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0 次浏览

《观念的跃升》-樊登讲书

读完本文约需34分钟  ,20万年人类思想史,看思想如何改变世界。

各位好,今天我们要讲一本很有野心的大部头的书,叫作《观念的跃升》。读这本书花了我很长时间,我们要跟着这本书一起跨越20万年人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作者的一个观念:在描述人类思想史的过程中,要更多地采用证据而非文字记录。尤其是在远古时代,很多文字记录是我们人类后期的臆想,实际上找到考古证据可能更加重要。

在第一部分,我们首先要搞明白人的观念到底从何而来。什么叫作观念?观念是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所在,别的动物可能也会有想法、情感,甚至个别动物还能发明一些简单的语言,会使用工具,但是人跟动物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人们能够认识到想象中的行为,即观念。某个东西眼睛看不到,生活中不存在,但是人们能够理解。所以,人和其他动物最显著的区别就在观念上,而观念需要的是想象力和创造性。那么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从哪儿来呢?来自三点。这对我启发很大,因为我们总觉得自己的记忆力不太好,我经常会听到很多网友抱怨“为什么我记不住”“我的记忆力怎么那么差”。我告诉你,人类的记忆力差是一个优势。人们出让了大量的记忆力,换来了想象力。你想想看,你遗忘了过去的事,但是你会用想象弥补上。所以,我们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忘记,可能就会换来想象,同时我们对于未来也会有更多的想象能力,这都是我们用记忆力换来的。

第二个来源就是良好的预判力。预判力来自我们头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就是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在你身上,但是你会想象到它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我们看那些宫斗电视剧,其实能从中学会一点东西,就是万一这件事发生在我身边,我应该怎么办。这就是一种情景可视化和镜像神经元的结合带来的良好的预判力。

第三个来源就是语言。人类的语言比动物要复杂得多,语言使得观念倍增,有了语言的助力之后,人类的观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三个东西是我们想象力的来源。

还有一个关于观念的很重要的概念:观念不是虚空的,观念可以创造世界。比如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饭,有什么样的礼仪,憎恨什么样的东西,崇拜什么样的东西,它会由一个观念变成现实的实体,让我们在生活当中遵从。这本书研究的就是20万年以来人类的各种观念的演进过程。

接下来,第一个演进过程叫作收集思想,讲的是在农业诞生之前的那个时代,人类的思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人类第一个与别的动物不同的想法是从哪儿来的?这一点让我非常意外。这个作者说,我们看到食人族吃人,会觉得很害怕、心惊胆战,觉得他们简直跟野兽一样。这句话说错了,因为野兽一般是不吃同类的。所以原始人吃人这件事情,很有可能是人类文明行为的开端。也就是说,人类开始跟动物想得不一样了,人类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人类学家跑去那些仅存的食人部落,问他们为什么要食人,为什么人死了要把他吃了呢?他们说:“如果死的是敌人,我需要吸收他身上的勇气,敌人太厉害了,我把他吃掉就吸收了他的勇气;如果是亲人,我不能把他葬在土里,我希望他活在我的身体里。”所以你就理解了,吃人这件事情不是像我们以为的动物一样的行为,因为动物是不吃同类的。吃人这件事情是因为人类的思想产生了跟动物不一样的判断,他开始产生了文化的想法,就是他有了想象,开启了思想的冒险。

80万年前,在(现在的)西班牙(这个地区)就有食人族,也就是说从那个时候开始,人这个动物族群已经跟猴子、狼这些动物不一样了,这可能是我们能够找到的关于人类的最早的可复现的观念。什么叫可复现的观念?80万年前吃了,20万年前还在吃,它是一个可复现的观念,证明这是人类思想中所出现的变化。这是人类思想的发端。

在尼安德特人的文化遗迹(大概4万多年前)中发现,人们开始相信有来世,开始想到未来,想到葬礼等等,会为去世的人准备一些死去以后用的东西,并且他们会照顾老人。如果老人在族群中不能得到照顾的话,很快就会死掉,但是我们发现尼安德特人的老人年纪很大,这就证明人类开始照顾老人了。道德也开始诞生了,就是因为要照顾老人、孩子,人类开始出现最原始的道德。

接下来叫严寒激发的想象。之前整个上万年都是一个很长的大冰期,在这个大冰期的过程中,其实人类在岩洞中生活得不错。那怎么证明这些在岩洞中的原始人生活得不错呢?因为他们有闲心做雕刻,做模型,搞艺术。如果你连温饱都解决不了,你是不可能做这样的艺术手工的,但是他们在这个温暖的岩洞中能够做艺术手工(因为他们会用火了),证明他们生活得不错。

然后,在全世界的各种地方,出现了关于上帝的想法,出现了图腾崇拜,有了政治思想、秩序,人们开始出现对于时间的认识(通过看天象),开始有了宇宙秩序的想法,开始有了社会管理的变化,出现了日历,出现了贸易。但是人类最早的贸易其实不是为了商业,而是为了体现一种交换仪式。贸易的内容都是一些打磨过的贝壳,我把我的贝壳打磨打磨,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但是我给你这个物品,你给我那个物品,这件事就有意义了。这些都出现在大冰期最后一千年的时候。

这里有一段话给大家念一下,作为总结:“尽管本章提到的很多材料年代久远,意义不明,但我们学到的一课非常明确:在大冰期结束之前,世界上一些最优秀的观念已经涌现并改变了世界——用符号进行的交流、对生死的区分、物质宇宙之外的其他存在、其他世界的可及性、神灵、玛那,甚至上帝。政治思想已经产生了各种选择领导者的方式——包括靠个人魅力和世袭制,以及非凡的实力——还产生了一系列规范社会的手段,包括饮食和性相关的禁忌,以及仪式化的商品交换。”这就是在农业时代之前,人们思想的一个大跃进。

第二个阶段,就是“文明化”思想,它伴随着农业的诞生而产生。农业的发明大概是在7000~9000年以前,(新几内亚)开始种芋头,中国开始种谷物。农业带来的另外一个东西就是工作的发明。在农业出现之前没有工作,大家一块儿打猎,打完猎以后一块儿唱歌、跳舞、分食物。但是有了农业以后,有了剩余的粮食分配,大家有了分工,有了农业水利这样的东西,于是工作产生了。工作的产生让人们无法放松,人类的焦虑从农业开始就一直存在,而且阶层开始诞生。

城市的建立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那个时候全世界最热闹的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各位知道当地的城市化率有多高吗?90%的城市化率。在今天,很多国家都无法实现这个城市化率,当年却这么热闹。然后,酋邦开始变成国家,酋长开始成为国王。(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夏朝其实是一个酋邦,而不是一个国家,到了商代就出现了国家,在全世界也有这么一个过程。

在哲学上,一元论开始挑战二元论。比如古希腊的哲学家巴门尼德讲过:“存在之外别无一切。”“存在之外别无一切”是什么呢?存在就是“一”,除了“一”之外别无一切。过去的二元论认为,古人很自然地看到天和地是二元的,生和死是二元的,我和你是二元的,各种东西都是二元的、阴阳相对的。但是后来,人们有了道的想法,认为整个世界都来自道。“道”“存在”,这就是一元论的思想。而在这个时候,一元论的思想开始挑战二元论的思想。

接下来,国王开始权力合法化,因为有了国家。国王怎么权力合法化呢?用神谕。就是上天告诉我“你应该当国王”,我是受命于天的,于是神王一体。

7000年前的时候,文字发明出现。怎么知道那么早以前呢?在罗马尼亚的考古遗迹中发现了一个黏土盘子,那个黏土盘子上刻有疑似文字的符号。人们甚至出现了关于平等、女性、婚姻等种种社会思想。在古埃及、中国,人们产生了对于命运、对于不朽、对于永恒的思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胡夫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就是法老为了永恒而建立的。这个作者还提到中国有丰都鬼城,丰都鬼城肯定不是胡夫金字塔那时候建的,但是丰都鬼城的建立,代表着中国在很早就有这样的思想,它传承的是中国上古时候对于永恒、不朽、来世的想法。然后人们开始解读神的梦,解读上天为什么这样安排,为什么有日月星辰,有大地、河流、湖泊。这就意味着,对于宇宙起源和科学思想的探索开始萌芽。这一段我们叫作“文明化”思想,这是产生于农业发明以后的时代。

再接下来的时代大家就熟悉了,伟大的圣哲开始诞生。伟大的圣哲,诞生在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有一条文明之弧,从欧洲大陆连接到亚洲大陆,主要的来源地包括印度、西南亚、中国、希腊这些地方。大家可能都想象不到,孔子、佛陀、苏格拉底这些人几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呼吸着同样的空气,而且思考的问题是非常相似的。从东方到西方,思考的命题到今天都是重要、伟大而且相似的。圣哲的思想是怎样传播到全球的呢?因为那时候有大量的旅行和贸易,人们带着商品四处游走,可以把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人们开始产生了对于“无”的想法:这个世界从哪儿来的?从空无中生出来的。然后,产生了神的思想。

这时候有三种重要的观念,是人们确认的最流行的三种观念。第一个就是时间是线性的。第二个叫作神是慈爱的。大家知道,在殷商时期,神可不是慈爱的。在殷商时期,人们认为上帝是不可臆测的,上帝会随便杀人,所以要经常献祭,只能讨好他。但是到了轴心时代,人们认为神是慈爱的。第三个,神是把这些东西(自然等级秩序)托付给人类的。所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认为,人是万物之灵长,人是替神来管理这个世界的。

在这个时间段出现的有意思的想法实在是太多了,比如柏拉图讲的洞穴理论:有没有可能我们是被绑着坐在一个山洞里,看着墙上的倒影,我们以为那个倒影是真的,结果有一个人扭头,发现不对,那里才是真实的世界,他跟别人说,别人不相信,仍然认为理念世界是真的。然后相对主义出现了,齐物论其实是一种相对主义。相对主义认为,真实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是不一样的。所以,你不能够简单地跟所有人讲,有一个东西是真实,因为对于不同的人,其认知是不同的。还出现了万物皆数的概念,这是毕达哥拉斯的理论,他认为数字是真实的存在。比如,我现在问你“3在哪儿,你能不能帮我找一下”,我们认为3不是个存在,3是个描述的方法。但毕达哥拉斯认为不对,他认为这个数字是真实的存在,万物皆数,一切东西到最后都是一串数字。其实这个理论还挺对,你看现在很多东西慢慢变成010101代码的形式了,将来我们说不定都会变成代码,生活在这个虚拟空间当中。

然后,人们开始超越感官。超越感官就是开始有了理性主义和逻辑的思想。过去我们的经验全部都来自感官,比如用手摸,用眼睛看,用身体去感知。但是出现了这个思想以后,人们开始超越感官。比如在中国古代,庄子有一个好朋友叫惠施——我觉得这个作者最好的地方在于,他东西方的典故都知道,引用了很多东方的例子——惠施讲“火不热”,“火不热”这个哲学命题实际上就是一种逻辑,因为热是人定义的,如果没有人去感受这个东西,定义这个东西的话,那么你没法说火是热的。所以,惠施认为火本身不热。火没有什么热不热的说法,200℃算热吗?对于自然界来讲不算热,所以火不热。

巴门尼德讲过一段这样的话。“他认识到,我们的思考限制着我们的言语,而我们能创造的语言的范围又反过来限制了我们的思考。在通往真实的唯一道路上,我们必须绕开感官所感受的,为思想让路。结果让人不安。如果说一朵红玫瑰不是作为一个可感知的对象,而是作为一个想法而真实存在的,那么蓝玫瑰也是如此。能想到的事物,就真实存在。任何事物你都不能说是不存在的。”比如我问你“独角兽存在吗”,你说动物园里没有独角兽,没见过独角兽,但是小姑娘的脑子里边有独角兽的形象,小姑娘们从小看动画片,她们认为独角兽是存在的。巴门尼德认为,理念中存在的,你不能认为它不存在。

“对某些理性主义者来说,理性成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用于战胜或贬低我们实际居住的令人讨厌的世界。用理性来嘲弄宇宙的最极端例子来自埃利亚的芝诺。”这个例子就是芝诺悖论,芝诺说伟大的英雄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乌龟走得这么慢,阿喀琉斯怎么也追不上。你说这怎么可能呢?根据实际的角度,英雄一会儿就超越了乌龟。但芝诺说,这个乌龟在前边,阿喀琉斯走到一半的时候,乌龟会往前再走一点;阿喀琉斯再走到一半的时候,乌龟又会往前再走一点,哪怕再少也是一点;阿喀琉斯再走到一半的时候,乌龟还会再走一点,所以他永远都追不上乌龟。从逻辑的角度上,阿喀琉斯打不败乌龟。过去有人说,那是因为他不懂极限。不对,这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究竟是连续分布还是离散分布的一个认识上的区别。这个问题很深奥,他就是用理念世界来打击现实世界。

接下来还有对感官的不信任,对感官的不信任催生了科学。我们总说“所见即所得”,或者我们说“眼见为实”,但是科学的东西是超越感官的,它跟你所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而且科学是反亚里士多德的,为什么这么讲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构成这个世界的是“目的因”,任何一个东西都有它的目的:花为什么长刺,有它的目的;狗为什么叫,有它的目的。万物一定都有目的,这就是目的论。但是科学的特点是很难发现目的,科学没有目的,不是目的论决定了科学这个东西。这就是科学思想的开始。

然后,怀疑主义、唯物主义开始诞生,医学也开始进步。希波克拉底也在古希腊开始倡导用医学的方法来治疗疾病,而不是用巫术的方法来治疗疾病,这都是轴心时代的伟大发现。

人们开始研究道德与政治。西方有斯多亚学派,也叫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是爱比克泰德。东方开始出现孔子、荀子这样的人,他们开始把道德和政治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和研究。悲观主义发展到极致,就产生了法家和哲人王的思想。法家为什么是悲观主义的极致呢?法家认为人性都是很丑恶的,你要想管好这个非常丑恶的世界,你必须得采用严刑峻法才能管好他们。西方人认为怎么才能够管好世界呢,既要合适,又有一定的规矩,还要平等?柏拉图提出了哲人王的思想,就是做这个王的人要懂哲学才行。但是另外一派叫乐观主义,乐观主义所发展出来的理论叫作国家的敌人。比如孟子,他不忠于任何君王,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出现?因为他有乐观主义的思想打底,他认为人性本善,你少管点就行了,你倡导大家过好的生活,能够吃饱饭,能够穿暖衣服,接下来的事老百姓就自己干了。所以,孟子和耶稣这一类人的理论都建立在对人性的相信之上,这是乐观主义所诞生的想法。

当然轴心时代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奴隶制是普遍的。东方和西方都有奴隶制,这是普遍存在的。这部分就是人类思想的一个巅峰。

下一个阶段,人们走入思想信仰的阶段,也就是宗教时代。大家知道古罗马对于古希腊文化几乎是全面继承的,所以古罗马在思想方面没有太多的创造,古罗马更多的创造是在制度层面。接下去就进入黑暗的一千年中世纪,整个阶段都是宗教思想在统治。我要介绍一下对世界影响很大的三个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个宗教其实是有相似源头的,它们都认为“神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是通过创世的过程从无到有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实都是来自对犹太教的继承和改变,所以它们发端的想法是一样的。“然而,两种宗教都对犹太教的伦理进行了修改:基督教用神的恩典代替法律作为救赎的手段。”基督教走到了这一边。“伊斯兰教则重新制定了自己的法律。”伊斯兰教规矩多,它走到了另一边。这是对于犹太教的两个不同的继承和发扬的方法。

那有哪些思想家呢?最重要的两个思想家是一定要说的,一个叫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这个人很有意思,他非常笃信科学,但他同时认为:“神借着信心教导我们的,不能与我们从自然中学到的相违背……由于我们获得的这两种东西都来自上帝,所以他就成了我们犯错的原因,这是不可能的。”这话怎么解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告诉我们2+4=6,但是如果说神告诉我们2+4=7,托马斯·阿奎那说这不可能,因为这与神本身的创造相违背。2+4=6这件事就是神的创造,而神是不可能提出跟自己的创造不一样的东西的,所以他认为,对于科学的所有研究都是对神的彰显,我们只是在了解神的意图。托马斯·阿奎那的想法对于后世的科学家有大量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牛顿,他说:“我所做的一切,只是想要破解上帝的语言,上帝是用数学写的这个方程,上帝用数学规定了地球的运转,你们看不懂,我帮你破解。”这就是托马斯·阿奎那想法的一个延续。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很重要的一个科学主义运动的神父。

还有一个人就是奥古斯丁。奥古斯丁最重要的理论的思想核心就是启示说,启示说就是一种神秘主义,我们的启示来自对上帝的直接领悟。有个人坐在那儿,有一天突然之间神启,想明白了一件事。其实在东方也一样非常流行神秘主义,比如最典型的是六祖惠能。据说六祖惠能不识字,打柴的时候听到别人念《金刚经》,就觉得太好了,要去学。等他到了五祖那儿,五祖基本上没怎么教他,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立刻就开悟了,这就是一种神启。奥古斯丁所产生的这一派的中世纪的想法,就是我们后来神秘主义的发端。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思想发明,叫作骑士精神。为什么会有骑士精神呢?在中世纪的时候,人们在思考一个问题:你如何阻止这些贵族阶层“剥削人民,压迫诸侯,以及像战争中的贵族那样表现出令人发指的暴力”?“人们想出的最好办法是骑士精神。这种宗教模式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即遵守规则可以使世俗生活神圣化,就像修士和修女的生活一样。最早的骑士规则或守则出现在12世纪。……他们认识到,战士在交战的白热化阶段,在恐惧的刺激下,以及在胜利的欣喜中,倾向于出现野蛮行为。骑士需要文明。纪律可以拯救他们。最初的规则反映了宗教发愿誓守的贞洁、神贫和听命,但世俗的美德日益突出。那些让骑士战胜恐惧的英勇可以用于抵挡诱惑,而实际的美德可以用来抵抗不可饶恕之罪:用慷慨抵挡贪婪,用平静抵挡愤怒,用忠诚抵挡谎言和情欲。”大家要想理解骑士精神是怎么回事,可以去看一部非常伟大的小说,叫《堂吉诃德》。《堂吉诃德》也可以理解为是对骑士精神的一个讽刺,但它是一个集大成者。

接下来到16、17世纪,叫作知识分子主宰的世纪。这个时期被称作是瘟疫和严寒的时代。为什么呢?因为人类进入了一个小冰期,整个世界处在寒冷中。同时,由于人类的贸易往来,出现大航海的行为,开始带动了瘟疫的流传,各处都产生了瘟疫。所有人不明白,在这么一个严寒又充满着瘟疫的时代,为什么会诞生那么多革命性的思想? 首先就是文艺复兴。一千年的中世纪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是很重要的。我们去西方的画廊,别人教你怎么分辨中世纪的画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就是看画里那个人的状态。如果那个人的状态是美好的、有光泽的、好看的、以人为主角的,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像波提切利画的《春》《维纳斯的诞生》,就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那人们是怎么开始回归到人的呢?这个作者说,文艺复兴与其说是一场复兴,“不如说是真正全新的出发点”,就是人类开始重新出发。

首先总结一下,作者说:“无论文艺复兴受到基督教世界以外的影响有多大,有一点非常明确,即从其结果来看,文艺复兴是观念史上第一次全球性的思想运动:第一次在两个半球都得到呼应,第一次在赤道南北两侧都深入大陆的内地。就像哥伦布大交换中的生物群一样,文艺复兴也可以被带到全新的目的地。”宗教改革踏着文艺复兴的结尾而来,这个很好记,因为美第奇家族后来培养了好几个教皇,其中有一个教皇很坏,卖赎罪券:你在现实生活中烧杀抢掠,干了很多坏事,你害怕下地狱,就给教会捐钱,把这个钱捐到教会里,叫作“钱箱叮当响,灵魂上天堂”,你就可以继续干很多坏事。所以富人们靠买赎罪券干了很多坏事。马丁·路德觉得教会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于是他开始发动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之后紧接着是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是有时间段的,大概是从1543年哥白尼发布日心说到1727年牛顿逝世,这一段时间被人们认为是科学革命时期。科学革命时期的思想,实际上来自经验主义的思想传统。咱们前面讲过经验主义,经验主义就是说,你要看现实生活当中的现象,根据这些现象来归纳规律,这就是最早科学的想法。实际上,这和封建迷信有非常多重合之处,比如天文学就是从占星术里脱胎出来的,化学就是从炼金术里脱胎出来的。弗朗西斯·培根在这个时期喊出了一句振聋发聩的口号,叫作“知识就是力量”。而且弗朗西斯·培根提出了归纳法。什么叫归纳法呢?就是当你看到一个事物同时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了很多次以后,你可以把它归纳成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科学性的结论。他认为“逻辑对科学发现毫无用处”,你只需要做实验,然后找结论、归纳就够了。

弗朗西斯·培根对于逻辑的否定,有一个对冲的思想,就是笛卡儿的思想。笛卡儿思想调和了理性与科学之间的矛盾,他认为怎么确定这个世界是真的呢,从逻辑上讲,我们没办法确定我们所面对的这个世界是真的。所以笛卡儿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个纯逻辑性的结论,叫作“我思故我在”,准确的翻译叫作“我怀疑故我在”,就是你无法确定这些东西都是真的,但你唯一可以确定的一件事是你在怀疑,只有你在怀疑这件事情是真的。这是逻辑对于科学的调和。

科学革命这个阶段有一个基本的脉络,就是从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到牛顿。要听明白这一段,大家可以去听一下我们讲过的一本书,叫作《机械宇宙》,还有一本书叫《世界观》,书里面把科学革命这一段讲得非常详细。

在16、17世纪,还诞生了新的政治思想。人们开始有了主权国家的概念,开始考虑到国际秩序,开始为将来各类共和国的诞生打下基础。这是在16~17世纪的小冰期,出现了人们思想的一个爆发。

接下来到18世纪,18世纪出现了全球的启蒙。我们经常会说到启蒙运动,这就来自18世纪。同时,18世纪也被称作华人的世纪。为什么呢?作者统计过,他说在整个18世纪,欧洲和中国的差距差不多是1500年。所以,中国文明是一个极其早熟的文明。那么,欧洲在18世纪的时候看到这个世界都在向华人学习。他们最喜欢的三样产品,就是茶叶、瓷器、大黄。欧洲人就在思考怎么才能够超越中国,怎么才能够赶上中国。

这段时间里非常重要的就是启蒙运动的几个人。首先我们都知道,启蒙运动里最重要的三个人是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狄德罗所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组织了很多人编写《百科全书》。《百科全书》的目标是“从人开始,回归到人”,作者认为“我现在要研究的是所有的知识,作为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这个世界上实在的知识,我们等于没有活过”。这是狄德罗当年提出的想法和口号。各位知道这一套《百科全书》卖了多少册吗?在欧洲1779年的时候,卖了2.5万册。我们今天觉得卖2.5万册太少了,但狄德罗那时候卖2.5万册,意味着这本书覆盖了欧洲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它把能识字读书的人全覆盖了,就是这么畅销的一本书。所以,这是启蒙运动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著作。

同时,亚当·斯密提出了《国富论》。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国富论》。同年,美国发表《独立宣言》。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倡导的就是自由经济,就是你要相信市场会自我调节。同时,亚当·斯密还提出了重商思想,就是商人、流通、经济才是更重要的东西。在政治哲学领域出现了霍布斯,霍布斯写了一本书叫《利维坦》,告诉我们国家的起源。利维坦代表的是国家、强权。为什么会有这种强权制的国家出现呢?其实是为了大幅地降低暴力行为。如果没有国家,没有利维坦这么一个组织者或者是法律制定者的话,人跟人之间是可以乱杀人的,部落和部落之间、村子和村子之间都可以械斗。所以,国家的诞生意味着谁都不许杀人,谁杀人我就杀谁。霍布斯著作的发表,也是启蒙运动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还有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卢梭。咱们讲过一本关于卢梭的书,叫《浪漫之魂》。卢梭倡导人人平等,倡导我们可以回到原始社会中,去享受那种天真和美好的生活。伏尔泰特别瞧不上卢梭,说他的理念就是让大家成为原始人。卢梭还讲过一句名言,叫作“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他属于浪漫主义的流派。

同时,人们开始研究普遍的权利,包括人权和女权。我要跟大家着重介绍一个我们大家不太熟悉的女权运动。“奥兰普·德古热和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1792年创作的两部作品《妇女和女性公民权利宣言》以及《女权辩护》中,开创了新的传统,至今仍被女权主义所认可。两位女作家一生贫困,爱情生活曲折,都悲惨地结束了一生。德古热因捍卫法国国王而被判死刑,送上断头台。沃斯通克拉夫特死于产后并发症。两人都拒绝此前女性提倡的整个传统,这种传统颂扬所谓女性的美德。相反,德古热和沃斯通克拉夫特都承认自己有恶习,并指责男性的压迫。她们反对为了平等而奉承。‘女人也可以踩上脚手架,’德古热说,‘女人也应该能登上参政席。’”这是当年女权主义的宣言。

再往后,继承者当然就是波伏瓦。“1946年的一天,让-保罗·萨特那个特立独行的情人西蒙娜·德·波伏瓦发表了一个新观点,她说:‘我开始反思自己,让我惊讶的是,我不得不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一个女人”。’”这是女权主义的开始。当然,在全球启蒙的时候少不了洛克,洛克的思想是当时风靡全球的。他是经验主义者,在今天,经验主义依然是很多人所奉行的一个态度。同时,列文虎克用显微镜看到了细菌,这就是典型的经验主义,就是我通过观察能够看到这样的东西,进而我得出一个结论。看到细菌这件事情使得宗教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因为我们过去都认为这些东西是不可知的,是神圣的,是上帝所安排的。

虽然宗教摇摇欲坠,但宗教也没停止发展。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牧师叫卫斯理,卫斯理走遍欧洲大陆,到处发表富有宗教情怀的演说。听他演讲的人无不热泪盈眶,因为这个人演讲能力很强。他们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思想,叫作“温暖的心”。宗教也在发生改变,宗教之前是冰冷的,但是当他们发现人们开始重视现实生活,开始重视作为人的价值的时候,宗教也变得关怀人:他们跟你讲科学,那我跟你讲温暖,我跟你讲归属感。所以,“温暖的心”成为宗教理念的延伸。

以上所有这一切集合起来,指向一个合理的结论,就是全球化的民主。因为人权在上升,人们渴望自由、平等,渴望各种各样的权利。

到了19世纪,19世纪的主题叫确定性。科学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人类越来越膨胀,人类觉得一切东西都是可以确定的。19世纪开端的时候,就是法国大革命的结束。法国大革命血流成河,给启蒙运动蒙上了阴影。所以那些法国大革命以后的艺术作品,包括贝多芬的音乐、戈雅的画,都是激越的、冲撞的、彷徨的、迷茫的,因为大家觉得启蒙了这么长时间,学了这么多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到底是为什么? 这时候康德开始带领哲学转弯。“启蒙运动的崩塌摧毁了理性之家,暴露了人类的暴力和非理性。剩下的都是‘曲木’(就是弯弯曲曲的木头),决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他经历了从启蒙运动到浪漫主义的过渡,批判理性,赞颂直觉,他就是伊曼努尔·康德。取代理性的巨大非人力量似乎正在推动进步:自然规律、历史规律、经济规律、生物学规律、‘铁血政策’。其结果是一幅机械化、残酷化的世界图景。……19世纪的‘进步时代’被鲜血溶解,消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和20世纪的恐怖事件中。这些恐怖事件来自19世纪的各种观念: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崇尚暴力、种族血统、科学至上、历史必然性以及对国家的崇拜。”这些东西都是19世纪最流行的思想流派。

除了康德之外,19世纪还有一个思想家叫马尔萨斯。马尔萨斯提出人口论,他认为人口是几何级数增长,而土地不会几何级数增长,所以未来一定没饭吃。这个事情在今天被证明是错的。

人们开始研究社会秩序与个人主义之间的矛盾,就是我们需要社会治理,需要这个社会有理念、有想法,但是个人的追求、个人的意志怎么样能够得到保证?这里边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流派:保守主义、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什么叫保守主义?就是这个社会不能总是革命,保守主义流派觉得法国大革命太可怕了。所以保守派的观点是,社会上绝大部分东西能保留的就保留,只改革少部分东西,这个叫作保守主义。

还有一种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里最有名的人当然是杰里米·边沁了。他认为一切东西都可以计算。咱们过去总讲道德困境,有一个扳道岔的难题:火车从这边过去会撞死10个人,从那边过去会撞死3个人,你要不要扳这个道岔去撞死3个无辜的人?这件事在杰里米·边沁这儿不是问题,他认为这不用想,肯定要扳,因为功利主义认为幸福度是可以计算的,他甚至把你的一次痛苦、一次挣扎、一次失恋都给你打个分,计算一下,然后做出一个决定。但是我们不会这么做。实际上,我们对于一个东西的效用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价值观不同,所以我们对效用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杰里米·边沁是功利主义的鼻祖。

还有自由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家叫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穆勒先是修正,然后拒绝了功利主义。”他以前是边沁的学生。“最终还是将自由放在了最高的位置上。穆勒用普遍范畴的‘个体’取代了边沁的‘最大多数’。‘个体是自己和自己身心的主宰。’穆勒认为,个人的自由必须是绝对的,除非它侵犯了他人的自由。” 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儿童和妇女的权益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时候出现了像《茶花女》《玩偶之家》这样的小说,反映女性和儿童的地位的问题。还有一种思想开始萌动,就是乐观主义到了极致,带来的是社会主义的想法。除了人性本善之外,我们还能够想到更好的分配方式——按需分配。

另外一个重要的思想家叫黑格尔。黑格尔倡导国家崇拜。因为很多人不了解黑格尔,我们可以多说几句。“黑格尔开创了国家崇拜以及诸多19世纪主流思想的哲学起点:他称之为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如果把它改名为‘观念主义’,也许更容易理解,因为在日常语言中,‘唯心主义’意味着一种以远大抱负为目标的生活方式,而黑格尔的思想则不同:只有观念是存在的。”他的思想跟之前的柏拉图有着一定的联系。黑格尔这个人确实争议很大,我们很多知识分子以读黑格尔为荣。原因是什么呢?谁也读不懂。黑格尔的文字很枯燥,能读下去的人很厉害,所以大家愿意研究他。这个作者说:“黑格尔采取了一种不易言传却又刻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策略:他让自己的思想和语言都晦涩难懂。致力于成为知识分子的人往往会高估晦涩的意义,甚至推崇难以理解的文字。我们都容易把复杂误认为深刻。……黑格尔的意思可以简单表述为:我们的所知都位于头脑中。唯一可验证的经验就是精神经验。精神之外的一切只能通过推断来认识。” “黑格尔赋予国家一种超越现实的特殊使命。……他称‘国家是地球上存在的神圣观念’。……黑格尔认为,大多数人都没有能力实现有价值的成就,我们都是历史的玩物,是控制我们生活且不可逃避的巨大非人力量的玩物。然而,偶尔,会出现具有非凡智慧或才华的‘世界历史人物’,可以体现‘时代精神’,在不改变历史进程的情况下,推动历史的步伐。” 所以,“19世纪,个人崇拜重塑了整个文化”。这个思想跟之前的拿破仑有关,拿破仑席卷了整个欧洲,大家认为这是最伟大的英雄;接下来还有铁血宰相俾斯麦。黑格尔的思想后来影响到了一个人,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呼应者,就是尼采。尼采提出了超人理论。尼采认为“世界就是权力意志,别无其他”,鼓励大家成为超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新的思想,叫作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发起人是蒲鲁东。有一部电影叫作《青年马克思》,在《青年马克思》中,马克思认识一个已经成名成腕的思想家叫蒲鲁东。蒲鲁东就是一个典型的无政府主义者。他在1840年就提出了无政府主义的概念。还有俄国的思想家巴枯宁,也是无政府主义者。还有一个无政府主义思想家,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梭罗。我们讲过梭罗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其实体现了一种不合作的态度。“梭罗坚持拥护两个主张。第一,在不公正的情况下,公民不服从是一种责任。”这个想法并不特殊,因为其他的无政府主义者也有这样的想法。“梭罗的第二个主张是全新的。他坚持认为,政治上的不服从必须是非暴力的,而且不能给抵抗者之外的人带去不利影响。梭罗的这一规定,是甘地在印度对英国统治进行‘道德抵抗’运动和马丁·路德·金在美国开展‘非暴力不合作’民权活动的基础。两者都在未诉诸暴力的情况下取得成功。”所以,梭罗不仅仅是一个隐居在瓦尔登湖畔的农夫,他还是一个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甘地和马丁·路德·金这样的人物。

这是19世纪的确定性,在18开头的年份里,人们认为这个世界是确定的,因为物理的根基没有变,牛顿的三大体系没有变,这个世界是可以预测的,甚至我们可以相信这些伟大的超人,相信国家崇拜可以改善这个世界。

到了20世纪,叫作混乱的报复。为什么说是混乱的报复呢?大家都能够想到20世纪最重要的两件事: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了那么多的人。人们没有想到20世纪会死这么多的人。曾经有过一个针对思想家开展的投票:如果你可以任意穿越回欧洲,你会回到哪一个时代?有很多思想家都选择1900年。为什么?大家都知道1900年巴黎博览会召开,出现了各种发明,出现了各种了不起的、光怪陆离的东西。所以这一段时间是人类历史上非常美好的时间,没有人认为会打仗,人们都觉得不应该再打仗了,因为之前打过太多仗了。但是没有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竟然会在1914年开始爆发。

20世纪的前15年,用一句话概括叫作确定性的瓦解,之前我们所相信的那些牛顿体系都瓦解了。这里做出最重要贡献的人,还不能先讲爱因斯坦,要先讲另外两个奠基性的人物,一个叫作柏格森,一个叫庞加莱。柏格森和庞加莱所研究的主题就是我最喜欢讲的那一类书——复杂体系、递归和混沌数学,这些东西为相对论的诞生铺平了道路。接下来爱因斯坦横空出世,提出了相对论。他认为时间竟然是可以伸缩的,空间也不是固定的。这个东西跟我们过去的物理学所带来的稳定感是完全不同的。

然后,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理论。从科学上讲,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应该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它不可证伪。我们今天用科学的角度来看弗洛伊德的理论,你会觉得它不可证伪,但它有巨大的影响力。比如今天我跟你们讲潜意识,你们每个人都能理解什么叫潜意识,什么叫冰山一角。各种小说、各种文学作品全都被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所影响。

然后法西斯主义与未来主义开始登场。

人类的寿命延长,消费增加。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消费增加呢?我们和我们的爷爷辈,或者和我们爷爷的爷爷辈比起来,我们耗能太大,现在我们有很多车、地铁、飞机,用了很多汽油。所以消费的大量增加,使得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变得越来越大。

很多人开始产生后现代主义思想。我一说到后现代主义,很多人就觉得很时髦,但是不知道后现代主义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看什么叫后现代主义。“在动荡的世界里,因不稳定而受到影响的人正在遭受‘未来的冲击’。恐惧、困惑和怨恨侵蚀了他们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对未来的信心。……知识分子们则在‘后现代’策略中寻求庇护:冷漠,道德失范,道德相对主义和科学不确定性,拥抱混乱,对一切不以为意。”对于后现代主义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解读,就是《大话西游》里那个观音姐姐的形象,我们就可以称她为后现代主义,因为她完全解构了我们过去对于观音的想象,把现代语言和传统语言相杂糅,她是反传统、反偶像的,这都是后现代主义的表现。

“后现代的感受反映难以捉摸的、不确定的、不存在的、未定义的、易逝的、沉默的、不可表达的、无意义的、不可归类的、不可量化的、直觉的、讽刺的、不可解释的、随机的、变形的、超越的、不连贯的、模棱两可的、混乱的、多样的、五光十色的:棱角分明的现代感受无法涵盖的一切。”作者的这一段表述都是后现代主义式的。

还有一个解读不是这本书里边的内容,那个解读是说在人类发明遥控器以后,你的电视机就变得后现代主义。因为过去你看电影、看歌剧都是现代主义的,你可以坐在那儿完整地看一部《茶花女》,或者完整地看一部《尼伯龙根的指环》,我们所看到的是完整的。但是当人们发明了遥控器以后,你会一直摁它,一晚上看了什么呢?你一晚上看的是这边的几句对白,那边的一个广告,这边放了一个MTV,那边又打了一个架,这些都是完全碎片化地拼凑在一起的东西。所以,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包括我们看很多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会让你觉得混乱、摸不着头脑,但它是一种反叛,是一种新的旗帜。

战后最流行的思想当然是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关于存在主义,它是一种古老而又新潮的流派,它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出来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当然是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提出,我们应接受生与死之间的存在是我们唯一不变的东西;然后,生命可以作为一个自我实现、‘生成’的过程来经历。我们会随着生命历程的发展而改变。海德格尔认为,每个人都是其个体存在的牧羊人,而不是创造者或工程师。” 他的继承者是让-保罗·萨特。“萨特说,‘人,只是一种情境’,或者‘只是他对自己的看法,别无他物……是将自己推向未来并意识到自己在想象未来的存在’。自我建构并非只是个人选择的问题:每个个体的行为都是‘模范行为’,是对我们希望人类成为什么样子的一种表达。然而,萨特认为,任何这样的表达都不可能是客观的。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允许的,‘因此人是孤独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附……如果存在真的先于本质,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通过固定的……人性来解释。”我讲这个大家可能听不懂,你们可以去参考我们讲过的一本书,叫作《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在那本书里,我们对于“存在先于本质”这句话有很深的解读。

为什么在战后,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会在全球受到这么大的欢迎?很重要的原因是经历了这么两场大战以后,人们内心中产生不平衡。有人做过很多恶,他没法继续生活;有人受过很多伤,很多家人被杀死,目睹过很多血腥、残暴的事。人们开始怀疑上帝,怀疑生活的意义,人们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战后创伤无处不在。这个时候,萨特所提出的存在主义的想法,对人们来讲肯定是一个巨大的安慰。他说,你只是一个存在,你的所有行为都是一种“模范行为”,你的明天取决于你今天的选择,而不是你的过去,所以你随时可以选择,创造你明天的生活。萨特在演讲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在底下问:“我该如何面对未来,我应该干什么?”萨特的回答就只有一句话:“去创造。”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理念。

接下来,哲学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好懂了,出现了维特根斯坦这样的人。维特根斯坦是天才,他当年回到剑桥的时候,他的同学凯恩斯(也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看到了维特根斯坦回到了剑桥,跟其他的同学讲“上帝到了”。这个人是一个天才型的哲学家,他的理论是不太容易懂的,所以大家很崇拜他。还有索绪尔、雅克·德里达,这些人发展出语言学、后现代主义的研究。

同时,人们出现了科学焦虑症,这是20世纪的一个普遍症状。人们认为,一切东西都应该由科学来解决,但是更多的科学又会带来更多的焦虑,因为科学有可能会失控,这就是科学焦虑症。有一个词来形容特别恰当:人类像瘾君子一样爱上了科学。就是人们对于科学像成瘾一样,总是希望用更高的科学来拯救我们,但是更高的科学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然后,环保主义,混沌理论和东方智慧复兴。人们在这么焦虑的情况下,去哪儿找答案呢?后来很多科学家说,应该回到东方去看老子、孔子、庄子的理论。这里边最典型的是玻尔。玻尔是量子力学的主导人,是一名大科学家。玻尔在丹麦封爵的时候,他的徽章是阴阳太极图,他用中国的太极图作为他的徽章,体现了对东方思想的重新复归和崇拜。

在经济方面,出现了关于增长和繁荣的理论。典型的思想家包括凯恩斯和哈耶克,这都是典型的新的经济思想家。

然后,科学的进步带来了机器智能、遗传密码的破译(也就是DNA研究),还有语言结构的研究等等。以赛亚·伯林提出了多元主义。回到之前的轴心时代,我们曾经讲过二元论和一元论之间的冲突。一元论认为一切东西都是从“一”里来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都是浑圆的一体。二元论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一一对应的,都是有正有反的。但是到了以赛亚·伯林这儿,他提出了多元主义,多元主义的核心其实就是包容性。他说:“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可以容纳多种平等的文化,包括宗教、语言、族裔、共同身份,历史记录、价值体系。这一观念逐渐发展壮大。”但是,有一个很吊诡的事情是什么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多元主义必须容纳反多元主义,而反多元主义仍然大量存在。”多元主义倡导的是包容,包容什么呢?包容反多元主义。反多元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不是多元的。所以,这是一个相当有矛盾、有逻辑冲突的理论。

人类的思想就这么逐渐一步一步地发展到今天。最后的结论,这个作者讲,观念并非是一直进步的。听完20万年的思想史,你会发现,观念未必是一直进步的,在轴心时代的很多想法,有可能到今天依然是领先的。当然,如果你满意现在的生活,觉得我们今天比20万年前生活得好,那就是一种进步,这也是一个不错的体验。我对人类还是有信心的。

但是有一个需要担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21世纪以后,整个世界开始趋同,整个世界越来越像。越来越像以后的结果是什么呢?除非我们遇到外星文明,否则我们就只能与自己形影相吊。全球最后会变成一种文化,我们会形影相吊,变得很孤独。而在此之前,世界上有多种文化的时候,我们虽然有冲突,但是也不孤独,我们可以研究不同的人、不同的文明。

这就是我们跟大家回顾的人类20万年的思想发展史。不能说讲得很深,因为每一个理论我们都是用几句话概括的。但是读这样的书的好处,是让我们知道人类思想发展的脉络与过程。如果你对哪一个阶段的人、事,或者是历史、思想有兴趣,都可以自己专门找书,进行深入研读。谢谢大家,我们下本书再见。

 

来自樊登读书

 

发表评论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