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李白 谪仙人 (3)
公元742年的秋天,年过40的李白只身奔赴长安,此时的他有了大唐皇帝的青睐和诏令,已然名动京城。朝廷三品大员贺知章也惊叹于李白的才华,两人都是狂放豪迈的诗人和酒徒,虽然相差42岁,却一见如故。把酒言欢时,竟花光了酒钱,贺知章二话不说,便要解下腰间皇帝御赐的金龟,当作置换美酒的抵押。这位自称四明狂客的老人,如此洒脱的派头,被世人传为金龟换酒的美谈。而贺知章对于李白的风采也有了一个极高的评价:子,谪仙人也。
谪仙人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 《蜀道难》
时间由太古到眼前,盘山百折,孤鸟飞绝。恍恍惚惚,荒芜离奇中,一种神奇的力量带领着我们自由穿梭在蜀道的地面与高空、过去与现在,驻足在每一个雄奇险峻的角落。
一首《蜀道难》,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这也是贺知章最为推崇的佳作。他认为,只有从天上被贬谪到世间的仙人,才能具有这样鬼斧神工的眼界与手笔。
“李白他就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我们用浪漫来形容他的豪放。你比如说他形容人的愁绪,他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他形容这个楼很高,他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他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真的有这么好吗?没有,但是在他的笔下,庐山瀑布就是如此的壮阔,如此的壮美,他把庐山瀑布那种神写出来了。他写蜀道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把这个蜀道也写到了极致。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祖国山河的壮美,所以在李白的笔下,滔滔的黄河、滚滚的长江、巍巍的昆明、峥嵘的华山,都是表现得很有特色”——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这一天,通往大明宫的道路似乎遍地金光。史书记载,尊贵的玄宗皇帝不仅降辇步迎,亲自走到李白的面前,甚至还拉着他坐在尊贵的七宝龙床上,之后又把亲手调弄过的羹汤赐予李白。
天宝中,皇祖下诏,徵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唐·李阳冰《草堂集序》
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唐·李阳冰《草堂集序》
不参加科举,单单以诗人的身份就能昂首挺胸走进皇宫,成为皇帝的座上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李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玄宗将这位才华横溢的布衣诗人安排在大唐翰林院。
多少年来,他渴望能一步登天,指点江山。如今,梦想已经近在咫尺。
公元806年,已经是中唐贞元年间,被贬谪至崖州(今海南)的宰相韦执谊想要草拟一篇《翰林院故事》,记述本朝从玄宗皇帝设置翰林院起,几十年间,翰林学士作为皇帝心腹近臣参与政事的历史。
世人都喜欢称李白为李翰林,这是李白一生最为光荣的称号。但是韦执谊查遍了当时所有的材料,竟都没有找到那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李白。经过一番查证,韦执谊只能在书里这样写道,在翰林院里工作过的还有李白,他只在翰林院里有过一席之地,但具体的工作天差地别。
至二十六年始以翰林供奉改称学士,其外有韩翃、阎伯屿、孟匡朝、陈兼、蒋镇、李白等旧翰林中,但假其名而无所职。——唐·韦执谊《翰林院故事》
“他不是翰林学士,他是翰林供奉。当时唐代翰林院,他有翰林学士院有翰林院。翰林学士院都是那些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那些人参与朝政的。而翰林学士内供奉,他其实就是在皇帝身边充当皇帝顾问”——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好听点叫作顾问机构,说难听点,其实就是陪皇帝玩的这样的一个机构。它设置也很有意思,它没有设置在皇城范围内,也没有设置在大明宫的南部,而是设置在了大明宫的内朝这个部分。换句话说就在后宫里边,这个地方距离皇帝居住的地方很近,皇帝随时需要他们,他们好赶过来这个伺候皇帝。那么什么样的人当翰林供奉呢?那必须要有一技之长。比方说,翰林院里边有各种待诏,比如说棋待诏,下棋下得好,比如说医药待诏,是因为擅长医术,皇帝身边甚至有斗鸡供奉。那么李白是因为文学功夫好,皇上看中他的文学才干,把他留在身边当了一个翰林文学待诏。让他干什么?让他去专门给自己写诗词歌赋,看中的是他这样的一个本领,而不是把他作为经邦济世的政治人才来看待的。”——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春天,大明宫中的牡丹正大片盛开。玄宗携同自己最宠爱的杨玉环漫步在花园,名花与美人交相辉映,玄宗兴致大好,命令宫廷乐师李龟年奏乐助兴。但演奏刚刚开始,却被皇帝叫停,如此新春美景,他对这些陈年旧曲感到不满,于是命人做出新曲,并传召李白前来填词。
此时的玄宗皇帝已经年过五旬,他的前半生励精图治,大唐帝国在他的治理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而现在,他除了对美人、艺术和神仙感兴趣外,别的事很快就会厌倦。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 《清平调·其一》
民间传言,李白在玄宗的身边仍然不改酒徒的形象,他宿醉未醒,就将三首《清平调》一挥而就。这时发生了两件被世人盛传的大事,皇帝身边最风光的大臣杨国忠为他捧砚,地位最高的宦官高力士为他脱靴。
“首先所谓杨国忠捧砚,这个肯定是杜撰。有关于这个所谓高力士脱靴,其实描绘得最生动的大概就是《唐才子传》。说是李白有一次醉酒、乘驴,然后冲突了华阴县的官衙,结果被华阴县的县官给扣下来了。扣下来之后,他不认识李白,不知道李白是何人。结果李白就说,我走马长安城,皇上对我多么、多么好,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我尚且能在皇宫里边骑马行走,我不能在华阴县里边骑驴吗?结果华阴的县令这才知道,这就是著名的李白,这才改为以礼相待。故事倒是很生动,但是这里边有个问题,在杨贵妃被册封为贵妃之后,应该是没有见过李白的,哪来的贵妃捧砚呢?这是一个。第二个,李白虽然洒脱,但是李白在遇到像高力士这样位高权重的人的时候,是不是能有如此的胆量做这样的事情,这是很值得怀疑的。那时候的高力士真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连太子人选这样的问题都由高力士来给皇帝建议。如果真的有贵妃捧砚、龙巾拭吐,说是李白呕吐的时候,唐玄宗甚至把自己的手巾都拿过来给他擦这秽物,李白自己或者李白身边的人,一定会把它记述下来,用不着他死后若干年别人来记述。结果我们看,范传正给李白写的《李公新墓碑》,那里边是怎么说的,这可是关于李白的生平的一手资料。那里边说是,当时李白的确受到了恩待,而是在兴庆池泛舟游玩的时候,皇上叫李白来写诗,而李白当时喝醉了,因此皇帝恩待李白,让高力士扶李白上船,到此为止了。”——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云想衣裳花想容,李白的梦想是否也在其中?尽管有书中记载,玄宗曾向李白询问国政,在翰林院中秘密起草诏书,李白即便喝得大醉也能快速完成。还有记载说,李白起草过和番书,可见生于西域的他很有可能也精通吐蕃文字。但是这些才能似乎并没有给李白带来太多的政治机遇。
长安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李白自称醉倒800天。他曾以为自己会是“帝王师”,却不料在君王眼中,自己只是一个点缀盛世的文学侍从。公元744年暮春,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这个最盛行的说法,就说是李白因为写《清平调》,里边把杨贵妃比喻作了赵飞燕。因此本来就对李白怀恨在心的高力士趁机进馋言,告诉贵妃,李白正在骂你。结果贵妃很生气,在皇帝面前说了李白的很多坏话,导致李白被赐金放还。意思就是,你不要留在长安了。实际上这都是稗官野史,以当时两个人地位之悬殊而言,如果高力士真的与李白之间有矛盾,想整李白的话,根本用不着通过杨贵妃。高丽士一个人就把这事儿就给办了,因为太容易了。说实话,李白之所以离开长安,之所以政坛上失意,是因为李白想当的官他当不上。他最想当的官是什么呢?中书舍人。你要知道,中书舍人可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嘴一定要牢,嘴不牢的话,喝二两黄汤一下肚,什么话都说得出来。那这样的人,你会任命他当自己的机要秘书吗?我相信换任何人都不愿意。所以在范成正给李白写的《李公新墓碑》当中,已经婉转地把这个原因说清楚了,说唐玄宗本人担心李白喝酒之后,不得不言温室之树。这就用了个典故,汉代的典故。这个典故说,孔光当年在皇帝跟前当近臣,孔光为人沉稳,而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嘴特别地牢。牢到何等地步,有一次家里边人问了他这样一句闲话,说宫里边温室殿旁边种的都是什么树啊?这么一个无关痛痒的问题,孔光照样选择了沉默。因此用这个典故其实是告诉我们,唐玄宗之所以最后决定放弃李白,是因为唐玄宗虽然认可李白的才华,但是李白那个爱喝酒的毛病,恐怕导致他不适合担任中书舍人这样重要的职务。要我说的话,李白这个性格,一言以蔽之,他就不适合当官”——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没有贬斥和谴责,玄宗皇帝让李白还乡,还赏赐了丰厚的金银。这对于当时的许多文人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十分体面的卸任方式。
李白也想离开,但却是在建立不世的功业之后。此时即便全天下的人都在传唱他的诗歌,这位才子也未必如我们想象那般志得意满,他时而觉得自己就像品行高洁却被诬告成登徒浪子的宋玉,时而感到自己就是仍在盛年就惨遭夫婿遗弃的妇女。最终,他觉得自己更像陇山头上的流水,只能在悲鸣声中离开长安,一去不返。从此,无论权臣如何在朝堂掀起波澜,他都只能做一位望洋兴叹的谪仙。
秦水别陇首,幽咽多悲声。
胡马顾朔雪,躞蹀(xiè dié)长嘶鸣。
感物动我心,缅然含归情。
昔视秋蛾飞,今见春蚕生。
袅袅桑柘叶,萋萋柳垂荣。
急节谢流水,羁心摇悬旌。
挥涕且复去,恻怆何时平。
——李白 《古风五十九·其二十二》
大唐洛阳城号称东都,富庶而繁华。听说被赐金还山的李翰林路过洛阳,33岁的文学青年杜甫慕名拜见。此时李白44岁,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在诗歌道路上,羽翼未丰的杜甫显然是他的崇拜者。
这是一次奇妙的际遇,两个天涯沦落的大诗人相谈甚欢,他们决意一起游历,到名山大川中寻仙访道,采折瑶草。李白的兴奋总与神仙有关,而在杜甫的眼中,李太白几乎就是神仙。
早在唐代以前,这里就被誉为道家十大洞天之首。王屋山中有一座阳台观,最初修建于公元727年,它的建造者正是那位曾对李白赞誉有加的修道大师司马承祯。然而当两人渡过黄河,慕名前来追寻他的脚步时,这位长者却早已然仙去了。昔日的大鹏鸟至今还没有实现扶摇直上的志向。面对司马承祯在阳台宫内留下的画作,李白怅然若失,他的思绪飘荡在山涧丘壑。
山的高远,水的悠长,天地物象的万千变幻,这些景象大概只有司马承祯在世才能描绘出来吧。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太白。
——李白 《上阳台帖》
如今,当诗仙遗落在人间的一卷《上阳台帖》再次与世人碰面,谁人能不感慨于命运的眷顾,让我们仍能有机会与这位伟大的天才相隔千年见字如面。
“这个《上阳台帖》其实字数不多,但是你通过字迹看,它特别是有李白的风格,就是那种豪放的、夸张的那种特点。所以《上阳台帖》被认为是书法中的瑰宝”——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公元744年晚秋,写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诗人高适与李白、杜甫相遇于陈留(今开封陈留镇),三位大诗人同游,历来被视为文坛佳话。但在当时,这三个人却都处在人生失意的时刻。杜甫刚经历了科举落榜,高适两次求仕失败,李白则被踢出了长安的政治中心。他们漫游在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一起登上古吹台遗迹,眺望芒砀山上的浮云,陷入对历史的沉思。
这里是汉武帝时梁王的封地,李白喜爱的司马相如曾在梁王府写下了仙风道骨的《子虚赋》。浩荡的汴河水早已荡涤了旧国的踪迹,凡人的一生短暂而渺小,或许就应该及时行乐吧。三人痛饮狂歌,用诗句吐露情怀,醉酒的李白挥笔在墙上写下一首《梁园吟》。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梁园宫阙今天已经荒废了,当年的枚乘司马相如都已经先逝了,感叹历史的沧桑。同时到诗的最后,他又说道,‘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想见自己像当年的谢安一样,我可以东山再起。也就是说在李白的心目中间,使海内清一的这种政治追求始终还在他的心中涌动着。”——程遂营(河南大学教授)
“有一句话,自古文章憎命达,李白和杜甫如果一生顺风顺水,那我相信李白和杜甫也没有那么高的文学成就,他们的这种官场的失意,可能反过来促进了他们文学才干的那种激发。我还是觉得这个人不从政,可能是他的福分,也是国家之福。”——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相传李白三人走后不久,有人路过这里,看到了写在墙上的诗句,惊叹于作者的才华。在这处随笔被擦掉之前, 她花费千金买下了整面墙壁。故事里愿意千金买璧的女子是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或许正因为这样的缘分,她后来成为了李白最后一任妻子。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从46岁到55岁,李白就以往来便捷的宋州和汴州(今河南开封和商丘一带)为中心,畅游天下的山山水水。
他曾跑进浙江的天姥山(今浙江天目山),希望能够寻访到山野仙踪。传说南朝的大诗人谢灵运进这座山不久就成仙了,但是李白踏遍诸峰,神仙显然都躲起来了,余下的只不过是一场酣梦。
后来他甚至跑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寻找高天师,让天师为他举行道教的授箓仪式,从此成为了官方记录在册的道士。他大概以为这样就可以了却尘缘,超然于成败得失之上,从人生失意的痛苦中永远解脱出来。
公元745年的秋天,李白与杜甫重逢在鲁郡东石门(今山东济南)。准备去长安继续寻找前程的杜甫,对于曾经那段痛饮狂歌的生活表示出隐隐的忧虑,他写诗赠给李白。又到秋天,我们依旧像蓬草一样四处飘荡,未能如道家葛仙翁一样找到长生的仙丹,只是白白浪费了生命的每一天。我们桀骜不驯、快意一时,到底是为了谁呢?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 《赠李白》
李白擅长用诗句表达友谊,他为孟浩然写,“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为秋浦崔县令写,“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但在和杜甫分别时,他却只是轻轻叹道,“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他面前的年轻人有清白的家世、有显赫的宗族,他上进而聪慧,仕途运数定然会截然不同吧。此时的李白决不会想到,这位诗坛小友会在之后的岁月里经历怎样颠沛流离的命运的洗礼。
事实上,杜甫在自己困顿的后半生里从未停止过对李白的思念,他形容李白的句子几乎都成了千古名篇。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节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 节选《饮中八仙歌》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 节选《春日忆李白》
李白从盛唐走来,举杯提剑,吟唱气象万千。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 节选《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他眼中的天空与大海、河流与山脉,似乎永远都散发着浪漫与俊逸的神采。虽然作诗的才能没能给他带来仕途的成功,但当他站在盛唐的大地上,朝着过去与未来唱出心中所有的喜悦、愤懑与狂想,他的生命本身已经是一个伟大的奇迹。1300多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只有这样一位谪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