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文明之旅》节目,欢迎你穿越到公元1002年。今年在中国是大宋咸平五年,在位天子仍然是宋真宗。这一年总体态势和去年相比变化不大,军事压力还是来自于北边的辽朝和西边的西夏。

西夏这边的态势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进展,就是宋朝到底还是把灵州给丢了。前几年朝廷里面还在争论这灵州城孤悬在外要不要救,现在丢了嘛,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在朝廷在东京汴梁的政局里面也有一个小变化,今年排名第三位的宰相,当时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人叫向敏中被罢相。原因特别狗血,话说有一次因为牵扯到一个案子,这个向敏中就向皇帝表态,说我老婆刚刚去世,我暂时不考虑再娶媳妇,你看我这人人品多好,我多么恋旧。结果不久就翻出来,他刚刚向一户人家求过婚。这个事儿落在真宗皇帝的耳朵里,虽然也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但是很显然,向敏中这个人他不老实,于是就罢了他的宰相。
但是这也是宋朝政治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就是干部那真是能上能下。一个宰相罢免了,还可以继续当地方官,而且是知州这样的相对基层一点的地方官。而且也不影响将来这个人再回朝廷当宰相。果然在真宗朝的后期,向敏中又被重新起用为宰相,还干了很多年。这个人的故事我们后面还有机会再说一说。
那今年1002年,咱们主要关注什么呢?一件在当年看来不算太大,但是放眼于整个中国历史,却是在制度安排上天大的事——科举考试。没错,这一年宋真宗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中的殿试,就是皇帝亲自当主考官的科举考试,叫殿试。这是真宗继位以来的第二次殿试。这场考试的背后,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技术细节。好,今天的《文明之旅》节目,我们就从这个技术细节开始,来考问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就是为什么在宋代初年这个时候,科举考试制度突然搞出了这么多技术细节?其实本质背后,是发生了一次“基因突变”。什么“基因突变”?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穿越回1002年。
咱们《文明之旅》节目,今天这一站来到了公元1002年,这是大宋咸平五年。借着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小事儿,咱们来聊一个大话题,叫科举制。话说1002年这一年,在皇帝主持的殿试当中,录取了一个状元,这个人叫王曾。这人很了不起的,后来当上了宋朝的宰相,不过那是20年之后的事儿。但是即使在今年,他是个毛头小伙子,我们还是要赞他一声了不起。为啥?因为他是非常难得的,叫连中三元。也就是说在他参加的州一级的考试里面,他是第一名。在尚书省礼部主持的考试里面,他又是第一名。最后到了皇帝主持的殿试里面,他还是第一名。这叫连中三元。
这样的事情太难得了,在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历史上,连中三元这种事儿,一共出现过14个人,就14个人。王曾是其中的第5个,你说是不是很难得?当然如果具体到1002年这一年,王曾连中三元,有个人可能比他还要高兴。谁?不是他自己,也不是他爹,是主持王曾在礼部那次考试的主考官,叫陈恕。我要是陈恕我肯定也高兴,为什么?你想在我主持的礼部考试上,王曾得了第一名,现在皇帝主持的殿试,王曾又得了第一名,说明我陈恕的眼光跟皇上是一样的,是不是本身就值得骄傲?
但是更重要的是,那会不会是因为皇帝信任我,所以我选的人,他也就无脑一圈,说相信陈恕吧,所以点了个状元?重点来了,不会。为什么不会?是有技术手段保证的不会。因为就在今年的殿试,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叫糊名。这其实我们这一代参加过高考的人是不陌生的,简单说就是一张试卷,考生是要写上自己的名字的,但是不好意思,名字这部分是要被密封上的。等这张卷子的成绩名次,所有的结果都出来之后,再拆封看这张卷子是哪位考生的,这叫糊名。在宋代的时候也叫弥封。你别以为是现在高考才这样干,一千多年前的宋代高考的殿试就这么干。
那你想有了这个技术手段的保证,王曾殿试还是状元,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王曾是有真才实学的,是经得住考验的,对吧?说明我陈恕和皇帝一样,都是慧眼识人的,对吧?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官员,更在乎下面这一点,叫间接证明了我没有徇私舞弊。对吧?你看上哪儿找这么好的机会,既证明我有水平,还证明我有道德,我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干部,你说我陈恕能不激动吗?
好了,这只是今年发生的一件小事儿,但是它的大背景是什么?就是宋朝初年这几十年,围绕科举制正在发生大量的密集的高强度的制度创新。我们现在站在后人的角度,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大概是发生了四样“黑科技”,都是这个阶段发明的,或者是成熟起来的。第一样就是我们刚才提的殿试,就是考试的最后一关,干脆由皇帝来。作为一项正式的制度,这是由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的殿试。
第二样“黑科技”叫锁院。这是宋太宗时期固化下来的一种制度,简单说,就是当朝廷决定今年谁是主考官,那不好意思,任命一发布,就在朝廷上任命一说,今年是你,您就不能回家了,直接送到贡院里面去。考试结果公布之前你是出不来的。那为什么这么干呢?想也想得到,这是为了防止有人托关系走后门嘛,对吧?你知道你是主考官,你就见不了别人了。
第三样“黑科技”,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糊名制。现在是1002年,五年之后1007年,宋朝就在科举的全过程当中,都实行了糊名制。不管是州一级的解试,还是礼部的省试,还是最后的殿试,考生的名字一律糊名。
还有一项“黑科技”,第四项叫誉录。就是虽然已经糊名了,考官已经看不到考生的姓名了,但是这是试卷。试卷上还是可能有考生的笔迹。万一我作为考官和考生串通好了,根据笔迹来判断身份,或者干脆我们俩约定了在试卷上做某个记号来作弊怎么办?宋代人也够绝的,也够狠的,干脆组织人手把试卷重新抄一遍。那个时代没有复印机,那就上“人肉复印机”,彻底杜绝了作弊的可能。这项制度也是在宋真宗这一朝发展起来的。
你发现没有,这几项“高科技发明”都是防作弊的。有了这几个办法,科举制度就非常严密非常成熟了。我就拿糊名制来说,我举个例子,后来到了宋仁宗时代,有一个人叫郑獬,曾经得罪过主考官。主考官在殿试的时候,就憋着一肚子气,就是老夫一定要把你郑獬给拿下。但是因为这个试卷是糊名的,所以就只能猜。这份卷子像是郑獬的,拿下。那份卷子也像是郑獬的,不取。到最后呈递给皇帝的卷子打开一看,第一名状元还是郑獬。
这当然是个故事了,这个故事出自于沈括的《梦溪笔谈》,也许有演绎的成分。但是你不觉得吗?这种故事每个普通人听了之后都会觉得爽的,对吧?没有糊名制,这小人物还不得让大人物给欺负死。我们这代人都是在中国式的考试制度下长大的,所以我们没觉得这一套有什么不对。考试不就是应该彻底的无死角的防作弊吗?我们考试就要图个公平。
好,那我就提示两个问题,您琢磨琢磨,是不是这套制度也有一点点奇怪的地方?第一个问题,科举制度那可不是宋朝创立的,对吧?中学历史课上我们就知道,科举是创立于隋朝,距离我们今天讲的1002年,可是400年了。一项考试制度400年了,居然连最基本的防作弊措施都不完善。就是宋代之前各种大洞小眼,又不是真有什么跨不过去的技术门槛,就像我刚才说的这是“黑科技”,真是“黑科技”啊。这个事要真想干,唐朝的皇帝为什么不干?隋唐的皇帝和科举制度,他为什么不补这些漏洞?
你琢磨琢磨,到了宋朝你算算,从公元973年宋太祖第一次搞殿试开始,到真宗朝采用誉录制,前后也就30多年。科举制突然就在这30多年间,搞出来这么多防作弊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是一经发明,就真的是有用,就再也没有退场了。一直到科举制废除的1905年。也就是说从今年开始一直到1905年,这900多年的科举考试,什么殿试、誉录制、糊名制、锁院制,都是这么干的。这就奇怪了,30年听起来挺长的,但是中国科举制那可是一千多年的制度,就在这短短30年内,突然发生如此多的创新,这就有点像生物演化中那个词儿,叫寒武纪大爆发,对吧?生物突然一下多样性大爆发。这一定是因为外部环境发生了一个什么重要的变化,对吧?那这个变化是什么呢?这是第一个奇怪的地方。
还有一个,你想科举它是为啥?本质的目的是为了朝廷选人才,所以科举在古时候都叫抡才大典,找到合适的官员,相当于朝廷的招聘考试。好,你就这么想,假设我是一个现在公司里面负责招聘的人力资源(HR)负责人,公司规定,在正式给新聘请的员工发聘书之前,不许我这个人力资源(HR)知道这个人是谁,什么脾气什么秉性什么性格,什么籍贯什么长相什么爱好,老家哪里朋友是谁,一概不允许我知道。我招聘人就只能凭一张书面试卷上的答案,来决定要不要他。
那我作为人力资源的一个干部,我肯定想我至少要加一次面试吧,当面瞅瞅这人是不是靠谱。但是公司说了,那万一你和他串通作弊呢?万一你把你小舅子搞到公司怎么办呢?那就不许我这么干,不许我面试。那我想我心里肯定就得骂,这是考我还是考他呢?我这个人力资源(HR)的工作能干好吗?
我这个例子一举,你肯定就明白了,什么糊名什么誉录,这些事情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我只能通过卷面文字这一个因素,来判断一个人,而不允许通过我这个人来判断人。那要我这个人力资源(HR)干什么?公司出卷子,然后找个机器自动判分就得了。
其实发明糊名制的还不是宋朝人,而是谁?唐朝的那个女皇帝武则天,是用在官员的升级考试里面的。那武则天的初衷当然也是为了公平,卷子蒙上了谁也不知道,咱通过卷面来判断。但是武则天实行了没几年,她自己就下旨,就把这套制度给废除了。当时给的理由是这么几个词儿,叫“既乖委任之方,颇异铨衡之术”,这不是委任和考核官员的靠谱方法。你看这个道理,武则天那个时代的人就懂了,为什么到了宋朝的时候,这已经被丢掉的糊名制,又被捡起来了呢?这项制度证明了有利有弊,那为什么在宋朝初年,就只取它的利,而不看它选才片面的那个弊呢?你看这是不是也是个问题?
归纳一下,刚才我们提出了宋朝初年科举制的两个疑问。第一个疑问,为什么早不搞晚不搞,就在宋朝初年这么短的30年时间里,搞出来这么多防作弊的制度创新呢?第二,用卷面定结果,这本身是有利有弊的制度,但是宋朝为什么还是做了坚定的选择?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要到中国科举制度的整体演化过程里面去找答案了。
这一期《文明之旅》节目,咱们聊聊科举制。那请问为什么要有科举制?有人可能会说,为了解决社会上下阶层的流动性问题。这是我们后人的视角,在历史的现场,皇帝不可能是解决这么抽象的问题的。说到底,科举制还是为了解决统一大帝国的人才难题。这是有一个发展脉络的。你想在秦朝和汉朝之前是搞分封制,对吧?诸侯们是各看各的门,所以没有全国性的人才难题。这个难题什么时候出现?就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要搞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道难题才出出来。对,治理这么大的帝国,不仅需要大量的官员,而且这些官员,你至少得符合这么两个条件吧?第一,你得有起码的能力吧?不然你怎么当官呢?第二,皇帝得对你放心吧?不然凭什么让你来当官呢?对吧?
这两个条件其实非常难兼顾。别说那个时代了,就是放在今天你开了一家公司,有能力的陌生人你可能不太放心,用自己的亲戚同学小舅子吧,倒是放心,但可能又没有能力。你看就是在今天,这是不是也是个两难问题?
好了,秦朝是没多少年,然后这个问题就过去了。到汉代初年的时候还比较好办,为什么?因为刘邦那一代,可以用一些开国的功臣,这些人的能力和皇帝之间的信任,这两个问题,都是在战争岁月里面考验过的。所以萧何死了用曹参,曹参死了用陈平。这一代死光了,就用这些人的子弟,比如说陶舍的儿子陶青,周勃的儿子周亚夫,这都是当过丞相的。
但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就连功臣子弟也没得用了,对吧?就那几个家族,开国元勋家族,也不能保证每代都出人才吧?那咋办呢?所以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皇帝就不得已,说干脆我自己培养。所以就搞出了一个叫郎官制。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们这些大臣地方官,工资高高的这些人,家里有不错的子弟将来想当官的,送到我身边来,给我这个皇帝当上几年侍卫嘛。侍卫站在哪?就站在我屋子外面的走廊上,所以这种官叫郎官。后来那些词你听,什么侍郎、郎中、员外郎,甚至民间结婚的新郎,都是从这个词儿演化出来的。
那你想这些高级官员的子弟,年纪轻轻小伙倍儿帅,给皇上当侍卫,跟我皇帝本人就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容易和皇帝建立信任。有时候我再派他执行个小任务,给我打个酱油什么的,皇帝对他的能力也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好了,信任基础能力基础有了,将来我就可以派他们出去当官了。所以你听听这种郎官制度,就是那个时代的,现在也有,现在叫公司里的管培生计划。对,郎官制度就是那个时代的管培生计划。
你可别觉得这是个权宜之计,自古至今,好多人都是从这条路上出头的。像汉武帝时代的,像霍去病、霍光,就是从这条路上被重用的。一直到清朝的那个和珅,其实也就是从御前侍卫这个职位上发的家。身边人被看见被信任的机会,它确实要大很多。
这套郎官制度其实很不错的,但是它有一个缺点,什么?就是人才产量实在太低了。你想人类学当中有一个概念,叫邓巴数,就是说一个人,能维持紧密关系的人数上限,也就是150个人左右。这个是没法打破的,150个人的上限,是由人类的智力水平决定的。所以你看皇帝也是人,他能认识几个郎官呢?要治理那么大的帝国,这点儿人不够用。
这就像你开一个公司,身边熟悉的信任的人都派完用场了,还是缺人才怎么办?通常很多公司的老板都会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内推。就是跟公司现有的同事说,你们有什么好朋友,原来的好同事,包括自己家的亲戚,咱们内举不避亲,你觉得能力行的都推荐过来,公司还信不过你吗?
没错,汉代汉武帝之后也是这么干的,所以又出现了下一代的人才制度,叫察举制。就是你们自己给我内推。各地的官员,不仅有举荐人才的权力,而且也有举荐人才的责任。这是有考核指标的,比如说你们郡人口在20万人左右,好,每年给你派任务,你至少要推荐一个人才,这是个基数。40万人的郡你要推举俩人,以此类推。
这套制度其实也挺好的,对吧?但是运行时间一长又有新问题。你想嘛,地方官,就是有举荐责任的这些地方官,是哪来的?是朝廷派下来的。如果原来朝廷里的同事,比如领导给他递个条子,说我有个老熟人的外甥在你们郡,你关照一下,今年你不是要推举俩人吗?其中一个你就推荐我那个老同事的外甥。你说你买不买账?你当然买。你作为一个地方官,将来可能还要升官的,还要去京城的。所以搞到最后,当官儿的机会在哪儿?就是围绕中央朝廷的那个小圈子里打转转。中央的人互相给这些地方官写条子,所以地方上的人才他选不上来。
那怎么办?我们还是回到今天的一个公司来举例子。就像今天的一个公司董事长,在人才问题上他信不过公司的副总们,和各地分公司的总经理们,那他怎么办?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干脆我在各地分公司专门设一个职位,这个职位只用土生土长的人,必须是当地人,专门负责人才发展问题,有当地的人才,有这样的一个专职专岗的人发现,然后推荐给朝廷。
你想今天一个董事长能想到,当年的皇帝也能想到,跟你想到一起去了。对,在曹魏的时候,就真的设了这么一个职位,叫中正。专门负责给地方上的人才打分,给国家推荐。这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听听这个名字,中正,很明显朝廷对你这个人是有期待的,你这个人要把良心搁在当间的,来公正地推荐人才,这叫中正。
但是万没想到,中正这个职位,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带来的问题更大。你想,因为中正是当地人,那他举荐的,必然是地方上的豪族,对吧?老乡抬头不见低头见,举荐的都是当地的大家族。以前这些地方上的豪族,他光是有钱没有什么政治权力,现在可好了,咱们开始做交易,你推荐我儿子,将来我要当中正,我也推荐你儿子。这搞来搞去,一个地方几百年积累下来,就搞出一系列的家门士族的社会阶层来。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而且这种大家族一旦形成,而且它可以不断巩固它的地位,这就搞得尾大不掉。
到了什么南朝的时候,隋唐的时候,这些大家族有的时候,连皇帝的账都不买的。那还行?中国这个皇权社会,就逼着皇帝必须绝地反击。尤其是到了隋唐时候的皇帝,唐大一统帝国了,皇权复振,不是南北朝的时候那些皇帝,土大夫士族说了算。皇权复振的隋唐,必须要解决豪门士族这个毒瘤。
我们回顾这一段,其实是想和你一起感受一下制度创设的那个难处。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广土众民,解决任何一个问题,你就得想出一套办法。但是这个办法在运行过程当中,它一定会带来新的问题,所以又要创立新的办法,这是一个没完没了没有尽头的过程。
好了,刚才我们提到,到了隋唐,皇帝就鼓捣,鼓捣出了一个科举制。那请问问题解决了吗?当然没有。因为刚开始的科举制,和我们想得不太一样。我们在中学课本儿里就学过,说隋朝开创了科举制。我当时学的时候我也是不求甚解,以为科举制不就是考试嘛,考试就是公开的公正的考试,就绕开了世家大族互相之间捏咕,把谁当人才是吧?考试是公平的,到民间选拔官员,这不就把世家大族给绕过了吗?把他们给治了吗?
哪有这么简单?你想那个背景,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整个社会的精英阶层,几乎全部都来自于世家大族。世家大族他不光是有钱,他们垄断了很多社会资源,比如说才能、声望、关系,这些社会资源,几乎都垄断在他们手里,你怎么绕开?说得简单,你想嘛,当时印刷术还没有普及,书籍还特别贵,底层的老百姓就没有几个认字的,哪有人才?你没受过教育嘛。再说了,就算底层人被选拔了上来当官,他没有社会声望没有关系网络,他怎么开展工作呢?
所以你看皇帝也难,你别看他高高在上称孤道寡,跟这些豪族一比,皇帝就一个人,他是一个孤岛。豪门大族那可是皇帝身边的汪洋大海,几百年的根基,早就树大根深盘根错节。所以皇帝你再着急你再恨,你要解决豪族的问题,等不得但是也急不得。
这个我们就要回头来讲科举制了。科举制妙就妙在,它是隋唐皇帝的小火慢炖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隋唐时候的科举制巧妙就在这儿,它的重点不是一次性解决问题,而是慢慢改变社会的结构和观念。你看科举制,科举制请问重点在哪个字上?是那个“举”字吗?不是。隋唐时候科举制的重点,在这个“科”字上。
你说“科”是什么意思?“科”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分门别类就叫“科”。唐代的科举不像后来,主要就是进士科的考试。唐代有各色各样的考试科目,考中了都能有官儿当。这个科目非常复杂,比如说有规律举行的考试,像什么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等等科目,这叫常科,过几年就举行。此外还有一种科,那是皇帝心血来潮随时想办就能办,这个叫什么?这叫制科。制科花样就多了去了,我在一本《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里面,我就数,数各种各样制科的科目,有史料记载的至少200多种。什么直言极谏、贤良方正、才堪经邦、武足安边,只要是好词儿,皇帝心想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才,又有道德又有能力,一堆好词儿拼一个就是一个科目。
然后就考试,就是皇帝随便想起一个词儿,随便定出一个标准,都可以组织一次考试,选拔一次官员。
后来还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有一个人在路上,就看见有一个书生快马加鞭,骑着马向长安城方向狂奔。这人就问他:“你看你都快跑出心脏病了,你这么慌这是要赶着投胎去吗?你干嘛去?”这书生在马上回头就答了一句:“我要去考‘不求闻达科’。”
不求闻达就是不求别的人了解我知道我。你看你都快跑出心脏病了,你还不求闻达呢。这是当年留的一个笑话。
那你说唐代的皇帝为什么要搞出这么多科举的科目呢?这就是关键所在。他的目的不是绕开世家大族换一拨人,他为的是把人才标准的制定权从世家大族手里给抢回来。
我们刚才讲,原来是九品中正制,中正官有权力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他是中下品,您是中上品。而且不仅打分还盖戳,用国家的名义来给这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做信用背书。这就相当于什么?相当于一个地方官拿着国家的戳,随心所欲给人发文凭。这怎么行?二话不说,可能还是你们这些人,先把这个戳拿回来,先把发文凭的权力拿回来。
那现在有了科举制,好了,什么叫人才?我说了算。谁是人才?考试成绩说了算。所以即使考试制度本身不完备,即便人还是那些人,没关系。至少衡量官员的那把尺子,给你们做信用背书的那个戳,不好意思,现在在我手里。那皇帝在官系统中的威望就提高了一大截儿。
我举一个现代公司里面的例子,可能就更能帮助你明白。比如说原来是各地分公司给总公司推荐人才。那时间一长,公司里面大家对自己的身份认定是什么?就是我是河南分公司推荐上来的,他是湖北分公司推荐上来的,我是王总栽培的,他是李总提拔的。那这个公司里面人际关系就是这么分拨的。这个公司一定是四分五裂,对吧?
那科举制就相当于现在总公司搞改革,说提拔人呐,咱们按照总公司发布的标准来。比如说总公司说了,三月份我要提拔一个特别勤奋的员工,四月份我要提拔一个业绩特别好的员工,五月份我要提拔一个外语说得棒的员工。你看这是什么?这不就抛出了三个科目嘛,抛出了三个人才标准的分类。
这就是唐朝科举中的科。虽然具体的操办过程你们底下人可能还是互相勾兑,可以作弊,但是最后选出来的人,众目睽睽之下,因为我抛的是三个标准,第一个是勤奋,第二个是业绩,第三个是外语水平,对吧?你总得,你就是作弊,你推出来的人,在这三条上你总得稍微说得过去吧。你只会汉语拼音,你都不会英语26个字母,你总不能推荐到外语这一科吧。
好,那你想会发生什么?首先公司里人际关系的分组方式,它就不是按照地域和推荐人来分了,而是按照专长和特点来分。这对原来分公司和那些掌权大佬的权力当然就是一种削弱。
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是被提拔的人的心态变了。他心里清楚,第一,标准那是总公司定的,公司就是需要我这样的人才,提拔的机会是总公司给的,我要感谢总公司。那第二呢,虽然过程当中那些帮过我的领导们,提拔我的大哥们我也很感激,但是请注意,那不是决定性因素。这里面最重要的因素是我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因为我真是一个很努力的人,或者是业绩很好的人,或者是会外语的人。那个单词是我背的,最重要的要感激的人是我自个儿。
你看这是一个多大的心态变化。没错,唐代皇帝就靠这一招,渐渐就把人才标准的认定权从世家大族手里收上来了。人还是原来那些人,但是皇帝的权威大大增加。
所以你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最根本的目的不是要从民间选拔新人才。就像打牌,对吧?皇帝的目的不是要换牌,而是要把桌面上已有的牌按照皇帝定的标准重新组合一遍。
要不怎么说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呢?皇帝跟你想的一样,拿到标准的制定权很重要。这是隋唐时代的科举。
那你说这不挺好的吗?你刚才解释多棒,科举制度就这样持续下去不是挺好的吗?不行,时代在发展。到了宋朝,社会条件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皇帝又面临了新的挑战。而要解决这些新挑战,皇帝就不得不对科举制度做进一步的改造了。
刚才我们说到了宋朝,皇权又有了新的挑战。本来皇帝的对手很清楚,就是那些豪族世家大族。但是没想到世家大族不争气,唐朝末年的一场动乱,世家大族是死的死散的散,困扰皇权几百年的豪族问题突然一下就这么消失了。皇帝心里也空落落的。
那请问皇帝这个时候可以彻底松心了吗?就拔剑四顾心茫然,独孤求败了吗?不会的,政治舞台上不会有真空。皇帝的新对手很快就登场了。谁?就是能够左右科举考试结果的那批官僚集团。他们就是从科举考试来的,是皇帝亲自制造出来的,但是现在他们站到了皇帝的对立面。
你想,毕竟科举考试是要面对成千上万的考生,这么大的工程,这么大的事务性工作,皇帝一个人干不了吧?那你就得委派官员具体操办科举考试。好,这些主考官们就通过出题、阅卷、选优,就获得了一种新的权力。
我打个不尽恰当的比方,就是原来的豪族对于皇权像是在门口的野兽,就动不动要暴起伤人,所以皇帝对他们很警惕。而现在官僚集团对皇权就像是屋子里偷东西的老鼠,虽然威胁好像没那么大,但是整天的鼠窃狗偷,对皇帝来说也是非常烦人。
因为站在皇帝的角度看,以前是世家大族对人事权的劫持,而现在是变成了文人士大夫官僚集团们,具体来说就是主考官们对国家人事权的截流。
这还真不是皇帝的想象,真实情况严重到什么程度呢?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说唐朝有一个宰相叫崔群,他曾经主持过科举。后来宰相就不当了,罢官了。他的夫人就劝他,说老崔你也整点钱吧,买几个庄园搞点土地,咱给子孙留点家业。那崔群就说:“我有30所好庄田遍布天下,你有什么好担心的?买什么田买什么地?”他夫人就疑惑了,说老头子我怎么不知道你在天下还有30所好庄田?崔群就说了:“我前年主持科举,录取了30个人,这不都是好庄田吗?”言下之意,咱的子孙靠我的这些门生照顾,比自家有田产还靠谱。
这是科举史上很著名的一个段子。但是你分析一下,这背后是个什么心态?你主持考试,你录取的门生,怎么就成了你私人的产业呢?这话听在皇帝耳朵里,他会怎么想呢?这不就是偷吗?
没错,这就是唐朝的风气。考官和考生之间逐渐就形成了一种座主和门生之间的关系。请注意,这种关系可不是公共的关系,它是一种私人关系。
白居易写过这么一首诗,最后四句是这样的,叫“胸中壮气犹须遣,身外浮荣何足论。还有一条遗恨事,高家门馆未酬恩。”高家门馆指的是谁?就是当年录取白居易的那个座主叫高郢。这个全诗大意就是说,我白居易我自己是看破红尘,我想要告别官场,但是我眼下唯一心头放不下的,就是我还没能报答我的座主高郢的恩情。
你看这份私人的恩情就欠到这个程度。要知道这首诗可不是白居易,白居易是28岁中进士,不是28岁时候写的,是他晚年写的。这都过了三四十年了,这个私人的恩情还是甩不掉还不完。
你想,这种座主和门生的关系,它渐渐演化恶性化,就形成了一种政治肿瘤,什么呀?就是朋党。在朝廷中勾结,在政治上共进退呀。所以唐朝的皇帝有一个叫唐文宗,他有一句名言,皇帝看着说:“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就是那藩镇割据河北的那帮贼子,我把他们搞定可能都容易得多。我在朝廷里把你们文官官僚勾结起来的这些朋党要干掉,要难得多。
你想从皇帝的角度来说,这官位是我设的,禄是我出的,凭什么你们这些官僚,你只要当过一次考官,你就能收获这个考生一辈子的感激呢?这不是劫持是什么呢?
所以宋代的皇帝从一开始就在这个问题上严防死守。宋太祖继位的第三年就颁布诏令,严禁科举考官和考生结为座主和门生的关系。那个诏书当中有这么一句话,那真是千古名句,说:“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
你们能当官儿是朝廷国家的恩典,你们凭什么跑到那些大佬的家里,私人关系的千恩万谢?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有这么一句话,说权力这个东西,它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谁给他的权,他用权力就对谁负责。那你想在科举时代,如果我一个考生,我的权力是那些座主,那些主考官,那些大佬给的,那我获得权力之后,我也只会对这些大佬负责。皇帝是谁?不好意思,跟他不熟。
所以宋代的皇帝虽然没有读过孟德斯鸠,对吧?但这个道理他心里是明白的,皇帝又不傻。好,现在我们明白,宋代皇帝面临的挑战,就是他必须在用人问题上防止官僚集团当中间商赚差价。那这个问题既然是科举制造成的,那就要通过修正科举制,把这个漏洞给它堵上。
好了,说到这儿,还记得我前面提出来的两个问题吗?这就能解释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早不搞晚不搞,在宋代初年这30年间,科举制度突然搞出来这么多防作弊的制度创新?
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大多是考场上厮杀过来的,一听说防作弊的措施,就觉得这是冲我们考生来的,对吧?考试一开始,老师就说把跟考试无关的东西都放到讲台上来,这不是冲我吗?不是的。
科举考试中的防作弊措施不是冲考生,是冲官僚集团来的。你就看这几项“黑科技”,对吧?殿试这项制度的潜台词是什么?就是你们这些官僚和考生之间,别天天什么门生恩师叫那么肉麻。凡是中进士的,不用废话,全是我皇帝,我的天子门生。你恩师是谁?恩师就是我。不许你们这些官员中间赚差价。
那还有几项“黑科技”,刚才我们提到的锁院、糊名、誉录这几项措施,本质是啥?就是在考试的全过程中,尽可能一点一点剔除掉人的因素。科举考试中的所有考官,你们低头判卷子就好,不许你们抬头看人,是谁跟你没关系。还座主还门生,美死你。
所以这个时候你再来看科举制度,它简直就变成了这么一架机器。只要考生愿意考,来输入你的卷子,然后经过这架机器的一通运转判断,然后就能输出名次。整个这个机器的运行过程当中,只有对你那张卷子上的文字判断,丝毫不牵扯到人对人的判断。
这是这架机器的设计原理。你想想看,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对吧?皇帝一个人面对全天下的读书人,你从这头输入文字,我从这头给你输出名次。中间那么庞大的官僚系统,居然拿不到什么居间的红利,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我的老天,即使在今天,科技如此昌明的今天,要做到这一条,可能也需要上什么计算机,人工智能才能实现。
在1000多年前居然就实现了。用宋代一个大文豪欧阳修的话来说,说科举考试到了我们这一代的时候,叫“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说这架大机器像大自然那么无情,像一杆秤那么公正。真的是不可思议的制度发明,对吧?
好,那我们再来回答前面提出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种科举考试,只靠卷面文字就来选人当官,肯定不是最好的选人方法,对吧?这考试考得好的人,他的行政能力一定强吗?对,几百年前的武则天就发现这一点了。宋朝皇帝肯定是心知肚明,但他为什么还要坚定地这么做呢?
这就要说到科举制度的本质了。我们一般理解科举的本质是啥?不就是考试吗?不,考试只是表象,是那个动作。关键在于这项制度,作为一个选人制度的起点,和其他制度不一样。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有一本书叫《科举史》,这本书里面有一个非常有洞见的说法。他说中国古代其他的选才制度都是他荐制,而科举制度是自荐制。这是泾渭分明的两条路。
什么叫他荐制?就是我是不是人才我说了不算,需要由他人来推荐我来背书我,他们点头我才是人才。前面介绍的什么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都是他荐制。
而科举制是自荐制,就是我是不是人才,我只要自己觉得是,我就可以站出来毛遂自荐。那个皇上虽然隔着我好几千里路远,我就可以通过这套制度向他宣布,我是人才,我愿意通过测试流程。至于中间人,所有中间那么庞大的官僚机构,对我是什么观感不重要的。我就是人才,我说了算。
你看,科举制和此前的人才制度相比,最本质的区别在这儿。你可以想象今天的一个场景,假设你在一个单位里面,原来这个单位规定,你是不是能被提拔,你是不是能涨工资,你直接领导说了算。那请问你直接领导要是个混蛋呢?那你作为一个底层的普通人,如果运气不好,可能就会受尽了盘剥和屈辱,都没有机会的,他可能这辈子都没有机会的。
那如果单位大老板有一天说,咱们公司搞公开竞聘考试,谁都可以参加。那么请问你对这个考试有什么期待呢?你需要的就是我的直接领导,各层领导都不要参与,不要有人为因素在里面,对吧?至于考什么有那么重要吗?考数学也行,考英语也行,考俯卧撑都行,哪怕直接抽签都行。它至少公正,对吧?至少公正。我作为一个底层的人,我有一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感觉。
所以科举制时代下,古人有一套嗑儿,叫影响科举几大因素,对吧?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你看读书这件事自己说了算,但是排在最后。排在前面这四条,命运、风水、积阴德,跟人没关系,全部是玄学。没有人的因素在里面掺和。
对,这才是自荐制科举考试发展的终曲。是的,理解了自荐制的这个本质,你就知道了,科举制度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它内部的基因就有一种倾向。这个倾向是几百年慢慢长出来的,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就是要剔除中间环节的人为因素。它的最终使命不是为了把人才选出来,而是为了让所有参与这个选人游戏的人,对自我命运有掌控感。
好了,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抽身出来,看看他荐制和自荐制的科举考试各自的利弊。他荐制别人来推荐,当然有优点。至今好多人才选拔场合都在普遍使用他荐制。道理很简单,人是万物的尺度,能衡量人的只有人。所以选拔人才,少不了人对人的推荐和背书,对吧?就像在今天公司选择应聘者,除了笔试成绩,当然要看原来工作单位的同事和领导对这个人看法怎么样。再比如说今天西方很多学校录取人,可不是只看分数。来自社会名流的推荐信非常有用的。
所以微观来看,如果我们需要快速筛选人才,他荐制有优势。我们更相信推荐人的人。但是自荐制是不是就在推荐人的效率上非常差?其实也不见得。这就又牵扯到人的另外一个本质。
人没有确定的样子,人不是只可以被评价的,人还是可以发展的。就说个我自己上大学时候的感受。当时我们那个班上的20多个人,有从大城市来的,也有从农村来的同学。农村同学的高考分数一点儿也不低,但是要论什么气质谈吐,那确实比城里来的同学要差一大截。但是别忙,过几年你再看,农村同学会经历一个飞速的城市化过程,很快那个气质谈吐自信心全上来了。
你要是再拉长时间来看,现在我们同学都50多岁了,来自农村同学的人生成就,跟城里同学一比一点儿也不差。这就是人的发展性。人不仅是就那个样子摆在那儿被你评价的,评价过后还有发展。
我们今天的高考本质上也是自荐制。它用一把尺子来量所有人,那好像有失偏颇。但是另外一面,它也为人的发展,未来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对,所谓的现代文明,我想应该就包括这样的因素。就是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总该有一个机会,让我自己站出来说,我愿意接受命运的裁判,而且我相信我的未来发展有无限的可能。
今天我们这期《文明之旅》节目讲科举制度的演化,你发现没有,这项制度的初衷可能只是为了应对当时皇帝面对的挑战,而不是为了什么抽象的原则,更没有什么笃定的总体规划,都是走一步看一步,草鞋没样边打边像。
但是制度曲曲折折往前演化,一路经过人心、公道这些抽象原则的筛选,最终的结果,如果它符合文明发展的方向,那么它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你看科举考试就存在了一千多年,甚至科举考试当中的那些“黑科技”,我们今天讲到的什么糊名、锁院、誉录的技术,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今天我们的各种考试里面。
这一期的《文明之旅》节目我们讲的是1002年的宋朝。最后我们再来看这一年发生的两个小场景吧。
这一年有一个学生,当年13岁,正是贫苦向学的时候。他因为家里穷,所以住在一个庙里读书。那他怎么吃饭呢?就是提前煮上两升米的粥,放一晚上这粥就坨成了一大块,用刀切成四块,早晨晚上各拿两块,就着咸菜吃一吃就是三年。这就是成语叫“断齑画粥”的由来。这个人是谁?你都知道了,他叫范仲淹。
今年是1002年,再过13年他考取了进士,再过43年,他写出了名耀千古的《岳阳楼记》。你看,本来他不该有的机会,但是在科举考试制度下他有了机会。
再说第二个场景。就在这一年1002年,朝廷里的两个宰相不约而同的都做了一件事儿。首席宰相叫李沆,把女儿嫁给了新科状元,也就是我们这期节目一开头讲的那个连中三元的状元王曾。
还有一个是朝廷的副宰相,参知政事王旦。王旦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一位新科进士叫韩亿。家里人当时挺反对的,王旦说时代不一样了,你们看不懂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呀。
这两位新女婿,一个王曾,一个韩亿,都是家世并不怎么显贵的人,甚至还都是拖儿带女的鳏夫。他们本来也不会有这样的好姻缘的机会,但是因为科举制度他们现在有了。
宰相李沆,参知政事王旦,都是当时朝堂上的重臣。这些人已经感知到了春江水暖,他们已经看到了时代的大转向,以及一波新人物不可阻挡的崛起。
今年是公元1002年,大宋咸平五年。我们下一期1003年再见。
刚才你看到的是《文明之旅》的第三期节目。最后说一说我的感谢。
首先要感谢历史学家施展老师,他跟我有一个约定,每周我的节目上线,他就会发来一段节目的点评。前面两期我都看了,都非常精彩。你也可以到得到的知识城邦去关注施展老师的账号,就能看到这两期番外节目。施展老师加油,你要坚持下去。
我还要感谢@弹簧草-老倪同学,他在得到知识城邦分享了一棵树,一棵浙江绍兴的千年古树,真的是把我给震了。这棵树可是我们现在正讲到的大宋咸平年间种下的樟树,到今天仍然是枝繁叶茂,千年老树。
我忍不住想,你看我们中国人的历史可不光是写在书上的,它就长在这片土地上。
我今天还要感谢线下的《文明之旅》看片团的组织者们。上周三又有50多位看片团的组织者给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活动。
我这特别要提一句,生活在河南信阳的黄文武同学,他组织看片的地点很特别,就在他的汽车修理车间。他带着工程团队一起看了《文明之旅》。他还给我们发来了一句话,说一群人一件事,修车也修心,一起开始20年的《文明之旅》。
我特别喜欢这样的事,就是您把这个节目当成你们自己聚在一起的理由,去完成你自己的使命。那如果你也想组织《文明之旅》的线下看片团,可以给这个邮箱发邮件。
那最后呢,今天这一期节目,我还要致敬一下日本历史学家宫崎市定先生。做这期节目给我很大启发的这本书叫《科举史》,就是宫崎市定先生将近80年前的著作。
这书刚出版的时候,你大概也能想得到那个环境,一本学术著作,而且是在日本环境当中讲中国历史的著作,肯定没什么人看嘛,差点这本书就绝版了。
哪知道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这本书修订了一次,正好赶上了日本的经济起飞,企业用人的标准提高了,考大学那也是卷得很。所以中国古代科举这一段故事,一下子让那一代日本年轻人觉得心有戚戚焉。竟然这本书卖成了畅销书。
所以你看一本学术著作的运势,也要看这个题目是不是契合当事人的关键人生问题。
咱们得到电子书库就有,如果你是得到电子书的会员,可以免费读,建议你也去翻一翻。
现在是公元1002年,咱们下周1003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