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9 次浏览

《翦商》-樊登讲书

读完本书约需38分钟,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到商周易代时期,一千年的变革过程。

人生如海,好书是帆。各位好,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书,是我在直播的时候提到过很多次的《翦商》。这本书的作者李硕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青年学者,他曾经写过《孔子大历史》,还写过一本书叫作《楼船铁马刘寄奴》,我也讲过。

这本书再一次让人们感受到李硕惊人的才华。他能够通过大量的考古证据,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地来给我们清楚地展示从商到周的整个变革过程,让我们对这一段过去几乎不太熟悉的历史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这本书从新石器时代末期(也就是距今4000多年)讲起,一直讲到商周易代时期,时间跨度一千年,焦点就是人祭这件事。如果大家去过安阳,会知道安阳有殷墟,殷墟遗址到处都是人殉的遗迹。人殉其实代表着当年的宗教倾向,而这种宗教的选择引发了两种文明之间的搏斗。首先,第一个阶段叫作社会升级的阶段。什么叫社会升级?从族群到一个国家,中间经历从村落到部落,然后到早期国家的这个过程,叫作社会升级。

首先从新石器时代说起。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更加擅长使用工具,能够制造出大量的工具,出现农业和定居生活。新石器时代的发端大概是在1万年前。大概在距今6000年到5000年时,(今)湖南澧县的城头山就出现了一个“古城”,这个古城打着引号,没有咱们想象的那么大规模。然后在距今5000年到4900年间(目前学界一般认为距今4600年到4300年),(今)杭州余杭区的郊外出现了良渚古城。然后在距今4500年到4000年的时候,黄河流域开始出现我们今天所讲的龙山文化。这时候你会发现,战争的痕迹、人祭的痕迹变得越来越多。这里边有两种非常重要的技术。一个是从西北方向来的冶铜的技术,就是我们可以用铜,甚至合金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铜)。青铜的熔点变得更低,所以青铜的使用范围就变得更广,使用的方式更加灵活,人们能够用青铜铸造出各种各样的器皿。还有一个是从长江流域流传过来的水稻种植的技术。因为有这两个技术,所以才会有早期的国家,否则过去的这些小国(就是我们讲的村落式的这种小国)繁荣都不会超过200年,到200年左右的时候就消失了,大家也不明白为什么。

但是到了夏都二里头遗址被发现的时候,人们发现,夏朝的朝代时间非常长,打破了过去的“200年魔咒”。二里头遗址的开发,可能是中国近几十年考古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二里头在哪儿呢?在(今)洛阳以东20公里处,伊河和洛河冲积平原的那个地方。二里头遗址距今3900年到3500年。人们在发掘这个地方的粮食的时候,一般会用浮选法。就是把从遗址里发掘出来的颗粒放在水里,让它漂起来。漂起来以后数颗粒数,统计这里边粟(就是小米)有多少、稻有多少、麦有多少。原来我们的统计方法认为,这个北方的文明以粟为主,因为粟的种子数量是稻的2倍。但是这个作者说,这个统计方法用的是数量,但是人吃粮食吃的是重量,而稻子单颗的颗粒大小要比粟大,粟要小得多。如果用重量法(这里是通过颗粒数“构拟”出重量)来计算的话,你会发现,那时候在(今)河南,就是北方的夏朝,我们的先民们最主要的粮食是水稻,二里头出土的水稻的重量差不多是粟的4倍。在二里头这个地方我们还要考证什么是“大禹治水”。我们常说尧、舜、禹三代,禹是夏朝的启的爸爸。根据史书上写,大禹治水的功劳很吓人,他疏导了黄河,疏导了淮河,挖通了长江。

实际上这根本不可能,按照那时候的人的劳动力水平是不可能挖通这么深的河道的。而事实上,大禹治水的核心工作是什么呢?就是人类开发平原的活动,把这些沼泽地的水排干,让大家能够在沼泽地里边种粮食。这个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那个时期世界上也有其他国家在干这件事。罗慕路斯兄弟建造罗马城之前所干的事也是排干沼泽,然后让大家可以在沼泽地上改造土地、种粮食。这个时候,龙成为华夏民族的图腾。从这些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当中,大家能够看到很多带龙纹的器具。这是距今3900年到3500年左右的时期。所以我们读完这本书之后,一方面我们很佩服现代的考古学,能够把那么多过去的证据找出来,另一方面我们同样也非常佩服司马迁,在当年没有任何(高科技)技术的情况下,司马迁全靠自己不断走访,他所记录下来的夏朝的历史、商朝的历史竟然高度准确。

在新砦和二里头这两个地方,发现了古人们的高等级建筑。所谓高等级的建筑,就是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宫殿那样的建筑,但是没有那么宏伟,面积也没那么大。具体的数字书里边都有,就是一些很明显不是给普通人居住的建筑。这就意味着初代的国家开始形成,这个国家形成最重要的要素就是青铜所催生的文明,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的王朝叫作青铜王朝。青铜器主要都是仿制陶器的样子。如果大家去过半坡遗址,就会看到很多原始人做的陶器,早年间的青铜器都是按照那个陶器的样子做的。因为新的技术来了,产生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就是有钱的人会非常有钱、有权力,拥有武器,可以歌舞,但是没有钱的人经常会饿死街头,这种情况都是有的。掌握青铜冶炼技术对于夏朝而言非常重要,但是这个掌握青铜冶炼技术的族群并没有完全和王室融为一体。从证据上看,你会发现冶铜的这群人永远住在宫室之外,他们在宫室之外有一个小寨子,那个小寨子里就是冶铜的作坊,他们不到王室里边来。

青铜器的大量使用打破了我们过去所说的“部分古代的古国难超200年”的魔咒(注:陶寺、石峁、清凉寺和王城岗都曾出现古国气象,但在繁盛两三百年后,都发生了解体)。而且夏朝有一个特点,叫作长期稳定不扩张,你发现他们就在这个地方待着。夏朝人不愿意到外边打仗,这可能跟他们喜欢种稻子的生活习惯有关系,所以他们就一直在小小的这么一个地儿住着。但是,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在距今3600年到3500年之间(你看这个考古估测的范围只有100年,这是相当准了),二里头遭受了外来者的入侵,我们从遗迹的考古发现上能够看出,最明显的就是那些宫殿变成了大杂院,很多人在里面吃喝拉撒,当成垃圾场乱扔垃圾,扔人骨头,扔动物的骨头,到处乱七八糟。这很明显是一个外来的文化,这个很有可能就是史书上所记载的“商汤灭夏”。商汤灭夏之后,大家发现那个冶铜的小部落并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所以有一种猜测是认为,这个冶铜的部落和商人联合攻破了二里头的大门,然后灭掉了夏朝。

那接下来我们就说商这个民族的来历。从上古的传说讲起,商的始祖叫简狄,是一个女性。有一天简狄走在野外,天上掉下来一个玄鸟蛋(玄鸟生了一个蛋),她就把这个蛋吞到嘴里边给吃了,吃完怀孕了,生下一个儿子。这个传说受古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响,(母系时代)往往不知道谁是父亲,你问这人的爸爸是谁,一般都不知道,所以各个民族的发端的传说基本上都是有母无父的。同样,你看周朝起源的传说,是姜嫄有一天走在野外,看到地上有一个巨人的大脚印,她觉得这很有意思,自己踩了一下那个巨人的大脚印,然后就怀孕了,生下了一个孩子叫弃,这个“弃”是抛弃的“弃”。因为这个孩子不吉利,不知道哪儿生的,所以大家就把他扔了,结果这孩子扔到哪儿都扔不掉(这个情节又跟各种传说是一样的),最后这个小孩长大了,就是后稷。后稷是尧手下最重要的大臣,喜欢种地,喜欢进行农业的探索和改革,这是周朝的始祖。这两个传说很相似。古人讲“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他们为什么叫商?这名字取自他们居住的地方的地名,这个太有意思了,他们居住的那个地儿叫商,所以他们就把这个族群叫作商族。这里可以看出商(也就是今天的商丘)这个地方的特别之处——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神话时期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改过名的地方。所以大家有机会应该去商丘看看。商民族不像夏那样是一个本分的农耕民族,商民族实际上是个游牧民族,他们主要放的是水牛。这一群人很有可能发明了文字,为什么?因为贸易才会需要文字,所以他们会在甲骨上刻大量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文字就是拜商人所赐。商民族喜欢迁都,在可考的商的历史记载当中就有“八迁”,迁了八次。这个部族是喜欢争斗的。大家在《山海经》里边会看到一个讲王亥的故事。王亥是商的高祖,也叫高祖王亥。有一次王亥牧着牛走到了有易族的地方,据作者说,可能是在那儿发生了一些淫乱的事情,然后王亥就被有易族的人杀了,这件事情在商的历史上是一个伤疤,后来王亥的儿子又去复仇。

这是最早关于他们高祖的记载。商朝人有鸟的崇拜,所以大家去殷墟看那个妇好墓时,会发现从妇好墓里边所发掘出来的那些大鼎、器具上有鸟造型的纹饰,因为鸟是商朝人所崇拜的神的象征。商分为三段,叫作早商、中商和晚商。早商就是二里头消亡以后大概两百年的时间。那时候二里头还有人居住,就是我们说大杂院的那个时期,很多商人在二里头继续居住。但是同时他们分别建了两座大城市,一个是郑州商城,一个是偃师商城。我们这里提一下郑州这个城市的神奇之处,郑州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先秦遗址和现代新城完全覆盖在一起的城市。郑州关于中商时期的发掘没有安阳做得好,原因就是等人们意识到这个地方是文物遗址的时候,上面的城市已经建起来了,城市全部建好了,你不能把郑州推了使劲挖。但是安阳遗址是在荒野之上被发掘的,因此人们能够在安阳遗址发掘出特别多晚商时期的文物和遗迹。在郑州和偃师,商人分别建了两座大城。并且商人不断地扩张,扩张到哪儿去呢?甚至在湖北黄陂这个地方也发现了商人的踪迹。

有一个叫盘龙城的遗址,因为从那里发掘的青铜器的器型和铸造手法都有商的特点,我们能看出来这是从中原地带迁徙到那个地方的人带来的。而且他们还接着往山西扩张。在山西的晋南运城这个地方,人们发现了商朝时候大量的大型仓库,那个大型仓库里边(很可能)储存着足够多的粮食和盐。大家知道运城最重要的一个东西是什么吗?对于整个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运城有个盐湖,那个盐湖就决定着一个王朝经济的命脉。所以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首要条件,也是他第一步先打下运城,占据了这个盐湖。

这个文化中最要命的一件事就是人祭繁荣。人祭繁荣是什么意思呢?一开始是王族才有权力祭祀,后来慢慢变成贵族也要祭祀,贵族说我们家盖房子要杀几个人祭祀一下,后来变成百姓也要祭祀。所以这时候人祭变得繁荣,人祭变成了一种国家宗教。你说有没有人反对这个呢?商朝当中难道就没有人有恻隐之心吗?有。大概在开国两百年以后,商朝出现了一次非常明显的宗教改革,这个改革者是谁现在很难确定,但是根据《史记》记载,商朝中间有一段叫“九世之乱”的历史,这个九世之乱的引发者(可能是)是仲丁。那为什么会有“九世之乱”?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祭祀的改革。在“九世之乱”开始之前,人们发现商朝突然不祭人了,而是埋大鼎。为了祭祀上帝,咱不杀人,咱们铸一个非常漂亮的青铜器,铸一个青铜的大鼎,咱就不要再杀人了。当时有这么一段改革。很明显这是很好的,但是遭到了很多商人的反对。

当然,很有可能也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因为政治斗争不需要分辨什么是进步,什么是落后,政治斗争就是找一个理由就要推翻你。这叫“九世之乱”,我们权且认为是仲丁引发的,仲丁变成了一个失败的改革者。因为经过了失败的宗教改革,所以中商时期的商人变得更加残忍。在小双桥遗址(距离郑州商城西北大概14公里处有一个村叫小双桥)里边发现大量人祭,被随意抛掷。就是不但杀的人变多了,还不尊重,把人骨头扔得到处都是,变本加厉。商经过了两个半世纪的经营后,到了盘庚时期,盘庚决定继续往北走。盘庚有讲过三次讲话,在历史上都有记载。盘庚关于迁都有三次讲话,这个讲话的核心主旨其实很简单,就是威胁加鼓动。那时候的人讲话很直白,他说:“你看,咱们这次遭了这么大的难,上帝也没有帮助咱们,说明上帝对咱们不满意。这个地儿咱们不能够待了,这不吉利,所以咱们要往那边迁。

你们要是不迁,我就把你们都杀了,你们如果迁了的话,我就让你们过好日子。”基本上是这么一个逻辑。然后盘庚迁都。盘庚迁都是商朝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他们迁到哪儿去了呢?迁到洹河边上,洹河就是我们说安阳的安阳河那个河边上。但是在洹河边上建的那个都城用了没有超过五十年,时间很短,就又搬了。可能又发生了一些他们认为不吉利或者什么其他的事情。我们不能够只用功利主义的色彩来看待当时的人。有一种说法认为,从历史上讲,商人迁都是为了马,因为我们发现盘庚迁都的时候已经有马车了,有马车以后就需要更多的马,所以他们往北边迁。但实际上商人的行为绝大多数是问卜来的,他一定要求神问卜,一定要烧那个龟壳,让上天告诉你一个答案,说该往哪儿去,然后就去了。他们在洹河边的那个都城只用了五十年,大概就是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几代商王后就不用了。

你注意,商朝的这些贵族们起名字都是用天干起的,纣王叫辛,都是用庚、辛、乙这些天干来起名字。盘庚以后是弟弟小辛、小乙担任君主,然后到小乙的儿子。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厉害的人,这个人叫武丁。武丁是商朝中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王,妇好是武丁的王后。妇好的墓能够留下来是一个奇迹。这本书里边也写到,因为在周朝灭了商以后,几乎毁掉了商地面上所有的文明,并且频繁地挖开他们的墓,把墓里边的一些器具拿出来全部熔化掉、毁灭掉。这是一个政府行为,是当时的周公所制定的政府行为。为什么呢?因为周公一定要让商朝这个血腥的文明消失,不能够让它再出现在历史上,整个不提了,就当没有发生过。但是妇好墓竟然意外地被保留了下来。我们今天去安阳殷墟,还能看到大量从妇好墓里边完整出土的文物。武丁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把都城迁到了今天的安阳,就是殷墟(注:商人在洹河南岸营建了新的王宫区,这便是后世著名的“殷墟”。

从出土文物看,商人是在武丁时代搬迁至南岸)。这个地方我去过两三次,密如繁星的人祭坑,遍地都是人祭坑。这里边我们要介绍一下商人的世界观。商朝的世界观简单地讲叫冷酷而暴力。为什么这样评价呢?我举一个例子,有一次妇好生病了,妇好跟武丁的关系很好,因为妇好能打仗。商朝的女人是非常能打的,而且商朝的女人也要参与祭祀,她们要亲自把人头砍下来,是非常勇武的。妇好生病了以后,武丁就上帝问卜,问卜的卜辞你听一下:“惟帝取妇好?惟祖乙取妇?惟父乙?惟唐取妇好?惟大甲取妇?惟祖乙取妇?妇好有取上。王占曰:上惟甲。”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妇好生病死了,对于武丁来讲只有一个解释,就是我们的祖先和众神当中有一个人爱上妇好了,非得把妇好弄过去。所以他就问卜:是这个上帝要娶妇好吗?还是商汤要娶?还是太甲?还是祖乙?还是父乙?到底是哪个祖先要娶妇好?最后这个占卜的结果是我们前面说替王亥复仇的那个人,是商朝的第八代始祖。武丁信这个问卜,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始的宗教想法。

商朝人就认为我们喜好什么,上帝也喜好什么,所以商人拥有非常冷酷暴力的世界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甲骨文是一个纯“男性文字”,而且是一个非常血腥的文字,这个文字当中有很多跟战争、祭祀有关的内容。比如说职业的“职”,各位知道职业的“职”这个字的本意是什么吗?那个本来的字形是把一个戈放在一个石头上,就是这么一个造型。这个造型是什么意思呢?磨着这个戈,准备去打仗的意思,你有这个职责,磨这个戈准备去拼杀,拿这个戈去砍人。这是一个战斗的偏旁。然后我们说翦商的“翦”字的甲骨文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戈,这个戈的上面插了几个羽毛。所以“翦”的底下是羽字。这个戈字上插几个羽毛是什么意思呢?要打大仗,要进行一个大的杀戮。所以翦商就是要向商朝发动进攻的意思。还包括衙役的“役”,各位知道吗,差役的“役”这个字的右半边“殳”,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是手持战锤(上面那个是锤的形象)。

手持战锤去打别人,这也是杀人的字。我们的甲骨文当中有很多字,都是跟当年的战争有关系的。但是商人也有文明的一面。你比如说有了王族大学,这个王族大学是开给王子们的军事大学,王子用那种没有箭头的箭互相射箭,拿着刀比拼,这就是军事大学、军事院校。这是整个商朝从早商、中商到晚商的这么一个过程。那接下来就到周了,周朝是在哪儿崛起的呢?在我们说的关中地区。大家如果对陕西的地理熟悉的话就会知道,潼关以西是陕西地区,潼关以东是中原地区。关中地区有老牛坡文化,就是在今天西安市郊灞桥区这个地方有老牛坡文化。然后到武丁执政的时候,武丁灭了姜姓的周族(周族的起源一定是从羌人当中来的),不是姬姓的周族。武丁灭了姜姓的周族以后,商朝分封了崇侯虎来统治周原地区。大家如果读《史记》就会知道崇侯虎。《史记》上说,崇侯虎举报了周文王,说周文王对商的朝政不满,所以举报周文王,导致周文王被关押,甚至差点被杀了。但实际上崇侯虎比周文王要早两百年,那为什么在《史记》当中会用崇侯虎这个名字?

有一种可能是因为崇侯虎名气太大了,所以大家沿用了下来,还有可能就是这个族群人用同样的名字。崇侯虎是周侯,他是武丁时期的名人。这个族群殉人、食人现象非常严重,这些人被商朝人任命来统治关中地区。周族的人出自羌人,他们是农牧兼营的,既会放牧,也要种植。根据周人自己的记述,他们叫作“窜于戎狄”。什么叫“窜于戎狄”?就是这个平原地区待着不安全,商朝人经常到处捕抓羌人。对于商人来讲,祭祀用的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就是羌人。他们需要源源不断的人用于祭祀,因为他们要做法事,需要人殉。所以商人就会派很多人到处去抓人,因此,这些羌人为了躲避这些捕手,就逃到了北方山地里。这一段也叫“公刘迁豳”。公刘是《诗经》里经常出现的一个人名,《诗经》里对公刘的歌颂是非常多的,他是周朝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首领。

公刘迁到豳,豳这个地儿在《诗经》里也有记录,有《豳风·七月》,这是豳这个地儿的老百姓唱的歌。现代人在豳这个地方发掘了碾子坡遗址。碾子坡遗址距今大概3500年到3100年,这个地方的特点是住窑洞,就跟我们今天陕北的窑洞有点像,然后有夯土建筑的房屋。这个地方种高粱,周人的始祖叫后稷,稷也是高粱的意思,高粱是他们的土特产。而且周人已经学会了骑马。他们也有青铜器,这个青铜器可能就是由当时宗教改革失败的那些商人所带过来的。这个民族“和平无人殉”,在这里没有发现任何人殉的遗迹。

为什么孔子说“吾从周”?就是因为周朝文明很明显要善良得多,不乱杀人,也没有对上天过度的崇拜,大家就是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生活。然后到了纣王的曾祖父武乙这个时候,武乙这个人跟纣王有点像,纣王暴虐的基因可能是从武乙这儿来的。他不敬天,胆子大。也是在武乙这个时候,商人开始慢慢地接纳周的部落。他说:“这样吧,你别跑了,你作为我的下属部落到周原来居住,定居在周原。”周原很大,今天陕西关中靠北边那一大片,都是周原。这里边有一个很重要的故事,就是古公亶父的故事。古公亶父从豳迁到了岐山,如果大家熟悉《论语》的话,你就会知道这个故事。我们过去是怎么歌颂这件事的呢?我们是说戎狄的人要来打豳地,然后古公亶父说:“有这块地是为了老百姓的生活,我不能为了这块地让老百姓失去生命,所以我走,我自己走了,你们就留下来接着跟他合作就行了。

”然后老百姓一听古公亶父要走,就说:“太王你不能走,你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于是很多人就跟着太王一块儿迁居到了岐山。但事实上可能不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在碾子坡的所有考古发掘当中,没有看到破坏的痕迹,也就是说没有戎狄入侵这件事。那么古公亶父(也就是周的太王)为什么要迁都到岐山周原呢?这要从《周易》里边的两个卦说起,在《周易》里边的益卦和需卦当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记录。各位注意,今天很多人把《周易》当作算命,当作预测。但实际上《周易》是周文王的笔记,周文王记录了特别多在历史上以及在他身边发生的事。这就是他的日记和历史记录。周人为什么要用这个方式来记录?这出于很多考虑,比如说出于保密的需要,出于学习的需要,出于了解神秘主义的需要。在这两个卦象里,益卦有这样的说法:“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凡是上古时期资料里的“依”字,基本上都是殷商的“殷”的通假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有人乘着战车来告诉亶父:“跟我走,为了殷商朝,你们这个小国搬迁一下,这对你们有好处。”需卦里还说:“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为什么是三人来呢?因为殷商时期的战车只能站三个人,多了也不行。再看升卦。升卦里边讲:“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意思是:举行大祭祀,去拜见大人物(这个大人物指的可能就是当时的商王),不需要担心,去南方的征途是吉利的。升卦的六四爻说:“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所以大家能够理解,古公亶父的这一次搬迁不是因为戎狄的侵入,而是因为被商朝招安。商朝说:你们别躲在那儿了,来吧,到周原上居住,做我的属下。

但是,商朝给了他一个任务,这个任务成为太王的黑历史。为什么到了周公的时候一定要把这段历史抹掉,不能让它再出现?因为这是周朝历史上非常不光彩的一段。周朝要成为商的下属部落,就得遵从商朝的宗教,遵从商朝的要求。商人给周人所定的要求是交纳“血税”,“血税” 就是周人负责给商朝抓羌人。周人离羌人近,羌人又对周人没有防备,所以周人要负责给商人抓大量的祭祀用的人牲,每年供奉多少个送到都城去。古公亶父和商朝达成了这样的一个协议,所以他们才能够安全地居住在周原之上。但是你要知道,羌人是他们的同族,等于周人出卖了同族的人,而且还一批一批地抓起来,送到殷商去用作祭祀。这一段历史是周人不愿意提及的,在我们后来的各种正史当中都是没有的。但是经过现在的考古发掘,以及对于《周易》的重新认识,人们发现很有可能历史是这样的,并且后边还有大量的证据。

古公亶父有三个孩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是谁呢?季历就是周文王的爸爸。古人说因为古公亶父喜欢这个幼子,所以想把王位传给季历。然后泰伯和仲雍两个人就走了。为什么大儿子和二儿子一定要走呢?因为政治意见不合。你想想看,太王现在要出卖周人的灵魂,要抓同宗的人去给商人祭祀,他们不能接受这件事情。所以泰伯和仲雍出走,离开了周的氏族。季历不但接了王位,还娶了殷商一个边缘化的贵族之女。

他们还没法娶殷商的主流贵族,因为殷商特别高傲,而周是一个边疆的小部落,只能够娶商的边缘的贵族。这个人叫作太任。很奇怪的是,季历有一次送人牲到殷墟去的时候,被文丁给杀了(文丁是武乙下一任的商王)。季历被文丁杀掉的时候,周昌(即周文王,季历的儿子)还不到十岁。到了帝乙的这个时候,停止了对周朝的压迫,就是不打了,让周接着给商供奉人牲就行。帝乙的儿子就是帝辛,帝辛就是我们说的末代的商纣王。

这个斗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周昌长大了以后娶了太姒。史书上讲太姒是帝乙的妹妹,这个说法基本不可能,帝乙不可能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周昌。如果真的嫁了的话,你知道周昌和商纣王会是什么关系吗?周昌就成了商纣王的姑父。但实际上他们俩之间的关系不可能这么近。太姒依然是一个边缘的贵族。然后在岐山脚下的周原这个地方,人们发掘出了文王的四合院。文王在那儿建了一个大的四合院,那个四合院里有一个非常棒的地下室。从地下室里,人们发掘出了大量的乌龟壳、竹片,文王在上边刻字,写了各种各样的卦辞。大家认为,这是文王做“科研”的地方。周文王做研究,干吗藏在地下室做呢?你可以做研究,你是这个部落的最高首领,你在哪儿都可以做研究,干吗钻到地下室里边做这个事呢?

非常有意思的点在哪儿呢,大家记不记得商朝的神是什么?商朝的神是鸟,所以他不能够被鸟看见。文王藏在地下室是为了防鸟,他认为不吉,因为鸟只要看到了就会泄露机密。做研究需要这么机密吗?其实那个不是研究,那个是谋划,周文王在谋划翦商大业。因为他的爸爸是被商朝人杀掉的。四合院里的地下工作室是在公元前1095年建造的,人们从这里发掘出来了大量的甲骨。那些甲骨都只有一个指甲盖大小,在一个指甲盖大小的地方上刻了二十多个字,每个字大概就是一毫米见方。

周文王的视力是真好,在那么阴暗的小地下室里边,点着油灯就这么刻。这里边的卦辞各式各样,可能是周文王在做练习。因为周朝人觉得商朝人的占卜非常神奇,占卜也是商朝人非常重要的武器之一。周人认为他们也得学会这个东西,要不然怎么跟商人打仗呢?在这里人们找到了1.7万片龟甲,不是竹子,是龟甲,有1.7万片龟甲。所以周文王是一个绝对勤奋的高才生,在地下室里边谋划他的翦商大业。周文王在他的统治期间,终于等来了一个大机会。在他的地下室里边有一片龟甲,上面写着:“衣王田,至于帛,王获田”九个字。

“衣”的意思大家知道了,前面讲过的,“衣”就是“殷”。“衣王田”就是殷王要来打猎。到哪儿打猎呢?到帛地打猎。帛地就离周文王这儿很近了。然后“王获田”,意思是问王在打猎的时候能够有所收获吗,这是他问卜的一个过程。这说明商纣王当年曾经到过周原附近。然后还有关于衣鸡子的记载,这个名字经常出现。“衣”就是“殷”,鸡子写的虽然是公鸡的“鸡”,但实际上是通假字,通“箕”(jī)。箕子是谁呢?箕子是商纣王的叔叔,实际上也是商纣王王位的竞争者,因为当年王位也可能会传给他的叔叔,但最后传给了商纣王。

所以箕子是商朝内部一个非常重要的贵族。但是这个贵族被商纣王边缘化了,甚至我们在历史上能够看到箕子差点被杀了的故事,最后他靠着装疯才活了下来。当然,这个故事也不知道真假。总之,箕子是一个贵族。很明显,箕子和周文王的关系不错,因为他多次出现在周文王的卦辞当中。我们现在可以推测周昌是通过和箕子的关系被介绍到了纣王身边,然后有了一次殷商之行,他来到了殷墟。这一次的文王殷墟之行真是让他开了眼界,在《周易》里边都有记载。《周易》里边有一个夬(guài)卦,夬卦里边讲:“扬于王庭,孚号有厉。

”什么意思?“扬于王庭”,就是我参见了伟大的王;“孚号有厉”,就是我听到那些人牲叫得非常凄惨。意思就是任何盛大的场景周围,一定是一片惨叫,只要有祭祀就要杀人。萃卦的初六爻这一段:“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你要让算命先生解读这一段,他解读的肯定不是这意思。但是原文的意思是:有些俘虏精神崩溃(叫“有孚不终”),试图逃走,或者扎堆在一起,大声号叫,还有人因为精神失常而狂笑,但结论是不用担心,应当继续下去。“无咎”就是不要担心,因为不是针对我的,那些俘虏在那儿叫,在那儿哭,没关系。为什么商纣王最后会倒台?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之前的商王祭祀都是用外族的人,用俘虏,纣王觉得上帝的要求越来越高,俘虏不行,俘虏级别太低,最好是用贵族。所以他把他身边的贵族一个个拉出来祭祀,跟谁关系不错,觉得谁的地位很高,然后就把谁剖了心去祭祀。为什么牧野之战打了一天就结束了?商朝那么强大的军队,一天就输了。就是因为所有的贵族都倒戈了,跟着商纣王总有一天会被剖了心。“欲使其灭亡,必让其疯狂”,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周文王在见纣王的时候开了眼界了,见到了这么残忍的画面。不知道他为什么得罪了纣王,他被关在了羑里这个地方。文王困于羑里而演《周易》,《史记》上是这么写的。至于为什么周文王得罪了商纣王,《史记》上的记载是崇侯虎向纣王举报,说文王对商朝的政策有反对意见,周文王就被抓了。那时候人们认为,周文王可能是三公之一,是商的大臣。实际上不可能,因为文王只是押着俘虏来这儿进贡的一个外邦小部落的酋长,不可能是三公之一。

很有可能是商纣王对周文王献来的俘虏不满意,或者数量不够,或者什么其他原因,就把他抓起来做人牲,关在羑里这个地方。文王到了安阳,才发现六十四卦已经被商朝人总结出来了,所以文王实际上来这儿是来进修的,他来学习这六十四卦到底是怎么应用的。周文王在这个地方做了大量的占卜,问自己的命运:我能不能活着出去?我今天还有没有希望?我的儿子来救我会不会行?三个儿子立刻行动。周文王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儿子,老大叫伯邑考(实际上应该叫周邑,就是伯邑考的邑字),还有武王周发、周公旦。这三个儿子立刻就跑来运作,想要把自己的爸爸营救出来。他们营救的切入点特别有意思,当时帮助到周文王的人很有可能是苏妲己。

其实苏妲己人还不错,给了探视的权利,后来慢慢把他释放出来。实际上周昌在商纣王眼里不是个事,这事可大可小,不重要,多杀一个少杀一个没什么问题,所以只要身边有人讲好话,有人不断地吹枕边风,纣王就说:“算了,就让他出来吧。”所以周昌就被释放出来了。而且商纣王重用了周昌的儿子,其中最光鲜的是伯邑考,伯邑考成为商纣王的“司机”,给商纣王驾车。这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岗位,因为不是你非常信任的人,你是不能够把他安排到身边的。这一段历史的真相是靠《周易》当中的内容破解的。比如说观卦,观卦里就记载了整个打探消息的过程。被困羑里的这三年(有人说七年,但是有可能是三年)时间,对于文王来讲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他从这里边出来了以后,就要开始翦商的大业。

首先我们要介绍一下,为什么《易经》对翦商非常重要?我们得知道《易经》的世界观。《易经》八八六十四卦研究下来以后,周昌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循环变化,这就意味着商朝的统治不是永恒的。商朝能够延续这么多年,没有人敢于推翻它,除了战力上的区别之外,还有宗教上的原因,而《周易》告诉我们说,它是可以被推翻的。文王研究清楚《易经》的世界观以后,在坤卦里边有一句话特别重要,叫作“含章可贞”。这句话过去都有很多模棱两可的解释,什么叫“含章”?实际上“含章”就是“翦商”这两个字,就是我们封面上这两个字。

翦商可贞,这是革命口号,意思是消灭商朝这件事情是可以占卜的。因为不能够写得那么直白,写得那么直白要命,所以写成“含章”,这个不是通假字,而是刻意的密码学,他把它改成了“含章”。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以后,是什么东西促使了翦商行为的发动?这就要谈到伯邑考之死了,这件事情是非常残酷的。周文王从羑里的囚禁中被放出来以后,见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这个人就是姜尚。姜尚这个人实际上应该叫吕尚,因为他是姜族吕氏,他应该叫吕尚。吕尚本来是俘虏,他也是羌人(你看他姓姜,他是羌人),但是他被抓到了殷墟以后,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没有被杀,然后商人让他工作,让他负责屠宰场,在肉铺里边宰牛、宰羊。

而且吕尚和周的关系肯定不好,因为他们都是被周人抓了送过来的,所以他对周文王没有什么好的态度。但是吕尚这个人很重要,因为吕尚是一个连接器。各位能想到吗?他在这儿剔剥这些肉,离商朝的王族很近,所以他非常了解商人的行为,非常了解商人的内幕。同时他又是羌人的首领之一,所以他又能够联系到羌人,这个人其实非常重要的。《易经》当中的睽卦记录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场景,就是周文王来到了肉铺,然后走到肉铺里边,一路走过去,被人不屑地对待,但是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竟然结婚了,有一场婚姻。这个婚姻就是周发娶了邑姜。邑姜是姜尚的女儿,而这个邑姜的邑字很明显是来自伯邑考的邑,所以邑姜之前是嫁给了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但是因为伯邑考被杀了,所以他的弟弟周发就娶了自己的嫂子。

周发跟邑姜结婚代表着两股力量的结合。大家都想推翻商,但是仅靠周人微小的力量是不够的,他需要联合羌人,并且在殷都里边得有内应,所以他跟姜尚的结合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伯邑考是怎么被杀的?其实是因为发生了一件好事。纣王说:咱们和解吧,你也释放出来了,那么这样,我把你封成周方伯(周人不可能被封侯的,被封侯的一定是殷商一族的人,像崇侯虎就是侯,而周人是外族,所以周人最多被封成伯),那么为了庆祝咱们今天如此和平的一个大典,是不是应该找个人祭祀一下?用一般的人祭祀没有诚意,你的长子我觉得不错,你也喜欢,我也喜欢,因为你的长子是我的司机,是咱们俩之间的连接器,所以这个人对咱们俩都很重要,把他杀了。整个宰杀的过程都被记录在艮卦当中,艮卦当中的卦辞记录了割下哪块肉,然后怎么样去剁成肉酱,做成肉酱以后分发给所有的人吃。

这就是伯邑考被杀的过程。这件事结束以后,周人还能忍吗?所以等周昌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回到周地以后,立刻“文王受命”。什么叫“文王受命”?就是周文王说:“我也收到了上天的启示,上天告诉我说权力给我了,不归你们了。”文王的这一系列改革是很厉害的。首先,建立羌人盟军;然后,实行太公阴谋。太公就是我们说的姜尚,姜尚给他做军师,有大量的这种准备,再加上姜尚能够联系起来那么多羌人。你想,周人为商人卖命也有一百多年了,杀了那么多的羌人,羌人难道不恨他吗?但是周举起了翦商这杆大旗,这些羌人都太落后,根本没机会翦商,但是如果加入到周人的翦商大军来,是有机会的。

所以周文王把这些羌人的盟军聚集在一起,然后投身上帝,说上帝给了我一个指令,我现在要当王了,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名字——文王(这个名字不是死后的庙号,是他给自己定的名字),我就是文王。过去大家认为翦商大业是周武王完成的,文王没有做什么事,其实不是,文王最重要。文王在受命以后连着打了五场大仗。受命第二年伐犬戎,把犬戎先征服;第三年伐密须国,也就是密国;第四年灭黎国;第五年灭邘国;第六年灭崇国。你知道灭崇国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灭掉了崇侯虎这个国家,崇国是一直压迫在周人之上的,是代表着商人来统治周人的,这里边肯定血债累累,最后周文王把崇国都灭掉了。文王在灭掉崇国之后的第二年去世。

很奇怪的一件事是什么呢?周文王打这么多的仗,连崇国都灭掉了,殷商没有任何反应,商纣王根本不管,没有任何反应。为什么?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整个国家已经腐败了,这个国家瘫痪了,所有的贵族都跟他不是一心的了。周人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军事院校,比如说我们知道的辟雍、灵台,这些地方实际上就是周人的王族子弟训练的地方。到了武王时期,他们慢慢地迁都到了今天西安的西边,我们叫丰都镐京(过去叫丰,后来叫镐京)这个地方。接下来就到牧野之战了。牧野之战的时候,周武王是非常紧张的。

周武王多次做噩梦,他觉得自己打不过商朝,因为人家确实太强大了。他先来了一次会盟,大家知道河南今天有一个地儿叫孟津,陕西跟河南之间有个地儿叫孟津,这个孟津其实就是盟津(会盟的“盟”),那时候就定下这个名字了。在这个地方周武王进行了八百诸侯会盟,把八百诸侯全部汇集到盟津这个地方,然后武王问:“纣可伐矣?”底下的人说:“可伐。”这时候武王突然说:“女未知天命,未可也。”所有的诸侯说“纣可伐矣”,可以伐了。但武王说:“你们不知道天命,还不行,撤。”会盟了一下以后撤了。撤了之后又过了两年,到公元前1046年的冬季再次集合,这一次集合就是我们讲的叫“我武惟扬”,牧野之战打响了。

过去我们以为牧野之战是一场非常大的战役,觉得会死很多人,因为是两个大国之间的争斗。《史记》的《周本纪》里记载,周军的总兵力为四万五千人,战车三百辆,和战车协同作战的“虎贲”有三千人。然后在癸丑夜间,盟军抵达殷都南郊的牧野,就等于已经打到了安阳的郊外了。“武王先是左手执黄(铜)钺,右手挥动白色牦牛尾(白旄,统帅的号令旗),说:‘西土之人,远来辛苦了!’”这些人统称西土之人,因为都是从西边打过来的。“紧接着,武王一一点名麾下的盟友、将领、军官,直到‘百夫长’,命令他们:‘拿起你们的戈,连接好你们的盾牌,立起你们的长矛,现在,我要立誓!’”他立了一个宏大的誓愿,这个誓愿就是说,你砍一下不行,砍两下不行,今天是七下、八下要一直砍下去,一直杀到底。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尽力,咱们今天谁都别想活,这是最后一场要拼命的大仗了。文献中还记载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武王宣誓完毕,即将入列的时候,袜子带脱松了,就是相当于咱们今天鞋带开了,然后周围侍立者无人上前,是武王躬身放下钺和白牛尾,然后自己系好的。周围人说:“我等不是来帮人系袜子带的。”所以大家听出这个关系了吗?羌人跟周人的这种合作是建立在唯一的目标之上——灭商,我不是你的臣子,你的袜子带松了跟我没关系。然后就开始打仗。根据《史记》记载,商军的总人数七十万人,这一数字明显过高,不可能有这么多的人,但是也肯定比周的人要多得多。

“武王的第一个行动是派他的岳父兼老师和战略阴谋家‘师尚父’吕尚‘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什么意思呢?谁做先锋官你们知道吗?白胡子老头姜子牙,姜子牙突然之间抛掉了所有的阴谋,一鼓作气地冲向了敌阵,而且是步兵,老人家是跑过去的,就这么跑过去打。很多人觉得姜子牙的形象应该是指挥,但实际上到了这个关键节点,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玩命,所以姜子牙一个老人家玩命地冲到了第一线。就在姜子牙和敌人接战之前,武王的战车已经超过了他。武王身先士卒,那时候武王四十来岁,身先士卒,带着部队冲杀过去。大家认为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甚至很有可能是飞蛾扑火的战斗。“但商军阵列却突然自行解体,变成了互相砍杀的人群。或许是看到周军义无反顾的冲锋,商军中的密谋者终于鼓起勇气,倒戈杀向纣王中军。接着,西土联军全部投入了混战。

”这时候有一个词叫“商庶若化”,就是整个部队像化掉了一样。后来的《诗经·大雅》里边记载这一天叫作:“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从此第二天的清晨被周人称作清明,我们把早上叫作清明。然后纣王逃回了宫殿,回去以后自焚了。过去人们认为纣王自焚是走投无路了,其实很有可能是纣王做最后一搏,他想要用自己的身体焚烧祭祀上神,然后让上帝帮助他们,所以这是他最后的宗教行为,他把自己烧了。在他死了以后,两名宠妃也上吊自杀,就是我们说的妲己,还有另外一个妃子。是不是自愿的不知道,很有可能是被杀掉的。然后(化解纣王自我献祭)这个仪式怎么进行呢?“武王在战车上对着纣王尸体连射三箭,然后跳下车,用‘轻吕’短剑砍杀尸体,最后用铜钺斩下纣王人头,悬挂到太白旗之下。

”然后对纣王的两位妻子也是一样,射箭、砍头,然后将头挂在旗子上。他们从监狱里边释放了商人的贵族,这里最为显赫的就是箕子。箕子跟武王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对谈,来决定商人最后的命运。商人应该怎么处理?一个小国占领了一个大国,接下来怎么办?牧野之战只打了一天就结束了,然后武王进行了他人生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人祭的大典。这个祭祀结束以后,周武王让武庚(纣王之子)来管理商地,同时设立三监。这个三监就是我们说的管叔、蔡叔、霍叔,这三个人(文王的儿子)都是周武王的弟弟,让这三个弟弟来负责做三监。后来在周公旦上台以后,就发生了三监之乱,就是这三个弟弟不服了,这是后来的事了。接下来到周公时代,这是非常值得歌颂的一个时代。为什么孔子那么崇拜周公?孔子说:“吾不复梦见周公也。

”整天做梦都梦见周公,因为周公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首先他平定了东方的叛乱,就是三监之乱,周公大概用了五到六年的时间平定。然后他发现商人不好管理,叫作顽民极多。什么叫“顽民”呢?就是商人固执地信奉他的那个上帝,依然找到机会就要杀人祭祀,他干个什么事还是要祭祀。这个让周公非常生气,周公说不能杀人,那怎么办?拆分。把整个殷都都全部推平,不让住了。不让住迁到哪儿去了呢?新建了一个城市,叫洛阳,把这些人迁到洛阳去,然后给这些人更好的税收政策,让他们都到洛阳去安家,就把商人全部安置过去了。接着还有灭教,灭教就是把殷都这个地方所有跟宗教有关的东西全部挖出来熔化掉,周公认为这段历史要在史上消失。所以,千年前的人反而不知道这件事,司马迁反而不知道这些事,这些事是通过现在的考古给挖出来的,而当年周公把它全部封存了、不要了。

但是周公不能够消灭《周易》,《周易》里边藏的那些密码是他爸爸做的,这个东西不能够消除。周公拆分殷都以后灭教,然后把这些人搬到洛邑(洛阳)。你会发现周公在讲话的时候已经不提上帝这个词了,他有时候会含糊地用到一个概念——“天”。他用得更多的是德,在德不在天。我们统治主要是看道德,看对老百姓的福利,而不是看是不是有一个所谓的“上帝”赋予你这样的权力,所以周公很明显要理智得多。后来的商人主要被分在两个国家,一个是卫,一个是宋。卫、宋这两个国家的商人比较多。孔子是宋人,实际上孔子也是商人之后。同时,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就是建立真正的封建制,大概分封了16个国。而且周公开始推行跨族婚姻,鼓励民族融合,实现了整个西周270多年的和平。

所以孔子为什么讲“吾从周”?前三代那么多的规矩,但是我更愿意跟从周朝,因为周朝文明,周朝礼治,周朝人文,周朝更关注具体的每一个人的生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继承了周公的传统,然后让整个中华民族走向一条文明的道路。我看大家听到这会儿都长舒了一口气,终于从那个血腥的时代当中走出来了。你能理解周公的这个变革的意义有多大?在这本书的结尾,作者说:“概而言之,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神权退场(就是我们不是被神所指挥的,而是德,德性很重要),这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战国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贵族退场,这让中国的政治过于‘早熟’。

而在其他诸人类文明中,神权和贵族政治的退场,都发生在公元1500年之后的所谓近现代时期。”我们老说中华文明是一个早熟的文明,早多少?差不多早了近两千年。“周公和孔子的努力维持了两三千年,直到考古学家的铲子挖出夏、商遗址,被‘六经’等古文献掩盖和误读的历史真实,才得到重新诠释与复原。”我们被考古学改变的认知,不止是翦商。谢谢大家,我们下本书再见。

来自樊登读书

 

发表评论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