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wordpress-seo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www/admin/www.colossusjinxin.com_80/wwwroot/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15) - 公益知识分享
101 次浏览

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15)

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杜甫 天地沙鸥(15)

公元762年,杜甫在长安时的好友严武成为新任成都尹兼剑南两川节度使。随着这位青年才俊的到来,50岁的杜甫再不会像从前那样频繁陷入穷困的地步。更可喜的是,并没有一官半职的落魄诗人,还能时常给这位地方最高长官提出建议。“当时天旱也不下雨,杜甫就给他(严武)提出一些主张,希望他清理冤狱,然后鼓励老百姓进行生产等等。也不知道严武到底听没听他的见解,最后这个旱情得到了缓解”——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严武这个人他比杜甫小,小了十几岁,同时他虽然是一个武将,也喜欢诗歌。杜甫在成都生活期间就得到了严武多方面的关照。历史记载,严武还曾经给他送米、送面,给他送一些酒肉,解决他基本的生活的问题”——程遂营(河南大学教授)但是,这一年的长安百姓却仍是在一片乱象中煎熬度日。5月3日,被幽禁于太极宫长达十个月的太上皇玄宗在孤独中病死,终年77岁。而他那“不孝”的儿子肃宗,竟也在这时陷入危病,不到半个月便撒手人寰,终年51岁。 “玄宗和肃宗是前后脚去世,那么尤其是肃宗,肃宗之死是伴随着李辅国铲除张皇后这样的一个宫廷斗争。张皇后原本是唐肃宗的左膀右臂,在唐肃宗当年马嵬坡兵变之后,何去何从的时候,李辅国以及张良娣,也就是张皇后都曾经给唐肃宗李亨谏言献策。但是这两个人后来矛盾也非常的尖锐,尤其是当时张皇后想拥立越王李係取代现任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代宗。结果这件事,李辅国借此而发动政变,那个时候的唐肃宗已经在病榻之上了,结果他把越王李係也杀了,把张皇后也杀了。而唐肃宗经此惊吓之后,唐肃宗也一命呜呼了”——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朝堂的巨震过后,身在成都的严武接到了调任京兆尹的诏令,兼管修建玄宗和肃宗的陵寝。朝廷盛传,只要他能将这些棘手之事处理妥当,就能升任宰相。杜甫一直将严武送到绵州(今四川绵阳东),仍然依依不舍,而这里距离成都东北已经差不多有160多公里,他在给严武的送别诗中道明了自己的志向。

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杜甫 节选《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接着又这样勉励好友。

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杜甫 节选《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但是严武才刚刚离开,成都少尹徐知道就突然发动兵变,自封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军阀混战,蜀中道路阻隔,就连进京赴任的严武也一度被困在途中。江边的草堂和妻子音讯断绝,生死不明,杜甫也只能前往暂时安定的东川治所梓州(今四川绵阳三台)去。难道安史之乱的悲剧又要重演吗?现在,让我们越过巴山蜀水,望一望外面的世界。那是一个初冬的早晨,把持朝政的李辅国被发现头颅不翼而飞,第二年的正月,安史叛军首领史朝义的首级也被送往了长安。 “实际上那时候的安史叛军已经基本上是强弩之末了,这个时候的唐朝的政府军已经非常地强大,而且当时还有这个回纥兵的援助等等。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之下,最后唐朝政府就剿灭了这个史朝义,河北地区宣告平定。说实话安史之乱被平定的时候,举天下而狂欢,大家都觉得唐朝这个坎总算是是过去了”——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给大唐带来噩运的人,终于都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至此,安史之乱结束,河南、河北也被正式地收复了。期间,杜甫也将妻儿接到了身边。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不仅是一首诗,更是诗人心中勾勒出的回乡路线图,它的情真意切,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乱世中流亡者的心灵。但是杜甫的狂喜却只是昙花一现,混乱的局面并没有真正地平息下来。

公元763年,吐蕃联络陇右的吐谷浑、党向羌越过陇山,很快占领了长安,代宗匆忙逃往陕州。长安在八年内两度陷落,杜甫心如刀割,而他生活的蜀地也正面临重重危机。“这个徐知道叛变,虽然时间不长就被镇压下去了,但是它导致整个,等于是原来从来没有遭遇过兵火之乱的这个成都平原也变得不平安了。因为那个时候有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安史之乱发生了之后,唐朝把大量的边防军调到内地来勤王,导致边防空虚。‘昔日开元万里疆,今日边关在凤翔’,结果就导致了吐蕃趁虚而入。吐蕃当时占据了整个河西走廊,后来又把原先的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地盘几乎是都给尽占。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也曾经觊觎过剑南道”——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我们知道高适,他的朋友高适去了,高适他是一个诗人,也有点军事才能。但是高适对西南边疆的情况他不了解,当时吐蕃人占领了和四川成都交界的地方,三个重要的地方,比如说松州等地,这个地方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当时杜甫就建议说,我们得赶快要派兵,要扩大我们的装备,把这地方收回来,不收回来的话祸患无穷。但是高适认为,这个地方很偏远,无所谓,高适不接受他的意见。所以杜甫就写了三首诗,表示这个情况很危急,而且专门还向朝廷写了一个奏章,但实际上是没有被采纳,连他的朋友也不听他的意见,所以他还有什么办法呢?报国无门”——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由于和暂代西川节度使的高适意见相左,杜甫似乎不愿再回到成都。他在梓州、绵州、阆州、汉州之间辗转飘零,甚至为阆州刺史代笔,给皇帝呈上了一份奏章,建议朝廷将剑南东川和西川合并在一起,并尽快更换掉高适,派更为得力的人才来驻守巴蜀。但是杜甫离开蜀地的计划很快就被搁置了。

公元764年2月,严武被任命为剑南东西两川节度使,统领整个四川地区的军政事务。杜甫对这位老友的到来感到兴奋,他一口气写成五首七律寄给严武,并在暮春三月再次返回了成都。成都的草堂经过一年零九个月的沉寂,终于又焕发出生机。严武也很快向朝廷推荐杜甫任职检校工部员外郎,并特享穿绯色官袍、佩银鱼袋的殊荣。“这工部就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住建部这样的一个中央的六部机构。但这个检教,它的意思是代理、署理,有这个官品,但是不一定是实职。这是唐朝的一个制度,就是对于在外地的官员,可以署理一些朝廷的官职、中央的官职。从品阶上来讲,检校工部员外郎是从六品,当时唐朝的政府规定,就是品阶和你的官服,它是对应的三品以上,一品、二品、三品大员是服紫,赐金鱼袋。四品和五品的是服绯,赐银鱼袋。按理来讲,这个从六品它本身是服的是绿袍,也没有鱼袋。但是在这个时候严武特殊地向朝廷给杜甫申请了绯鱼袋,比他的品阶要高。所以这样一来,其实在杜甫的一生中间,他觉得这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荣耀。后来杜甫被称为‘杜工部’,就跟这个有关。杜甫一生追求仕途,那么他对于这样的一个待遇,自己也是非常感觉到自豪和骄傲的”——程遂营(河南大学教授)

此时的杜甫已经53岁,作为节度使署中的参谋,他在对吐蕃的远征中提出了不少可行的建议。他的《东西两川说》涉及边疆治理的许多问题,而严武也没让杜甫失望,他在成都整顿军容,很快便收复了失地。只是草堂修建在城外,杜甫只能长期居住在幕府中。他早年就患有疾病,现在又增添了叫做风痹的病痛,坐得久了四肢会感到麻痹。在清秋寂静的夜半,他在府中听着长夜不断的角声,写出了一首悲凉的七律。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杜甫 《宿府》

“杜甫晚年的时候一直受着疾病的折磨,他有许多慢性病,身体也不太好,晚上还要住到节度使幕府里边,不能回家和自己的夫人、和自己的孩子团聚,那当然就没法跟年轻人比了。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当时他虽然说只是一个参谋,但是是绯袍银鱼袋。在别人看起来,这个人是一个地位非常高的一个人,跟一般的人就不一样,也让别人心生嫉妒。一个年龄比较大的人和一帮年轻人在争这种工作岗位,所以当然会遭到别人的嫉妒。因为心情不快,因为身体也不好,因为跟那些年轻人不好相处,所以杜甫就觉得自己受到了多方面的约束,所以多次跟严武提出来要辞职不干”——程遂营(河南大学教授)感谢那位拿他当真朋友看待的节度使,杜甫终于带着杜工部的头衔光荣退休了。在美好的春日里,他忙着伐竹除草、修补草堂,享受着难得的欢愉,直到外面传来了严武暴毙的消息。

公元765年初夏,杜甫一家终于告别成都,从草堂附近的万里桥出发了。去蜀还乡,走上这条路,杜甫用了五年。在这段时间里,对他影响颇深的李白、房琯都已经去世。他的挚友郑虔死在了被流放的台州,苏源明则饿死在长安,对他照顾有加的高适、严武也相继死去。这可以看作是一段悲伤的旅程吗?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 《旅夜书怀》

此时的他就像一只经验丰富的候鸟,只是身体的状况越来越差,以至于难以支撑长途的旅行。第二年夏天,杜甫一家被迫停留在了夔州。唐代的夔州属于山南东道,设有都督府,州治所与后汉初年建起的白帝城相连,就在今天重庆奉节县城东十余里的地方。“这个地方也是当年在三国提到的那个刘备托孤的白帝城。所以这个地方在杜甫的眼里也是一个他自己非常向往的一个地方。同时他(杜甫)在夔州之所以能够安顿下来,和夔州当地的地方官有一个人叫柏茂林,他的邀请也有直接的关联。所以杜甫到了夔州之后,他在那租了一部分公田,而且可能还有一片自己的地,有了自己基本的生活的依靠”——程遂营(河南大学教授)杜甫在夔州过上了相对富足和安定的日子,他对生活的兴致也空前高涨。山上采摘的卷耳,回来洗净焯过,与瓜薤一起凉拌,他说,依稀有橘子味道。夏天用槐叶研碎磨汁,做成一种名叫槐叶冷淘的过水凉面,摆上餐桌总是担心不够吃。杜甫常常写这些普通的食物,似乎只有熟悉的味道才能慰藉他客居他乡的愁苦。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

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杜甫 节选《槐叶冷淘》

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

侵星驱之去,烂熳任远适。

放筐亭午际,洗剥相蒙幂。

登床半生熟,下箸还小益。

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

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

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

富豪厨肉臭,战地骸骨白。

——杜甫 节选《驱竖子摘苍耳》

但对于夔州当地的美食,他却感到难以受用,甚至这样写道。

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

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旧识能为态,新知已暗疏。

治生且耕凿,只有不关渠。

西历青羌板,南留白帝城。

於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

瓦卜传神语,畬田费火声。

是非何处定,高枕笑浮生。

——杜甫 《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

“乌鬼是什么呢?就是今天我们大家熟悉的在水里面可以捉鱼的鸬鹚。顿顿吃黄鱼,什么东西,顿顿吃、天天吃它也不好吃了,这种生活习惯他不适应。在别的诗(《南极》《溪上》)里面他还谈到这个地方岁月蛇常见,而且弄不好老虎又出来今,吃饭的时候饭里面老是含有沙子,而且没有井,没有井可能吃的是江水、河水,因为这个地方临近水,它的土地不像中原地区那么肥沃,可能是沙土地比较多。这些生活的环境,生活的条件与他在成都生活期间繁华都市的生活来讲,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程遂营(河南大学教授)偏僻的山城与外面广阔的世界隔绝成了两个天地。除了歌咏夔州独特的山川风物,杜甫也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只是他的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还有那让他不得不和酒告别的消渴症,都缠绕着他日渐衰老的身躯。在这样的情形下,杜甫在夔州仍然创作了430多首诗篇,占他现存全部诗作的四分之一以上。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登高》

又是一年重阳佳节,那阔别多年的故乡洛阳和充盈着他人生理想的长安,该不会永远只能停留在诗人的记忆和期盼中了吧?

公元768年的早春,杜甫的小船终于离开夔州,驶出了险要的三峡。他先抵达荆州,但是北方持续的战乱还是让他不得不暂时放弃了北归的计划,随后几经辗转到达潭州(今湖南长沙)在潭州的落花时节,杜甫偶遇了一位故他就是开元天宝年间最伟大的音乐家人,李备年回想起自己十几五发时与他初识的情形,大唐盛世和半生飘零仿佛都只在弹指一挥间。杜甫轻轻地慨叹,给他们永逝的韶光留下了一段诗意的悼言。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也是在这个落英缤纷的四月,潭州城里兵乱骤起,杜甫一家又仓皇逃离。他的一生饱经忧患,写下两千多首诗歌,诗中描述了民间的疾苦、时代的波澜和山川的秀丽,而如今莽莽天地间竟找不到一处容身之地。当小船飘到耒阳县(今湖南耒阳市)境内时,遇到了连绵的大雨,江水猛涨,杜甫和家人连续五天处在断粮的困境中。耒阳的聂县令得到消息,给杜甫一家送来了丰富的酒肉,但等到水落了,县令派人四处寻找杜甫时,却再也找不到他的踪迹。他以为杜甫必定是被淹死了,为了纪念这位苦命的诗人,京就在耒阳城北建起了一座坟墓。

“关于杜甫在哪里去世的?怎么去世的?这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般的说法是什么呢?他在耒阳这个地方,当时好多天没有吃的,耒阳的县令,聂县令派人给杜甫送来了白酒、牛肉。而这个时候,杜甫和一家人已经好多天没有吃东西了,所以吃了过量的牛肉和白酒,然后就暴病而亡。那这种情况如果现在分析起来,如果说是真的吃了那么多的酒和肉,从现代医学上来讲,他可能会得这种急性的胰腺炎。当然也有其他的说法,比如说这次杜甫并没有去世,他之所以来到耒阳,是寻找他的一个亲人的。后来就在耒阳之后,他又南下去寻找他的亲人,还给这个聂县令写的有感谢信。但不管怎么样,杜甫的去世是一个历史之谜,而耒阳的这个墓本身,说明他跟耒阳是有一定的关联的”——程遂营(河南大学教授)

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沿着杜甫曾经走过的漫长旅程,无数的地方竞相建起了祠堂。他的家在黄河岸边的巩义瑶湾,也在东都洛阳,在长安的少陵塬上,也在陇西的茅草屋里,在成都的浣花溪边,也在夔州的瀼(ràng)水之畔,最后却是在湘江上一条潮湿的小船里。故乡究竟还有多远呢?他已拼尽全力,却似乎再也走不回去。《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这是杜甫生命中留下的最后一首长诗。公元770年的冬天,这位在后世文坛惊天动地的诗人就这样满心牵挂地消失在了无休的战乱和无尽的漂泊中。

公元813年,杜甫去世43年后,他的孙子杜嗣业才有了余力,想将杜甫的尸骨搬运回洛阳偃师阳首山下的杜氏祖茔。杜嗣业在路上遇到诗人元稹,他请求元稹为杜甫写一篇墓志铭。

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