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37分钟,诚邀你重新思考年龄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讲这本书之前,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提醒,因为这本书涉及的研究是美国学者在近期所做的新兴研究,书中的很多案例因个体的差异性,可能并不具有适配性。希望大家,尤其是老年听众朋友,在应用这本书的时候量力而行,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各位好,今天我们来讲一本书,叫作《不被定义的年龄》。这本书目前还没有正式出版(视频上线时已正式出版),出版社把这本书拿给我,本来是想让我给这本书写个推荐语,结果我读完以后大受震撼,因为这本书颠覆了很多我曾经的错误认知。我希望这本书中的观念能够成为一股潮流,让更多人重新看待年老这件事情。
有时候,我在讲书的过程中会忘记某一个人名,怎么想都想不出来。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就会说:“这也不知道能讲几年了,准备好退休吧。”我会把它归咎于年龄的增长,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错误的年龄观念,也可以被称作年龄歧视。实际上,它只是一种脑神经现象,但是我很容易把它归咎于“年纪大了”,觉得我大概讲到60岁也就讲不了书了。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更加有信心了。我们应该建立更健康、更快乐、更容易让我们长寿的年龄观念。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教授,她经过很多年的研究,通过实验和数据统计得出了书中的结论,而且这个结论被大量的研究机构引用和证明。
有一次,作者要去日本出差,因为她知道日本是一个很尊重老年人的国度,所以她想去日本调研一下日本人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临行之前她去探望她的祖母,她的祖母跟她一块儿在超市里边买东西的时候,突然撞到过道中间的一个柜子,撞伤了腿,老太太都流血了。她的祖母就跟店主讲:“你们那个柜子不能乱放,放在过道中间撞到了我的腿。”但是那个店主非常不以为然地说:“这么大年纪就不要出来乱走了嘛。”这件事情让她特别生气,她觉得美国普遍存在着忽视老年人的现象,甚至是排斥老年人的现象,这都属于年龄歧视。
年龄歧视基于一种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大家要知道,在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所有的行为里,至少有80%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也就是说,你能够有意识地决定一件事情,或者认真地思考一件事情,这种情况所占的比例很低,绝大部分的动作都是在无意识中实现的。而刻板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无意识的结果。你对于老年人的直觉反应,会决定你怎么对待眼前的老年人,以及怎么对待未来的自己。因为你会潜在地受到这些意识的影响。
很多人从幼儿园时期就受到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的影响,从这时候就开始同情或者是排斥老年人,并且认为老年人就是一类符合某些特征的人。这个想法会被我们无意识地接纳,一直到我们六七十岁才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那个老年人。这就是这种刻板印象难以被发现的原因。
作者也有这样的经历。她说有一次,她答应朋友参加一个5公里跑的慈善比赛,结果她早上起晚了。起晚了以后,她赶紧吃了口饭,就赶去跑步。到那儿的时候就开枪了,枪声一响她就跑,结果跑着跑着,肌肉突然啪地响了一声。她知道肌肉拉伤了,然后她一瘸一拐地走完了5公里。比赛回来之后她就感慨:“年龄不饶人哪,现在真是跑不动了。”这时候她女儿在旁边讲了一句话,她女儿说:“你跑步之前拉伸了吗?”她说:“我能赶去就不错了,哪有时间拉伸。”然后她女儿讲:“不拉伸很容易拉伤,所有跑步的人,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只要跑步之前不热身、不拉伸,都很容易拉伤,这跟年龄无关。”
她突然意识到,她这一句对于年龄的感慨就是一种典型的刻板印象,也是一种歧视。她一开始甚至觉得自己以后不能再跑步了,但实际上,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恢复之后,就没有问题了,可以接着跑,这次肌肉拉伤只是没有拉伸带来的小问题。那这个刻板印象是如何影响我们整个人生的呢?有四个机制:
第一,“自童年期开始从社会中内化,并持续到生命全程”。也就是说,对于老年人印象的“催眠”是从幼儿园开始的,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老年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果让小孩子扮演老奶奶,那么她一定会把腰弯下来,还会咳嗽,并且走路颤颤巍巍。幼儿园的小朋友这样做,我们会觉得很可爱,但是这就是在给他们灌输对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让他们认为老年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第二,“无意识地运作”。我们不会思考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这件事,而且老年人也没有什么反抗的声音。
第三,“随着它们变得更加自我相关而影响更大”。也就是说,等你六七十岁以后,你会发现你的性格、身体健康状况,比如肌肉的力量、大脑的状况,都跟你之前的意识有关,而这个意识是你在很年轻的时候建立的。听这本书的人当中可能有很多年轻人,你们如果从今天开始改变对于老年人的看法,那么你们在年老的时候就会更健康,思维更敏捷,动作更快。待会儿我们会讲这个观点是怎么通过实验证明的。
第四,“通过心理、生物和行为三个途径影响健康”。也就是说,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生理问题,年龄刻板印象真的能够在我们的生理层面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认为老年人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很正常,“没关系,就是老了”,这么一说就过去了。但实际上,作者做了一个实验,她找来了三种人,分别是听力健全的中国人、美国聋人和听力健全的美国人,其中既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
为什么找中国人做对照呢?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尊老的文化,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中国的老人都比美国的老人受到更多的优待。中国的文化跟美国的文化是不一样的。她在中国北京一家铅笔厂,找了几个老年职工,还找了一些青年人,做什么实验呢?首先让这些参与实验的人填写他们对于老年人的看法,看看他们的意见、想法。填写完了之后,让他们参加考记忆力的答题比赛。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她说中国的老太太们给出的答案,虽然有很多她不太能理解的地方,比如说“能够组织群众”“为社会发挥余热”。作为美国人,她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是好在她的学生里有中国人,给她做了很好的解释。
在老年受试者中,美国健听人组表达了最消极的年龄观念,并在全部四个记忆任务中表现较差;而中国老年人组,这个拥有最积极的年龄观念的群体,在所有方面都表现最好。我惊奇地发现中国老年受试者的表现与中国年轻人一样好。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一位中国老年人,你可以期望自己的记忆力大体上和你的孙辈一样好。美国老年聋人受试者的年龄观念比美国老年健听人更积极,他们的表现也要好得多。与老年受试者相比,年轻受试者在所有三个文化群体中的表现都差不多。
也就是说,三个文化群体的年轻人的表现是差不多的。但是到了老年以后,因为他们长期的年龄观念不同,所以表现也不同。有人不明白为什么选聋人,聋人的年龄观念有什么不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聋人更少地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因为在过去,很少有带辅助字幕的节目给聋人看,再加上聋人有一个自己独立的交流圈子,在这个圈子里,他们跟着别的聋人学习手语,所以年纪越大的聋人越容易受到尊重。
关于记忆的真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人的脑功能表现出巨大的差异。神经可塑性,即大脑保持灵活并长出新的神经连接的能力,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年轻大脑的特性,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实际上在整个老龄化过程中神经可塑性都在持续。
我有幸跟很多90岁以上高龄的大师们交流过。前两天我去看望韩美林老师,韩美林老师拿了一张他大脑的图片给我们看,他说:“你们看,这个脑子长得怎么样?”我们说:“很漂亮!”图片里那个脑神经很漂亮。他说这是脑科学专家给他拍的,他们在研究他的脑子,为什么90岁了记忆力还是没有衰退。而且他还极富创造力,他甚至能够在一个活动上现场作画,画出几百种不同动物的造型。
作者还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叫作内隐启动实验。什么叫内隐启动呢?就是让你在潜意识中看到一些词,激活你的刻板印象。作者给受试者一个屏幕,告诉所有受试的人:“眼睛紧盯着中间这个靶心,别挪开。”当受试者盯着中间这个光点的时候,屏幕的其他地方开始闪现很多字,但是那些字闪得很快,快到什么程度呢?快到你不会看不见,但是也不会让看得很清楚。一组人看到的词汇有“聪明”“警觉”“博学”(这是中国人常见的对于老年人的看法),这些词汇都是比较积极的形容老年人的词汇。另外一组人看到的是“阿尔茨海默”“老迈”“迷惑”“身体不好”这些消极的词。然后实验结果如何呢?
受试者在接受了仅仅10分钟的积极年龄刻板印象的启动后,他们的记忆表现就得到了改善(是能够很明显地看出来的统计学上的改善)。10分钟的消极年龄启动则导致了记忆表现同等幅度的下降。……无论受试者是男性还是女性,是60岁还是90岁,是高中肄业还是医学院毕业,是住在乡村还是城市……
多次实验都证明这种暗示是有效的。也就是说,通过10分钟的实验让你改变对于老年人的看法,都会对你的记忆产生正向的影响。
作者做完这些实验后,特别希望能够找到更长期的数据。现在的实验只能观察用10分钟影响一个人,但是假如这个人几十年都是这样的想法,那他会呈现什么样的结果呢?怎么才能够找到这样的数据呢?她想,几十年前一定也有人做过关于年龄观念的研究。于是她开始搜索,后来找到了巴尔的摩老龄化纵向研究。其中有项研究持续了30多年,负责人用了38年的时间做对于老年化观念的研究,持续对受试者跟踪调查。她找到这个巴尔的摩研究的负责人,然后问他:“能不能让我看看38年前的数据?”对方说:“没问题。”
有了这个数据,她就可以对照什么呢?她就能够对照38年前就持有消极年龄观念的人和持有积极年龄观念的人到现在的区别。因为有的受试者现在还活着,所以她就去对照他们的区别。我们直接说结论:
我将他们在研究开始时的年龄观念与接下来38年的记忆分数进行匹配,发现从一开始就持有积极年龄观念的人在老年时的记忆分数要比持有消极年龄观念的同龄人高30%。受试者的积极年龄观念对他们记忆力的正面影响比其他因素(如年龄、身体健康和受教育年限)对记忆力的影响都要大。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老和快之间的关系,主要讲了肌肉的变化。有一个叫麦当娜的修女,已经91岁了,她每年都要参加铁人三项比赛。而且她这一生中,已经参加过350多次铁人三项比赛(铁人三项就是骑自行车、跑步、游泳组合在一块儿的体育项目)。作者说:
我发现,在18年的时间里,具有积极年龄观念的受试者比那些具有消极年龄观念的同龄人表现出更好的功能性健康。这是第一次有人证明年龄观念是影响晚年身体表现的主要因素。但我还需要确定因果关系没有颠倒。
如果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听到我说这么多案例的时候就会讲:“你搞错了,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们具有这样的观念,所以才健康,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更健康,所以才具有这样的观念。”这很好,因为这种质疑是来自批判性思维的。作者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教授,她是懂批判性思维的。所以她找来了统计学专家来解决这个质疑。
我们首先检查了是否存在反向关联(是不是一个人身体好,就能够得到“他是一个具有积极年龄观念的人”这一结论),也就是说,受试者加入研究时的功能性健康状况是否能够预测随时间推移的年龄观念。答案是否定的。然后我们观察了所有在刚加入研究时具有相同功能性健康分数的受试者,并重复了同样的分析。我们确定,是年龄观念预测了功能性健康,而不是反过来。
也就是说,这个因果关系是清晰的,确实是因为长期持有不同的年龄观念导致这些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一样,甚至连他们的肌肉都会受到影响。
作者做了一个关于老年人锻炼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滚雪球效应。作者在社区里面发了很多通告,希望能有老年人来配合他们进行锻炼。这个实验就是让老年人在锻炼之前受到那些积极潜意识的影响,改变他们对于年龄的看法,然后再让他们做一些基础的肌肉锻炼。最后发现,这些受到积极潜意识影响的老年人锻炼1个月的效果,相当于其他老年人锻炼6个月的效果。而且他们很容易进入良性循环,也就是说随着他们年龄观念的改变,锻炼的效果会更好,肌肉会更有力量,进而他们也会更加相信这个积极健康的年龄观念。
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我的妈妈在60岁左右的时候膝盖不太好,连台阶都走不上去,她就跟我们讲:“以后旅游是走不动路了,就整天在家里边待着吧。”从她70岁开始,我带着她一块儿学习跑步,还练习靠墙静蹲。老太太现在77岁,每周跑3次步,每次跑3公里以上,在小区里健步如飞地跑步。上台阶、下台阶、出去旅游、爬山……这些活动她现在都没有任何问题。
如果我们认为年老一定会导致肌肉衰退的话,那么她现在应该比她60岁的时候更糟糕。但事实上,更积极的心态和更积极的行动改变了她。所以我为什么要讲这本书,也是想告诉我的妈妈,她这样做是对的。她是全小区乃至更多人的楷模。所以,我们不要对我们的身体有刻板印象。
有一个99岁的老太太叫莫里纳,这个老太太从她90岁开始破世界游泳记录。年纪越大,越容易打破这个年纪年龄段的记录。90岁到现在99岁,9年时间里她打破了27个世界纪录。她每天都会在游泳池里游泳。在疫情期间游泳池关闭,莫里纳不能游泳了,那怎么办呢?她不能让自己的肌肉等待,于是她每天上台阶、下台阶、走路,还会举起几个罐头锻炼手臂肌肉力量。对于老年人来讲,保持充足的肌肉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所以她99岁依然在锻炼自己的肌肉和身体。
还有一个偏见是关于老年人受伤的问题。过去我们认为老年人千万不能摔跤,老年人一摔跤就很难恢复。事实上,“81%的人在他们最初的伤残事件发生后的一年内显示出完全康复,这些康复的人中有57%在之后的至少六个月内保持了生活自理。也就是说,大多数在严重摔倒或受伤后不能自己洗澡或进食的老年人最终得以再次做这些事情”。
我们对于老年人受伤的刻板印象是,老年人一旦摔倒,就不能自理了。但实际上,一半以上的老人是可以恢复的。这也是我们对于老年人的错误看法之一。“较之于那些坚持消极年龄刻板印象的受试者,持有积极年龄刻板印象的受试者从严重残疾中完全康复的可能性要高出44%。”也就是说,你自己是怎么看待年老这件事情,你是乐观的,还是消极的?你的态度至关重要。
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摩根·弗里曼(《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黑人演员)。这个人是好莱坞的传奇,他这一生中被传过很多次死亡的消息,总是有人过段时间就说他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71岁的时候,发生了一次严重的车祸,他乘坐的整辆车都被挤成了一团,而且那辆汽车的气囊并没有弹出来,所以他受了比较严重的伤害,身体多处骨折。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他不行了,毕竟他已经71岁了。但是自他康复以来,他又演了37部电影和电视剧,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专门讲述他对于年老的看法。他认为他现在依然可以拍电影,只是为了好玩而已,他很开心地在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拍自己喜欢拍的电影。所以,老年人的身体弹性和康复能力也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那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年迈和大脑的关系。什么叫阿尔茨海默病呢?这种疾病的名字来源于1901年,当时法兰克福有一个医生叫作阿尔茨海默,他的一个女邻居生病了,一开始是出现了失忆的症状,然后逐渐丧失自我,不知道自己是谁,经常胡言乱语,有时候还出现暴力行为,最后这个女邻居去世了。这个女邻居去世了以后,阿尔茨海默医生对她进行了尸检,发现她的大脑中有淀粉样斑块和神经原纤维的缠结,而这也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重要特征。后来人们把这种疾病叫作阿尔茨海默病。
在美国,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很高。近600万美国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约占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10%。这个数字真的太大了。我们认为美国的医疗条件比印度好,但是美国的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比率比印度的高5倍。这很有可能跟饮食结构有关,我们知道美国人吃东西普遍是高碳水、高糖的,确实不健康。但是,这跟美国人的老年观念也有着很大的关系,美国文化中存在着对于老年人的排斥和贬低。“有消极年龄观念的人比有积极年龄观念的人更容易出现明显的斑块和缠结。事实上,前者海马体的萎缩速度是后者的3倍。”
阿尔茨海默病跟一个基因有关,这个基因叫作APOE(载脂蛋白E)。我们生来就会带有不同的APOE基因类别,有人是ε3,有人是ε2,有人是ε4。我就是携带ε4的人,所以医生告诉我:“你有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可能性。”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生来就携带ε3变异,这并不影响我们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易感性。我们中有10%的人很幸运,生来就携带ε2变异,它可以防止痴呆并促进长寿。不幸的是,在阿尔茨海默病中起作用的是ε4变异。大约15%的人生来就携带这种变异(我属于这15%,我妈妈是那类幸运的携带ε2变异的人。我们都做过基因检测,她基本上没有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性)。这些人中只有一半会发展成阿尔茨海默病。
也就是说,就算你是携带ε4变异的人,就算你的头脑中会出现淀粉样斑块,也不意味着你一定会得阿尔茨海默病。
我对全美5000多名老年人进行了为期4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在携带APOE ε4风险基因的受试者中)那些有积极年龄观念的人患上痴呆的可能性比有消极年龄观念的人要低47%。
他们研究了一个案例,这个案例中的受试者是一个牙买加人。这个牙买加人到了美国以后,觉得美国人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实在太差了。她在牙买加这个热带国家的时候,大家都把老年人当成是家里的宝贝,都很尊重老年人,而且子女跟老年人生活在一起。但是美国的老年人经常是独居的,很多子女在老年人生命里最后那几天才回来,有的甚至都不回来。这个牙买加人就不能理解。
这个受试者本身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标志,她的头脑当中已经出现了淀粉样斑块,但是她始终没有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的其他症状。因为她一直在积极地工作,一直在按照一个没有患病的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所以她没有出现任何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所以,基因是一回事,基因的表达是另外一回事。有一句话叫作“基因负责上膛,环境扣动扳机”。也就是说,就算你是ε4变异携带者,你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易感人群,但你未必会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
书里有一个案例,讲的是一个叫乔纳森的医生(他是阿尔茨海默病高风险个体,但认知能力未受到影响)。乔纳森医生告诉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年龄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善。‘当我刚参加工作还是一个年轻的儿科医生时,我认为老人有些老态龙钟、难以自立,但是当我接触到那些在年老时意气风发的年长导师和同事时,这些刻板印象就消融了。’……几乎在他做的每一件事中都能找到乐子。”他在年老之前就发现,老年人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他们很能干、很厉害,他们快步如风,做事干净利落。在他老了退休以后,他发现做每件事他都能找出乐子来。
他会参加大查房……他通过向附近一所医学院的一年级新生讲授医学诊断课程来分享他几十年积累的知识。他还醉心于法式烹饪,在补光灯下种植稀有的兰花,整个下午都沉浸在他不断扩充的家谱整理工作中。他痴迷于近距摄影。早晨他会在脖子上挂着相机进行长距离的散步。
同时,他还是一个业余的飞行员。他经常驾驶飞机在天上飞行,还拯救过失事的飞行员。可见你是可以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比年轻的时候更丰富多彩的,因为这时候工作上的要求减少了,大家认为你该退休了,但是你的能量变得越来越强大了。而且,乔纳森还要照顾自己97岁的妈妈,他的妈妈也一样长寿。
接下来,我们说老年心理健康问题。我们过去有一个非常糟糕的刻板印象,就是认为人老了以后,患上精神疾病的概率会增加,并且老年人一旦患上了精神疾病就很难治疗。但事实上,经过作者的统计、研究、分析发现:老年人患精神疾病的比例比年轻人患精神疾病的比例更低,因为老年人更容易想得开。老年人如果患上了精神疾病,往往更容易恢复,更容易变好。这个结论跟我们过去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正如眼镜和望远镜能改变进入我们眼睛的光量和细节(你想想看,你戴的眼镜决定着你能看见的细节,你用的望远镜决定着你的眼睛能看到的光量),我们的年龄观念决定了进入我们身心的应激源的种类和数量。这些应激源反过来又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多次接触积极的年龄刻板印象可以帮助老年人降低长期应激并从挑战性事件中恢复。……我们的年龄刻板印象与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相互依存性。
巴尔的摩研究的研究人员,每过3年就会去收集这些受试者的皮质醇水平的数据。皮质醇是一种压力激素,可以表明受试者的压力状况。他们坚持了30年,最后研究出来的结果是什么呢?
具有消极年龄观念的老年受试者的皮质醇水平在30年间增加了44%,而具有积极年龄观念的受试者则下降了10%。
受试者的皮质醇水平数据呈现出一条向下的曲线和一条向上的曲线。如果你相信老无所依,那么到了晚年的时候,你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还会觉得晚年阶段极其难熬,皮质醇水平可能会升高44%。但如果你是乐观开朗的,认为夕阳无限好,那么你的皮质醇水平是会下降的。你们有没有见过很多老年人过得比年轻人还悠闲?因为他觉得最美好的时刻就是现在,他的皮质醇水平就会下降,也会过得很愉快。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老年人很固执,很难被纠正,认为他们的心理问题也不用再治疗了。“他已经70多岁了,你还治疗他干吗?”很多人有类似这样的说法。这种刻板印象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说人到了晚年以后,人的大脑会变得僵化,所以老年得心理疾病的患者没办法被纠正、治疗。让一个老年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这个是做不到的。弗洛伊德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影响到了很多的人。但实际上,“研究表明,在晚年,我们的情绪智力增长,花更多的时间回顾人生,对朋友有更多的梦想,并更尊重自己的直觉感受”。
也就是说我们老了以后,我们的感觉更细腻、更丰富,也更容易看得开,因为我们见到的事更多了。所以老年人的心理疾病更容易治疗。老年人更有经验、更有感知力,而且更有弹性,他没有什么放不下的,所以他更容易得到治疗。
那么为什么现在老年人的心理疾病治疗会成为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老年人的心理疾病得不到正确的应对?原因是“(在美国)在治疗老年人的治疗师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接受过老年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生培训,超过三分之二的治疗师认为他们需要并希望在这个领域接受更多的培训”。
也就是说,在过去,整个心理治疗的体系都不是针对老年人的,忽视了老年人,所以才导致老年人的心理疾病得不到救治。现在老年人变得越来越多,我们很快也会变成老年人,这个群体的数量在不断地扩大,应该有更多的人重视老年人心理疾病的治疗。
对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不足或误诊,部分源于医务人员倾向于忽视老年患者的症状。当医生发现患者有自杀倾向或抑郁症状时,较之于年轻患者,他们对老年患者进行治疗的可能性更低,而觉得这些是衰老的必然特征。
如果一个年轻人跟你讲他想死,你会认为他是得了抑郁症,需要治疗。但如果一个老年人跟你讲他想死,你可能会认为他有这个想法很正常,他已经到这个年纪了,不需要再去治疗了。而实际上,这个老年人得的也是抑郁症,抑郁症是可以得到治疗的,只要你重视他,跟他沟通,他就有可能得到缓解和治疗。
在前面我们讲了记忆力、肌肉、大脑、心理健康,你会发现老年人在这些方面表现得都不差。
书里有一个很感人的案例。有一个叫作迪克森·奇班达的人,你听这个名字不像典型的英语名字,他是津巴布韦的一名精神病医生,他学了心理学这套东西回到祖国津巴布韦去看病。津巴布韦拥有1400万人口,却只有12名精神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太少了,懂心理学的人太少了。有一次,他得知有一个患者埃丽卡,因为付不起去300公里外的一家医院的车费而自杀了。因为医生少,所以要看病的话要到300公里以外看,而患者连车费都没有,就没办法看病,所以这个患者就自杀了。他听了这个消息以后非常难过,就开始想怎么才能够解决津巴布韦的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只有12个精神科医生的情况下,怎么解决1400万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非常棒的主意,他说:“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在非洲拥有的最可靠的资源之一是我们的祖母。是的,祖母。她们存在于每个社区。而且她们不会离开自己的社区去寻找更好的营生。”
他想出了一个主意,教祖母们在公园的长椅上为村民提供谈话治疗,这是社区中一个安全而隐蔽的户外场所。……他招募了14名没有接受过医疗或心理健康培训的祖母。他教她们做问卷调查,以确定来访者是否需要更高水平的护理,还教她们在一系列45分钟的疗程中进行谈话治疗。
有800名平均年龄为67岁的祖母为她们的村民提供谈话治疗。友谊长椅的模式已经扩展到马拉维、博茨瓦纳和桑给巴尔,治疗了超过7万名各种年龄的来访者。
了不起吧!当我们能够重新衡量老年人的价值,我们就知道有大量的工作是老年人可以干的。
这本书的作者在美国声名鹊起,是因为她得出了一个研究结论。她通过对比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年龄观念和寿命之间有着一个非常清晰的关联,对老龄化持最积极看法的受试者比持最消极看法的受试者平均多活了七年半。
这项研究得到了非常多媒体的报道,让她的生活变得超现实。有很多媒体记者整天围着她采访,甚至有一天她被叫去参加国会的听证会。国会的听证会请来了很多人,一块儿讨论美国是不是存在老年歧视的现象,应不应该出台一些保护老年人的措施。和作者一起参加听证会的人中,有一个演员叫多莉丝·罗伯茨。我特别喜欢这个老太太,她演过一部系列轻喜剧叫作《人人都爱雷蒙德》,她在那部剧里边饰演雷蒙德的妈妈。
这个老太太在听证会上说什么呢?她说:“晚年可以是人生中最有生产力和创造力的时期之一。在过去的100年里,诺贝尔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是65岁。建筑师弗兰克·盖里在70岁时为西雅图设计了新潮的摇滚音乐博物馆。艺术家乔治亚·欧姬芙在80多岁时还很高产。这份名单上还有希区柯克、狄更斯、伯恩斯坦、福西、赖特、马蒂斯、毕加索和爱因斯坦,不胜枚举,按照目前的标准,他们都是在被认为过了巅峰期之后,创作出了个人的一些最佳作品。”
多莉丝·罗伯茨吐槽的是什么呢?就是她现在70多岁才达到演艺水平的高峰,但在这之前的很长时间里都没有人找她拍戏。像游本昌老师,他是90岁以后突然又“翻红”。我前段时间跟游本昌老师对话,他的思维极其敏捷。所以,人的创造力并不一定受到年龄的影响。因此,她所呼吁的是,为什么不能够在银幕上给中老年人更多的机会?女演员最难接戏的年龄阶段是45岁到65岁,因为银幕上经常会出现老人,但是很少会出现中年妇女,中年妇女的影视剧角色少之又少。
作者经过这场听证会后,发现有很多人都在重视年老这件事情,重视改造社会环境,让老年人更长寿、更加富有活力。
作者说:“我仔细研究了一种叫作C-反应蛋白(CRP)的应激生物标志物,这是一种在血浆中发现的环状蛋白,其水平会随着应激的加剧而上升。较早死亡的人通常有较高的CRP水平。我们对4000多名50岁以上的美国人进行了6年的跟踪调查,追踪他们的年龄观念和CRP水平。结果发现,积极的年龄观念预示着较低的CRP,从而带来了更长的生存期。也就是说,积极的年龄观念在生物层面上提高了抵抗和应对应激的能力,从而对长寿产生影响。”所以,乐观积极地看待年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在过去的120年里,我们的预期寿命增加了30年。……在过去的160年里,预期寿命每年稳步增加3个月。”而且大家要知道,我们今天的医疗技术日新月异,所以你每多活1年,就有可能产生更多新的医疗技术,使得你再多活3年,然后你就能活得更长。
有一个老年医学专家托马斯·珀尔斯讲过一句话,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他说,人不是越老越不健康,而是人越老就越健康。什么意思呢?他说:“我们在百岁老人身上观察到,要想活到更老的年纪,你就不能在一段时间内一直生病。你必须慢慢变老,或者避开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也就是说,能够活到100岁的人,都是非常健康的人。
90%的百岁老人在90多岁时还是功能性独立的(他们是可以自己走路、买菜、做饭的)……大多数110岁以上的超级百岁老人,在100岁时还能独立生活,很少有人患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
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好好保养自己,从现在开始不抽烟、不喝酒、不生气、不熬夜,然后每天快快乐乐地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并且锻炼身体,相信我们也能够活到90岁,甚至100岁。
给大家看一组图案:
这两个图案的中间都有一个浅蓝色的圆,请问这两个圆相比,哪一个圆更大?即便你知道答案,我相信你可能也会觉得右边这个圆看起来更大,对吗?但事实上,如果你拿尺子量一下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两个圆一样大。这就叫作视错觉。视错觉说明什么呢?就是人在判断一件事的时候,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就像这两个圆如此之明显,但是告诉你答案你都不一定能看出来。于是作者就想,我们会不会受到年龄观念的影响,进而改变我们的感觉?比如,我们的听力会不会受到这样的影响呢?
有一个关于硬币大小的研究,家庭特别贫困的人感觉的硬币的大小,要比来自富裕家庭的人感觉的硬币更大。这也是一种典型的错觉。硬币的大小是一样的,但是穷人会觉得硬币更大,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研究。作者就想,这能不能延伸到关于年龄观念对感官的影响这项研究上呢?于是他们开始在听力方面做研究。这本书里边列举了很多到了晚年阶段才创作出伟大作品的音乐家。
音乐领域充满了越老看着越优秀的表演者。比如82岁的唱作人梅维丝·斯特普尔斯,她在晚年发行了创销售记录的流行专辑,或者作曲家埃利奥特·卡特,他在90岁时重新焕发了创造力,一直持续到他103岁去世。……老年音乐家在嘈杂的环境中听力比非音乐家好40%,平均年龄70岁的音乐家的听力和平均年龄50岁的非音乐家一样好。
也就是说,如果你愿意保持良好的听力,这个想法本身就可以帮助你的听力变得更好。
变老的感觉如何呢?有人描绘说:“从未如此流光溢彩。”变老依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听力是我们众多感官中的一个,那么与此相关的,人在晚年的创造力又如何呢?人到了晚年以后,是不是会变得更加保守、更加没有创意、更加没有创造力?有时候,很多领导在招聘公司员工的时候就说:“哎呀,招点年轻人,年轻人更有活力。”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作者提到,有心理学家经过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射中靶心与总射击次数的比率是保持不变的(这是一个比喻)。换句话说,创造性工作的质量在我们的一生中保持不变。”
米开朗基罗(也译作米开朗琪罗)做了两次《圣母怜子》的雕塑,这中间隔了50年的时间。他年轻的时候做过一次,50年以后,也就是70多岁的时候又重新做了一次。
在第二尊《圣母怜子》中,马利亚撑起耶稣时显得心烦意乱;她无法独自做到这一点。老人在帮助她。也不是只有她一个人在受苦——他们的造型从身体上和情感上都交织在一起。这是对爱和悲伤的一种更温柔、更人性化的表现方式。
米开朗基罗到了晚年依然能够超越自己。还有很多艺术家、音乐家,都在晚年的时候发起对自己的超越。在我们讲过的书中,很多是90岁以上的人写的。我在这儿列举一下,向他们致敬:许倬云在93岁写了《经纬华夏》;日野原重明在104岁写了《活好》;常沙娜在93岁写了《花开与敦煌》。这些作品都是他们在90岁以后,甚至100岁以后创作出来的,所以人在晚年阶段也依然可以保持创造力。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什么叫作年龄歧视,毕竟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减少年龄歧视。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个著名的记者叫伯恩斯坦,他因为揭露“水门事件”而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但是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是,伯恩斯坦在揭露“水门事件”之前还采访了巴特勒。巴特勒写了一本书,叫作《为什么生存?美国人的老龄化》,在书中巴特勒给年龄歧视做了一个界定:“由于老人的年龄而对其进行系统性刻板印象或歧视的过程就是年龄歧视。”
作者通过对4亿个经常在报纸和杂志上出现的单词的统计(这是语义的统计方法),表明在过去200年间,人们对于老年人的歧视变得越来越严重。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随着广告、电影、电视、短视频不断侵入我们的生活,人们越来越容易传播那些媚俗的形象,比如歧视老年人或者嘲笑老年人,这能够带来流量、广告费,甚至是“大生意”,因为这符合人们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
你要知道,如果你要在大众面前讲一些不符合大家刻板印象的事情,这是需要冒风险的。我为什么经常被骂?因为我讲的很多东西跟很多人的共识不一样,所以我就会被骂。如果你想要在公众面前讨喜,你最好是拿公众乐于开玩笑的人开玩笑,最好是用公众熟悉的方式开玩笑。所以在过去的200年中,年龄歧视这件事变得更严重了。
“这种距离感的表现形式有:避开老年人常去的地方,以及心理上通过刻板印象将老年人非人化。”比如说,我们现在在网上经常看到的一个热门话题,叫作“是老年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这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年龄歧视。有很多人不理解,他就会说:“那我看到就是这个老人家在干这样的坏事,难道我还不能骂他吗?”我想说:“有没有年轻人也干类似的事呢?有没有年轻人干更糟糕的事呢?”肯定是有的,但是我们没有人说30岁的人怎么样,40岁的人怎么样,我们只把老年人单独提出来,然后说是老年人在干这样的事。这就是典型的年龄歧视。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个人在干这样的坏事”。你不能够把“干坏事”归结为一种老年人的通病和现象,因为没有数据能够证明老年人犯罪的人数更多。“它(年龄歧视)经常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运作。因此,即使人们认为自己是不偏不倚的,他们实际上也可能在进行年龄歧视。”
那是什么在推动年龄歧视呢?除了大众的感觉之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从中获利的人的助力。有谁能够从宣传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中获利?“这些企业包括抗衰老产业、社交媒体、广告公司,以及那些以制造对衰老的恐惧和老年人不可避免的衰老形象为生的公司。这些企业每年共产出超过1万亿美元。”
你想想看,假如年老不是那么可怕的一件事,你还会花那么多钱去抗衰老吗?你还会花那么多钱去美容、吃保健品吗?我必须让你害怕年老,这样你才会花很多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
现在的社会出现了年龄隔离现象,而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像我小时候,子女基本上都是跟老人住在一起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那时候家里都住着老年人。然而,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
在1850年,70%的美国老年人与成年子女一起生活,11%与配偶生活或独居;到1990年,只有16%的美国老年人与成年子女一起生活,70%与配偶生活或独居。……1991年,一个英国儿童有15%的机会住在一个65岁以上的人附近;今天,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5%。
也就是说,老年人居住的地方跟子女越来越远。
那我们该如何战胜年龄歧视呢?这本书的作者建议:“第一,当我们遇到消极的年龄观念时,在个人层面上与之对抗;第二,与在这些观念基础上运作的社会机构对抗。”那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我们来看看作者的号召,她提出了一个解放思想的方法——ABC方法。“ABC方法”是指什么呢?
A:提高意识(Awareness),就是提高你对年龄歧视这件事的警觉性,因为我们不小心就会流露出关于年龄的歧视。
B:归咎(Blame)于恰当的对象。就是说你要正确归因,比如你的脚扭伤了,你不能把这件事归咎于你年龄大,而是要归咎于你没有热身。
C:挑战(Challenging)消极的年龄观念。
这就是ABC方法。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地讲一下ABC方法。首先,意识始于内心。就是我们要树立一种健康的年龄观。我们需要从内心去调整,对老年人说话,不要叫宝宝,不要说“宝宝乖,你今天表现真好”这样的话,这是对老年人的幼态化。实际上,你要尊重他。
然后,我们应该在内心当中建立一个形象组合,单一形象是不够的。比如说你脑海中只有一个人,你在脑海中只想象这个人,说“我要向韩美林这个人学习”。一个人的形象只代表一个侧面,比如说创造力。你应该产生一组群像,比如说创造力很强的人,体力很强的人,社会公益能力很强的人,表演能力很强的人,仍在产出作品的人……多想一想我们刚刚讲到的这些了不起的老人家。你要把这些有各种优点的人组成一个形象组合,这有助于减少你对老年人的偏见。遇到这些偏见的时候,你要提醒自己这是偏见。
要相信年龄的多样性,不要自欺欺人。什么叫年龄的多样性呢?就是65岁的人可以完全不一样,75岁的人也可以完全不一样,90岁的人也可以完全不一样,因为人和人不会完全一样。但是当我们头脑中没有这种年龄多样性的想法时,我们一想到90岁,就会觉得人到90岁都是一样的,或者会觉得人过了80岁都是一回事,都是走下坡路。如果你有这样的消极想法,那么你的身体也会跟着一块儿垮掉,因为我们的身心是一体的。所以我们不要自欺欺人,而是要相信未来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是跟别人不同的。
第二件事就是归因要对。比如说,你在河里边发现有人落水了,你赶紧把他救起来,救了一个人上来之后,又发现有人落水了,又救一个人上来,然后发现这条河里不停地有人落水,你一个劲儿地在河边救人是救不完的。这时你要想想看,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掉进水里边,很可能是因为上游有人在做坏事,可能上游有一个坏蛋正在不停地把人往河里推。所以你最应该做的并不是从水里捞人,而是去上游把那个坏蛋解决掉,让他不能再推人下河。所以,我们应该归咎于30多年前的那个年龄观念,应该去改善他们的年龄认知,这才是良好的归因方法。
作者说:“大多数关于老年健康的书都建议把重点放在吃好、减少应激和锻炼等方面。虽然这些行为对健康和长寿都有帮助,但从长远来看,把这些行为作为目标往往是不成功的,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很多人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如果你跟我一样,在很多老年人的聊天群里待着,你就能够看到这些上了年纪的叔叔、伯伯、阿姨们整天在交流什么。“老年人一定要注意防摔倒”“老年人要多吃什么什么”……他们经常说,我们现在别的啥都不考虑了,就考虑养生。这就是典型的只考虑这几件事,但事实上这是一个片面的年龄观念。
那么老年人到底需要什么呢?老年人可能需要参与感,他需要做事,需要成就感,需要充实的生活,而不是一天到晚琢磨今天吃得怎么样。因为如果只是想自己吃什么,那么他吃完了以后就没事情干了,每天就只能等着下一顿饭。这反而不是正确的应对方法。
麦当娜讲过一段话,她说:“人们总是拿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试图让我消声……现在的理由是我不够年轻。现在我正在与年龄歧视做斗争,现在我因为年满60岁而受到惩罚。”跟她说过类似的话的人,还有罗伯特·德尼罗。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不让我们演出?为什么不给我们更多的机会?”我特别欣赏香港的一个歌星叫林子祥,他70多岁出来开演唱会,依然活力四射,唱得听众热泪盈眶。人生就是应该这样,不要相信自己成了一个在养老的人,我们永远都具备属于自己的创造力,我们永远都可以被这个社会所需要。所以我们需要去做事,而不是单纯地保养好自己。
第三步就是挑战。如果你遇到了年龄歧视的问题,希望你能够大声地说出来,指出这些不对的地方。而且,不要拿年龄作为新闻的噱头、作为标题。因为对老年人发起的攻击是很容易形成新闻热点的,它符合人们对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但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不应该参与这样的讨论。还比如对漂亮的女孩的攻击,我们也不应该参与。人类历史上针对漂亮的女孩的言论攻击非常多,这种言论攻击符合很多人对漂亮女孩的刻板印象,但是这是不公平的,这都是各种各样的歧视。
作者说现在有一场社会运动正在席卷西方社会,她希望西方社会能够向中国和日本学习,能够更加尊敬老年人,能够给老年人更多发挥余热的空间,即便他们不熟悉“发挥余热”这个词。
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总结了一系列的对老年人的错误的刻板印象,我快速地给大家念一下,这些话作为对于全书的总结还是非常重要的。
1.“‘老狗学不会新把戏’这句俗语说明老年人没有学习能力。”这是错误的,因为老年人的学习能力非常强。
2.“所有的老年人都会痴呆。”这是错误的,绝大多数老年人不会痴呆。
3.“老年人的健康完全由生物学决定。”这是错误的,其中75%是由行为决定的。
4.“老年人弱不禁风,他们应该避免运动。”这是错误的,大多数老年人不会由于运动而受伤,反过来,老年人因为不运动才更容易受伤。
5.“大多数老年人患有无法治疗的精神疾病。”这是错误的,老年人更不容易患精神疾病,而且更容易被治疗。
6.“老年员工在工作场所没有效率。”这是错误的。“老年员工因病请假的天数更少,受益于经验,有很高的职业道德,而且常常有创新精神。”
7.“老年人是自私的,对社会没有贡献。”事实是:“老年人经常在允许他们对社会做出有意义贡献的岗位上工作或做志愿者。他们是最有可能回收废品和进行慈善捐赠的年龄组。在老年时期,利他主义的动机变得更强烈,而自恋价值观的影响在减弱。老年人经常思考自己能给世界留下何种遗产,想要为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8.“认知能力在老年会不可避免地下降。”这是错误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依然能够保持,甚至可以被突破。
9.“老年人是糟糕的司机。”事实是:“涉及老年司机车祸的绝对数量很少。他们更有可能使用安全带并遵守速度限制。此外,他们不太可能在开车时发信息、酒驾或开夜车。”
10.“老年人缺乏创造力。”事实是:“创造力通常在晚年延续甚至提升。”
11.“老年人难以跟上新技术。”事实是:“老年人拥有适应、学习和发明新技术的能力。四分之三的50岁及以上的人经常使用社交媒体。”
12.“老年人不会从健康行为中受益。”不对,事实是:“戒烟的老年人在几个月内肺部健康就会得到改善。同样地,克服了肥胖症的老年人的心血管健康也会得到改善。”
13.“老年人不能从受伤中恢复。”错了,事实是:“大多数受伤的老年人都显示出恢复迹象,有积极年龄观念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完全恢复。”
我不知道大家听完这本书之后有没有跟我一样,产生了一种想把这本书介绍给更多人看的冲动。因为几乎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心,而这些担心从产生开始就在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够重塑对于晚年的印象,消除这个社会的年龄歧视,让更多人能够更加开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力释放出来。
谢谢大家,我们下本书再见。
来自樊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