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辛弃疾 醉里看剑 (9)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猜。况怨无小大,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辛弃疾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这是800多年前辛弃疾与酒杯产生的一次对话,在拟人化的情景中,辛弃疾怪酒杯始终跟随自己,扬言要摔碎它。
总把平生入醉乡。大都三万六千场。今古悠悠多少事,莫思量。
微有寒些春雨好,更无寻处野花香。年去年来还又笑,燕飞忙。
——辛弃疾 《浣溪沙·总把平生入醉乡》
辛弃疾始终没有戒成酒,他找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屡戒屡破。据资料统计,在辛弃疾传世的620多首词中,涉酒词多达353首,酒已经融入了辛弃疾的作品与生命当中。
醉里看剑
南下20年,结束了频繁调任的仕途生涯,42岁的辛弃疾在江西上饶的带湖边开始了隐居生活。
起初徜徉在乡里田间,与友人赋诗饮酒,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辛弃疾 节选《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然而寄情山水之余,心中的理想与悲愤却时常出来作祟。辛弃疾有意忘却却忘不掉。他努力想要学习陶渊明做一个真隐士,然而东篱多种竹菊,待学渊明,酒兴兴诗情不相似,他无法做到像陶渊明一样纯粹,平静而生趣的农村生活并不是辛弃疾真正想要的。
婆娑欲舞,怪青山欢喜。分得清溪半篙水。记平沙鸥鹭,落日渔樵,湘江上,风景依然如此。
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十里涨春波,一棹归来,只做个、五湖范蠡。是则是、一般弄扁舟,争知道,他家有个西子?
——辛弃疾 节选《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
“陶渊明的隐居是很彻底的,很主动的,主动归来,辞官,不为五斗米折腰。辛弃疾是被迫的,遭到了弹劾,然后回来的。他时时刻刻地希望能够有个机会让他报效国家,东山再起”——汲军(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
在带湖闲居的十年,辛弃疾居而不隐,频频会客。朋友来了,他慷慨陈词,他要借官场和学界的朋友发出他的声音,希望朝廷能注意他的存在。然而无事可做的漫长岁月,在识尽愁滋味后,辛弃疾只能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对辛弃疾朝廷有一派,就觉得辛弃疾太能干了,这种人才不用是一种可惜,所以叶衡想要用他。周必大说,辛弃疾如果你用他,辛弃疾杀的人是要记在你我的账上的,这下子叶衡就不敢说了。所以说辛弃疾每一次朝廷想用他的时候,或者宋孝宗想用他时,总是受到一种阻挠”——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
“他这个人性格上也比较刚愎,比如说把金牌藏起来,不执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觉得很难驾驭,这才是大概不用他的原因”——汲军(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
在不甘心与寻求解脱的矛盾冲突中,辛弃疾的词作数量开始增多,内容和风格变得多样化,他一生绝大部分的词都写于隐居的20年。
没有知音,饮酒变成了解愁的唯一手段。闲居带湖的岁月,他常常狂饮,喝得大醉。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卧,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辛弃疾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的报国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唯有把它付于酒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灯下看剑,号角长鸣,大块吃肉,令人兴奋,然而酒醒之后,一切都是幻觉,唯有自己白发已生,这是最极致的愁苦之醉。幸好除了酒,还有朋友。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在漫天的大雪中,辛弃疾正在追赶一位刚刚分别的朋友。由于雪深泥滑,天色已晚,实在没有办法前进了,辛弃疾只好在旁边的村子里喝了一气闷酒,写下一首《贺新郎》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辛弃疾 节选《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辛弃疾为自己没能挽留住朋友感到遗憾,他甚至埋怨朋友不该来,这个让辛弃疾恋恋不舍的朋友名叫陈亮。“辛弃疾真的一辈子的真心朋友就是陈亮。一个是陈亮有才,主要是两个人志同道合,只有使君与我,话头多合,就两个人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话题是什么?就是主战,主张抗战,收复失地”——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罢官后,辛弃疾先是住在上饶带湖边的稼轩庄园里,几年后在鹅湖山附近,辛弃疾偶然发现一处泉水,为它命名为瓢泉。因为喜欢瓢泉一带的风景,辛弃疾在这里营造了一所新居,时常过来小住。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的冬天,陈亮长途跋涉,专程来拜访辛弃疾。在瓢泉的新居,辛弃疾终于等到了陈亮。英雄怜惜英雄,抑郁多年的两人彼此得到了痛快抒发的机会,他们同游鹅湖,共饮瓢泉,留下了一段文学史上著名的佳话。
“辛弃疾跟陈亮两个人更多的是在谈国事,国家大事”——汲军(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
“他们两个在一起,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战略战术,应该说这个话题说的很多,而不是文学的话题。尽管最后呈现的是他俩唱和了好几首《贺新郎》词”——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陈亮在辛弃疾这里逗留了十天,终于要告别回乡了。辛弃疾觉得意犹未尽,在陈亮走后的第二天,又顶风冒雪去追,最终没有追上。几天后,辛弃疾将写好的词作寄给陈亮,陈亮和韵回赠,如此往复,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5年后,陈亮在临安去世,此时辛弃疾远在福建,得知噩耗,悲痛欲绝,说与自己瓢泉共饮的知音再也没有了。
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辛弃疾在带湖边的房屋失火,损失严重,带着仅剩的书籍,辛弃疾举家搬到了瓢泉。在瓢泉居住时,隐士辛弃疾代替了战士辛弃疾,他在思想意趣上越来越明显地归于庄子、陶渊明。 “他在这个时候觉得自己人生的机会不太多了,对未来、对前途不说完全的绝望,已经信心大丧,大失信心”——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 “总的来说,他在瓢泉生活的这段时间,他的词是比较平和,比较沉稳,也比较的沉郁”——汲军(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 “看上去很多词都是很达观,一句一句的道理都是把自己的感情引向达观。但是你在读完了以后,就觉得他都是在理性层面的一个自我劝说,最终他的感情是不能够达观的”——孙学堂(山东大学教授)辛弃疾的人生脉络清晰,山东20年,南方做官20年,江西隐居又是20年。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辛弃疾 节选《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在漫长的闲居岁月里,辛弃疾逐渐衰老,然而热血难凉。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辛弃疾已经64岁了。在铅山家中,辛弃疾接到了朝廷重新任命的诏书。此时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改变,北方蒙古的崛起让金国感受到了压力,南宋察觉了这种变化,朝堂上开始萦绕久违的北伐氛围。新任宰辅韩侂胄上位后,企图以对金作战为个人捞取政治资本。为了拉拢人心,他再度将辛弃疾推上了政坛。 “社会对他的定位是一个将领,他给自己的定位也是一个将领,可以说他当时是一个北伐的旗帜”——刘培(山东大学教授) “辛弃疾期待了一辈子,这个北伐的机会终于来了,所以开始他是充满着希望去出山的”——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
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的三月,辛弃疾被派到镇江任知府,这是抗击金兵的前线重镇,辛弃疾很高兴。上任之后,他立即招兵买马、搜集情报,开始了一系列的备战工作。就在备战的过程中,辛弃疾与韩侂胄在北伐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时光流逝,虽没有将辛弃疾的抱负消磨干净,但对于宋金交战的形势,辛弃疾却比年轻时审度的更加细腻客观。 “当辛弃疾到了镇江,做了很多军事上的准备后,再看韩侂胄的所作所为,就觉得有一些失望。所以他预言北伐一定会失败,因为韩侂胄他们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
“其实辛弃疾这个人是很有英雄气概、很有激情,那是在写词的里面。在打仗的时候,辛弃疾是很理性的,他是知其不可而为的,所以辛弃疾最后,韩侂胄让他做兵部侍郎的时候,他并没有去赴任”——汲军(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6月,宋宁宗下了一道密令,“诏内外诸君密为行军之计”,南宋对金的北伐就要付诸实施了。听到这一消息,辛弃疾在镇江的北固亭写下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他开始是充满了希望的,也希望做英雄,希望这个社会有像刘裕那样的,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出来,坐断东南战未休,能够挥师北伐。最后看来这个仗是没办法打的,所以辛弃疾就非常的失望。这首词的表面很豪迈的情况下,是隐抑着一种苍凉和悲伤的”——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
“用典用的特别多,然后内涵特别丰富,你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最后这样的,我觉得是发一个悲声的,这个典故用出来,辛弃疾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汲军(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 “你要用自己的话去表达的话,要用多少才能把这个意思讲清楚。他一句自比廉颇,把老年希望有所作为,但是又受到朝廷的疑忌,然后年龄又大了,最终对自己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把这些意思全部表达出来了”——刘培(山东大学教授)就在辛弃疾期待朝廷能够进一步重用他的时候,一纸调令让他所有的期待落空,他被迫离开了前线。
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宋宁宗下达了北伐诏书。经过四十多年的沉寂,南宋终于再次对金宣战,历史上称这次北伐为开禧北伐。此时,一生都梦想着恢复中原的辛弃疾正在江西铅山家中,以旁观者的身份关注着这场战争。 “韩侂胄没有军事才能,他北伐完全是为了邀功,所以没有经过认真地准备,仓促出兵。结果战争的失败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国家几十年的积蓄,国家的军队、兵器、粮帐几乎丧失一空”——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当南宋军队接连失败,朝廷又想起辛弃疾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九月初十,在大喊几声杀贼后,辛弃疾病逝于铅山家中,终年68岁。在他去世27年后,金朝灭亡。辛弃疾终究没有当上将军,却在词的世界中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赢得了词坛飞将军的美誉。在词中,他迸发的豪气、描绘了乡村,800年来不断地让人们激动和惋惜。 “辛弃疾是把他的全生命、全人格都展现在他的词典里,你看辛弃疾的词,它是有传记性质的”——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 “辛弃疾的一个巨大的贡献,词变得表现生活无所不能了”——刘培(山东大学教授) “的很可贵的激情,一直保持到最后,都是还有的,他那种激情,都没有被岁月磨完了的”——汲军(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 “现在一般来说认为辛弃疾是宋词影响最大的一位词人”——孙学堂(山东大学教授) “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用具体的数据来做一个衡定。苏轼当然在整个文学史上,他的地位是很少有人能够比拟的,但在词史上的影响力,辛弃疾是大于苏轼。豪放、豪放,这两个字组合切开就是豪放派,辛弃疾更偏于豪的一面,苏轼更偏于放”——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辛弃疾的一生,激情始终涌动,世事苍茫,他不停失望,但从未绝望。今天的我们,不必在醉梦中怀念家园,一阵清风,一口清茶,在和煦的阳光下,当指尖划过历史,眼前已是万里江山。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辛弃疾(《宋史·辛弃疾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