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次浏览

《不管教的勇气》-樊登讲书

读完本文约需35分钟,如何通过“不管教”培养更独立的孩子。

大家好,我们今天讲这本书,叫作《不管教的勇气》。我已经很少讲教养类的书了,原因是我觉得,我们讲过了那么多本,差不多有十几、二十本了。如果一个父母,真的想要成为一个好的父母的话,早就够了。

说实话我就是靠《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那一本书就已经打动了我,改变了我。所以很多父母总是说,希望讲更多的养育孩子方面的书籍。我就怀疑他是不是只听不去做。

那这次为什么又选到了这本《不管教的勇气》,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岸见一郎,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作家。他写过另外一本很畅销的书籍,叫作《被讨厌的勇气》。

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本书。这个岸见一郎是一个哲学家,然后他特别喜欢研究的是阿德勒的哲学。在他研究了阿德勒的哲学以后,他就发现阿德勒的哲学,最有效的地方就在于养育孩子。所以,他写了好几本书,都是从阿德勒的哲学出发,然后告诉大家说,我们怎么样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怎么样能够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大家知道阿德勒,我们讲过他的《自卑与超越》,但是阿德勒还启发过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门派叫正面管教。就整个正面管教的背景,都是靠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来支撑的。

这本书当中提出了一个特别震撼的口号,叫作不批评也不表扬的教养法。就是不管教的勇气,就真的是让你尽量地放手,尽量地给孩子更多的空间。所以,不批评也不表扬。

我们过去讲过很多书,说最起码表扬是对的。你最起码应该多给他做二级反馈,来塑造他的行为。但是在岸见一郎看来,这个也有风险,所以我们兼听则明。我们听一下,不批评也不表扬的教养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手法。

首先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说为什么大量的家庭的教育,都在不断地重复?就是说你的父母对待你的方法,可能并没有那么成功,让你的内心产生了那么多的痛苦。然后你的事业,也没有那么一帆风顺。你小时候不好好学习,然后等你长大了以后,你就竟然会用你父母对你的方法原封不动地又用在了孩子的身上。然后希望你的孩子这次发生奇迹,跟你变得不同。

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每一个成年人,在长大以后都会反思,反思自己为什么这么失败。就是不管你成功不成功,你的内心当中都有失败的一块。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觉得自己不够完美、不够好、不够得志的那么一块。所以这种郁郁寡欢的心情,导致我们去回顾我们的父母的教育的时候,大量的人只做了浅层次的总结和反思。

什么叫浅层次的总结和反思呢?就是她会觉得,当年我要听我爸的就好了。当年我爸让我好好学习,我妈让我好好学习,可是我没听。所以,我现在觉得,我应该让我的孩子好好学习,然后他们应该听我的。

这就是我们很多家庭教育不断重复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成年后做了一个非常浅层次的反思,得出了一个结论说,父母是对的,父母当年要求我读书,要求我上进,要求我考大学是对的。是我自己没听话,所以导致我变成了这样。

但事实上,如果你稍微深入一点去反思,你应该可以这样想:我为什么不听话?我为什么不愿意配合父母的要求?我为什么希望放弃我的人生,而不是让我当年就好好学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这个东西跟我父母的教养方法,有没有关系呢?大量的人不会想到这一层,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就是不停地再去要求他的孩子上学。

而且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小时候读书越差的人,在对待孩子上学这件事上越较真。就他不停地给他报各种班,孩子成绩不好,他心如刀绞。他会觉得更加难受。

像我们这样成绩很好的人,就我小时候成绩很好。我的孩子成绩考得差一点无所谓。我觉得不要紧。为什么?因为我们当年没有受过特别多成绩差的痛。当你没有特别多成绩差的痛的时候,今天孩子成绩差,你不会有那么多痛苦的反射。

而我们小时候是学渣,整天被人欺负,我们这一辈子没有上一个好的大学。所以导致我看到孩子成绩差,我就想象出了一系列的痛苦。这时候你会更加地使劲让孩子使劲学习。最后导致的结果可能正好相反,就是你的孩子,可能再次走上你的道路。

因为他不可能比你当年更懂事,所以,你只是凭着一腔热血,希望孩子比(你)当年更懂事,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岸见一郎的书好看在哪儿呢?第一是没有废话,第二是不讲理论。就是他特别直接地戳中你的内心。就是每一句话都是,硬生生地插到你的面前,就是直给的。

所以,这本书文字并不多,但是每句话都值得你好好听。他非常真诚地告诉我们说,怎么才有效呢?只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指导(孩子)。所以所谓的不批评也不表扬,原因是什么呢?批评和表扬都不是平等地对待孩子的方法。

批评当然我们能够理解,这是指责他,然后给他压力。表扬也是自上而下的。表扬是发生在上级对下级之间的。所以当你觉得,你比你的孩子强很多,你跟他就没法平等对话的时候,这批评和表扬就出现了。

无论是柔和的表扬,还是残酷的批评,这时候你都没法建立一个跟孩子的良好关系。

而没有这个良好关系,就无法实现有效的指导。这就是岸见一郎的最基本的底层的逻辑。

那这里边这些见解来自哪儿呢?是来自于阿德勒在100年前的研究。那么,我们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达到自立。那么自立的标准是哪三件事呢?第一件事,你能够独立地作出选择。

就是一个人成人了,成为了一个自立的人。我长大了意味着什么?我有自己选择的标准,我愿意自己去承担这个后果。这句话大家听起来觉得好简单。

这有什么难的呢?太难了!大量的人这一辈子,都没法做到这一步。我跟很多七八十岁的人对话,我都能够感受到他的内心依然是一个孩子。他在不断地抱怨社会,不断地抱怨家里的人,不断地抱怨孩子,不断地抱怨单位的人等等。

他认为这都不是我的选择,我没有办法。但实际上,你要知道,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能够做决定。你的人生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所以,你必须得学会能够独立地作出选择,并且为此负责。这是一个人自立的第一个标志。

岸见一郎说,他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有一次,就是他回到家跟他妈妈商量,他说,妈妈,我能不能去参加一个同学聚会。那一刻他妈妈说了一句话,让他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他的妈妈当时随口说了一句,这种事情你自己决定就好了。哇,他突然觉得我自己决定就好了。我今天晚上不回家,我要去跟我同学玩,这种事竟然让我自己决定。

那一刻给孩子带来的感觉,就是成长。就是他突然意识到,他自己可以为自己作出选择,作出决定。这是我们自立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就是能够独立地判断自己的价值。什么样的人不能够独立地判断自己的价值呢?就是我们被赞美和批评左右的时候。就是大量的人做事是来自于反馈。大家都说好,都说好,都说好,我就多做。大家都说不好,都说不好,我就不做。

然后这件事我要不要做,取决于社会上的人大部分怎么评价。我做这些事丢脸不丢脸,别人会怎么说。你看,我们所做的大量的选择,看起来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其实并没有独立的判断,并没有自己的思考。这是我们说第二个自立的标准。就是你要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

我做这件事对还是不对,我自己心里有杆秤,而不是来自于有多少人鼓掌,有多少人说好,有多少人羡慕你。这是两回事。你看,老子就是典型的独立人格。极其强大的人。

老子说,君子为腹不为目。这话说得多棒,为腹不为目,实在的东西。君子要的是吃饱,让自己穿得暖,身体舒服,这很重要。不为目,不是为了好看,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但是我们在生活中有大量的人,都是为目不为腹。就是内在自己有多么痛苦,多么难受,多么难熬,无所谓。但是我外在要光鲜亮丽,我需要让所有人觉得我正常,我没出错。这就是我们缺少独立判断自己价值的能力。

第三个自立的标准,就是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就是说很多人没长大。什么意思呢?他总觉得别人帮他都是应该的。他总觉得这个世界都要围绕着自己转。这一切都是为了我。

这时候你发现,这个孩子没有长大,他必须得意识到别人没有义务帮你,连你的父母都没有义务帮你。你的父母帮你养大了。把你养到18岁,够了。他的这个社会规定的义务已经完成了。

接下来,他们要过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没有义务帮助你完成所有的事。你遇到了困难,你不高兴,所有人都要看你的脸色行事,就代表着你还没有长大。

所以,这三种状况,我们大家自己往内心里边深挖一下,你就会发现,或多或少我们都还有一点。就是不能够独立地作出选择,不能够独立地作出判断,然后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去想问题,去感受问题。这是我们说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自立达到这三件事。

那么什么是既不批评也不表扬呢?我们首先说说批评和表扬会有什么问题。就是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总是被批评的方式来教育。他的父母总是训他。很有可能他会变成一个懦弱儿,总是被批评的懦弱儿。

原因是批评不可能改变一个人,这句话他说得特别绝对。那我们对照一下我们自己,我小时候经常被我爸爸批评。我爸批评我说不许看闲书。他只准我看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这几门课。

结果呢,我办了樊登读书。你说气人不气人。我就带大家看闲书。就是父母这么反对我做这件事,反对不了,因为你再批评我,可能会给我更大的反弹。

我这儿当然是一个好的例子,我没有干别的坏事。你想个坏的例子。你有没有见过家里边孩子赌博的?父母天天打、骂,捆起来,抽他,有效吗?没有效果。你会发现,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这种批评所带来的,都是他持续做这件事情的动力。

为什么呢?根据阿德勒的理论,阿德勒说,每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过程当中,都在努力地争取一件事,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关注。所以,当父母从来不关注这个孩子好的事情的时候,这个孩子表现得正常、表现得好,学习成绩进步了,父母都没有反应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一定会想办法,找一些你真的会关注我的事情来做。

比如说赌博,比如说玩游戏,比如说眼睛近视越来越糟糕,这都是孩子去获得父母关注的手法。因为这是他本能的需要。他就需要获得这个东西。所以批评不可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改变,只会让他把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加强。

那你说表扬的问题在哪儿呢?如果我们总是用表扬来驱动一个孩子做一件事情,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得不到表扬的事情他就不去做。就是孩子衡量这件事该不该做,取决于这件事情父母会怎么看,有没有评分,有没有奖励,有没有排名,都是这些外在的东西,如果这个东西没有,他就会觉得没什么劲,这就是表扬有可能会带来的恶果。所以,他提出来既不批评也不表扬。

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他说,你首先应该认清楚,不要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因为孩子从来都不是为父母学习。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这个人自己学习的话,失败恰恰是学习最好的机会。

就是我们让他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是希望不要有失败。我们把所有的失败都跳过去。中考一定要考上,中考考不上,完了,丢脸。但是如果他自己学习,中考没考上,可能是一个警醒。他突然意识到说,人生有这样的挫败也没关系,我能够追得上。

人和人的发展节奏是不一样的。这都是一个人的感悟。甚至就算辍学绕了一大圈回来,搞不好将来还能干学术。这就是人生。

所以要让孩子知道,他的课题是他自己要做的事,失败也是学习的过程。然后如果一个父母反复地唠叨,我们之前讲别的书的时候提过,说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大概率的事件是因为家里有一个唠叨的妈妈。就是妈妈唠叨,孩子叛逆,这两个是一对。然后爸爸打孩子,孩子抽烟,这个是一对。成瘾和暴力,这是一对。

那为什么妈妈唠叨,孩子会叛逆呢?原因是唠叨会让孩子知道对也不去做。知道对也不去做是什么呢?就是叛逆。叛逆的典型并不是不小心做错。叛逆是我知道它对,我也不做。我就跟你对着干。

为什么?你唠叨得我烦。你唠叨得我觉得自己的自尊不断地降低,我痛苦。所以,我就故意地要伤害你。这也是孩子获得父母关注的一种手法。说了这么多糟糕的状况,表扬、批评、唠叨都不行。我相信很多人都觉得,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已经有了。

那应该怎么做呢,应该的做法是第一点,我们首先要知道,愉快地接纳孩子的真实面。这个很重要。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这个就已经起作用了,你知道吧。我昨天带着嘟嘟在小区里面跑步,嘟嘟最近胖了。

他不爱跑步,然后我现在跑步很厉害,所以我就带他跑步。结果他跑了一会儿就不行了,他说爸爸我受不了,太冷了,风太大,就想哭,要走。我就觉得这孩子,你看,毅力不够。你看 他情商很高,学习很好,各种各样(都好)。跑步毅力不够不行。

我就想要纠正他。后来我突然想起这本书里的内容。我在干吗?我在对他的生活横加干涉,我在对他的节奏横加干涉。我希望跑步成为我替他解决的一个课题。

不可能。跑步是他需要面对的一个课题。所以,我就说,那你回家吧,就让他回家。回到家以后,等我跑完了50分钟,回到家里边的时候,他还有点小难过地坐在那儿。我没有跟他谈这件事,我只是问他身体舒服一点了没有,还难受吗,就好了。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一个心理上的转变呢?是因为这本书里边告诉我说,你能不能够想象一下,孩子生病的场景。就是你想象一下你的孩子生病,送儿童医院那个场景。然后在那一刻,你最期待的是什么呢?其实只要他身体健康,什么都行。学习成绩零都行。只要身体好,没问题,宝贝开心就行了。

那父母为什么总是那么不满足呢?所以,如果他身体健康,开开心心地,阳光,你首先就应该能够接受这是他真实的一面。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无可替代的,哪怕你有好几个孩子,每一个孩子也都是无可替代的。这个无可替代的真实的一面,是你要去无条件爱的一个东西。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跟他建立良好的关系。所以,你知道,嘟嘟很意外。我回来竟然没跟他谈跑步这件事。

然后我很关心他的身体,后来他主动跟我讲,他说,爸爸咱们下次跑步,能不能挑一个更好的时间。他没有放弃跑步这件事,他没有像我想象那样,我再也不跑步了。没有。他跟我约定下一次跑步的机会,就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我是无条件地接纳他,我是爱他的。而他自己知道,跑步是他自己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这本书刚学完,就给我带来的改变。所以,第一条我们要知道,我们要愉快地接纳孩子的真实面。

然后接下来,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不要训斥,要平等地对待。那你说孩子做对的事以后,我们也不表扬吗?我们过去很多书都说要表扬,及时反馈,表扬他。不是表扬,岸见一郎说,我们要做的事是谢谢你。

如果我们能够对孩子做对的事,表达出谢谢的时候,孩子立刻就能够知道,这件事做对了。并且他获得了价值感。你比如说,一个孩子在地铁里边不吵不闹,这时候妈妈表扬说,宝贝,你真了不起。你竟然能够不吵闹,太棒了。你不觉得奇怪吗?这就好像表扬一个人不会随地丢垃圾一样。你竟然不随地丢垃圾,你真了不起。太奇怪了吧。因为不随地丢垃圾,或者在地铁里边保持安静,这是一个正常人所应该具备的正常状况。

但是我们很多家长为这件事批评或者是表扬,会让孩子觉得,我今天做这个事有没有人反馈我,有没有人表扬我,对吗。你要做的是什么?孩子在地铁里边很安静,谢谢你今天这么安静。好了,谢谢他就好了。因为这个是平等的,这是公平的。感谢他给你所带来的东西,就像我们和其他人一样,其他人做对的事,我们也应该对别人表示感谢。这时候孩子的价值感,就会得到大幅提升。

大家如果读过《自卑与超越》就会知道,阿德勒说,一个孩子终身,所寻求的就是两样东西,一个叫作归属感,一个叫作价值感。归属感是爱,价值感是感谢。爱能够给他归属感,感谢能够给他价值感,就这么简单。所以,我们要表示感谢,而不是训斥或者表扬。然后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失败的结果。

很多喜欢替孩子做事的家长,叫作既不相信也不尊重孩子。我们不相信他能够做得好,我们也不尊重他自己独有的选择权。很多父母喜欢替孩子包办一切,包办小学,包办中学,包办上大学的指标。大学毕业以后包办工作,就业。这一路做下去,这孩子废掉了。

这个孩子可能会进到一个让父母满意的、有面子的单位去工作,但是他的生活毫无热情。他这一辈子会怨恨自己的父母,又没法说。因为父母替你做了这么多的事,双方相互委屈、互相痛苦。这是我们说让孩子去承担,然后用感谢给孩子带来贡献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之后他自己负责。

父母能做的事很多,父母不是什么事都不能做。父母最重要做的一件事,是让孩子知道求知之乐。就是让他开心,觉得好有意思,很好玩。

就像我每次讲完了一本书,或者读完一本书之后,我首先就跟我儿子分享这件事。我的表达不是说,你赶紧去读,这本书你必须看。我从来不说这样的话。我只是向他表达我是多么地兴奋,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多么地开心,他就问我说,爸爸,那我能不能看。我说,你当然能看。

他最近在看《达·芬奇传》,就是我之前看过《达·芬奇传》。他就看,现在看到达·芬奇开始画画的那个阶段。他觉得很有意思。那天拿过来一个玻璃的瓶子,上面的字是反着的,然后拿给我。他说,爸爸你看,这像不像达·芬奇写的字。我还有点没反应上来啥意思。哦,我想起来达·芬奇是左手写反字。所以写出来字是反的。这就是他在学习。他在感受求知之乐。所以,家长要做到不随便插手。

如果你真的有疑问的时候,你要坦诚地询问。什么叫坦诚地询问?把他当成一个大人说,我最近一直没有见到你学习,我有点担心。这话是可以讲的。你讲出你的感受。那孩子如果告诉你说,我就是不想学怎么办。

岸见一郎说,那你也没办法,你只能等说,那好吧,等你什么时候想学了,你就好好学。因为人生是你的。我们很多家长觉得,不对吧,说这样他不做事,这不作为,眼看他滑下去吗?你的做法是把他硬推下去,你知道吗?就他可能滑一段时间起来了,但是如果家长使劲地摁下去的话,他可能再也起不来了。这辈子就这样。所以,这是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所带来的结果。

有时候你使特别大的劲,确实起不到更好的效果。他说,家长没有坏家长。很少有那种特别坏,想害孩子的家长,几乎没有。但是存在大量的笨家长。就是大量的家长不是坏,而是笨。

我们要提醒所有的家长一件事,就是要有勇气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你没发现岸见一郎写的书,都叫什么什么的勇气吗?他特别喜欢用勇气这个词。就是你要直面这件事。你要改变过去的互动方式,你要学会放手,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的这种公平对待的方法。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很多家长喜欢体罚,觉得体罚的时候,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去教育他。他说,体罚不是教育,体罚只是报复。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只是报复。报复什么呢?你把我气成这样,我得报复你一下。就是我心里边那股火压不住,我要发泄出来。只是报复而已,对于教育毫无意义。

在孩子做了很多错误的事的时候,我们需要教会孩子正确的诉求方式。教会他,就像《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里边写的那种方法。你要教会他,而不是不停地指责他,或者打他。这都没有用。

这是第一Part,我们现在学会了什么叫作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教养方式。接下来,我们要谈的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就是怎么样才能够让孩子会学习。学习是大家最关心的东西。就是有的孩子会学习,有的孩子不会学习。同样使了很大的劲,每天晚上在那儿不停地做作业,成绩就是上不来。但是如果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很轻松,他就能够把成绩搞得很好。

怎么做呢?就是父母首先要知道,学习是必须由孩子自己解决的课题。注意,我说的是学习是孩子必须解决的课题,不是考上大学是孩子必须解决的课题。就是如果这个孩子所谓的学习,只是为了考上大学,没有用。因为这里边有一个巨大的谎言,很多父母都始终跟孩子说谎。

就父母老跟孩子说什么呢?说你考上了东京大学,你就会有一个好的未来。换到咱们,你考上北大,你肯定有一个好的未来。爸爸妈妈为什么让你上大学?上大学才能过上好的人生。谁告诉你上大学就能过上好的人生的?上了大学过不上好的人生的人,大把。所以,如果我们整天骗孩子。

我们不告诉他人生的真相,我们用这种方式来利诱他。甚至还有很多父母说,你考上大学,我就再也不管你。你考上大学,你爱咋样就咋样,随便你。这都是骗人的。这都是我们父母的权宜之计。我们就哄着他把这段奥数做过去就行了。但实际上,你用这样的方法教孩子,孩子不会认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

学习是一个一辈子的事。你必须得知道考上大学,未必会有一个好未来。我们必须得一生保持学习的习惯,还得加上一点小小的运气,你才有可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对吗。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是好未来?美好未来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如果你拥有了一个丰富的、细腻的、美好的灵魂,你在哪儿都有一个好未来。但如果你没有这种感受,你拥有再多的钱,拥有再大的房子,你也不会有好未来。这才是人生的真相。但是我们很多父母不跟他讲这个。我们只希望他说,骗他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好啦。

这时候孩子的学习观会极度错误。他的目标会变成什么呢?你会发现,考不上了,我就不努力了。

你们有没有发现,很多孩子发现自己反正——咱们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班有同学就说,反正我也考不上,我掐指一算考不上。行了,不学了,就玩了。当一个人掐指一算,觉得自己没希望的时候,彻底放弃了。

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学习是为了考上大学,学习是为了拿到文凭,学习并不是自己的权利,并不是自己必备的东西。所以,他为了表扬而学习,为了文凭而学习。他的做法就是考不上就不努力。还有作弊。就是我为什么愿意通过作弊来学习呢?因为我的目的是为了结果。至于那个知识不重要。所以,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从这儿出现。

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习的喜悦。怎么才能教会孩子学习的喜悦?我给大家讲一个题外话。不是这本书里的内容。你让他听一下我讲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传》。

他一定会喜欢上学习的喜悦。就达·芬奇这个人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他追求纯粹知识的快乐。这个知识对他有什么用不重要。但是不知道这个东西对他来讲,很重要。他必须得知道它。

孔子怎么讲的呢?孔子说,一事不知,士者之耻。就是有一件事你不知道,你是一个学习的人,你是一个士——耻辱。赶紧去弄明白。这就是纯粹求知的乐趣。所以如何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喜悦?这个作者说,第一,你要让他知道求知本身的乐趣。

第二,你要让他奉献社会。就是我们从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告诉他,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并不意味着你自己赚钱,并不意味着你自己开豪车,去飙车。不是,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是意味着你对这个社会有价值,你为这个社会能够作出贡献。听着像不像《自卑与超越》?《自卑与超越》里边说,如果你想超越自己的自卑,唯一正确有效的方法,是把你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融合在一起。

只有作为父母把奉献社会和求知的乐趣这两件事告诉孩子,孩子才能够真的找到学习的喜悦。这时候你会发现,有求知的乐趣的孩子,他善于坚持。没有求知乐趣的孩子,马上就会放弃。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放弃。比如说这段不考了,他就不学了。比如说我已经考上了,所以我就不学了。我完成作业了,所以我不学了,等等。都有可能。

那么,认为孩子不如自己、小瞧孩子的父母,孩子是不会听你说话的。各位扪心自问一下,你会不会瞧不起自己的孩子?好像父母觉得骂自己的孩子,既能给自己的内心带来优越感,还能够显示自己是特别负责任的父母。

你发现吗?就这个骂孩子的方法,给他带来双重享受。所以,他不断地贬低自己的孩子。你要知道,这个岸见一郎说,如果你瞧不起自己的孩子,孩子分分钟就能感觉得到。孩子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细腻的。然后他不会再听你的话。你说的话听不进去。他只是等着离家的那一刻。

他每天盼望着什么时候长大,什么时候离开这个家,什么时候不再听你的话。然后还要给父母提醒的,就是千万不要开口只谈学习。

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电影叫《万箭穿心》?那个电影真的很好看,你们有机会看一下,是一个文艺片,小成本文艺片。《万箭穿心》里边的那个妈妈,跟她的儿子的关系非常非常糟糕,那个儿子说了一句话,说你除了问我考得好不好之外,你还会问我什么。

当然那个妈妈很辛苦,很勤劳。天天干很多的重体力劳动来养活她的孩子。文化水平也不高。这就是现实的生活。她跟孩子之间的对话只剩下了说,考得好不好,作业做完了没有。除了这些事之外,别的一概都不会问,都不重要。所以,如果我们跟孩子开口闭口只谈学习这件事,会造成什么恶果呢?首先是孩子没有存在感,就是孩子觉得,他在这个家里边无足轻重,不重要。

我是这个家的学习工具。就这个家的学习水平,取决于我的成绩。然后这个家庆祝不庆祝,高兴不高兴就是成绩好不好。除此之外,我对这个家不重要。我太太跟我讲,她小时候高考之前,每天桌上放一个苹果。那个苹果看起来,是一个完整的苹果。但她只要把那个苹果皮一拎,皮就全掉了。就是一个削好皮的苹果。她到去上大学之前,都没有自己动手削过一个苹果。

父母对她的态度就是只要你考大学,别的啥事你都不用干。橘子永远是剥开的,插着一根根的牙签放在那儿。她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吃——放在那儿。不用收拾,被子都不用叠。就是父母全部替她解决掉。她现在回忆起来这段过程,她说,哇,我为什么那么不喜欢学习,你知道吗。就是因为全家人认为,我就这一件事。这就是书里边讲得非常明确的,孩子没有存在感。

那你怎么才能让孩子有存在感呢?你需要对孩子表示感谢。在他做的各方面的贡献当中,他陪你散步,你可以感谢他。他做了一些家务活,你可以感谢他。他对别人说了体谅的话,你也可以感谢他。你要让他知道他在这个家里边,是一个全方位存在的人,而绝不仅仅是一个考试和学习的工具。

这个作者说,有一次,因为他也接受很多人的咨询,有一个家长就来找他咨询,说孩子不好好学习,而且经常捣乱,做出很多叛逆的事,很头疼。然后他就去了解那个孩子的生活。他很吃惊,发现这个孩子竟然在家里边负责照顾一个瘫痪的老人。就是这个孩子家里边父母条件也不是很好,这个孩子每天回家要照顾家里的老人。但是父母来咨询的时候,唯一只说的话题是他为什么不学习。

然后岸见一郎就觉得说,他都已经做了这么多成年人才应该做的事了,你还不对他表示感谢?就是父母对于他做那些家务活,视若无睹,认为那个不重要——但是他不学习呀。就你会发现,我们很多家长来找我咨询也是这样。说一大堆孩子的问题,集中点就是他不好好学习。我说,有没有优点,有很多优点,但不重要,他不学习。

就是我们的眼睛当中,只盯着学习这件事,从来不对孩子做的别的方面表示感谢。这时候孩子没有价值感。没有价值感就没有自控力。没有自控力就不会好好学习。

反过来,他为什么做那么多叛逆的事,各位现在理解了吧?他要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就是你所有的事都不跟我说话。只有这件事跟我说话,所以我不能这件事都做好了。这件事都做好了更没话说了。最后父母跟我没关系了。所以还有一个谎言要戳破的,就是千万不要跟孩子讲,学习是先苦后甜。

学习是一个持续的事,而且学习本身是有乐趣的,他不是拿它来换后边的东西。所以别骗孩子。那你说孩子就没法调动起来。这时候岸见一郎说,孩子总会学习。

你唯一能做的事,各位,你唯一能做的事,只有信任、等待、感谢。你们在座的各位,我都相信有很多人,过去不好好学习,现在这么认真地参加樊登读书。为什么?因为孩子总会学习。

有人学得早,有人学得晚。所以,我们需要对我们的孩子有点耐心。有的孩子早早地爱学习,有的孩子晚晚地爱学习。没关系。但是核心是你需要有耐心。

当然,如果你之前做得都对的话,孩子是不会轻易地放弃学习的机会的,因为学习是一个人的权利。学习是很快乐的一件事。为什么我们在这里边不断地强调信任,信任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儿呢?第一个你要知道,我们要相信孩子,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为什么?因为你不相信,他也得独立地解决问题,这是必须的。

他今后一定要独立地解决问题。所以你只能够相信,他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然后你要能够看到孩子好的意图。就是在我们看到孩子做错误的事的时候,你要知道,这个错误的事的背后一定有好的意图。

比如说,他是希望吸引你的注意力。这就是好的意图。他希望你们给他更多的关注,这就是好的意图。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够对孩子发自内心地产生信任。实际上,我们不信任的是人性,我们不信任的是人的那个生命力。

如果说到生命力这件事,我相信更多的人是能够信任的。你都有觉悟的那一刻。你都有浪子回头的那一刻。你的孩子也一样。如果你早点给他机会,他就可以做到这一点。那有的父母说,我就是很焦虑怎么办呢?我生气、忍不住要发脾气,怎么办呢?作者的建议是回避孩子。

就是当你真的焦虑的时候,当你想发作、发脾气的时候,你先躲开点,冷静一下,假装没这孩子的事,然后出去逛一逛。回来心情好了,你再跟他聊天。然后你可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就比如说,这么多天来,我看你都在玩游戏,我有点担心。这是你的感受。

顺便说一句,很多父母会跟孩子讲说,你只要不玩游戏,你的成绩肯定就上来了。这是第三个谎言,你知道,当你说这个话以后,会怎样呢?这个孩子会使劲地玩游戏。原因是他心中有一个幻想。有一个最后的救命稻草。就是只要我不玩游戏,我的成绩就上来了。所以我怎么才能够保住自己的这个救命稻草,不要被戳破呢?就是我永远都得玩游戏。

各位理解吗?如果我真的不玩游戏了,成绩还没上来,完了,人生幻灭了。但是他内心当中被催眠,被他的父母催眠,被他的老师催眠。大量的老师也都说这样的话,大量的老师跟父母讲,你的孩子只要专心点就没问题,你的孩子只要不玩游戏就没问题,你的孩子只要少打篮球就没问题,你的孩子只要不谈恋爱就没问题。

哪有那么简单。但是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就希望用这样简单的幻象去蒙蔽孩子。蒙蔽的结果是这件事成为了孩子的救命稻草。然后孩子会持续地保持这件事一直做下去。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幻想。他觉得我只要不做这件事,我就能够变得很好。因为压力太大。所以,你坦率地表达你的感受就好了。告诉他玩游戏不学习,妈妈很担心。但是你要知道你得学习,这是你自己需要克服的课题就够了。OK,然后让孩子学会去帮助别的孩子。这个在很小的时候就应该这样做。

成绩好可以去辅导别的孩子学习。体力强可以去帮帮别的孩子做点劳动。总之,你要为社群奉献。

为什么这个跟学习有关系呢?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会更容易提升自己的价值感。提升了自己的价值感,会增强他的自律性。增强自律性,才有可能慢慢地不打游戏。这就是我们说让孩子会学习的,这里边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在家里边不要因为孩子是考生就特殊照顾他。好多家都是这样。

家有考生,无论是高考的考生,还是中考的考生,那个家好像打仗一样,声音都要小。妈妈甚至为了这个事跟邻居吵架。哎呀,做得太过分了。这些所有的东西做出来,都是跟孩子加强了不平等的关系。就是让孩子把学习当成了一个阶段性的事。只要这段过去了,这些东西就不在了,就不需要了。他会压力巨大,而且他会特别憎恨学习。

我知道很多家长会跟我一样,觉得这样管得是不是有点太少了,是吗?孩子就是玩游戏,我真的不插手吗?你可以插手,你可以跟他谈,你说,我想跟你谈谈关于玩游戏的事。如果这孩子说,我不想谈。那就下次再说。然后直到有一次他说,好吧,那来谈谈。

你可以告诉他,你为什么觉得玩游戏很危险。玩游戏会带来哪些方面的问题。但是选择权依然在孩子的手里。这就是这本书里的建议,关于学习这一块。

最后一Part,他说要学会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阿德勒哲学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说,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这是阿德勒的原话。他说,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

就比如我今天突然要去学滑雪,我能做到,我只要愿意学 我一定能做到。但是你知道吗,我内心当中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我不可能学会滑雪。我见到滑雪就害怕,我去滑过几次,摔得乱七八糟的。我还听过很多人滑雪从山上飞出去的故事,所以我就特别不愿意滑雪。

这种叫作认为自己不会成为某一种人,或者认为自己做不到的这种想法,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植入了这样的东西,因为很多父母就会说,你就是没有自控力,你就是管不了自己,你将来就是没出息。当你从小给他植入这些东西的时候,孩子就没有改变自己的勇气。所以,我们需要赋予孩子勇气,让他知道任何人可以做到所有事。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人生课题。就是你要知道,当你接受这个事的时候,你是有压力的,你知道吗。你比如说,我如果——我在生活中为什么听了那么多人讲说,哎呀,有天分,有天分。这个社会不可能没天分。当你说这个社会有天分的时候,你的内心很放松,因为你会觉得,人家有赚钱的天分,我没有,人家有滑雪的天分,我没有,人有音乐的天分,我没有,你的负担减轻了。

因为这种话会让你觉得,没关系,反正我没有这个天分,我就是普通人。但是如果你敢于接受阿德勒说的这句话——任何人可以做到所有事。意味着你可以,你只是不去做,你缺乏这样的勇气。所以,孩子也会回避这件事。孩子会刻意地做错事来回避自己必须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就比如说,学习是人生课题。他觉得很难,好了,他不好好学习。他希望父母干涉。父母一干涉, 一吵架,一叛逆。好啦,我为什么不学习?因为我有一对坏父母。我的父母把我变成了这个样子。他找到一个理由,找到一个借口,逃避了他人生最重要的责任。这就是这本书,我觉得最高级的地方。

就它最后告诉我们说,你要想接受阿德勒所说的真相,你需要有勇气,而你需要把这个勇气赋予你的孩子。让他知道,哪怕你的父母是糟糕的、是错误的,你都能够依然做到你自己想做到的事。

这就是为什么他总是强调赋予孩子人生的勇气这样的东西。然后我们可以做两件事来赋予孩子勇气。

第一件事,就是我们要学会把孩子的缺点当作优点来看待。什么叫作把缺点当作优点来看待呢?你比如说,这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然后想七想八的,跳跃。这时候你要想,这个孩子善于发散性思维。他的发散性思维比较好。他不是那种专注型人才,他是连接型人才。他会有很多联想。这是对的。所以,如果作为一个家长,你能够从孩子的缺点当中都看到他的优势,有助于你赋予他生活的勇气。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你要做孩子的伙伴,而不是敌人。怎么才能够做到孩子的伙伴,而不是敌人呢?就是你要经常让孩子感到,他对他人有贡献。就是孩子所做的各种事,对社会对他人、对家庭、对父母是有贡献的。这时候孩子会自然地觉得,我们是伙伴的关系。

你比如说,你要让孩子帮你去拿一个铲子。这时候假如你说,你去帮我拿个铲子。这时候你没有把他当伙伴,你把他当成一个工具。有时候孩子会说,我不去。后来有心理学家做实验,就同样一个状况,心理学家说,我需要一个伙伴,谁愿意帮我。我。来去帮我拿把铲子。可以了。他就立刻能够感受到那个帮忙的感觉。这就是跟孩子不断地构筑伙伴关系的过程。所以,你要经常性地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和挑战,让他在家里边做一些事,为自己的家,为自己的家人做一些贡献。

当你把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既能够欣赏到他的优点、缺点,把他的缺点当作优点来看待,又能够把他当作伙伴来看待,孩子就不会把你当敌人。说句实话,我们很多家里边的孩子跟父母之间是敌对的关系。

就是只要家长不在家,孩子就很开心,家长如果在,孩子就很痛苦。所以学习从来不是为了别人。千万不要让孩子为了学习不好而道歉。这个岸见一郎就说,很多奥运会的选手跑去参加奥运会,结果没有得冠军。回来以后,在电视上忏悔道歉,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得奥运会冠军。

全日本人都觉得说,正常,这丢脸,没得到冠军。岸见一郎说,为什么人家自己参加比赛,没有得到冠军,下次再去不就好了嘛。干吗要背负这么沉重的包袱?得奥运会冠军这件事,是一件美好的事,不能因为没有得到,我就不断地内疚反思。那实际上,你看这件事跟我们的学习是一样的,我没有考上高中,我向全家忏悔。

这种忏悔是无助于你下次考上高中的。这时候你要做的事是什么呢?你只需要说,下一次就好了。这次没做到,下次就好了。这次跑步没跑下来,下次就好了。

作为父母,我们只需要等待他的下一次。作为孩子,他知道这是他的下一次。他不需要为辜负别人而难过。因为辜负是道德绑架,辜负是转换了责任。学习这件事对孩子来讲,比对父母来讲要重要得多,因为父母已经学过了,父母的人生已经自己走出来了。孩子还在走。所以,如果我们用内疚感,来绑架一个孩子,我们希望他肩负这样的,全家的责任,全家的眼光,全村的希望,这种感觉,这都是错误的。

他根本没有感受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所以,他在这儿不断地强调说,学习的人没有特权。他要不断地学会帮助别人,要去奉献这个社会。然后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不要为了学不好,向全家道歉,辜负等等。然后家长怎么才能够过得快乐?有一天岸见一郎说,来了一个家长,找他咨询,通篇讲了一个多小时,都在讲自己多么不容易,孩子多糟糕,孩子不听话,孩子叛逆,孩子干吗。

说了好多,岸见一郎说,我知道他想干吗。他就希望我能够说一句,哎呀,你们做家长也真不容易呀。只要我说这句话他肯定开心,觉得心理医生很懂我。我就是不说,为啥就是不说呢?因为我不能说这样的话。如果我说这样的话,我说,你们做家长也真是不容易,好辛苦,遇到这么一个孩子。当你说这种话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之前做的事都是对的。

实际上,这个家长这么多的抱怨,这么多的痛苦,唯一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他自己做错了,自己之前把所有的学习的这些东西,全都揽在自己的身上。而且他根本无视孩子其他的优点。他满脑子看到的都是这个孩子的缺点。这个叫作自怨自艾,博同情。

他用的词叫博同情。就是家长不要去博同情。你自己过得很痛苦,唯一的原因是你笨。因为你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你也不愿意学习。你也不愿意相信你的孩子能够独立地成长,他能够成为一个好的人。你不信任他,也不爱他 也不尊重他。然后你还说自己特倒霉,那不活该嘛。所以,如果我们家长真的能够理解到说,我可以过得很轻松。

你真的把这个学会不管教的勇气。你把不管教的勇气学会了,你会发现,其实你需要做的事,就是爱他、尊重他、感谢他、等待他。你看到吗,轻松多了。然后你会有大把的时间去过自己的生活,去做自己的追求。然后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你是一个没有放弃自己人生的人。很多孩子不愿意学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看到父母就不学习。他看到父母就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人生。然后把宝全都押在我的身上。孩子说凭什么。

大量的家里边都是这样的状况。家长在楼下打麻将,希望孩子能够去读书学习,这怎么可能呢?所以我们要做的事,其实简单很多,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是我们到最后变成无为而治了。就是我们真的做事,你发现越简单越好,你做得少一点更好。因为你要相信孩子的生命力。每个生命都不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真正导致这个孩子的生命放弃自己的,是家长和老师错误的教育方法。我们在不断地压抑他的生命力,而不是鼓励他。所以我刚刚讲的,爱他、尊重他、感谢他、等待他。简单多了。这时候你发现,你也轻松,孩子也轻松。

有点耐心,人生是一个慢慢地长跑的过程。然后要礼貌地和孩子说话。日本人本来就够礼貌的。然后岸见一郎还在不断地强调说,家长跟孩子说话要礼貌。孩子做了事,拿了水过来。谢谢。要说谢谢。要对孩子表示感谢。然后不要说伤害孩子人格的话——你就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给他下界定。你从来都怎么怎么样。你根本就不会什么什么。这种伤害人格的话不要说。因为这种话说出来以后,孩子的那种价值感,好不容易通过那么多次互动建立了点价值感,一句话说过去,砰,掉地上,又没有了。

我们作为家长的任务,就是建立他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就这么简单。然后从孩子身上学东西,要学会从孩子身上学东西,这个是强迫我们去发现孩子闪光点的一个方法。如果你能够从孩子身上总结出来东西,学到东西,那你就一定发现了孩子很多的闪光点。就是最后他有一句话,是讲给那些喜欢替孩子包办各种事的家长。他说,没有努力获得的成功是转瞬即逝的。所以,不要替孩子走捷径。

就是你替孩子想办法得了一个什么区级作文大赛冠军。这种冠军得到以后,大概5分钟,兴奋,拍照,秀出来,发朋友圈,就过去了。因为它没有任何价值,这都是我们所说的,叫作没有通过努力来获得的成功。要让孩子通过努力,通过自己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去获得他的成就。

不要帮孩子走捷径,走捷径其实是忽略了最重要的成长过程。他成长的过程可能在那个弯路上,可能在那个起伏跌宕的过程当中,他才能够体会到人生真的需要什么。但是,父母说,不用,给你找个叔叔搭个桥过去了。完了。所以,这孩子这辈子都不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

那同样,父母也不能够替孩子做决定。父母不能够决定孩子的人生。这个李中莹老师,有一次跟我聊天——我最近请了李中莹老师来讲他的那本新书叫《心智力》。那书非常好。李老师说,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都会跟自己的父母有一场战争。包括我,包括你,我们大家。

每一个人成长过程当中,都会跟自己的父母有一次战争。如果孩子赢了,就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就是悲剧。我直到今天,我爸还在努力地做我的工作,让我回西安到大学里边应聘当个老师。然后他总是觉得我没工作。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安排。他就希望你能够回来。但是你得有自己的生命力。

那么,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其实这本小小的小书并不复杂。要想学会它,你唯一需要的是勇气。就是当你没有足够的勇气的话,这个道理跟你讲多少遍,讲几十本,上百本亲子教育的书,也没用。但如果你有勇气,你愿意改变,愿意尝试,你愿意像我一样,想说的时候忍住不说,去表达爱,你很快就学会了。它并没有那么难。

总结起来就是要赋予孩子勇气,要用尊重、合作和感谢来塑造孩子。就这么简单。

那么最后,我们希望来一个互动的话题:就是大家可以在留言的地方,或者在你的朋友圈里边写一下,我们听完这本书之后,我们打算感谢孩子些什么东西?我们对我们的孩子有哪些方面需要感谢?趁着现在就去表达,好吗。

谢谢大家,我们下周见。

来自樊登读书

 

发表评论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