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次浏览

现在中国到底强到什么地步?不妨好好看看,也许已远超你的想象!

大家好。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大会期间,发布了一份很有意思的报告。那份报告基于全球价值参与模型与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对国家工业实力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在1980年仅占全球制造业的5%,但是到了2024年已经跃升到了31.6%,并且将在2030年达到45%。而同期美、日、德三国的占比,将分别萎缩至11%、5%和3%,三国合计仅占19%,不足中国的1/2。你知道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其实这很简单,这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每两件工业制成品当中,就有一件是来自中国的。中国的工业产值将达到美国的4倍。说实话,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达到45%这个数字,也就意味着中国将成为全球产业链无可比拟的绝对核心,并且用有些网友的话来说,就是焊死了工业化的大门。那达到这种程度以后,你又知道会意味着什么呢?

今天这个视频,我们就来结合中国当下取得的成就,以及对未来的潜在布局,还有我们与主要对手之间的博弈现状,来说一说中国制造将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恐怖优势。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说产业分工和发展的必然规律。接下来可能很多人会感到有点奇怪。按道理来说,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应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很高。但是问题就在于,17世纪末,英国人口满打满算才550万,刨去老人、女性、孩子、残疾人、病人,能够进工厂的其实也就只有100多万人。可是为什么就是这100多万人,却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呢?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就是那时候的工业分工并没有那么细。工人都会集中在手工工场里面,能做圆形齿轮,也能敲长条铁轨,而且还能锻打铆钉。那你可能就会马上意识到有一个问题了,就是这好像效率不太行啊,干嘛不让工人只干一个工序,把工人来回走动、找零部件、挑工具的时间都省下来,用在工作上。没错,资本家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分工协作就开始诞生了。打铆的就只打铆,敲铁轨的就只敲铁轨,做齿轮的就只做齿轮。那人长期重复一件工作,手熟之后,效率也就会大大的提升,那产量自然也就增加了,而资本家也就能够赚更多的钱。

那随着工业升级的不断进步,这种产业分工也就变得越来越细了。可能光做一个齿轮,就要分出做毛坯制造的、车削加工的、切齿的、磨齿的、热处理、表面处理等等的一系列工序,分成不同的人来干不同的工序。那当然,对应需要的工业人口也就开始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从百万级变成了千万级。那这一来,英国的人口似乎就不太够用了。所以很多人都知道,就是19世纪后期开始,英国制造业就开始向美国转移。因为那个时候的美国人口已经达到了7600万,足够支撑起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于是美国也就因此开始崛起了,并且在工业产值上很快就超越了英国。

那在二战之后,随着电气化、信息化对工业的革新,产业分工也向更加深层次发展了。一个完整的工业门类,对应需要的工业人口也从千万级变成了亿级规模。那这个时候,美国的人口似乎又开始不够用了。所以80年代开始,人类就开始进行了第三次产业转移,人口资源最丰富的中国也就成为了产业转移最大的承载地。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中国人的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推动了国家一步步的开始崛起,逐步地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

那么说到这里,问题也就来了。一方面是产业分工还在进一步向更深更细的领域去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更多。而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的生育率下降了,未来可能没有那么多工人了。那么中国未来的工业该怎么办呢?其实在这里你还真别担心,因为我们其实早就已经开始布局了。人不多,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用机械臂来干活呀?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早在大概10年之前,中国就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机械臂大国。仅2023年这一年,中国新安装的工业机器人就有27.63万,占了全球总量的51%,超过了其他国家的总和。说实话,这真是对其他国家的一种降维打击。

因为机械臂这玩意儿不拿工资啊,用电就可以啊,只需要付出一个前期采购的成本,就可以长期使用,那成本也可以压到极致。以前,一些国家还能通过廉价劳动力来竞争,但是现在呢?你人力再廉价,还能比得上“网铁”的机械臂廉价吗?所以,这么一来,相较于后发国家,我们的优势自然也就凸显出来了。

其次,在效率上,我们也是碾压的。要知道中国制造业不仅先进、成本低,其实我们在效率上也是非常高的。很多人可能还想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来看一看特斯拉的上海工厂和德国工厂,其实明明都是一样的标准,为什么它们两者之间的产量会天差地别呢?比如说德国工厂平均产能,一年大概是二三十万辆的样子,但是上海工厂,我们在2024年达到了91.6万辆的产量。你说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其实原因很简单,上海工厂毗邻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电池、电机、电子控制系统等等的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密集分布。这么一来,就可以大幅减少工业的复杂程度。那特斯拉的成功,其实并非是特例。比如说许多跨国企业都发现,在中国生产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而且还能提高响应的速度和产品的质量。

而更加可怕的是,这种产业集群不单单在汽车领域存在,在任何制造领域其实都存在。比如说在电子制造领域,深圳及周边地区,几乎可以在一天之内配套生产一款智能手机所需的所有所有零部件。而在纺织服装行业,浙江和江苏的产业集群方圆500公里内,纺纱、织布、印染到成衣制造,所有的环节一应俱全。夸张一点说,就是上午接到订单,下午就能从隔壁厂调来面料,第二天产品就能发往上海港口了。另外还有广东东莞的无人机制造集群,江苏苏州的精密制造集群,湖南长沙的工程机械集群等等等等。那这种集中化带来的效率提升,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企业无需远距离采购原材料或者零部件,大幅降低了运输和时间成本。同时,产业集群内的竞争和创新氛围,也推动了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持续优化。

比如说,有一位制造业内的人士算过这么一笔账,他说虽然东南亚国家人工的成本更低,但是零散的产业布局,就导致了原材料采购周期非常的长,配套的设备维修也比较困难,物流成本也非常的高。那综合折算下来,单件产品的总成本,反而可能会比中国高出30%到40%。

那如果说这种产业集群是看得见的,那么中国的物流优势又可以说是看不见,但是又实实在在的存在了。你要知道,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高速公路网络、高速铁路网络和港口体系,物流效率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原材料的输入还是成品的输出,都可以通过多式联运快速完成。比如说上海洋山,这个点其实之前跟大家分享过,这个是全球最大的自动化码头,吊桥无人操作,集装箱自动流转,每昼夜可处理超过2万个标准箱。这里出发的货物,24小时就可以通过高速公路、铁路和内河航运快速分发到全国各地。此外,中国还拥有全球最长的高速公路里程,最发达的高铁网络。那这些基础设施带来的物流优势,可以说就直接转换成为了制造业的竞争力。

这里就有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原材料的物流成本占比仅大概是10%左右,远低于全球15%的平均水平。而更可怕的是,这种优势还在不断地进化。在这些产业集群和物流中心当中,工业机器人、5G、人工智能等等的技术正在广泛的应用当中,让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红利正在中高端制造业,向传统密集型的行业进行渗透。比如说,我一直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的纺织业,那现在很多工厂都已经配备了自动纺纱机、智能的织布机和智能的质检系统。一条生产线上所需要的人工已经减少了2/3,但是产能和产品质量却在显著的提升。而智能制造不仅改变了生产环节,而且还重塑了产业链和物流链的协同方式。比如说通过工业互联网的平台,企业就能够实时监控生产数据,优化资源配置,甚至还可以预测市场的需求。

那这也让中国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灵活性和订单响应速度方面,具备了更加明显的优势。说实话,在过去很多人都担心,低端制造业会因为中国人力成本上升而逐渐向外转移。不过我们现实可以看到的是,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改造,中国甚至在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当中,也保持了强劲的竞争力。比如说像我们之前的视频里跟大家分享过的纺织业,尽管孟加拉和印尼等等的国家人工工资远低于中国,但是今年上半年,这些国家的纺织厂还在纷纷地抱怨,即便工资成本更低,但是它们在综合成本和效率上,依然无法与中国的工厂进行抗衡。而在今年年初,印尼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纺织厂Sritex也宣告破产。而在2015年以来,印尼已经有超过100家纺织厂破产了,正式宣告了廉价劳动力神话的破灭。

另外,我们再来说说中国的第三大优势,就是电力优势。大家都知道工业的核心是什么?是能源对不对?在19世纪,我们可以说是煤炭的世纪,而到了20世纪则变成了石油的世纪,而到了21世纪,我想我们就应该称它为是电的世纪了。而在AI推动的数字化浪潮当中,其实本质上就是电气化浪潮的延伸。没有强大、稳定、廉价的电力支持,任何算法、芯片与数据,可以说都是空中楼阁。而巧了,在这方面,中国也是断崖式的领先。在之前的视频里我跟大家分享过,在这方面,中国的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2024年中国发电量的总量,已经突破了10万亿千瓦时,占了全球比重约33%,居世界首位。

除此之外,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独步全球,实现了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能源大动脉的布局。而这个也就意味着,即便在极端天气,或者用电高峰的情况之下,中国仍然能够保持电网的稳定运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等清洁能源的消费量,已经占了能源消费总量的28.6%,将近1/3,而且绿电的比例还在急速的增加。比如说大家可能刷到过西部大面积风电场、光伏电厂的视频。那这种规模化投资在薄成本之后,电价也会大幅度的降低,上网的电价可能要降到一两毛。就这么说吧,这个价格,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绿电能够和中国相比。

比如说在今年7月份,8名欧美风投公司的合伙人就共同赴华考察,通过走访工厂与当地投资人交谈、采访企业创始人等等等等,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西方国家绿色能源的项目,已经不具备投资的价值了。那你说是为什么呀?因为你就算搞得出来,在成本上也根本没有办法跟中国竞争了。那你说那投资的还有什么意义呢?虽然在全球电力转型的竞赛当中,中国是行动最坚决、投入最彻底,也是成果最显著的国家。而这种投入也终将会成为中国未来最核心的竞争力。为什么这么说呀?

首先从根本上来讲,电力就是成本最低、最容易规模化应用的清洁能源。尤其是与传统的化石能源比较,电力的经济性优势堪称降维打击。我们以常见的汽车为例,一辆普通的燃油车,每百公里的油耗成本,大概是在60-80块。而同等级别的纯电动车,每百公里的电耗成本呢仅需6-8块。用电成本就仅相当于用油成本的10%。而且这还只是基于当前电网价格和充电技术所计算出来的数据。那随着光伏、风电等等新能源装机容量持续扩大,以及储能技术不断突破,你想电力的基本成本,是不是也会不断的下降?而更加值得期待的是,一旦可控核聚变技术在未来10年内实现商业化突破,那么人类将接近能源自由,电力的边际成本甚至可能会趋近于零。

那你知道这又意味着什么?可能就会意味着所有依赖能源的产业,包括制造业、运输业、算力行业,其基本的成本结构将会被彻底的颠覆。那中国目前在高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等等核聚变工程当中,也已经处于全球第一的梯队,正在为下一轮能源革命蓄积力量。

其次,电力也是AI智能化应用的血脉与神经,必不可缺。其实很多人都会以为AI是纯软件,是算法、是数据,但实际上任何人工智能的应用,最终都必须要依赖物理设备来执行指令。在控制精度、响应速度和系统复杂度方面,电力驱动相比于传统的机械驱动,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汽车智驾。如果我们仍然依靠机械传动、液压助力等等传统的控制方式的话,那由于电信号延迟高、响应慢、执行部件笨重,最多也就只能实现初级的辅助驾驶功能。那个也就是为什么传统的燃油车,在智能化进程当中始终步履蹒跚。但是电动车设计之初,就是电子电气架构为核心。电信号传导的速度接近光速,电机响应时间是毫秒级,控制精度远超机械。传感器收集数据,芯片做出决策,电控系统执行指令,整个过程必须在瞬息之间完成。那没有电控,可以说就没有真正的智能汽车。只有在这种底控制能力的基础之上,L3以及以上的高智能驾驶系统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可以这么说,电动化就是智能化的前提。电车不仅是替代燃油车的环保选项,更是未来汽车作为智能终端的基础。而现在的行业共识啊就是,当汽车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也就是L4到L5级别,那它就不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了,而将进化成为人类的第三空间,也就是除了居住空间、工作空间之外的,最重要的个人移动空间。你可以想象一下,一旦驾驶行为不再需要人类参与,车内的空间布局,是不是就会被彻底的重构?你可以把方向盘收起来,把座椅放平了,在通勤途中可以开场视频会议,看一部电影,甚至还可以小睡一会儿。那汽车是不是也就有可能会成为我们连接办公室与家庭的缓冲带,甚至也可以成为我们个人休闲、社交、消费的衍生场景了。这个转变,我们也可以想象,它将引发前所未有的产业革新。传统汽车产业的价值,主要就是集中在制造、销售和维护环节的。而智能汽车的价值也将转向软件、服务、数据和用户体验上面。操作系统、AI算法、车载娱乐、远程服务等等的软性附加值,将会成为车企最核心的竞争力。

当然,这些愿景的实现,无一不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前提之上,那就是稳定、充沛且廉价的电力供应,加上高度成熟的电控技术。那个也正是中国制造业最大的优势所在。中国在电力生产、电车制造、AI应用三方面同时具备了领先优势,那显然我们也正在站在下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地位。

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第四个优势,也就是AI与工业融合的优势。如果我们去北京的小米工厂,或者重庆的赛力斯工厂看一下的话,你就会发现,可能和大家认知当中的工厂不一样的是,这些大工厂生产线上没有多少人,大部分都是机器人在工作。那个其实也就意味着,先进制造业的标杆的灯塔工厂,不分白天黑夜,工厂都能生产。那截止到2023年12月,全球共有153座灯塔工厂,那其中中国就占了近半数的份额,达到了62座。而更可怕的是,这些灯塔工厂还在迅速的AI化。

就是过去的机械臂要想完成一个工作,是需要事先写好程序的,X轴运动到哪,然后电机转多少圈,然后再移动。没错,它的确可以精准地完成命令,但是可惜的是,它无法举一反三,也无法根据你一个模糊指令,去完成你需要它完成的工作。比如说你让它打螺丝,它可能打得不错,但是如果你让它去喷漆的话,它就不会了。但是现在呢,可以说AI的革命为机器人补上了最后一个短板。随着深度学习、强化学习以及大模型原理和技术研究的深入,AI技术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原先一些难以处理的视觉识别、自然语言交互、翻译以及复杂决策等等的问题,通过深度的学习和强化学习等等技术的应用,都可以较好的来解决了。

这么一来,如果把AI大模型技术应用于这些机器人,那么就相当于给这些机器人装上了一个会思考的大脑。比如说你让一个打螺丝的机械臂去喷漆,它就会决定用什么工具,比如说把螺丝刀换成喷嘴,然后根据摄像捕捉到的汽车车体的形状,来自发生成喷漆最优路线,然后以均匀的力度操控喷嘴完成喷漆。那这有了思考的能力之后,机器人就算是真正的完成了智能化,具备了感知-决策-执行的能力了。那巧了,在这方面,可以说中国也是有领先优势的。我们要知道,AI中国有DeepSeek,机器人中国有宇树、天工等等的一票头部企业。那两者结合,我们很有可能就会形成非常先进的灯塔工厂,再次带来一个效率的革命。

更加关键的是,这种AI赋能现在也正在各行各业开展当中。比如说在物流仓储领域,智能物流系统正在全国范围内的工厂迅速落地。比如说在质检环节,AI技术已经在大幅度的提升检测的精度和效率。而在工厂管理方面,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起了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智能制造新模式。而且这些应用不仅在快速的落地,还在以惊人的速度迭代升级。

这些也都得益于中国扎实的数字基础设施。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截止到2025年的6月底,中国5G的基站总数已经达到了455万个,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端口数已经达到了3022万个,智能算力规模已经达到745EFLOPS,为海量数据计算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所以啊,我们可以这么说,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并不是单一维度的突破,而是分工规律+规模效应+新基建与新质生产力+智能制造+AI革命综合因素的结果。而这个也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预测到2030年,中国工业产值将达到全球45%的根本原因。那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制造业与全球制造业的差距,我们甚至猜测还会进一步的扩大。很有可能到了本世纪中叶,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还有可能会达到60%以上。那这种多重优势融合形成的护城河,就使得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几乎成为了一种必然。

那你说这个时候,其他国家怎么办呢?还要走低价竞争路线吗?如果你是外国人的话,面对中国这样的恐怖优势,是不是也会觉得挺绝望的呢?

那再接着,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如果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达到45%以上,将会发生什么呢?首先第一个点就是,制裁与反制裁的策略很有可能会被逆转。2018年我们都知道美国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而如今7年过去了,现在的结果如何呢?你看特朗普加税的理由是贸易逆差,但是经历一场贸易战,贸易逆差变小了吗?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货物的贸易逆差,达到了1.06万亿美元,远高于对华贸易之前的水平。而除此之外,这些关税95%以上,是由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承担的,相当于对美国消费者进行了征税,助推了美国相关商品的涨价。所以近半年来高通胀把美国人可以说是折腾得够呛。而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得出的报告也指出,贸易战导致了美国就业岗位减少了24.5万个,实际收入每年减少500亿美元。你看,上一次贸易战其实也已经证明了,美国的关税大棒是一件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赔本买卖。

而你要知道,这还只是在2018年,中国工业产值不到世界25%的情况下所发生的结果。那如果2030年,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达到45%以上,你说这个结果又会怎么样呢?而且要知道,以前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无非也就是减少服装、玩具等等低端产品的进口,那对美国是有影响的,但是对他们来说还是可以忍受的。但是到了2030年,很有可能中国就已经成为了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节点。从智能手机零部件到新能源电池,工业机床到医疗设备,中国制造业很有可能就已经渗透到了全球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你看一看,中国一次对全世界的稀土管制,所带来的结果就知道了。不仅欧美汽车产业纷纷停产,就连美国的F35战机的生产也都无法维继了。随着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在持续扩大,类似稀土这种中国占垄断地位的产业,可能还会越来越多。比如说从全球占比75%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再到全球占比80%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再到全球占比70%的无人机,再到全球占比60%的特高压输电设备。中国手中可打的牌正在快速的增加。只要中国愿意,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工业的绝对核心与垄断地位,对欧美国家实施反向的制裁。只要管控垄断地位的物资出口,或者说加征出口税,就足以让欧美国家相当难受。这么一来,美欧能够做的也就是,希望中国不要对这些物资禁运了。至于再打贸易战,你说他们还会这么做吗?

其次就是大中华经济圈的快速形成。与欧美高端锁定和发展中国家低端不同的是,现在中国其实也正在形成一个全产业协同发展的独特模式。从劳动密集到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到知识密集,中国制造业在各个层级呢,现在都具备了相当强大的竞争力。也就是说要高端,有高端,要低端,也有低端。一旦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达到45%以上,那么我们就可以想象,全球产业格局也就会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双循环结构。内循环以国内14亿人口大市场为基础,完成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而外循环则通过一带一路、RCEP等等机制,辐射影响全球市场。这个绝非夸张,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比如说RCEP生效的第一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就已经达到了9753亿美元,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后,中国能源、农产品、工业品贸易也在快速的增长,俄罗斯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业体系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的供方。这种深度经济融合,也正在产生强大的磁吸效应。原因很简单,就是不想享受中国又先进又便宜的技术产品呢?谁不想在中国发展的经济红利当中分一杯羹呢?那经济的自主性也会让大家逐渐认清现实。而这么一来,大中华经济圈就将会以三种圈层的结构加速形成。核心圈有可能是中国大陆,紧密圈就包括了东盟十国、韩国、日本,而发展圈则包含了俄罗斯、中亚及南亚部分国家。

你可以想象一下,到了2030年,越南承接中国部分的电子制造和纺织产业,成为了全球供应链重要的一环。而马来西亚吸引了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巨额投资,打造区域性的电动汽车中心。至于中亚和俄罗斯,也会成为中国拓展中东、东欧市场的重要跳板。总之,只要融入大中华圈的经济体,也就能够分享中国制造业升级带来的红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试图排斥这个趋势的国家。比如说印度,虽然拥有庞大的人口红利和市场规模,但是很有可能会因为缺乏和中国制造业的深度整合,它的工业化进程也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说像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印度制造业的增加值,占了GDP比重长期徘徊在15%左右,远低于中国的28%。而莫迪政府提出的印度制造计划,实施8年以来,制造业占比却不升反降。而现在如果他们保持这样的趋势,不与中国合作,也必将错过全球产业转移的黄金窗口期。如今面临的是工业化大门被焊死的严峻现实,没有深度融合全球制造业体系,特别是与中国制造业脱钩。而这个也就意味着这些国家很有可能无法完成真正的工业化升级。

另外第三点就是中国贸易顺差很有可能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化体系,拥有世界上最为复杂完整的各类制造产业链。那么相应的,中国在制造业产能上也是独步天下的。目前中国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上呢,有四成以上的产品产量是位居世界第一的。产量代表着什么呀?就代表了规模呀。而规模又代表什么呢?就代表了成本。那也就是说,中国制造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现在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的,进而在竞争力方面,我们也具备了无可比拟的优势。谁会放着便宜的产品不买,非要去买贵的呀?所以一旦中国制造业占到了全球的45%,那么贸易顺差必将也会上升到一个难以想象的地步。

我可以简单这么推算一下,2019年中国贸易顺差大概是4000亿美元左右,而在2024年达到了1万亿美元。今年很有可能我们会突破1.2万亿美元。根据目前的趋势,由于出口增速持续明显超过进口增速,那么未来几年中国贸易顺差规模还将持续快速增长。那么到了2030年,贸易顺差很有可能就会达到2万亿美元。你想想这是一个什么的概念?日本巅峰时期也就差不多在1993年左右的贸易顺差,也才960亿美元。那么问题来了,赚这么多钱怎么花呢?很简单,资本输出啊。在过去中国呢是主要的商品出口国,而在未来中国很有可能就会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资本输出有什么好处呢?好处不要太多了。比如说像资源进口减少成本。咱们都知道,中国作为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对资源的需求是海量的。但是因为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不在我们这里,所以我们经常就会陷入到一种买什么什么贵的窘境。比如说澳大利亚铁矿石,10美元一吨的开采成本,转手卖给中国就能达到100美元。那么怎么减少成本呢?就是实行权益矿。简单来说就是下矿的经营权和当地七三分成。那这么一来,10美元开采一吨卖100美元,就盈利90美元。分给当地29美元,我们就可以拿走剩下的那部分。这里我们也就相当于只花了37美元,就能得到一座铁矿石了。比以前是不是就便宜多了?所以利用贸易顺差再投资境外,中国将购买更多的矿山和港口。不仅可以,而且还能让中国这个制造巨无霸变得更加的有效率。

比如说人民币国际化,中国的对外投资肯定是以人民币为主的。那么这些国家在拿到人民币之后干什么呢?一部分就可以作为储备,另外一部分肯定是要和中国做生意的呀,肯定是要把人民币花掉的嘛。那这么一来,不仅可以更加有利于中国商品的出口,而且还将极大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那目前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当中的占比仅有2.2%,确认为外汇官方储备的总额是2984亿美元,占了整体外汇官方储备份额的2.7%。为什么这么低?不就是因为国际上流通的人民币太少了吗?而在中国赚取巨额顺差之后,大量的人民币势必也就会随着资本输出到国外,那流通量不就可以上来了吗?而更加关键的是,人民币有了足够的锚定物。美元的锚定物是石油,但是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很多国家不再有太多进口石油的需求。而相反的,他们需要的是中国的商品、中国的电、中国的技术。那么以此为锚定物,人民币的信用不就可以立起来了吗?

比如说中国的影响力。如果你去越南的街头逛一逛,其实就会发现,经常会有越南的妹子用汉语跟你打招呼。为什么呢?因为汉语已经成为了越南第一外语啊。其实作为第一外语的还有日语和英语,但是明显现在学汉语的人啊变得更加多了。为什么?因为学汉语的出路会变得更加广啊。无论是从事中越贸易,还是在中资企业找工作,甚至是嫁到中国,都会变成一个不错的出路。而这个就是利益驱动,比什么倡导、什么推动其实更加管用。那么当中国制造业占到世界的45%之后,毫无疑问,这种现象势必还将向更多国家进行蔓延。汉语、人民币,乃至中国的影响力,也将逐渐地覆盖到整个世界。

最后我想说,咱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大树底下,寸草不生。为什么?因为大树的树冠吸收了绝大部分的阳光,导致地面野草很难进行光合作用,导致生存不下去。那么我们是没有办法来指责大树的,因为这个并不是大树刻意而为之的,而是一个普遍的世界规律罢了。那同样的道理,中国制造业占了世界45%以后,也会出现这样的一种大树效应。因为分工规律+规模效应+新基建与新质生产力+智能制造+AI革命等等因素,很有可能就会让中国获得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这么一来,也有可能会导致其他国家搞工业化变成彻底的赔本买卖。所以这个时候也就会有人说了,中国将会焊死工业化的大门,对其他国家是不好的。

但是你要知道的是,其实中国和美国的逻辑还是有很大的不一样的。对美国来说呢,它追求的是收割全世界,而对我们中国来说,其实我们始终追求的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工业化并不是那么好搞的,费那个劲要干嘛呢?融入进大中华经济圈,做一个子系统,照吃饱穿暖能挣钱,不是也挺好的吗?所以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对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很有可能会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并不想着要去收割大家,而是想着我们要一起把这个盘子给做大。那跟着中国就能够享受到发展的红利。那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现象,而更加意味着是一个多极世界秩序的重塑。一个以西方主导全球化的时代,可能已经终结了,而一个新发展模式现在正在崛起。毕竟总是在地球上开来开去有什么意思啊?人类的未来应该是在星辰大海啊。我们想要做的是,让中国可以汇聚全世界的力量,让人真正把目光投向星空,奔向星海。

其实始至终,中国制造冠绝全球的目的并不是霸权,而是将人类文明开启一个新的篇章。那对此你期待吗?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交流。了解更多中国故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