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 次浏览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樊登讲书

读完本文约需33分钟  ,11个问题识别你身边的情感勒索者。

各位好,我们今天为大家录制本期新书。这本书的封面看起来真的好压抑,叫《与内心的恐惧对话》。你看,这个图案就像一个人站在大脑回沟形成的“森林”里边。它的副标题叫《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我觉得有点笼统,不知道是说什么的。英文标题叫Stop Walking on Eggshells,“不要在蛋壳边缘行走”。我打开书一了解才明白,这本书的核心,是教我们认识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叫边缘性人格障碍。在人群中大概有6%的人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个比例可真的不算低。而且一个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会影响到一个家庭,甚至是好几个家庭。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英文缩写是BPD(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什么是边缘性人格障碍呢?有一本书的书名特别好地定义了这件事,因为研究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很多,有一个作者写了一本书,名字叫《我恨你,别离开我》。这种“我恨你,别离开我”的感觉,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带给他人的感受。前一秒他可能对你笑脸相迎,两个人卿卿我我,说得特别热闹。下一秒突然翻脸,他就会觉得,你是我最恨的人,你离开我,你不要在我面前出现。他一方面把你使劲地往外推,一方面把你使劲往回拉。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人,那我说的这种感觉你一定不会觉得陌生。书中有一个问卷,我们先来答一下,看看你是否适合这本书。一、你关爱的人是否为你带来了许多痛苦?二、你是否因为害怕对方的反应,或是觉得不值得引起激烈的争端和面对随之而来的伤害,从而隐藏内心的想法或者感受?三、你是否觉得自己无论怎么说、怎么做都会被曲解,甚至会被当作对付你自己的工具?在亲密关系中,是否你犯下的每个错误,都会遭到批评和谴责,即便对方根本就是在无理取闹?四、你是否感觉被人操纵、控制,甚至时常被欺骗?五、你是否感觉自己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六、你是否觉得,有时候自己突然变成了强烈、暴虐、莫名其妙的怒火倾泻的对象;然后又突然面对完全正常、充满爱意的行为?当你对别人解释这种状况的时候,却没有人相信?七、你是否觉得自己在关爱的人心目中,要么完美无瑕,要么一无是处,完全没有中庸的表现?有时候对方的看法是否会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八、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你是否不敢提出任何要求,因为对方会指责你贪得无厌,或者说你有毛病?你是否觉得自己的需要无足轻重?九、对方是否会诋毁或否定你的观点?你是否觉得他们的要求总是在变,你怎么做都不对?十、你是否会因为从没做过的事或从没说过的话而受到无端指责?你是否会觉得自己被误解,想要解释却发现对方根本不信任你?十一、你是否经常被羞辱?如果你试图结束这段亲密关系,对方是否会设法阻止你,从充满爱意的告白、信誓旦旦承诺改变到明里暗里的威胁?你是否会为他们的行为找借口,或者试图说服自己一切都好?

假如以上这些问题,你有大部分的回答都是“是”,那么很有可能你的生活和BPD之间,就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对号入座,把一些生活当中轻微的、简单的摩擦视作是边缘性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可能发生在配偶、孩子,甚至父母的身上。有的人的父母是边缘性人格障碍,你会发现他的暴怒来得很突然。刚刚还是一片晴天,正愉快,却突然一个炸雷,这个人就翻脸了。

这些人与正常人的区别是什么呢?他们跟其他人一样有感受,但是他的感受更强烈、行为更极端、难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是边缘性人格障碍与正常人相区别的行为特点。在正式解读这本书之前,要先声明一下:不要因为读完了这本书,就去随便地把自己或者他人定性为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困惑,可以寻求专业帮助,然后跟这个潜在的病患齐心协力地解决问题。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如果他不是你所爱的人,他也不会给你带来特别多痛苦。因为你爱他,你需要跟他一起来想办法解决问题。

那么接下来,我们开始了解诊断标准。什么样的状况,能被诊断为是BPD?BPD是一种开始于成年早期并且出现在各种情境中的普遍行为模式,表现为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自我意象、情感(情绪),同时具有明显的冲动性,至少包含下面九项中的五项:

第一,疯狂地努力避免真实或者想象中被抛弃的可能性。注意:不包含第五项中提及的自杀或者自残行为。就是他总是觉得会被抛弃。你做出任何举动,比如说,你跟他约会看电影迟到了,他会认为说,你是想甩了我,你就是想抛弃我。他会大发雷霆。

第二,一种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主要特征是在对他人的极端理想化与极端贬低之间交替变化。就是有分裂的症状。他觉得你好的时候,全好,你这个人到处都是完美的,我这辈子最幸运就是遇到你这样的人;觉得你不好的时候,觉得你一无是处,你是一个最糟糕的人,我之所以这么惨,都是因为碰到了你。

第三,认同障碍,持续明显不稳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感知,以及长期感到空虚。就是他对自己的形象认知并不稳定,他自信起来觉得特别自信;自卑的时候,又卑微到尘埃当中去,人格不稳定。这是认同的障碍。

第四,至少在两个方面存在可能导致自我伤害的冲动行为,比如说,挥霍无度、性滥交、药物滥用、行窃。 你们有没有见过成年人喜欢偷东西的?他并不缺这个钱,但他就是上街喜欢偷东西。我认识这样的人。他觉得每次偷一点东西很刺激,很带劲,甚至有时候被人家保安抓住了,他都觉得无所谓,觉得很刺激。这很可怕。 另外,还有飙车、暴饮暴食等等,这些都是潜在的自我伤害的冲动行为。

第五,反复发生的自杀行为、自杀企图或者自杀威胁以及自残行为。他会自残或者用自杀来威胁他人。

第六,因显著的情感反应导致的情绪不稳定。比如说,强烈的阵发性的烦躁不安、易怒或者焦虑,通常持续数个小时,但很少超过几天。

第七,长期感到空虚。

第八,不合宜且强烈的愤怒或难以控制的愤怒。你会发现,他的愤怒一旦来了,这个人会失去控制。

第九,短暂的、与压力应激有关的偏执、妄想,或者严重的解离症状。就是他会想很多很奇怪的东西,跟正常人的思维完全不一样。 以上这九个症状,如果有五条符合的话,那么就有很大可能患有BPD,即边缘性人格障碍。

我们先来说说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常见想法。

第一个常见想法:他觉得我必须时时刻刻被所有生命中重要的人关爱,否则我就一文不值。无论在哪方面,我都必须非常能干,这样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好多人都这样想,这样的人真不少。

第二个,有些人是好人,和他们有关的所有事情都是完美的;另一些人则绝对是坏人,因此他们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他把人简单地分成好人和坏人。

第三个,我的感受是由外部事件导致的,我没法儿控制与这些事件有关的情绪和行为。就是他不认为说:我的情绪是我自己内在的感受、想法造成的,他认为是因为那个事。如果不是那个事,就不会有这个状况。

第四个,没有人像我关心他们那样关心我,所以我失去了自己在乎的每个人,尽管我不顾一切地努力挽回,也无法阻止他们离开我。他觉得周围的人都在离开他,所以他会使很大的劲把他抓回来。

第五个,如果有人对我很不好,那我整个人也就都不好了。

第六个,当我孤独一人时,我谁也不是,什么也不是。他没法享受和自己相处的时光。

第七个,只有找到一位全心付出、十全十美的人来爱我、无怨无悔地照顾我,我才能够感到幸福快乐。但如果真有这么好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爱上我呢,这一定是有问题。你会发现他很矛盾。他一方面要找最好的人,但他又不相信有最好的人存在。

所以,他对你的要求是希望你成为最好的人,但是你表现出来任何一点令他不满,甚至还没有不满,只是猜忌的时候,他都会认为你有问题。第八个,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无法面对这种挫败感,必须做点什么来驱散这种感觉。这是BPD患者的常见想法。一个有BPD的人跟你相处的时候,他是用感觉去创造现实。如果你是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你会觉得事实就是事实,但是他不是。

他是用感觉来创造现实,他感受到的东西,他认为那个才是实际的。然后他会玩“鬼抓人”的游戏。什么是“鬼抓人”?我们小时候曾经玩过,我们那边叫三个字,你喊三个字,就不抓你;你要没喊到,我抓到了你,那你就变成鬼,你来抓别人。 在生活当中,他如果遇到了心情不好的状况,他的内心起了波澜、生气了的时候,他需要把这个东西传递出去,贴在别人身上,希望别人跟他一样受罪,一样受苦。当他把别人折腾得开始痛哭、开始难过、开始暴躁的时候,他的心情就好多了。然后反过来说不定还会安慰你。

这是一种典型的投射症状,就是用他们自己的感觉和想法来指责你,他认为这些东西绝对都是你的问题,绝对不会是他的问题。BPD的患者会经常性地把这些责难发在自己的亲人身上,导致的结果叫投射认同。那么,什么叫投射认同呢?有一句老话可以形容:谎言说了1000遍,就变成了真理。当他脑子里边不断强调这件事、不断重复这个看法的时候,他认为这个看法就是事实了。儿童尤其容易受到投射认同的影响,因为他们仍然处于建立自己身份认同感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在潜意识层面,孩子会觉得,如果不按照妈妈或者爸爸的期待去做的话(哪怕是坏事),他们就会失去父母的爱。我那天把这一段拍照发在朋友圈里边。

我以前在讲书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一个观点:我说,孩子会慢慢地长成父母描述的那个样子。这个话的理论依据就叫作投射认同。孩子会有投射认同,你不断地强调他是一个坏孩子:你不听话、你没有自律性、你就喜欢玩手机、你的学习成绩上不去……你不断这样说,孩子也会认为他就是这样子的。BPD患者的行为模式有哪些特点呢?第一个,他会让你立于一个必败的局面。你跟一个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吵架,你怎么都是输。比如说,今天两个人在外边有些不愉快,回到家里边以后不说话。你说算了,今天息事宁人不说了吧,他会说,你为什么不说话,你不关心我,这么大的事发生了,你假装没发生一样。你看,不说话是不行的。然后你跟他讨论,声音大、声音小都不行。

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他都能够把你放在一个必败的局面当中。总之证明你不爱我、你想要离开我。你要不是想离开我,你就不会这样做。其实他最担心的是你离开他。他的核心点就一个,他既想留住你,又不相信你能留得住。这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行为模式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他有被抛弃的恐惧,同时又有被吞噬的恐惧。他一方面特别希望跟你在一起,特别希望你能够关心他、爱他,但是如果真的特别近,他又会觉得,我没有自我,我没有人格,我变成你的附属品。你看,近也不行,远也不行。这就让我想起孔子那时候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夫子这句话得罪了特别多的人。为什么难养呢?因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就是一会儿担心被抛弃,一会儿担心被吞噬。这两个东西结合在一起,跟他相处的人是很难拿捏这个分寸的。第三个,他特别喜欢考验你的爱。他喜欢用非黑即白的眼光来看待你,你要么就是全爱我,要么就是根本不爱我,没有一个中间合适自然的空间。第四个,这样的成年人依然有着幼稚的世界观。这个作者在网上建了一个社群,就是把所有受到边缘性人格障碍伤害的人,包括患者和患者家属,放在一个社群里边。

成千上万的人加入这个社群,特别多的人都有这样的困惑,说终于找到原因了。搞了半天,我是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后来有一个人在里边描述和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一起生活的感受,就好像同时和高压锅、洗衣机生活在一起。高压锅使得你觉得压力巨大,随时可能会爆炸;洗衣机把你弄得晕头转向,不停地转。长期生活下来,人会自卑、自我怀疑、疲倦,产生无价值感,无法集中注意力。最后这条很重要,大量家长经常说,我孩子写作业为什么不集中注意力?每次来问我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问:你们家里边有没有人大喊大叫?有没有人吵架?有没有人经常抓狂?几乎没有例外,每次都会说,我们是声音大一点,有时候他奶奶会喊,或者谁会喊。家里边有一个突然爆发的,喜欢大喊大叫的,喜欢用吵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人,孩子肯定没法儿集中注意力。因为他每天分了大量精力在观察大人的情绪,在小心什么地方突然一声炸雷炸响了。这就是被BPD影响的人的特点。这本书的目的,不是帮助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变好,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那些和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生活在一起的人,教会他们应对亲人带来的恐惧气氛。作者的第一点建议是:你要学会从内心开始改变。从内心开始改变的要点一:你得知道一个前提,你无法让边缘性人格者主动求医。你没法儿劝他,你去看病吧,那个回龙观医院或者安定医院,咱去看。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是精神病,他没到精神病那么强烈的症状:不睡觉、折腾、可能有生命危险。但是他没有,他基本上还处在一个相对正常的环境,只不过在别人看来,这人脾气有点大、情绪有点不受控、有时候情绪化等等。

所以,你跟他说你这是病,你要去看,他不接受。甚至我们很多听这本书的人——因为6%这个比例不低,我相信有很多听这个书的人他自己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但是他会认为说,我应该让我老婆听听。所以你不能指望他主动求医。要点二:不要认为他的行为是冲着你来的。就是有时候你生气、难过、自责,或者自卑,原因是你觉得:是我很糟糕,所以导致他这个样子。不是,你仔细分析他这句话你就明白了,他的那个脾气,全部都是来自于他内心的愤怒、恐惧、担心,而不是来自你。换成谁都一样。比如说,这个丈夫是非边缘性人格者。

他说,今天晚上必须工作到很晚,我真的很抱歉,我不得不取消咱们的约会了。你看,出现晚上临时加班这样的事。他的妻子凯瑟琳,是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她听到的是什么呢?她听到的是:今晚我不想和你一起出去,因为我不再爱你了,我再也不想看见你了。所以,这个凯瑟琳的反馈,就是你怎么可以这样做,你根本不爱我,我恨你。现在这个社会,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事很多,取消一个约会或者改一个假期,这样的事很常见,但是在她身上发生的时候,她觉得,你根本就不在乎我。

所以就吵架。另外一个案例:汤姆说,我为我的女儿感到非常骄傲,昨天她打出了一个漂亮的全垒打,赢得了比赛,让我们今晚去看场电影庆祝一下吧。你看,很正常。丈夫说为了女儿去庆祝。然后妻子听到的是什么呢?这个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听到的是:我爱我的女儿胜过爱你,她多才多艺,而你不是。从现在开始,我要把我所有的爱和关注都给我的女儿了,不再理你了。

这时候这个妻子就会想说,他发现了我的问题、我的缺点,所以现在他打算离开我了。但是,我没有问题,我也没有缺点,我毫无瑕疵。所以,他才是那个有问题的人。然后说出来的话就变成了:不,我不想去看电影,为什么你不问问我想做什么,你从来都不会想到我,我简直难以置信,你这么自私,这么专制。你看,熟悉吗?!在我们大家的生活当中,你会发现,你平淡无奇地说了那么一句话,你觉得,有时候还蛮温馨的,结果在对方解读出来以后,变成了你要离开他,你不爱他,你不重视他等等。

这就是我们说,你要想明白这件事,以后他再这样发飙,你就知道跟我没关系,那是他重新解读了。要点三:我们能够做的事是照顾好自己。要做到“三要三不要”。先说“三不要”。第一,不是我导致的。第二,不是我能控制的。第三,不是我能治愈的。你别自己承担那么多的责任。“要”什么呢?第一,要避免一直为边缘性人格障碍者撑腰。别他说什么,你都支持他,他怎么发飙你都行。第二,要避免重蹈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的覆辙。你不能够被他影响,接受他的价值观,然后也变得这么极端。第三,要坚持过好你自己的生活。就是如果你不能够给自己找到一个良好的生活规律、环境,或者找到自己的爱好、对自己稍微好一点的这种方法,那可能你就会被他完全带进去,在“洗衣机”和“高压锅”里边转。 要点四: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轻易地否认问题,就是不要说没事,我们家其实挺好的。

接着小心间歇性强化,这一点是非常要注意的东西。间歇强化是对他人行为进行鼓励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 什么叫间歇强化呢?比如说,赌场里的老虎机,你如果每次拉都能出来一大堆的硬币,这个游戏是不会上瘾的。因为我确定,只要一拉就出来一大堆的硬币,不好玩,就不是个游戏了。它之所以能够上瘾,就是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这太好玩了。所以,才会有间歇强化。

因此,如果你在家中对待边缘性人格障碍者,他发脾气,有时候有效,有时候无效。糟了,这叫间歇强化。假如这个人发脾气总是无效,他慢慢就不发了,因为他知道发脾气总是无效。假如他发脾气总是有效,他可能也不会那么上瘾,因为他觉得这就是个规律了,没那么上瘾。 最可怕的,就是有时候有对抗,有时候很顺从,有时候能够很好地解决,有时候吵好多天。这种感受就带来了间歇强化,而中间那种令他好的那种感受,会上瘾。这就是你要小心,不要给对方间歇强化。 然后明白恐惧和焦虑并不等于无助。虽然大家能够理解你有恐惧、有焦虑,但是并不等于无助。所以,做出你自己的决定,你可以做很多事。 另外,坚信你不应受到恶劣的对待。人的价值是一样的,每个人的价值是一样,没有人应该在婚姻当中、在家庭当中受到虐待。虐待性的亲密关系,会导致你失去自我,那才是最终极的孤独。

很多人不敢解决自己婚姻当中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怕孤独。我老了怎么办?我现在老了,没法儿再结婚了怎么办?这时候你要知道:最终极的孤独是你在这个婚姻当中,但是你一直在受到虐待,而且跟谁说他们都不理解,这才是最痛苦的事。 接下来,建议二:你要学会设置界限、磨炼技巧。你得给自己设定一个保护的边界,这个边界是你的底线,不能随便被越过的。 设置界限、磨炼技巧的要点一:辨识强烈情感反应的“导火索”。 在和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都有“导火索”。“导火索”一般来自FOG这三个来源。Fear是恐惧,Obligation是责任,Guilt是内疚。凡是这三个情绪在家里边出现的时候,这个“导火索”一般就来了。 应对上,你可以学会向其他人求证现实。就是当你身边有一个特别强势的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的时候,他说的话也会给你造成投射。你搞不好会认同投射,你会觉得他说的是对的。所以有很多人会觉得,是我很糟糕。

你不用这样,你可以找找你们身边公允的其他人。你觉得,这个人很明理,他的家庭是过得很好,你去问问他,我是这样的人吗,或者我是不是特别自私,我是不是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向别人求证,而不要只听来自这一个人每天的抱怨和怒吼。然后学会避开情绪反应,在对方情绪反应极大的时候,不要做出过多回应。 要点二:确定你的个人界限。你不能控制他的想法,你只能够给自己设置界限。什么叫给自己设置界限?这里边有一些是你在亲密关系当中的最基本的权利要素,包括你有得到对方的情感支持、鼓励和善意的权利;你有得到对方倾听、善意和尊重的回应的权利;即便和其他人的观点不一样,也能拥有自己观点的权利;个人感受和经历得到承认的权利;能自由地过一种没有过度谴责、羞辱、批评和判断的生活的权利。 如果你在家里边天天被人不断地羞辱指责,你是有权利不接受这些东西的。因为你是一个成年人,你拥有自己的生活,你得给自己设置这样的个人界限。

设立界限的过程,有时候是漫长的一生,因为我们可能每个人都不知道这个界限在哪儿,然后你就慢慢开始设立。到七十岁,孔夫子讲,“从心所欲不逾矩”了,那个界限就设立好了,自己跟他人都变得很舒服了。 除了设置界限之外,要点四:你得学会化解怒火和指责的沟通方式。关于这一点,我觉得这本书讲到的还不够,这个沟通方法,我得推荐好几本书给你们:《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掌控谈话》里都有非常有效的能够化解暴力和愤怒情绪的沟通方法。 简单地讲,首先你要学会平和地沟通,不用辩解,也不用否定、反击,但是也不退缩,很平和。第二,复述,反馈,倾听。就是当对方说我恨你的时候,你说“我现在感觉到你很恨我”,这话很有力量,千万不要小看这样的话。

就是简单地把对方此刻的情绪想法复述出来,就好了。你不用说这是对还是错。你凭什么恨我,你为什么恨我,我值得你那么恨吗,这种话只会拱火,只会让他的火气变得越来越大。能让他冷静的话,就是“我能够体会到你现在很恨我”。复述、反馈、倾听。这是我们讲过很多次的东西。建议三:自信清晰地申明你的需求。 其要点一:不要一味地做海绵。我们在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有两种比喻,一种是海绵,一种是镜子。镜子的特点是你骂它,它就骂你,反射回去了。海绵的特点是你说什么我都吸收。如果一个人在生活当中只是做海绵,你就变成了受气包,你的边界是永远无法建立起来的。所以,适当的时候,你也需要做镜子。 要点二:表达界限前,做好准备。

具体的要点,是一次从一个界限开始,从最简单的东西做起,比如说我们规定一个界限,说你不要冲我大喊大叫,这是一个界限。 好了,规定好这个简单的界限以后,别的界限先不用设定,就是如果出现了大喊大叫的状况,你就离开,你就说我们说过,不要大喊大叫,离开。这就是从最简单的界限开始。 可以和自己的亲友先做一些练习。就是如果你觉得很紧张,不知道怎么处理的话,你可以找一些朋友先练一练。 要点三:认清你的现实并坚持下去。 比如说,这里边我们举一个例子。

有一个叫莎拉的女孩,她妈妈每周给她打很多电话,而且长篇累牍、不停抱怨,在电话里边说很多话。我相信很多人都被这个困扰,实在受不了。这个莎拉受不了了,就给她妈妈规定,设定了一个界限,说我一周只能接你一次电话,我不能接你太多次的电话。 然后她爸爸就站出来帮她妈妈,说你怎么能规定你妈妈打电话的次数呢?!这个让你妈妈很伤心。 你看看莎拉怎么说的。她说:爸爸,我明白,对于我限制妈妈打电话这件事,你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不是你,我是我自己。而为了尊重我自己和我自己的想法,我需要把她打电话的次数限制在每周一次。而且当我听到让我难受的批评和责备时,我也不会乖乖地听着。 你看,开始做镜子了,开始有反抗了。 爸爸接着劝她,劝了半天,然后莎拉后来就跟她妈妈讲:妈妈,我知道,你不同意我限制你打电话的次数,我明白这让你感到很不安。你看,要理解、倾听。 莎拉接着说,但是当我们在通话时,你对我的批评让我非常难受。我希望你能明白,我仍然是想要和你通电话的,但不想听你批评和责备我。

我关心你,我想和你聊聊,我只是想让你能够尊重一下我。什么叫不卑不亢?就是你自己不着急,不生气,然后坚定好自己的立场,能够耐心地理解她。 你想跟我打电话我理解——给她安全感,说我喜欢跟你聊天,你是我妈妈,我很愿意倾听你的话。但是我不能够接受的,是你在电话里老骂我,你在电话里老责备我,这个我受不了。 这就是建立一个界限,一点一点推进。 要点四:在设定界限的过程当中,你必须得要求BPD患者做出改变。 要求改变的过程有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个,描述。跟《非暴力沟通》里教我们的一模一样,先说事实。第二个,表达。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第三个,申明。提出要求。最后,强化。学会应对对方的反抗,坚持自己的界限。

其实你把《非暴力沟通》学好了的话,这一章你就能够很快掌握了。 还是要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可以跟你发怒的伴侣说:昨天我们度完假开车回家,快到午饭时间了,我们开始谈论什么时候停下来吃饭,你却开始用一种愤怒的语气和我讲话,声音还越来越大。 看到了吗?事实,只是描述。你必须得把事实描述出来,你不能一上来就说,昨天你又发飙了、你对我的态度太糟糕了。这样容易又开始吵架,因为没有事实。你得先把事实描述出来。 然后你接着说:你看上去似乎对前一天发生的某件事很不高兴。

大约十分钟后,我问你是否需要另外找个机会再谈,你继续对我大吼大叫。又过了几分钟,我再次问你是否可以等我们回家之后,再谈论这些问题,你拒绝了,并且开始诅咒我、辱骂我。这个过程叫作描述。 然后表达是什么呢?你要说,当你冲我大喊大叫时,我感觉非常不好,也很害怕,因为我不知道你接下来打算做什么、说什么。我感到很无助,因为我们都在车里,我无处可去。我感到很伤心,因为你对我发火。当我要求你停下,而你不肯停下时,我也开始生气,因为你完全不回答我。我还很担心,因为我们的儿子还在后座上。我不知道我们的争论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就曾经遇到过一对夫妻在车里吵架,我就坐在副驾驶上。

那个痛苦!你想摁住丈夫的怒火,你摁不住;摁妻子的怒火,你也摁不住。他们的孩子也坐在后座上,孩子和我共同成为了受害人。我那时候就没有学会这一套话,没有能够帮助到这对夫妻,也没有帮我自己摆脱这种境遇。这个第二阶段就叫作表达,你要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申明是什么呢?比如说:我确实关心你的感受,我也确实想要解决我们的难题。当气氛变得紧张,我们开始对彼此大喊大叫的时候,我们应该暂停交流,等大家都平静下来之后再继续。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感觉好一点。申明,就是你要说出来你对他的关心,你不是因为这件事就完全放弃他了。但是你也要申明你的立场:我不希望用喊叫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强化

。强化的步骤你可以这样讲,当我们重新开始谈话时,我能够处于一种更好的状态去倾听你关注的问题,因为我感觉自己更平静、精神更集中,我们也不容易陷入到愤怒的状态中。如果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彼此都感到烦躁。 在强化的过程当中,不要去威胁你的爱人。用威胁的方法,会使得边缘性人格障碍者更容易被激怒。总之,就是学会有理、有据、有节。

而且这里边最重要的技巧,是能够复述对方的情感、对方的感受,然后讲出事实。这个真的得练,你不如找几个闺蜜,组织一个线下读书会,好好练一练。互相做角色扮演,写出一些情境。 这个方法很容易学。就是你们找自己人生当中曾经遇到过的暴怒的情境,把它写下来。写下来以后,大家分一下,我用这个案例,你用那个案例,分别扮演丈夫跟妻子。然后开始尝试,你就能够知道怎么样去要求改变,最后坚持自己的界限。 建议四:保护好你自己和孩子。这个很重要。 有时候边缘性人格障碍者,他如果失控的话,搞不好会做出伤害你或者孩子的事情。所以,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找到那些可以求助的人。该离开的时候,要果断离开。但是要跟这个人讲,我会回来,我现在短暂地离开,是为了保护我自己和孩子,但是我会回来。请你冷静下来以后告诉我,我再回来。 在保护孩子方面,你要知道,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在对待孩子的时候,经常出现的状况就是两个极端。要么是毫不负责,要么是过度负责,他拿捏不好这个尺度。

毫不负责的时候就是完全不管,什么事都不管。但是一旦他管起来,可能就是什么都管。打孩子、骂孩子,吼他、盯着他,等等。 甚至连孩子的正常行为,也会让他感到被威胁。就是孩子有时候做一些很正常的事情,他就会觉得受到了伤害,受到了尊严的挑战。他会觉得,你竟然敢对我说这样的话?这是常见的状况。 这里边的问题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任由一个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去管孩子,这个孩子长大了以后会出现的状况包括:第一,抑郁;第二,情感麻木,他对于情感没反应;第三,痛苦地渴望亲密关系,极其渴望亲密关系。 为什么有的人会有大量的婚外情,不断地找?实际上他内心当中非常渴望得到亲密关系,但是又有无能为力的感觉。就是做什么事都觉得无助,这事解决不了。

很可能在学业和工作中成就有限。边缘性人格障碍者会阻碍孩子整个人格的健康发展。 那么怎么避免造成这种情况呢?如果你家里边有一个边缘性人格障碍者,那最起码你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你要给孩子足够的爱、足够的安全感,帮助孩子一块儿设立界限。比如说,爸爸可以跟孩子说:妈妈有时候会有点抓狂,这没关系,但如果妈妈对爸爸大喊大叫,那就不行了。就是让孩子知道,妈妈对爸爸大喊大叫这件事,是咱们家的底线,这是不能去做的。同时让孩子明白,即使父母中有一位情绪低落,他们也可以心情愉快,玩得开心。即便是你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伴侣心情烦躁,也尽量不要取消和孩子们约好的娱乐活动。孩子最重视的是玩,你要带他去玩,然后带他开心,不要太多地受到另外一个人的影响。 第二,不要忘了,你也可以争取获取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的支持。

他毕竟是孩子的爸爸,或者她毕竟是孩子的妈妈,你需要跟他谈这件事。不要用羞辱或者指责的方法跟他谈,而是用建设性的方法:咱俩都希望孩子能够变得更好,孩子的教育是单行道,如果失去这个机会,以后后悔都来不及。 第三,强化亲子关系。你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如果你要离婚的话,要跟孩子解释清楚这件事。同时,要告诉孩子,我们离婚跟你没有关系,我们依然是你的父母。而且无论你是跟爸爸还是跟妈妈,另外一个人都还会给你足够多的爱。这个是处理跟孩子的关系的问题。 还有一种状况也很麻烦:孩子是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父母都正常,但是孩子的情绪特别容易激动,动不动就会越过界。 这里边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比如说,有一个印度和澳大利亚合拍的电影叫《雄狮》,你们有机会可以看一下,那个女主角是妮可·基德曼演的。它就是讲一对澳大利亚的夫妇收养了印度的孩子,而且他们不是生不了孩子,是因为觉得不应该为这个世界上带来更多人口,因为这个世界人口已经很多了。但是他们又希望有孩子,所以他们就专门去收养第三世界国家的孩子,两个印度孩子。

其中第二个孩子就是这个书中描述的状况,叫早期的分离与迷失。这带来了身份认同的问题,可能还有一些遗传因素,导致那个孩子经常拿脑袋撞墙。只要不顺心,开始大喊大叫、发飙,最后从他们家里边搬出去,喝酒、吸毒,做一些很危险的事。这就是说,孩子也有可能会有出现BPD。 这时怎么办呢?作为父母来讲,应该做到的是: 第一,要保证孩子和自己的安全。因为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他是有伤害你的能力的。所以,你要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孩子。第二,照顾好自己。 第三,负责病儿的治疗。因为你是监护人,你是可以带他去看病的。所以,要想办法带他去看病。 第四,创造一个有条理的、连贯的、充满爱意的环境,能够增强病儿的自我责任感。

如果他对你大喊大叫,你不要用同样的方式回击他,否则一定会闹得更加没法收场。 在那个电影里边,妮可·基德曼他们对那个孩子,没有用别的办法,就是爱他。到影片结尾的时候,那个人已经基本回归正常状态了。 最后我们说,在黑与白之外,应该怎么处理呢?就是人们很容易被边缘性人格障碍者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影响,认为自己只有两种选择,留下或者离开。但其实有很多种别的选择。 无论何时,只要边缘性人格障碍者侵犯了你的界限,你就可以暂时离开。你看,暂时离开就是一个灰色地带。第一,数天、数周,或者数月,脱离这段亲密关系。 第二,你还可以学会无视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的行为。就是某件事发生了以后,在你这儿没反应。第三,可以维持亲密关系,但是分开居住。我们不离婚,但是我们可以分居。第四,降低一点亲密度。这也是一种办法。就是不需要粘得那么紧。第五,减少和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相处的时间。 第六,培养你自己的兴趣,结交朋友,从事有意义的活动,从而在生活中取得平衡。 第七,告诉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只有他愿意配合医生的治疗,或者做出明确的改变,你才会维持这段亲密关系。这意味着边缘性人格障碍者必须恪守他做出的承诺。也就是说,如果他们食言,你可以选择离开。 第八,暂缓做出决断,等你觉得心情轻松舒适的时候再做决定。 第九,暂缓做出决断,你可以先去和心理医生谈谈,解决自己的一些问题,再做决定。

这本书最后提到了一个对边缘性人格障碍者,以及对他们的亲人都有帮助的训练方法,是一个老话题,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正念。如果你能够进行一些正念的修炼,每天能够关注一下自己的呼吸,保持在当下,然后体会此时此地的正念的状态,对于双方调节情绪都会有帮助。 总之,边缘性人格障碍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极端。他总是在不安全感和极度抓取这两者之间不断地徘徊。他无法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在一种中庸的状态下。

他一旦感受到了威胁就会炸锅。如果你还爱他,如果你还希望能够跟他继续好好生活,首先保护好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然后想办法改善自己的沟通方式,通过良好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到他;最后,再带着他一起慢慢改变。如果能够找到这样的契机,那真的是太好了。 这本书只要能够帮到几个人或者几十个人,我觉得我们就没有白讲这本书。

这本书在美国卖了上百万册,在中国现在刚刚开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生活有所启发。最后强调两点:一,如果特别严重,一定要去咨询医生、咨询专业人士。二,边缘性人格障碍者是可以恢复的。我在生活当中见过很多情绪很极端的人,通过读书,通过自己的学习,不断地寻找自我救赎的方向,最后他可以焕然一新。他可以变成一个阳光开朗、对人和善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对边缘性人格障碍者有足够的耐心,帮助他。 谢谢大家,我们下周再见。

来自樊登读书

 

发表评论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