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文明之旅》,欢迎你穿越到公元1012年,大宋大中祥符五年,大辽开泰元年。

这个阶段的宋辽两边,除了每年30万的岁币之外,其实交集并不多。但是就在今年有一件事很有意思,就是两边都比着给自己的皇帝上尊号。最开始两位皇帝的尊号都是八个字,但是没想到就这么个事,居然也能搞成军备竞赛,两边都比着加字数。
这一年宋真宗的尊号加到了18个字,他老人家现在是崇文广武感天尊道应真佑德上圣钦明仁孝皇帝了,18个字。消息传到北边半个多月后,辽朝一看加字数,那咋办呢?加字数又不要钱,我们奉陪到底嘛。于是北边的辽圣宗就变成了,我再给你念念,叫弘文宣武尊道至德崇仁广孝聪睿昭圣神赞天辅皇帝,20个字,比你宋朝皇帝还多那么两个字。你看这两边之间仗是不打了,但是竞争的战场还很多。
好,那如果今年我们只看大宋这边的朝堂的话,这一年最重要的事是这么两件。第一件是真宗皇帝后宫里最宠爱的那个刘氏夫人,终于熬出头了,今年她被封为皇后。要知道这位刘氏今年已经42了,那很明显这岁数她能走到这一步,靠的肯定不光是姿色,而是像政治才能以及她和皇帝之间的私人信任关系,靠的是这些。所以再往后一些年,我们会看着这位刘皇后一步一步在政坛冉冉上升,直到她成为大宋朝实际上的当家人。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是朝廷今年同时提拔了两个人,一个叫王钦若,一个叫陈尧叟,兼任了两个职务,既是主管军事的枢密使,同时还是宰相的同平章事。熟悉唐宋史的朋友,一听同平章事这几个字就知道这是宰相了。再一看我刚才提的名字,王钦若,那个名声不太好的王钦若,今年当宰相了。
如果你听过我们此前几期节目,多次提到这个王钦若,又是什么陷害寇准,又是说一说真宗皇帝搞迷信活动,就是这么个人今年升官了当宰相。不过这里面可能有一个小小的误会,虽然这个同平章事四个字是宰相的头衔没错,但是只是名誉上的宰相。当时很多朝中的重臣,包括像亲王节度使什么的,都要加上这么个同平章事四个字的头衔,这叫啥?这叫使相,你是名誉宰相,但是你还有其他的任务,不算真宰相。
这个王钦若后来是当上真宰相的,那什么时候呢?要等到现在这位在位的王旦宰相死了,他才有机会,那已经是五年之后的事了,就是1017年的事。所以王钦若私下就跟人讲,说我就是因为这个王旦,就因为他,他耽误我迟当了十年宰相。这话有没有冤枉王旦?没有。拼命拦住王钦若当宰相的,确实就是这王旦。
话说宋真宗当年想提拔王钦若的时候,王旦的发言是非常有意思,他是这么说的,他说皇上我们大宋朝从来就没有用过南方人当宰相。虽然说只要是个贤才,也不用管他是从哪来的,是不是南方人,但是他得是个贤才才行。我王旦当这个宰相,我从来不敢挡别人进步的路,但是我刚才说的那可是公论。
你听听王旦这短短几句话三层意思,第一条我朝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用南方人当宰相。第二条王钦若不是什么好人。第三条这是公论不是我的偏见。你听听,这个王旦为了拦住王钦若当宰相,那真急眼了,是把兜里所有的牌都掏出来摆在桌面上。
那你听后面这两个理由像话,所谓王钦若不是贤才,或者说大家都觉得他不是贤才,这两个理由算站得住脚。但是你王旦刚才说的第一个理由是啥?说什么不能用南方人,还拉出什么祖制当挡箭牌。这么个地图炮的理由,也是能拿上台面说的。
我们都知道在儒家的制度理想里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个基本设定,所以大家得平等。在儒家思想里面,还有什么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也是一个基本常识。所谓人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皇帝对臣子怎么能区别对待呢?
但是很奇怪,真宗皇帝那么喜欢王钦若,很多事情是那么依赖王钦若,但是王旦提出来这么荒唐的一个地图炮的理由,他居然就认了,说南方人现在可能确实不适合当宰相。一直到王旦去世之后,他才敢提拔王钦若,这是为什么?
那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为什么宋代初年有这么露骨的地域歧视呢?好,我们带着它穿越回公元1012年,看看大宋朝初年的一桩难言之隐。
刚才我们说到宰相王旦,是拼命挡住王钦若的进步之路。这里面毫无疑问肯定有政治斗争,也肯定有个人恩怨,这都不奇怪。但是您是宰相,您把地域歧视,说什么宰相不能用南方人,就这么个破理由赤裸裸摆到台面上,这就有点奇怪了。但是你看这个阶段的史料,你会发现不仅是王旦一个人,那些出身在北方的士大夫,是动不动就这么说。
王旦是大名府莘县人,就是今天的山东聊城人,妥妥的北方人吧。还有那个著名的寇准,寇准可不是山西人,他是华州,就是今天的陕西渭南人,你看也是北方人。寇准这方面那就更不像话,我给你举俩例子。有一年科举考试,明明是一个南方人成绩更好,寇准在场硬是说不行,南方人下等地方,不能给他们当状元,现场就硬是换了一个人。而且寇准出来得意洋洋,公开说我又给中原夺了个状元。
你看在这一刻寇准的自我认同,哪是什么朝堂上要主持公正的士大夫官员,他自我认同就是个北方人。再比如说那个大词人晏殊,就是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那个晏殊,什么人?江西人,也是个南方人。当年晏殊参加科举的时候,明明考得很好,但是很倒霉又遇到了这位寇准。寇准就说好有才这个人,但是好可惜是个南方人。
这话把皇帝都弄得听不下去了,宋真宗当场就反驳他,说寇准这个唐朝的神童宰相张九龄,他不也是南方人吗?你凭什么这么说呀?张九龄是广东韶关人。所以你看在当时的大宋朝堂上,是明显弥漫着一种压制南方人的气氛。
甚至当时有一个传言,肯定是传言,说宋太祖赵匡胤立过祖训,南方人世世代代不能当宰相。说宰相的办公大厅里当时有块石头,石头上面还刻着字,说南方人不许坐在这。这个传闻就能扯到这种程度。
反正我在看1012年相关史料的时候,还陡然看到了这么一行字,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上的一行字。说王钦若和其他几个人,一共是四个人我跟你说说,刘承、陈彭年、林特和丁谓,和这四个人交往密切。你看加上王钦若不是五个人嘛,这被称作是“五鬼”。
在历史上把一个政治小集团的人称作什么“五鬼”其实不罕见,但是有趣的是你算算这5个人我给你算算,按照今天的省份来说,王钦若、陈彭年都是江西人,丁谓、刘承都是江苏人,林特更南边福建人。你看全部都是南方人。
那如果我们再一深究的话,你会发现这几个人可能也就是当时在真宗一朝的名声不太好,毕竟还没有入《宋史·奸臣传》。而《宋史·奸臣传》上一共是22个人,你一看居然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南方人。
这就有意思了,有一句话说得好,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对南方人的偏见到了这种程度,它就不是简单的地图炮了,它后面必然有更深刻的政治的文化上的原因了。
那什么原因呢?浅层的原因咱们想也想得到,比如说方言的问题。咱们中国从魏晋之后,就是长城以南长江以北,各地人说话彼此之间容易听得懂,所以就形成了一个大面积的北方方言区。但是到了东南那口音就复杂了,甚至到了十里不同音的程度,就是南方人互相之间隔了十里路就听不懂了,那更别说北方人了。所以语言不通,在社交上就难免被排斥,北方人看不惯南方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宋朝起家的那拨君臣,他毕竟是中原人是北方人。而南方人加入进来是后来的事,先来的人当然占据了各种好位置和高的位置。后来的南方人进来了想往上爬,有的时候难免会不择手段,比如说逢迎皇帝。像这几期节目我们都在讲的,真宗皇帝要搞迷信活动的时候,那主要支持者当然就是南方人呐。南方人地位低,获得皇帝的喜好爬得就快一点嘛。所以原来的北方人难免就会觉得这些南方人太机灵太会钻营,甚至上升到人品不好的高度。你看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是一个因素。
那还有一个因素,就大宋朝的底子是中原的五代,而南方几十年前那是十国,是被征服的对象。所以也有一个叫征服者瞧不起被征服者的因素,这是不是也挺正常的?
其实不正常。征服者瞧不起或者说排斥被征服者,刚开始正常,有情感因素,因为毕竟双方在战场上厮杀过,你是我的手下败将。但是时间长了就不正常。你想这是哪一年了?这是公元1012年了,距离大宋建国52年了,半个世纪过去了。离全国统一你算算也34年了,一代人都过去了。你北方人哪还能那么傲娇呢?你是征服者,那为了国家的融合,你更应该摆出高姿态嘛,尽量促使南方人融入国家的精英团体。哪能明摆着这么长期搞什么歧视、排斥、防范、打击还有地图炮,公开这么说。
所以这个现象你要想解释,其实还有一个相反的,但是更符合人之常情的解释,什么呢?就是北方士大夫如此排斥南方人,恐怕不是心理优势的结果,恰恰相反,这可能是心理劣势的结果。这不是简单的恨,这可能更多是怕。
这不就是英国哲学家罗素说的那句话,如果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您就发怒,这说明啥?这说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您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对,你要是听见一个人说一加一等于三还在那振振有词,你只会同情他怜悯他,你不会生气的。但是如果我听见某个观点我就暴跳如雷,这说明啥?说明我们在潜意识里是知道的,我这边这个理,不见得能压倒对方的理,我不见得能辩得过他,所以我才生气嘛。同样道理,一种人要是不择手段去压制另外一种人,这不见得是因为瞧不起,这可能是害怕自己竞争不过。
你带着这个角度,再来想想当年大宋朝堂上,北方人对南方人的压制,是不是有这个因素?而且我们更进一步,带着这个视角,你再去看看那张所谓的“五鬼”名单,你会突然有一个发现。
所谓的“五鬼”,除了那个丁谓是苏州人之外,其他四个人,全部都是原来的南唐人。而且就是丁谓,老家苏州其实离南唐也很近。这五个人里面,刘承是宦官咱不提他,剩下还有三个人我给你念念。第一个人叫陈彭年,南唐神童,13岁就写过一篇一万多字的文章,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称赞。南唐灭亡的时候,陈彭年14岁,神童。
还有一个叫林特,这也是南唐神童,在南唐当过一个官,叫兰台校书郎。你可以把这个职位理解成国家图书馆的研究员吧。这官职听起来是不高,但是要知道,林特当上这个职位的时候多大?10岁,也是神童。还有那个领头的王钦若,老家是哪呢?临江军,就在今天的江西,过去就属于南唐。
王钦若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南唐旧臣,他自己是生在公元962年,13岁之前,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南唐居民。所以你看什么叫“五鬼”?“五鬼”这个词,它不仅是当时政治小集团的名称,它也是指朝廷中几个南唐出身的才子。
所以那问题来了,当时给他们起绰号叫“五鬼”的人,他们到底反感的是什么呢?是这几个人交往过密,他们那个小集团的政治作风,还是他们的出身,他们是南唐人呢?当时宋朝士大夫排斥的南方人,是不是就是暗戳戳的,其实就是特指南唐人呢?
这可不是我在这胡乱猜测,宋代初年,对于被征服的几个小政权的人,那确实是有区别的。大宋朝刚建立的时候,朝廷吸收了很多有文化的南方人,因为管制区域大了,需要那么多官员。不管你是来自浙江吴越,广东南汉,四川后蜀还是南唐,只要有人才我都用。但是请注意待遇不一样。
比如说吴越人到了北宋,最高能给正三品的待遇,是一入职就给正三品。后蜀也有好几个正三品。南汉当时是广东,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即使是这样也有正三品。偏偏是这个南唐,最高的只给了一个正四品。
这还只是待遇上的歧视,南唐官员到了宋朝之后的十几年,不论你级别大小,一律得给我穿绿色衣服。什么意思?就是让你穿得不一样,表示你低人一等,就是要差待你。
如果这个猜测有点道理,那我们还就真的要穿越回去看看了,这个南唐它到底有什么了不起呢?为什么让那个时候的北方士大夫有点内心忌惮呢?甚至在已经完全征服南唐之后的几十年,还觉得我一定要压制那儿的人,你们的人是不能当宰相的,我绝不能给你们出头的机会,这是为什么?
一般人我们这些人对南唐的印象,都来自于那个李后主李煜。什么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这些词。这词是确实写得好。
但是我们在心里的感受,就是一个文艺青年当皇帝的国家,最后皇帝自己都被抓到开封,当了阶下囚。国家首都在金陵,就是江南水乡。就这样的国家它能强到哪去呢?
这就是历史叙事的问题了,有点成王败寇的逻辑了。南唐最后的这个结局,让我们其实多少有点误解了南唐的真相。那真实的南唐什么样呢?
我们其实常常会低估这个南唐的实力。你算北宋平定南方的那几场战争,平定后蜀用了66天,平定南汉因为远一点用了半年。平定吴越,干脆那吴越就是北宋的小弟,不用打直接收复。所以只有这个南唐是最难对付的。
那为啥?首先南唐的地盘,是比我们一般人想象的要大。南唐国都虽然在江宁,就是今天的南京,但是它地盘最大的时候,跨了35个州。主要是今天的江西和安徽,还有江苏的西边,福建的北边,湖南湖北的一部分。你就看今天的江苏,江苏今天最富的,是所谓苏南的苏锡常地带,那除了最东边的苏州,其他全是南唐的。
江苏北部的连云港、盐城、泰州,南唐的。安徽合肥,南唐的。福建武夷山,南唐的。江西全境,南唐的。湖北武汉,都是南唐的。所以它地盘就这么大。
而南唐的军事实力也很强。当年赵匡胤没当皇帝的时候,是在周世宗柴荣的手下当将军,就参与过三次打南唐的战争,每次都打得很艰苦。最后的结果当然也都算赢了,但是那又怎样?南唐割地称臣,但是人家没有灭国。
司马光《资治通鉴》里面记载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说南唐对后周称臣之后,有一次派使者就去后周进贡。那皇帝柴荣,怎么得见一下南唐的使者。见了之后就问了一个问题,说你们最近在修城墙,搞防御工事没有?把这个南唐的使者吓得直摆手,没有,我们现在向你称臣,我们是属国,我们哪敢搞什么防御。
周世宗当时是这么说的,说你这话说得不对。过去我们两家是敌我关系,现在不是和平了嘛,称臣了嘛,现在是一家人。我是君你是臣,大义已定。我活着就不会有你们什么事儿,但是万一我不在了呢?那个时候要有人打你们怎么办呢?所以你回去告诉你们主子说,城防该修还是得修,防御该搞你们还是搞。
你看柴荣说这个话,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司马光写《资马光写《资治通鉴》,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都忍不住插话,说这个周世宗柴荣真棒,打服了人家就爱之如子,真是舍得为人家长远考虑,推心置腹说了这么一番话。
但是我们隔了这一千年,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能看出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至少在周世宗柴荣活着的时候,他是不觉得南唐能最终被中原王朝收服的。能够保持这种表面上的臣属关系就不错了。南唐那么一大片地方,那么硬的骨头不好啃的。
那是到了后来,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时代,才搞定的南唐。怎么搞定的?赵匡胤那句话很有名很硬气,说我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但是你真去看历史,看那个具体的过程,那搞定可不像把一个睡觉的人轰走那么简单。
自古以来南方的割据政权,往往都把长江看成是个宝,什么呀?天险嘛,这没错。我小时候就在那一带长大,隔着长江如果天气不好的话,是看不见对岸的,江面就那么宽阔。所以是天险。但是要知道长江这个天险,和陆地上的关隘的天险它不一样。
陆地上的关隘如果运用得当,如果守得好的话,那真叫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长江不是,南方政权你凭什么能守住长江?你不就是有个水师吗?水师不就是船吗?不就是一些经过训练的士兵吗?这玩意你能造他也能造,你能训练他也能训练。所以如果北方政权积累了足够大的人口、经济和军事优势,能造出大规模的水师,什么长江天险就不存在了呀。
那赵匡胤后来打南唐就是这种情况,准备工作那是早在10年前,就是963年,公元963年就开始了。那个时候大宋朝刚刚建国,那个时候就在开封城边上,挖了一个大湖开始操练水军。而到了974年,正式开打南唐的那一年,我看那一年的史料,太祖赵匡胤是隔几天就跑去看一看,视察一下水战的准备情况。战舰也是造了好几千艘。这就是北方的实力,这才吹响了冲锋号开始灭南唐。
具体的战争过程我这儿就不介绍了,说两个可能你会觉得意外的地方。第一个地方,就这种早就开始准备的,北方对南方的压倒性的灭国战争,通常打起来都是摧枯拉朽。因为防守方他上上下下也都清楚,打不过最终肯定还是个亡国。所以基本上战争一开始,就是望风而降,很难有实质性的抵挡。
那个后蜀的花蕊夫人不是有一首很著名的诗吗?说你们这帮当兵的,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你们都不打的直接就投降。对,士气没了,防守方崩溃起来快得很。
但是请注意南唐这次可不是。你看史料,各路将领是节节抵抗,经常有非常壮烈的殉国。甚至连李后主李煜他本人都投降了,南唐的江州就是今天的九江一带,守军还在打,还抵抗了四个月之久。你就说这是什么样的士气。
这是一个意外的地方。就是这个南唐后主李煜的表现。我们小时候读李煜的词,有的东西就觉得唧唧歪歪的,哭哭啼啼的。尤其是那一句说南唐灭国的那一句,叫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句词咱们印象特别深,感觉这个李煜就是那种哭哭啼啼的亡国之君呗。其实不是。
你可能很难想象,李煜坚守江宁就是南京城,长达10个月之久,10个月。大宋反复劝降他就是不从,你打呗,就打。所以南京城是生生被攻破的。甚至南京城破之后还有激烈的巷战,基本上算是打光了最后的一兵一卒,皇帝李煜才投降。你看在亡国之君的表现当中,他除了没有主动自杀,也算得上是硬汉一条。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让咱们一起体会一下,宋代初年的人对这个南唐的感受。那真是好不容易才啃下来的一根硬骨头。
当然了事情也没有这么简单。南唐被北宋初年的士大夫警惕,被他们提防,其实还有一个很微妙很隐秘的因素。这个因素我们今天的人会很隔膜,但是当时的士大夫都心知肚明。什么呀?事关国家正统。
别忘了我们今天是管这个政权叫什么?叫南唐。但是它自己建国的时候,那国号可不是南唐,那就是单独的一个唐字,没有那个南字。而且你想起来没有,南唐皇帝他们家姓什么?姓李,李璟、李煜的李。他们自称可就是唐朝王室,李唐根正苗红的子孙。
所以当时人对天下的大事,可能会有这么一种理解。就是虽然中原地区,梁、唐、晋、汉、周五代几个朝代,这么你方唱罢我登场,乱糟一团。但是唐朝其实一直都没死。对,朱温是把唐朝皇帝杀了,但是很快李家不又有一个后唐嘛。后唐灭了之后又有了这个南唐,他们都自称是唐朝的继承者,都要复兴唐朝的。
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如果你对唐朝非常有感情,你会不会觉得,跟中原那帮杀来杀去的军阀相比,还有篡位上台的老赵家相比,其实这个南唐这个李家,看起来更像是正统。会不会有人这么想?对,其实宋朝自己也有过相关的讨论。这个讨论很理论化,就是宋朝到底继承的是后周的法统还是唐朝的法统。
如果继承的是后周的法统,那不好意思,你宋朝就是个篡位者对吧,欺负人家孤儿寡母,不是很脸上有光。那能不能说直接继承的就是唐朝的法统呢?有根据的,我们不是灭了南唐嘛对吧,如果我这个法统从它那来,我这是武力征服脸上就有光了,它是我大宋灭的,这么一来我继承大唐就是顺理成章,你看这是不是一个很好的说法?
其实就在两年前,我们现在讲的是公元1012年,就在两年前公元1010年,还有人这么提建议呢,正式在朝堂上打报告说的。真宗皇帝当时说,说这种说法多了去了,这么说的人也多了去了,但是这是咱们大宋朝开国的时候就定了的事,咱不能说改就改,就这么着不改了。这事就这么糊弄过去了。所以你看大宋和南唐隐隐然还有这么一点竞争关系,竞争正统法统的关系。
但是我觉得这还不是大宋的士大夫忌南唐人的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还是文化上。我们今天一提起大宋朝,经常会想到一个词叫风雅,觉得宋朝虽然武力上不怎么样,但是文化非常灿烂,不管是士大夫的诗词歌赋,还是民间的商业活力,大宋提起来就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这当然没错,但是这个大宋指的是什么?是把300年的大宋朝放在一起看,得出来的一个整体印象。
如果咱们是生活在北宋的初年,就看这么一小截,你会发现如果要说风雅这两个字,那可不是大宋,而是在说南唐。对,我们就先把南唐择出来看。南唐首先是非常有钱,国家有多富?南唐手下的这一片生产了当时中国40%的白银。皇帝有多富呢?开国皇帝叫李昇,李昇去世的时候,库里存下的金帛700万。这啥概念?我们讲这段历史,一说到钱你有一个基本的基准,就是岁币30万。现在南唐库房里700万,大体上你建立一个概念,宋太祖没收了其他所有十国国家的国库加起来,都没有从南唐这儿收的一笔多。
那为啥这么有钱呢?因为北方当时在战乱,南方在生产。这里要是说什么稻米茶叶的数字,可能感觉不那么直观,我就跟你说一样,就是纺织品。当时还没有棉花,老百姓穿的衣服主要是麻布做的,麻布也是可以用来征税的。南唐有一个,你就理解为库房叫德昌宫,装麻布的库房整整装了40间。老百姓穿麻布,有钱人当然穿的就是丝绸嘛。南唐的丝绸富裕到什么夸张的程度呢?就是皇帝经常请文武百官到宫里的仓库参观,大臣们可以随便拿,随便拿,想拿多少拿多少。
所以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如果你又到过中原又去过南唐,这么对比着一看什么感觉?当时还真就有这么一个人,这个人叫张泊,是南唐的重臣,曾经出使过中原到过开封。出了一趟差,回到江宁之后就写了10首诗,其中提到开封就3个字的评价,叫什么?叫一灰堆,灰秃秃的一个大土堆。你可以想象一下,今天你生活在一个特别繁华的城市,到一个特别土的五线小县城,你可能就是这感觉,一灰堆,这跟我们江宁可怎么比?想不到吧,后来那么富丽繁华的开封城,在宋朝初年的时候,在南唐人的眼里是这么个形象,一灰堆。
这个地方我顺便说一句,江宁就是今天的南京,也并不一直就这么繁华,在历史上它也有一个变化的命运曲线。你想南京什么时候牛?就南北朝的时候它是南朝的首都,南京是所谓的六朝金粉之地,又有所谓虎踞龙盘的王气,所以是南中国当时最重要的城市。但是到了隋唐的时候呢,南京就比较倒霉了对吧,可能是北方政权出于压制南方的考虑,南京城是基本被毁掉了。南京的地位在隋唐时候,甚至连个县城都不如,有时候它在政治上是隶属于扬州,有时候是隶属于镇江。所以你看在唐诗里面有一个主题,叫金陵怀古,提到南京都是感觉这个地方怎么破成这个鬼样子,几百年前还那么繁华。你看这个题材特别适合诗人,就发散各种各样的诗情。你看李白不是有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还有刘禹锡的那首更有名了,叫“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都是看着眼前的满目荒芜,凭吊几百年前的盛世美景,都是这种调调的诗。
那南京什么时候又变牛了?就是到了南唐,南京城突然一下烈火烹油一般繁华起来。那今天我们所说的很多宋文化,其实很多源头你往前追溯,都能追溯到南唐时代的南京城江宁。比如说藏书,宋代刚刚建国的时候,整个开封宫廷里的藏书才1万多卷,而南唐的藏书是它的10倍,有10万多卷。而且这是10万多本书,都和五代十国其他地方的藏书不重样。大宋朝后来编了一套大型的丛书,叫《太平御览》,那可多亏了南唐揽下来的这个家底。这是藏书。
再比如说宋词,最开始的词是老百姓的流行小调,登不得大雅之堂。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南唐后主李煜,词这种文体一下子就被点亮了。所以王国维先生不是在那个《人间词话》里就说,说就是这个李煜,把伶工之词变成了士大夫之词,在整个词学的历史上,南唐这是一个转折点。
再比如说学问,其实很多也都来自于南唐。南唐有一个人叫徐铉,就是宋太祖冲他大吼了一句,说“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那个人就是徐铉。后来南唐并入宋朝之后,徐铉隐隐然就成了大宋的一代学问宗师。别的不说,就说宋代所谓的四部大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和《册府元龟》,这四部大书几乎全部都是徐铉和徐铉的朋友、徐铉的学生、徐铉从南唐带过来的故旧参与修订的。
你要是看过我们前面的几期节目,我曾经有两次提到过一个当时的大学问家叫杜镐,号称叫“杜万卷”嘛,这人谁?这人就是徐铉的学生。还有这个时候正在编纂《册府元龟》的王钦若,还有五鬼当中的另外一个叫陈彭年,也都是徐铉的学生。所以你看南唐的人才在大宋就这个地位。
再比如说文房四宝,士大夫最讲究的笔墨纸砚,除了最好的笔当时叫湖笔,是出自浙江湖州,除此之外,当时最好的纸、最好的墨、最好的砚台,全部在南唐境内,所谓澄心堂纸、李廷墨和歙砚。甚至其中很多都是在李煜父子两代人亲自参与下搞研发搞出来的。比如说那个澄心堂纸,这种纸的制造工艺到了宋朝的时候,其实已经失传了,但这种纸实在是太好了。后来有人搞到了一批澄心堂纸,花多少钱?一卷就要100枚铜钱。就这个纸还把欧阳修请过来观赏,欧阳修也是很惊叹,说你是从哪搞来这么好的宝贝?这些纸存放了100年,到欧阳修那时候,南唐造出来这批纸100年了,仍然这么结实这么顺滑,这么晶莹剔透,这纸就好到这个份儿上。李后主亲自参与研发,一直到了清朝,乾隆皇帝还心心念念想要复原出澄心堂纸的工艺,但是后来都没有搞出来,这么好的纸。
不用我再多举例子了吧,现在你明白了吧,大宋朝的风雅和繁华,其实根子全在南唐。说到这儿你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那些北方的士大夫,想到南唐人他就觉得不该让南唐人当宰相,不该让南唐人在政治上扬眉吐气。其中一个原因我觉得就是心理上的,想必是,我是来自一灰堆那个地方的人,我看见你们这些来自风雅之地的人,我心里多少还是有点不好受。
其实我们可以再换一个角度,再来审视一下这个南唐。我们现在讲的是公元1012年,如果从这一年把时光再倒转回去半个多世纪,来到公元947年的话,这个时候连大宋朝还没有,大宋朝是960年才建国。来到947年的元旦,我带你穿越回那一天,咱们四处在中国走走看看,看完之后,你对后来南唐和大宋的关系会有更深的理解。
好,公元947年元旦,咱们第一站来到长安。一提起长安,你心中肯定浮想起一个特别雄伟的大城对吧?请问你觉得你能看到什么呢?还能看到李龟年放声高歌吗?公孙大娘舞剑吗?还能看到李白斗酒诗百篇吗?对不起,那个长安早就没有了。这一年的长安在被后汉的军队围困,城里面是弹尽粮绝,妇女儿童被军人当成粮食活活吃掉,这是人间地狱。
北方那个最繁华的开封城又怎么样呢?好,第二站咱就去开封。这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对吧?没错。但是就在公元947年的元旦,契丹的可汗耶律德光闯入了开封,然后宣布后晋灭亡,自己要当中原的皇帝。就在这前后一年时间,开封城里有后晋的末代皇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还有后汉高祖刘知远,那真叫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个时候的开封就是这么乱糟糟一片,以至于有一个小伙子都待不下去了,谁?20多岁的赵匡胤。就是因为这么乱,所以他不得不从开封离家出走,闯荡江湖要给自己找一条全新的生路。
历史里关于赵匡胤早年的这段经历记载很简略的,说赵匡胤这个时候就是四处漫游,那一路看到的是什么?都是从北方向南方逃难的老百姓,这就是当时的中国。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不在北方,我们第三站来到了南唐,尤其是来到了江宁。947年的元旦我们会看见什么呢?这一天,南唐的皇帝李璟召集了一群文人雅士赏雪作诗,还召集了当时中国最好的一批画家,说你们分个工,把这个场面要记录下来,有人专门负责画人物,有人专门负责画亭台楼阁和建筑,有人专门负责画竹林。这场君臣聚会居然被定格,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成了这张《赏雪图》。但这张图很可惜我们今天见不到了,但是这个盛世这段佳话,我们今天还能看见。
但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玩物丧志,在这样的乱世里面,你们南唐的皇帝搞什么搞,还在天天搞这种风花雪月的事,活该后来被灭国。但是换一个视角,换一个文化的视角来看呢?我这里有一本书,作家唐诺的书叫《眼前》,里面有一段话我想念给你听,他是写春秋时代的,他说所谓历史的灾难时刻,也可以这么定义,或说是一种通则,那就是人被廉价地、不恰当不合理地胡乱使用掉。最好的诗人小说家,拿枪被派去战壕一去不回。人无法做他最擅长最有成果的那件事,人被浪费掉了,当然是无以弥补的一个又一个损失。什么叫做灾难?人被不合理的使用就叫灾难。
那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不就是南唐的价值吗?在那个几十年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世界里,它让有诗情的人去写诗词,让有绘画天赋的人去画画,有工匠精神的人研发最好的笔墨纸砚。南唐正因为有南唐,它没有把人浪费掉。
在准备这期节目的过程中,我偶然看到了一则史料让我很震撼。话说公元974年,就是南唐灭亡前的最后时刻,整个金陵城已经被大宋军队重重包围。南唐后主李煜还下令做了南唐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放榜,破例录取了38名进士。这是南唐科举史上最多的一次。很显然国破在即了,被录取的进士也没什么用了,当不了官了,那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我想有一种可能,这既是为了给莘莘学子们苦学考试一个最后的体面的交代,也是南唐这个政权,它尽其所能把读书的种子传下去。
其实如果我们跳出来看,你会发现人类历史上经常会有这样的地方,我们把这样的地方经常给它一个名字,叫什么?叫“文明的火种罐”。就是当周围的世界都突然陷入了刀光剑影、血海的时候,有一些地方就是有人在里面埋头学问沉醉风雅,等到外面的战乱结束,这个火种罐里面的文明之火又跳出来又可以星火燎原。很多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刻,比如说春秋战国时候的鲁国,南北朝时候的江东,五代时期刚才我们说到南唐的江宁都是这样。其实西方历史上也有这样的地方,比如说古希腊。古希腊作为一个政治实体是被罗马征服了对吧?但是作为一个文明载体,它反而是借着罗马的武力传播得更远。
我今天又带来一本书,历史学家汤因比写的这本叫《人类与大地母亲》,这里面就有一段话说到被罗马征服之后的希腊文明的传播。他是这么说的,每个帝国在其领土上都在吸收并传播着希腊文明。这时从西北印度的朱木拿河上游向西直到西西里岛的西端,这一片广大地区都以希腊语为其文明语言。披着罗马外衣的希腊文化正以拉丁语为媒介,从意大利半岛向欧洲大陆一直传播到莱茵河和多瑙河一线,向西北非一直传播到撒哈拉沙漠的北部边缘。你看这是不是和我们今天说的南唐很像?它也是一个文明的火种罐,外面的战乱挡不住里面的繁华,外面的和平一旦到来,它立即星火燎原。
今天我们这期节目是从宋朝的北方士大夫看不起南方人,防备警惕南方人说起的。但是这个历史阶段很快就要过去了,你算公元1012年这一年,所谓“五鬼”中的王钦若50岁了,陈彭年51了,林特61了。这一代人,他们都是带着对南唐的记忆生活在大宋朝的首都开封。说白了他们自己心知肚明的,他们是亡国降臣低人一等。那怎么办呢?他们也想有人生梦想,他们也想在人生阶梯上往上攀爬,所以他肯定是努力讨皇上欢心,哄皇上高兴。皇上要天书我给你找天书,皇上你要封禅那我给你办仪式。这当然会让当时其他的大臣,尤其是经历过太祖创业的北方大臣看不顺眼。所以南北方这个时候互相开开地图炮很正常。
南方人和北方人这个边界很快就要模糊掉了。在历史学界有这么一个理论,说发生在40年以内的事不叫历史,叫什么?叫交往记忆。为什么呢?因为40年内发生的事,要么您自个儿要么您的长辈都亲身经历过,很多事件的当事人都活着,各种恩怨情感都还在纠缠,都还在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这是40年之内。好了,等40年过去了,该谢幕的人都凋零了,发生过的事儿要么就被忘了,要么就被固化成文字或者是影像记录了,变成这种载体这种史料,这才叫历史,我们可以客观去研究它了。所以40年这是一道分界线。
所以对于宋真宗王钦若这些人来说,南唐虽然灭亡了,但那不是一段历史,按照刚才我讲的这个理论,这是一段交往记忆。这一段记忆它影响到了像王旦不肯让南方人做宰相,像寇准他不肯让南方人当状元,都在影响和纠缠现实生活。但是你别忘了算一笔账,南唐是公元975年灭亡的,到了公元1015年,就是三年后就满40年了。历史的这个分界线马上就要跨过去了。果然5年之后王旦谢幕,宋真宗就大大方方的把南唐人王钦若提拔当了宰相。南方人就这么当了宰相,一代人的恩怨就这样了结了,南方人的身份不再成为当宰相的障碍了。
好,我们来盘点一下,在这一年,出生福建的南方人柳永30岁,他这段时间浪迹在哪里?历史上的记录其实是模糊不清的。出生在江西的南方人晏殊今年22,已经在江苏东台当官了,很快他还会当上大宋朝的宰相。祖籍江西的南方人欧阳修今年5岁了,将来他会成为大宋文坛上的一代宗主。你看南方人融入了中华文明的主流,江宁城的繁华演化成了开封城的风雅。南唐这个文明的火种罐终于点燃了整个大宋的文明之火,那是遍地延烧光华满天。
文明这个东西就是这样,乱世的时候它藏之芥子,盛世的时候它放之六合。文明就是这样,这么一张一弛时卷时舒,就这么一步一步往前走。好,我们下一期公元1013年再见。
刚才节目里说到,宋朝在整体上是一个文化非常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有一颗闪耀的文坛巨星,那就是苏轼。一提起苏轼,很多人都会想到他旷达的天性。其实苏轼的旷达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凡墙皆是门。对,在我们看起来全是墙,全是困难的地方,你发现苏轼他总有这个本事,他随手一推开就是一扇暗门,他就出去了,他就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去了,这就是他的旷达。
6月3号晚上我们就到四川的眉山,苏轼的老家,去到苏轼苏辙出生的地方三苏祠,去做一场直播。在万家灯火点上的时候,我们一起去读苏轼的诗文,来看看他是怎么推开人生中的一扇又一扇暗门的。
下面是感谢。这周我们要感谢一下海外用户,《文明之旅》节目上线,一直有很多海外用户坚持收看。他们有人在当地也组织了海外华人的看片活动,就我知道的,像加拿大、日本、美国、泰国、德国、新西兰都有《文明之旅》的用户小分队。这里头很多活动组织得很用心,比如说新加坡的同学最近就去了新加坡华人俱乐部叫怡和轩,还邀请了新加坡南洋学会的会长许振义博士。许博士就感慨,说原来新加坡的国防与安全和宋朝也有相似之处。你看跨越时空,文明的演化是有共通之处的。希望《文明之旅》这个节目能陪伴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的观众。
这一期节目的最后,我想致敬一个古人,唐朝的大诗人刘禹锡。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刘禹锡,他和我们这期节目讲南唐有啥关系?首先当然是因为刘禹锡有一首很著名的诗,就写的是南唐国都江宁金陵城的诗,叫《西塞山怀古》,很有名的。你看,“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回首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是中国怀古诗的名篇,你感受一下,虽然沉郁顿挫,但是一点也不垂头丧气。
这就是我喜欢刘禹锡这个人的原因,也是我今天要说到他的原因。你看在中国的文人里面,像刘禹锡这样永远精神抖擞绝不唧唧歪歪的不多见呐。我看过网上有一个很绝妙的评论,说天塌下来有刘禹锡的嘴顶着,没有什么丧心的事。要知道刘禹锡可不是一个春风得意一路顺风的人,他虽然少年得志,22岁中的进士,但是中年以后他很坎坷,接二连三被贬官,妻子也离世,颠沛流离,这么一连串的打击。但是看在刘禹锡眼里的秋天,比春天还热闹。他有一首诗也很有名的,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叫《秋词》。看看人家面对这个唧唧歪歪的伤春时刻,人家是什么感情色彩。
还有咱们小学学的那首《陋室铭》,就是他被一个知县欺负,一连搬了三次家,那个家是越搬越小他住不下了。但是你看人家写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看哪有一点点的颓唐气。一个人倒了半辈子霉,到老他居然写的是什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什么“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这个人真的是鼓励到我了,跟你一起共勉。下期节目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