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35分钟
终于要硬着头皮讲《孟子》了,中国古人读《四书》是有一个顺序,他一定是先读《大学》,因为读《大学》可以让一个孩子立志于学,然后接下来就读《孟子》,读《孟子》可以让一个人养成浩然之气。
我昨天在准备完了《孟子》这本书的讲稿以后,我开车在来演播现场的路上,我一路上坐在车里,我都觉得自己特别充沛着浩然之气。所以特别有冲动想把这本书非常完美的呈现给大家。因为在我认真地研究了孟子以后,我越来越喜欢这个人。这个人真的太有意思了,他跟孔子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他在历史上的形象跟孔子的差别非常大。我们过去人经常讲孔孟之道,以为他们俩应该都差不多,实际上是完全个性鲜明的两个人。
所以,养成了浩然之气之后来读《论语》,读《论语》让你学会怎么样洒扫应对,怎么样在生活当中每一件事情上来修炼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格。最后再读《中庸》,读《中庸》就是形而上的部分,是把整个儒家提升到了一个哲学层面的东西。这是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教授孩子读书的一个基本的顺序。
我们乱了,我们是先讲了很多《孔子》,现在反过头来学《孟子》,这个也有道理,我们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的,这两个人大概差了有100来年。据说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所以你看差了好几辈。
孟子那个时候他有一句话自己说的,叫春秋无义战。这什么意思呢?春秋的时候打仗是诸侯和诸侯之间不断地打,孟子认为什么叫义战?以上争下这是对的,就一个国家你诸侯不听话,周王来打你,这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如果变成了诸侯之间互相打,都是为了争夺疆土,为了逐利,所以这叫春秋无义战。他说五霸者是尧舜禹的之罪人。以前我们说尧舜禹这些圣人们传到春秋五霸,说五霸者是他们的罪人,因为这些人已经不守规矩了。
但是说现在的这些诸侯是五霸的罪人,在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的国君是比春秋时候那五霸更糟糕的人,为什么呢?大家听我们讲过《春秋》这本书,你就知道说春秋结束于三家分晋、田氏篡齐。田氏篡齐、三家分晋,这两个事是同样性质的事情,就是家臣篡夺了王位,家臣替代了诸侯。所以打到最后乱成一锅粥了。各个国家的家臣都可以自立为王,然后割据,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的这个格局。所以孟子那时候是真的乱糟糟的。他跟孔子所处的时代不一样,孔子那个时候的学术也没有孟子的时候那么多。孔子需要对付的人很少,你看孔子所有的那些里边的表述,有学问的人不多。主要就是他,连抓了一个动物不认识,大家都跑来问孔子,说孔子你看这是什么东西?所以孔子永远都是一副特别从容的样子,永远都是端端正正的。然后见这个人跟他讲讲道理,见那个讲讲道理,没人敢跟孔子辩论,很少。
孟子不一样,孟子天天跟人吵架。原因也是因为当时的学术氛围,当时天下功利主义盛行,大量的人都在研究功利主义,天下不归杨朱,便归于墨翟。所以孟子说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下去的话,儒家圣人的这个学说就没有人继承了。说余岂好辩哉,余亦不得已也,说我实在是没办法,这事是被逼迫的。
所以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如果没有孟子在100年以后的崛起和中兴,儒家可能真的就被淹没在历史长河当中。我们到今天也不会知道孔子是一个圣人,所以《孟子》的重要性就在这体现出来。
为了讲这本书,实际上我是准备了三本书的。一开始有人让我讲南怀瑾先生的书,我也很喜欢南先生的书,我就把这本书拿来看。整本书翻完了以后,我发现只讲的第一章,所谓孟子旁通其实是梁惠王这一个章句的旁通,所以不过瘾。另外一本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梁漱溟先生讲孔孟》,这里我把《孟子》的框架也翻出来看了看,也获得了很多灵感,但是最终我们要认真介绍的是这本书,《王蒙说<孟子>》。
王蒙先生成名特别早,他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写了他的成名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他到了晚年以后潜心地研究孔孟之道,写了关于孔子的书、关于孟子的书、关于老子的书、庄子的书,一套齐了。我发现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就在于他不厌其烦地逐字逐句的解释,把孟子所有的事讲得特别清楚。所以我们是以这本书为核心参考来讲的。
《孟子》那么长,怎么能够浓缩出来讲明白呢?我就发现其实这个书也是可以瘦身的。因为重复的部分很多,孟子跟每一个国王在讲他的施政纲领的时候,其实都差不多。这老头特倔,基本上不改变,我就只需要把他的施政纲领作为一章跟大家分享一下。里边还有一大部分是好多特别奇奇怪怪的人都跑来问孟子,说你看那个人怎么样?古代的时候,那个人怎么样?讲各种各样的评价,在评价古人上面花费了特别多的笔墨,我把这部分也删掉了。为什么呢?因为评价古人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其实也是孟子的价值观,我们就把他的价值观罗列出来就好了。所以我讲的是一个瘦过身版的《孟子》核心精髓。我们基本上分成这么几块:第一块是治国方略,就是《孟子》所提供的简要。第二块是这个性善论,因为《孟子》性善论是基础。接下来《孟子》跟《孔子》有一个区别在于修养功夫。《孟子》给了很多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样的修养功夫的注解。还有孟子的辩论能力以及他的一些生活态度,我们就这几个板块来展开。
首先说第一章,大家都知道《孟子》的第一句话,“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这是很多人都知道,这就是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其实是魏惠王,三家分晋了以后,他们是魏国。因为国都建立在梁这个地方,所以都把他叫梁惠王,实际上不是梁国,是魏国。魏国的人还在做什么梦呢?他们过去是晋国,晋国很强大,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很厉害,因为晋文公是称霸的。但是到三家分晋了以后就觉得没有那么强大了,梁惠王还经常跟别人打仗老输。
所以他一见到孟子就问,老头,叟老头,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于吾国乎。这句话一讲完,你发现如果是好莱坞电影的话,就可以从这儿开场。孟子的回击立刻就把他的性格就显示出来了。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熟悉孔子的人知道,孔子跟王说话绝对不敢这样,为什么呢?孔子有职务,孔子是人家的员工,孟子不是王的员工,孟子是王请来的幕僚。那个时候这些有知识的人全都在各处当幕僚。
所以孟子一看这人这么不客气,上来就把我叫老头。孟子也很生气,说你干嘛张嘴闭嘴的就说利,如果大家都说利的话,你说你要利。这个大夫说他也何以利吾家?对我们家有什么好处?底下的人说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一个国家,如果从上到下所有的人全都冲着利益来,这个国家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这是跟梁惠王见面就不愉快。
后来梁惠王又在见孟子于沼上,这些都是特别有意思故事。沼上就是它一个花园,在私家花园里边见面了,梁惠王对孟子没有那么客气,说你这个贤者也会喜欢这种地吗?就是一个休闲娱乐场所,说你怎么也喜欢这地呢?孟子说这为什么不能来呢?如果你喜欢这样的一个地方,你应该与民共治。
孟子的核心思想就是每一个人只要你有善端,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把它扩大,只要把它扩到能够想到老百姓,能够独乐乐,与人乐乐熟了,这是孟子讲的一个名言。说你自己喜欢音乐,你听起来觉得很好,你为什么不跟别人一块儿共享呢?这里边有一个成语叫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有一天特别委屈,孟子讲他说我觉得我这人还行,我对我的国民算够好的了。说河内出现了凶灾,我就把他们移到河东,河东出现了凶灾我就把他们移到河内,我比邻国的人强多了,为什么我的国民没有增加,还有好多人都跑掉了?我都不明白。
孟子说你既然那么喜欢打仗,我就跟你拿打仗来做一个比喻,说一打仗起来,大家转身就跑,有些人跑了五十步,有些人跑了一百步。那个五十步的人扭头就笑那个跑了一百步的,说你们真胆小,你们都跑那么远,真是,你说这个可以笑吗?王说这有什么好笑的?都是跑,这不都跑了吗?
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如果你真的知道这个,你就别期望你的人能够比别的国家更多了,为什么?虽然你觉得你做的不错,但问题是你根本就没有做到。你也是个坏国王,你只不过坏的没有他那么坏而已。这叫五十步笑百步,所以大家现在知道这个出处了。孟子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呢?这一段一定要念,让大家知道孟子这一辈子努力的方向就是要实现这么一件事。我用现代话讲,他说一家人有五亩地的园子种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鸡、狗、猪之类的家畜也要及时安排养育繁殖,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也就吃得上肉食了。
想想古代真不容易,种上一百亩地,不耽误农时,按时稼穑,一家数口也就没有吃不饱的困难了。办好学堂,发挥好、灌输好孝亲与弟兄的这种道理,道路上就不会有白发人背负或者头顶着重物辛苦地搬运了。七十岁以上的人穿绸缎吃肉,一般老百姓都能温饱,亡者之夜还能不成功?这样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狗、猪吃掉了人的食物,却不加核查干预。大陆上有饿殍也没有救济,死了人说这是年成不好,不是君王的行政造成的。这就和用兵器杀了人说不是我杀人,是兵器杀人是一样的。如果君王从来不将灾荒的责任推到年成上,老百姓自然归附而来。孟子的这个理想,就是我们照顾到每个家里边可丁可卯的算好,多大面积、多少棵桑树、多少肉,这样保证他们都能够吃得好。一个国王绝对不应该把老百姓日子过得不好归咎于自然灾害,而是你自己压根就没做到,这就是孟子的理想。
很明显跟梁惠王是谈不下去的,梁惠王死了,他儿子梁襄王上台。梁襄王上台以后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典故,这可能是第一天跟孟子见面。孟子去了,一回来就跟周围的人说了一句话,说今天这个家伙见了他,望之不似人君。这个话骂人骂的是很厉害。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就是他突然之间就问我一个问题,说天下什么时候能够定下来?孟子说,定于一。定于一,统一了,定于一。梁襄王说,孰能一之?谁能够统一天下?孟子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不爱杀人的人能够一之,也就是梁襄王他们这样的人就认为,一个王只有杀人能力特别强,天下的人才愿意归附他。所以如果一个人不是杀人,那天下的人谁能跟着他干呢?这时候孟子说,天下莫不与也。说所有的人都会愿意跟着他一块干。他拿禾苗做对比,你对禾苗越好,禾苗长得就越越壮。
所以孟子在这儿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预言,说天下会定于一。但是很遗憾的,就是最后天下定下来的是秦朝。秦朝是杀人杀得最厉害的一个,就等于被最能杀人的人把天下定了。
但是也有人替孟子辩解说,你看秦朝定了没定多少年,秦朝坐不稳,定了以后,这叫二世而亡,马上就传到汉。汉朝上来以后,文景之治什么的,确实是不是杀人。这一下子就有人说,孟子说的是对的。所以他跟梁惠王、跟梁襄王都谈得不愉快。接下来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王登场了,叫齐宣王。这个人孟子跟他关系看上去还不错。有一天,孟子问齐宣王,说我听说一事,听说什么事呢?说有一天,有一个人牵着一头祭祀的牛从你的宫殿底下走过。然后那个牛一边哀嚎、一边哭,然后你看到了以后,就说别杀了,太可怜了,别杀了。别杀了,那些人问,是不是不祭祀了呢?说那也不行,要不然拿羊换,换一头羊去祭祀。然后这个王说,是有这么回事,我那天是遇到这事。孟子说这特好。
为什么呢?说你看这个事,老百姓怎么传的?老百姓传得是王特别抠门,王舍不得牛,因为牛贵,王就用羊,羊便宜。王说,我就算再穷,我也不至于一头牛舍不得。孟子说,我相信,我完全理解。这说明什么?说明你有好善之心。你见其生,不忍见其死。你看它这么可怜,你有好善之心。现在你唯一需要做的是什么呢?你稍微把好善之心推广一下,你从这些牛的身上能够推广到更多人身上,推广到老百姓身上,天下就愉快多了。王说,你说这个我特别欣赏,与我心有戚戚焉,跟我想的差不多。但问题是我有点做不到,因为我特别多事要处理。这时候孟子讲了一段特别棒的比喻。他说,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力举百斤,就举起特别重的大概3000斤的一个重物。但是他不能够举起一个羽毛。他能够明察秋毫,他能够看到秋天小鸟身上新换的绒毛,但是他看不到一车柴火,你觉得这事可能吗?王说,当然不可能,这根本做不到。
然后孟子说,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你今天既然能够对动物这么好,而你不愿意对老百姓这么好,就像那个能够力举千钧的人,不愿意去举那个羽毛一样,像那个能够明察秋毫的人却说看不到一车柴火一样。这个不叫作不能,这个是你不为,你不愿意做。
齐宣王挺好学,说不为和不能有什么区别?孟子说,挟泰山以超北海,说我不能,这是真的不能。为长者折枝,跟人说我不能,这就是假的,这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所以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你说我把泰山夹起来,跨过北海这么跑,这事我做不到,那是真的做不到。但是你说为一个长者折枝,你给他做拐棍拿着拄着,这事你还说你做不到不可能,这就是你不想做。
所以,孟子始终认为,我觉得这个逻辑其实他们特别纠结。孟子认为所有的国王做到他说的这些点非常的简单,你看不就是给大家分点土地,不就是把税减少一点吗?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其他老百姓就都来了,这个天下的王道就形成了,就这么简单。
从头到尾概括出来,孟子的王道就是要特别简单这么操作,但问题是没有一个王能够做得到。齐宣王跟孟子打马虎眼,他说寡人有疾,你这事我做不到,为啥?我有病?有啥病?寡人好勇,我就是爱杀人,我特别喜欢跟人打仗。孟子说好勇没错,你看文王一怒而安天下,文王也好勇,但是他一怒安天下,他让整个天下和平,他是干这样的事。武王也发怒,武王一怒而天下安,你看多棒。你要学他们,你把你的勇用在这件事上,而不是拿着一把剑说挡我者死。这种人是小人之勇,这不是君王应该有的勇。
好了,这次对付过去了,第二次又见面,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我有病,我喜欢美女。孟子说喜欢美女也没错,很多人都喜欢美女。但是你要想到你喜欢美女,你的老百姓也喜欢美女。你得让那些娶不上媳妇的人能娶上媳妇,让人家家庭和睦,推而广之。第三次,这人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我喜欢东西,我特别喜欢家里东西多,我喜欢收集这些东西。孟子说与百姓同之,你喜欢这些东西,你藏富于民,你让老百姓都用这东西,这多好。所以,孟子一直在一厢情愿跟这些君王们周旋,这里最有意思的一段,最有画面感的一段是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也,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如果你底下的人把他的老婆孩子托付给一个朋友,出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发现他老婆孩子都饿的不行了,忍饥挨饿,这时候怎么办?王说,这种朋友就绝交,这不要跟他干。然后说士师不能治士,方官员则如之何,何说如果一个地方官员整治不了他的部下,这种人怎么办?王说,已之,罢免他不要了。
接着孟子又问,你看前两个铺垫的很好,王的表态都是正确的,孟子说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说整个国家治理得不好,这事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说那个谁,你把那个给我拿来一下,为什么呢?这时候说的就是王自己了,你把这国家没治理好,你怎么办?所以鲍鹏山先生评价特别准确,他说孟子是自古以来排第一位的帝王师,这个人是真正给帝王当老师的人,他敢这么跟帝王叫板,而且他后边还有特别多离经叛道的这个说法。
你知道朱元璋是特别恨孟子,朱元璋在当了皇帝以后,因为朱元璋本身以前不怎么读书,然后当了皇帝以后把孟子书拿来读,读完以后说这什么人?说这个人在我手里边死八回了,如果是他的话早就把人杀了。你看孟子会说什么话?齐宣王问说:“汤放桀,武王伐纣undefined有诸?”就是商汤灭了夏桀,周武王讨伐了殷纣,有这回事吗?孟子说:“于传有之。”史书上是这么写的。
齐宣王他是既得利益者,他是国王,他说:“臣弑其君,可乎?”这都是臣子杀了他的这个君王,这事也合乎礼法吗?他作为这个国王很担心这事。然后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就是开撕了,这就是跟国王彻底就撕破脸了。他说践踏仁德的人是贼,践踏义理的人是残,我们把他称作毒夫。我所听到的是周武王杀掉了商纣这样一个毒夫,我没有听说有人杀害了自己的君王。所以孟子的这个整个治国方略当中,他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在西方被认为是民主思想的开端,他不认为一定要向国王效忠,他的核心是老百姓最重要,其次才是江山社稷,这个君王随时可以换。所以你说孟子怎么能当官,这压根就当不了官儿的。他是一个完全不按照国王的这个路子出牌的一个人。但是也很奇怪,他的地位一直很高,孟子从来不缺钱,孟子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排场特别大,后边簇拥着特别多的人。
所以,后边还会讲到他的一个学生问他说,老师,咱们这样合适吗?咱们做一个读书人挣这么多钱,这有点不合适。然后孟子说,你听说过交换这事吗?学生说子什么交换,你看不是所有人都要种庄稼才能吃饭。那个人给人做一车轮,做一个大车轮就能换饭吃。那他种地了吗?没种地,但是他照样能够换到饭吃,因为他做了车轮,交换。
学生说咱没跟人交换呢,咱就是到处给人说两句,就挣这么多钱。孟子说我还没给他们什么,我让他们老百姓一个个的学到了东西,知荣辱,有礼节,上下互相都有礼仪,让整个国家变得这么有文化,这比做那轮子要好多了,所以我挣他们这点钱太应该了。所以孟子是最早我觉得用知识就能换来钱的人,这是我们做知识付费的这个鼻祖,特别好。然后接下来我们谈性善论,你知道孟子为什么坚信说只要国王对老百姓好,这国家就一定行,因为他的前提是性善。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的这个性是天生良善的,这一点自古就有特别多的争论。我们搞辩论赛的时候,最有名的题目就是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荀子说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告子也认为人性本恶,但是这个孟子就认为人性本善。
梁漱溟先生在这里边讲解得特别好,他说性是善还是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争论?因为我们后来的人总把性当作是一个以诚的呆板的东西,就是定了,这事是个不动的东西。所以他到底是好还是坏?你看有那么多坏人,你看有那么多好人,这争论不清楚。而事实上梁漱溟先生说,这个性,非已然,非未然,而是将然,是一个倾向。孟子说人性善,意思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一个向善的倾向,这叫人性善。那为什么人会做出很多不善的事?因为他忍心。
简单点讲,你看那个电视上演坏人,他经常说这个人把心一横,然后干坏事。啥叫把心一横?就是你忍心做这样的事情,你能够眼睁睁的看着别人遭罪,你能够忍受,就是孔子讲的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不是我们今天讲的说我要反抗,是可忍,孰不可忍。不是,是说这事你都能忍心去做,你还有什么事做不到的?这叫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为什么孟子经常讲说,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就是一个倾向,就是我们的所谓善端,就好像王阳明举的那个例子特别好,说即便是一个贼,你把他叫作贼,他还要跟你拼命,为什么?因为他心中知道做贼是不对的。所以很多我们看起来社会上这些坏人什么的,他都有着一个自己的理由。他说我是因为要做一个事,我是为了我的家人,我是怎么样。所以孟子说从根上讲,人的内心当中的本性是善的,这里最重要的论述就是人之四端了。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也。就是不忍心别人遭罪,尧、舜、禹之所以做得好,就是因为他不忍心老百姓遭罪,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这什么意思呢?说今天你看到一个小孩往井边爬,要掉到井里边去了。所有的人一见到这个,立刻内心当中就会产生惊恐的心以及恻隐之心,赶紧就喊出别过去,或伸手拉他一下。
这是因为什么?不是因为他想跟这个小孩的父母结交,他根本不知道小孩父母是谁,也不是因为他想要在乡党朋友当中获得一个美好的名声,也不是因为怕别人说自己不对,根本来不及想那些东西。你第一时间反映出来,就是别去,这就叫作怵惕恻隐。所以由是观之,这孟子就开始推演了,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侮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你要讲人就是来自于恻忍之心,爱别人,仁者爱人。羞侮之心,义之端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什么?你得要脸,要有羞侮之心。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你要让老年人先走,吃饭的时候让别人坐上坐,辞让之心,这就是礼,礼之端也。然后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你能够分辨是非,这就是智慧的端。所以,人之有四端者,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为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前面说了这四端,说这四端就好像我们人的四肢一样,有了这个四肢,自己又说这也做不到那也做不到的人。说自己的君王,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人,这就是在贬损你的君王。你别说他做不到,他肯定能做到,所以孟子的逻辑是完全自洽的。
你跟这老头真说不明白这事,就他就认为说你没有理由做不到。因为你四端都有了,你四肢全有了,你怎么做不到呢?凡是认识到这四个方面叫仁义礼智的这个来源的人,都知道还需要去开拓和充实它们。就像有了火种还需要去点燃,有了泉眼还需要让它流转起来。所以有了这四个新的开拓与充实,你就足以保住四海之内的天下。
如果你不加以开拓和充实,你连自己的父母也侍奉不好。所以孟子说一切事业成功与否,取决于你是不是把这个四端真的发挥出来了。所以不忍心和四端是性善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孟子认定,因为这个是前提,所以你对老百姓好,老百姓也一定会对你好。这里边有一段我特别喜欢的话,也是得我们每个人应该拿来自勉的话,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这句话一定要解释一下,他说人和禽兽的区别其实没有太多,几希就没太多。一般的老百姓搞不好还把它丢掉了,叫作庶人去之。
君子存之,你们没发现有的人坏起来比动物还坏,就是他把仅有的那一点我们和动物不同的地方,甚至都不要了,这就是叫禽兽不如了。然后君子存之,你要想做一个有修养有要求的君子。你就必须得把这个人文特质,这个异于禽兽的这点东西保留下来。
舜明了万物,体察人伦关系,他是根据人与一这样的特质来做事,并不是要把仁义做出来给别人看。这句话特别重要,他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什么叫由仁义行?就是我内心当中充满着这四端,然后我做任何事的时候,我可以不加思索地出手就做了正确的事,为什么?这事不困难,这不需要假装。
什么叫作行仁义?你看过《雍正王朝》嘛?那里边的八王爷,当然那是电视剧里边塑造的,那八王爷在电视剧里边所表现出来那个状况就是行仁义,就是我做的每件事都希望你们说怎么样?看我这个够好吧,很贤,这叫作行仁义。也是孔子最讨厌的,叫乡愿。
什么是乡愿?就这个人做什么事看起来都挺好的,永远场面上都做得非常好。但他做任何事就是在行仁义。而不是由仁义而行,这一点我希望大家能够自勉。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也,只要你能够经常念到这句话。你这人就差不到哪去。荀子是相信人性本恶,所以需要用法治,需要用外在的东西来约束。因此你看荀子出来的学生就是韩非和李斯。这都是荀子教育出来的学生,创立了法家的门派,这不多说了。
性善论我们知道了以后,我们来看看孟子的修养功夫,孟子有一条特别厉害的,就是不动心。这个不动心是怎么来的?有一个学生叫公孙丑,公孙丑就问孟子,说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大王,不亦如此则动心否乎?
你今天如果能够被任命为齐国的高官,就能够推行您的治国之道了。那么对于天下称王、称霸也就不足为奇了。请问如果有这样的事发生,您会不会动心?会不会心旌摇曳?然后心智动荡。孟子说否、不会,为什么?我四十而不动心,这是名言,孟子说我四十不动心。
你注意孔子说我四十不惑,王阳明大概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他的朋友评价他说我处之不动,其实是同样的时间。就是当一个人活到了四十岁以后,你一定要能够学会不为外物所动。这个四十不动心和四十不惑意思差不多。不惑不是说不迷惑了,不是说我什么事都知道了。不惑是不惑于外物,我不为外物所左右。年轻的时候可能给你点好处,你就跟着跑了,但是到四十岁以后你得知道自己的原则了。
所以孟子说我四十不动心,那么这个学生就接着问,不动心是怎么做到的呢?孟子在后边说,我这个人最牛的一点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就是孟子要给大家传授他的心法,什么叫作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呢?这一段是核心中的核心,一定要好好讲。公孙丑问说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怎么解释呢?他说这事不太好讲,这种感觉非常宏大,非常刚毅,要用德行正道滋养这种心气,而不要使它受到伤害,这样它就能够充塞在天地之间。这种心气必须以毅力和正道为伍,不然他就会气馁,就是软塌下来了。像不像文天祥说的,叫天地有正气,对吧?就是从这儿来的。
那后边讲怎么去修炼这个东西呢?这句话要解释,他说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也。什么叫集义所生呢?集是集中的集,集义所生,就是这个东西,它是根据那个义理的原则而来的。就是完全符合义理的原则,这个叫集义。
非义袭而取之,就是它不是偶然的猛的一下子做到了就有了的东西。义袭,袭是袭击的袭,就你今天状态不错,突然做了一件符合义的事儿,你就说你有了浩然之气,不是,而是你义以贯之的都是在用这个东西作为你的价值观,这个叫作集义。
所以,集义这个词和义袭这个词要把它记住,然后行有不谦于心则美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就是告诉这个人对于义这件事掌握得并不清楚,为什么?因为它把这个义当做是一个外在的东西,告子把义当作是怎么跟别人打交道,说什么样的话?有没有礼节这些东西,那个叫外至,外部的东西不能够被称作是浩然之气的。
接下来就是孟子的心法,他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这一句话整个启发了王阳明,王阳明做知行合一,就是来自于孟子所说的必有事焉,就是我这个浩然之气是一定用在每一件事上,在每一个事儿上去做。才能够让这个浩然之气不断培养,不断充沛,然后发扬光大。
而勿正这个正是指就是不把它停下来,心勿忘,不要忘记她。但是也勿助长也,这个勿助长是什么意思呢?别人不懂,孟子在后边就讲了一个故事,揠苗助长。我们从小就学过这故事,就是来自于孟子。
孟子讲揠苗助长这故事什么意思呢?浩然之气这个东西你不能助长它,他说现在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天下的人不去做揠苗助长这样的事的人太少了。你说为什么这个浩然之气这么重要?但是他又说勿助长呢?这得连到哪讲呢?我的感觉是说它很像《金刚经》里边讲的不着相,讲书就是讲书。你今天认认真真讲书,把这本书讲得很投入,你自己也很开心,你知道做这件事的意义。这个其实就是你的浩然之气在发挥作用。
如果今天讲书的时候我说,我今天要把浩然之气讲出来,我要想办法体现我的浩然之气,我在不断地助长我这浩然之气的时候,错了,这就是揠苗助长了。你离那个真的高境界的,把这本书准确地传递出来,反倒就跑的更远了。我不知道这样讲大家理解了没有,就好像我们讲匠人精神的时候,你是要认认真真的把每一个东西做好,这才是你荣耀父母的方式,这才是你荣耀自己家族,为这个社会做贡献的方式。
但是当你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在想说,有没有体现我。有没有让别人看到我今天又进步了,我怎么样?你的我执一旦逐渐变得增大,浩然之气反倒可能会成为你的一个负担,这就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因此,这一段话是孟子给我们特别重要的一个启示,说既不要忘记它,同时你也不要不断去助长它。必有事焉,在每件事情上,你都一定能够看到这个东西,到王阳明那就变成了良知,致良知就是一以贯之地做下去。这句话是上承了孔子,下启了王阳明,孟子厉害就在这儿。他告诉我们要养浩然之气。孟子有时候给的这些招都特别有意思,比如说孔子那时候说查人,说看一个人好不好,说视其所由,观其所以,察其所安。孔子还有这一套方法。孟子看人更奇怪,他说看人看什么?孟子看人看眼睛。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者,观其眸子,人焉瘦哉。”你就盯着他眼睛看,你就知道这个人好不好了,说一个人如果眸子不能掩其恶,人的眼睛掩饰不住他内心的罪恶。如果一个人胸中是正的,这人有一股正气,他的眸子瞭焉,你一看清晰、安定。但如果这个人胸中不正,他看你鬼鬼祟祟,他的眸子定不住。
你别说这事还真是有用,我有一个警察朋友,我老说到我这警察朋友,这哥们有一次跟我去见一个人,就聊了几句,是一个生意人。我警察朋友出来跟我说,这人坏人,不信你去查,肯定有案底。我说你就跟人接触一次,你怎么知道?他说他不敢看我,他见着警察以后,他不敢看,他的眼睛老是躲着的。
过了几年,那个人真的出事,他坑了我们另外一个朋友很大的一件事,一查果然过去有案底。所以,在这种老警察面前你很难躲避,所以孟子这招当警察特别管用,你们大家学一下,看眸子。
当然在没有完全学成的时候,不要那么自信,不要因言废人,也不要因人废言,更不要看人的外形来决定别人的内心。当然孟子很自信,孟子相信这一点,孟子还有一个他的修养的功夫叫作反求诸己,他说行有不得就反求诸己。只要你有做的不到的地方,你就要向自己内心来找。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概念,这是他修炼的方法。
孟子修炼的最高境界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孩子的同情心是特别明显的,他做任何事伤害别人,他内心会有震颤,他很容易被感动。所以当我们能够保持一个赤子之心,你一边做着成人的事。但你内心当中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你就能够做出很多良善的事情来。还有关于做学问的部分,孟子最有名的说法就是求其放心,这个我在课堂上经常讲,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话的全文是这样的,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他说仁,仁者爱人的这个仁,仁就是仁心,义就是人的道路,舍弃了正路而不去走,舍弃了良心而不去找回来,这太可悲了。说一个人丢了鸡鸭狗的,他都知道要去找回来,但是丢了良心,却不愿意去找回来。学问之道没别的,求其放心而已,把你自己丢出去的那颗心找回来就好了。这就是孟子认为做学问最重要的这个方法。
所以孟子讲人有不为也,可以有为。你得首先知道有哪些事是不能做的,给自己定下一个义的规矩。因为我有礼智四端,有这礼智四端做依据,我求其放心,把我的良知、良心、能够良知良能都能够找得到,所以有些事我是不能做的。只有你决定了自己不能做的事,你才能够去做自己能做的事。
这个和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不是一回事,这是孟子的原则,他一定要首先画清楚原则和界限。孟子是一个特别讲究原则的人,要不然他怎么能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生而取义者也。他能够讲到舍生取义,孟子随时做好了得罪这些国王被杀掉的准备。
但是问题是你不能够动摇我这个神圣的心,你不能够动摇我从孔子那所学来的这些东西,这是我们说孟子讲的修养功夫的这部分。从生活态度上讲,孟子之乐我觉得大家需要知道一下,孟子说君子三乐,有三件事是最快乐的,哪三件事?这三件事我念一下都觉得很开心,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君子有三件事很快乐,但是称王称霸不算,这根本就算不上快乐。
真正的快乐什么呢?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就家里边父母兄弟都在,这事你就值得很开心。因为古人讲究是孝道是很重要的。如果父母走了,你是很难变得像原来那么开心的,因为这是一个家庭巨大的损失。所以每次过年过节的时候一定首先是祭拜,先把哀伤的仪式放在前面,因为这是孝道。因此当你能够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时候一了也,各位珍惜一下,想想看。
然后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就是我俯仰皆无愧,我内心当中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我不怕有人突然敲门给我带走了。你看看《人民的名义》里边那帮人再多的钱都不快乐,因为他分分钟都觉得心神不宁。
第三个,叫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就是我能够有一批年轻的孩子特别棒,我来教他们,这是人生的第三大乐趣。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他再次强调说这事跟挣多少钱或者是有多大的排场、有多少土地根本不重要,这就是孟子所追求的君子三乐。
孟子是一个天生就特别喜欢找快乐的人,他说万物皆备于我,万物皆备于我,就很像陆象山讲的。六经注我非我注六经一个意思。他能够感受到天地的设计是完全合理的,天地的设计是如此的严丝合缝,是如此的美妙,这一切东西都有它内在的逻辑,都有它的义理所在。
所以中国古人为什么喜欢那么格物致知,对吧?他觉得道理都在这儿,一切跟我所学会的这些道理是完全能够验证的,所以这都是孟子快乐的来源。因此孟子的生活状态真的是一个大丈夫的态度。孟子讲了一个故事,让我们能够看出来人世间的这种悲哀。孟子说有一个齐国的人,他有一妻一妾住在一块。每天早上这个齐国的人说,我出门去社交去了,然后就走了。走完了以后回来就跟她们吹牛,说今天吃嗨了,今天特别棒的宴席,一大堆人跟我交朋友,嘴上也吃的全是油,看起来特别棒,吃的饱饱的,从来不在家吃饭。他的妻和妾觉得很棒,咱们家里老公这么有钱,特别好。
但是有一天这个妻子突然就跟那个小妾又讲,我咋觉得不对?说你说咱这个老公这么厉害,为啥咱们家从来没有来过一个像样的人呢?他有那么多的朋友,没有一个人上门来拜访,咋回事?那这个小妾也说说,我也觉得怪怪的,他也不给咱带吃的,每次就自己吃完回来。这个妻子说我调查一下,然后就跟着这个齐国的人出门了。出门以后就发现一路上没有一个人跟她老公打招呼,根本没人理他,大街上人谁都不理他,大家都在那聊天,没人招呼他。然后这老公就直奔目的,在墓地待着,等别人祭祀,等别人祭祀完了以后一撤,赶紧跑过去,把祭祀的那些东西都拿起来吃,就吃人祭祀上那些鸡、肉什么的吃,吃完以后满嘴都是油,很开心,回家了。
回家以后这个妻子跟这个妾两个人就相拥而泣,说咱们怎么嫁了这么一个人,说真是太惨了,这人每天就是这样在生活,竟然假装成这样。你说孟子为什么讲这么一个故事呢?其实孟子讲这个故事的手法,我觉得特别像庄子,庄子就喜欢讲一个寓言,把这事讲明白。其实这个故事的含义特别深刻,各位你想想我们有多少人在妻子儿女的面前表现得特别了不起,但是出门做的是特别卑微的事。
孟子说一个人要真的能够做到在自己的妻子面前表现得很坦然,他在外边也不从事这些特别下做的事情,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这是孟子所追求的大丈夫的生活状态,就是我站着也要把钱挣了。这就是我们喜欢孟子的地方,就是它有一股刚直气在,而且特别有能力,是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
孟子的大丈夫气概最典型的表述就是咱们在中学学过的这段课文,那时候背的滚瓜烂熟,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一个人如果永远都要追求活着,那么只要能让他活,他就一定会去做。然后如果一个人永远都追求避换,就是各种事我都要都要逃开,那么只要他有机会,他一定会逃。但是你会看到很多人宁愿去死,也不愿意改变一些原则,这就是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而所物有所甚于死者。想要的东西有比活着更好的,讨厌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怕的,所以孟子把这事讲得非常清楚,大丈夫气概。
他还有一句名言叫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我们小时候骂人都这么骂,说无耻之耻无耻也,这就是从孟子这来的。最后还想跟大家讲一讲孟子的辩论能力,这个是特别有意思,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余不得已也,就我不是爱辩论,我是实在不得已,为什么不得以呢?
孟子发了一大段的感慨,他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做《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看到了这个世道乱了,臣弑其君子弑其父,整个乱了,孔子觉得很害怕,所以就做了《春秋》。他用《春秋》来告诉人们说,一定要小心你的行为,因为《春秋》上的褒贬都严于斧钺。然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一段我们经常引用,所以不解释。
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就这段名言不是孟子说的,而是公明仪说的,说那个厨房里边有很多肉,马厩里边有很好的马。然后老百姓面上有饥色,路上有饿死的人,这个叫作率兽而食人。
这个国王是带着一匹野兽在吃人,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这段孟子急了,你知道吧?
孟子非常生气,讲了这么一大段话,说为什么老跟他们辩论环境恶劣,我们现在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再不做这样的东西。我也是因为内心恐惧,孔子因为内心恐惧做了《春秋》,我因为内心恐惧,我才要跟杨朱墨翟他们不断地辩论抗衡,说现在就算孔子活过来,他也不会改我这样的话,就是孔子也会认同我说的这个东西,孟子绝对的自信。
然后有担当的精神,他始终认为自己是继承孔门圣学的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那么因为他要辩论了,所以它有特别多辩论的技巧,很有趣,比如说关于偷鸡的一个技巧。
有一个叫戴盈之的人,戴盈之是宋国的一个大夫。戴盈之说我明年打算减税,我减到什一,什一就是10%的税,一般可能20%、
30%很高,他说我明年减到10%的税,你觉得怎么样?问孟子,自己进步了。孟子怎么说呢?孟子说,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意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没评价他这样做对不对,说有一个人老偷隔壁的鸡,后来有人告诉他你偷鸡不对,你偷鸡这事这个有点过分。他说那行那我改,我以后每个月就偷一只,这样改。说你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你还要等到来年干嘛?所以孟子对这些人的要求就讲这么一个故事,就给人羞辱了。孟子和一个著名的学者,这个人是稷下学宫非常有名的一个学者,也是齐国很有名的大臣,叫作淳于髡。淳于髡是一个的官员,但他同时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学者,淳于髡其实特别瞧不上孟子,这里边也跟孟子有过交锋,他认为孟子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你整天跟君王讲这个讲那个,但是又不干一点实事,扭屁股就走,你这样算一回事吗?所以他跟孟子的辩论是旗鼓相当的。
然后淳于髡有一天问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吗?孟子说是,这是礼。那嫂溺,救不救?就你嫂子掉到水里边了,你救不救?你不是说男女授受不亲吗?孟子说,嫂溺如果不救的话是豺狼,这都是坏人,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就是嫂子掉下去了,拿手拉上来,这是权变,这怎么能够不救呢?
淳于髡说今天下溺,夫子之不援,何也?这背后藏着,说你看天下都乱成这样了,你还不伸手,为啥?为什么呢?淳于髡是希望孟子出来干事,你不能老坐在后边说话,你得出来跟我一块干活,你当个省长,干点这种事。然后孟子说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就是孟子说你怎么说我没干活呢?我在干活,我是援之以道,我用我的道来影响这些国王,让他们变得更好,这就是我救援天下的方法,难道你让我用手去救天下吗?
淳于髡他们想的就是用手去救天下,就是做,赶紧做,做好一件事,再做一件事。而孟子认为说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改变君王的思想,改变从上到下人对于王道的这种认识,所以这是他们的一次交锋。大概孟子的框架,我是挑了我自己认为最重要、最感兴趣的部分给大家呈现出来了。如果你真的想把孟子掌握的话,我当然是建议大家逐字逐句地去读,就算是那些看起来很枯燥的对古人的评价,对那个人的评价或者跟国王的一些对话,都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强化孟子的观点。
你在读完了以后,你会对孟子这个人更加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最后我想说的就是孟子有一天感慨的一句话,他说人这一辈子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这句话真的好智慧。
肯定有很多人是夸孟子,说孟子真棒,了不起,你真是老夫子,很厉害。孟子说有不虞之誉,就这个赞誉过分了,对我的很多赞誉是真的过分了,这是我根本没有想过的,想不到的东西。但是人这一辈子也会有求全之毁,诋毁他的人也很多。诋毁的人来自哪儿呢?来自于求全责备,说你看他这个没干好,那个没干好。
所以这句话套用在每一个有点社会知名度的人身上,可能都行。我的老师崔永元,我就觉得他用这句话就特合适,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我们做樊登读书也是一样,有很多人说你做了多少事,这是不虞之誉,但是也会有不理解的人有求全之毁。孟子很早就体会到这种感受了,他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们这些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跟人上课,有什么办法?三乐,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
孟子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他为什么这么使劲地给人讲课?因为一个人如果未得饮食之正,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没有好好的吃饭,一个人如果饿了,饿得要死,这时候给他吃什么,他都觉得好吃。破白菜帮子吃一口,好吃,珍珠翡翠白玉汤,都这样,因为他未得饮食之正。
而我们今天天下这些人失道久矣,就是好东西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现过了。所以我们现在这些人会把杨朱,会把墨翟,会把告子那些东西当作了不起的东西来看待,是因为他们饿疯了。
当他们饿疯了以后,给他们什么东西,他们都觉得好,都会去崇拜。其实我们今天有好多人去信邪教、信传销,疯狂喊要抓钱、要挣钱、要成为百万富翁。你发现洗脑的东西特别容易蛊惑老百姓,洗脑的东西特别容易一下子占领了大片的面积。原因是因为人未得饮食之正久矣,人太久没有吃到好东西了,所以孟子说我要赶紧多讲。
那时候是没有互联网,要有互联网,孟子肯定就做了一个知识付费的APP,让更多的人都知道这些东西,这时候才能够让天下逐渐回归于正道,实行它的王道。说到最后,大家会觉得那孟子没实现,孟子说天下定于一,还被秦国统一了,孟子说的这个王朝在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
说实话,我个人觉得其实在现在倒是个机会,春秋战国的时候为什么不行?是因为确实压力太大了,你说我先减税,我先不要打仗,我让老百姓过好日子,那边过来一群蛮人就给你干掉了,最大的敌人还不是这些国家,是那些蛮族。所以,你兵不强马不壮,你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现在我们叫四海之内升平,相对是安全的,整个国家富裕等等。
在这个时候,其实孟子讲的很多治国之道倒是真的应该考虑怎么样让老百姓能够休养生息,让老百姓能够藏富于民,让老百姓能够过上好的日子。而且国际上的人都愿意到中国来,这就是我们现在做“一带一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慢慢的让中国变得更加有吸引力。孟子认为就是你只要做得好,外国人就全来了。我们最近讲很多创业的书,就发现大量的外国作者都是常年待在中国的,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特别好的现象。所以希望大家对我们的国家有希望,要从认识我们国家的经典开始。我们讲完了孔子,然后讲孟子,将来有机会我们会讲老子、庄子等等。希望大家到时候能够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来自 樊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