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次浏览

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14)

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柳永 奉旨填词 (14)

公元1018年,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落下帷幕,礼部向皇帝呈上了待录取的进 士名单。宋真宗看到名单后,提笔划掉一个名字,说道,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这个被皇帝御笔划掉的倒霉蛋,是一个叫柳三变的年轻人,这已经是柳三变第三次科考落第了。现在又得了皇帝金口指示,且去填词,柳三变的仕途已然葬送殆尽。这一切,都源于九年前的一首词。“柳三变是柳永的原名,他还有两个哥哥,柳三复和柳三接,兄弟三个在福建崇安非常有名,都是大才子,号称‘柳氏三绝’”——常贵旭(福建武夷山柳永故里文化学者)柳三变这个名字出自《论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意思是说看样子他很威严,其实你去接近他的时候挺和蔼可亲的,但是你要听他说话,要非常的庄重。这是一个有文化的家族,家人给他取这个名,其实对他挺有寄托的”——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崇安就是今天的武夷山市。一千多年前,这里是江南一带士大夫的避乱隐居圣地。柳永的祖父柳崇是五代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家,因为时局动乱,柳崇拒绝了朝廷召他出仕的邀请,在故乡隐居治学,布衣终老。柳崇虽然无意于仕途,但并不阻止子孙科举入仕。柳永父辈六人都是朝廷命官,其中三个是进士出身。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中,柳永从出生那天开始,面前就只有一条路,读书、科考、做官。群山环抱处,这个曾经叫做白水的小村庄就是柳永的故乡。金鹅峰下,柳永故居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两株千年罗汉松依然枝繁叶茂。松下,一条小路蜿蜒伸向金鹅峰,早年的柳永就是沿着这条曲折的山路前往山顶的中峰寺求学读书。深谷幽涧,远离尘嚣,竹木掩映处,景景可入画,闽西北的九曲流水和层峦叠嶂,常使柳永流连忘返。读书之余,他写下了一首诗。

攀萝蹑石落崔嵬,千万峰中梵室开。

僧向半空为世界,眼看平地起风雷。

猿偷晓果升松去,竹逗清流入槛来。

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

——柳永 《题中峰寺》

“《题中峰寺》这首诗是柳永传世不多的律诗中的一首,通过这首诗,柳永已经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诗词天赋。因为这首诗,柳永被誉为‘鹅子峰下一支笔’”——常贵旭(福建武夷山柳永故里文化学者)

在武夷山的碧水丹崖间,柳永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武夷山的风骨和底蕴,陶冶了这位聪明好学的少年的诗眼词韵。求学期间,柳永读到了一首词《眉峰碧》。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便忍使鸳鸯只? 

薄暮投孤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眉峰碧》

“这是一首无名氏的作品,柳永很喜欢,把它题在墙壁上,早晚来揣摩,从中就感悟到了写作的一些方法,特别是结构和韵笔(脚)的变化,因此这一首词成了柳永作词的启蒙”——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金鹅峰的四季轮回的十几载,转眼间柳永已经学有所成,他决定离开家乡福建去京都赶考。从崇安到开封,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柳永这一走就走了六年。

杭州,江南最富庶的地方,文人墨客、富商巨贾皆汇聚于此,柳永赶考路途停驻的第一站就是杭州。初到杭州,柳永便被这个古老的南方城市深深吸引,乌篷船里飘出新酿的米酒甜香,灯火璀璨的秦楼中跃动着琵琶的曲调,桃花扇底美人翩翩起舞,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气息。年轻的才子看花了眼,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在柳永面前缓缓打开。 “柳永什么时间第一次去青楼谁也不知道,但是他逛青楼那是肯定有的事”——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这个是有一定的社会根源的。因为在古代,作为知识分子或者是说读书人,去逛楚楼妓馆,这是一个常态”——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青楼盛况可以比肩柳永所在的北宋,这是一个真正藏富于民的时代,社会的安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浇灌出了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他们对于声色和娱乐的追求,推倒了城市的坊墙,建起了一座座瓦市和茶园、妓馆与酒楼。“宋代经济的繁荣,首先是城市经济的繁荣。唐代的城市是坊市(制度),划成一块一块的,严格规定你在哪里(活动),而且晚上宵禁,行人是不能随便在那里活动的。到了宋代以后,就解放了这个坊市,市场相对来说比较的自由。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宋代的城市经济其实夜经济也非常的发达”——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在北宋,这个青楼是合法的产业,她们不仅有自己的经营场所,有时候往往还应召,在一些餐馆、宴会或者是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出现,来从事专门的服务”——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公元1003年,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府中,中秋宴会的气氛到达最热烈的时刻,杭州城的著名歌妓楚楚登上舞台,开始表演助兴节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 《望海潮·东南形胜》

一曲唱罢,满场宾客无不动容。虽然早知杭州美,但这繁华景象作成词谱上曲,经美人之口唱出来,竟如此震撼人心,宴会的主人急切地想要见到这位作词者。“这首词实际上是柳永写给孙何的,《望海潮》是一首干谒词,所谓“干”就是拜托的意词,等于说自我推荐去拜访那些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柳永大概是第一个来歌唱这种都市风情的词人,其实原来的歌词都是抒发儿女情怀的,柳永开始把视野引向了自然,引向了都市,应该说给人家有一种特别的新鲜感。因为那个时候不像我们现在,有这样的媒体去了解到其他地方的状况。那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杭州人或者是外地人唱着这首歌,听了这首歌的时候,会对那个风景特别地向往”——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此时距离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不过四十余年,华夏大地在经历五代十国的战火后,又一次在大一统帝国的统治下开始新的复苏与繁荣。年轻的大宋王朝无疑是骄傲的,这是盛唐之后九州大地再次以富庶和文明享誉世界。古老的杭州城就是其中的代表。柳永的《望海潮》一经写出,就立刻传唱开来。孙何也为柳永的才华折服,公元1004年,孙何奉旨回京,任太常礼院士,又嘉升为知制诰,告赐金腰带、紫蟒袍。柳永在《望海潮》中对孙何的祝愿成了真,幸运之神似乎已向柳永露出了半边笑脸。然而还未等到孙何的推荐,一个噩耗先一步传回了杭州,孙何因操劳过度,不幸病逝在汴京。还未从孙何病逝的噩耗中回过神来,柳永又听到了一桩京城奇闻。这一年,一个叫晏殊的少年在江南按抚张知白的推荐下,以“神童”的身份入京参加殿试,结果一战成名,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到底是江南的烟雨朦胧更令人沉醉,还是京城的权力争夺更摄人心魄?柳永的心里早有定夺。饱食了苏杭的胭脂红粉,听尽了秦淮河上的吴歌艳曲,温柔乡只是让才子踟蹰,却并没有削去年轻人的雄心壮志。公元1008年,柳永通过秋季的乡试考中举人,赴京参加春闱。

河南开封,一千多年前,繁华是这座城市的代名,直到今天,这座城市不经意间显露出的大宋风采,仍然令人无限神往。公元1008年,柳永初到开封,衣摆上还残存着绮罗丛中的清香,沿途的山水风物还未在脑海中停止翻涌,风尘仆仆的柳永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站在这座雄伟的都市面前。他已领略过武夷山的奇秀险绝,也看遍了江南的浓艳绮丽,但从未有一处地方让他这样心驰神往,目眩神迷。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参与到这座城市中,化身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进入开封不久,柳永很快就声名远播,风流才子还未状元及第,就已经凭着他的词作名满京华。“在宋代流行歌坛,跟我们现在有一点差异,我们现在崇拜的是歌手,而宋代崇拜的是写词的人。因为柳永到了汴京以后,很快就打响了名声,所以那些唱歌的歌妓就纷纷来请求柳永给她(们)写一些歌词。特别是如果在歌词里头能够把这位歌女的名字带上去的话,他一下子让她身价百倍。这样的话,那些歌女就经常用一些财物来资助他”——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着多以金物资给之。

——《醉翁谈录》

年少轻狂的词人还不懂和氏美璧要宝光暗藏的道理,他肆无忌惮地散发着光芒,彰显着自己的才华。虽然为他的才华传颂的不是谈经论史的文人士子,而是乐工和歌妓,但柳永仍然为此自得。春闱在即,他仍将大把时间挥霍在舞姬歌女身上,日日沉迷在如花美人的轻歌曼舞间。当时进士科是春闱的主要考试科目,而进士科又是考诗词,这是柳永的拿手项目,他胸有成竹。考试前,他给相好的歌妓写了一首词,自信地表示,“定然魁甲登高第”,“等著回来贺喜”。现实很快给了柳永一记响亮的耳光,放榜之日,柳永满心欢喜前去观榜,但并没有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名字。“发榜以后,柳永一看到自己名落孙山。他(想)怎么可能,我这么有才华,这样圣明的时代,把我这种有才能的人给抛弃了和遗漏了,这一定是考官有眼无珠”——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柳永难忍心头愤懑,挥笔写下一首词,《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 《鹤冲天·黄金榜上》

“这首词其实是宣泄他落第以后的一种不满,因为他首先特别的自信,觉得他去参加进士考试的话,凭他的才华是唾手可得。结果,放榜了以后是名落孙山,所以他特非常的失望。但是他在这个时候,失望而不绝望,只是“偶失龙头望”,只是当状元偶然失手而已。他原来因为期望值很高,这样失望也很大。所以整个这首词是宣泄他内心的一种不满,说既然我考不取了,那我就不用再考了,所谓的浮名,我不要了,我就在词坛上做一个平民宰相就好了,一样能够受人崇拜”——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三年一度的礼部春闱,一人登科十人落榜。京城大大小小的客栈茶楼里,垂头丧气的考生比比皆是,他们借酒浇愁、寻花问柳,甚至聚众闹事。自有科举以来,这消极的情绪何曾间断过?就连曾被诗仙李白盛赞“风流天下闻”的孟夫子也写过“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那样发牢骚的文字四处流传。但是柳永显然是忘记了孟浩然的教训,对于那些窝了一肚子闷气的落第举子们来说,他这首词写得实在是淋漓痛快,加上柳永的青楼知己卖力传唱,《鹤冲天》很快红极一时。 “其实柳永一直都没有忘掉功名,他有时候跟歌女调情的时候,他还说道等到我当官了以后,好好地来奖赏你,他从来没有忘记功名。这种人一般都是知识分子,拿不到的时候,一种酸葡萄效应。这首词里头,只是‘偶失龙头望’以后说的那一种气愤的话,不能当真的。但是没想到偶然的牢骚,给他种下了祸根”——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公元1018年,柳永第三次参加科举,这次他本已考中,却在临放榜前被御笔除名。这是柳永离梦想最近的时刻,那令人艳羡的乌纱帽几乎是触手可及,可惜仍是一场幻梦。此时的他终于知道,因为那首《鹤冲天》,柳三变这个名字早已进入了宋真宗的黑名单。当年随手一写的牢骚之词,竟惹得皇帝记恨多年,浮名难求,仕途无望,难道真要从此一心浅斟低唱? “他干脆就自称为奉旨填词柳三变,我是拿到中央的红头文件,皇上派我来填词,那我就干脆一心一意地来填词好了。政坛上我没有了前途,那我就在歌坛上的叱咤风云”——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重返烟花巷,无数红粉知己为柳永送上慰藉,她们既为他抱不平,又在心底暗自窃喜。虫虫请他吃酒,师师为他跳舞,香香为他抚琴,为的就是求一首柳永的词,京城所有的妓馆都在盛传他奉旨填词。在开封城这个柳絮纷飞的春天,一个属于柳词的时代开启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