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7 次浏览

《好好恋爱》-樊登讲书

读完本文约需34分钟,走出单身陷阱,重写爱情剧本,谈一场双向奔赴的恋爱。

我们今天讲一本非常温馨又有趣的书,叫作《好好恋爱》。很多书友都问我:“樊老师你怎么会想到讲《好好恋爱》呢?”我们在2017年的时候讲过一本书,叫《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后来我遇到很多书友都告诉我,他们听了这本书找到了对象。时间过去这么久了,我相信恋爱的困难依然困扰着很多书友,所以我想为这些单身的朋友讲一本书。结果读了这本书以后,我自己大受启发,它不仅仅是对单身的人有用,哪怕是已经处于恋爱和婚姻关系当中的人,也一样可以找到一些能让你的生活得到改善的启发。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从事婚姻咨询三十多年的咨询师,我们曾经讲过他另外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幸福关系的7段旅程》。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作the Single Trap,实际上直译过来就是单身陷阱,有很多人会陷入单身陷阱中出不来。单身的比例现在在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太一样,但是总体来讲,大概有1/3的单身家庭,而且单身家庭的样态变得越来越多。单身家庭有这么几种:一种是一直没结过婚,一种是离异以后不愿意再婚的,还有一种是丧偶以后不愿意再婚的。选择单身的人变得越来越多,单身的数据现在也呈上升的趋势。

为什么现在结婚比过去困难呢?过去很多人二十五六岁、二十七八岁也就自然地结婚了,但是现在拖到三十多岁、四十多岁的人变得越来越多。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一本书可以作为参考,叫《选择的悖论》。《选择的悖论》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选择更多,我们就更难以做出选择。这是有实验证明的,这个实验设计得特别巧妙,他们找来很多大学生,告诉这些学生要一块儿测评一下巧克力,看哪种巧克力好吃。然后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人就只让他们吃六种巧克力,让他们尝一尝这六种巧克力,尝完以后告诉实验员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另一组人给了他们三十种巧克力,他们要吃三十种巧克力,最后告诉实验员哪种巧克力好吃,哪种不好吃,但实际上这个实验跟巧克力的评价无关。

做完测评以后,实验员问他们:你们觉得巧克力味道怎么样。你会发现,只吃了六种口味的这组,绝大部分人更喜欢这些巧克力的口味,而吃了三十种巧克力以上的人就已经觉得恶心了,说这些巧克力不怎么好吃。然后在给这些受试者结账的时候(因为他们参与实验,需要给他们付一些钱),就问他们愿不愿意拿巧克力抵这个钱,最后发现,只吃了六种巧克力的这一组,绝大多数人都接受了巧克力作为酬金,吃了三十种巧克力的这些人都不接受,因为觉得恶心了。这就是《选择的悖论》里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实验,你会发现,可选择的对象过多以后,我们会很难做出选择。咱们现在很多人一直挑,其实就是因为太难做选择了。大家记得《人世间》这部电视剧里的那个小社区叫光字片,你会发现光字片里适婚的男男女女不多,就那么几个,最后也不用怎么使劲,一凑合就都结婚了,他们几个人也都互相认识。

但是今天咱们有互联网、有手机,连中英文这种跨语言的聊天都可以实现,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当我们可以选择的对象变得过多以后,就会像那种吃了三十种巧克力的人一样,反而对结婚这件事没兴趣了,因为实在是太难以做出选择了。选择是会消耗力气的,选择得多了,人就没劲了。如果你装修过的话,你就会知道,装修最累的事不是盯现场,而是挑东西,比如用这个开关还是用那个开关,用这个插头还是用那个插头,用这种灯具还是那种灯具,这种挑选的过程是极累的一件事。更多的选择会降低愉悦的感受。还有一个问题是选择理论相关的问题。有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叫赫伯特·西蒙,赫伯特·西蒙研究人们是怎么做出决策的。他把人分成两种,一种人叫作最大化者,还有一种人叫作满足者。什么叫最大化者呢?就是我今天不挑到一个最好的,我就吃亏了。比如走过这片玉米地,让最大化者挑一个最好的玉米,他会觉得这个不能下手,那个也不能下手,这个比较大,我得记住它,但是万一待会儿有更大的呢,然后接着往前走,一直走到路边,最后发现什么都没摘到,这种人叫最大化者。有很多人是最大化者,他们总是希望能够权衡利弊,找到一个最优的选择,尤其是他们会想:婚姻这件事能凑合吗?不能凑合。所以一路上就要看,一个个地挑选。另外一种人叫作满足者,满足者就是看到这个玉米不错,行,就它了,就挑选结束了。那这两种人,到底哪一种更容易获得恋爱的成功,或者更容易组建幸福的家庭呢?这个作者在这里边讲了一个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洞见,他说如果你要谈恋爱的话,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在这两种心态之间调整。

要知道无论是最大化者还是满足者,最终都有可能会失望,都有可能会造成遗憾,这是一定的,因为人生就是这样,总是会有缺憾的,所以你要能够平衡这件事。怎么平衡呢?在恋爱开始的时候,你要做一个满足者,也就是你要更加乐观,更加愿意接受各种机会;但是在恋爱升温的过程中,每一次升温,从约会到牵手,从牵手到下一步,然后到最后结婚这样的过程,你要做一个最大化者。我们在接触他人的时候,要更开放、乐观,更愿意接受别人的引荐,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是真的谈起恋爱来了以后,我们要谨慎,不要随便地就把自己的心交付给对方。这跟做生意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创业的时候,我就有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一个乐观的创业者每天看到都是机会,觉得这件事特别好,那件事特别好,不拒绝任何合作的可能性,但是你要让我签合同,我就得小心着点,不能随便签合同,因为一旦签了合同,就认为这事定了,这时候就要谨慎地判断,这是一个优秀的商人所应该做的事。但事实上,在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陷在单身陷阱中的人恰好做反了,这体现在哪儿呢?比如别人叫你出来约会,你不去;别人叫你参加相亲活动,你不去;有个读书会的活动叫你去一下,你不去,觉得没意思、烦透了、太没劲了。

但是一旦进入到一段感情中,突然你就变得义无反顾,就变得着急结婚,一个劲儿地要求对方要以婚姻为目标,把这件事赶紧定下来。这样你的机会又少,又特别容易受伤。所以我们应该像一个良好的生意人一样,把这个过程反过来,在接触之初,我们要更开放,更愿意接触不同的人,但是感情真正开始升温的过程中要小心,要做一个最大化者,要稍微挑剔一点,给自己把好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背景,就是现在的社群社交要多于社区社交。

什么叫社区社交呢?我们小时候,在社会上没什么熟人,我们的熟人都是街坊邻居,跟街坊邻居这一堆人的社交就是社区社交。社区社交的好处是什么?人员的层次非常多,有老有少,既有小孩又有老人家,老人家会关心你的婚事,给你介绍这个人,介绍那个人。但是现在我们的社群社交居多,比如咱们今天录书,说“来看樊老师录书,你们谁来”,你看看你们都差不多,那种热心替你操办的,且没有自己的利益夹杂其中的人就很少,因为大家都是为了同样的目的来的。这个社会怎么才能回归到这种朴素的,不需要竞争的,不需要把自己扮得很强悍、很突出的那种社区社交中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因为现在咱们回到家,门一关,基本上跟周围的人就不联系了。所以我们要多在自己的小区里活动,参加社区性的活动,比如这个地方的人大家一块儿出来种树,一块儿打扫卫生,一块儿在小区里干点事,这种叫作社区社交。

这个作者在这本书里有一个核心观点,他说这个核心观点可能很多人不认同,但这是他三十多年来积攒下来的最重要的经验。这个观点说出来也挺得罪人的,就是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有人不同意,觉得自己就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人,所以你会发现大量的灰姑娘式的爱情故事。各位知道灰姑娘的那个故事的隐喻是什么吗?我是一个灰姑娘Cinderella,我在打扫卫生,然后我遇到了一个光鲜的王子,他一下子拯救了我。灰姑娘故事的隐喻是一种拯救,就是我希望遇到一个人把我救出这个火坑,我要改换我的门庭,我要走上另外一条道路。但这个作者说,实际上对于谈恋爱这件事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先把自己搞好,让自己能够配得上幸福的生活,让自己的心态健康、阳光。所以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呢?因为它非常正能量。它和《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不一样在哪儿呢?《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是专门讲恋爱技巧的,包括各种各样的约会技巧,比如留对方电话的技巧,它是一本实操手册。

而这本书是告诉你,你要让自己从根本上变得更好,你要认清你自己内在的问题,因为你会吸引相似的人。你看待和对待自己的方式,也将是别人看待和对待你的方式,所以如果你不爱自己、讨厌自己,觉得自己不配过美好的生活,那慢慢地,很有可能对方也会这样对待你,这种影响是相互的。那么我们的这些问题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就牵扯到原生家庭的问题,关于原生家庭这部分,我不想展开讲太多,因为咱们讲过很多跟原生家庭有关的书。但我要提醒大家的一点是,原生家庭不能够决定一切。我们也讲过另外一本书,叫《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听了这本书你就知道,虽然我们的原生家庭可能有问题,可能给我们造成了很多伤害和影响,但这不妨碍我们做出新的选择,你未来的人生取决于你今天的选择。

但是我们也得知道,原生家庭给我们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影响。作者说,一个有问题的父母,孩子和他们之间的互动模式一般来讲有四类。第一类叫守护者,就是这个孩子非常懂事,天天守护着有问题的父母,但这种孩子容易委屈自己。第二类叫取悦者,取悦者就是讨好、取悦父母,希望大家都别吵架,维持稳定,一切都很好,这种人也会委屈自己。第三类叫吸纳者,吸纳者就是孩子会从父母身上吸取很多东西,他会慢慢地变成他父母的样子,有这种学习的过程,而且他表面上显得好像没事、不要紧、没问题,但实际上有很多问题。第四类叫求关注者,求关注者就是那种自己制造麻烦的人,父母带来很多麻烦,那他就要制造更多麻烦,这样才能够让大家更加关注自己。其实中国人过去就有句话,说子女跟父母之间的关系有四种:报仇的、报恩的、讨债的、还债的,实际上基本也就是这四种类型。

关于原生家庭这一点,我希望大家更多地去参考《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就是要知道自己就算有问题,但是也可以变得更好,过去的东西不能够决定我的未来。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怎么样才能过好单身生活。我们都始于单身,在单身生活期,我们应该做好什么样的准备呢?第一个,叫作保持乐观的心态。一个人一定要乐观,乐观的人更容易找到乐观的人。但是为什么很多人愿意保持悲观的态度呢?因为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前行。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话。悲观者为什么永远正确呢?因为我们的生活其实有好有坏,有好事发生,也有坏事发生,但是你要知道,人对于坏事的印象一般比较深刻,好事一会儿就过去了,就忘记了,却永远记得坏事。悲观者总是做坏的自我预言,比如“我嫁不出去”“他们不喜欢我”“我长得太难看了”“我这种性格就应该单身”,你给自己做这么多负面的定义以后,你会发现这些预言都一一验证。一一验证之后,人们就会觉得还是悲观比较好,我这个人有自知之明,这就是“悲观者正确”。

但悲观者正确是没有用的,做事业、创业也是一样,创业者也绝对不能够太悲观,因为悲观的创业者会丧失特别多机会,他会觉得“你看,又验证了吧”,但这种验证管什么用呢,并不管用。重要的是那一到两次的成功,人这一辈子成功一次就够了,夸张点来说,就算你的婚姻失败了二十次,最终成功一次够了,你需要成功多少次呢?所以宁愿做一个经常犯错的乐观者,也不要做一个经常正确的悲观者。那怎么才能够变得乐观呢?要给大家念一下,我觉得这一段特别重要。这个作者说,变得乐观有这么几个办法。第一个,“识别自己的想法。想法往往发生得太快,并且被一次次重复和强化,以至于会在人们放松警觉的情况下,成为自动思维。

”如果你的自动思维觉得“这个人跟我约会了一次就不给我打电话了,肯定是没瞧上我”,你有了这么一个想法以后,它会自动发生,以后只要这个人回复慢,你就会生气,你就会自我保护,然后心想“干脆我先甩了他吧”,这就是消极思维的发生,所以你要学会识别想法。第二个,“和自动思维辩论。人们有时会带着个人色彩去解读事件,而这种解读虽然只是想法,却会被当作事实来接受。”就是你看到的这个世界和事件,很可能只是你的想法。比如,你认为“这个人不回我微信,他不尊重我”,请问这是一个事实,还是一个想法呢?它其实是一个想法。但是在你看来,会觉得“这个人不尊重我”是一个事实,其实这是你的想法。所以,你要跟自己的自动思维辩论,要去想:这个人只是没有回我的微信,并不代表他不尊重我。

第三个,“不再草木皆兵。回顾自己是否曾因为几次糟糕的经历,就给自己穿上了坚硬的铠甲。”叫作“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就是这个道理。虽然我们有过很多惨痛的经历,受到过很多伤害,但是不要因此把自己包裹起来,你依然可以活得很开心、很绽放。第四个,“找出不同的解释。尤其是遇到那些暂时性的、不涉及原则或者隐私的问题,试着想想其他的可能性。”我在创业的过程中肯定算是一个乐观者,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创业的人。创业跟谈恋爱是很像的,因为总是要面对未知的结局,我的乐观总结出来是一句话,就是想想多种可能性。悲观的人总是找出一个结论,乐观的人是找出很多种可能性(可能是这个,可能是那个),所以就不会太过伤心。第五个,“问问自己。一个乐观主义者,遇到这件事时,会有什么想法呢?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西方有一个说法,叫作借由耶稣去思考,那么我们中国人也可以借由孔子去思考,什么意思呢?就是去想:遇到这个情况,如果孔子在这儿的话,他会怎么说?换成西方人,就是想一想:如果耶稣面对这个状况,他会怎么说?这就把我们引向一个乐观的角度,让圣人来替我们思考这个问题。这是如何更乐观的一些方法。接下来第二件事非常重要,叫正确处理投射。投射就是你把你内心的想法投射在了对方的身上。这个作者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他说小时候他的爷爷在家里放电影,他跟他弟弟从电影幕布前面跑过,就发现电影里的人全投射在他们身上了,他觉得很好玩,说:“你看,我身上有个人。”在谈恋爱的时候,我们在对方眼里其实是一张空白的幕布,对方在不断地把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在我们身上。所以你会发现,在热恋期,你会觉得这个人怎么做都是对的,没有任何问题,这人好得不得了,因为此刻你内心中都是喜悦、开心、快乐,所以投射在他身上就是美好的。

等到后面热恋期过了,荷尔蒙下降了,你的烦恼就出现了,这时候,你就看到他身上的各种缺点全部冒出来了,这就是投射。所以,如果你想要理智地谈恋爱,你一定要小心自己的投射,你要告诉自己“这不一定是真的,这只是我的内心投射在了他的身上”。我们会无时无刻地投射性格、动机、态度到对方身上,而且态度有时候是积极的,有时候是消极的,自己高兴的时候可能是积极的,自己不高兴的时候就变成了消极的,所以人都是任人打扮的对象。为什么我们做公关的时候,好多人经常说“这个人是带节奏的”。

什么叫带节奏呢?带节奏非常重要,带节奏就是控制这个投射的方向。比如有的人红的时候,你会发现全网都是说他好的,每个人都在说他好得不得了,为什么?因为有带节奏的人不断地去解读他的那些动作。这节奏怎么带的呢?投射的第一步叫识别,就是在对方身上看到某些特质的“钩子”,对方身上露出了一些“钩子”。第二步叫夸张,把这个“钩子”夸张、夸大,要么美化,要么丑化,都有可能。第三步叫扭曲,扭曲就是低估事实,产生光环效应。

别人总问为什么我的抖音号、视频号从来不说新闻热点,说新闻热点涨粉快,但为什么我从来不说任何新闻热点呢?我说那都是光环效应,光环效应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就是这个人糟糕的特点被放大的时候,所有人都通过骂他来获取流量,这个人好的特点被放大的时候,所有人都通过夸他来获取流量,实际上这都是扭曲的过程。越扭曲越容易获取大家的认同,大家都朝那个方向去想,这是第三步扭曲。第四步叫混乱,混乱出现在投射慢慢消失的时候。比如你初期会觉得这个人太好了,这是我的真命天子,我终于遇到了一个对的人,然后等到这个时期过去了以后,你就会发生混乱,你会发现怎么不对呢,这个人为什么会生气,会冲我大吼大叫呢?他的脾气怎么没有那么好了呢?为什么?这就是混乱了。你之前对他产生的光环和投射散去,跟事实产生冲撞的时候就会产生混乱。

最后一步叫解决,解决就是矛盾爆发以后,要么分手,要么妥协。就是等这个光环结束,整个投射结束了以后,回归到正常生活。投射的这五步就是识别、夸张、扭曲、混乱和解决。这个作者说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说很多人去做心理咨询,还有很多人找他做婚姻咨询,绝大部分的咨询者会把自己的情绪、情感投射在治疗师身上。这种咨询者会觉得这个治疗师真棒,这个治疗师真好。爱上治疗师的案例是非常多的,对于治疗师来讲,这是一个有效的辅助治疗的方法,因为他会信任你,但是最后一定要让这个投射“落地”。

什么是“落地”呢?就是解决这个投射,你不能让对方带着这个投射去生活,那你就变成了控制和主宰别人的人,你做完咨询以后,应该把这个投射脱钩,把投射解决掉。这个作者说:“投射就像原罪,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一点我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然而,那些能将亲密关系经营得很好的人,或许并不会在无意识中投射太多强烈的愿望,因此就很少有过多的扭曲印象和困惑需要解决。他们很容易在关系中达成平衡,并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自己的困惑。”就是要冷静和理智,过去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实就是要做一个明白人,对自己很了解,对别人也很了解,这样你就很难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但是在生活中大部分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烦恼,那么痛苦,是因为他看到周围的人都是他心中的自己,他把他自己心中的这些阴暗、不满、受伤、小心思,全部投射在对方身上。有没有人给朋友发了微信以后,对方一个小时没回,你就不高兴了?我从来不会,我给别人发微信,有时候是给领导、朋友、合作伙伴发的,可能他们三天都没回,我也无所谓。

你要知道他可能很忙,他可能没顾及,他可能忘了,有很多种可能性。甚至你过几天催他一下,他突然发现了自己没回你,都有可能。所以人不要自己给自己找烦恼,我们特别容易自己吓自己,自己给自己找烦恼。如果你能够解决投射问题,恭喜你,你已经相当成熟了。接下来这一步叫坦然面对承诺。什么叫坦然面对承诺呢?就是当两个人从一开始约会、吃饭,互相觉得对方都还可以。等到两个人开始牵手以后,你就会发现这段感情认真起来了。一旦认真起来了,有两种倾向是很糟糕的,一种倾向叫忽冷忽热,一种倾向叫一厢情愿。什么叫忽冷忽热呢?比如这个男孩跟你谈恋爱,一开始很高兴、很热情,你们在一起了以后,你一热情,他就躲起来了,就经常不出现了。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是因为他既希望有陪伴,又害怕失去自由。

每一个人在这一生中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解决亲密和独立这两件事的矛盾。很多人在文学作品中把单身生活描述得特别美好,比如周末回到家自己泡个澡,放音乐,想听什么就听什么,点一杯鸡尾酒,然后放一部电影给自己看。这个叫独立,是有美好之处。但是你想想看,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你阑尾炎发作是什么感觉呢?单身的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没人照顾。还有过节,别人都回家,你一个人在大街上逛,餐馆都不开门。所以,人们总是要处理亲密和独立之间的矛盾,我们希望独立,但是我们也渴望亲密。因此,有很多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就是一会儿觉得很孤独,要赶紧谈恋爱,谈了两天又觉得好烦,然后躲回去,这个就叫忽冷忽热。忽冷忽热会导致两个人没法好好谈恋爱,搞不好就分手了。

另外一种倾向是一厢情愿。一厢情愿就是刚开始谈的时候,这个人连孩子名字都想好了,然后开始规划在哪儿买房子,装修怎么弄,你家出多少钱,我家出多少钱,把对方吓得赶紧跑。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极端的情况呢?这跟我们童年时的依恋关系是有关的,我们讲过很多关于依恋关系的书。最基本的依恋方式有三种,一种叫作安全型依恋,如果你小时候是健康的依恋关系,你跟父母关系很好,父母不回家,在外边忙,你也不会太难过,他们回来,你跟他们也相处得很愉快、很开心,这个叫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人长大了以后会比较容易处理两个人相处的度,这个度把握得比较好。

另外两种依恋也很常见,一种叫作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人会觉得“我为了能够不受伤害,你们不跟我在一块儿也挺好,你们别回来了”,回避型依恋的人长大了以后容易忽冷忽热,总是若即若离,跟另一个人的关系太近他就受不了,他就要撤。另外一种叫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就是父母不在家我就哭,你要走我就哭,你要出门我就哭,焦虑得一塌糊涂。焦虑型依恋的人长大了容易出现一厢情愿的状况,就是一旦抓住一个机会就黏着不走了。忽冷忽热和一厢情愿这两种情况都是有问题的,怎么办呢?首先,我们要做的是意识到自己到底是哪一种。意识到以后,从小事做起,给自己设置一些考验。比如你觉得自己很黏人,你可以试着两天不见对方,一天不发微信,锻炼锻炼自己。还有一个方法叫声明,声明能够有效地减少这两种情况带来的伤害,你跟对方讲:“我这个人的毛病可能就是比较黏人,如果我出现这种状况,让你觉得烦的话,你告诉我,没关系,我可以改。

”或者说:“我这个人就是忽冷忽热,有时候会害怕太亲密,所以如果你觉得不舒服,你可以告诉我,我可以改。”声明是很有效的减少伤害的一个办法。然后不断地关注自己进步的地方,人要想进步,不能老批评自己,你得关注自己今天哪里做得跟以前不一样,你就会更有信心。这是我们说怎么做到坦然面对承诺这件事。然后我们来看什么样的人容易陷入单身陷阱。什么样的人容易在单身陷阱里爬不出来呢?这个说起来很扎心,我相信我们的书友中有很多人还在苦苦挣扎。第一种叫作用友情代替爱情的人。一遇到事就说“我有闺蜜”,天天跟闺蜜待在一块儿,一大帮类似的人待在一块儿相互取暖,导致异性根本插不进来。

第二种叫作安慰式约会太多的人。安慰式约会就是他觉得自己有需要,解决它就好了。安慰式约会太多以后,你可能就没法面对严肃的恋爱,你觉得严肃的恋爱都很可笑,因为大家都是约会一次就结束。第三种叫作保护罩里的人,就是之前受过伤,然后觉得不能对任何人敞开心扉了,得把自己严密地保护起来,把自己变成一个没有对外感情的人。第四种人是用不恰当的东西麻痹自己的人。比如有人用工作来麻痹自己,为什么自己不谈恋爱,因为忙,忙得要死,一天到晚地工作、加班、喝酒、抽烟、到处旅行,只要一闲下来就满世界跑,他实际上是不能够面对自己,不能够跟自己单独相处,需要有一个东西来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集中在那里。所以如果一个人要真的能做到既不看书,也不旅行,也不喝酒,也不看电影,一个人舒舒服服地坐在那儿,还不急,这是很高的修为,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人总是想要逃避到别的东西里边去。这些人容易陷入单身陷阱。

既然你意识到这个单身陷阱的存在了,接下来就要看怎么爬出来。首先是走出失恋的过程。有两类困难户走出失恋比较难,第一类困难户是多次恋爱未能结婚的,谈了很多次恋爱,重复了很多次悲剧的故事,每一次都刻骨铭心,最后结不了婚。这种人有一个自己固有的故事,她总是在重复自己脑海中那个固有的故事:这一任男友一开始看起来还行,最后发现和上一任差不多,又发现下一任也同样是渣男,就是故事在不断地重复。第二类是一直处在恋爱和婚姻关系中的人,可能一段关系持续了二十年、三十年,最后突然离婚。这种人也很难走出来,因为他之前有一段非常稳固的关系,结果突然之间失去了。

这两种人是爬出单身陷阱的困难户。这个作者建议,刚刚分手的时候是疗愈期,要避免纠葛。好多人刚刚结束一段感情,就想赶紧谈一个,因为太寂寞了。但这个时候赶紧谈一个造成的伤害可能会更大,因为这个时候你对上一段感情没有反思,没有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讲另外一个爱情故事,所以就很容易重复之前的模式。而且你会觉得“累觉不爱”,就是上一段关系持续的时间太长了,觉得自己太累,没有爱的能力了。所以在这段疗愈期的感情纠葛,往往会造成二次伤害,不要过早地涉入感情中去。然后要跟过去的恋情告别。

这里讲的是悲伤的五个阶段,我们在讲领导力的时候也讲过悲伤的五个阶段。这是一个来自瑞士的专家做的研究,研究的是人被通知得了癌症以后的心态。他们观察了很多个案例之后研究出来一条曲线。就跟我们小时候丢自行车的反应是一样的,你到操场上发现自行车丢了,第一个反应叫作否认,“这不可能,肯定在别的地方”,然后到处找;第二个阶段叫愤怒,“我要报仇,我要去抓住这个偷自行车的人”;第三个阶段叫作妥协,“算了,走回去吧”;第四个阶段是沮丧,回家被揍一顿;第五个阶段是接受,“自行车丢了,就这样吧”。

这个过程跟另一半说要和你离婚,跟医生通知你患了癌症是一样的,人们在接受一个巨大的打击的时候,一般都会经历这五个阶段。所以你得知道自己现在处在哪个阶段。而且这五个阶段会反复,因为事情太复杂,有时候你可能以为自己接受了,过两天又回到愤怒的阶段,都有可能。我们有一个词叫“闹离婚”,我小时候对这件事不理解,什么叫“闹离婚”呢?离婚就离婚,怎么闹呢?我听说有朋友离婚闹了三年,三年时间里天天吵架、打架,就是因为愤怒的阶段怎么都过不去。而且我提醒大家一件事,别人离婚你们少参与。因为在对方愤怒的时候,他会迁怒到朋友身上,明明你是过来劝说的、拉架的,你劝他“别吵了”,他说“就是你搞的”,他会把愤怒投射在你身上。所以要了解清楚悲伤的这些阶段。还要小心几种情况。

一种叫沉迷,就是沉迷在过去里出不来。虽然离婚了,或者分手了,对方已经继续前行(move on)了,但是你在这边还天天看他的照片、录像,回味你们的过去,闺蜜来了就跟她哭诉,这叫沉迷。还有一种是复仇,复仇就是“我要去搞他,想办法破坏他的生活”,比如扎他车胎,砸他玻璃,这种情况经常有。还有一种叫绝望的忠诚,死死地守护着这段感情。很多人分手或者离婚以后不跟别人说,外界的人不知道,就是他觉得这事很丢脸,他觉得这是件失败的事。但实际上离婚不是一种失败,离婚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成功,婚姻并不以持续的时间长短来论输赢。所以你不需要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让自己保持在这个绝望的忠诚中,如果一直这样保持绝望的忠诚的话,你的生活怎么继续呢?然后接下来,走出悲伤的阶段以后要寻爱前行。寻爱前行的第一步是给分手一个合理的解释,人们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我最近听了一个笑话,我觉得是特别好的合理的解释,这笑话也送给大家,对你们一定有疗愈功能。

有一个女孩去找一个“大师”,跟这个“大师”讲:“我很痛苦,我离不开他,我觉得我这辈子非他不嫁,我很难受,他为什么不跟我在一起?”这位“大师”只回了一句话:“他影响你财运”,然后这个女孩说:“哦,明白了。”各位,听懂了吗?哪怕是一个这么无稽的理由“他影响你财运”,也能让你坦然地放下这段感情,因为你找到原因了。但是我们过去很多人找不到原因,总去问“为什么”“我哪儿不行”“我这么优秀的人,凭什么说我不好”,我们整天做这样的反刍,不断地折磨自己。实际上你就只需要告诉自己“他影响你财运”就好,这就是给你一个合理的解释。或者咱不说这么极端,就说两个人世界观不一样,两个人追求不一样,两个人对待家人的态度不一样,或者我们两个人对读书的态度不一样,这些都行。

这都是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的方法,找到解释之后你的内心就好很多。接下来,让时间冲淡一切。时间是最好的疗愈者,随着时间的拉长,很多事就慢慢过去了。怎么确认自己是否被治愈了呢?治愈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你去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在用新的理念生活。所谓的治愈,不能只是说“我没事了”“我忘了这件事了”“这个人我不认识”,这不叫治愈,这可能是自己骗自己。真正的治愈是你从这段经历中学会了一些事,然后你决定换一种理念来看待生活,这种新的理念注入我们的生活,才代表着我们真的治愈了。

然后用新的理念去生活,找到自信,分散对过去的注意力,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接下来,走出失恋以后,下一步叫作为爱做准备。为爱做准备要完成三项任务:第一步,了解过去,前面我们做了,已经做完了;第二步,清除当前的障碍,这个也做了一大半了,因为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改了;第三个,知道未来需要什么,就是搞清楚我们到底需要一段什么样的恋爱。这里你一定要注意一件事,叫作解锁恋爱剧本。我们讲过很多关于讲故事的书,实际上人类历史上对于故事有很多种分类,其中有一种很权威的分类,把人类所有的故事分成七个类型。

你在脑海中很有可能会把你的恋爱关系套上一个类型的故事,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这个故事的话,它很可能就会在你身上一再重演。哪七个类型呢?第一种叫战胜怪兽,像《西游记》一样,一路战胜怪兽。比如你跟这个人结婚,最大的动力来自他妈妈反对,他妈越反对,你就越想结婚,这种故事就是典型的战胜怪兽的故事。第二种叫白手起家,就是一开始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后来慢慢地一起打造出一番事业,创造一个商业帝国,这是白手起家的故事。比如你们俩从青梅竹马的时候就在一起,或者一块儿北漂,这是白手起家的故事。第三种叫追求,就是你在不断地追寻一个东西。比如《七龙珠》就是典型的追求的故事,我们想要凑齐七个龙珠,这是一种故事。第四种叫远航归来,像《奥德赛》里讲的那种。比如咱们俩这么多年没见了,然后你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光彩照人,这是远航归来的英雄故事,奥德赛式的故事。第五种和第六种分别是喜剧故事和悲剧故事。

各位知道喜剧和悲剧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吗?这两种的开始都是一样的,都是这个人的生活中有一些不平衡,但喜剧是经过了这个故事之后,这个人逐渐找回了平衡,这个叫作喜剧,最后是大团圆结局;悲剧的故事是这个不平衡变得越来越不平衡,最后主角终于倒下了,这就是区别。《泰囧》就是喜剧故事,这个人一开始生活不平衡,到最后平衡了,这是喜剧故事;《李尔王》就是典型的悲剧故事,这个人一开始有怀疑、猜忌,后来这种怀疑、猜忌变得越来越厉害,最后导致所有人都死掉了,这是悲剧故事。

最后一种叫作重生的故事,周星驰电影最喜欢演重生的故事,就像小虫子最后变成蝴蝶飞出来。这些故事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呢?各位,我们的价值观怎么建立的?看故事建立的。我们看了那么多的故事,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说不定你就把自己投射在了林黛玉、扈三娘身上。你很有可能把自己投射在哪一个人物身上,你会重复他的那个故事,那个故事就在你的生活中不断地发生。这时候你要反思一下自己这几段恋情,看看自己的恋情属于哪种故事,能不能想办法把它变回一个好的故事,变到喜剧中去,让自己的感情能够获得一个好的结果。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谈恋爱,我们需要平衡我们内在的男女潜质。

内在的男女潜质这个概念是卡尔·荣格提出来的,就是荣格认为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既有男性潜质,又有女性潜质,他用的词叫作男性原始意象和女性原始意象。男性原始意象是什么呢?比如坚强、纪律性、自控、坚定、理性,这是男性的原始意象的核心特质。女性的原始意象的核心是同情心、直觉、敏锐性、理解、全局观。这两组特质你说哪个好哪个坏,其实很难讲,它们是互补的。“荣格曾经说过,每个人身上都应该同时具备男性原始意象和女性原始意象。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然而许多美德都是相互矛盾的。比如,你能在保持理性的同时,还让自己直觉敏锐吗?如何才能既坚定又温柔呢?

”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很少有角色从一开始就能够做到平衡。在一开始就能做到平衡的很少,我举几个例子,比如《指环王》里的甘道夫,《亚瑟王传奇》里的梅林,这些人是从一开始男性意象和女性意象都很平衡的,就是理性和感性,方向感和细节都能平衡的。如果你的男性原始意象和女性原始意象太过不平衡的话,你会发现你很难跟他人融洽地相处。所以你需要去做一些修正,如果你体内的像理性这样的男性意象太少,你需要让自己多一些男性意象;如果你体内像敏感度、包容度这样的女性意象太少,你也需要让自己多一些女性的意象。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让我们自己慢慢变得更加平衡的过程。有两个方法可以帮助你平衡。第一个方法,就是多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我们绝大部分人是不会跳出来看自己的,我们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好,或者什么都不好。但是如果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话,我们可能会知道自己缺什么,需要再增加点什么。第二个方法,就是多为他人着想,无论是男女,你都要做到多为他人着想。这时候你就可以开始约会了。为什么约会很容易让人失望呢?比如好多人到后来都不愿意参加相亲了。有的人回家以后,家里面的人给他安排了八场相亲,比面试还多,这让人受不了。像相亲这种约会,让人失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来参加的人都以结婚为目的。以结婚为目的这件事本身就让这个约会变形了。因为你一定会伪装自己,或多或少你都会伪装自己。而且你一定会向对方提出极其直接的要求和疑问,这都是非常减分的事。比如两个人一见面先问有几套房,这表示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太想结婚。这个作者说,约会这件事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才开始的一件事,尤其是出现了汽车以后,人们才开始有更多的约会。约会在过去代表什么呢?就是男性邀请女性来到他的世界。

各位理解吗?就是那时候的女性出门的机会不多,更多时候女性是在家里待着,男性在外边活动,所以男性邀请女性来到他的世界,大家一块儿出去跳舞、看电影。过去关于约会还有很多的规矩和要求,比如跳舞的时候,舞会里两个人在那儿跳舞,跳舞的时候男性不能够跳着跳着跟这个女孩说“谢谢,我去找别人了”,这很不礼貌。而是一定要等到有另一个人过来,拍拍女孩的肩膀,说“我可以邀请你跳舞吗”,然后把女孩交给他,你才能再去邀请下一个女孩跳舞。这都是在过去的约会中出现的事情。约会只是一个诞生时间很短的产物,并不是最理想的认识异性、达成婚姻的路径。因为约会的时候人们太容易以结婚为目的,快速判断一个人。再加上现在的约会手段极多,一个单身的人可能天天都在约会,选择很多。

我们前面说过,选择多了,就很难结婚。而且在约会的时候,人们会过分地注重外在品质。约会的时间这么短,要了解对方,很容易只看长得好不好看,个子高不高,有没有车,有没有房,月收入多少,有没有本地户口,是不是公务员等等,就是有很多这种外在标准。注重外在标准有什么问题呢?外在条件会让我们喜欢上一个人,但是只有内在的美才会让我们爱上一个人。尤其是现在有网络约会以后,有的人为了谈恋爱,可以定个计划表,定个约会的周期,可以把最近的工作放一放,像做事业一样去约会。这时候你看的都是外在条件,用外在标准衡量一个人,你根本没有时间去深入一个人的内心,去观察这个人的品质。

再加上很多人约会的时候会伪装自己,所以这种寻爱方式成功率不高,不是说没有,而是成功率不高。网络约会的问题是,网络约会中的确有幸运儿,因为网络确实给你带来了大量的匹配对象,但是骗子也极多,被骗的人总比幸运的人多。网络约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浪费太多时间。那么怎么办呢?这个作者的建议是我们要进行有效社交。有效社交最好的场合是哪儿呢?工作和生活中。这和我们之前讲的《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其实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那本书有一个核心的宗旨就是你的恋人就在你生活中的五个街区之内。所以你每天上班的时候,要把自己打扮得好看一点,不要邋里邋遢地上班,要不然机会到面前都放过了。

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更容易卸下防备,因为大家是同事、朋友,甚至都不知道谁是单身,我们可以本真地生活。那么,吸引他人的技巧是什么呢?作者提供了几个技能,第一个叫作沉浸其中。你们知道人在什么时候最有魅力吗?专注的时候,比如专注地打球,专注地下棋,专注地工作,专注地做报告,专注地干各种各样的事的时候,专注的时候最容易产生魅力。所以你需要沉浸地生活,而不是浮在生活中。好多人上班喜欢“摸鱼”,上班“摸鱼”是一件非常损人不利己的事,你以为你占了老板的便宜,实际上你虚度了自己的光阴,而且你让自己变得特别没有魅力。所以工作和生活你都要认真一点,沉浸一点,每天热情地好好生活,这是第一点。第二个叫六度分隔。咱们讲过,在这个世界上,你跟任何一个人之间最多隔五个人,通过五个人的关系你就一定能够找到他。所以你要相信通过社交圈,你能够见到各种各样的人,多去参加各式各样的人组织的社交活动。

第三个叫敞开心扉。你的心态要积极,但也并不意味着你跟别人一见面,就把自己的各种事全跟人说了,不需要这样做。你也不需要太过掩藏自己,可以让自己正常地暴露在别人的目光之下,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敞开心扉。第四个叫主动搭讪。遇到了像样的男士、女士,主动留个电话,要个微信,这没什么丢脸的事。第五个叫敢于冒险。敢于冒险不意味着赴那种看起来就很危险的约会,不一定非得约在没有人的地方,敢于冒险不是指这个,而是要敢于试一试,敢于跟人出去看个电影、吃个饭、聊一聊,如果对方太糟糕,最多就是赶紧说“肚子疼,要回家”就结束了,问题不大,尽量约在人多的地方。

这是感情上的冒险,就是你敢于跟别人开始约会。第六个叫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换换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后一个要求特别有意思,叫做个哲人。而且这个作者还推荐了一本我们讲过的书,你说多好玩。这个作者说,如果你谈恋爱遇到困难的话,建议你去读一下一本书叫《哲学的慰藉》。这本书的作者和《哲学的慰藉》的作者都是英国人。我们也讲过《哲学的慰藉》。你去读一下蒙田、叔本华、尼采的作品,你就会发现生活方式多种多样。而且缘分这件事妙不可言,你不要因为这一次被拒绝,或者这一次的恋爱失败,就把原因归咎于自己太差、太糟糕,觉得自己不能再跟别人谈恋爱了,然后变得越来越封闭。

做个哲人以后,你会变得更洒脱、更阳光、更可爱。恋爱中人们要的是内在的陪伴价值,就是这个人的性格、行为方式、价值观,以及这个人能不能够给你带来支持,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做个哲人,读一些哲学书,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当你的认知水平提高以后,你才能够重新看待恋爱当中的这些事。最后,这个作者给我们列出了恋爱的节奏。当然不一定每段感情都是这样,我见过最夸张的恋爱节奏是第一次见面认识,第二次见面结婚。就是两个人见了一面,然后第二次见面说“咱俩都挺忙的,别谈了,结婚吧”,女方说“行”,他们就去领证结婚了,这是真的发生过的。但是这个作者通过大数据来总结出一个结论,他做了这么多年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说,一般来讲,前五次约会的时候,人们都不太在乎回报。

就是你跟一个人大概约会了两次、三次,也没有什么进一步的进展,你也不会抱怨。但是在六次约会以后,人们就开始抱怨,好多人就开始思考为什么一点进展都没有,是不是我对他的没感觉,还是他对我没感觉。所以,前五次约会你可以稍微放松一点。约会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相互了解,评估你们之间是否有共同点;第二个阶段叫相约外出,享受彼此的陪伴,看看是否合得来;第三个阶段是相亲相爱,开始一段稳定的关系,这是三个不同的阶段。前五次约会可能就是第一个阶段,然后接下来五到十次是第二个阶段,就是相互陪伴,一块儿去参加一个活动,参加别人的婚礼,一起去爬个山,互相陪伴。

然后要警惕情景再现。情景再现就是你发现这个人跟自己的前男友一样。这时候你要小心,因为这很有可能是你的投射,天下没有完全一样的人。但是如果你的投射投到两个人身上,你就会觉得这两个人是一模一样的,好多失败的恋爱都是在这儿出现的问题。恋爱3个月的时候是一个里程碑。因为恋爱3个月后,裂缝就开始产生了,之前那个荷尔蒙爆棚的那个阶段过去了。在这里,作者非常好心地提出了一个状况,就是你要小心斯德哥尔摩式的恋人。大家知道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吧?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来源就是有一个斯德哥尔摩的劫匪,劫持了一些女性人质,后来警方解救了这些人质,把这个劫匪抓了,但最后那个被劫持的女性跟这个劫匪结婚了,另外一个被劫持的女性还给劫匪送药、送钱。

就是人们会爱上那个对自己不好的人,虽然像绑架这样的事很少发生,但是很多女性会陷入虐恋中去。作者说,虽然也有女性对男性的虐恋,但是很少见,很少见到女的天天打男的,男的还爱这个女的的情况。个别的这种事发生过,但是大部分情况是男的对女的有虐恋的状况。所以作者提醒女性,一定要小心这种恋人,这种恋人很可怕。这种恋人特别容易让你动心,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狂热,他追你的时候容易因为你跟别人打架,他为了见你,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在你们家楼下站三天三夜。你觉得这人对我太好了,实际上这人有病,你一定要小心这种人。因为这个作者见过很多这样的状况,他说斯德哥尔摩式的恋人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标志,这些人的特点是会从控制女性的行为开始。

很多女性不理解,很多女性觉得“那就是他关心我,他在乎我,他不希望我跟别的男的说话”。他都不让你跟别的男的说话了,多可怕,他在控制你的生活。这个作者在这儿列举出了斯德哥尔摩式情人的几个特点,大家听一下醒醒脑。“看看他对餐馆服务员的态度,他会发牢骚、抱怨、故意找麻烦,甚至把她贬低得一文不值吗?他如何评价前任?他会把前任描述成一个疯狂、易怒、愚蠢或者忘恩负义的女人吗?他会信誓旦旦地和你做保证吗,即便你并没有要求他这样做?比如,他说自己从不喝醉,也从不打女人。”好端端的正常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地说“我从不打女人的”。“他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感到骄傲吗?

比如,说自己是个工作狂。他是否会和你讲起自己做过的一些疯狂的事情?比如,整晚守在一个女孩的公寓外面。”如果他还觉得这样很好,那你就要小心点了。“他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斯德哥尔摩式情人只有几个普通朋友或和他一样的朋友。”就是因为女性在谈恋爱的时候,尤其恋爱的前3个月,很容易投射光环在他身上,把自己心中的爱和美好投射在他身上。然后到恋爱第18个月的时候,是一个大考验,叫“18个月的恋爱大考验“。因为基本上18个月的时候,就可以谈婚论嫁了。这个作者说:“如果说3个月的时间可以让两个人通过非正式的外出活动确立恋爱关系,那么18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让这段关系变成一段稳定的伴侣关系。

让你欲罢不能的迷恋阶段已经过去了,你也不会因为想着一个人而辗转反侧、茶饭不思、神魂颠倒了,但你们之间依旧幸福感满满,这种感觉足以缓解关系增进所带来的紧张不适。……18个月到3年恋爱期是幸福婚姻的前奏。而社会生物学家发现,负责爱情和吸引的三种荷尔蒙——多巴胺、苯基乙胺和内啡肽——在18个月到3年这段时间里达到顶峰。”这个数据也和美国的注册结婚夫妇的调查结果相符。“求爱的情侣在18个月内订婚的可能性最大。……恋情进展到第22个月的时候,求婚的机会开始缓慢下降;……在一起三年半之后,情侣想要结婚的可能性开始直线下降。”最后,作者列出来了七条重要经验,对全书做了一个总结,我们可以把这七条记住,其实也就知道这个书的核心宗旨了。

第一条:“一段关系如何开始,往往意味着它如何继续,所以放松的状态和坦诚的态度在初次见面时非常重要。”先收拾好你自己,让你自己成为一个从容稳定的人。第二条:“抱着游戏的态度去谈恋爱不利于建立长久的感情,也会让你难以用坦率和诚实的心态去面对以后的亲密关系。”第三条:“不要马上下结论,多用一些时间评估这段关系,培养感情。第一印象并不能让你完整地了解一个人,所以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你不能够要求一个人完美无缺,所以要有开放的心态。第四条:“许多人已经不再用传统的眼光看待亲密关系。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开放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做出自己的选择。”第五条:“如果你相信伴侣之间是平等的,也可以尝试用新的方式开启你们之间的关系。

无论男女,都可以约对方出去。”约会不一定必须是男的约女的,女的也可以约男的。第六条:“做选择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但这是一种解脱。尽管我们可能偶尔会怀念过去的约会方式,但最好的时机还是现在。”第七条:“一场改变人生的浪漫冒险就在眼前,所以,放心大胆地去旅行,不要走马观花,而要好好享受。”也就是说沉浸和心流才是我们生活的真谛。因此,我说这本书不仅仅是讲给单身的人听的,每一个在恋爱中的人,在婚姻关系当中的人,都可以更加沉浸地生活。把自己变得更好,你变得更好,才能配得上更好的生活,否则好的生活来到你面前,你也抓不住。谢谢大家,我们下本书再见。

来自樊登读书

 

发表评论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