是个桌子。但是如果它过两年因缘消散了,它被劈成柴、烧成灰,扔在草地里,长成了植物,被动物吃下去变成了动物的一部分,它就又变成了另外一种状态,这叫作“法无自性”。所以换句话讲,你看这是个人对吧?此刻因缘和合,所以他是个人。但他并没有人这个自性,过两年因缘消散了,他可能会有些变化。

所以如果你能够参透到,周围外在的这些东西是“空”的,是没有自性的。唯一实在的、你可以去关注的东西,是你心里边的起心动念。观察它,它自然会逐渐消散。我这样讲可能太玄了,咱们从书的脉络来看。一行禅师是什么人?他是一个留在法国的越南人。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整个战争期间都在欧洲、美国奔波,“越战”期间号召大家要停止战争。后来他在法国建立了一个机构叫梅村,梅村是专门收留全世界想要去修炼的人,他们去梅村修炼自己的正念。这本《正念的奇迹》是他在法国时写给自己朋友的一封长信。在这封信里边,他没有详尽地阐述佛理,而是帮我们把正念讲得非常清晰。书的开篇就讲了一个场景,我相信这个场景大家都遇到过。

有一个法国年轻人曾经跟着一行禅师修炼,他结婚了以后,每天除了像原来那样打坐修行之外,还得去上班,还得照顾自己老婆的情绪,还得给孩子洗尿布,陪孩子玩。所以你们觉不觉得这个人会感觉自己的时间变少了。他自己忙着工作,还要谈客户、接电话、做Excel表格……同时,孩子就是不睡觉,还缠着他。我们很多年轻的妈妈或者爸爸们都会觉得孩子占用了自己的时间。但是书的开篇就是这个年轻人跟一行禅师的对话。他说:“我正在尝试着把正念的方法用到我的生活当中。

我会发现我陪孩子的时间,也是我的时间;我跟我老婆在一起的时间,也是我的时间。”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我的时间”或者是“你的时间”。当你在陪孩子的时候,你满脑子想的都是他占据了我的时间,他占用了我原本应该工作的时间,只要“分别心”一出来,你是不是特别焦虑?这种焦虑的情绪并不能帮助你快速地解决与孩子之间存在的问题,反过来焦虑的情绪会让你更加痛苦。事实上,正念的方法就是告诉你,这一切都是你今天的生活。当你在陪孩子的时候,你就认真地专注于孩子;孩子休息了,你就去专注地工作;包括你陪老婆逛街等等,你时时刻刻都能够保持正念。接下来笔锋一转,就进入洗碗的环节。你们在洗碗的时候会想什么?我曾经试过,假如我洗碗的时候,正好有一大群朋友在打麻将,或者等着看电影,说“樊登你快点来”,我就希望赶紧洗完。如果油渍洗不掉的话,就会觉得很烦、好脏,然后会滴很多洗洁精,想着赶紧洗完。当你在想着赶紧洗的时候,你觉得你享受了洗碗的过程吗?没有,你没有享受,你在期待着它早点结束。但事实上你洗碗的过程是不是你人生的一部分?它应该是你人生的一部分。你的焦虑和你的痛苦能够让你不洗这个碗吗?不能。

用佛教的话讲叫“因缘注定”,因缘注定今天晚上这45分钟你得洗碗。所谓保持正念,是要求我们洗碗的时候就只是洗碗,也就是说在洗碗的时候,“应该对正在洗碗这个事实保持全然的觉知”。什么叫作保持全然的觉知?你们试一下:当你的手摸过碗边,说,我正在洗这个碗,这个碗正在变得越来越光滑。然后我能够觉照到我的存在,并且能觉照到我的心念与动作,这就叫作正念,这是正念的奇迹。如果我们洗碗的时候只想着接下来要去喝的那杯茶,或者要赶紧加入朋友们的聊天或者游戏,或者去看一部喜欢的电视剧,这时候你就会急急忙忙,特别想早点把碗洗完,就好像它们很令人厌恶似的。洗碗本身变成了一件很令人厌恶的事情。你给你自己的人生创造了一件令人厌恶的事情,而这件事情实际上是你人生的一部分。如果能把这事想明白,你就知道,当你不是为了洗碗而洗碗的时候,你就没有活在当下。

我们站在洗碗池边,几乎体会不到生命的奇迹。洗碗是个很简单的修炼吧?那么再往大来说,我们看看吃饭。《中庸》里边有一句话讲得特别好,说古往今来有那么多人吃了那么多的东西,“鲜能知味者”,很少有能够知道那个东西的味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们吃饭的时候在想着“待会吃完了去哪儿、要干什么”,想着“咱们赶紧吃,别耽误事”。你本来想享受一顿大餐,但是大餐上来的时候,你做的第一件事是拍照,先拍照发到我的微博上、发到微信上,给大家秀一下。你的注意力根本没有在这顿饭上,而一行禅师甚至要求你的注意力要放在每一口味道之上。你如果能够了了分明地,在吃每一口饭的时候都能够感受到食物的味道,这就叫作修炼正念。这个修炼为什么会对我们有帮助呢?

一行禅师有一个学生叫吉姆,是个外国人。吉姆有一次跟他一块儿出差,两个人坐在一棵树下开始分吃一个橘子。吉姆的表现是什么呢?很正常,咱们吃橘子时剥开一瓣放在嘴里,正在吃的时候,手去剥另一瓣,又准备放嘴里。在他还没有吃完这瓣时,他又准备去掰下一瓣橘子。这时候一行禅师就对吉姆说了一句话,说:“你应该先把含在嘴里的那瓣橘子吃了。”这一句话说完以后,吉姆才惊觉自己没有保持正念,没有处在正念的状态。专注于吃橘子的每一瓣,才是真正的吃橘子。这和洗碗的修炼一样。吉姆后来因为经常搞反战游行进了监狱。禅师就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边说:“还记得我们一起分享的那个橘子吗?你在那里的生活就像那个橘子,吃了它,与它合为一体,明天一切都会过去。”换个角度想,坐在监狱里和坐在这儿有什么区别?区别太大了。

在监狱里你不自由,哪儿都去不了,你觉得被束缚了,很痛苦。但是这个“坐”有区别吗?事实上你会发现这个“坐”没有多大的区别,是什么令我们变得更加痛苦呢?因此一行禅师告诉吉姆说,你坐监狱的时候,就要像我们当年吃那个橘子一样,每一口都能够感受到当下的感觉。这无非也就是找一个地坐着,找一个地躺着。所以《正念的奇迹》带给我们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你遇到任何问题,都要让身心收敛到自己体内,让自己知道自己此刻的状态是什么。我讲了两件事,一个是洗碗,还有一个是吃橘子。对于我们来讲可能是等车,可能是航班延误,可能是开一个无聊的会。你可以保持正念,你可以让自己专注在当下,这一点很重要。我有一次坐飞机,碰到柳传志,他刚好坐我旁边。我很崇拜他,就找他给我签名。我当时在看《金刚经》,柳传志在看《杜拉拉升职记》。

柳传志对我看《金刚经》感到很奇怪,说:“小伙子你这么年轻,你怎么看这种书,看这种书对你有什么用?”我问他:“你既然问我,我就问问您柳总。您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他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可能就是,一个人永远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想要的东西得到了又想要另一个。”柳传志这样在我们看来已经很成功的人,依然是“想要一个东西得不到,得到了还想要下一个东西”。可见佛陀的说法没错,叫“求不得苦”。你想要的东西永远得不到,这个叫“求不得”。佛陀还说了“八苦”: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不欲临、生、老、病、死。但我说:“这个不是最大的痛苦。”柳传志问:“那你说什么是最大的痛苦呢?”我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你认为自己不应该有痛苦的痛苦。”什么叫“你认为自己不应该有痛苦的痛苦”呢?

痛苦发生在别人身上,你痛苦吗?你可能会觉得很好玩。这个人花了500万买股票,现在只剩200万了,乐死我了,这太逗了。你看别人用500万炒股,炒成200万,你特别开心,你把他还当成一个笑话。别人失恋,你根本就不痛苦,对吗?但你自己失恋一下试试看,你会觉得特别痛苦,为什么呢?因为你认为你和别人不一样,你认为你不应该承受这样的痛苦。所以如何让你的这种痛苦尽快地控制住,然后熄灭掉呢?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当你能够保持正念,你发现这只是一段经历而已,就能够控制住这种痛苦。我能够感受到我此刻的存在,这和我在其他任何地方所感受到的“我”是一回事。所以在这书里面接着讲,说奇迹就是你能够在大地上行走。

当你知道正念就是指对当下的实相保有觉知的时候,生活中的时时刻刻就都成为了你修行的机会,而不是只有在禅修的时候。王阳明有一本书很有名,叫《传习录》,记载了很多他和他的学生的对话。有一个学生是一个省部级高官,给王阳明写信说:“老师,你教给我的这些东西我觉得特别好,有一种反观内心,盯着你心的感觉。”王阳明的心学是不是跟正念很像?要盯着你心里的起心动念,始终保持觉知,知行合一。什么叫知行合一?我们很多人把知行合一当作言行一致,或者把知行合一理解为先知后行。我的理解是:知行合一的核心是你在做每件事的时候,你的念头都没跑,而是专心在这一件事上面。你们有没有试过拿着手机边走路边看微信?这样走你会觉得特别累,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知行合一。当然这是我的解读,有可能被大家嘲笑,这很正常,但是我认为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就是佛教里面所讲的正念。王阳明的学生给他写信说:“老师你教这些东西太牛了,特别好,我觉得真的特别棒,我很喜欢。

但我的问题是什么呢?我没时间修炼,我一天到晚得忙着判案。”因为过去省部级高官都要判案。“我要一天到晚忙着判案子,俗物烦杂,我根本没有时间坐下来好好修炼。”王阳明就给他回封信,说:“我什么时候告诉你,修炼是要找一个时间专门坐下来练的?当你在给一个人断案的时候,那个人想要赢,送你钱,但是你不要,这是不是在修炼你控制贪心的能力?当一个人话说来说去说不清楚,你能够不烦躁,这是不是修炼你的耐心?案情很复杂,而你能够从中找出头绪,一点都不会烦,一点都不会沮丧,是不是修炼你的明辨之心?所以生活中任何一个节点都是你修炼的时机。”这些话对我的启发非常大,而且可以跟《正念的奇迹》结合起来。

古人所研究的东西太高级了,这个需要考验。读书只是给我们方法,修炼得怎么样,看我们各自的造化,还有精进的程度。所以我们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都要认真地修炼才行。那么如何修习正念呢?一行禅师的答案就是首先专注工作,工作的时候就专注于工作。我每次在讲课的时候会跟他们举这个例子:我在这儿讲课,我儿子五岁多,正可爱的时候,叫嘟嘟。你说是跟你们上课好玩,还是跟嘟嘟在一块儿好玩?大家说跟嘟嘟在一块儿好玩。如果我觉得我跟嘟嘟在一块儿更好玩的话,那么我在跟你们上课的时候,我是不是会变得焦虑?我心里会想着怎么还不下课,急死我了。各位看到痛苦从哪儿来的了吗?一切痛苦都从“分别心”而来。你天然地认为跟孩子在一起比跟这些人在一起要有意思,对吗?跟孩子在一起叫生活,讲课就叫工作。我经常看到大家发微信说,明天就周一了,好痛苦;或者说再坚持三天就到国庆节放假了。

这种只会让你变得更加痛苦、更加焦虑。我甚至告诉你,你过节也未必真的开心。你们有没有人在过节的时候跟男朋友吵架?本来期待着一次很好的旅行,结果途中跟男朋友吵架,吵得一塌糊涂,根本不享受。我还问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你们有没有陪孩子?他们说,陪了半个月,陪到最后快疯掉了,说快领走、快领走,对吗?所以每一个东西都未必有一个自性,未必一定是快乐或一定是痛苦,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心”赋予了它们这样的概念。事实上我今天坐在这里,注定给大家上课,这是我人生当中注定的一天。这一天里边咱们有缘从五湖四海过来,坐在一起上这门课程。我无论焦虑不焦虑,这一天我都要在这儿度过,对吗?所以我这时候应该享受当下。

我应该好好体会此刻上课的感受,我的全副身心都在这个课堂上,这是一种缘分,就是知行合一。我回到家的时候,我就不去考虑“我最近好久没挣钱了,我得赶紧出去挣钱,急死我了”。当你们长期度假,一直不开单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内心特别焦虑?因为你想赚钱。不要这么想,你应该好好享受你度假的生活。你在家里陪孩子时,就不要老想着我要出去挣钱。所以修习正念的第一招:专注工作,时刻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然后随机应变。这是一行禅师的原话,这就叫正念。越南人曾经讲过:修行最难的地方是在家里,其次是在工作中,再其次是在寺庙里。在越南人看来,到寺庙里面修行,会比在家里修行要容易得多。

为什么在家里困难呢?打破你正念的东西太多了,有太多东西牵着你:美剧开始了、小孩子又哭了……各种各样的事会出现。所以把工作和修行分开是很难实现的。在这本书里,一行禅师还告诉了我们修习正念的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说“有觉知的呼吸”,方法就是深吸一口气,知道自己在入息,然后深呼一口气,知道自己在出息。你知道自己在吸,知道自己在呼,入息长时知道自己入息长,入息短的时候知道自己入息短,出息长的时候知道自己出息长,出息短的时候知道自己出息短。数息法就是吸气的时候在心里数1,呼气的时候在心里数1,再吸气时在心里数2,再呼气时在心里数2,这样一直数到10,然后再从1开始。如果没有正念,你很难数清楚,有时候数着数着就乱了。

我有时候游泳时想记住游了多少圈,经常一走神就记不住,所以要时刻保持着正念,才能保证你能把每一次数得清楚。等到你不会再错的时候,你就可以不用数息法,只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本身就可以了。他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修炼的方法,就是行、住、坐、卧都是禅。除了呼吸之外,我们要学会在行、住、坐、卧以及工作、洗手、洗碗、拖地、喝茶、会见朋友、聊天等时刻练习禅修,保持正念。这叫作:砍柴是禅,担水也是禅。有一个故事特别有意思。有一个人悟道了,他的徒弟问他:“师傅你悟道了,悟道了以后有什么不一样呢?你都干了些啥?”师傅说:“我悟道以后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徒弟说:“我也是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为什么我就没悟道,你就悟道了。”师傅说:“你看,咱们俩都是‘饥来吃饭困来眠’。但是我是该吃就吃,该睡就睡,有啥吃就吃啥,有地方睡就睡。你呢,‘千般的挑剔,万般的拣择’。”所以有一句话讲说“至道无难,惟嫌拣择”,学道没别的,就是不要挑挑拣拣。我们很多人天天挑挑拣拣,觉得这个工作好还是那个工作好,这个活好还是那个活好,这顿饭好还是那顿饭好,这顿饭里这个菜好吃还是那个菜好吃。我们整天不断地挑剔,导致我们人生当中出现了大量的“分别心”,痛苦就油然而生。有的人说你都修炼成这样了,生活还有意思吗?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想法?说你都这样,有什么劲?什么叫有劲?就好像我们有很多人理解“中庸”,说如果每个人都秉持“中庸”,那这个世界上不是有很多无聊的人吗?他们认为“中庸”就是无聊,“中庸”就是凑合事,“中庸”就是差不多就行了。不对。

“中庸”不是这个概念。“中庸”是一个特别难达到的境界。孔夫子说他修炼了一辈子,没有见过一个能够做到“中庸”的人。我对“中庸”的解读是什么呢?“中庸”是合适的极致。你能够把合适这件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合适,这才叫“中庸”。同样当你能够无“分别心”,能够把“中庸”修炼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其实你的人生有着大把可以追求的东西,只不过你摆脱了社会的惯性。我们为什么觉得应该去追求这个,应该去追求那个?是因为我们被社会的惯性所操纵。社会的惯性就是,别人都要住大房子,别人都要赚钱,别人都要买好车,所以我也得这样。如果你没有的话,你就会很痛苦,因为你着了社会惯性的道了。所以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自由不是为所欲为,一个人为所欲为的时候,恰恰是处于最不自由的状态,因为他是自己情绪的奴隶。你们想做自己情绪的奴隶吗?比如你突然做了一件很疯狂的事,你都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回想,我当时真不应该说那个话,我当时真不应该发飙,我太失态了。但为什么当时会失态呢?因为根本不是你在控制你自己,是你的情绪在控制着你自己。因此,怎么样才能够摆脱社会的惯性,不要被自己的情绪带着走?最好的方法就是调动你的正念。当你能够把正念调动出来,你时刻处在正念的状态之下,这个就叫佛性。佛陀悟道以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他说“异哉”,就是“真奇怪”,“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众生都具备如来的智慧德相,都跟我一样,只是因为什么呢?“妄想执着,不能证得”。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因为社会的惯性牵引着你不断地跑,所以你没法儿去面对你自在的佛性。当你能够把周围的这些东西放下,会发现这些东西都只是外在的纷纷扰扰,都只是外在的幻象,它们都没有自性。一件很坏的事,在若干年以后回过头来看会不会是一件好事,因为那件事本身并没有自性,它并非一定是个坏事,或者一定是个好事。但因为你当时觉得它一定是个坏事,所以痛苦得不得了。

当你愿意去修习正念——这是佛教的入门——你就能够知道很多的方法。比如说禅师在书里面告诉你说,你可以给自己安排一个正念日。什么叫正念日呢?一周里面找出一天的时间来,这一天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正念,起床的时候告诉自己,今天是我的正念日,我要能够感受到我在起床,洗脸的时候知道我此刻在洗脸,吃饭的时候知道我此刻在吃饭。你可以生气,生气的时候要知道自己此刻在生气。怎么样能够让自己以最快的速度不生气?知道自己生气的那个人就能不生气。当你生气的时候,你能够站出来看着自己说,我此刻又在生气了,当你盯着自己说我此刻又在生气了的时候,那个生气的人就不生气了。如果没有观察者,你任由自己生气的情绪带动着你去生气,你就永远停不下来。你必须要能够面对自己的痛苦,而且除了面对之外,还要照顾它们。我们的负面情绪和我们的正面情绪一样,都是需要我们照顾的情绪,都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你能够好好地照顾你的负面情绪,就像照顾一个孩子一样,这个负面情绪就会慢慢的越来越懂事,它会跟你和平相处。而当你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你往往想要压制它,跟它吵架;或者被它控制,要跟它打架;然后忍住不发火。

憋着会憋出病来的。你要关照他,说我又生气了,我又嫉妒了,我又贪着了。核心就是我们之前讲的,你总是认为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如果你问到最后,你发现自己跟别人其实是一样的,别人能够承受的痛苦我也一样能够承受,那么你有什么好难过的呢?你们知道苏格拉底是如何面对死亡的吗?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以后,在法庭上讲说:“我现在去死,而你们将活着,究竟谁更不幸,只有天知道。”死和活在他看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只有天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因此在后半段,他很轻松地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是我个人的感觉。在他写这本书的时候,他没有刻意地教我们佛法,但因为他的修为很高,所以他随便写一点生活,你就会觉得他特别高级。

我今天在这里面摘了一个小段,给你们念一下。他说:“有人说,如果以佛教徒的角度来看实相,你会变得悲观,但是悲观或乐观的想法都太简化了真理。”咱们经常会觉得自己悲观或者乐观,但他说:“悲观或者乐观都太简化了真理。重点是实相真正呈现出来的样子,悲观的态度永远不会让安详的微笑绽放。”如果态度悲观的话,你的微笑永远不可能安详。那安详的微笑绽放在哪儿呢?浮现在菩萨和其他证道者唇边的微笑,那才是真正安详的微笑。所以无“分别心”就是无所谓悲观和乐观,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修炼,保持正念的状态。书中还提到如何去控制你的心念、负面情绪。无论何时,当善念升起时,要认识到我心中升起了一个善念。

当恶念升起时,也要认识到我心中升起了一个恶念,不论你多么不喜欢,都不要执着其中或者试图消除它,认知就足够了。如果你已经离开了正念,你必须知道你已经离开了。如果你还保持正念,也要知道你还在保持,一旦有了这样的觉知,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了。任何事发生,都随它来,随它去。这跟西方的心理学是一样的,西方心理学定义的“我”是我的观察者。当你能够找到那个自我的观察者的时候,其实你就是在修炼自己的正念,而我们通常把那个自己的观察者丢掉了。所以禅宗经常当头棒喝,问你说:“主人翁何在?”什么叫“主人翁何在”?现在你体内做主的那个人是你吗?还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大家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讨论。观众:我们平时的工作其实强度还是挺大的,尤其是电视这一个行业。我们这边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嘉宾,还需要沟通各种各样的事情。其实前段时间真的是挺焦虑的。今天您分享完之后,我就觉得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可能跟前面那本书也结合了一点点。无论你做任何事,哪怕嘉宾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你先关注到这个问题上,而不是关注到这个问题出现了之后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你关注到这个问题,然后去解决它,现在就可能会把自己的内心放平缓一点。而且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你越把内心放平缓,越关注到当前的事情上,可能也有利于事情的解决,这是我的体会。樊登:就像有很多励志的说法,说当你觉得很多事都做不到的时候,最好是把能做到的事先做了,把你能做到的事做到最好,然后各种各样的事也就能逐渐地做好了,这一样的道理。观众:我理解的正念,就是时时刻刻都关照自己心里想的,能够时时保持对自己的觉知,指导自己的每一个念头。樊登:你没法做到没有“分别心”,但是当你的“分别心”升起来的时候,你要知道我现在升起了“分别心”。你只要知道自己升起了“分别心”,“分别心”就在减弱。

我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有时候我也会有被人冒犯的感觉,觉得他跟我说话怎么这么不客气。那一刻你是不是内心特别不高兴,想发作?在那一刻我一般就会提醒自己,我好像有“分别心”了,我觉得我还挺像那么回事的。但我真的是挺像那么回事的吗?我跟别人有多大差别?为什么别人可以被这样怠慢,我就不行呢?这样想这个问题以后,你发现原来之前的痛苦不是因为他这样对我,他对很多人都这样,但是很多人没感觉。你会有感觉,因为你自己有了“分别心”。

你如果这样想,就立刻会觉得好很多。最后想跟大家讲的是,我虽然把这个书讲了这么多遍,我也跟很多人推荐过这本书,因为它的确对我的人生有特别大的帮助,但是我也很难做到永远保持正念的奇迹,永远保持正念存在。修炼本身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修炼之所以有趣,就是因为它不容易。我听过很多人跟我说樊老师讲的东西太难了,那境界太高了,达不到。境界太高达不到才好玩,如果这东西随便就达到了,我们为什么要去努力?太简单了就没意思了。

因为这事特别难,所以修炼才会是人生最有趣的一件事情。无论你做什么,发展事业也好,维护家庭也好,自己学习也好,你都把它当作是一个修炼的过程。而且你能够时刻地体会到自己在修炼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然后关照到自己在退步或进步。

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正念的奇迹。谢谢大家。

来自樊登读书

 

发表评论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