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杜甫 有客子美(16)
关中是一个颇具军事色彩的名字,它南有秦岭作为屏障,北有黄土高原作为庇护,东面则有黄河、崤山的天险,而在关中平原的西面,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就是陇山。古时的记载中说,这里山势陡峭,翻越至少需要七天的时间,从东方过来的人常常踌躇不前。但是那些被战乱和饥荒紧紧逼迫着的人,要想西行避难却必须越过这些绵延的大山。
有客子美
秦州(今甘肃天水)与长安(今陕西西安)相距近800里,是大唐陇右道东部的一座重要城市。因为与关中地区隔着高大的山脉,还保持着暂时的平静。在秋风萧瑟的季节,秦州正是用这连绵的群山考验和欢迎着杜甫一家,杜甫也在这里开始了他人生以及诗歌创作的新篇章。“他在《秦州杂诗》的第一首里边,开头两句就说‘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就说我听到的、看到的、我经历的,都是让我心生悲伤的事情,由于亲人的远游,我就开始慢慢地长途的远游了”——聂大授(甘肃天水杜甫研究会) “当时有两个人在秦州,一个是他的族侄,这个人叫杜佐,说在那个地方他有一个田庄,田庄里边还有一些果蔬,种的有粮食,能够基本上可以解决衣食和温饱的问题。还有一个人,是在当年的长安跟他关系比较好的一位高僧,大云寺的赞公。这两个人在那儿,才使他在诗中说‘因人作远游’”——程遂营(河南大学教授)杜甫刚到秦州,曾短暂地寄居在东柯谷族侄杜佐的家中。但生活不能全仰仗他人,杜甫不得已又开始了在长安时经营过的采药和卖药的生活。在太平寺的泉水下,他就曾梦想过,如果用这比牛乳还香甜的水灌溉出一片繁荣的药圃,该有多好呢。秦州的许多幽静之处,都让杜甫有了建一座茅屋,长此居住下去的念头。他在僧人赞公的陪同下,多次前往城南的西枝村寻找建立草堂的基地,只是由于囊中羞涩,最终都没有成功。在生存的压力中,杜甫不得不厚着脸皮一再地写信给杜佐,希望这位族亲能给自己再多送些口粮。已经过了白露的节气,黄粱熟了,你答应过分些给我,怎么还没来呢?嗯,一定是你想把它舂得更细一点,所以才延误了时日吧。我能想象得到,园中青青的绿葵配上黄梁煮成的粥饭,甜润微粘滑过我的汤匙,那是我最爱的美味呀!
白露黄粱熟,分张素有期。
已应舂得细,颇觉寄来迟。
味岂同金菊,香宜配绿葵。
老人他日爱,正想滑流匙。
——杜甫 《佐还山后寄·之二》
不久,一位名叫阮昉的隐者给杜甫送来新鲜的薤(xiè)菜,他高兴无比,又提笔写道:
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
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
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
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
——杜甫 《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
“没有向别人求援,别人主动地送来了三十束,新鲜的、带着露水的这种鲜薤。薤是什么呢?就是那种长在野地里的那种野蒜。我们说诗歌在唐朝初期的时候,它比较多的是一些宫廷的诗歌,带有这种艳丽的、一定格律的那种诗歌。到盛唐时期,一些诗人、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开始把自己个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渗入到诗歌里面。但在杜甫的诗歌里面,或者说从杜甫开始,任何生活中间的小事,哪怕是一封家书、一捆青菜、两个人的对话,甚至到农家去喝酒等等,都可以进入到诗歌里面,这也使杜甫的诗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也是后来杜甫之所以被称为,他的诗被称‘诗史’的重要的原因所在”——程遂营(河南大学教授)
随着严冬的到来,陇西的茫茫四野还是让杜甫和家人陷入了衣食无着的境地,诗人也在其中体验着贫穷的每一处细节。柏树子虽然苦,但却不得不吃,天上高高的云霞也能姑且当做餐饭。没米下锅,用不着生火,早晨连井水都结冰了,一家人缺衣少被,只能蜷曲在冰冷的床板上。最后,杜甫幽默地自嘲道: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杜甫 《囊空》
“他就说我的现在的钱越来越少了,但是如果说我的钱袋里边的话干脆一文不剩,空空如也,那是多不好意思的,多难堪,多没有面子的一件事。所以我还要在钱袋里边留上一文钱,来把这个钱袋子看住。他在当时的异常困苦的情况之下,他用这样一种幽默的方式来调整自己心态,来给他增强生活的信心。所以我们说,好像我们杜甫的诗都是写的是愁眉苦脸,都是些艰难困苦,实际上我们看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有他的幽默,他还有他的童趣。但是我们透过这个轻松的幽默,我们感受到的是杜甫的苦涩和难堪”——聂大授(甘肃天水杜甫研究会)杜甫在秦州度过了他人生中颇为艰难的三个多月,这段时间里,他写下了将近100首诗作。这些诗篇吟咏秦州的山川风物,抒写个人的情怀,感叹时局的动乱,同情民间的疾苦,描绘着那个万方多难的时代和自己囊空如洗的困窘。那是一个再真实不过的世界。陇山以西,地域广袤的陇右道从秦汉到唐代一直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区域。大唐自高祖以来便在陇右设置了都督府和州县,开元年间又陆续设立了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等节度使,镇守边疆。但在安史之乱中,这些驻扎在陇西的精锐却被迫东征。虽然秦州(今甘肃天水)是在公元763年才被临近的吐蕃攻陷,但杜甫在这里时就已经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正当他在秦州衣食无着、走投无路时,附近的同谷县(今甘肃陇南成县)有位“佳主人”给他来信,言辞恳切,向他描述了那里环境的优越。“请他(杜甫)到同谷去做客,说同谷的气候非常的温和、物产非常的丰富,有良田毗连,有蜂蜜可采,有竹林间的冬笋可以随时地食用,尤其还谈到了栗亭(在今甘肃陇南),所以他在《发秦州》这首诗里面非常欣喜地就写道了,‘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兰州’,他对南下同谷是抱有非常大的希望的”——聂大授(甘肃天水杜甫研究会)同谷(今甘肃成县)距离秦州大概二百多里的路程,杜甫很快便带着他的小队伍出发了。
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
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
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
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
威迟哀壑底,徒旅惨不悦。
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
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
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
——杜甫 《铁堂峡》
在盐井旁,诗人看见煮盐的工人终日劳碌,却收入微薄。在野兽出没的石龛下,诗人看见伐竹的农户唱着悲歌登上山峰,但可用的竹竿都采完了,还能怎样应付官府的索求呢?这些细致到每处地名和百姓生活的记录,都出自杜甫的诗句。我们至今仍能清楚地看到诗人一家是走过了怎样艰难的旅途,最终才在同谷境内的飞龙峡凤凰村居住了下来。(《铁堂峡》《盐井》《寒硖》《法镜寺》《青阳峡》《石龛》《泥功山》)但奇怪的是,那位曾经给他来信的“佳主人”,却再也没有在他的任何诗句中出现。“写信邀请他的‘佳主人’没有了踪影,这个人哪里去了呢?或许他当时由于别的原因离开了同谷,发生了变故,或者他躲起来了,就是说当时邀请杜甫,他是一种随意的、率性而为的一种客套话。但没有想到杜甫真的现在来了,那么他现在就感到非常地难堪了,无力接待,所以他就避开了。这个现在他的信也没有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他的确切的真情况,但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就是杜甫他满怀希望到了同谷以后,他陷入了一生中的困境,他的生活还不如秦州时期了”——聂大授(甘肃天水杜甫研究会)如果我们抱着游览的心情前往今天的甘肃成县,会发现那里有着雄奇壮丽的陇西美景。但对于举目无亲的杜甫一家而言,险峻的山川却成为了生存的最大障碍。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杜甫 节选《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实际上,他在同谷只住了一个月左右,便高声呼喊出了《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从这七首诗里我们得知,他常常跟随养猴的老头在寒风中捡拾橡栗(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也曾在大雪漫山时身着破旧的短衣到山上挖黄独的根充饥(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但是雪盛无苗,他只能空着两手回家,静听孩子们饥饿的呻吟(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他的三个弟弟都远在他乡,彼此不通消息(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他的妹妹在钟离(今安徽凤阳一带)成为孀妇,十年不曾相遇(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那是农历12月,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由于生活陷入从未有过的绝境,杜甫不得不带着家人再次逃离。杜甫在路途中时常梦见李白,他怀疑李白已经过世,于是写下两首《梦李白》。他也得知昔日好友郑虔被贬为台州(今浙江台州)司户,在山涧旁耕田,在海角卧病,就像一只宝剑被埋没在土里,永远没有被挖掘出来的希望。与他们相比,自己大概还能算作幸运。
公元759年,是杜甫一生中最为艰辛的一年。前半年,他风尘仆仆地奔走在战乱的洛阳道上,后半年,他艰难地跋涉在崎岖的陇蜀途中。我们很难想象,当温暖的成都平原在杜甫的面前展开,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百感交集。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杜甫 节选《成都府》
“我们说人生很多事情它是没有预设的,他(杜甫)也不会想到本来打算在长安和洛阳求取功名,后来会与成都这座城市结下来那么深厚的缘分。在唐朝,除了长安和洛阳之外,还有一个“扬一益二”的说法。虽然这个说法在当时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可能还没有定型,但是益州,它的治所在地成都是一座繁华的大都市,这应该不是问题。而且当年就在杜甫到成都之前,玄宗皇帝因为避安史之乱还曾经到过成都,成都这个地方地位就急剧地提升,还曾经被称为南京。前面他在秦州靠的是自己的友人、亲人,在成都也有依靠。当时的成都府尹和剑南西川节度使,这个人叫裴冕,裴冕这个人原来在朝廷中间做官,跟杜甫两个人有交集。还有一个人就是跟杜甫非常好的高适,也在彭州(今四川彭州)那个地方做刺史,离成都也不太远。所以这样一来,多方面的原因促使杜甫继续南下到了成都这座城市”——程遂营(河南大学教授)据说在杜甫出生前的几个时纪,这座城市就因为进贡给朝廷美丽的织锦而闻名,锦官城、锦城从此成为它的别名。因为织锦在河流中漂洗,所以又有了锦江、浣花溪这些美丽的名字。绕过一片人烟稀疏、房屋不多的村庄,杜甫的草堂就修筑在浣花溪的北岸。但它决不会像今天这样气派,因为这片从荒芜中开辟出的土地,最初是靠着诗人的奔走呼求和亲朋好友的慷慨接济才得以向四方扩展的。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杜甫曾向友人萧实请求100根桃树秧,向韦续索取绵竹县的绵竹,像何邕要蜀中特有的三年便能成荫的桤木苗,还亲自走到果园坊里向徐卿索求果木秧,无论绿李黄梅都可以。当他向当时涪城县的县尉韦班索要松树苗时,看见韦班家里有个大瓷碗,便写诗求取。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杜甫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一个名叫王十五的表弟给他送来建筑费,他更是感动地说,在他乡多亏表弟帮忙,来往不辞劳苦。杜甫的草堂终于在暮春时节落成了,他绝不会想到,此后千年,这间集百家之力而成的栖身处所,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处圣地。那是公元760年(肃宗上元元年),根据史书记载,安史之乱前,全国户口九百多万户,到了此时,只剩下不足两百万户,损失了四分之三以上。(天宝十三载计户九百六十一万九千一百五十四,乾元三年计户一百九十三万一千三百二十五,北宋《册府元龟·邦计部·户籍》)而我们的杜子美却终于远离兵戈扰攘的中原,保得了全家的平安,在异乡的粗茶淡饭间寻找到了幸福的所在。他的北邻是一位姓崔的退职县令,爱酒能诗,常常踏着蓬蒿来访(《客至》)。南邻的朱山人家种着芋头和栗子,是那样地热情好客(《南邻》),附近卖文为生的斛斯融常常与他共饮对酌(《闻斛斯六官未归》)。草堂的窗外不止有黄鹂和白鹭,还可以望见山巅终年积雪的西岭(《绝句》)。春天,当他在浣花溪畔独步,目光所及之处便是黄四娘家的香花满路(《江畔独步寻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杜甫 节选《水槛遣心》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 节选《春夜喜雨》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杜甫 节选《为农》
我们读着这些诗句,仿佛能听到一首首田园交响曲。原来杜诗在沉郁顿挫之外,也可以细微到“嫩蕊商量细细开”,轻盈到“自在娇莺恰恰啼”。“那个时候的杜甫,也谈不上什么富裕,只是说杜甫比较起他以前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颠沛流离来说,这个阶段内起码还有碗饭吃,起码还有个草棚子可以安身,对他来说,是一段难得的幸福时光”——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不过,真实的田园却不只有诗情画意,杜甫躬耕南亩还必须具备一个农夫所应有的辛勤。
这一年的八月,一场秋风竟把草堂掀掉了顶,飘散的茅草被南村的群童捡走。杜甫束手无策,只能倚仗叹息。黄昏时分,风定了,墨色的云又聚集起来,雨不住地下了一整夜,漏水的屋里没有下脚的地方。经历了凄风冷雨,杜甫在那样无眠的长夜,却想起了全天下流离失所的人们。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历史与苦难,成就了这位独一无二的人间诗圣。如果可以选择,他一定还是希望大唐可以永远盛世和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