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次浏览

中国文化中的饮食-IMA非凡精读馆

中国文化中的饮食

金铂: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金铂。

李晓愚:大家好,我是李晓愚。

金铂:今天我特别激动。

李晓愚:我也特别激动。

金铂:我觉得我今天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我要学习什么呢?我要向大家都非常喜爱的李晓愚老师学习一本非常棒的书,书的名字叫作《中国文化中的饮食》。

其实,我在咱们非凡精读馆讲过一些有关饮食的书籍,比如《饮食的迷思》《你是你吃出来的》。这本书叫《中国文化中的饮食》,饮食确实能称得上是文化,那这些能称得上是文化的要素有什么样的特征,我们怎样才能把它们称之为文化?

李晓愚:这个问题一问就问到很精髓的地方了。饮食为什么能称之为文化呢?我们知道,不止人要饮食,猫猫狗狗以及所有的动物都得饮食。但是对于动物来讲,它们的饮食就是满足口腹之欲,但人不止满足口腹之欲。所以我们在这么多的食材中折腾出了这么多的花样,并且将它们与我们人类生活中的很多愿望、禁忌、习俗关联起来。我们举个小例子,北京有一道菜叫木樨肉,你吃过吗?

金铂:经常吃。

李晓愚:你必须吃过。你知道我是南方人,我没吃过,所以以前特别向往。我想这个菜怎么能叫这个呢?因为木樨的意思是桂花,这个肉为什么叫桂花肉呢?我就特别好奇,特别稀罕。结果有一次我来北京,终于点了一盘,送上来一看,就是鸡蛋炒肉片。

金铂:对,有点黄花、木耳。

李晓愚:于是我想,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这听起来非常浪漫,因为它把肉跟桂花的样子联系在了一起。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避讳了“蛋”这个字。“蛋”字在传统文化当中,它可能带有一点不雅的感觉。所以我们就把它换作一个特别浪漫、美好的名字。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到杭州去吃宋嫂鱼羹时,你会将它和一个很贤惠、美丽的女性联系在一起;到四川,我们会吃夫妻肺片。所以你会发现,我们的饮食是和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金铂:所以说,饮食能够被称之为文化并延续千年,是因为它渗入了我们生活的所有细节中,就连我们现在好多地方说的方言都跟吃有关系。

李晓愚:咱俩不认识的时候,我们就是生人,现在我们是熟人。你看,生和熟就在语言中体现了。还有,如果说这工作特别好,我们就会说特别吃香。如果女生长得美,我们会说秀色可餐。

金铂:确实是这样。我们平常打招呼也经常会说:你吃了吗?

李晓愚:北京人现在还这么问吗?

金铂:是的,一般说“吃了吗您”,南京有什么特色的问候方式?

李晓愚:南京过去也是这样问。不过关于打招呼,我还真的听过其他的乌龙。很多年前,我一些外国朋友到中国来,他们就不太理解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别人问:

“吃过了吗?”他们第一反应是:“这话什么意思,要请我吃饭吗?”于是他们赶紧说:“我没吃呢。”这时对方就不太好接了。他其实不太理解,中国人这样问,其实是用这种方式来说“你好吗”,其实它就是一个打招呼的方式。

一、 中国人饮食的基本原则

01 饭菜原则

金铂:好,那咱们也聊聊这本书的内容。

李老师,刚刚我们说的这些句子里面,我们一说饮食就是饭菜,饭和菜在文化中有没有什么区别呢?

李晓愚:其实,我原先也没有特别注意到这一点,也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后来读了这本书,书里有张光直先生的一个总结,我觉得特别好。他说,中国人的饮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叫饭菜原则。我们所有的饮食中一定是饭加菜,于是这就构成了基本的、完整的一餐饭。

而且,以饭作为主体,我们来看“饭”这个字,它本身就很有意思。你看,“饭”这个字左边是“食”字旁,右边是一个“反”。这个反有两层含义:第一,它与“饭”字同音;第二,反也寓意着反复。你看,我们吃饭是不是早上吃了,中午吃;中午吃了,晚上吃;晚上吃了,第二天早上又开始吃。吃饭这件事你得反反复复,不停地干。

金铂:不停吃饭。

李晓愚:是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所以,饭构成了一个基础。然后在饭的基础上,我们加上菜。条件好了,咱们菜就多一点,丰富一点;条件不好了,菜就简单一点。

金铂:菜可以简单一点,但是饭必须是每餐都要有的。

李晓愚:没错,饭是基础。然后我们再来看,这个原则也可以推广到其他一些饮食上。比如说吃面条,我说我们今天不吃饭,我们来吃面。但其实,我们中国人吃的面其实也是饭。因为面条可以当作主食,也就是饭,上面再加浇头,那就是菜。

金铂:卤子。

李晓愚:对,北京有一种面叫?

金铂:炸酱面。

李晓愚:是的,炸酱面。再比如饺子,它是不是叫全营养食品?

金铂:对,饺子的营养素是比较高的。

李晓愚:因为它都包含在馅里了。饺子外表的皮是什么?它其实就是构成主食的饭。

金铂:对。所以饭菜的二元搭配,就形成了我们中国千百年来的饮食传统。

李晓愚:是的。

金铂:但是现在,我们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所以网上现在很流行“白人饭”。咱们有时候吃西餐,就会明显觉得它们偏肉多、菜多,主食反而是一个很小的部分。

李晓愚:对。它们现在为了适应中国人口味,可能也会搭配主食。西方也有主食,但是你会发现他们的菜,比如牛排,会在旁边加点色拉什么的,于是就构成了一餐。我们中国人就不太适应,我们会觉得需要主食才能满足,才觉得舒服。

02 先民主食:五谷

金铂:所以这本《中国文化中的饮食》在一开篇就跟我们传递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信息。在2000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一句关于中国人饮食的话,叫作“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李晓愚:这是什么意思,金老师给我们大家解释解释。

金铂:它的意思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饭指的是什么?它指的就是五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东西其实都是以“五”来命名的,比如五谷、五行、五音、五色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也认为,这个五谷对应的是五行。但是我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其实从考古学的发现来讲,在先秦以前,我们所能考证到的这些植物的种子真的就只是五谷。

李晓愚:可能是种植业慢慢发达了之后,五谷才和五行联系在一起的。

金铂:是的。对于我们中国的先民来说,他们主要的主食其实就是五谷。五谷是什么呢?稻、黍、稷、麦、菽。

李晓愚:稻、黍、稷、麦、菽。

金铂:对,这个稻是什么?稻是水稻,就是咱们吃的白米饭。黍是一种黄米。这种黄米曾经是我们先民的主食。但是它有一个特点,它不太好消化。但是在咱们北方的一些城市,比如说山西、陕西等,现在还有一些地方用这种黄米做的主食。

李晓愚:有一种食物就叫黄米凉糕,它是一种甜品,我超爱吃。

金铂:我有一次去山西大同,他们就让我吃了山西当地的一个黄糕,它其实就是黍做的。吃它的时候,当地老师特别叮嘱我,让我不要过多地嚼。为什么呢?因为越嚼越咽不下去。正确的吃法是,把它撕下一块,蘸一点羊肉汤这样的卤子吃进嘴里,然后简单嚼两下囫囵吞下去,这样吃特别顶饱。

李晓愚:你这样一说让我想起了一个典故,叫作一饭三吐哺。周公辅政的时候,吃饭就是吃下去,又吐出来。也就是说,当别人找他有事时,他吃到嘴里就要再吐出来赶紧去办事。办了一会儿事回来再吃两口,别人如果再来找他,他又需要吐出来再去。我想他不能咽下去再去办事吗?听你这么一说,我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了。

金铂:是啊,周公可能吃的就是黄米。

李晓愚:是的,他吃的可能就是黄米,黄米又比较粗糙,一口咽不下去,因为怕咽出问题来。所以周公就先吐出来,办完事回来再往下吃。

金铂:黍虽然不好咀嚼,但是非常顶饱。但正因为它不太好消化,所以现在慢慢食用的人不多了。

五谷中第三个是稷,稷就是江山社稷的稷,也就是小米。听它的名字就知道,小米其实很重要。从中医上来说,小米对人是有大补的。

麦主要指的是小麦,可以磨成白面。菽是什么呢?菽就是大豆。所以五谷是有确凿的考古证据来证明其存在的,而我们先民吃的就是这五谷。

李晓愚:你刚刚讲到我们中国独特的“五谷为养”,这“养”字特别好——滋

养、疗养、养身、养心。那从医学角度上来讲,现在比较流行的年轻人爱吃的“白人饭”,它和我们中国这种以五谷作为基底的饮食对比,你觉得这两种饮食哪个是更好的选择呢?

金铂:首先,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条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饮食原则。它是什么呢?叫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中国,我们的基因里其实就流淌着吃五谷长大的记忆。但是到了西方,我们看到一些“白人饭”做得其实也很简单——一片面包,弄点菜叶子,配两片三文鱼。这样吃虽然很简单,但其实他们的搭配也是比较合理的。

所以我觉得在饮食上,二者没有绝对的孰好孰劣,只有适不适合你,适不适合当地的饮食。其实现在在西方,一些地中海饮食(泛指地中海沿岸以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为主的饮食风格)也得到了国际推广。总体来说,他们的搭配也是比较合理的,主食也包含在内,而且他们的主食也是以五谷为主。

您知道在五谷中,最重要的是稻。为什么稻排第一位?水稻这种农作物,养活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而水稻是起源于中国的,因此我们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我们培育了水稻。

水稻最初是野生稻。野生稻的特点是在自然状态下就会脱穗,所以先民去采集的时候,总采集不到完整的稻子。但是所有的食物终归会有一个变异,我们的先民总能看到一两株没有脱穗的水稻,所以就会把它收集起来,进行培育、播种。历时了千百万年后,它们就慢慢发展成我们现在人工培育的水稻,也就是不脱穗的水稻,需要我们自己去收割。所以我们培育水稻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一个特别大的贡献。

李晓愚:对,听你说着,我眼前忽然浮现出一个袁隆平老先生那样的形象。我也特别赞同你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文化影响到了我们饮食的习惯。

03 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

李晓愚:另一点也跟文化有关。其实我们现在习惯一日三餐,所以可能会觉得一日三餐是一件特别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回顾一下人类的历史,你会发现这个事情其实非常具有文化含量。

金铂:这点我觉得特别值得探讨。因为现在大家老说轻断食,所以我们不妨看看中国古人是怎么吃的。

李晓愚:中国古人在很早之前,就是说您刚才说的五谷被种植之前,或者说我们正式开始农耕之前,古人过的什么样的日子?

金铂:狩猎。

李晓愚:采摘和狩猎对吧?你会发现如果狩猎的话,古人不可能每天都能打到猎物。我今天打到一头野牛,咱今天先饱餐一顿,吃饱了再说。可是之后呢,可能两天、三天咱都没得吃,我们就得忍一忍,直到下一头野猪被捕获,我们再开始大吃一顿。所以以前根本没有条件一日三餐。一日三餐首先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人类学会了农耕、畜牧。我们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才能够保证一日三餐

金铂:所以我们为什么说五谷丰登很重要,就是因为五谷丰登代表着人类进入到农耕文明。而只有进入到农耕文明,才标志着我们人类,起码是中国人,能够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获得相对充足和稳定的食物来源。所以由此带来的变化,就是我们开始定居了。所以这就是饮食文化。

李晓愚:而且你会发现,刚开始定居的时候,我们也做不到一日三餐。虽然有食物了,但那时候的人们奉行一日两餐。比如商代的时候,大概早上七点到九点吃一顿,下午三点到五点吃一顿。而且早餐那一顿叫作饔(yōng)。为什么叫饔呢?“饔”字的上面是雍和宫的“雍”,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早餐那顿吃得特别丰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早餐吃得像国王一样。这种饮食习惯从商代人就已经开始了。但人家吃得像国王一样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要辛勤劳作。

金铂:我刚讲了一本书,叫《你是你吃出来的》,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告诉大家早餐要吃一百分,原来从商代人开始就这样做。夏萌老师,您写的书确实是正确的。

李晓愚:那什么时候开始一日三餐呢?这就要到汉代。其实这个改变也和文化有关。首先,我们刚才讲过,一日三餐要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其次,它需要生产力足够发达。生产力发达才能有闲暇时间,人们晚上才可以过夜生活娱乐,所以我晚上还得再来一餐。除此之外,还得有灯。有了灯,咱们晚上就可以喝点小酒、吃些饭菜、望望月亮、聊聊天……

金铂:所以一日三餐是随着整个生产力的进步出现的。

李晓愚:是的。而且它总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饮食对人来讲,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我们还需要有社交关系。所以你会发现,一日三餐的制度便于人们更好地相约开展合作。

金铂:原来从文化上来看,一日三餐是这样一个演化过程。从饥一顿饱一顿,到一日两餐,再到一日三餐。

那现在好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为了瘦身主动饥一顿饱一顿,从文化上来看,您觉得这个现象合理吗?

李晓愚:其实古代就有轻断食,而且断得更彻底,古人叫作辟谷。其实有些问题我也不太了解。因为我知道有一些“三高”的朋友,他可能会去选择定期不吃东西。甚至我看到一个报道提到“16+8饮食法”,它就是把饮食控制在八小时的窗口期,过了那八小时,剩下的十六小时坚持什么也不吃。所以我也很困惑,想跟您请教,这种“16+8饮食法”到底科学不科学?

金铂:其实,从咱们的饮食文化上就可以知道,我们每个人吃饱肚子也就是最近这几百年的事,每个人的体内都流淌着这种饥一顿饱一顿的基因,特别对于现代大部分人来说,我们处于热量过剩的时代,所以适当进行轻断食,确实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做法。

还有一点,人在饥饿的时候,不光是人类,也包括动物,也就是生命体处于饥饿状态下,能够激发出很多潜能。

李晓愚:是吗?我饥饿的时候只想着吃,这还能有什么潜能?

金铂:比如说,你的记忆力会提高。我们有一个记忆方法叫作狮子记忆法,它就是模仿狮子的行为习惯。狮子在吃饱的时候,它是躺在那里不动的;它只有在饿的时候,才会起来觅食,并会调动自己所有的记忆力,也就是调动大脑的能量,从而去寻找哪有水草,哪有食物。

但是现在,我们就容易极端。比如“16+8”饮食法,短时间内用了,我觉得问题也不太大,但是就怕长期这么做。你要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的生活不一样了。以前确实早早就洗洗睡了,但现在,你早上起得早,晚上睡得晚,如果你长时间处于空腹状态的话,就容易引起低血糖或者一些其他的问题。

其实有一种相对比较柔和的做法,我们建议“5+2”轻断食,就是一个礼拜七天,五天正常进食,然后再选择任意两天,选择进食的热量是平时的四分之一。这就是“5+2”轻断食。

按照这种做法,你既可以做到像古人一样适当饥饿,也不至于引起身体的过度副反应。这是一种比较好的轻断食方法。

我觉得大家可以尝试“5+2”轻断食,我现在也想尝试尝试。

李晓愚:我们不要那么严苛,适当放过自己,拥有一定的宽容度,反而能让健康饮食的方式更好地延续下去。

二、 中式饮食的食材特点

01 多元食材

李晓愚:但是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轻断食还有一个挑战。

我们中国人可吃的东西太多了!面对这么多美食的诱惑,特别不容易做到轻断食。

我们先说菜。你想,光是蔬菜,中国就有好多好多的品种。我记得以前读《诗经》,里面出现的蔬菜就有将近五十种。《关雎》中描写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是菜;还有“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卷耳,又是蔬菜。

还有,我发现有一个字也很有意思。我们吃肉,把它叫作荤,但它上面是草字头。

金铂:对,这为什么呢?

李晓愚:对啊,那不是肉吗,为什么是草字头呢?原来,古人指的那个荤,是一种特殊的蔬菜,例如韭菜、香菜。我们可以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点?

金铂:味道比较重,比较刺激。

李晓愚:对,古人说的荤是指比较刺激,比较带味、带感的菜。

金铂:所以佛教把它们叫作小五荤。

李晓愚:对,小五荤,就是这样。

金铂:所以真正修行的人是不吃这些的,有的说法是因为容易激发人的一些情欲。

李晓愚:是的。那为什么不吃肉呢?因为我们要知道,汉传佛教才有不吃肉的要求。印度最早的佛教是托钵去化缘、乞食,人家家里有什么你就吃什么,你不可能说我就要吃菜、不吃肉。这种变化是因为佛教传到了中国后,有一个皇帝叫梁武帝,他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所以他制定了一些规则,其中就包括佛教徒坚决不许

吃肉。所以,这是不是说不吃肉确实有益健康呢?

金铂:您要考我?

李晓愚:对,我请教请教。

金铂:从营养学的角度上来讲,我们还是建议适当吃肉的。特别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来看,我们中国人还被建议要多吃一些肉蛋。如果只看古代,其实富人吃肉相对比较多,穷人吃的肉就比较少。肉菜和素菜相比,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肉主要给我们提供优质蛋白。七大营养素里面,蛋白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构成我们的身体元素。

什么叫作优质蛋白?就是肉里的氨基酸成分和我们人体很接近,这种就叫优质蛋白。因为我们人是动物,所以如果吃动物的肉,那么吸收就更有效率。

李晓愚:以肉补肉。

金铂:对,真是这样。我们人体有九种必需氨基酸,菜里面有的时候是不能完全包含的。所以吃素行不行呢?也行,但是这样吃,营养素的吸收效率就会低,你需要吃各种各样、特别多的素菜才行。

所以像晓愚老师刚才讲到古人的菜特别多,我觉得这是好的,我们就强调饮食的多样性。

例如,你吃菜花,它含有一些氨基酸;你吃土豆,它也含有某些氨基酸。如果我们只吃素菜,那就需要把不同的蔬菜匹配起来,这样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但是如果直接吃肉的话,它的效率就会高一些。

李晓愚:我就等你说这个呢。因为我特别爱吃肉,所以我很难想象没有肉的生活是怎样的。

金铂:但是在古代,并不是什么人都有条件吃上肉的。有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穷人,可能一年到头能吃一到两次肉就很不错。

那他们的蛋白质来源主要是什么呢?他们主要靠的是豆类。就是稻、黍、稷、麦、菽里面的菽。豆类的优质蛋白成分是比较多的,它的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质。另外,豆类的含糖量和其他四种谷物比起来相对低一些,所以虽然它是一个丰富的蛋白质来源,但这种结构就决定了豆类不太容易被消化。经常吃炒黄豆的人应该都有这种感觉,就是吃多了黄豆会胀气,排气也会随之增多。

李晓愚:还真是。

金铂:因为豆子不好消化,所以以前都是一些穷苦人吃得多。古代有一个词叫作啜菽饮水,意思是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还好我们先辈们非常具有智慧,他们会想各种各样的方法让豆子变得更加可口,更加可食用。比如他们想保留豆子,就会对豆子进行腌制,然后豆子就变成了豆豉。

如果再对其进行一些发酵,就会变成酱油。据说,西汉的时候,有一位淮南王叫刘安,他在炼丹过程中,不小心把一些石膏滴到了豆汁当中,这个时候就形成了豆腐。

当你把豆子变成豆腐后,你会发现它在营养价值很高的情况下,更容易被人吸收。而且豆腐的制作过程也挺有意思的。通常,我们是把黄豆浸泡以后磨成粉,再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水给它煮开了,就变成了豆浆,可以直接饮用;晾凉以后,豆浆表面有一层皮,捞起来晾干就是腐竹;再加一些卤水沉淀下来,蛋白质变性的结晶就成了豆腐。

李晓愚:所以你看,这一个东西就制作出了特别丰富的口感。我觉得腐竹的味道就有肉的质感。但是我听说腐竹的热量也不低。

金铂:是不低。

李晓愚:也就是说,吃腐竹你得把它当成肉吃。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腐竹是素的就多吃,腐竹热量相当高。

金铂:对,因为它们都是偏优质的蛋白。所以这么一聊起来,其实我们现在吃的好多菜,往前追溯它们演化的历史都还是非常有意思的。而且每一个饮食当中,其实都蕴含了好多故事,隐藏着好多先贤的智慧。

李晓愚:是的。刚刚金老师说穷苦人吃不起肉,解决方案之一是去吃豆子来补充优质蛋白。但豆制品再好,也没有肉味。那怎么办呢?你会发现古人也很厉害,虽然我吃不起肉,但我想保留肉味,我就去吃内脏。

我去过挺多地方,我觉得在对于内脏的处理上,中国人真是充满了智慧。比如到北京,我必吃的食物就是卤煮火烧,那大肠、小肠等内脏混在一起,呼啦啦的一碗,再加上蒜泥,能把人香迷糊。

金铂:我怎么也想象不出来,如此婉约的晓愚老师吃北京卤煮是什么样的画面呢?

李晓愚:我不光吃卤煮,豆制品我也爱。我喜欢喝豆汁,我喝豆汁都是拿一个塑料袋拎着。别人是一路走,一路喝奶茶;我一路走,一路灌豆汁。

金铂:其实每一个地方都有这种发酵的产品,它能够很好地补充我们的益生菌,对身体还是很有积极影响的。

那再说说卤煮,您知道卤煮是怎么来的吗?

李晓愚:您知道它的来历吗?我猜应该就是民间加工的。您跟大家分享一下?

金铂:在清朝的时候,乾隆当时有一个御厨,他给乾隆做肉时使用了一个秘制的方法,因此做完肉以后味道特别好。由于这位御厨是苏州人,所以这个肉就被叫作苏造肉。后来这个配方被一位叫陈兆恩的先生学到了。因为没那么多条件吃肉,所以他就想办法把动物的内脏、肠、肺头等按照苏造肉的方法做出来,这就发展成了北京卤煮。

李晓愚:卤煮里面是配像饼一样的食物一起吃。

金铂:您说的是火烧。那种火烧一定是死面,不能是发面。

李晓愚:因为死面特有咬劲。并且这又符合我们刚才说的饭加菜的原则。所以,我觉得对内脏的处理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一种饮食智慧——我们能够将食材变废为宝。

本来这些下水是没有用的,要扔掉的,但是经过巧妙的加工,我们反倒把它变成一道独特的美味。北京这边叫卤煮,四川也有一个著名的小吃,叫作夫妻肺片。我小时候不懂这道菜名的含义,只觉得听这名字瘆得慌。

后来我才知道,夫妻肺片不是拿夫妻的肺做的片,而是因为四川当地有一对夫妇家里很贫穷,他们为了谋生,就推个小摊子出来卖凉拌菜。这菜拌的是什么呢?牛头皮、牛心、牛舌,还有牛肺。这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太敢吃了。

后来,因为他们发现很多顾客不太喜欢吃牛肺,于是就把肺片给去掉了。所以夫妻肺片里头其实是没有肺的。你看,夫妻肺片中的肺片,很像浪费的费。本来都

是要被浪费了的部位,但经过我们的“收掇”,就能把它变成一道一道的美味。

金铂:学完了这一段以后,我觉得咱们中国人的先贤真的是非常有智慧。因为内脏当中含有的营养素成分要比肉类高很多。比如说动物的肝脏里有很多维生素。有人不敢吃肝,说肝是一个解毒器官,里面可能会有很多的毒素,这属于想象力太丰富了。其实肝脏没有太多毒素,相反它有很多的营养。比如说肝脏里面有一个营养成分,就是维生素A。小的时候,我就老听父母说要多吃点肝脏,因为能够明目。

李晓愚:对眼睛好。

金铂:它之所以对眼睛好,其实是因为它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A能够帮助我们夜间感光。现在很多人看手机就会导致维生素A消耗很大,所以适当地多吃肝脏,对我们保护视力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内脏营养成分虽然很高,但是它胆固醇含量也高。所以适当吃就好,也不要吃得过多。

02 外来食材

李晓愚:中国人的智慧在食材方面的应用,不仅仅体现在能够变废为宝的创新性上,还体现在兼容并包,这是我觉得中国先民特别厉害的一点。其实我们有很多食材不是本土的,而是从外面引进过来的。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考考各位书友,如果金老师有兴趣也可以参与一下。

我们来做一道小小的选择题:

有四种蔬菜,请你告诉我哪一种不是外来物种?

A 胡萝卜

B 西红柿

C 土豆

D 白菜

金老师,您的选择是?

金铂:哪个不是外来的物种?白菜吧。

李晓愚:白菜,回答正确。你的依据是什么?

金铂:因为白菜我是从小吃到大的。我以前读过书,也知道土豆是外来的。其他两个我还真说不好。

李晓愚:其实这道题不是一个植物学的题,而是一道中文考题。我们从这些菜的名字上,就能够判断出它是不是外来物种。

金铂:胡萝卜姓胡。

李晓愚:对,你注意了,但凡姓胡的物种都是什么时候来的

呢?它们大多都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的,也就是通过那条长安到罗马的丝绸之路进来的。这些引进的物品都带有“胡”字,比如说胡椒、胡马、胡萝卜、胡床等。当然,他引进的也不都是带胡的,还有一些不带胡的物品也是从西域引进过来的。比如有一首唐诗里面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作“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一句诗当中,就包含了许多高档进口货。

金铂:这么说,葡萄酒也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过来的?

李晓愚:对。这诗下半句中的“欲饮琵琶马上催”中的琵琶也是从西域带来的。

金铂:琵琶也是?

李晓愚:对,这个乐器也是。所以去敦煌时,你就能看到很多飞天在舞琵琶。琵琶其实是丝绸之路上传过来的一样非常重要的乐器。

金铂:原来是这样。

李晓愚:所以带“胡”字的是西汉的时候引进过来的。当然,这个“胡”字带有一定的贬义。

金铂:过去好像觉得“胡”字表示毛比较多,毛发比较重。

李晓愚:是的。它是指动物下巴,如果指人,代表的就是胡人下巴多了一块。当然胡萝卜是好词,但也有很多带“胡”的词,比如胡作非为、胡乱、胡思乱想等,这些词就带有一定的贬义。

然后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词,西红柿。

金铂:姓西的也是外来的?

李晓愚:对。但西红柿最早不叫西红柿这个名字,而被叫作番茄。但凡带这个番字的物品大部分都是明朝时引进的。

番代表番邦,也就是外国人。番这个词本来指野兽的足迹。因为明朝时候有很多域外的东西传了进来,比如地瓜也叫番薯。包括我们刚才讲的番茄也都是在明朝的时候传进来的,并且它们很好地解决了当时中国人的饥荒问题。据说地瓜就救了不少人,地瓜在中国待的时间久了,人家也就顺势改名叫作地瓜了。

然后我们再来看第三个物种,它叫作土豆。现在你听名字看不出来它是外来的,因为听这名字感觉很“土”。土豆原来叫什么呢?在很早以前,它叫作洋芋。为什么用洋字来称呼呢?因为我们后来觉得,把外国人叫胡或者番都略带一些歧视色彩。

中外交往多了之后,我们慢慢地对人家也更加了解,因此就不用这些歧视的称呼了。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我们大多时候就用这个洋字来称呼外来物品,比如洋白菜就是卷心菜,还有洋葱、洋装等,它们都用“洋”来称呼。后来,洋芋就变成土豆了。

我其实特别爱吃土豆,因为我是碳水控。但是有朋友建议我说,你不能又吃土豆,又吃主食。因为土豆本身就是主食。请问金老师是这样吗,它们不能混在一起吃吗?

金铂:其实混在一起吃也没问题,但是如果从控制主食摄入量的角度上来讲,还是

最好不要这样混,不过我们可以搭配着吃。

我们有的时候看大家饮食吃得不太合理,这是为什么呢?比如有些“三高”的患者,你看他的饮食就会发现,他是挺爱吃菜,但是他吃的什么菜呢?有粉丝、有炒土豆丝,吃来吃去发现他吃的全是主食,全是碳水,反而摄入的真正的蔬菜很少,所以这就属于把饮食搞错了。

那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样呢?比如这顿我吃的是米饭,下顿吃的是面条,那么再下一顿我可以吃一个土豆。用土豆一定程度地来代替米面,这就是一个挺好的做法。而且土豆除了能给我们提供能量之外,它还富含很多维生素,这也能够满足身体的需要。

我们中国人的餐桌上现存一个问题,就是主食太单一,基本只吃大米和白面。大家不妨把红薯、洋芋、紫薯等都纳入主食的选择上来,这样食物就会搭配得更加合理。我们要把这些食物作为主食多样性的不同选择,而不是吃成主食加主食。

现在我们常说饮食的多样性,但现代人做得真不如我们的祖先们做得好。我们的祖先在餐桌上出现的食品超过七千种,但是现在基本只有几百种。所以我们真的应该饮食多样化一点。

李晓愚:有个观念好像叫作彩虹碗,就是让碗里食物五颜六色,颜色越丰富越好。所以我现在就有个习惯,我会经常想想看最近什么颜色吃少了。

金铂:您说得特别对,这就体现了饮食多样性。我们强调今天吃的和昨天吃的不一样,上顿吃的和下顿吃的不一样。但是像您说的颜色搭配也特别对,因为不同蔬菜的颜色富含的营养素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建议每人每天要吃一斤的蔬菜,但是深色蔬菜要占一半,因为深色的叶菜维生素很多。而像胡萝卜、番茄这些偏红、发黄的蔬菜,其中富含的维生素A、维生素E的含量很高,这些对身体也都很好。并且这样搭配起来很好看。

李晓愚:而且这样好记,很多营养学知识其实不太好记。所以我会想,最近红色吃了没有,黄色吃了没有,紫色吃了没有?别总是抱着绿色不放,世界五颜六色,我们该拥抱各种各样的颜色。

金铂:对,说得太好了。一会儿我就去吃沙拉。

03 奇特食材

李晓愚:讲到中国饮食的多样性,一方面,我们把很多外来的食材吸引进来,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饮食的多样性还体现在我们选择食材的奇特性上。我觉得中国人的包容性特别强。

金铂:太强了。

李晓愚:我曾经在非凡精读馆讲过一本汪曾祺先生的书,汪曾祺就是一个著名的美食家。他概括了一句话,我觉得讲得特别精到。他说我们中国人是多么敢吃,敢吃到什么地步呢?他总结“有毛的不吃掸子,长腿的不吃凳子,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其他的我们都敢吃。在读这本书时我也很惊讶,因为你会发现在汉代的时候,人们吃的肉类当中,吃得较多的是马肉。现在应该很少有人吃马肉了。过去,云南地区可能还有吃大象肉、绿孔雀肉的。所以我就觉得我们中国人太敢吃了。不过现在,大象肉、绿孔雀肉肯定是不能吃的。从健康角度来看,您觉得吃这些奇特的食材有问题吗?

金铂:我觉得别吃。我一直有一个理念,就是要吃我们祖先验证过的食物。这些野味,说得科学一点,它身上携带的一些病毒可能还真不是我们身体所能抵御的,所以吃野味有一定的风险。

李晓愚:好,所以在这里提醒大家,我们要规避的风险有:第一,法律风险;第二,健康风险。这些特别奇特的食材,我觉得大家不要抱着猎奇的心理去尝试了。因为我们周围已经有足够多的美食让我们享受了。

三、 中国人怎么吃:多样的烹饪方式

李晓愚:刚才聊了中国人吃什么,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中国人怎么吃,也就是聊聊烹饪方式。我觉得咱们中国人在这方面做得也是登峰造极。

金铂:是的。你看其他国家的烹饪方式多简单,有的切下来还是生的就吃了,但是中国的烹饪方式有二十多种。

李晓愚:例如蒸、炒、炸、溜、汆等,所以我觉得这些烹饪方式极尽人类的想象力。

金铂:那我们先祖们最初是从哪种烹饪方式开始的呢?我看这本书里面也写了很多,比如最开始的时候是用烤这种烹饪方式。

李晓愚:没错。这是因为钻木取火后,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食物直接放火上去烤。

金铂:烤在古代叫炙。它下面一个火字,上面一个肉字。

李晓愚:现在上面的那个字写得像月亮一样,其实那代表肉。小朋友们常常会说我们要去吃韩国烤肉,但其实烤肉这东西不是韩国人发明的,我们中国老祖宗早就有了。还有一样东西,其实也是采用了中国人发明的一种烹饪方式,它叫生鱼片。我们说日本生鱼片读作“Sashimi”,但其实生鱼片中国早就有了。这在一个词里就能看出来,哪个词呢?脍炙人口。炙代表烤肉,脍是什么呢?脍就是切得像丝一般薄的生鱼片。

金铂:小肉、小片。

李晓愚:对。所以说,我们很早就已经有这两种非常特别的烹饪方式了。

金铂:还有一个大家很关心的问题,就是这么多的烹饪方式,哪种是对身体好的呢?其实你会发现,咱们中国所有的烹饪方式当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为了把东西做熟。我看这本书里经常提到一个词,叫羹,它比汤要浓稠一点,也就是把肉、菜剁碎了煮成类似粥这

样的食物,就叫作羹。

李晓愚:这种方式是很好吸收吗?

金铂:这种方式很好吸收。其实我觉得这类烹饪方法对健康都是没有问题的。还有一种烹饪方法是为了储存食物,比如像腌制、风干。如果硬要挑刺的话,腌制的食物还是要适当少吃一点,因为时间久了的话,它会产生一些亚硝酸盐。每种饮食方式都有当地的特点,和西方比起来,我们中国的烹饪方式真的是丰富很多。

李晓愚:我发现西餐基本上是不太用蒸这种方式的。似乎是我们中国才会采用靠蒸汽蒸熟食物,因为这样能够更好保留食物中的营养素。

我自己其实特别推崇蒸菜,这个做法应该是我去陕北那一带学到的。因为如果要炒蔬菜,它产生的油还是比较大的,菜也挺吸油。蒸菜就是把芹菜叶子,或者各种蔬菜,比如胡萝卜丝等用面粉裹一裹,然后放到锅上蒸,之后再蘸着酱料去吃。

金铂:晓愚老师说的这个方法还真对。其实我们现在看炒菜,特别是像东北白菜炖粉条这种菜,它们有个挺大的问题,就是加热时间过长,这会导致里面好多维生素被长时间的高温给破坏掉了。但是这种蒸菜,只要火候控制得好,营养就不会怎么流失,并且口感很好。此外,蒸菜还避开了一些因为生吃而导致的问题。这个做法真的挺棒的。

李晓愚:但是我好像听说有一些蔬菜还真就不能避开油,比如说胡萝卜,这是因为胡萝卜里的某种营养素而导致的吗?

金铂:您是不是听了我讲的书?

李晓愚:那必须的,我是粉丝。

金铂:因为胡萝卜素里面的维生素A是脂溶性的,如果没有油脂的话,它被吸收的效率就比较低。所以营造一点有油脂的环境,比如做成胡萝卜炖牛腩就能够促进它的吸收。

李晓愚:西红柿也是这样吗?

金铂:西红柿也是这样,它里面的番茄红素、维生素E都是脂溶性的。

李晓愚:所以你看,我们的烹饪方法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口感,它也隐藏着一种饮食的智慧。

金铂:您能不能回忆回忆,您去了这么多的地方,您觉得哪一个地方做的菜非常棒,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

李晓愚:我觉得中华大地的美食都非常棒。

金铂:可能我在北方生活久了,我觉得北方地区吃的菜都差不多,大同小异。但是到了南方,南方菜有时还会给人小清新的感觉。

李晓愚:是的。哪怕是吃个面条,你都会发现各地并不一样。如果你去苏州吃一碗面的话,面和浇头是分开的,而它那个浇头跟北京还不一样。北京可能是一份酱或者什么,而苏式面的浇头,就是给你认认真真炒一份菜,然后配着面去吃。

你到杭州也不一样。杭州那浇头一定是浇在面上的。南京的面,它也有它的特色。所以我觉得不管到中华大地任何地方去,那里的烹饪方式都有它当地的特点。也就

是说,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烹饪方式。我们在一个地方长大,肯定对这种烹饪方式或者饮食有认同感。金老师,您的家乡是哪里?

金铂:我就是在这边长大的。

李晓愚:您就是北京人。那您要是离开北京,会不会特别思念北京的味道?

金铂:我还真的特别喜欢吃北方的面条,但最好的菜还是母亲做的菜。

李晓愚:对,妈妈的手艺。

金铂:在哪儿都吃不到那个味道。所以什么是饮食文化呢?就是无论你到天涯海角、世界各地,你会发现,其实你最想念的还是中国的饮食。

李晓愚:没错,在南京我是不吃鸭血粉丝汤的。但是我离开南京一段时间之后,我就会回想起那个鸭子的味道,特别想念它。所以这就是叶落要归根。

四、 饮食中的礼仪

01 分餐制与就餐姿势

李晓愚:其实我们的古人不但讲究吃什么、怎么吃,甚至他们连吃饭的礼仪都是特别讲究的。

金铂:我们中国确实是礼仪之邦,吃饭的礼仪也非常多。

李晓愚:我们现在觉得分餐制好像特别文明。但我常说,中国古人其实最早就是搞的分餐制。

我记得我有一年去湖南省博物馆参观,里面有很多马王堆出土的东西。有两个细节我印象特别深刻。第一个细节是一段影视作品,它是一段当年挖掘的影像。影像记录了马王堆出土的一个石盒,那个石盒打开的瞬间,里面有一片藕,而就是在打开的那一瞬间,那片藕就氧化掉了。

金铂:两千多年前的藕片。

李晓愚:没错,两千多年前。

金铂:还好被记录下来了。

李晓愚:那个藕片是第一个细节。第二个细节是一个放餐盘的小石案,那餐盘上画了一只小猫咪。当时我觉得很奇怪,怎么画个小猫咪在上面。然后讲解员就告诉我们,说这猫咪有个重要的功能,是用来吓唬老鼠的。我想,吃饭为什么还有老鼠在旁边跳呢?然后我忽然就悟到了,因为在汉代的时候,人们吃饭是席地而坐,跪坐在地上,每个人的面前一张小石案,大家是实施分餐的。而正因为你跪坐在地上,离地面很近,所以才有老鼠。老鼠可能会被食物的美味吸引过来,想来跟你共享美食,所以要画一只猫在上面吓唬老鼠。

金铂:这种跪姿的饮食方式其实延续了很多年。说起跪姿,其实这还跟我们中国人裤子的发展有关系。

李晓愚:是的。

金铂:以前古人穿的衣服叫作上衣下裳。裳是什么,裳其实就是裙子,在古代指的就是下衣。而我们现在说的衣裳,就是衣服的意思。所以古人就是下面穿着裙子,上面穿着衣服,里面基本上是真空的。

李晓愚:也就是古人下面穿的是开裆裤。

金铂:对。因此你就只能这样跪着,要不然就走光了。跪着吃就没有办法合餐吃饭,因为大家都围着跪在一块没办法夹菜,所以才产生了这样的分餐制。后来什么时候开始慢慢改变这种饮食习惯了呢?这就跟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渐渗入中原有关系。

李晓愚:胡服骑射。

金铂:是的。而且他们把发明的椅子也带到了咱们中原来。古人发现坐在椅子上吃饭确实是比跪着要舒服一点,所以这个习惯才慢慢改变。

李晓愚:没错。其实咱们从跪着到坐在椅子,这中间还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中间还有一个过渡阶段,它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小马扎,也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胡床。胡床其实不是床,它就是一个小马扎。然后慢慢地,这个小马扎后面就多了靠背。所以我们有句话叫第一把交椅,交椅其实就是马扎后面多了一个靠背。有了这个小马扎,我们才能够坐着吃,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去实现围在一起合餐的场景。所以你可以去看《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里画了北宋汴京城的很多酒楼、餐馆。在看那幅画时,你会发现人们已经开始坐在一起吃饭了。

金铂:您刚刚说到北宋的《清明上河图》,据某些学者的考证,其实“饭局”这个词就是从宋朝开始的。它其实也是一个下围棋的术语,有做局的意思。饭局的延伸例子很广泛,就像在一起吃饭,商量一些事就成了饭局。它和我们的着装以及合餐制的改变是有关系的。

李晓愚:对,是有关系的,我们得围在一张桌子上才能构成一个局。讲到分餐制,可能还有一个特殊的餐具也跟它有关。大家去博物馆参观的话,可以看到有一种脚特别长的装食物的器皿,它叫什么呢?它叫豆,这个豆不是我们吃的豆子,而是一种高脚的石距。那为什么需要高脚的石距呢?因为我们是跪坐的,这样坐比较低。石距如果矮的话,我们得弯着身子去夹菜,很不方便。所以石距就做得高一点,这样我们夹起菜来姿势比较优雅。今后进博物馆时,你如果看到一些神奇的餐具时,你要理解,它可能不是我们坐着合餐时使用的,而是分餐制的一种产物。

金铂:其实现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提倡让大家分餐,为什么呢?因为合餐制确实会导致一些疾病的传播。

李晓愚:通过唾液吗?

金铂:对,像幽门螺杆菌就有可能通过合餐制的方式传播。所以我们其实可以在合餐制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分餐,比如拿公筷代替自己的筷子。这其实是都可以做到的,既不伤和气、不破坏关系,又能保持饮食的洁净和

卫生。

李晓愚:我觉得你刚刚说的这一点,其实是中国人变通的智慧。分餐从健康角度上来讲更安全,但是它可能也破坏了我们所讲的和合文化。而通过这种变通的分餐制度,既可以使人们聚在一起,拥有一种热闹的氛围,享受到其乐融融一起吃饭的快乐,还能避免健康方面的一些问题。

金铂:是的。说起吃饭的姿势,除了跪姿、坐姿以外,您知道陕西还有好多人是蹲着吃。

李晓愚:我见过,我到徐州就见过有人蹲在门口吃面。但我估计这种方式在我们这儿不太多。现代人,尤其是上班族用一种吃饭姿势比较多,比如我买了三明治,我就可能会边走边吃。

金铂:这种边走边吃的方式特别不好。我有一个病人因此有胃下垂。而且常年边走边吃的话,时间久了会容易引起胃部的一些疾病。我们现在常说正念饮食法,其实大家不见得一定要做到那么正念,但是如果你要做什么事,最好就专心致志地做这件事。如果你偶尔没时间,或者需要赶时间边走边吃,一两次没有问题,但是长期这样吃的话就不太好。

李晓愚:也就是说,不光是走,所有的站立方式的饮食方式其实都不太好,是这样吗?

金铂:对,是可以这样理解。

李晓愚:这样的方式都可能会造成胃下垂。

金铂:对,有可能会造成胃下垂。

李晓愚:我们现代人一天也就最多三顿饭,所以我们要认认真真地对待人生当中的每一餐饭。在每一餐饭,在一饭一蔬当中,去体会到生命当中的快乐。

02 饮食中的伦理观

李晓愚:而且我们吃饭,其实吃的也不仅仅是快乐。饮食文化中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面向,就是在吃饭的过程中,我们也在进行各种人际关系的调整,或者说食物本身也是社会等级的一种体现。有一个例子就很典型,有个词叫作鼎。它是一种中国古代象征权威的重要礼器。而且我们汉语当中,也有很多跟鼎有关的词,比如鼎盛、三足鼎立。

金铂:问鼎。

李晓愚:没错,还有鼎力相助等。这个鼎是特别重要的。那鼎最早是什么东西呢?它最早其实就是一种煮饭的大锅。

金铂:煮肉的锅。

李晓愚:对,它有的可能是方形的,下面是四只腿;有的是圆形的,下面是三条腿。这个腿数也很讲究。因为如果腿少了,它就立不住,不稳;腿多了又会影响柴火燃烧的空间。所以一般三足的鼎是最常见的。因此我们有一个词叫三足鼎立。但慢慢地,这个鼎的地位就上升了。因为每个不同身份的人,能够拥有的鼎的数量不

一样。天子是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金铂:一言九鼎。

李晓愚:一言九鼎,那就非常重了。

金铂:原来一言九鼎是这么来的。

李晓愚:九鼎是代表最重的、最高级别的象征。所以你看,鼎原来就是一个烧菜的大锅,然后华丽丽地完成了转型,它变成了一种象征社会地位的礼器。

金铂:所以我们整个饮食的礼仪,其实是跟我们的习惯和等级密切相关。

李晓愚:《红楼梦》中其实也有很多细节。因为《红楼梦》讲的是富贵人家,所以你会发现他们吃的东西很讲究。有一道菜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王熙凤给她夹了一颗茄子。刘姥姥一吃说,这茄子哪有茄子味?这不是茄子,怎么有这么鲜的茄子呢?然后王熙凤给她一介绍她才知道,原来这个茄子要十几只鸡来配,最后鸡不吃了,只吃这个茄子。

金铂:茄子饱吸了这些鸡的汤汁。

李晓愚:是的,吸取了鸡的精华。所以你看,这种烹饪方式非常特别。有的时候食材不一定非常昂贵,但是通过一种极致的烹饪方式,就体现出这种家庭不一样的等级。

金铂:您说这茄子特鲜,您知道鲜主要来源于什么吗?它来源于一种氨基酸,叫作谷氨酸。

李晓愚:谷氨酸?

金铂:对,我们说五种味觉——酸、甜、苦、咸、鲜,越鲜的时候大家越要小心,因为它有可能含嘌呤越多,这会导致高尿酸。

李晓愚:所以你刚刚说的谷氨酸是不是就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鸡精?

金铂:是的。

李晓愚:简单来说,如果《红楼梦》发生在现代,它也不用十几只鸡去配那茄子了。

金铂:加点味精就行了。

李晓愚:直接加鸡精就行。而且虽然它味道好,但是不一定特别健康。

金铂:是的。

李晓愚:那这本书里也特别提到了,食物和等级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在世的人之间,甚至我们和去世的亲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通过食物来调节的。

金铂:对,祭祀的时候。

李晓愚:现在民间是不是也会在祭祀的时候带一些食物过去?这本书里就提到,古代的祭祀有三种场景:

第一种是在自己家的祠堂里,祭祀的是跟自己最亲的人,比如家里去世的老人。祠堂里面的食物一般都是精心烹制的熟食。而且祭祀完了之后,咱们就可以吃掉。也就是死人祭完之后,活人就吃掉。所以我们今天特别喜欢的一些食物,比如糯叽叽

的青团,包括去吃酒席的凉菜桂花糖藕,其实它们最早都是用来祭祀祖先的。

第二个场景,就是去上坟,到墓地去。墓地上的食物就是半成品,不会经过精心的烹饪。

第三个场景,就是去神庙。那些神可能拥有更大的能力,但是祂跟我的关系不是那么亲近,并不是跟我有血缘之亲的。所以在古代,就会直接把活猪、活羊、活牛等宰杀了直接用生肉祭祀。所以烹饪精细度的不同,反映了我们和这些先人之间关系的区别。

五、 饮食与生活美学

01 好喝:茶与酒

金铂:原来这还有这么多讲究。刚刚跟李老师聊了好多都跟吃有关系,那接下来咱们要聊聊喝,好吃好喝。先说说您平常喜欢喝茶吗?

李晓愚:我喝的。

金铂:您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是很爱喝茶的。

李晓愚:对,我挺爱喝茶的。但是我喝茶有一些偏好。绿茶我喝的比较少,因为担心影响睡眠。所以相对来说,我喝的比较多的是普洱,而且是普洱当中的熟普。熟普经过发酵之后,它就不太会影响睡眠。并且我觉得熟的普洱可以帮助我去消化、解腻,效果会比较好。

金铂:其实茶也是咱们中国自古以来非常具有传统的饮品。茶最开始起源于哪儿,现在无从考证。但是传说是源于神农氏的神农尝百草。神农就是炎帝,他当时尝百草的时候,有时会尝到一些有毒的植物,身体就可能出现一些症状。在这个时候,他采集到的一些茶叶反而有一些解毒作用。茶在我们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大概经历过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作煎饮法。那个时候我们的先民还属于原始部落,茶就跟一些药一样,通过煎制变成很苦的汤,所以叫苦茶。然后再慢慢发展成羹饮法,就是把茶剁碎了一起煮。

李晓愚:类似羹吗?

金铂:对,变成像羹一样。所以除了叫喝茶之外,我们也叫吃茶。而且煮茶的时候,人们有时候还会把它和姜放一起去煮。

李晓愚:很养生。

金铂:是的。咱们现在有的地方也是这么喝茶。我前不久去广西,广西有一种饮品叫油茶。

李晓愚:我喝过,南宁好像就有。

金铂:广西的油茶,我以为跟蒙古或者西藏的那种酥油茶差不多。结果我喝第一口就没喝下去。我想这怎么这么辛辣呀?后来才知道它是当地的土茶配上姜末放在一起炖煮的,这是一个已经延续千百年的传统。为什么这么煮茶呢?因为当地特别潮湿。喝这种姜茶、油茶能够帮助人排湿。所以这种羮饮法现在也有。

再往后发展,研碎冲泡法就出现了。这种方法就是把茶叶弄成茶沫、茶粉去冲泡。这种饮茶的方法其实三国时候就有,但是到了唐代才发扬光大,然后到了宋代就到

达顶峰,现在日本的茶道也受此影响。

李晓愚:抹茶好像也与这种方式有关。

金铂:都有关系。而且这一套礼仪非常烦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茶道。它需要先把茶研磨碎了,冲泡的时候还要一边倒水,一边用一个叫茶筅的东西去搅拌。搅拌的力度、圈数也很有讲究。

李晓愚:这有点像我们喝咖啡,现在有的咖啡师会在咖啡上面拉花。刘亦菲主演的电视剧《梦华录》讲的是宋朝时候的故事。那里面他们就以斗茶的方式弄茶,那茶上面也可以拉出各种各样非常漂亮的图案来。

金铂:而且您发现没有,现在喝茶一定要配茶点?而且这个茶点一定都是比较甜的东西,并且配得还不多。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茶很苦涩,茶和茶点代表苦和甜,它们在我们舌尖的味蕾上产生一个鲜明的对比。美味来源于什么?美味其实来源于对比。你喝了一口苦的茶,再吃一口甜的东西,这种感觉就会非常强烈,让你觉得很爽口。喝苦涩的茶配少量的甜点,就像极了人生。人生的底色就跟茶一样,大部分可能都是苦涩。但是乐趣在于什么呢?就是在苦涩的人生当中,你能够偶尔尝到那些甜,这就是一个幸福的体验。

李晓愚:这一点说得太好了。

金铂:如果你没有苦涩的人生做底色,全是甜的话也不够味。

李晓愚:腻味。

金铂:对,也很腻,幸福也觉得不幸福了。

李晓愚:是的。其实我觉得,我对甜点的感受力,恰恰是因为我喝了茶或者咖啡这类苦的东西之后,它让甜变得更有一种回味悠长的感觉。所以我们吃苦,是为了我们更好地享受甜蜜。你这已经不是饮食文化了,这已经上升到饮食智慧了。

金铂:那我们接着说茶的第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就是全叶冲泡法,就是我们现在冲泡茶的方法。以上是我对茶的一些了解。

李晓愚:那我们还不能光喝茶,我们还得谈谈酒。

金铂:这我太了解了。

李晓愚:看来您是个饮酒高手?

金铂:那倒也没有。您对酒有了解吗?

李晓愚:我略懂一些,因为我也喜欢喝两盅。我喝酒和天气有关,尤其到了天冷的时候爱喝一些。其实我也不知道这到底符不符合健康的知识,只是到了冬天,身体本能会有一种渴望,我觉得喝上一两盅小酒,身体好像就会变得暖和起来,变得更加舒服。

金铂:这是个挺好的方式。因为今天不是一个健康的课堂,所以可以讲讲我的习惯。我有时候下了班特别累的时候,我会适当喝一点。

李晓愚:放松神经。

金铂:是的。要不然我觉得整个人紧张得放松不下来。

如果从制造的方法来给酒分类,那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酿造酒,一种叫蒸馏酒。酿造酒就是把粮食、水果通过酒曲,也就是通过一些微生物的发酵后酿造出来的酒。酿造酒最开始出现在自然界中,因为有时候水果腐烂后慢慢地会产生一些酒精,人吃了以后会有一些快感。所以人们就慢慢掌握了这种发酵酿造的方法。

我不知道您了解不了解酿造酒的特点。酿造酒第一个特点就是,这种酒的度数不会超过二十度,它的度数并不高。因为超过二十度后,微生物基本上就失去活性了。所以我们可以再回顾一下《水浒传》里武松过景阳冈的情节。

李晓愚:武松过景阳冈一下子喝了十八碗,还有李白斗酒诗百篇,这李白得有多大的酒量?后来发现,他们喝的根本不是我们现在这种酒。

金铂:绝对不是高度酒,最多十几度,甚至可能只有两、三度。如果要喝现在的酒,比如二锅头,武松别说喝十八碗了,喝三碗都被老虎吃了。这是第一个特点,就是酿造酒的度数不是特别高。第二个特点是,这种酿造酒一般都带一些颜色,比较浑浊。

李晓愚:是的。

金铂:因为它里面会有很多粮食的杂质。

02:好看:酒到底是什么颜色?

李晓愚:有一首写给好朋友的唐诗《问刘十九》中就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里面有一句诗很奇怪,这个酒为什么是绿色的?原来是因为新酿制出来的酒会有一些杂质浮在表面。

金铂:所以就显得像绿色小蚂蚁。

李晓愚:是的,像绿色的小蚂蚁,很形象。而且我可以再考考你。

金铂: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的。

李晓愚:没错,是白居易写的。这首诗包含了四种颜色,请问是哪四种?“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这句厉害,写到了白色,雪是白色的。还有,晚上什么颜色?

金铂:黑。

李晓愚:黑、白、红、绿,一句诗里四种颜色。所以我们中国人吃的时候不仅仅要色、香、味,它还要好看,色就是好看。

金铂:在以前,酒的颜色其实有很多种。因为不同的酒曲再加上不同的食物,有时候颜色就会不一样。你看黄酒就是琥珀色,有些粮食酿制的酒是乳白色的。但是在唐朝,像白居易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最高档的酒就是嫩绿色的,像他说的碧酒就是绿色的。所以灯红酒绿就是从这儿来的,因为当时绿色酒是高档的酒。而且这酒很浊,所谓“一壶浊酒喜相逢”。而且你看《水浒传》里面有提到,给洒家筛点酒来。为什么是筛酒?因为它需要那种筛子来滤酒,筛子都是竹子做的,所以“筛”字是“竹”字头。用筛子插进粮食里面,然后再把中间滤出来的酒打出来。

李晓愚:也就是过滤之后再喝。那蒸馏酒就没这问题了。

金铂:蒸馏酒到现在其实也就几百年的历史,因为它工艺相对比较复杂。它是利用酒精不同的沸点最后制成的。您知道蒸馏酒有几种吗?

李晓愚:我还真不了解。

金铂:世界上有三大蒸馏酒——英国的威士忌、法国的白兰地和中国的白酒(茅台酒)。

李晓愚:而我们喝什么酒,其实跟水土也有很大的关系。

金铂:没错。白兰地是葡萄酒蒸酿出来的。当然中国的白酒是用粮食通过种种工艺蒸馏出来的。

03 生活中的饮食美学

李晓愚:是的。上面我们讲了吃、讲了喝,在中国,这其实已经构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叫美食鉴赏。中国古人有一个词叫作知味者,就是指一个人对味道有很细微的品鉴能力,这是一种和艺术鉴赏力同等高度的技能。我记得古籍中经常会提到一些美食鉴赏大师,这也影响了现在很多小说的创作。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当中,你会发现其中出现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美食鉴赏家,例如洪七公。

金铂:洪七公吃炸蜈蚣。

李晓愚:对,他吃各种各样的美味。而且他和黄蓉就形成了一个对应。黄蓉非常会做,那你做出来之后,需要有人懂美味。但郭靖他吃不出味道来,可是洪七公就能品出味道来。有一次,黄蓉做了一道菜,名字叫作玉笛谁家听落梅,很美的名字。中国菜有个特点,这名字一定要起得非常美好,要有一个好的寓意。玉笛谁家听落梅,这其实是什么呢?就是炒肉丝。

黄蓉端上来一盘寻常肉丝,洪七公一筷子下去往嘴巴里一咀嚼,立刻品味出这个肉丝是由四条不同的肉拼在一起构成的。而且他可以一个个说出来,这个是羊羔坐臀,也就是小羊羔屁股上的肉。你看,他不光说出这是羊羔肉,还能把动物哪个部位的肉说清楚。这块是屁股上那块肉,那一块肉是猪耳朵上的一块肉,那一块肉是什么?是獐子肉和其他肉混在一起的肉。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细微的鉴别能力,他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美食家。

李晓愚:其实食物和您的专业关系也挺大的。我们讲食物,中国人会说叫食疗。食物也是一种治疗,也是一种疗愈。

金铂:这点确实是。我们讲药食同源,您听过这个词吗?

李晓愚:听过。

金铂:为什么叫药食同源?因为中国的药主要就是一些树根、草皮。它跟食物一样,它是来源于植物的。它和西药不一样。西药主要是提取或者人工合成,而中药主要是来源于植物,所以叫同源。但是为什么有的植物叫食物,有的植物叫药物?我告诉大家,因为它们有一点特别重要的区别。所有的药物之所以能够起作用,利用的都是它的偏性。

李晓愚:偏性?

金铂:偏性是什么?就是这个药物的毒性。植物根据它生长的环境以及它的特点,有温热寒凉的特性,这就是它的偏性。所以中医认为人身体生病就是阴阳失调。因

此你把不同偏性的药材吃进去以后,它就能够起到对应的作用。这是中药其中的一个原理。

比如说,我们为什么认为菊花能够败火?它饱吸了秋冬之寒气,所以南方人特别喜欢喝一些菊花茶。你到了广东街上走,到处都是卖凉茶的。因为当地很湿热,所以你需要这种有偏性的药材帮助去败火。但是正因为药有偏性,所以它有毒性。我们叫“是药三分毒”,所以它不能天天吃。如果你的身体生病是一场灾难的话,药物只是偶尔赈灾用。

我们真正吃的是什么?我们吃的是食物。食物为什么能够让人一直吃,就像您说饭一样,能够每天反复吃?因为它整个的性情比较平和。它虽然也有一定的温凉寒热,但总体来说是平和的,不像药材那么有偏性。所以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您看水稻,您觉得水稻属于性温热寒凉的哪一种呢?

李晓愚:水稻是种在水里头。它偏凉是吗?

金铂:是的,偏凉。所以南方吃米饭的人多,北方相对少一些。北方吃小麦比较多。

李晓愚:小麦更多。

金铂:也就是面。面就相对比较温热。在我刚读大学时,我就听我们的老师说,在以前药物不是特别充沛的时候,好多人得胃溃疡。胃溃疡的人的身体属于比较寒凉了,这个时候他们建议不要吃米饭,米饭容易加重胃溃疡的症状。那该怎么去吃呢?就去吃烤馒头片。因为小麦本身性温,再加上火给它烤一烤、热一热。吃它以后,好多人症状真的就得到了缓解,所以它对胃溃疡来说是挺好的。

还有就是小米。小米这种作物它叫稷。稷是什么?稷就是社会的基础。小米最好的是新米(营养更丰富),它能养脾胃。如果你把小米熬成粥以后,会看到上面一层黄黄的米油,它其实是非常养人的,女性生完孩子坐月子就会喝碗小米粥。有一些胃黏膜有问题的人,经常喝点小米粥也是非常养胃的,很快就可以好了。所以药食同源其实也是这么个原理。

然后小麦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米饭我们可以直接蒸着吃,褪去壳就能吃。但小麦为什么咱们要磨成粉?

李晓愚:因为要加工。

金铂:是的。因为小麦谷粒中间有一条沟,叫作腹沟。这个腹沟面积还挺大,占了整个小麦种子的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五。所以它有很多外面的硬壳会卡在这个沟上。如果你直接蒸着吃的话特牙碜,吃不了。但是随着石磨的出现,人们把它磨成面粉,就一下大大改善了它的口感。

咱们去陕西的时候,当地有一个美食叫锅盔,非常好吃。锅盔是怎么来的?锅盔就是当时秦国打仗的时候出现的。

李晓愚:跟头盔有关吗?

金铂:有。他们没有锅,就拿头盔直接烙饼,所以就叫锅盔。锅盔抗饿,方便携带又不容易坏。

李晓愚:是的。你看食物和我们的文化都有特别密切的关联。你刚才讲到食疗当中有一点,我觉得特别有启发。食疗的核心,是这些食材它具

有一种偏性,我们是利用它的偏性。

我就记得《红楼梦》里有一个细节,《红楼梦》里开螃蟹宴,姐姐妹妹们都吃螃蟹,吃完螃蟹之后,就描写到林妹妹喝了一点酒。因为我们会认为酒是热的,螃蟹是寒的。而且这个酒还不是一般的酒,这个酒是用合欢花浸泡过的酒。这合欢花据说在中药中是一个药材,它具有解郁安神的作用。

林妹妹到了贾府之后,天天话不敢多说一句,步不敢多走一步,处处小心。所以这内心里面,肯定有很多积累的情绪。所以让合欢花帮她疏解一下,让她的精神能够变得安宁一点。这是不是也运用了食材的一种偏性?

金铂:是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我们吃的每一口饭,因为它能够滋养我们的身体,调节我们的情志。

李晓愚:法国有一个美食家叫作萨瓦兰,他有一句名言,大致意思是你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怎样的人。《红楼梦》里,林黛玉吃合欢花。但你看史湘云大大咧咧的,人家吃什么?人家吃烤过的鹿肉,非常豪放,她吃这种食物也跟性格有关系。

所以有一种说法,有的时候我们真的也要尊重自己内在的需求。虽然我们读很多金铂老师推荐的营养学书籍,这些书籍是要读的,但有的时候,我们也得看我自己需要什么。我的需要很可能不仅仅是我心理的需要,不仅仅是我胃的需要,也是我身体的需要。

金铂:是的。

李晓愚:因为你想吃的东西,可能就是你身体想要的那个东西。

金铂:我觉得晓愚老师讲得特别好。晓愚老师已经把整个文化、历史、哲学,甚至医学都融会贯通了。跟您在一起对谈,我觉得酣畅淋漓。

李晓愚:我跟你也是这种感觉,我觉得特别放松、特别自然。而且我们聊这个话题,也特别有意思、特别有趣。我们通过一蔬一饭,聊到了我们中国人的一种适应性、一种开放性,还有各种各样的食物当中展现出来的一种伟大的创造力。

金铂:是的。《中国文化中的饮食》这本书,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读一下,我觉得一定能够增强我们整个民族的自信。

李晓愚:认认真真吃好我们的每一顿饭,让一饭一蔬给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带来更多的滋养。

金铂: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只有国家昌盛,我们小民才方可安康。所以也借着这本书,祝我们的国家昌盛,人民年年富足。

李晓愚:如果各位书友觉得我们今天这样的分享有收获,请您点击页面右上方的分享按钮,把这期对谈分享给你的家人和朋友。今天我们的解读就到这里了,我们下一本书再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