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4 次浏览

《隔代养育》-樊登讲书

读完本文约需34分钟,给新一代祖父母的科学育儿指南。

人生如海,好书是帆。今天我们讲一本特别可爱又很实用的书,叫作《隔代养育》。我相信这个问题在很多家里都是一个大事,它不是一个单纯的中国问题,全世界都有隔代养育的问题,包括澳大利亚、英国等,他们隔代养育的比例其实蛮高的。

但是区别是什么呢?就是隔代养育的时候,祖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这本书开篇就告诉大家,如果一个礼拜里的1~2天由祖父母来参与养育的话,那么对祖父母的身体健康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超过5天都是由祖父母来养育的话,这会对祖父母造成压力和负担,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在中国,我觉得更多的情况可能是孩子和祖父母一直生活在一起,祖父母可能是一周7天都在参与孩子的养育过程。这的确会比较累,我们需要相互的体谅。

这本书的核心就是祖父母的学习和成长。我们讲过《家庭的觉醒》,你听过就会知道,不是我们要改变孩子,而是孩子要给我们带来改变。那祖父母都六十岁、七十岁了,还有改变的可能性吗?如果你了解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孩子在0~5岁的发育过程,我相信由于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他们也能够跟着一起成长。

隔代养育有几个原则,第一个就是父母对祖父母的理解和帮助。我们要知道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不如我们那么强壮,所以我们需要对他们有更多的感激之情。同时,祖父母要学会尊重父母的决定,就是家里真正对于养育这件事说了算的人,应该是孩子的父母。所以,决策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什么叫决策的一致性呢?就是当孩子发现祖父母和父母之间,父母双方之间,或者是祖母和祖父之间,产生了不同的意见的时候,孩子会利用这个空子去构成大人之间的矛盾,然后他们会获得更多玩耍的时间、吃更多的甜食等等。所以,大家保持一致性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第一章,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早期发展。我有一次坐出租车,那个出租车司机认识我,他就问我,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我说,3岁以前你要下功夫。然后这个司机就笑了,他说3岁以前他什么都不懂,你跟他说什么?他嘲笑我,觉得我说的没有道理。实际上很多人忽视了孩子在0~5岁时大脑发育的重要性。0~5岁的时候,孩子大脑的发育对于他后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好多家长觉得5岁以前你跟他别讲那么多道理,到时候送到学校里边再学吧。但等送到学校里边的时候,孩子就已经产生了学习的障碍,因为他的大脑可能被家长施加了过大的压力,或者因运动不足而导致大脑神经元连接不够,他的学习会遇到困难。

所以我们在这本书里边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祖父母如何跟父母配合,让孩子在学龄前,也就是5岁以前,能够充分、完善地去发育自己的大脑,建立足够丰富的大脑神经元连接。我们所有的教养其实都是围绕着孩子的大脑展开的。有人说基因很重要,不同的家庭基因不一样,学习成绩不同。其实基因不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这是现在科学发展后研究的结果。因为所有的基因都有一个表达的问题,比如说有一个人他有着内向的基因,但是可能这个内向的基因在他的生活当中没有得到表达。表达是从哪儿来的呢?

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如果这个孩子从小生活的环境很开朗、很愉快、富有善意,他这个内向的基因很有可能根本就不表达。因此有一句话叫作“基因负责上膛,环境扣动扳机”,这个所谓的“环境扣动扳机”就是指我们的生活环境决定着基因的表达状况。大脑内部连接有一连串的数字,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念一下,因为这个数字是相当震撼人心的,你们就知道0~5岁的时期对于孩子有多么重要:“大脑在宝宝出生时就有超过1000亿个神经元,……当你的孙子、孙女接触到大量的生活经验时,连接的神经元数量将迅速增加,大脑结构也将变得更加复杂。在孩子1岁时,脑容量会翻一番,新的连接以每秒超过100万的速度形成。”就是你要知道,你跟孩子互动的时候,每一秒钟他的大脑当中就会增加100万个神经元连接。“在个体成年早期,大脑将拥有超过100万亿个连接,其中有90%是在5岁前发育完成的。

在25岁以前,大脑依然存在着活跃的变化。”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祖父母参与养育的这个阶段特别重要了吗?一般祖父母的退出都是在孩子上学以后,在祖父母参与的0~5岁的过程当中,孩子将完成大脑90%的神经元连接数。萨提亚当年就讲过,大人没法教孩子,大人只能够给孩子创造学习的环境,因为大人根本教不了孩子。孩子在3岁以前所学到的信息量是今后人生的总和,我们通过神经元连接就能够看得到。“婴幼儿的大脑对于感官(包括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嗅觉、体位和平衡)、说话声和运动感觉的刺激非常敏感。此外,在宝宝出生后的前几个月里,必须给予他关爱、安全感和照顾,这样他才能建立起情绪发展的最佳途径。这段时间通常被称为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很多祖父母有一个很奇怪的理论,说孩子哭的时候不要抱他,因为孩子哭了你就抱他,他会养成习惯,会老是哭。

实际上这是错的,因为当孩子哭了你却不理他的时候,孩子的安全感会下降,安全感下降的孩子哭得会更厉害,因为他没有别的办法。小孩子在襁褓当中的时候,他没有任何别的办法能够保护自己,只有通过哭喊把这种痛苦投射在你的心里,你才会去照顾他。因此,哭喊是小孩子唯一的方法。这时候他需要的是即时的反应,哭了以后就有人立刻出现,他才能够相信这个环境是可信的、安全的。“有趣的是,从儿童2岁开始,大脑不仅仅建立连接,还执行‘整理’功能,通过‘修剪’,清理未使用的大脑连接。这一过程可以消除不活跃的神经元,从而提高大脑网络运作的效率。2岁时形成的神经元,将有多达半数在10岁时被清理。这就是为什么与学龄前不学习新语言的儿童相比,接触多种语言的儿童更能在外语学习上达到类似母语的水平,负责语言习得的神经通路被经验‘激发和连接’后,并不会被剪除。

”小孩子如果希望能够把一个语言学到母语的水平,那肯定是越早接触越好,甚至有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德语加法语加英语的环境下,三门语言他都可以融合,甚至还能创造出新的词汇。但是大家也不用焦虑,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讲,讲好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等他到小学、中学再学英语,或者再学德语,只是不达到母语的水平,但是够用是肯定没问题的。大家千万不要过于焦虑,这只是一个科学上的研究。

大脑发育有如下几个阶段,我们来看看这个相应的标准:0~6个月的时候,大脑要发育到通过自主反射刺激感官和运动,那么关键的技能就是翻滚,还有把头抬起来,就是头部的控制,这是0~6个月要做到的;6~8个月的时候,大脑要能够感觉刺激运动,所以这时候他要学会腹部贴地,缓慢地爬行;8~14个月的时候,他应该学会攀爬,蹑手蹑脚地移动;12~18个月的时候,要学会行走,这个时候大脑的发育就是运动能够刺激感觉;18~24个月的时候,也就是1岁半到2岁的时候,他的大脑要能够平衡和姿势得到改善,就是他能够修正自己的姿势,能够找到平衡,这时候他的动作需要能够双手悬挂,能够跑步;2岁到2岁半的时候,运动有助于加深儿童对自己身体、空间和时间的理解,那么他需要跳跃、左右腿换着站立,每条腿保持平衡1~2秒;2岁半到3岁时,他要开始说话,惯用手开始发展,单腿站立能够超过5秒钟,眼球运动控制,控制眼睛平稳地移过身体中线,掌握2~3个单词的短语;3~4岁的时候,孩子要能够开始形成复杂的运动模式,熟练地接球和投掷,跳跃,熟练地握笔,握笔就代表着精细的动作控制;4~5岁的时候能够读写、跳跃、齐步走,画一个完整的人,完成4~5个连续的指令。

这就是一个孩子在5岁前大脑发育的一些基本的标准。这里边有一个逻辑,就是运动让我们大脑有了思考。大家读历史的时候你会发现,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很多皇帝因为宫廷争斗被圈禁在一个小院子里,最后长大了变成傻皇帝,为什么?没有运动。当小孩子没有运动的时候,他的大脑得不到发育。因此祖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跟孩子一块儿玩、一块儿运动,带领他去探索这个世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绝对不是为了锻炼他的肌肉,而是为了锻炼他的大脑。因为运动和大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婴儿时期到幼儿时期,是一个自主模式替代自发反射运动模式的过程。就是婴儿是反射模式,但是你慢慢地要达到自主模式,你要能够用大脑来控制自己的身体。这个过程当中,重复与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就是照顾者的责任。接下来这一章,我们讲陪孩子运动。

5岁以下的孩子,每天需要3~5个小时的运动。这不是一个竞赛,因人而异,但基本上在3~5个小时左右。对于祖父母来讲,这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挺累的,带孩子是很累的一件事。孩子控制身体有一个规律,就是首先要学会控制大肌肉,才能够学会控制小肌肉。因此你别小看跑、跳、单腿站立这些动作,其实跟他写字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他的大肌肉没法得到控制,他就无法学会控制小肌肉。所以从控制身体,到控制铅笔,到能够在椅子上坐定,能够专心地学习,这些都跟童年时期足够量的运动是有关的。这个动作技能也有一个进度表,我觉得这个进度表是可以对照着来看的。动作技能发展进度表从下往上,就是从小时候到5岁,首先是腹部蠕动反射,然后腹部贴地爬行,就要经常把孩子翻过来腹部冲下,趴在床上,这个过程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千万不要看孩子趴在那儿觉得可怜,老是仰着个头,这对他的身体是个锻炼。然后四肢爬行、行走、快速移动、双脚跳、单脚跳、快走、齐步走、跳跃、协调性的姿势控制、静坐、处理任务,最后做好学习准备。这是一个孩子所发展的动作的进度。什么叫婴儿时期的原始反射?就是被自主的动作抑制的反射。你发现婴儿经常会抽动,这都是原始反射,这大概是婴儿在12个月以内经常会出现的。那么要度过这个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锻炼就是俯卧。俯卧这件事,我过去其实也没太重视过,实际上俯卧很重要。“没有足够俯卧时间的宝宝,往往会在核心力量和姿势控制能力发展尚不充分时就进行坐立。这些宝宝的运动机会有限,可能无法完全抑制原始的反射反应。”就是帮他经常趴着,让他趴在那儿玩,抬着头跟你们交流,这能够有效地减少他身体的原始反应。

然后多运动,最好光着脚。科学家把脚叫什么呢?叫作宝宝的第二双眼睛,就是孩子的脚是有“眼睛”的,他的脚是能够摸索到这个地面的,所以最好是光着脚。鼓励他爬行,多运动。然后进行眼部的锻炼,进行眼部锻炼的时候,可以把一个东西从左边挪到右边、从右边挪到左边,让他转头、转眼睛。到了学步儿的阶段,就是要帮助他学会稳定地站立,当然光脚最好。到公园里边去,然后跟他玩一些手眼协调的游戏,这个我相信成年人都会做。然后到学龄前的时候,他会运动,骑自行车,光脚跑。然后跟他一起玩一些记忆的活动,比如说盘子里面放几个东西,然后拿走一个,问他哪个东西被拿走了、这里边少了第几个东西、少了哪个颜色的东西等等,这是记忆的游戏。还有配对的游戏,谁跟谁是一对、哪个跟哪个是凑在一起的,这种游戏的玩具也很多,也可以自己发明。

还有红绿灯的游戏,红灯停、绿灯行,然后现在是什么灯、现在可不可以过,大人跟孩子一块儿去玩这种简单的游戏。这是学龄前的时候能够促进孩子大脑发育的游戏活动。所以对于祖父母来讲,体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就是你能不能够每天拿出3~5个小时来陪着孩子折腾。当然这对祖父母的身体也有帮助,就是我们自己也要锻炼,让孩子也要有充分的身体运动,才能够促进大脑的发育。接下来第二件事叫行为塑造。这个是很多父母最关心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家里教出来的孩子没规矩,大喊大叫、哭闹、不遵守公共秩序;有的家里的孩子就能够听话,但是又太老实,可能也不行。行为塑造怎么做呢?首先我们要知道,这种情绪调节大脑的连接在孩子1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好多人觉得孩子在3岁以前都不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其实不是,1岁的时候孩子就已经产生了这种控制情绪的神经元连接。“情绪成熟、控制情绪反应的能力会随生活经验而发展。自尊、自控力和自信对行为和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想要培养这些品质,就必须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充分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守规则、知习俗、自立、自律、自控、倾听、与他人共处对情感发展很重要。若想让孩子成功应对日常生活的挑战,就需要尽早培养他们这些品质。越早开始这些重要价值观的相关教育,效果就越好。如果只是一味地想着孩子会在学校里学到这些技能,那你可能要大失所望了。”因为这不是要等到那个时期才要学习的,孩子学这些东西是在5岁以前。

像我以前讲的那些书,里面提到3岁以前就教会了孩子所有的这些行为模式。“孩子生活在充满爱、稳定、可信赖、可预测的环境中,其情绪能够快速地发展成熟。这种环境鼓励他们遵守规则,能够自给自足和独立,养成自律、自控性强、善于倾听等良好的品质。相反,若处于高压环境中,看护人更换频繁、不细心、态度恶劣,往往会让孩子产生行为障碍,导致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无法适应家庭、学校和其他重要的社会关系。”大家注意这里边有几个词很重要:可信赖、可预测、稳定的家庭环境。为什么我们说酗酒的父母,或者经常争吵的父母,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因为一个人喝了酒以后的状态跟正常状况不一样,这种巨大的反差和变化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还有很多父母是拿孩子撒气,高兴的时候对孩子很好,不高兴的时候对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推搡、冷落,这都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当一个孩子对于周围的环境无所适从,找不到稳定性和安全感的时候,他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该如何规范。所以你发现这个孩子没规矩,他只能够靠大喊大叫的方式来跟你争取,因为他觉得只要不争取,什么都得不到。所以稳定、友善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是很重要的基础环境。“当学步儿开始‘大发脾气’时,他们实际上是在确定自己生活中的界限,而关爱他们的成年人应该以支持和充满爱的方式帮助他们了解这些界限。不要认为孩子‘长大了就好了’,事实上,无论你在那一刻采取什么行动,都会对孩子的长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研究发现,如果儿童5岁时没有发展出控制冲动的能力,那么他在35岁时更有可能犯罪、吸毒、拥有不稳定的人际关系、社会经济地位下降、患上心理疾病、健康状况恶化。

如果你对孩子呵护备至,使用可预测、一致的规则,孩子就会很快理解界限,遵守规则,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发展自律品质和控制力。同时,你还能引导孩子学会倾听,举止规范。你不能假装关心,或者假装不生气、不高兴、沮丧或者‘受够了’,因为小孩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别在孩子面前假装,真诚地对待孩子。比如说我儿子小的时候,当他开始会用哭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时,我会非常耐心地、温柔地告诉他,哭闹没有用,因为你哭闹爸爸不知道你要干吗,你需要告诉我,咱们能说的话要说,我知道你心里不舒服,我知道你不高兴,等你好一点了,你跟爸爸说。所以他很早就会理解,这就是边界,哭闹不能够解决问题,我的爸爸是爱我的,我的爸爸愿意倾听我,所以我需要先不哭了,再来解决问题。

这就是用温柔的方式帮助孩子来设定边界。我们不是在跟孩子对抗,不是在跟孩子进行权利的争夺,而是由我们教会他边界到底在哪儿,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跟别人打交道。对于祖父母来讲这是一样的,祖父母有时候由于身体的疲惫,再加上对于脑科学的了解不够多,所以会跟孩子发生直接的冲突。要么溺爱,什么都听他的,没有边界;要么发生冲突,跟孩子吵架、打架,这个都不利于孩子了解这个社会的规则、家庭当中的规则。运动有助于情绪的缓解,所以需要帮孩子培养出良好的动机。各位知道什么叫动机系统吗?就是“我想干这件事”“我希望干这件事”“我主动地想探索这个东西”,而不是“我被逼着干这件事”。

很多父母要求孩子读书,要求孩子写字,要求孩子背英语单词或者跳绳,这些本来都是很好的事,但是父母的逼迫导致他失去了动机。各位请注意,失去动机会产生什么问题?如果大脑中的动机系统不活跃,压力激素就会被激活。成年人也是一样,如果被逼着加班,被逼着上班,你的压力激素也会被激活,从而导致焦虑、抑郁和攻击性。“著名神经生物学家和医学教授约阿希姆·鲍尔发现,行为不主动的孩子会寻找其他方式来刺激动机系统,如电子设备、垃圾食品和加工饮品(含有高糖分,人工色素和各种甜味剂),这些事物很容易使人上瘾。如果孩子没有得到‘治疗’,他们就会变得不耐烦和暴躁,表现得就像成年人正在戒毒一样。”这段话太重要了,在生活当中,大量的家长会找到我们来倾诉,说孩子怎么那么喜欢电子游戏。

你会发现喜欢电子游戏的孩子,绝大多数伴随着喜欢喝饮料,这两个东西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这两个东西会连在一起呢?因为它背后都有着一个东西叫作成瘾性。成瘾性的特点是动机匮乏,就是这个孩子在日常当中做事的时候都没有动机,他觉得自己的人生都被别人掌控了,做什么都是被别人逼的,他只能够从这些成瘾性的东西当中去获得持续的快感,这就是原因。所以一定要帮助孩子培养出动机,就是“你想干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计划”“好的,按你的想法去做”。就是让孩子知道他是可以做决定的,他是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的。这样孩子长大了不会有这么严重的成瘾性的问题,他玩电子游戏可以说放下就放下,饮料可以不喝。

这种孩子其实是完全可以培养得出来的。培养孩子的适应力,就是提高他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越高的孩子,适应力就越强。那如何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呢?就是在孩子做对事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告诉他这件事做得对,并且说为什么,这个孩子的自尊水平才能够提高。自尊水平提高了,他的适应力才能够提高。还有笑,开怀大笑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两三岁的孩子跟着祖父母,或者跟着父母一起遇到了一些事,哈哈大笑,很开心,他的体内就能够分泌很多的内啡肽,这些内啡肽是有助于他的情绪调节,有助于他更有乐趣地去探索,有助于他培养动机。所以,成年人可以陪孩子一块儿游戏、一块儿玩、一块儿开怀大笑。我们发现很多家庭缺乏笑声,可能在孩子3岁以前还有一些笑声,觉得孩子很萌,很可爱,把他当玩具这样玩。

你注意,那个不是你跟孩子一起开怀大笑,那个是我们很多家长笑孩子,觉得好好玩、好萌、好可爱,你把他当成一个小宠物、小动物。你在笑他,孩子并没有觉得好笑。我们最珍贵的事是你跟孩子互动,一起玩,你跟孩子一起哈哈大笑,这才是一个家庭里最健康的声音。所以,要用笑的方式去帮孩子促进内啡肽产生。如果孩子出现了很多所谓的不良行为,比如说孩子有暴力行为,喜欢打人;孩子喜欢盯着电子屏幕;孩子跟父母老发脾气、老哭闹。这种所谓的不良行为,很有可能是他大脑当中出现了“小故障”,他的大脑出现了问题,神经递质的分泌出现了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几个关键词:始终如一、富有耐心、快速应变。就是我们在照顾孩子的时候,我们的态度是始终如一的温柔,温柔而坚定。我有边界,也是坚定的,但是我始终是温柔的。然后有耐心,看到孩子做错的事,我能够有耐心地包容;做对的事,我能够有耐心地立刻指出来。好多家长在孩子做对事的时候,就会觉得“好了,终于不用说了”。

他忽略了这一步。其实孩子做对事的时候,也需要我们有耐心,赶紧去表达。孩子在对你产生需要的时候,你要能够快速反应,而不是对孩子冷战。我们见过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办法是不要理他,冷静一会儿再说。其实我们需要处理孩子的情绪,需要对他的情绪表达理解。他的要求你未必要满足,如果孩子一哭闹,你就满足他的要求,那孩子慢慢就会学会“只要哭闹,要求就能够满足”。所以孩子哭闹的时候,你未必需要满足他的要求,但是你需要认同他的情绪:我知道你很着急,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个东西,我能够理解。这就是认同情绪。未必一定要同意他的看法,可以等他情绪平复了以后,你们再商量、协商,在需要满足的时候给予孩子满足。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感觉-运动整合问题,现在很多人都在上感统(全称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能力,即人通过感官来获取外界感觉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做出积极反应的一种能力)的课。“在感觉-运动过程整合上出问题的孩子更容易给家庭带来麻烦。他们容易情绪低沉,觉得诸事不顺,十分挑剔,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享受和家人或者和同龄玩伴在一起的时间。输掉一局游戏则对他们不完整的自我概念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可能搅乱整场游戏;分享玩具或食物对他们来说也十分困难。他们习惯于凸显自己的重要性,所以很难替他人着想。因为他们的大脑反应与常人不同,所以他们对环境的感受也异于常人,他们过于敏感,容易受到情感伤害,不能应对日常状况,也不能应对新的、不熟悉的事。

由于不能及时理解现状,也不清楚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他们很容易变得非常焦虑。这种焦虑会让孩子像炮似的,一点就炸。”所谓的感觉-运动整合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你看这个孩子协调不协调,比如这个孩子能不能够拍球,能不能够跳绳,能不能够跟人玩打沙包、老鹰捉小鸡这些游戏。如果他的动作是协调的,证明他的大脑发育是健康的;而有的孩子把球拍不到一块儿,跳房子跳不到一块儿,这时候他可能出现了感统问题。紧接着,感统问题会带来的就是大脑小故障,就是我们的情绪问题。这里边除了运动之外,跟吃东西可能也有关系,我们在下一章会讲到脑肠的关系。那我们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应该怎么做呢?0~12个月的时候,对于孩子的求救、哭喊,我们要迅速反应,让他有安全感。我们的表情、语调、抚摸,将给他带来安全感。所以父母也好,祖父母也好,一定要温柔地对待孩子。

然后是一致性的模式,比如到了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吃饭,什么时候我们应该玩耍,孩子在越小的时候越容易建立这样的规则。你会发现孩子是特别喜欢规则感的,一旦有了规律,孩子特别喜欢遵守规律,这个比成年人要容易得多。但是很多家庭是在0~3岁的时候没有建立这样的规则,到了五六岁以后非得建立,你就会发现很困难,就会充满大量的矛盾。然后可以给他哼歌,唱儿歌,这是非常有效地能够刺激孩子大脑发育的方法。1~2岁的时候开始建立规则惯例。比如2岁的孩子喜欢动手打你、揪你的头发,孩子经常会喜欢这样做。这时候你不用打他、凶他、骂他,因为他不是故意要打你,他只是有那个习惯。转移注意力就好了,带他玩其他的东西,帮助他转移注意力。在孩子的生活当中,尽量少说No。

很多家长会说“不要动”“别摸”“别干这个”,你这么说对于孩子意义不大,因为他有好奇心驱使,他总想动。你告诉他不能动,不如告诉他哪些是Yes,哪些是可以动的。所以少说No,多找正确的地方,鼓励、包容。前两天我跟一个朋友聚会,朋友带了一个不到3岁的小男孩。一开始,因为在陌生人的环境中,他就藏在他爸爸的怀里边,还跟他爸爸打闹,大家也没什么办法。后来有个朋友说分散一下注意力就好了,给孩子拿一个别的玩具,他就好了。过了一会儿,那个孩子突然跟他爸爸讲话,说爸爸,我要上厕所尿尿。他爸就带他去尿尿。回来以后他爸就接着跟我说话,我说你别忽略了这一步,表扬他。他爸说表扬什么呢?我说,你就告诉他,你想尿尿的时候会告诉爸爸,这个很好,这样的话咱们俩配合得就很棒,你有什么需求,你要跟爸爸说。然后那个爸爸就赶紧学我这套,跟孩子说了一遍,孩子就很高兴。

就这么一点小小的动作,就让这个孩子学会了以后遇到问题别哭闹,跟爸爸说。这都不是我的孩子,但是我就习惯性地看到孩子做对的事就一定要站出来说,赶紧表扬。这才是真的让孩子能够找到安全感、找到自信心、找到自尊,同时建立起来行为规范和边界的过程。这并不难,只是我们很多家长习惯说No,习惯说不要做(比如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所以显得孩子是个熊孩子一样,你其实没有告诉他怎么做是对的。在1~2岁的时候,还可以带孩子多运动、保证睡眠,等等。在2~3岁的时候,孩子的好奇心开始爆棚,我们需要鼓励他探索。关于鼓励探索,我听过一个最离谱的案例,是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出去以后发现了一窝蚂蚁,然后他就跟他妈妈说自己想把蚂蚁搬回家,在家里边养蚂蚁。他妈妈想了想,说:“行!”最后真的给他弄了一个大玻璃箱子,把那个蚁窝整个端回去,养在玻璃箱里。

那个孩子从3岁开始养那窝蚂蚁,养到八九岁,不停地分窝。家里边养了大量的蚂蚁,孩子非常开心,每天看着那些蚂蚁生长,观察那些蚂蚁。这个孩子长大了以后相当了不起,做出了很多很棒的成绩,跟他妈妈关系又好,又阳光健康,各方面发展都很好。就是因为家长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在家里边用一个玻璃房子其实就解决了。所以,要鼓励他的探索,但是也要设定边界。还有创造更多的欢笑声,不要整天对孩子催促。好多家长喜欢说快来吃饭,别写作业了,或者别看书了,别玩那个游戏了,赶紧来吃饭。孩子有他的节奏,我们不需要使劲地催促他,让他有点掌控感,让他自己能够培养自主的动机,这个比按时吃饭可能更重要。

3~5岁的时候需要有规则,帮助他建立规则,也可以允许他参与独立的探索。在一个规则体系之下问孩子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建议,如果觉得需要改的话怎么改比较好。就是让孩子能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当中来,允许试错。学会反映情感,因为3~5岁的孩子已经会说话了,他会说很多话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时候我们要学会反映情感,这一点可以参考我们讲过的一本书,叫《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告诉他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我知道你现在很伤心,这就叫作反映情感。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句话,这一句话就是大多数家长会忽略的。因为很多家长都会跳过反映情感,直接讲道理。直接讲道理就意味着这个孩子是孤立无援的,这个孩子是没有人认同的,跟他讲道理实际上就是批评。

但是他需要的是有人认同他,需要爸妈永远是他的支持,希望爸妈能够理解他,能够认同他,这就是反映情感的重要性。然后多给孩子称赞,大笑。而且在3~5岁的时候,可以跟孩子建立时间观念。比如说嘟嘟学会不要迟到,大概就是在三四岁的时候,在他有一次没迟到的时候,我表扬他,说你这个就叫作不迟到,不迟到代表着对别人的尊重,很好!然后当孩子描述未来的时候,给他更多积极的肯定: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宇航员的话,我认为没问题,你要愿意的话你可以成为宇航员;那我想成为一个律师可不可以?没问题!只要你愿意学习,你将来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律师。孩子会有大量的想象,而我们很多家长喜欢说的话是什么呢?“就冲你这个不学习的样子,你什么都成不了。”“你要是不学习你肯定不行。”我们喜欢把一个积极的事说得非常消极,这种施加压力和消极的表达方式,并不能有助于他大脑的发育,而开心、兴奋、乐观才能够让他的大脑发育得更好,所以我们需要给他更加积极的未来。同时,保证他的睡眠。以上这是关于行为模式的建立。在我看来,这个真的是父母做得越轻松,效果越好。

如果父母在行为塑造的时候,老跟孩子打仗、老跟孩子吵架、老跟孩子歇斯底里地大发作,父母越累,孩子的行为塑造越困难。因为负面的情绪爆发会使他的大脑变得更加僵化,他不会建立更活跃的神经元连接。接下来这一章讲饮食。肠道很重要,我们的肠道里边大概有1500多种细菌。而且最有意思一件事是什么呢?我们总说的血清素、多巴胺这些神经递质,有一部分就是在肠道合成的。在肠道合成之后,通过肠脑轴再进入我们的大脑当中。用尹烨(华大集团CEO,“生命密码”系列作者)的话讲,就是肠子和大脑之间是有个“电话线”的,所以肠道的改善能够非常有效地改变头脑的状况。

现在孩子的肠道功能变得越来越不好,与以下因素有关:我们吃的东西中含有抗生素;母亲在分娩期间或产后服用抗生素;奶粉喂养增多;所有加工食品都含有添加剂和防腐剂;日常饮食中加工食品越来越多;抗生素、垃圾食品、化学品和毒素泛滥,导致人体的肠胃功能一代不如一代;受到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影响,尤其是在加热或微波时从塑料中泄漏的化学物质;还有饮食“过于干净”,不利于维持肠道细菌数量,也不利于儿童免疫系统的发育。

“研究发现,被诊断为自闭症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的肠道细菌数量和种类较少。肠道功能较差的自闭症儿童,症状更为严重。营养不良和肠道健康状况不佳的儿童可能会在学习上出现困难,表现出不良行为,无精打采,精力不济;或者完全相反——过度活跃。”所以,肠道对于一个人的大脑发育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个状况就是肠道渗漏。我们过去讲过的很多书里边提到过麸质,麸质不耐受、过多的糖分都会导致人肠道的渗漏。肠道的渗漏会造成睡眠不良、易怒、暴躁这样的状况。如果那些过多的糖分通过渗漏的肠道进入血液,让血液当中的糖分含量过高。很多青少年得糖尿病,其实是因为肠道的渗漏。好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给他吃太固定的食物,这是不对的。我们的食物问题,大家都能够看到的是,比如说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生活在一个塑料太多的地方,这是不好的。

我们也能够看到很多食物当中添加的东西,比如说防腐剂、农药残留,这个大家都能理解。但是我们容易忽略的是天然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因为天然食物也有化学物质,比如说水杨酸、胺、谷氨酸、乳制品、麸质,这是天然食物当中所蕴含的,架不住你天天吃。你天天吃一样的东西,那么这些化学物质就会变得很多,一旦过量以后,出现了比如说麸质不耐受、乳糖不耐受、水杨酸过多,这都会导致肠道渗漏,进而会影响我们的身体。还有食品添加剂的问题。这里边的办法是什么呢?

作者说:“阅读食物标签,避免食用含有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的食物。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和快餐,包括合成肉。一种食品越不新鲜,通常含有的添加剂和防腐剂就越多,营养流失的也就越多。(就是尽量不要吃罐头类的、储藏类的、腌制的,尽量吃新鲜的食物。)食用前将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仔细清洗一遍,不要只是在水龙头下简单地冲洗。大部分蔬果在采摘前被多次喷洒过防病虫害的化学物质,这些农药会‘粘在’食物表面。研究发现,去除新鲜食物中的化学物质的最好方式是:在3升水中加入1汤匙的盐或30克小苏打,将水果和蔬菜在其中浸泡15~20分钟,然后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还可以用水或柠檬汁来清洗味道鲜美的水果,比如覆盆子、草莓和蓝莓。”断奶后,孩子要多喝水。

不要让孩子拿饮料、牛奶代替水,孩子要多喝水。尽量避免孩子喝高糖、调味、色彩鲜艳的碳酸饮料和运动型饮料,提供适量的纯果汁。孩子如果能直接吃水果,那是最好不过的。但是也不要让孩子摄入过多的水果。这是关于饮食的部分,也是我们需要一块儿成长、一块儿学习的。接下来这个话题是睡眠。睡眠的重要性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了,因为大家都知道睡眠是一个大脑重组、整理的过程。有一个例子,有一次作者的孩子说,他白天骑单车,晚上睡觉也在骑单车。这是对的,因为睡觉的时候就是复盘、重新整理、学习。

我们小时候做题就经常会这样,白天一道题不会做,睡了一觉起来,会了,为什么呢?不是说你突然灵感来了,而是你在睡觉的时候,你的大脑其实在整理、在运算。这是重组整理,还有一个就是清洗。大脑在夜间会分泌脑脊液,这个脑脊液会对大脑进行清洗,把大脑里边产生的杂质冲刷掉。所以一个人如果长期不睡觉,会伤害到我们大脑的脑白质,长期缺乏睡眠,老了以后很容易得老年痴呆症。老年痴呆症现在有不断前移的迹象,有很多人四十多岁、五十岁就已经开始出现阿尔茨海默症的状况。那么一个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该睡多长时间呢?4个月以下,每天14~17个小时;4~12个月是12~16小时;1~3岁是11~14个小时;3~6岁是10~13个小时;7~12岁是10~11个小时;12~18岁要睡到9小时;18岁以上至少要睡到8个小时。

睡觉能够促进大脑的发育和学习,并且能够帮助我们减压,所以睡觉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孩子睡觉的时候一定要仰卧,尤其是婴儿,一定要让他仰卧睡觉。因为孩子身体会有抽动,他的神经是自主性地抽动,这种抽动会导致他半夜突然惊醒。有一个帮助婴儿能够睡得更好的方法,就是给他裹上襁褓,裹上襁褓以后他手脚就不动了,这时候他睡得非常安稳。但是醒来了以后,要把襁褓打开,要让他的手脚不受束缚。还有,婴幼儿如果打呼噜的话要去看病,因为打呼噜很有可能是扁桃腺肥大,这个会影响到孩子的呼吸。如果他在睡觉的时候长期呼吸困难,会影响到大脑的供氧和发育。所以孩子如果打呼噜,你不要忽视这件事。

在睡觉的时候,还会出现一个状况叫莫罗反应。莫罗反应是孩子的一种原始反应,就是孩子也是一个小动物,这个小动物也会趋利避害,也会保护自己,所以他也有一些保护自己、让自己生存下来的反应模式。这个莫罗反应如果出现的话,往往是因为孩子的压力过大。大家说,婴儿怎么会有压力呢?很有可能,你不知道,他可能头脑当中会产生很多的压力,比如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安抚等等。要减少这种过度的、身体的抽动反应,夜间突然大哭的莫罗反应,我们的办法是抚摸、按摩。另外,调整饮食让他的肠胃负担不要太重,也能够减少莫罗反应。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在于,这本书解释了尿床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我们小时候也尿过床,孩子们也尿过床,我印象当中嘟嘟小时候的尿床最多一到两次,非常神奇,他很少尿床。但是我们见过很多他同龄的孩子尿床,这是很普遍的一个事。

尿床的原理是什么呢?尿床是来自婴儿脊柱的格兰特反射。什么叫脊柱的格兰特反射?就是他有一种原始反射还没有消除。当一个孩子的原始反射消除了以后,就意味着他可以用自己的头脑指挥身体了,比如说能站、能爬,这就代表着原始反射在不断地消减。怎么检测这个格兰特反射呢?你让孩子趴在那儿,然后用一个手指,或者用一根钢笔(不要划破孩子),轻轻地沿着孩子脊柱的一侧滑下来,这时候如果你发现他的屁股会朝着这一侧挪过去,这就代表着他的格兰特反射还在。沿着右边滑,屁股朝右;沿着左边滑,屁股朝左,就代表他不受控,是格兰特反射在左右他的身体。格兰特反射只要还存在,这个孩子膀胱的压力就传递不到大脑,所以他就会尿床。那怎么能够减少这个格兰特反射呢?

办法其实也很简单,每天按摩他的背下部和臀部,帮他揉一揉,按摩;玩爬行游戏,爬行有助于臀部的移动,刺激和放松背下部的肌肉;让孩子反复翻身,从一边滚到另一边,把它当作一个游戏,并且询问孩子:“你能不能像鸡蛋、皮球一样地滚来滚去?”让他在床上滚;让强壮的人帮助孩子倒立,这有助于孩子伸展背部肌肉,而且孩子也喜欢上下颠倒的感觉;3岁以后,可以让他做一些躺卧的运动,例如,握着自己的脚,像翻过来的甲虫一样移动。拿手抓着脚,像翻过来面朝上的甲虫这样移动。最后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个我要提醒那些爱发脾气的家长:“尿床也可能是因为压力大或者缺乏安全感。关心孩子,让他们感到安全、爱和可信赖,保持生活规律和顺其自然的态度,都对孩子的睡眠质量很有帮助。”父母也很难,孩子一尿床就意味着大量的劳动——要晒被子、洗被子,会觉得很烦,所以很多妈妈就会焦虑、焦躁,孩子尿床以后就发脾气,有的还动手打。

你越羞辱他,越打他,他尿床越厉害,因为他的神经没法自主。他需要的是理解、关爱,然后一块儿想想办法,把这个事淡化,而不要强调。他的神经系统长好了,长大了,就很少尿床了,因为膀胱的信息就立刻传递到大脑了。这是关于睡眠的一些知识。接下来是语言和大脑发育。作者说,一定要远离高科技,也不光是远离手机,是远离高科技的各种玩具。现在很多人喜欢送玩具,送什么玩具呢,觉得光电的比较好,“滴答滴答”这么响的玩具,遥控玩具飞机等等,觉得很炫酷。科学实验证明,当一个孩子开始玩光电游戏的时候,他就很少说话了。

你们有没有发现,孩子在专心地玩那个能够哇哇叫的玩具车的时候,他就观察,他很少说话了。这是不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的。这部分我们讲过一本重要的书就是《父母的语言》,语言才是真正刺激他大脑发育的东西。而且DVD是不行的,就是有很多科学家实验,一组孩子由人来教他们学外语,另外一组孩子让他们看DVD来学习。结果发现教的内容一样,看DVD的孩子学不会。因为学语言的时候,建立连接需要反馈。你跟我说了,我还要跟你说,我跟你说了,还要看你的反应,我才能够学得会。所以,DVD这些音视频的节目不能够替代人的陪伴,这个相差很远。然后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帮助孩子建立关系、探索世界、产生推理能力、产生认知的多样性,最好的方法是阅读,读绘本。

好多家长抱怨说这绘本也太省事了,一页才十个字,就挣这么多钱。孩子忍受不了一页很多字,所以对孩子来讲,不同时期的绘本的设计是有科学性的,有可能这一页绘本就是一个字,下一页又是一个字,但是孩子喜欢,愿意看。所以父母给孩子阅读绘本,能够有效地促进他建立关系、探索世界等等。然后尽量不要玩光电游戏,玩具越原始越好,就是那些没有声音的传统玩具,用木头、竹子、石头做的这些玩具,越原始越好。光电游戏会阻碍孩子的大脑发育,会让孩子减少说话。还会有戴眼镜的问题,所以一定要限制孩子看屏幕的时间。在孩子0~3岁的时候,作者的建议是完全不看。0~3岁的时候,家里的电视就不要打开,孩子看不到这东西,看不到手机,看不到电视;3~6岁的时候,每周最多1个小时;6~12岁的时候,每周最多2个小时。这个要跟孩子商量,最好让孩子自主地制订一个这样的计划。

我记得嘟嘟小时候,上小学以后,他自己定的计划就是每天20分钟,这一周下来大概就是一两个小时,那他的视力就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所以要多跟孩子说话,多跟孩子玩传统的玩具和游戏,这是关于语言和大脑发育。接下来是作者最喜欢的,也是她专业擅长的内容,这一章就是听音乐、唱歌、跳舞。孕期的音乐其实也是很重要的,虽然我们不是倡导大家都要做胎教,但是我们知道最起码的一个原理,就是在怀孕期间母亲的肾上腺素水平、多巴胺的水平是会影响到孩子的。如果这个母亲在孕期的时候老跟人吵架、焦虑、痛苦、抽烟、喝酒,对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胎儿的畸形。所以孕期的时候,要让这个妈妈听更加舒缓的音乐,比如莫扎特这样的音乐,是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宁静与节奏感。然后孩子出生以后,自己给孩子演唱,就是父母或者祖父母自己跟孩子唱歌,保持节奏性、节律性。

带着孩子“咚咚咚”这样跳,这个会让孩子很开心、很快乐,而且他也会培养出良好的节奏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编一首歌跟孩子一块儿唱,如果你们家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把日常生活中说的话编成歌来唱;读一个绘本时,找一个熟悉的语调,比如“Jingle Bell Jingle Bell”这样的语调,唱这本书里的词,让孩子能够把节奏跟他所想要说的话结合起来。这都是很有趣的游戏,不要把它当作负担,就是开心、好玩、创造更多的欢笑。还有一点就是关于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问题。怎么样能够帮助孩子持续不断地去建立对于世界的好奇和想象?

我相信这是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能够拥有的东西。但是有一个秘密我要跟你们强调一下,你们知道好奇心会因为什么而减少吗?好奇心会因为压力而减少,好奇心最大的敌人是压力。我们见过很多家长特别喜欢强迫孩子做一些事,“鸡”娃,就是希望孩子比别人强,比赛要得冠军等等。这种过度的压力,会让孩子很快失去好奇心。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见到很多小孩儿小学的时候很听话、很优秀,被父母安排上各种兴趣班,学了一大堆的东西,到了初中、高中以后辍学(不学)了。因为压力过大,好奇心已经耗尽了。

有哪些方式能够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呢?时刻关注孩子,孩子希望得到父母和祖父母的关注;保持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尝试独立完成任务,即使只是一小部分;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在他们尝试接受或完成任务之后表扬他;认同他们的回答,采纳他们的意见;寻找他们建议或意见中“正确或恰当”的内容;不强迫他们做所谓“正确”的事,我们说所谓“正确”的事,就是父母认为正确的事,但其实未必,没有那么多一定的规则。这些东西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持续的好奇心。然后多进行户外运动,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可以经常带孩子去爬山、去森林、去湖泊。跟孩子玩“为什么”的游戏,孩子在6岁以前,遇到什么东西特别喜欢问为什么——“这个是为什么”“那个是为什么”,父母不要简单地讲“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或者“你别问我,我也不懂”,你就算不懂你也可以去查一下吧。

你买一些可以用来回答孩子问题的书,自己做点功课,看一看这些书。有很多家长喜欢买本书回去以后交给孩子,说你不懂自己看,《十万个为什么》看完就行了。那要你干吗呢?你应该看了这个东西跟孩子讲,这时候孩子收获的不仅仅是答案,还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对父母的尊敬和崇拜,这都是很重要的,能够给他带来自尊感,能够让他觉得自己被重视的东西。还有就是跟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一起做美术和手工。还有一招特别好,带孩子去参观父母的工作,把孩子带到父母的工作环境,让他看看妈妈是做这个工作的,妈妈每天在做什么。

孩子会觉得特别开心,因为他得到了尊重和重视。我们有很多孩子到十几岁都不知道父母是干啥的,因为父母从来不说。最后一章是关于买礼物。我们在给孩子挑选礼物的时候,要注意适合、安全、耐用。如果能够给孩子带来一些小小的挑战,就会更有意思。比如说,摇椅是很好的礼物选择,还有婴儿车、床、安全座椅。要禁忌的是那些小零件,有的玩具特别容易掉小零件下来,孩子可能会吞咽。不安全的东西一定要小心。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有节奏感的东西,比如说沙锤。你们有没有想过送孩子一对沙锤,沙锤是小孩子特别喜欢的礼物,而且他拿起来以后就能够一直玩下去。

作者说有一样东西永远都可以买,就是书,她说:“书,书,还是书。”在各种不同的阶段,可以给孩子买很多有意思的书。最后还提了一个很贴心的小提示,能够看出来这个作者真的是过日子的人。她说一定要保留收据,方便退货,因为很可能买回去以后孩子不喜欢。好的玩具是可以代代传承的,要买那些耐用的、安全品质高的玩具,这个孩子玩完了以后,下一代的孩子还可以接着玩,这就很有意思。因为我很久都没有讲过关于养育的书了,但当我讲《隔代养育》这本非常浅显又有意思的书的时候,我觉得是一种很好的回顾和爱的回忆。

我们又回顾了一遍孩子生长的过程,都是对于爱的重温或者预习,因为我们也可能会成为祖父母。我们每一个听这本书的人,你既可以是父母的角色,也可以是将来祖父母的角色,那么相互的理解、包容是很重要的,共同的学习、进步也是很重要的。核心是我们整个家庭都是一个生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孩子得到了养育和进步,参与养育的所有成年人也一样得到了滋养和进步。这就是我们这个健康的家庭所要追求的方向。谢谢大家,下本书再见。

来自樊登读书

 

发表评论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