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次浏览

《少有人走的路》-樊登讲书

读完本文约需25分钟,少有人走的路,才通向最美的风景。

今天我要讲的是一本大畅销书,这本书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应该已经连续20年上榜了,叫作《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是我们荐书委员会的一位成员,汪静波女士推荐给我的。她在她的公司里边给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客户都送过这本书,可见这本书对她的影响有多大。这本书还是蛮震撼的,它的主题是跟我们探讨什么叫作真正的成熟。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评价一个人,说这个人不成熟,这个人像个孩子,那到底什么叫成熟,什么叫不成熟,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可以看到的指标?在这本书里讲得特别清楚。它认为一个人成熟或不成熟,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这个人是不是具有自律性,然后是不是懂得什么叫真正的爱,这两个东西只要你搞明白了,你就距离人生的成熟更迈进了一步。

而我们生活中大量的人就宁愿在不成熟当中徘徊,宁愿在痛苦当中打转,就是不愿意走上这条少有人走的路,走上这条用自律和爱铸就的、通向心灵成熟的道路。作者开篇就说,人生苦难重重。的确,我们生老病死,一大堆的苦难在等着我们。但是有很多人天然地就理想化地认为我不应该承受这样的苦难,所以当苦难发生在这些人身上,他会觉得,我好倒霉,我真糟糕,都怪他们,要不是他们我就怎么怎么样。

你看,他要么在不断地推卸责任,要么在不断地自怨自艾,这种方式都是不成熟的表现,因为他根本不愿意去面对苦难。而自律的定义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就是当一个人能够学会自律,能够学会主动地要求自己用积极的心态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的时候,你就距离成熟更近了。那么要做到自律有四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叫作推迟满足感。因为作者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他经常会给别人做心理咨询,有一次有一个企业高管来他这儿做心理咨询,这个高管的生活过得一团糟,然后作者一直都没有找到她的问题到底在哪儿。

结果两个人在吃蛋糕的时候就发现,这个高管拿起这个蛋糕,就先把上边的奶油都吃了。作者就问,你平常吃蛋糕都这么吃的吗?她说那当然,肯定要先吃奶油,奶油好吃。她就把好吃的那个奶油先吃光,吃光了以后再去吃那个蛋糕。作者一下就明白了,这个人在推迟满足感方面是非常差的。

就是如果她在吃蛋糕的时候,都会先去把蛋糕上的奶油全部吃光,那么她在做工作的时候,她就总是把最好做的事情先做,然后那些不好做的事情,她就尽量地往后推,一直推到没法再推的时候,就变成一锅粥,就特别糟糕,她的老板就对她意见很大,她的家庭对她意见很大。你想,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延迟满足感,你会发现大量的问题都会出现,因为最困难、最需要去解决的问题你不会去解决。

为什么我们说学习成绩对一个孩子来讲,在某种意义上还是蛮重要的?不是说只有学习成绩好才有机会,而是一个孩子能够耐下心来把这个课程学好,这就是延迟满足感能力的一种表现。而那些不能够坐下来学习的孩子,他分分钟都要去玩,我要去最愉快的那个部分,所以他人生当中总是在绕着困难走,有困难就绕开。同样,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也是延迟满足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

比如说父母爱打孩子,或者冲孩子大喊大叫,为什么?一个揍孩子或者冲孩子大喊大叫的父母,就是不懂得延迟满足感的父母,他希望立竿见影,他希望我喊一声你立刻就好了,但事实上喊一声这种方法是最糟糕的方法。而一个有耐心的父母是能够陪着孩子一起来面对困难的,是能够陪着孩子一起经历孩子童年时候的痛苦的。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能够被父母陪伴,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痛苦,他会觉得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忍受的。

而反过来,如果一个孩子在小时候遇到了错误,遇到了困难,他的父母总是用大喊大叫的方式,用家庭暴力的方式,试图把这件事情跟父母本身的责任区隔开的话,父母没有学会延迟满足感,这个孩子将来长大了也不会。所以为什么很多人的延迟满足感能力非常糟糕?这个其实是来自于他们的父母不自律,当父母不自律的时候,这个孩子就没法获得足够的爱和照顾,所以这个孩子会忽略自我的价值。

你知道为什么有的人喜欢浪费时间吗?浪费时间是什么意思?浪费时间的人就是认为我这个时间没什么价值,所以我有这点时间,我刷刷微信挺好的,我就在那儿倚在沙发上不停地刷,不停地刷,看各种无聊的段子。哪怕你不去赚钱,你学点东西让自己进步也好,没有,就在那儿一直刷,刷这个家里出了什么怪事,那边有个什么特别幽默的小段子,不断地重复那些低俗、庸俗甚至有害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认为自己的生命有价值,而这种价值感就是来自于父母小时候的爱和照顾。

如果父母有足够的耐心,能够延迟满足感,能够把爱和照顾这样的东西给孩子的话,孩子才能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孩子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他才不会轻易地浪费时间,他才能够有能力去面对苦难,他也能够做到延迟满足感,这就是自律的起点。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把自律这件事说得非常清楚了。

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延迟满足的话,他甚至在长大以后出现了问题,他会假装没看到,他会等着这个问题自己过去,因为他觉得只要你不理它,慢慢地它就好了。想想看,我们生活中有多少人是这样的想法,有困难不去解决困难,我们就期待这个困难自行消失,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推迟满足感这件事情,不愿意去面对艰难的事。所以自律的第一个原则:推迟满足感。第二个原则叫承担责任。这句话熟悉吗?“这不是我的问题。”

有特别多的人喜欢说这不是我的问题,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斯科特·派克,曾经在冲绳,就是在美军驻冲绳的基地里边,做过心理医生。冲绳那个地方的美军特别容易出心理问题,因为周围的人都是日本人,他们说话也听不懂,那个基地上就那么几个美国人天天在一块儿待着,闷都闷死了,虽然风景很好,待三天还可以,三年就要疯掉,所以很多人就得了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

后来他就去给这些人做咨询,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发现了特别多有意思的案例。比如说有一个女的割腕自杀,被救过来了。他就去问那个女的,你为什么要割腕自杀?这个女的说因为这个地方让我很无聊,我一刻也忍受不了了,你们必须把我送回国内,要是在这儿我还会自杀。这个医生就问她,那住在冲绳为什么让你感觉这么痛苦呢?这个女的就哭,说我在这里什么朋友都没有,我一直都很孤独。这确实很糟糕,但是你为什么不去交朋友呢?因为我住在该死的居民区,那个地方没有人说英语,这个女的讲。然后斯科特说,那你为什么不开车到美军家属区,或者去参加美军的妻子俱乐部,在那儿结交朋友呢?她说因为我丈夫白天得开车上班。作者接着问,那既然你白天觉得孤独、无聊,你为什么不开车送你丈夫上班呢?她说因为我的汽车是手动挡,不是自动挡,我不会开手动挡的汽车。

作者就更纳闷了,说那你就学一下开手动挡的汽车。这个女的说,在这么糟糕的地方学开车?你一定是疯了。你看到了吗?她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去面对“开手动挡汽车”这么一件简单的事。很多人在人生当中会得两种病,一种叫人格失调症,一种叫神经官能症。神经官能症的特点是,把一切东西都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说我如果怎么怎么样就好了,我要是不怎么怎么样就好了。祥林嫂就是典型的神经官能症,压力很大,很焦虑,因为她觉得一切东西都是我的责任,她总是充满着后悔和内疚。

但是相应的另外一方叫人格失调症,他认为这一切都不是我的问题,我自杀,这都不怪我,为什么?谁让那个车是手动挡。他能够找到任何一个理由,是因为外在的东西,他就不会责怪自己,他认为这都是你们的问题。所以这两种人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的不同阶段或多或少都有,就是包括我们现在在听书的这些人,和我自己在内,我们有时候也会把一些东西的责任推卸到外在,我们有时候也会过度内疚,都有轻微的人格失调症和神经官能症。

但是只要你不过分,它就不算是病症。如果它已经严重到了伤害到了别人的话,或者伤害到自己的话,这就是一个严重的病症。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孩子都患有人格失调症,都会本能地逃避责罚。不少孩子也都患有某种程度的神经官能症,把自己承受的痛苦看成是罪有应得,缺少关心的孩子会自惭形秽,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缺点大于优点等等,这都是我们童年所经历过的东西。父母是可以帮助孩子走向心智成熟的,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父母拥有成千上万次教育孩子的机会,面对这样的机会,你是勇于承担起父母的责任,还是推卸这个责任呢?

所以神经官能症让自己活得很痛苦,人格失调症会让别人活得很痛苦。比如说,有一个父母经常这样指责孩子说,你们这些孩子把我都快逼疯了,要不是为了你们这些孩子,我早就跟你爸爸离婚了,你们的妈妈神经衰弱都是你们造成的,要不是为了抚养和照顾你们,我们原本可以顺利地读完大学,干一番大事业。你看,说这种话的父母全都是人格失调症的表现,所以父母如果有人格失调的症状,孩子也会出现人格失调症或者神经官能症。

上一代的问题会影响到下一代,这个一点都不罕见。他说,如果你不能够解决问题,那么你就会成为问题。就是如果你不能够让自己成为一个人格更加健全、更加成熟的人,你就会把这个问题带给你的孩子,带给你的家庭。所以这是第二个特征,就是承担责任,我们需要合理地承担责任,既不把责任全部推卸到外部,也不把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保持一个平衡。然后第三个叫忠于事实。忠于事实是什么呢?

大量的人是生活在自己的幻想当中,这叫人生地图,每个人会给自己绘制一张人生地图,他认为人生就这样,他已经认定了,这个就叫作不忠于事实,他只忠于自己的幻想。有一个丈夫,表现得特别糟糕,从来不着家,对老婆孩子都特别不好,后来老婆孩子就离家出走了。他特别难过,就跑来找这个医生哭诉,说我离不开她们,我真的特别爱她们。医生说,那你既然爱她们,你应该有行动啊,你应该对她们好一点。他说我对她们够好的啦,我是没办法,我怎么怎么样。

后来经过了大量的调查之后,他发现这个孩子小时候曾经被他的父母欺骗过,就是他的父母经常对他说话不算数,结果导致这个孩子觉得父母是不可信的。当他的人生地图当中绘制出来了这么一个坐标,认为父母是不可信的之后,他几乎就推论到人人都不可信。所以在他一生的成长过程当中,他跟警察发生矛盾,他跟他的领导发生矛盾,跟他的顾客发生矛盾,跟他的妻子发生矛盾,到最后他认为唯一可信的人是他的两个孩子,这一次妻子把两个孩子也带走了,所以他觉得人生崩溃了。

后来他在接受这个作者治疗的时候,跟作者约定了时间他不来,他失信了。作者说,那我今天等了你,这个时间已经过去了,我没法再等你了。然后这个人说,那你就到周六早上给我看病吧。作者说对不起,周六早上我已经约出去给别人了。你怎么就不能够关心我一点呢?你对你的病人怎么这么不负责任呢?这个作者说,我这个时间是别人约过的,给你的时间也给了你,我在等着,你没来,对吧?所以我不能够随便调整这个时间。

好啦,拉黑,他直接把这作者拉黑。为什么?他又是一个让我不能够信任的人。所以当一个人不能够忠于事实的时候,他陷入到自己的人生地图当中,你发现你很难跟他解释,你很难让他面对真正的世界,因为在他心目当中是完全用自己的一套逻辑在解决问题。所以这个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名词,叫作移情,就是人们会把对一个人的感情和经验移植在别人的身上,会认为别人也会这样。所以所谓的心理治疗就是鼓励说真话的游戏,就是鼓励大家面对事实,把自己看到的真相、感受到的真实的感觉说出来的一个过程。

所以如果没有经过这样的调试,有大量的人是天天生活在幻觉当中的,就是沉浸在自己的人生地图当中,根本不去看一看别人的地图是什么样,也根本不去看看实际的生活当中到底事实是什么。第四个自律的原则就是保持平衡。什么叫保持平衡?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否则的话,如果你一味地承担责任,你变成神经官能症,如果你一味地拒绝责任,你变成了人格失调症。中庸之道又出来了,你发现了吗?就是各种各样的书讲到最后都会回归到中庸之道,所以你要保持一个平衡,就是我承担我该承担的责任,但是我不能够把所有的责任都压在我身上。

还有,说延迟满足,那是不是能够延迟到无限呢?比如说,我妈就经常说我爷爷这故事,我爷爷每年过春节的时候,不是家里边就要准备年货吗?有一大袋子红薯,然后我爷爷的办法就是,要求家里的儿媳妇们先吃烂的。然后永远先吃那个烂的,等你把这个烂的吃完,再去吃那个好的的时候,好的又烂了。

所以我们家永远都吃的是烂红薯,从来没有吃过一个好红薯。这就是延迟满足到了极致,从来不过好日子。所以既要延迟满足,也要尽可能过好当下的生活。这是不是一个平衡?这个是对于自律的更高境界的要求,就是你既要能够延迟满足,又要能够珍惜,快乐地过好每天当下的生活,你既要能够承担责任,又要能够不去承担无关的责任,要有一个富于弹性的约束机。你说生气这件事好不好?一个人如果能够修炼到永远不生气,真的是一件好事?未必。生气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生气也是一种沟通的方法,但是如果一个人老生气呢?遇到什么事都拍桌子,遇到什么事都投诉呢?这人也没法过日子了。

所以生气也有一个度。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我觉得特别好。他说,就好像骑着自行车下大坡一样,他小时候曾经有一次骑着自行车从大坡上冲下去,哇,太享受了,那个风迎面吹过来的感觉,整个衣服都鼓胀起来,觉得风驰电掣一样的感觉。然后等他到了坡底下的时候发现,刹不住车了,这时候糟糕了,最后一跤摔出去,浑身都摔的是伤。我们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追求那个速度,结果摔得一身伤。

人生就是这样,你可以想想看,要不要刹车?你既要享受下坡的快感,同时你也要考虑一下,待会儿转弯的时候怎么办?所以你为了能够有一个安全的转弯,你就要能够学会捏一捏车闸,让自己慢下来。这就是追求平衡的过程。这其实来自哪儿呢?自律性。一个没有自律性的人绝对不会捏这个车闸,他就一定要很爽地冲下去,至于最后翻不翻车那以后再说,因为他没有延迟满足的能力,他不会去平衡。

所以从延迟满足到承担责任,到忠于事实,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达成一个保持平衡的生活状况。生活就是一个不断放弃的过程,你必须得能够学会放弃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包括接受心理治疗就是放弃,医生说接受心理治疗是接受啊,怎么是放弃了呢?你放弃了自己是一个正常人的想法,就是你只有放弃了我是正常的,我没病,我挺好的,很多人就坚决否认自己有病,你不放弃这个想法,你永远不可能接受到良好的治疗。所以你看,要放弃吧?

生和死本身就是硬币的两面,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当中就是在不断地放弃。有一个心理学家叫作爱利克·埃里克森,我还有他的书呢,埃里克森列举过人生各个阶段当中的放弃,就是我们这一辈子从小到大,需要放弃哪些东西,你们听一下。首先要放弃无需对外界要求作出回应的婴儿状态。

你看,婴儿状态很爽的,你根本不用管别人,你就只要过好自己就行了,这个要放弃掉了。然后三四岁的时候开始有无所不能的幻觉,这个要放弃,你得放弃无所不能的幻觉。你知道为什么小孩子特别喜欢绿巨人、金刚狼或者是钢铁侠这样的超级英雄吗?因为每一个人在三岁左右的时候,都曾经幻想过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超人,所以这种童话永远有市场,你要慢慢学会放弃这种幻觉。放弃完全占有父亲或者母亲的欲望。放弃童年的依赖感,你小时候可以依赖别人,有任何事说爸爸妈妈,只要叫一声就有人帮你做了,你要放弃掉它。然后慢慢地放弃心中被扭曲的父母形象,就是我们以为父母是完美的,慢慢放弃。

青春期的自以为拥有无穷潜力的感觉,放弃。I’m the king of the world!“我是世界之王”的这种感觉要放弃。然后无拘无束的自由,这个只是一个幻想,需要放弃。青年时期的灵巧与活力,你看我现在就没有青年时期的灵巧与活力,放弃了。然后放弃青春时期的性吸引力,你在异性面前的这种吸引力。

长生不老的空想。对子女的权威,就是你在子女面前说话总是说了算,慢慢地放弃这种权威。各种各样暂时性的权利,你退休了,社会上给你的权利也没有了。然后身体永远健康,放弃,没有了。最后,自我以及生命本身也要放弃。所以我们人的一生当中,就是在不断地放弃这么多的东西,然后才能够让我们逐渐地变得成熟。接受这些东西离我们而去,是一种成熟的表现,这也是自律当中我们说保持平衡的时候,你所需要具备的心态。

所以,现在我们对自律有了了解,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事实,和保持平衡。那么有了这些自律之后,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就是爱这个话题。因为一个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才能够是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否则你经常会看到很多人以爱的名义伤害、控制、占有对方。那么爱究竟是什么呢?作者说要给爱作出一个定义,这实在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古往今来那么多的人写了那么多关于爱的书,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那么他说,我斗胆给出一个定义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听起来比较拗口。

这里边的核心观点就是要看重心智成熟这件事。心智成熟是你和被爱的那个人之间的,两个人都需要达成心智成熟,这个才是真正的爱。那么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些事情,我们先看一看哪些不是真正的爱。有一个妈妈说她特别爱自己的孩子,爱到什么程度呢?孩子都已经上到高三了,他的妈妈依然每天开车接他上学、放学,从来不让这个孩子自己走路,因为妈妈觉得说太担心了,我觉得太危险了。这个不叫作爱,这个叫作过度的关注。

过度的关注的本质是什么呢?实际上是一种依赖,就是这个妈妈在依赖这个孩子,这种类型的爱的人经常会说的话是,没有你我活不下去,这就是依赖。夫妻之间也会出现这样的感觉,说没有你我活不下去,你走了你让我怎么办?这是一种依赖的感情。你想想看,那个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在这本书里边?是因为他去做心理咨询,他在人生当中做任何事都不成功,他的能力非常欠缺,为什么?因为他从小到大被母爱这样完全束缚着,他妈妈根本不去管孩子能否成熟,他妈妈根本不去管这样做对孩子的心智健康发展有没有好处,唯一的就是你别出事,我必须盯着你。

她是为自己在做这样的事情,她不是为对方在做这样的事情。所以占有、依赖,这都不是爱的表现。如果这个东西发展到极致,就是变得很严重的话,就会变成一种疾病,叫作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症。这个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症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被看到,这种人其实特别多,他必须得依赖某一个外在的东西,他才能够觉得自己是存在的。如果能够找到一个人,他就死死地抱住这个人的大腿,然后缠着他,就是不离开他。

需要有一个人作为对象,他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没有这个人,那么这些人就可能会沉溺在酒精和毒品当中。这里边有一个案例。同样,就是有一个人的妻子走了,他就到作者这儿来哭诉,说我很难过,我很爱我的妻子,但是她竟然走了,很让我失望等等。结果这个作者正在给他治疗,还没到三天这个人突然说我好了,我现在觉得特别开心,为什么呢?说昨天晚上在酒吧遇到一个女的,那个女的竟然说她爱我,我现在找到了我爱的人,我又找回了自我。

你看,他对别人的爱根本与对方无关,他只是希望找到一个人,能够投射自己在上面,能够找到自己,因为有人爱我,我就存在,就OK了。这种人叫作消极性人格依赖失调症。总是苦思如何获得他人的爱,却没有精力去爱别人,就如同饥肠辘辘的人,只想着向别人讨要食物,却拿不出食物来帮助别人一样,他们永远孤独寂寞,永远无法体验到满足感。

尤其可怕的是,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患上了消极性人格失调症。造成这种消极性人格失调症的根本原因是这个人在童年成长的过程当中缺乏爱,他就总觉得自己是没资格被爱的,他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不被爱的人,没有人爱我。所以一个人的心理要达到健康的状态,你必须得觉得自己是be loved,你是一个被爱的人,有人爱着你,你获得了来自父母那里的爱,这时候你才能够有资格跟别人平起平坐地、独立地生活和对话。

但是得了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症的这些人,他根本没有感受到自己的资格,他永远都在怀疑别人不爱他,所以只要别人拒绝他,他就会觉得无比痛苦伤心,而他永远需要找到一个可以紧紧地拉住的依赖对象,这个不是爱,这个是占有。第二种,我们说坠入情网算不算爱?有人说真爱不就是谈恋爱那段时间吗?爱得要死了,我愿意为他去死,这难道不是爱吗?坠入情网不是爱,坠入情网是什么?坠入情网是欲望,是你体内的激素分泌,因为我们的基因要求我们生殖,需要延续下去,所以在那个时候你见到了那个异性,然后你碰撞出火花,你觉得你爱上他了,但实际上那只是一种欲望。为什么这么讲呢?两个月以后你再看。

两个月以后,当你的这些欲望被释放掉了,你体内激素的大潮退去了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人怎么看起来那么讨厌,这个人怎么根本不是我想要的那个人。所以坠入情网实际上是自我界限的短暂崩溃。这句话很高级,什么叫自我界限?我们讲讲自我界限的发展史。

一个小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自我界限的,一个刚出生的小孩自己挥动胳膊的时候,他会觉得整间屋子都在跟他一起动。就是他没有自己和外在分界的区隔,他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自己,所以整个是连为一体的。然后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呢,他会发现,原来我的胳膊动的时候这个房子其实没有动,他认识到了自我的边界,他甚至发现他哭的时候别人并不饿,就是他饿了,他在大声地哭,他的父母并没有感到饿,并没有过来给他吃饭,他才能够慢慢地感受到,原来自己跟他人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两三岁时候的小孩子,往往会在家庭里边做小霸王,那个不是他们故意的,不是什么缺乏家教,而是他的自我边界还没有建立起来,他认为他就是这个家,他和这个家是融为一体的,所以他的需求别人应该都知道。

这就是两三岁的小孩的心理边界,他的自我界限就没有健全,所以他才会大喊大叫,才会把一切都当做理所应当。再往后慢慢地成长,成长的过程当中,自我界限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基本上这个人的自我界限已经完全封闭起来了。他突然意识到,原来这个世界只有我自己,连我的父母都不了解,我的喜怒哀乐他们根本不知道,所以人们开始陷入深深的孤独。

你没有发现青春期的孩子觉得自己是最孤独吗?就是没人理解他,他觉得我是一个完全独一无二的个体,谁跟我都不一样,他的自我界限完全封闭起来了。谈恋爱的时候你是需要冒风险的,你是需要有勇气打开自我界限,和另外一个人融为一体的。所以在初恋的时候,很多人会感受到圣洁的感觉,就是我打开了,有一个人竟然完全懂我,有一个人跟我可以融为一体,那种水乳交融的感觉。他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因为他的边界在短期地崩溃。当这个人的边界短期崩溃了以后,他感受到了生命的狂喜,那个就是短暂地获得了爱的感觉。

但是那是假象,因为那个并不建立在令自我和对方人格不断成熟的过程当中,他并不是希望能够达成心智的成熟,他只是自我边界的短暂崩溃。所以过了一两个月以后,这个自我界限慢慢地弥合起来,他发现这个人怎么跟我也不一样,这个人的想法跟我也不同,我想看电影,他非要看电视剧,我想出去逛街,他非得跳广场舞,我很生气,所以矛盾就逐渐地产生。如果这个时候你不去学习,不去转化,这个爱就就此终止了。

所以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分手特别快?就是有感觉了就谈,没感觉了就分,大家似乎把感觉当作了爱,事实上感觉只是欲望,是性欲,但是感觉不是爱。而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也不要觉得这个欲望不是一件好事,无论是欲望还是依赖,还是过度关注这样的东西,都是培养爱的基础。就是因为两个人打破了边界,走在了一起,这时候双方可能会给对方作出承诺。

那么接下来为了完成这个承诺,你需要不断地努力,你需要有自律性,当你有了自律性,和承诺相结合起来的时候,你的欲望、你短暂的这个恋爱的感觉,就慢慢地会滋生出真正的爱,能够带来对方和自己心智共同的成熟。所以,我们把自我界限的发展史讲明白了,大家就知道原来谈恋爱只是短暂的自我界限的开放和崩溃而已,它和真正的爱是不一样的。那么坠入情网不是爱还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列举一下。第一个原因就是,坠入情网不是出于主观意愿,它不是一个有计划有意识的选择,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只看重感觉,而不去把它当做一个动作,爱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种感觉。

然后坠入情网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扩展,而是自我界限部分的、暂时性的崩溃,扩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坠入情网却无需努力。第三个原因就是,坠入情网唯一的作用是消除寂寞,而不是有目的地促进心灵的成长。所以我们现在知道,简单的谈恋爱可能是爱的发端,可能能够培养出来爱,但它并不是爱本身。那么接下来,有人会特别爱宠物,特别爱一件事,比如说我爱打高尔夫球,爱到发狂,那你说这个算不算是爱呢?我爱一只小狗,特别爱特别爱,那个小狗完全懂我,跟我还有交流,还舔我,这是不是爱?不是,那个东西被称作精神贯注。

就是当我们把精神贯注在这个东西上的时候,你以为那个狗懂你,实际上是你投射在了它身上,你在猜想它的想法。那为什么它和真正的爱不一样呢?这里边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区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同于人和宠物的关系。

首先,我们和宠物的沟通相当有限,我们不知道它们每天在想什么,却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在它们身上,实际上这只是我们的主观愿望罢了。

其次,我们喜欢宠物的原因,是它们表现乖巧,任凭摆弄,如果宠物不听话,破坏家具,随意大小便,甚至咬上我们几口,我们就可能把它赶出家门。要改善宠物的心智,我们只能把它送到宠物训练学校,如果我们与某个人相处,局面就完全不同了。就是你不可能因为你的配偶跟你关系不和,把他送到一个培训学校去,让他整个改变心智,回来以后乖乖地当我的配偶。这是我们和宠物和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你要尊重他,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去发展出他自己的个性,发展出他的成熟的心智出来。还有一种精神贯注叫作婴儿之爱。什么叫婴儿之爱呢?就是很多妈妈特别喜欢婴儿期的孩子,抱着那孩子好玩,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婴儿唯命是从,这个婴儿不会不听话,他乖乖地让睡觉就睡觉,然后起来抱着玩一下,最多就是哭一哭,哄一哄,很可爱。

但是当这个孩子长到了三四岁以后,这个妈妈开始烦了。我们见过很多这样的案例,就是这个妈妈到了孩子三四岁以后呢,她就不愿意管自己的孩子,就好烦,赶紧让爷爷奶奶领走,不要管他了,因为她觉得不好带。反过来她依然母爱很充沛,她去看别人家的孩子,她去抱别人家的婴儿,只要有个婴儿她就觉得特别喜欢,特别可爱。

这种不是爱,这种是对唯命是从的追求。在二战以后,有很多美国的士兵在欧洲大陆打完仗以后娶了意大利的妻子、德国的妻子,回到了美国本土。这种叫战争新娘,战争新娘在一开始的时候跟她们的老公都处得非常好,为什么呢?因为她们不太会说英语,所以就处得很好,她只能唯命是从,只能很开心地成为一个像玩偶一样的对象。然后慢慢地当这些人开始学会英语了以后,开始融入社群以后,开始成为一个美国人以后,离婚率就开始上升了,就开始不断地吵架。

为什么?因为这个人不可能像一个婴儿一样永远接受你的摆布。所以以上我们讲的这些都是典型的、我们会误以为是爱的东西,但实际上不是。这些东西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呢?就是他们都是以爱作为幌子,只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来不把对方的心智成熟当一回事,这就是这些东西的共同特征。甚至还有人会发展出来自我牺牲式的爱。

有一个妻子,她的老公总是欺骗她,她老公总是有外遇,每次有外遇后闹完了,这个老公又回来说,我回来了,我道歉,我好了,这个妻子就接受他。都五六次了,你知道吗?后来这个妻子去找这个心理医生谈,心理医生说,你想好,你不应该老这样接受他。结果有一天,这个妻子说,我又原谅他了,我觉得他这次是真的改好了,他特别怎么怎么样。

后来这个心理医生就发现,这个妻子实际上是有受虐倾向的。有受虐倾向的人是怎么回事呢?她把自我牺牲当作是爱,她觉得我只要能够奉献,我只要能够牺牲,就好了。这些东西来自哪儿呢?也是来自童年的经历,就在她的童年当中,如果她身边有一个这样的楷模,就总是以自我牺牲为标榜,总是觉得我为别人牺牲了这么多,所以你看我多好,那么她在潜意识当中就慢慢地会接受“自我牺牲其实就是爱”这样的一种想法。

然后她慢慢地不断地宠着她的老公,她老公做什么样的错事,伤害她再严重,但是只要愿意求饶,我就原谅他,这是受虐狂的一种表现。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什么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什么呢?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爱的感觉与精神贯注密不可分,后者是把情感与兴趣灌注在对外的对象上,将其当做属于自己的一部分。精神贯注和真正的爱虽然容易混淆,但是依然有显著的区别。

区别在哪儿?首先,精神贯注的对象不一定是有生命的事物,因此就不见得具有心灵的感受。比如说有人爱钱,有人爱股票,有人爱高尔夫球,这都是精神贯注。其次,对某种事物产生精神贯注的人未必会重视其心智的成熟,就比如那种根本不顾孩子的成长,整天把孩子捧在手掌心上不断溺爱的人。然后第三,精神贯注可能与智慧和责任无关,就在酒吧里面认识的两个人,突然之间就钟情于对方,但是没有任何的计划性,它跟责任、跟后续是没有关系的。

最后一点,精神贯注随时都可能消失,就是今天晚上好开心,明天不开心就分手,这都不是爱。真正的爱是什么?真正的爱需要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要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不然爱的愿望就会落空,唯有真正的投入和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有效方式。真正的爱是自主的选择,无论爱的感觉是否存在,都要奉献出情感和智慧。所以谈到婚外情这件事情,就比如说这个作者讲,如果我遇到了一个女孩,她不是我的妻子,但是我喜欢她,这时候我会跟她说这样的话:我很想去爱你,可我不会这么做,因为我对妻子和家庭做过承诺。这就是真爱,就是当你能够有一种力量,愿意去做一些事情,为自己和对方的心智成熟带来不断的进步,让两个人不断地去实现亲密关系,这种努力的过程才叫作爱。

所以说“爱是一个动词”这句话是对的,爱绝对不是一种感觉,那只是欲望而已。那么爱的表现是什么呢?怎么样才能够把爱真的表现出来?第一个表现是倾听,就是我们真的能够拿出时间来认真地倾听对方的说话。像我们爱孩子,我们就应该仔细地听孩子说话。当然,不是不能打断他,不是不能够约束他,这里边也有一个度可以把握,但是最起码的尊重是通过倾听来展开的。因此做到一个良好的倾听者是爱的第一个表现。然后第二个就是,你要知道,当你接受爱的时候,你就意味着要承担风险。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一个女士住在一个社区里边,她跟谁都不交往,然后永远都是孤独的,一个人悄悄地到教堂去做礼拜,做完礼拜自己一个人回家关上门,关上窗子,然后吃饭,跟社区里的人没有交往。

整个社区的人觉得很奇怪,说这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这个作者了解到,这个女士之前丧失过亲人。当她丧失过一个亲人以后呢,她就特别怕建立亲密的关系,因为她一旦建立亲密的关系,就意味着可能会失去,而这种失去的痛苦吓坏了她,所以她就不愿意再去承担这样的风险。但实际上,真正的爱背后一定是带着风险的,首先就是失去的风险。有的人就劝别人说不要养狗,为什么?因为狗会死,狗的年龄比人短,所以狗到时候死了,你会特别难过,所以我就坚决不养狗。你因为喜欢狗,狗走了你很难过,所以你就不养狗了,这就是不愿意承担损失的风险。

然后爱还要面临冲突的风险。如果两个人只是一夜情,只是很开心,结束以后就没有后续了,那就不会产生更多的冲突。但是如果两个人希望一直走下去,两个心灵都要不断地成长,自我的界限要不断地融合,不断地扩展,那就必然会面临大量的冲突。这就需要我们拿出自己的自律性,拿出我们的延迟满足感的这种能力去维护爱。所以你知道爱和前面的自律性有多么大的联系了吗?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自律性的话,你连真正的爱做都做不到。这里边有一个案例。有一个女士来咨询,她有严重的性冷感,性冷感就是对性没有感觉,没有兴趣。

然后这个作者在给她做咨询的时候,就发现这个女孩对他特别客气,永远都是客客气气的,谨小慎微的,连敲门都小心翼翼。后来这个作者说,这个时间是你约的,我是在为你服务的,你就来就好了,你不用这么谨慎。真的吗?你不讨厌我吗?你不烦我吗?这个女孩对待这种人际关系总是谨小慎微。后来慢慢就发现,这个问题的根源在哪儿呢?就是这个女孩从来都不希望跟别人之间建立深度的关系,因为深度的关系就代表着失去的可能。

所以在性这个问题上,如果她过度地投入,她就会觉得彻底打开了以后,这个关系会变得更加深入了,她就很有可能会被伤害,这种原因导致了心理上产生性冷感的问题。所以当这个作者跟她慢慢地成为朋友,慢慢地建立信任,让她感受到作者对她真正的关心以后,跟她丈夫的关系也解决了。就是当她能够理解到,噢,原来爱是可以承担这个风险的,我是愿意为爱去承担风险的,她就愿意付出自己,然后打开自己的个人边界,跟别人融为一体。这个还包括爱要去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如果一个人不去尊重对方的独立性,那就是占有,那就是依赖。

这里边有一个让我听了毛骨悚然的例子,就是有一个女儿有自杀倾向,然后来这儿治病。医生给这个女儿治了一段时间以后,觉得已经好转很多了,就跟她妈妈讲,你女儿现在真的好多了,我觉得不错。结果这个妈妈就哭了,说唉呀,我的女儿真是可怜,她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在遭罪。这个医生说,不,大姐,您女儿快好了,您女儿现在好转了,特别好,我跟你说的是一个好消息。唉呀,你不知道她遭受了什么,她真的特别痛苦。

然后经过了几轮这样的谈话以后,这个医生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根本不是发生在女儿身上,而是发生在她妈妈身上。因为她妈妈永远都在自说自话,她妈妈永远都在讲自己的感受,你告诉她,女儿已经好了,但她心中难过,所以她认为我女儿真可怜。这种父母在生活中绝不在少数,就是永远都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在女儿的身上,投射在孩子的身上。比如说他后来就了解到,苏珊,就是这个女士,下午放学回家的时候,跟她妈妈说在美术课上得到了一个优等的成绩,很高兴,说妈妈你看,我美术课成绩得了一个优,你看看这个画。

然后她妈妈却说,唉呀,苏珊,你快去睡觉吧。为了画这些画,你最近真的太辛苦了,你们的学校真是不像话,根本不管孩子的健康。你看到了吗?她有没有倾听,她有没有关注孩子想说什么?没有,她只在表达自己的不高兴。然后有一次,苏姗坐校车的时候被男同学欺负,回到家里边对她哭诉,说我被男同学在校车上欺负了。这个妈妈却对她说,唉呀,让这个琼斯先生开校车,我看是最合适不过了。

他的脾气那么好,那么有耐心,而且能够忍受你们这些孩子,真是了不起,今年圣诞节你应该给他送一些小礼物去。这种妈妈的人格叫作什么呢?就叫作自恋。就是当一个妈妈是严重的自恋型人格的时候,孩子是特别容易得精神分裂症的。这两个之间是有联系的,就是妈妈天天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妈妈根本听不到女儿的声音,妈妈根本不知道女儿在关心些什么,无论女儿跟她说什么,她所反映出来的喜怒哀乐都是自己的喜怒哀乐,这种行为会把孩子逼疯。

因为孩子从小生活在两个人格当中,所以就天然地产生了大量有精神分裂症的孩子。所以爱和独立是多么重要的一个论题。就是你要能够允许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你自己的延伸,不是你的一部分。我不知道大家在听完我讲的这些东西之后是什么感觉,我反正在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我觉得特别震撼。我觉得我们生活了这么久,几十年了,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什么是爱,什么是真正的爱,我们都用自以为是爱的方式在对待我们身边的人。

好好想一想,说不定我们所付出的就是占有,我们所付出的就是依赖,我们所付出的就是精神上的投射,或者是全神贯注,但是并没有在意过自己和对方的心智是否不断地成熟、进步,没有好好地倾听,没有理解爱和奉献之间的关系,没有理解爱和独立之间的关系。

好了,在了解了自律和爱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关于成熟的板块之后,我们进入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信仰。作者说科学其实也是一种信仰,因为这个世界上信科学的人要远远多过信别的宗教的人,所以对科学也逐渐地形成了一种信仰。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人不是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当中,各位,人是生活在思想家为我们所设定的思想通道当中。科学家在不断地拓宽我们人类的视线,建立了科学的信仰。

那么宗教信仰和科学信仰比起来有什么问题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认为宗教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导致人在某些情况下的精神分裂,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带来信念,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所以他举了一个比喻,他说,这就像婴儿和洗澡水,当我们在倒洗澡水的时候,你绝对不要把婴儿一块儿倒出去。所以我们在对待信仰这件事的时候,千万不能简单化。所以他讲了一段话,是给心理医生们说的。

他说心理医生对宗教的过分简单化会使患者处于不利的境地,不管是坚持认为宗教大有好处,还是把宗教一律视为致命的魔鬼,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问题。但以保持中立客观为幌子,对患者的宗教信仰问题一概回避,同样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在这些问题上采取平衡客观的立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我真诚地希望心理治疗者面对患者的信仰,能够采取更成熟、更稳妥的态度,而不是不屑一顾、敬而远之。

在这本书的最后,他谈到了人类的原罪。什么是人类的原罪?我觉得这个解释特别有意思,他说人类的原罪就是懒惰,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自律是不是需要用力?自律是需要使劲的,爱是不是需要使劲?但是因为我们人天生是懒惰的,懒惰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就叫熵增,这个世界天然发展的方向是熵增的方向,就是屋子一定会变乱,一个屋子你收拾得再整齐,过两天一定会变乱,屋子变乱就是一个熵增的过程。但是我要费力气把这个屋子整理干净,这就是一个逆熵的过程,这个逆熵的过程是需要耗费力气的,而人天生就喜欢熵增,就喜欢懒惰。

那从哪儿能够看出来呢?上帝造了亚当、夏娃以后,把他们放在伊甸园里边,蛇就诱惑了亚当、夏娃,说你们要吃那个智慧果。实际上人类的命运在那一刻是有一个改变的可能的,就是上帝整天在伊甸园里边散步,他能够见到亚当和夏娃,而且对他们很好。如果这两个孩子能够去问一声,上帝,你说这玩意能吃吗?人类的命运就会改变。但是这两个人为什么不愿意去问上帝呢?而是听了蛇的教唆竟然就吃了,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懒惰,而懒惰背后的心理动力是恐惧,他们担心问了上帝以后受到上帝的责罚,他们担心问了上帝以后上帝不高兴,那么因为怕这个不高兴,所以做了一件令上帝更不高兴的事情。

当然,这是传说和神话,这是一个人类的隐喻。但事实上,我们人类在做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时候,比如说我们不愿意好好学习,我们不愿意读书,我们不愿意加入读书会,其实核心的动力是懒惰。懒惰的背后是恐惧,就是我就算做了这样的努力,我也未必就能够做得好,这是对于失去的恐惧。所以我们得更多地去了解我们的潜意识,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做到把意识和潜意识尽量地合一,因为潜意识当中具备特别多的能量,而这些东西都是因为我们的懒惰、我们的恐惧,所以不愿意去开发、不愿意去面对的。

为什么这本书叫《少有人走的路》?现在大家能够理解了。因为人人都喜欢熵增的方向,人人都喜欢轻松的方向,人人都喜欢懒惰的方向,喜欢不去费什么劲就能够得到一切的感觉。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变得成熟,你就得做一些逆熵的行为,你就得去做延迟满足的事、自律的事,然后用行动来表达爱的过程就是让我们成熟的过程。

在这本书的最后,他说这个世界始终是由两种力量统治的,这两种力量分别是政治的力量和心灵的力量。政治的力量就是以公开或隐秘的方式强迫别人遵从自己的意愿,这种力量既存在于权力之中,也存在于金钱之中,然而它并不属于拥有权力或者金钱的人。归根到底,政治的力量和德行以及智慧无关,最愚蠢、最邪恶的人也可能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而心灵的力量则完全存在于人类心中,它和强迫、控制别人的力量没有关系,它是在意识基础上作出决定的力量,也就是意识的力量。所以如果我们的心灵能够获得力量,就会感觉到舒适、愉快,在人生的旅途上稳扎稳打,循序渐进。进步带给我们的愉悦感难以言喻,有什么比成为人生的专家、熟知自己所做的事情更让人感觉到幸福的,我们的心灵越是成熟,就越有可能成为人生的专家。

当我们的心智成熟到一定的阶段,我们就会更加谦逊而快乐。我希望把这本书的结语结在这两个词上,叫作谦逊而快乐。当我们读了这么多的书,当我们学了这么多的知识以后,我们不是变得更加骄傲,不是变得更加狂妄,也不是变得更加急功近利,我们是变得更加谦逊而快乐,因为我们朝着成熟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思考,然后好好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可以在这几个方面变得更加成熟,逐渐地走上这条少有人走的路。谢谢大家,我们下周再见!

来自樊登读书

 

发表评论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