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柳永 白衣卿相 (13)
“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只愿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柳七哥哥,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七哥哥的词我们爱唱,老百姓爱听。你填的词,大家都听的懂……”这是原创越剧《柳永》的演出片段,这段曾风靡于大宋民间的歌谣,毫不夸张地唱出了柳永的受欢迎程度。与柳永相比,世人神往的一切,美貌、皇权、金钱、神仙,通通微不足道,柳永就是他那个时代最声名显赫的天王巨星。对于柳永的迷妹们来说,能与偶像共度良宵才是天大的幸运,倘若能再求得一首柳词,那在大宋娱乐圈走红便指日可待了。
因为一首《鹤冲天》,柳永这只鹤没有冲上意想中的青天,只能无奈落入尘埃。奉旨填词的背后,是洒脱,更是自嘲。或许柳永也曾不甘心这种自我放逐,他走向茶楼酒肆的脚步多少带着点负气,但这点负气很快消融在红粉佳人的柔情蜜意中,柳永便无所顾忌地开始了“偎红倚翠”的风流岁月。 “歌楼妓馆本来是提供娱乐教人挥霍,让人消沉的一个地方,任你有摩天之志,你到这个地方也是让你销魂铄骨。但是对柳永来说,这里倒是给他提供了一个施展他音乐才能的一个场所”——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烟花柳巷迎来了浪子柳永,混迹市井,柳永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京城的繁华绮丽为柳永施展才华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他穿梭在桃红柳绿的夜夜笙歌赏花对酒,一首首凄美婉约的词横空出世。这些脍炙人口又荡气回肠的千古佳句,被无数人追捧传唱,那是柳永生命史上的艳阳天。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节选《蝶恋花》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栖。
——柳永 节选《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柳永 节选《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绮席阑珊,凤灯明灭,谁是意中人。
——柳永 节选《少年游·十之六·林钟商》
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
——柳永 节选《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
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
——柳永 节选《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
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柳永 节选《采莲令·月华收》
“在北宋时代应该他是第一个专力为词的词人,写词创作得比较多。而且他本身精通音乐,他自己会编曲、会作曲,他同时也会填词,应该相当于现在的音乐制作人吧”——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今天,我们已经听不到千年前的音乐究竟是怎样的曲调,只能凭借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字,想象柳词在大宋风靡的盛况。 “在柳永之前,词主要是小令,一般比较短小,所以不太容易表达丰富的感情。而柳永他就开始写作慢词,慢词就比较长,按照一定的词牌、一定的格律,可以表达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其实在五代的时候已经有慢词了,只不过当时数量很少。到了柳永这个时候,他就大量地创作慢词,词体体制变化了,方法也就要跟着有变化。那小令因为它很短小,它更多的是用那一些比喻象征的手法来抒情。到了柳永,他就开始用铺叙描写的手法,所以柳永不仅仅是创调,他其实还创法”——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有人同计说宋代这个词牌大概是有八百多个,那么其中有一百多个都是柳永他自己创造的。也就是说这个词,它的写作格式、写作标准是由柳永决定的”——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如果没有柳永的探索,后来的苏轼、辛弃疾恐怕也只能在小令的世界里头打转转。就是柳永在这一方面,等于说是开创了一种新的体制,这个为宋词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对于北宋的百姓来说,尽管并不懂这些理论知识,但一点儿也不妨碍他们欣赏柳词。词本就来自民间,文人士大夫们用了高雅词汇,使了赋比兴手法,将原本是下里巴人的词写成了阳春白雪,是柳永把词还给了民间。 “其实柳永他的创作目的,或者创作对象非常明确,他这个歌词就是写给大众听的。就像我们现在来开发一个产品,无论是商业产品还是什么产品,你心中都有一个潜在的用户需求,就是你对哪个层次的用户。那柳永写歌词,他非常的明确,我就是对着普通的市井民众的,我写给这个歌词不是写给你士大夫听的,就是写给那一些文化层次、文化水准比较低的这些市民大众听,所以这些市民大众一听就能懂”——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在柳永所处的时代,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过多年休养生息,开国初年战争的痕迹已不复存在,赵宋王朝即将迎来发展的巅峰。尤其令人称赞的是,宋朝的文化继唐代之后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那是一个重视人才,鼓励读书的时代。作为文人,生活在北宋是幸运的。即便是得罪了皇帝的柳永,也要感激自己生对了时代。北宋的官场对他关上了大门,但市井这块沃土堆拥着他、托举着他,他像田禾见了水肥一样拼命地疯长,淋漓酣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华。每当遇到酒席歌宴,就是柳永大展身手的时候。秦楼楚馆里,当红花魁争相传唱他的新词;市井巷陌中,百姓口中哼的都是柳词的调。就连大宋邻国西夏都在盛传,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然而盛名之下的柳永心底总还会涌起几分不甘,他始终对自己没有考取功名无法释怀。庙堂之上,最初的理想还在那里。
公元1022年,不喜欢柳永的宋真宗去世了,年仅13岁的太子赵祯继位。柳永感觉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两年后,他再次走上了科举考场。这次考试的结果,仍然是以落榜告终,柳永的心凉透了。歌舞升平的黑夜尚能遮得住他的强颜欢笑,但当阳光再次洒满这座城市,他所有的遗憾和落寞都将无所遁形。该如何治疗内心的伤痛?柳永决定离开京城这个伤心地。多年漂泊,早已将他乡认作了故乡,挥别故地总是难免伤悲,更何况此处还有难舍之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
直到今天,这首写于公元1024年深秋的词,仍然能够轻而易举地击中人心。“中国(古代)是个农业社会,当时通信不发达,交通不方便,离别可以说是古人心里难以承受之重,因此送别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因为任何人你都会感受到那种离别带来的伤痛。而柳永能够把普通人的那样一种伤痛,就那一种每个人心里都能感受到的,但是一时又说不出来的那种情感,他给你表达得非常的形象,所以这首词一写出来以后就引起了轰动”——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柳勇并不知道,这首《雨霖铃》在此后的千百年间,被多少离人一遍遍吟诵。对当时的他来说,这篇词作只是旅行日记中的一笔,如同《乐章集》中的其它词句一样,不过是宣泄心中情绪而已。只是这一天,他的感情格外浓烈。古往今来,能够只凭歌颂青楼女子的婉约之词就立于华夏词坛千年不败的人,恐怕也只柳永一人而已。哪怕他生前身后曾有过许多的经历与争议,他始终是个独一无二的传奇。柳永身上总是充满了矛盾,他在市井中有多受欢迎,在士大夫中就有多受排斥。为了谋求仕途,柳永曾试过拖情“走后门”,他选择的攀关系的对象,就是那个当年因推荐参试而一举成名的“神童”晏殊。“晏殊可以说是少年得志,他14岁就考中进士,然后就做官,一直做到了宰相。而柳永一直是在下层奔波,到处漂泊。因此他也就想想,去找一下同样是写词的,词友宴殊,看能不能够提携一下自己”——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晏殊见到柳永的第一句话是个问句,你写词吗?站在晏殊面前的是全国著名的作词家。晏殊的问话显然并不友好,柳永的回答也很机智,他回答晏殊,我同您一样也是写点儿词的。晏殊终于忍不住鄙夷,那还是不一样的,我虽然也写词,但我从来不写“针线闲拈伴伊坐”这样的句子。“针线闲拈伴伊坐”出自柳永年轻时的词作《定风波》,是柳词中“俚词”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闺中少妇思念丈夫,渴望夫妻长相厮守,悔恨让丈夫外出求取功名。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柳永 《定风波·自春来》
“其实这个主题在唐代王昌龄的《闺怨》里头也表达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其实这种观念在晏殊看来也可能不是很认同,说你一个妇道人家不鼓励丈夫出去积极进取,而让他在家里陪着你儿女情长,像什么话?如果说传统的女性在爱情当中都是被动地受支配的话,到了柳永笔下,她们就变成主动,她们会主动去追求自己的爱情,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柳永用他的笔来表达了这一类女性的诉求,他站在一个思妇的立场,化身一个女子的立场,我就想这样普通女子听到以后,应该是非常地有情感的共鸣”——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像“针线闲拈伴伊坐”这一类的词,在柳永的词集《乐章集》中并不少见。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对待感情热烈又大胆。在漫长的男权社会里,女性总是作为男子的附庸出现,即使是正经人家的女子也很难拥有话语权,更何况向来被认为卑贱的青楼女子呢?玉冠缎靴的郎君公子来了又去,谁会聆听妓女的心事?千百年来,老天也就派了一个柳永来,他聪明博学,风流倜傥,妙解音律,最重要的是,他肯低下身来看她们心上的伤痕。在柳永眼中,歌妓不是仅供欢娱的玩物,他以平等的态度与她们往来,把她们当作是自己的知己。他用尊重与爱惜的态度为她们写词,哀叹她们的不幸,更歌颂她们的美好。这个多才又多情的男人,总能赢得很多女人的芳心,也不吝奉献自己的真情。环绕在柳永身边的每个人都以求得一首柳词为荣,柳永也从不敷衍,他为歌妓们写的诗词很多都是量身定制。
秀香家住桃花径。算神仙、才堪并。
——柳永 节选《昼夜乐(二之二·中吕宫》
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
——柳永 节选《柳腰轻·英英妙舞腰肢软》
有美瑶卿能染翰。千里寄、小诗长简。
——柳永 节选《凤衔杯·有美瑶卿能染翰》
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
——柳永 节选《木兰花(四之一·林钟商)》
佳娘捧板花钿簇,唱出新声群艳伏。
——柳永 节选《木兰花(四之二·林钟商)》
酥娘一搦腰肢袅,回雪萦尘皆尽妙。
——柳永 节选《木兰花(四之四·林钟商)》
貌美如花的秀香,楚腰纤软的英英,文采斐然的瑶卿,能歌善舞的心娘,歌喉婉转的佳娘,舞姿优美的酥娘,在柳永笔下各具风韵,而他最为中意的还是知心的虫娘。
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
——柳永 节选《集贤宾·小楼深巷狂游遍》
青楼女抚慰了柳永在仕途上的失意,给了他欢乐,柳永还给她们深切的同情,用饱含真情的笔墨描写她们的美好,淤泥深处,催生出了最纯洁的花。这份互动的感情稀贵而真诚,即使隔了千年看去,仍是脉脉动人。公元1033年,垂帘听政11年的太后刘娥去世,宋仁宗赵祯亲政。第二年,朝廷开设恩科,对屡试不众的大龄举子放宽录取尺度。身在鄂州的柳永闻讯,迫不及待地赶赴京师,为了免除后患,他不再使用柳三变这个名字,改名柳永,甚至连原来的字“景庄”也改为“耆卿”。几十年的苦苦追求终于得偿所愿,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两鬓斑白的暮年,这一刻柳永等了太久。卸去白衣,柳永进入了官场,他的仕途生涯从睦州团练推官开始,这个起点并不高,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柳永最后也只做到一个从六品的屯田员外郎,所以世称‘柳屯田’”——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公元1039年,柳永任职浙江定海晓峰盐场的盐监。晓峰盐场位于舟山群岛附近,四周是汪洋大海,每逢涨潮,大浪翻涌,如万马奔腾、千帆竞渡,场面十分壮观。但此时的柳永眼中看到的不再是怒涛卷霜雪,而是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从清晨烧到夜晚,才将海水变成雪白的盐垛,如此辛勤劳作的盐民,因为官租私租的重重剥削,依然贫穷困苦。走访了盐民之后的柳永愕然发现,原来在太平盛世背后,还有许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这是柳永对朝廷振聋发聩的质问。年轻时,他向朝廷写了不少投献诗词,大肆歌颂这盛世王朝的永恒与伟大。如今成为地方父母官,他亦毫不掩饰自己的失望与愤怒。这首为民请命的《煮海歌》,成了柳永文字生涯中的一朵奇葩,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向来以“艳词”闻名的浪子,原来深藏着一颗勤政爱民的赤子之心。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從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餱粮。
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鬻海之民何苦门,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轮辍,君有馀财罢鹽铁。
太平相业尔惟鹽,化作夏商周时节。
——柳永 《煮海歌》
与柳永在宋词上的成就相比,他的官声和政绩微不足道。一生漂泊,柳永写上了许多羁旅悲秋之词,除了《雨霖铃》,备受后人推崇的还有《八声甘州》和《戚氏》。后来开创了豪放派宋词的苏轼评价《八声甘州》,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将柳词推举到唐朝诗人的高度。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柳永 《八声甘州》
《戚氏》可以说是柳永一生的总括,长达212字的长词一韵到底。南宋词曲评论家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写道,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名利,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柳永 《戚氏》
前半生浪荡花丛,后半生羁旅惆怅,柳永的词不是太过露骨,就是太过凄苦,即使是今天,也很少被选入官方指定教学目录中。提起柳永,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永远是他的风流往事和相思风月,就连他的死亡也带有几分香艳色彩。
在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柳永死在相好的名妓家。他既无家室,也无财产,死后无人过问,吟唱柳词的一班名妓,感念他的才学和情痴,凑了一笔钱为他安葬。“群妓合金葬柳七”,这不过是仰慕柳永的文人为他续写的一段风流,人们明知荒唐,却仍愿相信,或许让这个风流儒雅的白衣书生在红颜簇拥下死去,才是更好的结局。每逢清明,青楼人空,半城缟素;柳永墓前,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是多么动人的一幕。即使仕途不顺,但在这群痴心人眼中,柳永是比帝王更耀眼的存在。在中国文学史的词坛上,他是永远的白衣卿相,谁又能说这千年后依然动人的阕阕清词不是他坎坷人生最好的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