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8 次浏览

孔子:人能弘道–樊登讲书

读完本文约需35分钟

各位好,今天给大家讲的这本书叫作《孔子:人能弘道》。

今天中午和咱们上海交大老子学院的王院长在一块儿吃饭的时候,说起来下午要讲这本书,他很意外,他说,你怎么会讲这本书呢?因为这本书的流传并没有那么广泛,而且这书的作者也不是像杜维明那么有名气的学者,他是复旦大学毕业以后去美国留学,后来留下来当教授的这么一个学者。

所以我觉得他这本书写得弥足珍贵在哪儿呢?他这本书最先是用英文写的,然后翻译成中文,所以它是一个给外国人介绍孔子的读本。所以他能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非常冷静、清晰、理智地把孔子介绍得非常清楚,就特别适合我们来了解他。

杜维明教授也特别喜欢倪培明教授的这本书,他在后面的推荐语里面说,此书是对儒家——这一人类历史上也许影响最广、流传历史也许最为悠久的伦理和精神传统的深思和启发式的阐述,它具有高度的可读性,并包含了许多有洞察力的观点。

这也是我选这本书的原因,纯粹凭缘分,然后拿到我手上,我就发现写得真的很清晰,它并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翻译论语,而是对孔子的整个人生做的一个概括,特别有意思。

咱们首先来讲讲孔子的生平。孔子出生在什么时代呢?是中国乱了的时代。国际的史学家对中国的历史做研究的时候,都会对中国界定一个统一的趋势和分离的趋势。中国有几百年统一的趋势,然后就接着又有几百年分离的趋势。这个分离的趋势当中就会出现三国,出现南北朝,出现五胡乱华,出现这些分裂的状态。虽然唐朝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是唐朝是在分裂的趋势当中。

孔子的那个时代正好是分裂的趋势的开始,就是春秋的时候。整个周朝已经不行了,然后各个诸侯开始强大。而且到孔子那个时候,已经乱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连那些篡夺了王位的家臣也开始杀他们的主子,所以整个国家经常会有当权者被杀,变得很混乱。

在这种情况之下,孔子出现了。他认为要解决这个乱七八糟的格局,需要通过不断的教化和学习来进行。在那个时代,孔子是做什么事的呢?按照史学家的讲法,他做的基本上就是一个培训班加职业介绍所,就是他那个地方既教你东西,礼、乐、射、御、书、数都教,同时还给你找工作,所以他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够找到一个不错的归宿。

但是为什么那么多做培训班和做职业介绍所的人都存在,只有孔子能够成为圣人呢?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宫崎市定中国史》,是日本一位非常著名的京都学派的史学家所写的中国历史。当中讲了这一段,他说,孔子是在所有这些人当中最强调理想的一个人,他绝不仅仅是教学生怎么样去混口饭吃,而是教你怎么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这跟柏拉图在西方的地位是一样的,柏拉图也说哲学的目的就是让你成为更好的人。孔子希望我们成为君子,成为圣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让一个社会成为一个更好的社会。他心中对社会有理想,对个人的发展也有理想,所以他能够跟别人不一样。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陬地,所以经常有人把他叫作“陬人之子”。他爸爸叫叔梁紇。据说他爸爸身体很高,很强大,然后很有力量。有一次跟别人打仗的时候,他爸爸一个人用手举着那个掉下来的城门,然后让所有人跑了过去。就有点像《隋唐演义》里面的熊阔海,那个形象基本就是按孔子爸爸来构造的。

叔梁紇这个人比较倒霉,他一直生,都没生过儿子,一直就生女儿。前面大概生了有八个女儿,终于生出了一个儿子,还是一个残疾人。就是觉得有点呆,有点瘸,叫孟皮,这是孔子的哥哥。

后来叔梁紇说,不行啊,这样下去无后啊,所以就在他六十岁的时候娶了颜徵在。颜徵在就是颜回的那个颜,所以怀疑孔子为什么喜欢颜回,可能多少有点亲戚关系吧。那时候人也不多,所以他娶了颜徵在这个十八岁的姑娘。

后来颜徵在就祷于尼山。尼山这个地方,现在去济南路过还会看到,他们会告诉你,这就是尼山,是一个不高的小山。她在那个地方祈祷,祈祷之后回去就怀上了孔子,所以给孔子起名叫孔丘,字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尼就是尼山。然后他的脑袋长得像一个小山丘一样,脑袋长得比较高,额头也比较高,所以叫孔丘,这么来的。

后来大概在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爸爸就去世了,所以孔子对他的爸爸基本上没有什么的记忆。十七岁的时候,妈妈也去世了。妈妈去世的时候,孔子已经完全懂事了,因为孔子十五岁“志于学”,也就是说他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于学习。在《论语》当中有这么几句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能就是十五岁志于学的时候常说的话。

还包括“入太庙每事问”。孔子经过太庙,太庙是搞祭祀的地方,进去以后,这个也问那个也问。这个是干什么的?这个东西叫什么?为什么放在这儿?他老问。后来旁边人就笑话他说“孰为陬人之子知礼也”,谁说这陬人之子知道礼呢?可见孔子当时已经有一定的名气了,他应该属于少年天才一类的,因为是十五岁的一个小孩,大家都已经知道他了。谁说陬人之子知礼呢?他“入太庙每事问”,他啥事都要问。

然后大家把这个话传到孔子这儿了,孔子说:“是礼也。”就是入太庙每事问这件事本身就是礼,你得恭恭敬敬地搞清楚这件事,尽管你心中可能会知道,你也应该向别人求证。

所以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就意味着他三十就已经开始招学生了,他三十岁就有学生了,有了事业。实际上,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都会,有七十二人,非常厉害了。七十二贤人中,能够在《论语》中被提到名字的有二十二个,《论语》当中整个出现过名字统计下来只有二十二个学生,非常难得。

然后在庙里边坐着的叫“十哲”。九个人曾经担任过非常重要的官职,其中有三个人做到了季氏宰。季氏宰,你现在听起来觉得像个小官,不就是季氏他们家的宰相吗?就是家宰,家里边管事的总管。这算什么官啊?各位,季氏宰是当时普通人所能够做的国家最高官职,季氏宰以上的所有官职都得靠世袭才能取得,这都是贵族才能做的。所以普通人能够做官做到最大的就是到季氏家做宰,像冉有、子路,这都是做大官的人。

然后在公元前501年,孔子已经五十岁了,他被任命为中都令,中都令就相当于是首都市长。据说他治理了这个国家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吧,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是晚上不用关门,然后东西丢了也能找回来。

后来又没过多久,他又被提拔为司寇,司寇就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长。所以大家说孔子光会说,不能干活,是不对的。孔子其实挺能干活的,而且干得非常好。

结果运气不好的是,在他五十五岁的时候“胙肉不致”。“胙肉不致”是什么意思啊?古代的人给祖先们祭祀,祭祀完了以后,皇帝要把肉分开,分成一片一片的,然后给每个大臣家里边都送一份,这叫“胙肉”。结果孔子在家里边等,等了半天,发现没人送。为什么呢?

这里面的背景是,当时鲁国确实强大起来了,鲁国已经越来越厉害了。然后齐国当然不希望鲁国强大了,因为所谓“齐鲁之政”,虽然“是兄弟也”,但是两个国家竞争也很厉害,都不希望旁边那个壮大。所以齐国就派人给鲁国送了很多美女,送了很多乐诗,让鲁国的国君他们都高高兴兴地玩,然后这些人就疏远了孔子。

孔子就觉得很生气,因为他觉得“胙肉不致”就代表着轻视。士可杀不可辱啊,所以孔子就走了,说那我不干了,然后就走了。但他还不真走,他把车队带到边境线上,待了三天。待这三天是什么意思?看看国君要不要追过来。如果国君派人追我回去,那我还是可以继续回去给鲁国干,毕竟是司法部长。

结果待了三天,人家也没来找他。没办法,他就接着走了。从此开始一件事——周游列国。所以周游列国是孔子五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的,然后一直走到了六十八岁。算一下,十三年,也没有多远。他周游列国是哪些地方呢?基本上都是山东、河南、河北,大概就这一点地方。他连陕西都没去过,因为古代儒生不去陕西,就是在那一片地转,然后转了十三年,各个国家,鲁啊魏啊齐啊什么这些地方都去。

六十八岁的时候,孔子被人接回了鲁国。他们说,家里边的孩子们也都长大了,需要你回去看看,看看你那些弟子们都干得怎么样。他就回去了。回去以后,人就开始进入老年了,因为六十八岁才回到鲁国。

孔子六十九岁的时候,他的儿子孔鲤就去世了。孔子就这一个孩子,因为他生这个孩子的时候,鲁君给他送来了两条鲤鱼,所以为了纪念鲁君送的鲤鱼,就给孔子的儿子取名叫孔鲤,鲤鱼的鲤。

然后孔子七十岁的时候,颜回去世。这个事对孔子的打击非常大,孔子说“天丧我”,老天爷这是要杀了我啊。然后旁边的人就劝他说,夫子,你不用这么难过吧?死了个学生,你稍微节哀,别这么难过。孔子说,我不为这样的人难过,为什么样的人难过啊?就是这样的人就是最好的学生了。

孔子在整篇《论语》当中,唯一永远都使劲表扬的那么一个人就是颜回,孔子甚至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资质都不如颜回好。所以他是倾尽了全力,把这一辈子的精华全都给颜回了。结果颜回死了,在孔子大概七十岁的时候死了,颜回当时大概三十多岁。

另外一个最爱孔子的学生叫子路。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学生,子路是最爱孔子的学生,子路是属于愿意为孔子去死的那种人。他原来是个强盗,经常劫道,被孔子收服了,孔子打仗也比他打得好,所以子路就特佩服孔子,跟着孔子变好了。子路其实比孔子只小九岁,他年纪其实也不小了。

当时魏国大乱,子路就问孔子,魏国请我去辅佐他们的太子,你说我去不去?孔子说“危邦不居,乱邦不入”。那个很乱的地方你最好别去,那地方危险。但是子路说,我觉得大丈夫干这一辈子总得有点机会能够伸张一下能力,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去试试。那就去吧。然后子路到城门口的时候,说城里边已经乱了,城里边的人已经蜂拥朝外跑了,已经杀起人来了,很严重了。

有个孔子的学生就跟他讲,快走快走,里边杀人了。子路不,子路说,既然咱们已经答应了帮人家解决这个问题,咱们就要去。所以子路就逆着人流,走到皇宫里面,把太子抓住,保卫住太子,然后就拿着刀往外冲,因为他打架很厉害。结果寡不敌众,别人人太多了,他可能也没劲了,然后一刀过来把他那个帽子打歪了。

打歪了以后,我觉得这个人肯定是精疲力尽的,他不会随随便便就这样就死了。精疲力尽了以后,他就说,孔子教诲,君子死的时候帽子要正,帽不能歪,所以就是把那个帽子要扶正,“正其缨”,把那个帽子扶正。然后“害之”,就是周围的那些士兵一拥而上,把他剁成了肉酱。

子路这个人,如果你真的读《论语》的话,你会发现,你特别喜欢他,因为他特别好,特别直,很有意思。他经常跟孔子吵架,经常会质疑孔子,所以他是《论语》当中性格特别鲜明的这么一个人,这个人就这样惨死了。我觉得这可能会是孔子的一个心病,因为孔子在他在之前就曾经讲过,子路这个人“不得其死”,他说这个人肯定不会是好死。因为子路这个人老惹祸啊,经常有侠义气质。

孔子大概也会算命,因为他写过《易传》,研究《周易》,所以他就说子路“不得其死”,没想到被他一语成谶,子路就真的被剁成肉酱了。后来有人就来找他汇报说,子路死了。问怎么死的,说剁成肉酱了。这汇报人也真是不会说话,就直接这么讲了。孔子当时正在吃饭,孔子因为吃饭的时候喜欢吃肉酱,他一听到就说,拿走拿走。从此以后,孔子再也没有吃过肉酱。这就是七十二岁的时候,孔子又遇到这样的打击。

然后七十三岁,孔子去世了。孔子去世之前发生了一件事,叫“获麟”。我们讲“获麟”,就是老人家可能会出问题了。什么叫“获麟”?郊外捕获了一个怪兽,这个怪兽谁都不认识。后来大家说,孔子见识比较多,让孔子来看看吧。孔子跑出去一看,是麒麟。然后孔子就哭了,他说,你怎么会被抓住呢?哎呀,你怎么跑到这儿来了呢?真是倒霉,然后这麒麟死了。所以孔子看到这个麒麟被抓、死掉,孔子就觉得自己的天命也快了。

最后陪在孔子身边的人是子贡。子贡是当时的首富,各个国家的国君对待子贡都是像对待国君一样的礼仪,叫“分庭抗礼”,以这样的方式来交流。所以子贡是一个大外交家和儒商的鼻祖。

有一天,孔子在门口等着子贡回家,等子贡回家以后,他就说,你怎么现在才回来?我有一个事想跟你说一下。怎么了?他说,我昨天晚上梦见我在一个柱子底下站着,然后三个柱子,左、中、右三个柱子。具体我记不太清了,好像是夏朝人死的时候是在左边的柱子底下放棺材,然后商朝的人死是在中间那儿放,然后周朝的人死了是在右边那儿放。然后他说,我站的那个位置就是商朝人放棺材的位置。因为孔子是商国人,所以他说,我可能就要死了,你早点帮我准备后事吧。他梦到了自己要死了。过了没几天,孔子就真的去世了。

孔子去世了以后,这故事还没有结束,孔子的学生们就建立了孔陵。他们在孔陵那个地方插了好多的树,就是各朝各代不断地去建树,所以就变成了一个很棒的树林。我去看过孔陵,我到了孔陵,我就觉得肃穆的气氛,我当时眼泪就流下来了。我觉得我从孔子的书里边获得了特别多的收益,我的人生整个是因为认识了孔子而发生了改变。他给了我这么多,而我什么都不能回馈给他,所以当时眼泪就止不住地哗哗地一直流。

子贡就在那里边,他们的弟子都守孝三年。三年时间,一个年富力强的人什么都不能干,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每个人来讲,几乎都是不可能的事。三年以后,大家就出来告别。子贡都已经收拾东西要走了,突然觉得不行,说,我不能走,我还是离不开。然后子贡回去又住了三年,子贡就守孝守了六年。

孔子的那个墓很大,然后旁边是怀子抱孙,就是他这边是伯鱼孔鲤,然后前面是子思,就是他孙子,他的儿子、孙子在旁边。然后这边有一个小庐,一个小小的茅草房,那个就是子贡的地方。所以这是孔子大致的生平。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孔子这个人呢?在这本书里边,倪教授告诉我们,首先你要把他理解成一个开宗立教的孔子。有哪些东西跟这个事有关呢?

大家知道“木铎金生”这个词吗?就是古人“敲金以教武,木铎以教文”,就是那个钟里边放一个木头的小舌头,那个叫木铎。凡是敲那个木头的小舌头钟的时候,这就是要上文学类的课,教文的是木铎。

孔子有一段故事叫“仪封人请见”,就是在仪这个地方的地方官要见孔子。见了以后,出来就跟大家讲:“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就是天下无道的时间已经很长了,老天爷啊,要以夫子为木铎,就是他是来教育整个世界的。这个仪封人真的是一个高人,他可能是隐居在一个小封地上的人。

孔子在他的论述当中经常提到人与天。当子路问他“如何是鬼”的时候,孔子说“未能是人,焉能是鬼”。然后子路又说“敢问如何死”,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你根本不知道怎么活,你怎么会知道怎么死呢?所以他在人和天道之间实际上是有一些论述的。

后来子贡有一次就问孔子,这不在论语当中,这是《孔子家语》里边有的,他就问孔子,人死了以后,到底有没有呢?你为什么从来不说呢?孔子说,这事我不能说。为啥?如果我说人死了以后还有,那这帮人会大兴土木,然后搞那些特别复杂的祭奠仪式,做很多的陪葬品。我觉得这不对,这会造成很多的浪费。甚至会拿活人殉葬,这是孔子最反对的东西,这不行。

那我如果说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呢?人死如灯灭,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也不行。那样的话,很多不孝的子孙把老人家的尸体往路边一扔,他就不管了,因为反正我说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我不能说。

然后子贡又问,那就咱俩,你跟我说说呗。反正就咱俩,你告诉我,人死了以后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啊?孔子说,这事啊,你死了你就知道了。他也不说,等你死了你就知道有没有了。所以孔子在论述人和天的关系的时候,他也很矛盾。

他也会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句话很有名。他说,你祭奠一个祖先的时候,你就要好像他就在对面一样,这就是一种澄净的心态。

孔子在论述人与天的关系之后,还论述了很多天命。他经常讲“不信命无以为君子”,如果一个人不信命的安排的话,他没法做一个君子。他还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如果给我一些年头,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就好好地学学《周易》的话,我的人生就可以少很多过错了。所以孔子对于命这件事是很看重的。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理安慰的办法。任何宗派都有这样的东西,就像佛家讲的缘分,你遇到任何困难,说这是缘分的问题,就没有这么大的压力。基督教说,遇到任何事是上帝的问题,人的压力也会减少。而孔子说这就是命,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我努力做我能做的事。至于天命有多少呢?你得信,你如果不信,你就“无以为君子”,你就会觉得特别痛苦。

应该说孔子整天算命,孔子研究《周易》啊。但是孔子说“我观其得益而也,君子德行焉求福,仁义焉求吉”,就是关于《周易》这件事,我看到的不是它预测的准确性,我看到的是《周易》当中所体现的德行。《周易》开篇就是告诉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就是讲德性。所以你只要在德性上无所亏欠,你干吗需要去测算它呢?

所以中国古代人经常讲“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是一个君子的话,你只需要每天舒舒服服地、好好地去做你该做的事,命运自有安排,这就叫作“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小人一天到晚就想干一点出格的事,就总想试图去改变命运,干一些特别奇怪的事情来。

所以孔子讲“人能弘道”,这本书的题目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啊。“人能弘道”就是我们人需要有责任感,我们要让天道彰显,而不是等着天道来谴策我们,不是让天道来安排我们做什么,而是我们自己要去努力地做一个天道的彰显者,所以他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作为开宗立教者的孔子,这是他的第一个身份,他创立了一个宗派,叫儒教。

第二,孔子可以被当作一个哲学家。孔子的理想跟柏拉图真的非常接近,就是希望能够让人们成为更完善的人。他追求的智慧不仅仅是理性智慧,是整个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的一些看法。

在孔子的哲学体系里边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叫“仁”,在《论语》当中出现了105次。什么是仁?“仁者爱仁,吾欲仁,斯仁至矣!”你想要做到仁,你想的时候仁就来了。这个东西和佛家讲的正念特别接近。什么叫仁?当你考虑到仁这件事的时候,其实仁就已经离你不远了,因为你已经关注这个问题了。

大家看“仁”的结构:一个单人旁,一个二。什么意思呢?单人无法成仁,就是我们单人的这个人,一撇一捺的人只是一个个人,但它无法成为双人的仁。仁代表着人与人的关系,必须得有两个以上的人,所以人的社会属性就是仁。你得知道在这个社会上,你需要怎么样去存在,你为这个社会、为他人能够做些什么。

所以“仁者不忧”,也是这个道理。当你能够学会开始关心别人的时候,当你能够知道这个社会不是你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够减少忧虑。一个人如果总对自己的事患得患失,他就很容易得抑郁症。得抑郁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就是自私。一个人老是想着自己的问题,老觉着自己吃亏,老觉得自己最好,就特别容易忧思过度。孔夫子讲“智人有三达德,智者不获,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你把这几句话经常背一背,都会对你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多的好处,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然后第二个就是德。德是什么呢?德是修行仁的过程,就是为了达成仁的目标,你需要有德。这里边最具有体现性的一句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伦理学就这句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有德,你才能够去修炼仁。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帮助的东西,是什么呢?叫作礼,礼是仁的载体。你说,我怎么能够到达仁的那个境界呢?你不会,你没法像孔子或者像尧、舜、禹那样生而知之,你不会,怎么办呢?你总得有个抓手吧?这个抓手是什么呢?礼。遵从于礼,你就更能够接近于德和仁。

这个就有点像禅宗里边讲的剑宗和顿宗。我们都说六祖慧能很厉害,一下子就开悟了,一下子就知道《金刚经》讲什么了。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叫作顿宗,一下子就明白了。但实际上,神秀的“日日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才是适合更多人的方法。我们不是天纵英才,我们不是生而知之,我们需要每天不停地擦,不停地擦,让我们的心性得到修炼,这都是靠礼来做的。

老子特别讨厌孔子说礼。那个记载,我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历史看多了,你会发现说不上真假。但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去见老子,老子就骂他,你这些讲礼的人早就死掉了,身体都化成灰了,一个个什么都不剩下了,你还跟我讲理。所以老子就希望你能够一下子就明白,不需要这个抓手。但是孔子很慈悲,孔子说,我觉得大量的人还得靠礼来约束。

所以这里边有一段他跟子路的对话。子路问他,什么是礼?子路这个人可能比较莽撞,所以他有点缺礼。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就是如果一个人光知道恭敬,但是失去了礼的约束,他会特别劳累,他根本没有边界,他的奉献是没有边界的。然后“慎而无礼则私”,这个人他学谨慎,如果没有礼的约束的话,这个人会变得很懦弱,他不能也不敢干了,他没有勇气了。然后“勇而无礼则乱”,就是说,子路你呢很勇敢,但是没有礼来约束你的话,你就变成土匪了,容易找事。然后“直而无礼则绞”,就是说,直是一件好事吧?以直报怨是好事,但没有礼来约束的话,一个人总是直,那么他会变得特别刻薄,他会伤害别人。

所以孔子这个东西就是中庸的发端了。再好的东西,如果没有一个节制,没有一个约束的话,都会产生大量负面的结果。所以恭而无礼、圣而无礼、直而无礼都会有很严重的问题。

所以在礼这个事上,孔子是挺讲究的。比如说,有人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孝是“色难”。你跟你的长辈们说话的时候,你的表情是不是和颜悦色,这是最难的。“至于犬马,皆可有养,不敬,何有别乎”,就是你要养一匹马,一只狗,你都可以养活它,你如果不带着尊敬的话,养一个老人和养一只狗、一匹马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孔子讲,色难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礼。

我们很多现在的年轻人自己有了钱以后,想帮助老人,经常对老人发脾气。我们经常会说,你为什么不去看电影?你为什么不去度假?你怎么老吃剩饭?你看,我们对老人的脾气不好。你是为了老人好,但是脾气不好,对不起,这不合乎礼。因为你的修养在不断地降低,其实你给老人带来的是伤害。所以在生活中,就算你孝,我们也得说“孝而无礼则伤”,我们要学会用礼来节制自己。

然后还有一个就是名。在孔子经常提到名,子路问他,你要去魏国当官,你首先要做什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我首先得把名正了,名正才能言顺。子路说,你这个人真是迂得够呛。你看,子路跟孔子对话就这样,他说,你真是迂得够呛。然后孔子把他骂了一顿,孔子说,必须得有名,你没有把名理顺的话,根本就是混乱。

这个就好像我们现在管理企业的时候,你得首先把层级结构给画出来。有一本书叫作《突破瓶颈》,这是很重要的一本书。这本书告诉我们,你要想把一个公司管理好,哪怕你公司只有三个管理层,你也需要把组织架构图画好,你也得需要知道每个岗位上的人负责什么。如果没有名的正,则言不顺,那谁说话都没人听啊,因为你到底站在谁的角度说话啊?而且你跟我发的这个指令,那个人也跟我发的这个指令,那我听谁的啊?“政令不行”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孔子说名是很重要的,要正名。

那最后一个关于哲学的概念,就是中庸了。别人问,子张和子夏这两个人谁好?孔子说“过犹不及”,一个过,一个不及,过跟不及差不多,这俩都不怎么好。所谓圣人,就是能够看到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够在庸常当中体现出不同的这么一些人。

比如说舜,他是个圣人。舜去打鱼,他也能把周围打鱼的人都教化好;他去种地,那些农民都变好;他无论干什么事,周围的人都能变好。为什么呢?因为“道不远人”,道就在我们的周围,任何一件小事情当中都能够体现出道来,所以一个圣人就是在能够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之下都能做到合适的那么一个人。

所以对中庸的理解,千万不要以为它是中不溜,不要最好,也不要最差,差不多就行了,不要认为这叫中庸。所以很多人讲,中庸之道把中国人培养得很平庸,这根本不是一回事。中庸之道是一个特别难以达到的境界,难以企及的境界。什么叫中庸?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合适的极致。你做什么事,都做到合适的极致,就好像你一射箭,砰,就能射中靶心一样。

但很多人就抱怨说,这也太难做到了吧?你说的这感觉不好把握啊,这个游戏太难玩了。有没有人抱怨过射箭为什么这么难射中?射箭这个游戏如果特别容易,保证你每一下都能射中靶心的话,它还有什么趣味性呢?就像我们不去抱怨射箭的规则一样,我们也不用去抱怨中庸的规则。中庸就是一个比射箭还要难得多的游戏,你要知道,一下子就要中的,一下子就要做到正好合适,这就是我们修炼的终极。

孔子在《礼记》中讲过这样的话,他说,我活了一辈子,没见过一个能够做到中庸的人。你想想看,他连自己,连颜回在内,他都认为难以做到中庸。所以中庸是他的一个哲学理想,他认为最佳的状态是你能够做到中庸,不要过犹不及。这是在哲学家孔子给我们带来的一些概念,对中国人影响很大。

孔子还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在他的政治理念当中,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除了前面讲的礼和正名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哲学就是“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或者我们过去也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和“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把这个直的提拔起来了。作为领导人,你整天提拔的都是直的那些东西,那些曲里拐弯的、枉的、歪的东西慢慢就变直了。而我们很多领导在选人用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他选的是让自己舒服的人。领导者要过的就是这一关,很多领导者最容易做得糟糕的地方就在这儿。因为那些让你舒服的人他真的让你很舒服,他真的能够让你觉得这个人好聪明,这个人好棒,但是他不是那个直的人。你提拔哪种人,在工作中就代表着你的价值观,群众就是这样来看待你的。所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什么叫“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呢?蓬草是很软、很弯曲的,蓬草如果生活在麻当中,麻是直的,它自然就直起来了,所以周围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对政策的影响是很大的。

孔夫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其实就是一个施政的理念。什么叫“和而不同”呢?就是我可以跟你和谐相处,但咱俩不一样,你是水我是盐,咱俩放在一起才能出汤,盐和水放一起出汤。那你是水我也是水,咱们兑在一块儿还是水。所以孔子说,不要为了追求和谐,而使我们必须都得一样。我的意见和别人说的意见不同,反倒会得出一个更好的结论。而我的意见和别人说的意见一样,那还需要我干吗?所以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汤来兑水,而不是以水来兑水。

这就是孔子在施政方面的一些理念。他还蛮厉害的,他“隳三都”啊,“诛少正卯”啊,做了一系列大的举动。你们看胡玫拍的那个电影《孔子》,那里面其实就是讲他当政的一些工作。

有人说,他不太有政治技巧。那也对,因为孔子有一个理念,他说,在乱世的时候,“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卷而怀之可也”,就是如果周围环境是好的,国家是很棒的,那你就必须出来工作,如果周围环境乱了,你就“卷而怀之”,回家慢慢修炼去。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就是一个“卷而怀之”的过程,当时的环境确实可能不允许像他这样有操守、有理想的人存在。

他如果像晏婴一样,就能够左右逢源,他能够做些违心的事,他能够逢迎国君,那他这个官就能干得时间更长一点。但是孔子的宿命可能就不是当那么一个小官而已。一个宰相当了一辈子,但是有多少人能够在历史上成为孔子?所以他的理想其实是建立一个伟大的国家,建立一个伟大的大同世界,所以他是超越国度、超越时空的这么一个人。这就是他的一些施政理念。

孔子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作为一个教育家。台湾的教师节是9月28号,因为9月28号是孔子诞辰,所以这个是他们的教师节。咱们就拿子贡这个人来讲,子贡最能够体现孔子教育的成果。因为子贡本身就是个很聪明的人,他很能干,而且还是首富。他对于孔子佩服到什么程度呢?

孔子去世了以后,有人过来跟子贡讲,我觉得你可取而代之,推你就行了,别推孔子了,我觉得你比他还厉害。子贡就很生气,子贡跟他讲,我就好像这个墙一样,我这个墙太矮,所以你站在外头一眼,就能看到宫室里的美好,这个院子里边有什么花草啊,你都能看得到,所以你觉得我挺好的。我老师的门墙比宫墙还要高,你根本就看不到里面有多美好,别瞎说。所以子贡对于孔子的这种爱真的是发自内心的。

你想,他们的对话多精彩啊!子贡跑来问孔子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这个话说得很得意,他说,一个人贫穷但是不谄媚,富有但是不骄慢,你觉得这个人的状态怎么样?子贡说谁呢?你知道吗?子贡说自己呢!他自己在家里边体会到了,自己做到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他觉得很有收获,跑去找孔子求证,说,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孔子说,可以,这事行,我觉得这个境界不错。但是不如什么呢?“不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看到什么叫老师了吗?你那个境界是不错,挺好的,你已经进步了,但是它不如“贫而乐”。“贫而无谄”只是强制自己不去谄媚别人,你心中有一丝愤恨,你没发现吗?但是“贫而乐”,我虽然穷,但我每天依然可以高高兴兴,这是一种能力。我们讲《幸福的方法》的时候提到过这个。孔子天生就有着超强的幸福的能力,他决然于陈蔡,还照样能够弹琴,因为他有这个能力。

颜回比子贡强在哪儿?颜回“居陋巷”,然后“一簞食,一瓢饮”的时候,“回也不改其乐”,照样高兴,这就是孔子说的那个境界。贫富这个事不重要,贫富这事在社会生活当中只是你认为的重要而已,实际上它并不重要。一个扫大街的人很有可能比你快乐很多,你整天背着债到处跑,你陷入P2P骗局,你根本没有扫大街的人高兴。

所以“贫而乐,富而好礼”。有钱了以后,你别说无骄,你不要说我不骄慢就可以了,不骄慢是起码的呀,这是一个正常人就应该做到的。“富而好礼”,有钱了,好好学点东西,好好报点班,好好参加读书会,这叫“富而好礼”。所以通过孔子跟子贡的种种对话,你都能感受出孔子对子贡的这种教育。

孔子有几个特别有意思的教育方法。第一个叫“有教无类”。孔子在历史上是第一个接受所有人来报名的。过去的教育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普通的贱民是没机会接受教育的。而孔子门下的人既有贵族,你看季孙、孟孙这些贵族们的孩子也都是他的学生,然后也有贱民,根本没钱吃饭的人也有,还经常要孔子经常给他送点粮的人也有。然后有南方人,也有北方人,有比他小五十岁的学生,也有比他只小两三岁的学生。

因为孔子的学生跨度很大,然后分类很多,做各种职业的人都有,所以很多人说孔子的学校办得有点像杂货铺,什么人都有。子贡怎么解释呢?子贡说,孔子的这个教育方法叫“正自身以待来者”,就是我把自己端端正正地放在这儿,每个人来了,我都照样教你,谁来都教。这叫“有教无类”,多了不起!

这其实有一点像孔子的施政理念,当中有一条,他说,只要你“譬如北斗”,像北斗星一样地坐在那儿,朝南这么坐着,这个国家自然就安定了。把位置找准,整个就各安其位了。所以孔子就讲“有教无类”,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因材施教”。这里边有一个故事:子路跑来问孔子,说“闻斯行诸”,我听到一个事,我就要去干吗?孔子说,“有父兄在焉,焉能闻斯行诸”。你爸跟你哥都还在,你怎么就能做呢?回去问他们去啊。子路走了,冉有又来了,就是求,冉有来问“闻斯行诸”,说我听到一个事,我就要去做吗?孔子说,那你还等啥啊?还不赶紧去?

结果旁边站着的学生就傻眼了,说这俩人问的问题一样啊,你怎么答案完全不同呢?孔子讲了,你看,子路这个人脾气特别急,子路整天莽撞,所以他问“闻斯行诸”啊,我让他回去问他的父兄,让他能够冷静一点。冉有这个人本身就已经够磨叽了,这个人本身就喜欢思虑,一天到晚地想很多遍,所以孔子说,要赶紧让他干,行动力是最重要的。所以孔子对他的学生是非常了解的,同一个问题,他能够给出不同的答案。

当然,这个在咱们今天工业化的时代不太容易。工业时代靠的就是标准化,靠的就是用同样的方法让每个人都做到八十分。但孔子是有理想的人,他是希望把每个人培养到中庸的境界,最合适的境界,所以这就难了。这跟西方的那种工具式、逻辑式、一步一步的教育方法是完全不同的角度。

孔子把人分成了好几个层次。他说,一个普通人啊,你首先要学会做一个士。什么叫士呢?士这种人的标准,大概就是他在工作之余,愿意求道,愿意求知,愿意学规律。然后他知羞耻,他有事做不到,心里会羞耻,会焦虑,他愿意去学习。然后他办事能力强,给他安排的事他能够靠谱。然后口碑不错,乡里、家人都能够称赞他。这种人就能够被叫作士。

但是光是士还不行,再往上一层的人格叫作君子。君子是孔子经常提到的一个词。什么是君子呢?君子跟士的区别,第一个叫“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能够像这个香炉一样,它就是一个香炉,就不能动了,这叫器质,就像一个器一样。君子也不能就是一个茶壶,是个茶壶就不能当碗用,你就只是一个茶壶。“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一个教授,但你同时也应该是一个父亲,你也应该是一个喜欢运动的人,你也应该是一个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人。你像水一样没有形状,你注入到碗里就是碗的形状,注入到湖里就是湖的形状。这时候你才会发现人生存在多种多样的可能。

你不是为某一个职业标签而生存的。在《悲惨世界》里面,冉·阿让的对手,那个警长就是一个典型的器质的人。他就是会说,我是警察,所以我一定要抓坏蛋。我不管你这个坏蛋是好人坏人,反正你是个坏蛋,我就一定要抓你,只要你是罪人,我就一定要抓你。他根本不去判断对和错,他只认为,我是个警察,他就完全活在自己的职业标签之下。当你能够把这个职业标签放下,你首先知道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时候,这就是“君子不器”。

然后君子还要做到文质彬彬,叫“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那天我还跟嘟嘟专门讲了这一段,跟他讲什么叫作文质彬彬。一个人内在的东西很棒,但是外在根本不加修饰,表现得很粗鲁,这叫“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呢?就是他外在很好,外在很漂亮,然后外在的一切都弄得特别像模像样,穿西装、打领带、喷古龙水什么的,但是他没什么干货,这就变成了草包肚子。所以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跟道家人物不一样在哪儿呢?孔子既讲究内在的修炼,还讲究外在的礼仪,把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君子的特征。在这时候,你才能够做到“君子坦荡荡”,然后“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群而不党,小子党而不群”。所以孔子对于君子的要求其实还是蛮高的。

那么与之相应的小人的特征是什么呢?孔子曾经讲过,小人的特征是整天“毁人之擅而以为辩”。他整天挑人的毛病,整天说别人的坏话,还认为自己的口才特别好;然后整天狡诈,骗人,他“以为智”,以为自己很聪明;然后他整天“幸人之有过”,他老希望别人倒霉,别人一倒霉他就高兴;然后“耻学而羞不能”,他就不愿意学习,同时他不会做,又觉得很丢脸。这种人就是纠结。你如果说你不会,你好好学它不就完了吗?别人做得比你好,你应该向人家学习,这是君子所为。小人所为是他做得好,我心里难受,我就不舒服,但是让你学人家,你又不学,这就是小人的特征。

那天我在网站上看到一个特别小人的帖子,不知道谁写的。法国被恐怖分子袭击了,然后有很多网民在底下跟贴说,打得好,看他们一天到晚耀武扬威的,打得活该。我觉得这个话真的是叫作希望别人不幸,就觉得别人不幸了,你就高兴了。唯恐天下不乱,天下都乱了,只有中国好,你就觉得自己特棒,是吗?这就是小人的心态。

所以从士到君子,然后减少小人的成分,最后要到圣人。什么是圣人呢?孔子把人分成了四类。

第一种是“生而知之”。圣人生而知之,生下来就知道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就是圣人。

第二种叫“学而知之”。君子学而知之。孔夫子就愿意学,他说,我这个人没别的,就好学,学而知之。

第三种人叫“困而知之”。被困住了,实在没办法了,怎么办?报个班吧。实在没办法了,参加读书会吧。这叫困而知之。

第四种人叫“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困都困住了,生活变得好痛苦,一天到晚一脑门子的官司,但是都不知道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这种人叫“民斯为下矣”。

所以孔子讲的“生而知之”的这种人,孟子后来做了一个阐发,叫“大而化之,之谓圣”。什么叫“大而化之”?咱们现在经常讲“大而化之”,好象这个人什么都不在乎,这是完全不对的。“大而化之”是德行啊,它能够充沛宇宙,它能够教化万民,用各种各样的东西去影响别人,这叫“大而化之,之谓圣”。孟子就是有这种大丈夫气概的人,所以他特别棒。

孔子说,要做到圣人的状态,最重要的就是你一定要努力地去修炼,去学习,然后你要以商汤、文武周公,以尧、舜、禹这些人为楷模。孔子后来被人们称作圣人,我觉得是实至名归的。他对于周围人的影响绝对不是历史上任何一个人可以相提并论的。虽然我们说老子也很棒,然后孟子、荀子都是蛮厉害的诸子百家,但是真正影响力最大的是孔子。

王阳明到了后来就专心学孔子。他说“圣人可学”,努力地学孔子这个人。因为他既不出世,没有怨弃这个世界,并没有说我去好好修炼,不要管这个世界,也没有沉迷在世界当中,一天到晚不去思考一些更伟大、更高尚的事,他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其实他是努力地做到了中庸这件事情。

这是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我们知道了从士到君子,再到圣人的阶段,最后一个是作为凡人的孔子。在《论语》当中曾经很多次描写到孔子的日常生活,其中有一段最有禅意的。孔子跟几个学生坐到一块儿,他就问,咱们今天坐这儿没事干,你们都说我平常不倾听你们,你们现在讲讲各自的志向吧?“言尔之志”,说说你们的志向。然后子路就先讲了,子路“率而起”,站起来就说他要干什么干什么。然后公西华说什么什么,就是每一个都说了。

最后曾点也说了。曾点是曾子的父亲,曾点和曾参都是孔子的学生。曾点当时正在弹瑟,然后孔子问他半天,他没说话。然后他把最后一个音弹完,舍瑟而坐,把那个琴按住。你看,很淡定啊,孔子问他话,先弹完这个琴,放下来,他要欣赏完这个优美的乐曲,这就是正念哦,这就是保持在正念当中。

然后来回答孔子的问题,他说,我的理想就是暮春之月。春天,吹点小风挺好的,然后跟“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就是跟一帮青少年朋友一块儿“浴于沂”,沂蒙山的沂,到沂水里边去洗个澡。回来以后,“舞雩之台上”,在一个高台上唱唱歌,聊聊天,然后觉得这就是我的人生志向。

听完四个学生的想法,孔子说“吾与点也”。这句话特别有意思,就是说我跟曾点很接近啊。大家都认为孔子是一个肩负着重大使命的人,但孔子说,他人生的理想其实就是能过这样平凡普通的生活。所以孔子也会跟老婆吵架,孔子也会闹各种不愉快,孔子也喜欢吃肉,孔子也喜欢喝酒,只是他不喝醉而已。《论语》当中专门有一章,叫《乡党》。这一章不记载别的,就只记载孔子的待人接物。孔子是怎么走路的,孔子怎么跟人作揖,孔子怎么跟人说话,这些东西对我们现实的生活都有着特别好的指导意义。

这么概括下来,我想大家对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应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他是一个开宗立派的人;他是一个哲学家,他有他的哲学体系;他是一个政治改革家,他当过官,而且做得还不错;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同时他是一个可亲可敬的普通人。

在我们的读书会当中,鲍鹏山先生曾经讲过一本《孔子如来》,我这里面讲的观点也有很多会受到他的影响。非常感谢大家收听关于孔子的这些事。

来自 樊登读书

 

发表评论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