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wordpress-seo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www/admin/www.colossusjinxin.com_80/wwwroot/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10) - 公益知识分享
106 次浏览

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10)

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辛弃疾 几度秋凉 (10)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暮春三月,在湖北境内的一处凉亭里,辛弃疾将要前往湖南任职,同僚正在为他送别。想到自己饱受打击的政治遭遇,辛弃疾一气呵成,写下一首著名的词。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 《摸鱼儿》

“这个所谓的怨春不语,这个春天代表着一种时光的无言地流逝,我的青春我的年华就这么流逝了,到现在一事无成。后来说宋孝宗看到烟柳断肠处,心里不爽,这是一种说法。但是在辛弃疾心目中,他不会去埋怨宋孝宗的,辛弃疾到了南宋以后,其实他的仕途按照常规,按照一般人的比较,他还是比较顺利的。我们过去说辛弃疾怀才不遇,不是的,他的升迁还是比较快的”——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辛弃疾文韬武略,满腔激情,却无法在疆场上实现抱负,仕途的升迁并不能减轻他的痛苦。带着满腔愁怨,辛弃疾来到湖南,当时的他没有想到,在这里他将迎来南归之后的事业高峰。与此同时,人生也将发生更大的起伏和转折。

当时的湖南一带,因为各种原因,武装暴动经常发生。辛弃疾刚到湖南,便碰上一次农民起义。这时他的职务是转运副使,主要负责财赋,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辛弃疾只能旁观。正是旁观者的视角,让辛弃疾对农民起义有了新的理解,于是他给宋孝宗打了一份报告,《论盗贼札子》,提出了官逼民反的论点。“为什么接连不断的有那么多盗贼发生?就用现在的话说有那么多武装叛乱发生,这是因为老百姓要受到四层的剥削。一个首先是州,州府里头;第二个就是县,这两层盘剥;第三个就是具体的官吏,再还有一种就是土豪劣绅。辛弃疾说这老百姓没办法生存了,他没有活路怎么办?只有铤而走险去为盗”——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他认为要治盗贼,就是先要治官吏”——汲军(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辛弃疾的报告虽然刺痛了朝廷的一些官员,却感动了宋孝宗,他亲自给这份报告做了批复,让辛弃疾按照自己的想法处理政务。有了最高领导的支持,辛弃疾升了官,成为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相当于今天的长沙市长兼湖南省领导。就这样,辛弃疾在湖南大刀阔步地行动起来。

当时的湖南一带有很多地主豪绅控制的乡社,乡丁达到数百人,经常为了豪强的利益与政府抗衡。为了让乡社减员,辛弃疾邀请这些地方豪强参观军营,亲自向他们表演百步穿杨,被震慑住的豪强们纷纷在减员书上签字。乡社整顿成功,辛弃疾又向朝廷提出了一项新的计划,建立飞虎军。“辛弃疾他一直希望有一支很强悍的军队归他领导。他的目的其实有两个,第一对内就可以保一方平安,平盗贼。第二可以对外,如果一旦战争爆发的时候可以抗外敌”——汲军(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由于在湖南政绩突出,宋孝宗对辛弃疾十分满意,同意了他建军的想法。得到皇帝的首肯,辛弃疾立马开始实施。他选定了五代时期留下的旧营址来建造营寨,同时招兵买马,强化训练。很快,部队已经初具规模,有了步兵1000多人,骑兵160多,就在建军如火如荼时,一道意外的命令给辛弃疾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秋初,一道御前金字牌送到了辛弃疾的面前,这是宋代皇帝用来紧急传递公文的木牌,接到金字牌的官员必须立即服从皇帝的命令。通过金字牌,宋孝宗命令辛弃疾立刻停止建造飞虎军军营。无疑这会让辛弃疾的全部心血毁于一旦,是什么原因让原本支持辛弃疾的宋孝宗紧急颁下这道命令?据《宋史》记载,在创建飞虎军的过程中,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善斡旋是说辛弃疾善于通权达变,处理各种关系。事实上建立飞虎军虽然得到了宋孝宗的首肯,但朝廷并没有给任何经费,一切开支需要辛弃疾自己想办法。“他要修路,路的石料不够的时候,他就把犯人,他的罪行可以用石料来抵罪。所以在长沙旁的麻潭,就可以日夜的都是采石之人”——汲军(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军营做好了,现在到了雨季,没有瓦怎么办?辛弃疾问要多少瓦,20万。辛弃疾说三天之内给你搞定。结果辛弃疾第二天跟部下说,把府库里的钱拿出来,就出一个广告,出一个布告,就说我们用现金兑换瓦片。民间有一些家里头有剩下的瓦,或者没零钱,可以从自己家的屋顶上弄几片瓦出来换点钱用,结果几天之内,想要的瓦全部到位了”——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辛弃疾超越常规的一系列举措,让政敌抓到了把柄。于是,朝廷有人上书弹劾辛弃疾胆大妄为,利用建飞虎军的名义大搞摊派,搜刮民脂民膏。宋孝宗相信了这些状告,担心闹出更大的麻烦,立即颁下御前金字牌,命令辛弃疾停止建军。面对皇帝的命令,辛弃疾不能正面违抗,又不愿自己的心血东流,这时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辛弃疾恭恭敬敬地接受了金字牌,但是却受而藏之,不让别人知道。随后,辛弃疾把主管建设的官员叫来,命令他一个月之内必须把飞虎军的营寨建好,否则军法从事。 “果然在一个月之内把军队建好了以后,他再向宋孝宗去禀报。所以宋孝宗,其实已经是生米煮成熟饭了,宋孝宗也很认可他的做法”——汲军(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就这样,顶住重重压力,依靠胆识和智谋,辛弃疾建立了一支可以亲自指挥的精锐部队。这支规模有限的队伍,一直到南宋末年,都是湖湘一带远近闻名的铁军,人称虎儿军。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无吾狂耳。

——辛弃疾 节选《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这是辛弃疾晚年时写下的词句,无论是填词、治军还是为政,辛弃疾皆不按常规,不管舆论。在《论盗贼札子》中,辛弃疾曾对宋孝宗表达,臣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 “辛弃疾他是作为一个战略家,他的眼睛看到60年之外,他太超前。再一个他就能力和理想,得不到人家的理解。跟上司跟同僚相处的时候,因为以他的强势,很难跟人家和睦相处,所以走到一个地方总是被人排挤”——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辛弃疾的担忧成了真,湖南成就了他事业上的高峰,也为他的仕途埋下了祸根。

在湖南任上不满两年,辛弃疾还没来得及过上一把指挥飞虎军作战的瘾,朝廷便来了一纸调令。然而离开并不是结束,在接下来的岁月,湖南建军的风波还将给辛弃疾带来更为致命的打击。眼前的这泓湖水位于江西省上饶市。800多年前,辛弃疾给这块原本无名的湖泊取名为带湖。上饶,古称信州,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的秋天,辛弃疾已经离开湖南,任江西安抚使。在信州的带湖边,辛弃疾为自己营造了一座庄园,房子即将落成,辛弃疾为它取名为稼轩,表达人生应当勤奋,以种田为先。从此,稼轩成为了辛弃疾的别号。为了庆贺稼轩庄园的落成,辛弃疾写了一首词。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辛弃疾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在词的上阙,辛弃疾写道,隐居的地方已经准备好了,自己却迟迟没有回去。猿和鹤都以为自己是贪恋官场的名利,不肯回来。秋江上的雁听到弓弦的响声,都知道要惊慌地躲避,船遇到惊涛骇浪要赶快回港,何况自己一直都处在一个危险的处境。

“整个这首诗,体现出了他自己一种进退之间的矛盾。当时他正做着安抚史,就相当于南昌市委书记兼江西军区司令员。但他已经意识到了危机,是自己主动退隐,还是继续在官场上干下去来寻找机会,他有一些犹豫不决”——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沉吟久,恐君恩未许,此意徘徊’,恐君恩未许,怕皇帝不答应他归隐,实际上是他本心期望皇帝不让他归隐,大概是有这样的一个心理”——孙学堂(山东大学教授)

据南宋洪迈《稼轩记》记载,辛弃疾的这座庄园占地将近170亩,装潢别致,房屋有上百间。新居落成,就在辛弃疾为是否归隐犹豫的时候,对他的攻击又一次升级了。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的冬天,朝廷的监察御史以稼轩庄园过于豪华为由,向宋孝宗狠狠地告了辛弃疾一状,重新翻出了他在湖南期间的旧账,攻击他聚敛民财,贪婪残暴。 “不是说弹劾(就是事实),因为宋朝的弹劾它是有它的特点的。而我觉得,我所讲的辛弃疾做了18年的官,他有一个丰厚的积累。而且宋代对文人,他的俸禄是很厚的,应该把他还原到历史上,把他放在南宋这个时代,再看辛弃疾。你要说他贪官,他贪了什么?贪了多少?你要拿出证据来的”——汲军(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因为他这种人太能干了,赚点钱对他来说绝对是小菜,小意思。然后他是军人出身,他用治理军队手法来治民,这是很危险的,他动不动就杀,他手段是很毒辣、很毒的。他是有效果的,但是这样也肯定引起了很多的这种人家对他的反感。所以一方面是归正人的身份,第二个确实他自己有一些做法上,也有一些超越常规的地方”——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这次政治风波,辛弃疾被罢免了所有官职。渡淮南下20年,42岁的辛弃疾被迫过上了隐居的生活。然而官帽飞了,风景来了。

800多年前,辛弃疾在带湖边一日走千回,同往来的鸥鸟结盟,亲自耕田栽柳,打理自己的稼轩庄园。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辛弃疾 节选《水调歌头·盟鸥》

闲适的生活激发了辛弃疾的创作热情,田园四季风光、民风乡俗,无不形于笔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 《清平乐·茅檐低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的这两首小词,乡村日常景象美到极致却又显寻常,无论哪个年纪读来便让人喜爱。 “柳永第一次可以说是把词从闺房引到了自然,苏轼又进一步拓展到了社会,那辛弃疾在柳永和苏轼的基础上,又把词的题材做了进一步的拓展,既有战场的描写,也有社会官场的描写,也有自然山川和农村生活。在农村这一方面,可能辛弃疾的开拓是最大的”——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 “还有他闲居带湖和铅(yán)山期间的大量的闲居词,闲居词它的内容包含着许多的方面”——孙学堂(山东大学教授) “尽管他有很多的田园的、婉约的,那只是他生活的一个方面。但激情是自始至终没有被磨灭的,在他的词里一以贯之的”——汲军(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

 

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在给朋友韩元吉的贺寿词中,辛弃疾写道,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辛弃疾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虽然闲居,报国的火焰没有熄灭,他还期待着东山再起。然而辛弃疾没有料到,他在江西的隐居生活将长达20年。当英雄暮年,留给辛弃疾的还有最后一次机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