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5 次浏览

《楼船铁马刘寄奴》-樊登讲书

读完本文约需35分钟 ,从一介布衣到乱世天子,走进战神刘裕的传奇生涯。

各位好,今天我们讲一本让人感到特别壮怀激烈的书,叫作《楼船铁马刘寄奴》。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感觉好像自己过完了一生一样。这是一本战史。什么叫战史呢?就是它的重点主要是写打仗。

好多朋友不熟悉刘寄奴,说他是谁?大家都听过辛弃疾的一首词,叫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边有一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里的“寄奴”说的就是这位刘寄奴。刘寄奴的本名叫刘裕,这个人是南北朝启幕之人。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三国、两晋、南北朝,从两晋(西晋、东晋)结束,到南北朝开启,他是这段历史的启幕之人。南方的朝廷叫宋、齐、梁、陈,他是刘宋的开国皇帝。

为什么这本书好看呢?我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才知道,刘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能打的人。很多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说:“能打的人很多,他比曹操能打吗?他比李世民能打吗?他比朱元璋能打吗?他比刘秀能打吗?”他比这些人都能打。为什么?这个作者作了一个比喻,他说,曹操也好,刘邦也好,朱元璋也好,他们的时代都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这个时代,你可以打败仗,在这儿打了败仗,你还能跑到另外一个地儿建立根据地,你还可以继续生存,你有很多次可以重新来过的机会。

但是刘裕所在的这个时代是板块之间的较量。南方是东晋,北方是燕和秦,在这几个大板块每一次的碰撞中,你只要输一次,就没有任何回头的机会。而刘裕这一辈子,从在北府兵中前沿阵地作战开始,到最后当上皇帝,他打仗没输过,从来没输过一仗。而且经常打的是以少胜多的仗。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是什么呢?北府兵是从京口过来的,没有马,北府兵中骑兵是非常少的。我们觉得在过去骑兵打步兵,就跟碾蚂蚁一样碾过去了。但是刘裕能够用步兵打败骑兵,所以这人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人。

那我们首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北府兵”。北府兵的驻扎地在京口。我们过去讲“京口瓜洲一水间”,意思就是京口和瓜洲间有长江隔着,京口就是我们今天的镇江,吃锅盖面的地方,有镇江香醋。为什么这个地方的人叫北府的人呢?因为晋朝八王之乱以后,衣冠南渡,很多北方人都扶老携幼地往南方跑。在京口这个地方驻扎的人,主要是从徐州和兖州这两地来的人(注:徐州刺史惯例带“平北将军”“镇北将军”等称号,他们的府邸简称“北府”),所以把这个地方这些能打仗的人叫作北府兵。

这个故事我们要从公元369年开始讲起。公元369年(那时候刘裕七岁),那个时候有一个曹操式的人物叫作桓温,桓温要开始北伐。刘裕当时七岁,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在刘裕刚刚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想把他扔到江里丢掉,因为那时候很多家里养不起的小孩,都直接被丢到了江里。结果他的姨妈觉得于心不忍,说:“你干脆把孩子给我,我这一个也是带,两个也是养。”他的小名就叫作刘寄奴,因为他是寄养在别人家长大的。他自己有两个弟弟。

那个时候南朝人习惯于袖手谈玄,没事就袖着个胳膊在那儿谈老子、谈庄子,国力越来越衰弱。后来桓温立了一些战功,有人向周围的人夸耀桓温的战功,你知道那些士大夫怎么回应吗?他们说,晋朝自有天佑,哪里有凡人的功劳。你看,这是玄谈的说法。他们认为这跟你们普通人的努力没有关系,有老天爷保佑。桓温喜欢打仗,整天穿着一身铠甲,有一次他碰到一个贵族,这个贵族就对他说:“老贼这身打扮准备干什么?”说他是老贼,问他这身打扮打算干什么。桓温说:“如果不是我打仗,你们哪有时间坐在这儿玄谈?”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氛围。

桓温很想北伐。为什么晋人一定要北伐?大家听说过“不见长安”那个典故吧。他们原本住在长安、洛阳一带,结果被人打败了,少数民族占领了北方,他们只好衣冠南渡逃到了南方。所以他们整天心心念念的就是如何北伐,回到北方去。当时桓温觉得自己的实力够强了,就沿着江往北方去,走水道(因为南方人主要是靠船出行)。

等到他们好不容易陆地行舟来到了河北的大平原,这时候就需要跟燕人打仗了。桓温到了前燕都邺城。邺城是什么地方呢?就在咱们今天的安阳附近(河北临漳),这个地方是前燕国的国都。在邺城摆开阵仗开始打的时候,桓温就开始犹豫,驻扎在那儿不敢进攻。大家说,你跑了这么远的路,就是奔着打仗来的,为什么不打呢?实际上我们后来就能理解桓温了,因为对方是骑兵,桓温带的全是步兵,步兵怎么跟骑兵打,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当时前燕国虽然害怕,但是前燕国的吴王慕容垂站了出来,他说自己愿意带兵抵抗桓温。两个部队一碰面,果然不出所料,桓温大败。慕容垂胜了以后回到前燕国,叫功高盖主——凡是燕国的那些贵族都姓慕容——他功高盖主导致的结果是他被人排挤和陷害。打了这场胜仗以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竟然被迫逃亡了。如果他不逃,就有人要杀他。于是他逃亡到了前秦,到了苻坚手下。

桓温失败了以后,回去驻扎在广陵(广陵就是今天的扬州)。京口、广陵那一带离得都很近,京口的百姓看到那些回来的船,发现将士们都阵亡了,船上只剩残肢断臂的伤兵。京口大恸,大家都纷纷招魂,在江上烧纸。桓温回到南方以后,又跟袁真打了一仗,两个人在寿阳这个地方进行了一场战斗。然后在371年的时候,桓温攻克了寿阳。

东晋的势力主要是荆扬对立——长江上游的荆州和下游的扬州,这两个州都特别大——荆扬对立保证了整个东晋的政治平衡。但是一旦荆扬都被一个人掌握的时候,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就会对司马氏的统治造成威胁。这时候别人给桓温出主意,说他现在地位不牢,又在北方刚刚打了败仗,为了他回来后还能够巩固自己的地位,他该怎么办呢?他该换皇帝,由他来操办皇帝的更迭。于是,桓温废了司马奕(不是原来的那个司马懿的懿,是另外一个奕),然后立了司马昱,就是东晋简文帝。

简文帝在位时间不长,后来病死了。简文帝的儿子司马昌明继位,就是孝武帝。孝武帝手下有三个辅佐他的著名的人物,一个就是“东山再起”的谢安,还有王坦之和王彪之,这三个人能够比较有效地制衡桓温的权力,所以东晋的权力还是归于朝廷的。

当时的晋朝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这个九品中正制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用人制度,它把人分成一品、二品、三品、四品。没有一品的人,因为一品是圣人,所以一品是空缺的。基本上你要想当个大官,至少得是二品,二品的人的出身要好。所以那时候为什么士族势力会坐大,就是因为皇权要讨好士族,士族势力就变得越来越大。如果你不是士族中的人,那就什么官都当不了。所以,九品中正制让民间像刘裕这样的人觉得没有希望。但是贵族们可以天天袖手谈玄,可以说点有的没的,到处唱歌跳舞,论诗词歌赋,靠这个就能够混得很好了。这是整个东晋朝廷腐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桓温到了建康(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是当时的首都),希望朝廷赐他“九锡”。各位知道“赐九锡”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要为禅让做准备。一般在禅让之前,要赐你九锡,这样的话你出行时的仪仗都会变得更加气派。结果没想到,桓温六十二岁身死了,没有当上皇帝,在桓温死之前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个时候,荆州、江州归桓家,扬州和兖州归谢家,所以东晋的权力是相对制衡的。

公元383年,桓温死后十年,这个时候刘裕已经二十一岁了。苻坚带兵驻扎在项城,各位知道这时候要发生什么了吗?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要发生了。苻坚投鞭断流,带着百万大军来了。因为苻坚已经基本把北方统一了,所以有源源不断的士兵在往前线涌。苻坚看着这些士兵,认为这些人都没机会打仗,都没有机会投入战场,因为南方的那些人那么柔弱,怎么能打得过自己呢?他觉得自己只要把鞭子往那江里一扔,江流就会被截断。所以他希望不战而胜,希望东晋早点投降。

等他驻扎在项城的时候,有一个间谍告诉他对方派出的是谢玄,谢玄的部队驻扎在寿阳。苻坚一听,觉得太好了,他就跟所有人讲:不许透露我的行踪,谁敢透露我的行踪就拔了谁的舌头。自己带着几千人连夜飞奔到了寿阳,他希望在寿阳这个地方决战。到了寿阳以后,谢玄说:这儿没法决战,我们在江这边,你们在江那边。你这样吧,你往后退一点,你给我让出个战场来,要不然我没法上岸,没法上岸怎么打呢?苻坚说可以。苻坚是一个战略家,是一个领袖,但是苻坚不适合打仗,打仗所用的功夫和治理朝廷所用的功夫是不一样的。

苻坚一听,认为人家这要求不过分,那就往后退吧,就带着士兵往后退。但是我们知道,古时候打仗没有咱们现在的通信设备,不能(拿着对讲机)说现在要求往后退300米。所以前面的人一退,后边的人就有点懵。等到谢玄的部队上了岸以后,突然之间就发动进攻,猛冲猛打,一边打还一边喊:“秦大败!”整个秦的部队开始溃逃,然后发生踩踏事件。

这里边最惨的是苻坚的弟弟苻融。苻融是大将,打仗很厉害,结果他在这个阵仗里被人从马上拖下来,砍了脑袋,脑袋被扔到天上。大家看到大将军的头都掉了,在天上乱飞,所以整个秦兵大败。于是就有了我们知道的那两个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秦军一路奔逃,让苻坚元气大伤。等他逃到项城的时候(就是他原来的大本营),他原来后边还有百万部队的人,回去发现人都跑光了。坏消息传得比马还快,那些人一听说前面打败了,就全跑掉了,项城都已经没有人了。他只好被慕容垂收留。

大家还记得慕容垂吗?那个燕国的将领。有人给慕容垂出主意,说咱把他杀了不就完了吗, 把苻坚杀掉,北方就是咱们的了。慕容垂说,我不能干那样的事,因为苻坚确实对我不错,而且我们燕人对于关中根本没有兴趣,你让我去统治长安,我没兴趣,潼关以西我不去,我就要河北地带。所以他把苻坚送回了长安,然后告诉苻坚,现在洛阳那边很乱,关外是乱的,我去收拾一下,因为洛阳那地方燕人多,我去可能比较合适。苻坚说,你去吧。你看两个人其实是惺惺相惜的,按理说苻坚不应该放他走,万一他在那儿造反怎么办呢。但是苻坚说没关系,你回洛阳去。

慕容垂反叛了,慕容垂的目的不是为了要侵占前秦国的地方,他就是为了复兴燕国。大家记得金庸先生写那个小说,里面有“南慕容、北乔峰”。这些慕容氏的人就是一根筋,心心念念地想把燕国复兴起来。所以慕容垂回到洛阳以后就反秦。这时候,不光是慕容垂在洛阳反秦,整个长安都造反了,这个地方既有鲜卑人,又有羌人,这些人一个一个都造反了,各种部队全部都造反了。

造反以后,慕容垂围攻邺城——他想打下自己原来的国都邺城。然后,鲜卑人、羌人围攻长安。晋军刘牢之(刘牢之是北府兵的将领,刘裕就是刘牢之手下的兵)也到了黄河以北。他们在邺城这个地方围的是谁呢?是苻丕,苻丕是苻坚的儿子。他们在邺城打得非常激烈,后来苻丕就找刘牢之说,咱们能不能短暂地联合?刘牢之和苻丕联合,差点破了邺城之围,但是很可惜,东晋朝廷对此不满意,把刘牢之调了回去,短暂的秦晋联合就破裂了。

公元386年,慕容垂终于占领了邺城,六十一岁的老将军成了燕王,这就是历史上的后燕。所以慕容垂结局也算是不错的,晚年当上了皇帝。

在长安地带造反的领袖叫慕容冲,是慕容暐的弟弟,就是上一个燕国皇帝、亡国之君慕容暐的弟弟。慕容冲长得非常漂亮,燕国灭国的时候,慕容冲和他的姐姐坐着车进长安,被苻坚一眼看中了。苻坚觉得这一对姐弟俩长得太好看了,就把这姐弟俩都收入了后宫。现在慕容冲造反了,而且还特别能打,围着长安。然后,羌人姚苌也叛乱(姚苌本是苻坚手下一个著名的将领)。

这时候,苻坚把慕容暐叫来说,你们这些人辜负了我一片好意,你们还是人吗,我把你们全部收留起来,对你们这么好,现在你们说造反就造反。然后慕容暐叩头如捣蒜,说:我错了,我来说服他们,我一定会劝好他们。苻坚想算了,也不是你造反,你回去吧。苻坚这个人就是宽宏大量。慕容暐回去以后写了一封信给慕容冲,说了什么呢?说做得对,而且今天我肯定是活不了了,等到我死的那一天,你立刻称王,我允许你立国。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慕容暐在不断地表忠心,实际上他还是跟燕人站在一起。

这一段就变得非常惨烈了。长安被围了很长时间,长安城里已经人吃人了,没有粮食。在这个时候,我觉得作者加入了一章特别妙的闲笔。长安里边人吃人,外边在打仗,每天都有大量的流血的事件发生,但是城中有一群和尚在译经,中国佛教史上非常著名的几部经典(包括《中阿含经》这样的经典),都是在那个时候在城中翻译的。这一动一静的两个画面真的很有冲击力。

这时候,苻坚通过一个迷信的手段算出五将山那个地方有机会,五将山在长安城西。然后他出城到五将山去作战,结果苻坚在五将山被俘,抓他的人就是他原来的手下——姚苌。羌人姚苌抓了苻坚,然后太子苻宏跑到了南方投靠了桓氏家族,就是我们前面讲桓温、桓玄他们的家族。

慕容冲占领了长安以后,想在长安这个地方经营。因为慕容冲很年轻就到了长安,所以他对长安是有感情的,他希望在长安这个地方经营一个国家。结果这些鲜卑人不愿意,鲜卑人都想回洛阳,想回我们今天讲的河南、河北这些地方。结果慕容冲就被杀了。慕容冲被鲜卑人杀了以后,鲜卑人东归,他们不要长安,走掉了。

苻坚被姚苌俘获了以后,姚苌就劝他说,你投降吧。苻坚大骂,坚决不投降,最后苻坚就被勒死了。而且苻坚被勒死的时候,连姚苌手下的羌人都大哭,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好皇帝,羌人也特别难过。姚苌封苻坚为壮烈天王,这是他的谥号,叫壮烈天王。

这都是前面几位大英雄的故事。据此我们就能了解南北朝到底是怎么样一步一步演化出来的。

公元397年的时候,孝武帝死,立了晋安帝,叫司马德宗。他有点傻,傻得连吃饭穿衣都不会。公元399年,桓玄统治着荆州和江州两州(注:桓玄是桓温之子),这时候他只有三十一岁,是一个很年轻得志的封疆大吏。

然后这时候,拓跋北魏在北方崛起。我们刚刚说的鲜卑人是慕容,慕容是一支鲜卑人,拓跋是另外一支鲜卑人,拓跋北魏在北方崛起。在扬州,孙恩的天师道开始叛乱,天师道叛乱是一场非常大的民间起义。

这时候,三十五岁的刘裕在刘牢之手下当兵。刘裕一直不愿意当兵,其实按照他的身份(他不是奴隶)是可以很容易混到部队里当一个军官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刘裕当兵的时间很晚,三十五岁的时候,他才在刘牢之的手下当兵。

公元399年十二月,在与天师道的一场大战当中,我们看到了刘裕的身影。刘裕的一个小队被天师道的上千人围堵,被砍到了路边的一个深沟里。刘裕周围的人全死光了,就剩刘裕一个人。刘裕拿着一把大刀,冲上这个深沟,朝着人群猛砍。天师道的人不是职业军人,都是一些趁乱起来造反的民间百姓,所以当他们看到这么一个不要命的人,拿着把大刀在这里边砍杀,上千人都害怕了,纷纷往后撤。所以等到援兵赶来的时候,援兵吓坏了,看着一个人在打一千多个人。刘裕的出场形式就是这么猛的。

那时候打仗是什么样的?刘裕是怎么从死人堆里边钻出来的?给大家念一下真正的战争是什么样的: “南方军队骑兵很少,陆战主要是步兵作战。两军相对时,士兵们排列成一行行紧密的行列(挨着,紧紧地挨着),在军官口令下向敌阵齐步前进。前排士兵都持盾,为自己和后排战友挡住敌人射来的羽箭,行进时必须保持肩并肩的严整队列。”挨着,不能有空隙,拿着盾牌往前走。

走到跟前以后,“两阵抵近时,前排士兵互相砍杀肉搏,伤亡倒下的士兵由后排的战友递补,以保证队列完整。花哨的武功在这里没有用处,因为队列里没有空间供人施展腾挪、前跳后跃。士气在这个阶段最重要,一旦队列被突破、分割,统帅的命令无法传达给各级军官,士兵也会与自己的军官失去联系,稍有惊慌、怯懦,都会使战阵在瞬间崩溃,士兵推挤开战友疯狂逃窜。” 各位听懂这个打仗的方法了吗?跟我们在电影上看的武术指导们指导的打仗完全不一样,电影里还有好多人比划。在这儿没有这些动作,就是士兵们拿着盾牌,面对面地扛住,我砍你、你砍我,看谁先倒,就这样砍,砍倒一个替换一个,就这样猛砍。

当年打仗的时候,刘裕就是站在第一排的士兵,他就是拿着盾牌在那儿猛砍的那个人,所以刘裕身上创伤极多。后来就有人考证,他打了那么多仗,有时候肚子都被人捅穿了,但是他为什么没死呢?那时候很容易感染,但他为什么没死呢?有人说,刘裕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得到过一些药,有一个高人传授给他一些金疮药,那个金疮药能够救命。他是从死人堆里面爬出来的,曾经多次受伤。而且这个人有一个优点,他不爱财,打了战利品就跟兄弟们分了,他特别聪明,甚至还曾经使用过空城计这样的计谋。

他的第一个作战对手就是天师道的这些人。天师道跟刘裕打仗,天师道永远打不过他。因为刘裕能够把士兵紧密地团结在一块儿,这就是职业军人的素养。所以对方的那些乌合之众就打不过他。天师道的办法是绕着刘裕走,刘裕在这儿,天师道就从别的地方走,去打京口。天师道的人主要靠船行进。

刘裕听说他们要去打京口,吓坏了,因为京口是他们老家,家眷都在那儿呢。但是刘裕没有船,他们只能徒步追船,走了五六百里的路。等天师道的人开着船到了京口以后,抬头一看,怎么又是刘裕,刘裕站在城头上。天师道的人根本没法想象这群人是怎么从陆地上跑过来的。其实刘裕只有千余人,他手下只有一千来兵马,对方有上万的天师道的徒众。不过,一看到他冲过来,天师道的人全跑了,还发生了踩踏事件。因为他打仗太厉害了,所以那些人一触即溃。

这时候刘裕被封为四品建武将军、下邳郡的太守。这其实是个虚衔,因为下邳郡没什么人了,下邳郡的人都快死光了。刘裕攻打了郁洲,在郁洲这个地方夺取了战船,他有了自己的楼船,才算是真正有了一些战斗力。

这个时候,晋朝内部发生了动荡,就是司马元显和司马道子之间发生了动荡。司马元显是谁呢?是司马道子的儿子。司马道子是当时的宰相,但是司马道子整天喝酒、不理政事。朝臣私下都喊他的儿子叫“小郎君”,小郎君愿意干事,他要伐桓玄。桓玄有反心,因为他的爸爸桓温就曾经造反过。桓玄在荆州,司马元显就联合刘牢之一块儿讨伐桓玄。他们说的时候很好,结果到了准备出征打仗的时候,司马元显竟然浑身颤抖到不能够出征,最后讲了一番话,说算了,不去了。这个仗根本就没打成。

桓玄说,他们既然要讨伐咱们,咱们干脆先去打他们。桓玄带着兵,从荆州往下游走。他们心里也打鼓,叫“麻杆打狼,两头害怕”。结果走到一半的时候,朝廷派来了一艘小船,小船上来了一个姓司马的贵族,说,宣旨,不许往这边走,赶紧回去,你这样是造反,要不然就要杀头。桓玄一听,高兴了。这帮荆州人说这个朝廷太虚了。他们直接把来使杀掉,一路杀奔了建康。

刘牢之向桓玄投降了。刘牢之这个人的问题在哪儿呢?他摇摆不定。如果他早听刘裕的话,跟刘裕在一块儿团结一致跟桓玄作战,那很有可能就保住了朝廷,成为功臣。但是他摇摆不定,再加上他没文化,他特别崇拜这些能够识文断字的文化人。所以刘牢之投降了桓玄,然后司马元显和司马道子被杀。

桓玄一上来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洗北府兵。因为你们手里边的兵权太多,对我的政权形成了威胁,桓玄就要把刘牢之调去另外一个地方。在古代,这就意味着刘牢之可能会被要了命,因为桓玄把他和他的部队分离了。刘牢之害怕了,马上就找他的部下刘裕、何无忌还有刘袭这些人讨论,说咱要不然现在造反?这些人说,你时机都失掉了,人家现在都做好准备了,咱现在怎么造反?现在造反肯定是个死,没法打。所以这些人都反对,反对的结果就是刘牢之在逃亡的路上上吊自杀了。这个人自己先把自己杀死了。

我们说的天师道的孙恩,他在征缴的过程当中也死了,他掉到水里淹死了。但是天师道说他没有死,说他化身为水仙走了。然后,天师道重新推出卢循作为天师道的首领。

桓玄这个人有才华。你在《世说新语》里经常能够看到很多关于桓玄的记载,这人是一个名士,有才华。但是他浮夸、奢侈、喜欢敛财,而且会出台一些特别没必要的规定。这个时候,刘裕被任命为中兵参军,这是一个直接执掌兵权的职位。然后桓玄被封为楚王,接着被封为相国,并且加九锡。接着,桓玄就篡位了,要求司马氏禅让,他建立了楚王朝。

在楚王朝的皇帝登基的当天,桓玄往那个椅子上一坐,直接把椅子坐塌了。这是一个非常不祥的征兆,皇位都坐不稳,都坐塌了。旁边有一个马屁精讲:“陛下福德过重。”福德过重,椅子无法承载。实际上是因为桓玄太胖,他是一个大胖子。

公元404年的正月,刘裕在朝廷之上受到了桓玄的接见。有人跟桓玄讲,应该早点除掉刘裕,因为这个人也是有思想的北府兵,要小心他。但是桓玄一直没有动手,为什么呢?“桓玄对这个中年军官总有种莫名的敬畏。刘裕身上有桓玄最缺乏也最羡慕的经历——战功,那衣服掩盖不住遍体的伤疤,打量人时先留心脖颈的不经意的习惯,都让桓玄感到隐隐的威慑。”你们遇到过这样的人吗?跟你见面先看脖子,因为他老砍别人头,习惯了。

接下来刘裕就起兵了。公元404年,刘裕在朝中觐见桓玄。公元404年的二月二十八号,刘裕就造反了。刘裕造反纯粹是一个民间行为,因为他不是贵族,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兵参军。刘裕联合了何无忌、刘道规(刘道规是刘裕的弟弟)、孟昶、刘毅、刘道怜还有臧氏兄弟等人(这些人在历史上被叫作“建义诸人”,就是起义的这些人),他们约定二月二十八号在建康、京口、广陵、历阳四个地方同时起兵。

他们其实没有太多的兵马,但是他们有办法。他们大声地喊道:“晋帝反正即位,要求诛杀桓氏。”因为桓氏是篡位,桓玄自以为比他的爸爸厉害,因为他爸爸六十多岁都没当上皇帝,桓玄三十多岁就当上皇帝了。问题是桓玄的根基根本不稳,是仓促当的皇帝。这边刘裕就喊了一声“晋帝已经反正即位了”。天下的百姓都是晋朝的百姓,大家一听,原来是政府的事,那不是造反,就回去了。所以他在京口和广陵起义都成功了,但是在建康和历阳这两个地方的起义没有成功。没关系,有两个地方起义成功就不错了。

刘裕任命他的同乡刘穆之为主簿。因为军队里得有个认字的人,他们这些武将都不认字,他们找到了一个秀才叫刘穆之,刘穆之愿意当主簿,成为他们军中萧何式的人物,管理刘裕军中的政务。

刘裕有千人战队。两个城市起义获胜了以后,四方来附的这些豪杰加在一块儿,也就凑成了千人战队。他们穿红色衣服,因为红色衣服是晋朝军队的衣服。桓玄篡位了以后,楚国行的是水德,水德是穿黑色衣服,就像秦朝一样穿黑色的衣服。而他们穿着红衣服,直接奔袭二百里外的建康。你想,从今天镇江到南京,二百里路,刘裕一路奔袭过去、跑过去。

在半路上,他们到了一个叫江乘县的地方,刘裕遇到了桓玄的两员大将,一个叫吴甫之,一个叫皇甫敷,这都是很有名的猛将。吴甫之跟刘裕就是硬对硬地碰,对方人多,刘裕也不管,反正我就这一千人,就拼,把吴甫之杀了。在跟皇甫敷打仗的时候(皇甫敷很厉害,而且人又多),刘裕已经打到没几个人了,被逼到一棵树下。刘裕背靠大树,拿着一把刀,跟那么多人决战。皇甫敷纵马提枪朝他冲过来,皇甫敷认为刘裕已经完了,他手拿把攥了,刘裕肯定死在这儿了,结果突然之间不知道从哪儿射来一支箭,一下子就射中了皇甫敷的头,皇甫敷从马上跌落下来。刘裕上前要杀皇甫敷的时候,皇甫敷说了一句:看来你真有天命。因为传说刘裕是要当皇帝的人。所以他说,你真有天命,拜托你照顾好我的家人。然后皇甫敷被杀。刘裕运气也很好,这一仗又赢了。这两仗赢了以后,他们就快到建康了。

桓玄在干吗呢?桓玄请了很多巫师在宫中做法,诅咒刘裕,想用这种方法把这些人都咒死。他还有两万楚军,但是打不过刘裕。刘裕顺风火攻,他们过来的时候顺风,于是决定纵火。你想,如果是顺风的状况,火一烧,对面的人眼睛都睁不开。所以刘裕用火攻往里边冲。

桓玄吓坏了,就要逃跑。桓玄手下有一个大将叫胡藩,胡藩拉住桓玄说,还没打呢,咱们还有两万多人,你不要跑,打一下好不好。桓玄说,走,赶紧打。结果他出了城,上船就往上游逃去,因为上游是他老家。桓玄要回荆州,他觉得那个地方是自己经营了很多年的地方,所以他赶紧跑回去了。刘裕就这样占领了建康,他只靠一两千人就把这事搞定了。而且他掌握了朝廷大权,被任命为徐州刺史。然后他让刘穆之负责整个朝廷的政务。这时候他还不算大军阀,但他算是帮东晋王朝反正的功臣。

桓玄回到荆州主要干了什么事?很好笑。你们知道古代的帝王身边都有一个人负责写起居注。起居注记录了皇帝说什么、皇帝把谁杀了、皇帝干了什么事……这些都要记下来。桓玄回到荆州干的第一件事是修改起居注,全部改成什么内容呢?全部改成他的决策是英明的,他是勇敢的,都是底下的大将不听话。他就负责做这个事。做完以后,桓玄身上还出现了很多因为小事杀人的暴虐行为,所以他离心离德,桓氏政权变得越来越糟糕。

桓玄每次打仗的时候,都会在他的大船旁边系一条轻舟。就是大家看过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大船旁边系的轻舟,轻舟是干吗用的?逃生用的。所以他的将士一看到那个轻舟就没斗志了,知道皇帝转身就要跑。所以桓玄的仗总是打不赢。

在逃亡的路上,桓玄遇到了益州的兵马。他以为益州兵会帮他,结果益州兵直接放箭,大量的箭射过来。桓玄因为身体极其胖大,躲不掉,于是两个宦官扑在他身上,替他挡箭,宦官身上中了很多箭。但是箭太多了,桓玄也中箭了。桓玄的一个小儿子趴在旁边哭,每有一支箭射在桓玄的身上,他的儿子就帮他拔出来,然后痛哭不已。最后他和他儿子都被杀了。这就是桓玄这一代枭雄最后的结局——被益州兵杀了。

同时,卢循(就是我们说天师道的那个新任的领袖)占领了广州。占领广州以后,卢循给朝廷上表,说自己愿意称臣。朝廷也没办法,更没法讨伐他,因为他的势力已经坐大了。朝廷就任命卢循为广州刺史。但是,这个广州刺史很明显就是一个造反分子。卢循给刘裕寄来一些礼物,是什么呢?益智粽。什么叫益智粽呢?这是广州的一种蜜饯,一种果子。为什么要给刘裕送益智粽呢?他的意思就是:你没文化,你都不识字,你要吃点这个才能变聪明一点。

你别小看这个卢循。卢循的祖先是三国时期很有名的大文学家卢植,所以他们家是名门之后,他觉得他是有文化的。但是刘裕也不甘下风,刘裕给他送去一些续命缕。续命缕就是一些彩色丝带,给它起个名叫续命缕。刘裕的意思是:你暂且苟延残喘,等着我哪天倒过劲来我就收拾你。一方赠益智粽,一方还续命缕。

刘裕这时候已经基本上把持了东晋朝政。当时朝中有三巨头(有点像凯撒时期的三巨头),哪三个人呢?刘裕、刘毅和何无忌,他们都是从北府兵里边打出来的将领,都封了公爵。刘裕是徐州刺史,刘毅是豫州刺史,何无忌是江州刺史。刘裕的弟弟刘道规管理着荆州。

这时候,我们把视角转到北方再看一眼。公元407年的时候,南燕有一个年轻的皇帝叫慕容超。慕容超是从长安逃出来的,但是他的家人都在长安,所以他跟姚兴讲,能不能把我的家人放了?姚兴说可以,但有两个条件,第一,你向我称臣,第二,把你那个乐队给我送过来。

他说的是太乐队。在这段历史中,太乐队的故事是非常令人震撼的一个故事。这个太乐队是西晋时候的乐队,公元311年的时候,整个天下大乱,这一支乐队被劫到了北方。现在已经是公元407年了,这支乐队已经传承了近100年了。就是这么一支乐队,跟随着每一个王朝更迭,而他们的子子孙孙依然一直在做乐队。这个乐队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当时最高级的娱乐活动。所以姚兴让慕容超把那个乐队送给他。慕容超想了想,说行。他就把这个乐队送到了长安,送到了姚兴。

到了公元409年,慕容超觉得很愤恨,觉得自己受了屈辱。他想了一个办法,他说干脆到南方再劫一帮人过来。所以,南燕到南方劫掠了一个城市。公元409年,南燕入侵东晋,劫掠了一些城市,把所有的人口全部带回去了,那时候主要是抢人,抢完人以后,分出2500人学乐器,就是希望再培养一个这样的乐队。

但是这个行为对于晋朝来讲是一个挑衅,意味着南燕入侵了自己。所以409年四月,刘裕北伐,也是走桓温那条路线。走到一半的时候,到了下邳这个地方,以前桓温是凿河道,用船往前走,但是刘裕不是。刘裕走到这个地方以后,突然之间让士兵弃船登岸,进琅琊城(就是山东的琅琊城)走山地。大家不明白,咱们有船,前面还有路,为啥不走水路要走山地呢? 各位不明白,但是刘裕把这事已经想得非常明白了。当年的桓温为什么打到了人家城下也没打赢?因为你打不过骑兵,而且就算你能打过骑兵,你就算打赢了,人家只要跑,你也追不上。慕容超只要上马开始跑,刘裕根本追不上人家,因为人家跑得快。所以他决定走山路,走山路的好处是什么呢?骑兵没法进山,骑兵在山里边跟步兵打仗没有优势。

刘裕从这个山路一直绕出去,绕到临朐这个地方(就是山东的一个县),在临朐这个地方决战。在这儿决战,(刘裕)无论输赢都有利。这里距离当时南燕的都城只有不到五十里地,也就是说,无论打赢打输,慕容超都跑不了,因为离得近,刘裕能够突然袭击慕容超。

而慕容超在这儿犯了一个错误,是什么呢?他觉得没关系,在哪儿打都行,因为我是骑兵,你是步兵,我还怕你吗?而且慕容超当时有数万骑兵,既有具装骑兵,也有轻装骑兵。而刘裕带来的几乎全是步兵。所以慕容超根本不害怕。双方就在临朐这个地方展开了决战。

为什么那个时候慕容超很自信?你看李广的那个时代,汉朝的人打匈奴其实不吃太大亏,因为当时步兵也能和骑兵打,原因是什么呢?没有马镫。在马镫发明之前,一个步兵在地上拿着一根杆子捅骑兵,是可以把骑兵捅下来的。但是当马镫被发明了以后,骑兵踩在马镫上,把长枪夹在胳肢窝底下往前冲,步兵根本挡不住。只要有一百个骑兵,冲散一千个步兵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且马还会踩踏。所以,马镫的发明是使得北方民族变得非常自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有了马镫以后,还有一个好处,人不用老是坐在马上,人受不了老坐在马上,屁股还会疼。有了马镫,你可以站在马上——踩着马镫就能站在马上。所以战斗力得到了大幅提高,每天奔驰的距离也增加了。因此,没有人认为刘裕有机会赢。

那刘裕是怎么打这场仗的呢?我们来看看这个临朐决战: “晋军有辎重车辆四千辆(就是拉装甲的这些辎重车),此时全部开到队伍两翼,一辆辆首尾紧密相连。朝外一侧的车厢上竖起了提前准备好的木墙,木墙不足就拉起布幔,成为保护在车阵外侧的一道运动城墙。驾车者在车上持槊而立,准备对付冲来的敌军。步兵在车墙中间以整齐的队列开进。骑兵则在车墙外巡视警戒(他骑兵很少,在外边巡视警戒)。这是刘裕迎击鲜卑铁骑的新创举。” “晋军步兵全军戒备,依托车辆的掩护,用弓弩、刀矛和鲜卑骑兵展开激战。燕军还在络绎不绝地开出城门、扑向晋军。鲜卑骑兵一次次冲击,都无法突破晋军的战车屏障,却纷纷被车间的晋军扯下战马砍死。” 各位理解了吗?他临时造了一座城墙。你的马再厉害,你能冲得过城墙吗?然后步兵在城墙的缝里砍他们,拿箭射他们,即便那马冲得再快,被城墙一挡也过不去了。

“晋军数量不多的骑兵也奔驰在军阵的外侧,和鲜卑骑兵交锋对刺。燕军步兵也列队冲来,与晋军正面展开厮杀。刘裕的二弟道怜、刘毅堂兄刘藩、伐蜀失败被免职的刘敬宣,此刻都率部与燕军混战在一起。” 这时候胡藩(还记得这个人吗?是桓玄的部下,投靠了刘裕)提了一个建议,说我绕到后边去偷袭他们的临朐城,因为他们的士兵都出来了,步兵骑兵都跑完了,临朐城空虚,我进去直接夺了那个城怎么样? 刘裕说没问题,但是你跑的时候要假装慌乱,别排列整齐地行进,这样过去会引起敌军的注意,你就像逃跑一样。因为每次打仗时,敌阵上都有人逃跑,所以这一群士兵像散兵游勇一样跑了,燕军也不理,认为他们是逃跑了。结果胡藩绕了一个圈,直接攻进了临朐城,在临朐城上升起了晋军的旗帜,刘裕这时候敲响了总攻的战鼓。

“燕军以为真有晋军从海路赶来,占领了后方,顿时士气大落,都四散奔逃。晋军趁着夜色追杀,斩燕军大将段晖等十余人。临朐城中堆积如山的燕军辎重,包括慕容超的御辇、玉玺、全套皇帝仪仗,都成为晋军的战利品。”慕容超虽然逃跑了,但是慕容超的东西全部都留了下来,晋军获得了一场大胜。

就在这个时候,刘裕收到了一个惊天的消息:卢循要从广州发兵打建康。你想想看,他在北方作战,南京空虚,如果广州的那些船顺江而来,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但是他也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得等打完后燕,再对付那边。仅仅打完了后燕二十天以后,卢循就起兵了。你说这是一件多令人紧张的事。

因为燕国不是向姚秦称臣了吗,燕国就请姚兴出兵。姚兴还在那边跟拓跋氏打仗,所以姚兴写了一封信来威胁刘裕,说你们赶紧退兵,不然我就带大军过来横扫你们了。刘穆之看到这封信都害怕了,说姚秦的兵力那么强盛,他要是一块儿来,咱们打不过。刘裕看完就笑说,姚兴肯定不会来,为什么呢,他真要来就不会写这封信,他就是心虚。刘裕料事如神,最后硬是把后燕灭掉。

在这之后,他又回来打天师道,这人没停过。二十天以后,天师道又起兵。天师道这次兵分两路,一路是卢循,一路是徐道覆,一共两路战船。

天师道这一次来势汹汹,十万余兵、九条巨舰、千余艘普通的战舰浩浩荡荡地开过来。这个时候,建康只有几千士兵。而且刘裕让前线的伤兵先上船往回撤,船走得快。建康的人看到刘裕的部队回来了,纷纷到码头迎接,结果发现回来的全是缺胳膊断腿的伤兵,一个个受了伤、缠着绷带往里边走。大家说完了,说这下真没法打了。孟昶是刘裕的一个同僚,他一看这个事,说没戏了,打不了了,直接就自杀了,孟昶自尽。

刘裕不放弃,在秦淮河上扎了很多的木桩,对方不是船多吗,船多要进城就得走河道,于是他在河里竖了很多木桩,把河道拦住。他在北方打灭了燕国,最大的收获是俘获了大量的具装骑兵。这个人善于动脑子,对付天师道这样的更南方的人,他用北方的方法。他请那些具装骑兵穿着铠甲开始巡城,天师道的人一看,发现自己没见过骑兵,这怎么打,这些马都穿着铠甲,肯定打不过。他还有大量的弩兵,这些都是他新俘获的人。

七月,刘裕把天师道打回了寻阳。他们在秦淮河的堤岸上决战,刘裕故意把敌人引到堤岸上。在堤岸决战的好处是什么呢?窄。在这么窄的地方,天师道人再多也只能上来那么点人,刘裕只有这几千人,也只能上来这么点儿人,全靠拼,看谁厉害。而刘裕的部队没有退缩,他的士气是从来没有输过的,所以天师道的人一触即溃,七月回到寻阳。

然后,十一月他派了一支部队沿着海上绕过去,把广州攻克了。天师道要回广州,发现广州已经被拿下了。卢循杀妻自尽,自此刘裕灭了天师道。这是一场大的动乱,最终被刘裕平定了。

公元411年正月,刘裕被封为太尉,太尉是最高级别的官员了。然后刘裕开始整顿士族,他宣布,以后不用看你的出身,要看能力的水平高低,也不看恩怨,过去谁跟谁好,这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你的贡献。而且刘裕开始学习写字,他不认识字,旁边人就教他写字。但他的书法写得难看,怎么办呢?别人给他出主意:难看不要紧,可以写大字。写小字是很难的,写蝇头小楷是很难的。刘裕就一张纸写五六个字,虽然浪费纸,但是他毕竟会写字了,他希望自己能够有点文化。

所有的“三巨头”到最后都会产生内部动荡。他的一个好兄弟刘毅,其实也心有芥蒂。刘毅这时候任荆州,在上游,他有反意,想要造反。所以刘裕赐死了刘毅的堂兄刘藩,然后去伐刘毅。伐刘毅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个年轻人叫王镇恶。王镇恶给刘裕出主意,说你给我一百艘小舰,我快速地到江陵,袭取江陵。结果没想到他成功了。王镇恶特别厉害,他假装成刘藩的部队,然后叫开了关门,进去就冲杀。因为刘毅人缘也不好,最后想逃都没人收留,刘毅最后自尽而亡。

在朝廷当中,也有不服刘裕的人。因为大家都是“建义诸人”,都立过功,大家都是当年一块儿造反立过功的人,凭什么刘裕现在把持所有的权柄呢?有一个刘裕当年的好兄弟叫诸葛长民,诸葛长民想造反。刘裕回到建康,把诸葛长民叫来,两个人谈天喝酒,喝到深夜。这时候,刘裕身边突然出现了一个贴身侍卫,这个人力大无穷,叫作丁旿。丁旿出来一拳就给诸葛长民打死了(当然有人夸张地说是一拳,也有人说几拳,总之,空手就把诸葛长民打死了)。接下来,刘裕又平定了蜀地,然后灭了司马休之。司马休之是东晋王朝的贵族,也造反了,结果被刘裕灭掉了。

公元416年,姚兴服五石散死了。就是姚秦的皇帝姚兴死了,姚泓继位。刘裕五十四岁时决定北伐,他的想法还是要恢复中原,于是他在五十四岁北伐,八月进攻。选八月进攻是古往今来没有的事,如果八月开始打仗,打不了多长时间就到冬天了,一到冬天,南方人很容易被冻死,而且坚壁清野,没有粮食吃,怎么打仗?但是刘裕很奇怪,选择八月进攻。为什么呢? 其实刘裕想明白了,因为他知道,之前无数次的北伐都没法一仗打到长安。所以刘裕算得很清楚,八月进去,冬天打到洛阳,在洛阳驻扎,明年开春再往长安打。所以他的计划是完备的。这一路打过了河南进到关中,到了洛阳。洛阳很快被打下来了,打下来以后,他们俘虏了一大帮羌人。大家说把羌人杀了,刘裕说不能杀。为什么呢?现在把这些羌人杀了,再打到长安,他们会拼死反搏。怎么办呢?放回去,把羌人全部放回长安。

但是他手下的士兵有点心急,尤其是以王镇恶这些人为首。他们一看洛阳这么快被打下来了,就往里边冲,直接打到潼关。刘裕一看很生气,刘裕说,谁让你们这么心急,你就在洛阳待着不挺好的吗?结果他们到了潼关发现受阻,而且北魏介入,北魏拓跋氏从河的对岸开始介入,骑兵过来了。刘裕说给北魏一个教训吧,我们没跟北魏没打,让他们知道点厉害。怎么打北魏呢?他又把那个木墙端出来。因为北魏的马更厉害,刘裕不仅把木墙端出来,还准备了一些软弓,拿软弓射北魏的骑兵。

北魏的骑兵一看,他们射的是什么呢?这个弓箭根本射不进去,碰到铠甲上就掉了,没用。北魏的士兵就笑说,这都什么东西。他们就不害怕了,骑着马朝刘裕的木墙冲过来,冲到跟前,刘裕换硬弩。他用软弓吸引敌军,让敌军觉得这边好欺负,等到了跟前换硬弩,一下就把敌军扎透,直接连人带马都射死。所以北魏跟刘裕一碰,说不行,刘裕太厉害,打不过。所以北魏骚扰了一下就回去了,撤了,打不了。

然后王镇恶又立了一功。王镇恶一看,说潼关打不下来怎么办,干脆坐着船从黄河里边冲过去吧,从黄河进渭河,因为渭河涨水。一路当着那些人的面,从河里过去,杀奔了长安的北门。王镇恶说,谁下船慢就砍头,必须快速下船。所有人从小舟上跳到岸上,没有人负责船,让船直接漂走。他跟他的士兵讲,船已经没有了(就跟我们讲破釜沉舟是一个道理),船都冲走了,打不赢就是死,打赢了长安就是我们的。然后他开始猛攻长安城,最后攻下了长安,姚泓投降,刘裕灭掉了姚秦。

但是王镇恶特别喜欢敛财,进长安就敛了特别多的财。这个事被刘裕知道了,刘裕也没有发落他,但是当刘裕听说王镇恶竟然把皇帝的车辇都拿到自己院子里边去了的时候,刘裕说这不行,这意味着王镇恶想造反。刘裕派人去一看,笑了,王镇恶把这车辇拿回去干吗呢?他把上面的黄金全抠下来了,这人太爱财,他要的不是那车辇,他要的是那黄金,把黄金都抠下来了。刘裕说算了,就这样吧。

这时候那个百年乐队(各位还记得吗,那个一百多年的太乐队)也终于回到了建康,把他们送回了晋朝。

3个月以后,刘穆之死。刘穆之是刘裕的左膀右臂,是他身边最有文化的人,他的死让刘裕几天都吃不下饭,特别难过。然后,他任命刘义真为雍州刺史。刘义真是他的儿子,他让刘义真做雍州刺史,驻扎在了长安,他自己回到了建康。

结果他一走,整个部队就动乱了。首先是沈田子突然发疯,把王镇恶杀了,而且把王镇恶的七个兄弟一次全部杀掉了,就是因为两个人之间生了嫌隙。武人之间有了嫌隙,出现问题的时候,上面有大哥罩着还行,大哥一走,沈田子直接设了一个局,把这几兄弟全杀掉了。然后刘义真又杀了大将王修。刘义真是一个不受人待见的人,他是刘裕的儿子,但脾气很坏,老百姓也反对刘义真,将军们也不服刘义真。刘义真杀了王修,两员大将朱龄石、朱超石又分别战死,所以刘裕失去了关中。

刘裕一听说这个事,还以为是自己的儿子死了,马上就要回头再北伐,后来听说刘义真没死,所以才作罢。但是刘裕对于关中的占领是短暂的,于是形成了南北割据的状况,也就是我们说的南北朝。如果刘裕能够好好地统治长安的话,那他建立的就是后来的隋朝,整个南北方就统一了。但是由于他的儿子并不得力,导致刘裕再次失去关中。但是这个时候,南朝已经占领了江北大片的土地,所以那时候的南朝还是很厉害的。

回到南边以后,公元420年,刘裕也老了,跟周围的人喝酒,说不行我就退休,我回家好好养老,当个田园老翁算了。他说这种丧气话。旁边有一个人马上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就讲你给我点时间,我帮你办这事。他让一个手下马上去建康,到建康干吗呢?让当时的皇帝(司马德文)禅让,希望皇帝禅让给刘裕。司马德文二话不说,毫无反抗,甚至早就想禅让了,赶紧写了禅让书,把皇位让给刘裕。

刘裕为什么回去以后没有直接当皇帝呢?是因为民间有一个说法,叫作:“昌明之后尚有二帝。”就是根据民间谶语“昌明之后尚有二帝”,司马德宗算一帝,如果刘裕直接杀了司马德宗当皇帝,那只算一帝,这说明晋朝的气数未亡,于是刘裕就又立了司马德文,这是二帝。司马德文只当了一年皇帝,就禅让给了刘裕,然后刘裕建立了宋(因为他当时被封为宋王,所以他建立的王朝叫作宋),宋王朝延续了六十九年。

刘裕其实是个不错的皇帝,他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就算当上了皇帝依然穿旧衣服、用旧家具,生活得很简朴。公元422年,刘裕病逝。

我们今天讲的这一段历史是经常被国人忽略的一段历史,我们只会记大块的历史,但是从两晋到南北朝之间这一段启幕战史中非常重要的这个人物就是刘裕。最后,这本书的结尾是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句子,我给大家念一下: “刘裕之后八百年,北宋中叶,一个秋日的黄昏,王安石登上了建康城外的石头城小山。

“建康此时已改称江宁府。晚秋时节,西风吹拂,天色高远澄清,云朵点缀天际。滚滚长江如一条无比宽阔的闪亮丝带,向东北奔流而去。白帆点点漂浮在江上,映出夕阳的金黄色光晕。……当年建都于此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数百年间几度兴亡,多少风流人物,兵戈战事,如今都已踪迹难觅。只有草木山川依旧,江水奔流不息。” 王安石于此写下一曲《桂枝香·金陵怀古》,其中有一句叫:“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们的历史颗粒度变得更细,让我们能够看到历史中这些不为人知的大英雄的形象。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受,听完了这本书,像度过了这一生一样。

谢谢大家,我们下周再见。

来自樊登读书

 

发表评论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