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文明之旅》,欢迎你穿越到公元1018年,大宋天禧二年,大辽开泰七年。

那这一年的宋真宗,距离他的人生终点时间不多了,只剩下最后5个年头了。其实按照岁数来讲他不大,他这个时候才不过50岁,还不如我现在这个年纪大。但是没办法,按照现代学者的研究,他们老赵家是祖传的心脑血管疾病,到晚年容易中风。
对于皇帝这个职业来说,中风是会带来大麻烦的。你想皇帝到最后的生命关头,一旦中风影响语言能力不会说话,最重要的几句政治交代你说不出来,这会带来非常凶险的政治局面。所以几年之后的宋真宗,还有后来连续几朝的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的晚年,都会遇到这种情况。
那你看皇帝又怎么样?皇帝虽然平时锦衣玉食养尊处优,但寿命还不如普通人。有材料就说,宋朝当时社会上层男性的平均寿命,有人专门算过的,64岁,很高的。而老赵家的皇帝平均不到50岁。
所以你看到了,公元1018年这一年,宋真宗正好50岁,迈过他们老赵家皇帝的这根平均线,意味着什么?倒计时开始了。而且这个时候他自己身体不好,自己心里当然有数了。所以就在这一年,宋真宗有一件大事要急着办。什么呀?立太子。赶紧把继承人的问题确定下来,国本不能动摇。
看过我们《文明之旅》节目前面的朋友应该知道,真宗皇帝这个时候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小孩这个时候才8岁。那你可能就会问了,那着啥急立太子呢?你不就是这么一个独苗吗?又不存在你一死,什么几王夺嫡这种戏码对吧?你为什么非得要提前立皇太子呢?有用的。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这么几件事。第一,立皇太子,那是朝廷正式的典礼仪式对吧?等于是皇帝生前亲手安排了权力交接,不是等皇帝死了一团乱,然后什么太后大臣再去拥立新皇帝。所以皇位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在继承这个阶段就会平顺很多。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立了皇太子之后,距离他正式接班还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以好好利用起来。干什么?培养皇太子的政治权威。
第三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立了皇太子之后,朝廷就可以大大方方地为这位皇太子配班子。对,我们读古书的时候看到一些名词,什么东宫詹事府、左春坊、右春坊,这些名词,其实什么都是围绕太子建立的班子。这个班子现在是服务太子的,将来不就是服务新皇帝的吗?所以等太子将来一旦正式接班,马上朝廷里面就有人可用,有保驾护航的,有牵马坠的,有实际干活的,样样不缺。这个对政权的交接也非常重要。
所以1018年,真宗皇帝大心思要立太子。但有意思的是,这个事皇上不提,大臣们不好提。对吧?这个好理解吧?皇帝还活蹦乱跳的,底下大臣说咱们要立太子,你这啥意思呢?你这不就是跟皇帝说,我看你没好几年活头了对吧?所以在历史上,大臣们直眉瞪眼地跟皇帝提立太子的事,通常都会起轩然大波。以后我们聊到南宋时候的岳飞,聊到明朝时候明神宗的时候,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大臣在这个时候是不会说的。
那你可能会说,那皇帝自己提不就完了吗?自己家的事自己办呗。这不是不行,但是它多多少少有点不太符合中国皇帝制度的那个内在特性。要知道中国的皇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君主制度。它独特就独特在,它的合法性来源特别丰富。你是皇帝,那你肯定得有武力,肯定也得到上天的保佑,肯定还有来自于历史传统的,来自于文化传统的那个合法性。所有这些东西加起来,才凑成一个皇权合法性。
那其中就有一条就是,你当皇帝你不能说看着那个皇冠眼馋就一把抢过来,那不行的。你必须得是被拥戴。所以你看中国所有的皇帝,哪怕是篡权上位的,假模假事地也得搞一个“三推三让”。我不行,我不行,我不配,我不配,非得是我,反复都得让我上。好吧,我勉为其难。哪怕是个乱臣贼子,也得走这么一套流程对吧?就像那个袁世凯,中国最后一个当皇帝的人,那最后的仪式上,也得搞这么一套“三推三让”。第一,要不皇帝让满清的皇帝溥仪来当,你不干。不干再找找看谁合适,老朱家的后裔,明朝的后裔,要不你们来干皇帝,你们也不干。孔子的后裔是不是大家也很服气,你们来,你们也不来。最后只好是我来。袁世凯也得演。
好吧,回到真宗的儿子。虽然父死子继天经地义,但是如果有这么一个天下推戴的流程,所谓的群臣都说他当皇太子合适,那就更完美了。听出来了吧?大臣们不敢提,皇帝不方便提,希望大臣提。这事在逻辑上就杠住了。那到底谁提呢?
政治就是这样,每当到这个时候,就必须得有一个聪明人站出来破局。这个人今年就出现了,他叫陈执中。陈执中本来是在广西梧州当地方官。他给皇帝上了一篇自己写的论文。请注意,不是什么奏折,就是一论文。我写了一篇文章请你老人家看看,是个学术交流活动。论文大概的意思就是,治理天下最重要的就是几件事,其中之一就是要立太子。
你看聪明吧?陈执中不是直眉瞪眼地说,您得立太子。他是先说一大题目,然后把立太子这事当作其中一条塞在里面。还有,他可不是指着当今皇帝说,说你要立太子,不是。他说的是一个古今的通理。至于接不接这个话头接着往下说,那就看皇帝本人的意思了。所以对于陈执中来说,这是一个进退自如的策略。
好了,有了这篇论文作为台阶,真宗皇帝果然就踏上了这个台阶。第二天一上朝,真宗皇帝先掏出一篇陈执中写的其他的文章给群臣们看。写得好不好?大家也不知道他啥意思,都说写得好。真宗皇帝大手一指陈执中,说他的袖子里还有一篇写得更好的。那陈执中就从袖子里掏出来了呗,就是我刚才说的那篇要立太子的论文。真宗皇帝就说,说你们下去再去看看这一篇。然后就非常亲切地单独找陈执中聊天,还马上给这位陈执中升官。
这一系列动作都是政治信号。这信号还能更清楚一点吗?所以群臣们也不傻,第二天马上那个奏章像雪片一样就飞上去了,请立太子。然后按照老规矩三推三让,不合适,我家小孩哪配?非得是他,那就立吧。客气了三次,9月终于立了皇太子。真宗皇帝这一年办了一件大事。
我看这一年的史料,这位真宗皇帝为他儿子,为皇太子那是各种安排。给太子配班子,像大才子晏殊,就是这个时候进了宋仁宗的班底。安排大臣们拜见皇太子,为太子制定各种礼仪,让皇太子去拜谒那个玉清昭应宫等等。你看这是全方面地培养太子。
在所有这些动作中,其中有一项,那真是真宗皇帝自己的特色。什么呢?就是不断写诗文,然后当众赐给皇太子。比如说这一年的10月份,真宗皇帝就写了一篇叫《元良》,赐给皇太子。内容大意就是怎么当好一个合格的皇太子。所谓“元良”就是指太子。又写了诗赐给皇帝的手下,你们应该怎么辅佐皇太子。翻过年去到了1019年,真宗皇帝又写了一篇《劝学吟》,赐给皇太子,要好好读书。
这些动作的意图很明显,他既是培养太子,也是给天下人看。就是我这一任皇帝,是怎么把那个皇权合法性一点一点传递给将来的继任皇帝的。所以这诗文不是文学交流活动,它就是皇权的继承。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说,慢着,这一篇《劝学吟》,我听着有点耳熟。这是不是就是那篇著名的《劝学诗》?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大家都说这是宋真宗写的,那是不是就这一篇呢?对,这是宋代历史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很爱写诗的这位宋真宗,到底是不是这一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劝学诗》的作者呢?好,这一期《文明之旅》,咱们就说一说这个话题吧。
您要是到网上搜一搜,很多资料包括很多正式出版物里面,那首《劝学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它真的就是归在宋真宗的名下。但是咱们熟的可能就这两句,我给你念念这首诗的全貌。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你看一千年前的诗,就可以写成这种大白话。想要有钱有房有车吗?有美女吗?好办呐,读书考科举。这首诗就这个意思,就这么直言不讳,就这么朴实无华。这个真宗皇帝写了一辈子的诗,他自己肯定是没想到,他流传后世最著名的诗,居然是这么一首《劝学诗》。
但是我要遗憾地告诉你,这首诗它真的,它真的真的真的不是宋真宗写的。这不是我的结论,学术界已经有非常详尽的考证。今天咱们不提这些考证,我就说一点,就这种假其实是所谓的“一眼假”。这就相当于你看到一个瓷器,主人家非说这是元青花,你翻开底儿一看,上面写着微波炉专用。这还用考虑什么器型、纹饰、胎底、釉色吗?不用了,一眼看过去就知道它是假的。这首《劝学诗》一样,一眼假。
为什么这么说呢?前面我们提到,宋真宗他确实写过一篇叫《劝学吟》,那是写给皇太子的。他会拿什么房子、车子、钱财、美女来诱惑皇太子好好读书嘛?他要是这么诱惑,他还是个正经皇帝嘛?所以这一篇肯定不是史书里说的宋真宗写给太子的那一篇。
那好了,你可能会问,那有没有可能是宋真宗他写了另外一篇就是这篇呢?也不可能,为啥?因为这一篇当中的价值观,和儒家的正统价值观的那个差别太大了。如果是法家,拿什么钱财、爵位诱惑老百姓就范,有可能的。但是儒家不一样,儒家讲究的是礼法秩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那一套。你为什么读书?为什么考科举?标准答案儒家是有的。其实就是宋代张载提出来的那个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叫横渠四句。
虽然我们今天是在公元1018年,张载张横渠还要两年之后,就是1020年才出生。即使没有这四句,儒家的价值观这个时候也是清清楚楚的。咱们可以说儒家虚伪,你不喜欢,允许。但是儒家绝对没有这首诗里写得那么庸俗。
所以宋代的时候,就有士大夫骂这几句话。这几句话宋代的时候确实是有的,宋代士大夫就开始骂,说什么玩意儿,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人带着这样的自标读书,真要是中了举将来当了官,那他什么坏事干不出来?
你看宋代人也骂,这从一个侧面证明,至少在宋代的时候,没人觉得这句话是宋真宗写的对吧?要是他们明知道这是本朝先帝说的话,即使不同意也不会骂得那么难听。对,历朝历代的正经的儒家士大夫,但凡提起这首《劝学诗》,都是痛心疾首。我举个例子,明代有一个名人戚继光,戚继光就说,小孩子刚刚开蒙学习,刚刚开始读书,正是叫善恶未定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们这帮人就教他们这个,让他们为了利,为了势,甚至为了女色去读书。这种话一旦听到小孩的耳朵里,将来让他们长大了再做圣贤,难喽。所以人的心术坏掉就从这首诗开始。名将戚继光的话。
到了清代的时候甚至有人这么说,说你看看那个宋代,宋代为什么灭亡?为什么华夏被蛮夷灭掉?为什么世道人心坏掉?都是因为他们自打皇上就不正经,是宋真宗亲自写了这首《劝学诗》,所以宋代没有好下场。
听到这儿,宋真宗要是上天有灵,一定会大呼冤枉。那真的是棺材板都要撼不住了。宋真宗这个人,这一辈子都以儒家的圣君自诩。但是万没想到,这种诗居然套到了自己头上。他这一辈子都爱写诗,但是没想到,流传到后世名气最大的,居然是这么一篇。他这辈子虽然也搞点什么封建迷信,东封西祀,神道设教什么的,但这些事其实没多少人知道对吧?他没想到最后留在历史上最大最大的污名,居然是一首他从来没写过的诗。
说到这我都替他老人家觉得委屈。那你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冤案呢?我想应该有一浅一深两个原因。我先说这个浅的原因,说白了就是宋代之后出版业发达,出现了专业的出版商。那你上街逛书店看见一本书,它可不一定是文人表达自己的作品了,它还可能是什么?是出版商专门用来牟利的商品。
而且当时也没有什么法律观念,什么著作权、名誉权之类的。所以就出现了那种专门假托名人的书。对,对出版商来说,谁名头大咱就说是谁写的,说谁写的好卖咱就说是谁写的。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南宋的时候就出现了一本书,叫苏东坡注杜甫的诗集。那你想还了得,苏东坡在宋代的那个名气,杜甫的名气也是从宋代开始的,称杜甫为“诗圣”宋代开始的。所以你看苏东坡注解的杜甫诗集,这就是两大IP联手,这书能不好卖吗?但是不好意思,这书是伪作,假的。是出版商找一帮秀才瞎编出来的,质量非常差。
所以咱们宋真宗的这桩冤案,差不多的。《劝学诗》之所以流传得那么广,就是因为有一个商品,牟利的出版商的商品叫《古文真宝》。这本书不是宋代的,是元代开始流行的。到了清代之后,这本书在中国几乎是绝迹了。但是在日本,在韩国,《古文真宝》这本书流传得非常广,是很普遍的儿童使用的教材。
咱不难想象编书的书商为什么这么干。对,这是一本童蒙教材,你为啥要买?因为你将来孩子要考科举。那谁劝你好好读书最权威的呢?当然就是皇帝啦。皇帝都说了嘛,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你还不好好学嘛?反正我是元朝的书商对吧?我肯定是不怕让前朝宋朝的皇帝背这口黑锅。好吧,就写上这首诗宋真宗的。
你想那是好几百年,好多代人一上学,第一篇课文就学这个。所以宋真宗的这个冤案,真的是冤沉海底,百口莫辩,很难翻案。
好,浅的原因咱就说到这儿,这是早期印刷文化的一种乱象。那这桩冤案还有一个更深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科举制度的一种必然了。
你看就这么一首格调不高,价值观扭曲的《劝学诗》,居然张冠李戴到了真宗皇帝的头上,真替他觉得冤。但是话又说回来,从科举史的角度来说,他其实也不怎么冤。道理很简单,就是他宋真宗让科举走向了大众嘛。
你要是看过我们《文明之旅》此前的,就是1002年那期节目就会知道,当时的三项考试黑科技,都是在真宗这个时期成熟的。你看第一项叫锁院,就是朝廷一旦确定本届考试的主考官,他就不能回家了,直接送进考场锁住他,防止主考官被权贵买通。这是太宗时候就建立的规矩,真宗一朝继承。
第二项叫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名字拿纸给糊上,等成绩出来之后再拆封看,这张卷子具体是谁的,防止串通作弊。这是在公元1007年全国全面实施,我们直到今天在高考上还在用对吧?
第三项叫誉录,就是得有专门的人员誊抄考生的试卷,防止考官认出考生的笔迹。这项措施也是在真宗朝实施的。
好了,我们跳出来看,这三项制度的本质是什么?表面上当然是为了防作弊,是为了公平。但是你细琢磨,这背后还有更深的用意呀。这三项制度,等于是在告诉全天下的人,朝廷考试只会低头看卷面,绝不抬头看你这个人。我爱谁是谁对吧?
你想这也挺奇怪的,朝廷考试是为了选用官,那应该全面考察一个人才对呀。得看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甚至得看点容貌、谈吐、家世,当官这些都得看,用人呐。但是宋朝的这套科举制度,它就是在坚定地传递着一个信号:不要怕,不要怕自己没关系,不要怕自己没见过世面,什么年纪、岁数、长相、颜值、社交能力,一概不是障碍。放心来考,谁都可以来考,只要这卷面成绩好,就可以中进士当大官。
那你说皇帝能不知道这么做的代价吗?他当然知道。科举是干啥的?选拔官员的。只看卷面不看人,这样选拔上来的官员能是好用的吗?当然不可能。但问题是这只是一项制度设计的成本和代价这个侧面,我们还得看另外一个侧面,就是有什么收益呀?这么干让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场全民游戏,这是巨大的收益。天下的所有读书人都觉得,这其中可能有我的机会哦。那既然是全民游戏,社会各个阶层,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价值观,甚至是这种庸俗的价值观,什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的庸俗价值观来参与其中。这有什么可奇怪的?这不就是必然结果吗?
我当年在看领导力相关的书的时候,见过一句话讲得真好。它说一个真正的领导力高手,在带团队的时候,他要统一的不是团队共识,而是团队目标。对,很明显,真宗皇帝他们是懂这个道理的。这么大范围的科举,你要想统一全天下的人对它的想法,对它的价值观,统一共识太难了,做不到也不需要。重要的是统一他们的目标,全天下的读书人都觉得我要赶考,我要中进士,这就够了,目标统一了,最高的领导力。
你看这就是宋真宗亲自设计的一款精妙游戏。只不过其中有的人价值观庸俗了一些,写出了这么一首臭诗,最后当一个帽子扣到了他的脑袋上,反杀到他的身上。这么一想,他老人家似乎也不是特别冤对吧?
好吧,宋真宗冤不冤的问题,咱们就先放下了。这个话题其实还可以再往前推进一步。
你不觉得奇怪吗?朝廷只拿出那么一点点的利益诱惑,就那么一丢丢的乌纱帽的名额,就能让全天下的读书人如痴如狂,加入到这个游戏里来。这又是为什么?这杠杆也太长了。我们来算算账,朝廷到底拿出了多少顶乌纱帽?能考中科举的人到底有多少?
你看唐朝290年一共录取进士大概是7000多个人,有人算过平均一年才二十几个人,就这么一点点。宋朝比较疯狂,拼命扩招,320年正牌进士考取了4万多个人。那你算算能有多少呢?平均下来一年133个人。
这个扩招力度已经很大了,但是一年就100多个人。后面的那个清朝和明朝还不如宋朝呢。明朝和清朝都是不到300年的时间,录取进士大概都是25000名左右,平均一年还不到100人。所以考科举中进士当大官,这是一个获胜概率太低的游戏,参与其中的人玩通关的概率太小了。
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就像《劝学诗》里说的,把这辈子所有对功名利禄、财色,所有这些东西的期待,都押在科举考试上了?一场胜利希望那么渺茫的豪赌,大家为什么还要参赌呢?你不觉得这是一个真问题吗?
科举有多难?有人经常拿考取什么北大清华跟古时候中进士来做比较。其实这两件事难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我就举一个县的例子你感受一下。有人专门统计过,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在历史上平均是每60年,每60年出一个进士,每7年才出一个举人。但是同样是这个长沙县,建国之后平均每3年出一位两院院士,每年超过两个人考上北大清华。很明显了吧?如果不考虑人口基数的话,你会发现别说中进士,在古代就是中个举人,也比今天考取北大清华难得多得多呀。
所以现在你可以理解了,科举考试是一项多么成功的制度设计。朝廷皇帝,就放出了那么一点点当官的名额,那么几顶乌纱帽,就让那么多人在上面熬尽一生心血。
唐朝的时候就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咱们唐太宗发明了这个办法可真是好,让全天下的英雄,在这个游戏当中沉迷到老。
皇帝你真是赚大了呀,对科举制度这根杠杆未免也太长了,撬动的力量未免也太大了,这是全人类制度设计中的神来之笔。
请问为什么会是这样?原因你要细分析当然很多,比如说中进士当官收益实在太大,再比如说读书人不参加科举,出路实在太少等等,这都是成本收益分析。但是这恐怕没说到点上,你就想嘛,假设今天我们设计一款叫收益特别大的诱惑,就数量少的,举个例子吧,比如说有人发明了一种长生不老药,吃一颗就不死,这利益诱惑够大了吧。但是如果说全国每年产量只有100颗,需要通过一场极其公平的考试才能获得,那大多数人想想肯定就算了对吧,反正我想想我就算了,全国一年只有100人能考中的考试,我肯定考不取,这个竞争太激烈了,成功概率太低了,我犯不上费那劲,死就死了吧有什么大不了的对吧。
所以成本收益没法解释这个事,那今天我们就再提出一个理解这个现象的视角,就是游戏设计的视角。你想设计一款现在的电子游戏,它的目标是什么呀?跟科举不是一样吗?就是用一点点利益,用非常渺茫的胜利的希望,让大量的用户沉迷和上瘾呐。那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科举其实就是一款古典时代的不用插电的非常成功的电子游戏,对吧。
游戏设计当然是一门大学问了,那么大的商业利益,那么多聪明人反复研究出来的东西,智力含量是很高的。但是它跟科举一样,基本逻辑就是那些。比如说一款游戏要有清晰的、有吸引力的目标,要有持续的奖励积分荣誉系统,要有良好的游戏界面和丰富的游戏体验等等,咱们可以对照想想,科举考试是不是也都有。
我这儿只说一点,你看游戏设计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就是要给奖励,但是奖励最好是随机的。说白了,就是不能让玩家有那种感觉,叫一分努力就有一分收获,什么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可不行。这个奖励得是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有时候让你颗粒无收,有时候让你大喜过望,奖励是不确定的玩家才容易上瘾。
这是游戏设计里面的一个非常底层的规律,请注意这不是什么社会经验,这是有深厚的心理学理论支撑的设计。你可以去查一个词,叫斯金纳的盒子(Skinner Box),你会发现随机奖励这是上个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的心理学的学术研究成果,只不过是到了后来现在用在了游戏设计里面。
你对照一下科举考试是类似的,它也是不确定的奖励。有一句话叫场中莫论文,意思就是科举的时候,在考场里面没有天理的,文章水平再高不见得就能考得中的。那中国古代科举里面类似的说法就多了去了,什么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就是决定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你看前面4个全部都是玄学,而读书本身在里面只排到第5位。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命运无常的感觉,让一代代的读书人是飞蛾扑火前赴后继,这就是随机奖励带来的沉迷效应。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设计游戏的人必须给游戏玩家以超强的掌控感。什么意思?就是进来玩的人他心里得明白,虽然打通关成大神那太难了,但是我从小白到大神,从青铜到王者,这个路径要非常清晰非常公平,没有人在其中捣鬼,也不是千变万化。路就摆在那,只要我愿意顺着往前走,我就有希望能到。
你看科举是不是也是这样,从秀才到举人到进士,成长路径非常清楚。更重要的是考试内容也是非常非常确定。在唐朝和宋朝的时候还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到了明清的时候很简单就是四书五经。清代有人就给学生算了一笔账,说你们每天只需要背300字的书,不过分吧就300个字。那你看《诗经》大概4万多个字,你们100多天就背完了。《尚书》就是那个《书经》,2万多个字你们90天背完了,等等等等就给学生算,这么一算账怕什么。四书五经全部背完一共就花690天,不到两年时间,just do it背就是了。你看这就是超强确定性。
咱们还别看不上这种确定性,你看今天咱们中国的高考,跟古时候科举当然是两回事,但是它有一个很牛的地方是相通的,就是今天的高考一样,没有什么难题怪题。这也是高考命题组最体现水平的地方。有一次我和一位大学校长聊天,他就在高考的命题组里待过,就拿语文卷子来说,有一项很重要的命题原则,就是你不能出最穷苦的山村里的孩子没法答的题目。比如说高考试卷里面就不能出现冰淇淋,因为山村里的孩子可能真的就没有见过冰淇淋。你看这就叫偏题怪题不出,所有要考的东西非常清楚,就在那几本教科书里面。一个山村的孩子,只要有起码的教科书和习题集,只要肯下笨功夫,他是能考取大学的。这就是高考制度设计的精妙的地方。
说到这儿我们也就明白了,科举制度哪里仅仅是什么考试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它还是中国古代皇权社会中维持最大程度社会共识的一个基本政治制度。
好再回到我们本期节目讲的《劝学诗》,它哪里是什么对科举考试的庸俗理解呢?它是允许任何人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哪怕偏狭的理解,踏上全社会有共识的一条竞争之路。
今天这期节目是从《劝学诗》入手,我们来看看科举制度和中国社会之间的真实关系。我们现代人思考问题其实有个毛病,我们老喜欢分类。比如说面对科举制度,我们就会问它,你到底属于哪一类呢?你是个考试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还是个政治制度?想不清楚好像思考就推进不下去。其实面对这么重要的一个制度,我们只要用分类的逻辑去想,就有可能低估它的价值。
有一本书我今天没带来,我们得到电子书里有,叫《中国人的气质》,作者是美国的一个传教士明恩薄,1890年写的100多年前的书。这本书里就讲,这个明恩薄一来到中国,对于中国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社会缺乏严密的组织,很多人处于松散的社会状态。但是整个社会里面有一根像定海神针一样的东西,那就是科举。科举是有金属性的,它把原来松散的、看似毫无关系的各个社会阶层牢牢地固结在了一起。
这么说有点抽象,我们可以换一个理解角度,就是假如没有科举,我们从中国社会当中把这定海神针给它抽掉,请问中国社会发生什么呢?这件事情我们都知道,它真的发生了,只不过不是在1018年,而是往后跳跃1000年,发生在1905年,科举就废了嘛。当时社会上是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必须要废掉科举,必须要举办新式学校,不然中国就没有办法完成启蒙。这是1905年中国人上上下下的共识。这个判断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当时的人还是低估了废除科举的后果。
废除科举能有什么样的后果?当时能想象到的无非就是,就是原来那些读书人,准备参加科举的人,现在就没有了出路,得给他们谋一条出路,仅此而已。剩下还能有什么后果呢?当时有一份杂志上面就透露出张之洞,这是晚清的一个名臣重臣,慈禧太后非常信任他。张之洞和慈禧皇太后之间的一段对话。这个慈禧本来是很担心的,说朝廷真的要废除了科举,失掉了天下读书人的人心可怎么办?说白了就是这帮读书人没出路了可怎么办?
张之洞说没关系,分三种情况看。你看张之洞给她筹谋的三种情况。第一如果是比较年轻的,那你就应该转过头来上新式学堂,学习新知识,那个八股文四书五经就不学也罢。那如果岁数大一点的人,第二种情况,如果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那也没关系,可以到新学堂里当老师,传授一些传统的经学的知识,这部分传统知识也需要往下传承。那要是岁数再大一点的,这就是第三种情况了,五六十岁甚至更大的人,反正岁数也大了,想必也不愿意再考了,那就算了。所以关于失去读书人人心这一条担心,张之洞觉得不足虑。
好了,慈禧太后一听说那好吧,你张之洞是什么人对吧,你自己就是科举出身的,你想好了要废科举那就干吧。听起来好像考虑得也很周到对吧,但是废除科举的后果是出乎大家意料的。我们就从张之洞刚才那段话说起,张之洞说了,如果一个人岁数太大,他考取科举对他就没有什么意义。对您都六七十了,难不成你还搞个县官干干?所以废除科举对这些老年人没有什么影响。这话是大错特错。
科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像今天的电子游戏一样,可以随时重来的。就是玩游戏的人经常说的,我用的是save/load大法,我虽然现在玩得不好,但是我每进展一点我都可以存储进度,这次不行,下次载入(load)然后再来,我这一辈子都有通关的希望。
举个例子,整个大明朝的科举你猜猜看,是19岁之前上榜的考生多,还是80岁之后上榜的考生多?搁到今天我们就会觉得,都80了还考什么考,生活还能自理就是一条好汉了对吧。但是我这儿有一份数据,就拿福建一个省来说,不仅80岁之后上榜的人数比前者多,而且多出将近一倍。80岁之后上榜的福建考生,整个明代84个人,19岁之前只有43个人。看出来了吧,让老人家觉得还有机会,激励的可不是老人是所有人。所有人都觉得我到那个岁数我还能考,还能上榜还能中进士,所以现在我就坚决地投入。
宋代的科举考试里面还有一个特别独特的制度,就是如果你通过了地方上的州试,但是你就一直通不过礼部的省试,你一直考一直考考成老头了那怎么办?皇上会开恩的,专门给这些老考生单开一种就是相对很容易的考试,考取了也叫你进士,不过前面有仁字,叫特奏名进士。这种进士在官场上当然就没有前途了,但是好也是一个安慰奖了。
话说后来在宋神宗的年间,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家,在特奏名进士的这个殿试试卷上就写了这么一句话,说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个卷子就交上去了,说我老的我已经写不动文章了,您就万岁吧爱怎么地怎么地。就这样也考取了,皇帝也给他一笔终身的俸禄。
那我如果我是一个年轻的考生,我生活在那样的时代,我看到这样的案例,我心里就会亮堂堂的。我就会想努力吧,即使一辈子考不取,好也有一个特奏名进士这样的机会,朝廷厚道给我兜了个底儿,不至于到最后血本无归。所以你看,这是让老人看见希望的好处。
所以还是回到1905年,废除科举的第一个连锁反应,不仅是老人没了希望,而是所有读书人再也看不到那个可以稳步上升的台阶了,是所有人的人生希望之光都黯淡了一点。那接下来的连锁反应呢?我这儿有一本书,是历史学家罗志田老师写的《权势转移》。其中他引用了当时人的一段话,我念给你听听。他说过去乡村中,秀才先生或书塾老师有极大的潜势力,他是一乡中的审判者,一乡中的号令者,他是一乡中所“佩服”的人。假如这位秀才先生或乡塾老师果真是道德高尚,则他的话差不多即可成为号令。
没错,我自己当年当记者的时候,到农村采访还能感受到这一点。你想那已经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后期了,来记者了村长在家里得请我们吃饭,但是得把乡村小学的校长叫上,那就是他们村里的读书人,什么好事都得叫上他,这个人享有一份独特的乡村威望。
那从这个场景你也可以看得出来,就是对一个读书人来说,他参加科举考试,对他人生到底有什么价值?果真是搏那个最后的中进士当大官吗?不是。只要你是一个读书人,哪怕你身上只中了最初级的那个功名,就是我只是个秀才,那我在乡村里就可以受到非常的尊重。这就是科举这根杠杆特别长的原因,它支撑了每一个读书人的尊严。
就像我们熟悉的那个段子,范进中举对吧。范进中举之后为什么高兴成那样,都疯了对吧。他是因为将来能够当官发财吗?眼下谈不上,刚中了个举人对吧。但是范进心里知道,至少马上自己那个凶神恶煞的老丈人就再也不敢看不起自己了对吧,自己在邻居当中的地位马上就提升了,这是非常非常现实的收益。
好了,到1905年科举一旦废除,乡村里最受尊重的读书人的声望马上就打折了,真的是矮了半截。要读书的人他也不待在乡村里了,而要进城里的学堂。梁漱溟先生在1929年就调查过江苏江宁县的情况,就县里面常住的人口,男性文盲的比例记得是82.2%。但是奇怪,离开江宁县外出的人当中,男性文盲的比例只有63.9%。这说明什么?说明读过书的人他在往外面跑,往大城市跑。
那乡村里的秩序怎么维持?没有读书人了,没有正经人呐。有一句话叫大自然厌恶真空,乡村的权力秩序一旦正经人走了,那自然就有人来填补这个秩序的空白。对,这就是中国现代史上农村大规模出现土豪劣绅的原因之一。你看这也是废除科举的连锁反应。
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连锁反应是什么?是中国的基层教育崩溃了。还是这本《权势转移》,这书里的资料。民国初年,山西省五台县永兴村有一个村民,就说了这么一段话,被当时搞社会调查的人就记录下来了。你看老百姓的话他咋说,他说咱们现在这个民国的书房真是讨厌。娃们念的书今年这样明年那样,换的真热闹,也不见念成一个。看人家前清时候书房里念的书,不只是哥哥念了兄弟还能念,就是多多念了儿还能念,爷爷念了孙子还能念哩。书老不换人家还进秀才中举人,现在书倒换的勤,也不见念成一个呀。
就是教育投入大多了成果没看见,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真实想法,真实的声音。这说明什么?说明现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它的成本是大幅度上升的,而教育成果的确定性大幅度下降了。对,四书五经它看着是落后,是因循守旧,但是穷人家置办一套书的成本没多高。有人算过账,就是前清的时候,穷家小户凑钱买几本书办个私塾,硬投入就是买书的钱,加起来总共10两银子够了。
所以在那么穷困的中国的古代社会,中国教育为什么能那么普及?就是因为科举制度,这是一个全民动员全民投资的教育普及运动。1905年科举废除了,新式教育来了,那要办成一个科目齐全的学校,那就贵了去了,那是10两银子能办成的事吗?说白了就不是乡村社会老百姓分散投资能负担得起的了。
好了,那就会出现两个结果。第一教育没法民间自己办了,它必须国家来办。学校虽然办得更豪华了,但是全民总体的那个教育投入其实是下降了的,因为老百姓不参与了嘛。那第二个后果呢?就是国家要办好学校,那也只能集中资源在城里办。当时中国基层农村的教育反而是衰落了。这也是科举废除的一个后果。
我还看到过一份资料,说1926年的时候,革命家彭湃写了一份叫《海丰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面就说说20年前,什么时候?就是前清的时候,有皇上那会儿有科举那会儿,村里还有穿着“六寸鞋”的斯文人。六寸鞋文人穿的那种鞋。现在20年后民国了,别说六寸鞋,连穿鞋的人你在农村都找不着了。
你看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中国可不只是更换了一种教育体制,换了一种人才选拔体制,它是拔掉了那个用1000年时间才形成的稳定全社会的定海神针。整个社会要重新整合了,主心骨没了呀。
当然了我得说一句,我在这里并不是说废科举不对,在当时情况下科举是必须要废的,而是在说废科举的影响远比当时人以为得要深远。
那今天这期节目我们是从《劝学诗》入手,跟你聊了科举制度。这首诗听起来挺庸俗的,什么黄金屋什么颜如玉,一点也不高级。但是你这么想,当一个读书人,他带着升官发财娶美人的想法,开始自己的科举之路,结果呢百炼成钢,最后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一代名臣,这不正常吗?
再举个例子,一个当兵的,最开始只是可能为了当兵吃粮,不至于饿死,结果百战功成,最后成了杀身成仁的民族英雄,这不可能吗?
你看一个成功运转的制度,它从来不会排斥人类的那些隐秘欲望,那些好像很庸俗的价值观,不会的。相反它会直面这些欲望,始于尊重进而接纳终于提升,把欲望提升上去。各式各样的人都可以带着各自的小心思,哪怕是庸俗的心思,加入到这个有着民众共识和宏伟目标的游戏里面来,然后游戏足够大,大家在里面各得其所。
一种文明它变得越来越伟大,绝不会是因为它在道德上变得越来越洁白无瑕,不会的。一种文明变得越来越伟大,肯定是因为它越来越有能力去保护去尊重去发展更多的形形色色的有各种价值观的人嘛。在中国科举制度当中,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这种文明的光芒。
在《文明之旅》的公元1018年,我们为宋真宗辩白冤枉,说《劝学诗》真的不是他写的。同时我们也想告慰宋真宗的在天之灵,就算你被冤枉了没事的,因为这就是经你老人家之手改良之后的科举制度该有的样子。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好,咱们公元1019年再见。
下面是本期感谢。本期我要特别感谢河南禹州的吴刚同学,他把《文明之旅》的线下看片团做成了他自己每周三固定的栏目,带着节目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学校。像上个月,他就组织了20多位书友,一起到“中国钧瓷之都”,就是神垕古镇,重温了我们《文明之旅》里面的景德镇这一期节目。
你想钧窑了不起,宋朝当年的五大官窑之一,那个钧瓷的特点就是高温窑变,就是每个瓷器烧出来是什么样事先不知道的,而且每个瓷器它变得也都不一样。我听他说呢,《文明之旅》那一期讲景德镇的节目,讲创新突围的故事,也启发了今天钧瓷的相关负责人。所以你看挺高兴的对吧,中国两大名窑穿越一千年,但是你看这个经验这个文明还在传承还在交流,这不就是我们做《文明之旅》这个节目的初衷吗?好,谢谢吴刚同学,也祝福你们。
本期节目的最后呢,我还想致敬一个人,他叫蒲松龄。这个人名你肯定听说过,他是《聊斋志异》的作者。但是你也许不知道的是,蒲松龄这个人的职业是什么?你看他从19岁就开始考科举,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一直50多年,始终就是个秀才。一直到71岁,没办法了朝廷赏了他一个贡生,其实没名没利什么都不是。你看他就是我们节目里说的那个一直考考到老的科举失败者。
蒲松龄这一辈子靠什么做生计呢?他钱从哪挣呢?他主要是私塾先生,在一个其他的县,不是他们家住的是其他的县,一个大户人家当私塾先生。那你说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很孤单很枯燥?不会,蒲松龄干了好多事。他不仅是写了进入文学史的狐鬼神仙《聊斋志异》,你看他还写了传播农业知识的《农桑经》,编过很实用的《日用俗字》,什么《婚嫁全书》,就是指导老百姓平时怎么娶媳妇嫁女儿这个仪式的这样的书,甚至替老百姓写过状子。蒲松龄还编过教材,比如说写过一篇叫《历日文》。
你可以理解成他编的乡土教材,就是用歌谣韵文的形式教学生中国历史。关于咱们现在正在讲到的宋朝,我给念几句吧。《历日文》提到宋朝的这几句,叫真胤志遂剪艾蓬蒿,取才翰士仁孝甄陶。奉母杜后逊位于,胡独烛影夜播红摇。
听了这么长时间的《文明之旅》,我估计刚才这几句里面有些典故你已经自己能破解了。当然因为他的职业是在其他的县教孩子,所以只能过年回家。他和他的结发妻子刘氏,虽然感情很好,但是一辈子也是聚少离多。这个刘氏呢,就一直在家里替他侍奉公婆,操持家事养活孩子。但是晚年的时候,刘氏还是没撑住先走了。
有一次蒲松龄就经过刘氏的墓,就写了一首诗叫《过墓作》。其中有那么几句,我很多年前第一次看到,第一次看到就把我眼泪给看下来了。欲唤墓中人,班荆诉烦冤。百扣无一应,泪下如流泉。就是躺在墓里的那个人,我喊你,我把这个墓前的野草除了,我就坐下来,我把心里的烦和怨我说给你听。但是我扣着这个坟墓,我扣100下,你都不回我一下,我那个眼泪就下来了。
所以蒲松龄这一辈子是一个典型的古时候的私塾先生的一生。你想千年的科举史,朝廷不过选拔了10万名进士,而像蒲松龄这样的屡试不中,他只充当了庞大分母的人,很多最终就只能当这样的私塾先生。当然没人能统计清楚中国历来到底有多少私塾先生,但是我们知道的是,有他们在,哪怕最穷最远的乡村,也能一样被文明的火种照亮。所以今天我想致敬蒲松龄,以及和他一样的千百万的私塾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