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2 次浏览

柳永词为什么时好时坏?|罗振宇《文明之旅》之1058

你好,这里是《文明之旅》。欢迎你穿越到公元1058年,这是大宋的嘉祐三年,大辽的清宁四年。

这一年,大宋的大臣们就跟约好了似的,开始就同一个问题给皇帝宋仁宗添不痛快,什么问题?关于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宋仁宗此前确实生过儿子,但是很可惜都夭折了。您今年可49岁了,奔五张了,你心里又不是没数,你们老赵家此前的皇帝,你爹你爷爷都没有一个活过60岁的。而你自己的身体状况,你自己心里清楚的。前年,就是1056年大年初一,仁宗皇帝在朝堂上是当众发病,差一点当时就驾崩。这两年都过去了,大臣们眼瞅着你那个身体不断在往下恶化,所以大家这个时候有共识了,皇位继承人问题绝对绝对不能再拖了。大家必须一起并着肩督促皇帝,赶紧在皇族当中找那么一个男孩。对,你自己生不出来,赶紧找一个亲戚,为国家预备一个接班人。

为这事站出来说话的人很多,比如说其中有一位叫范镇。这位很有名的,你看那个二十四史里面有一部《新唐书》,它的作者有标着欧阳修的,其实还有一个重要作者就是这位范镇。范镇为皇帝接班人的事儿,几年前就开始不断上各种奏章,前后一共写了19份,为这事真是头发都急白了。见了皇帝抱上皇帝就哭,可不行,得有接班人呐。仁宗皇帝性格很好,看大臣急得这个样子,又哭头发又白,所以皇帝也陪着哭。但哭是陪着哭,皇帝的心态是不一样的,他不光是只着急,他还有一份委屈对吧。

仁宗就想,一方面我下了班之后没闲着,在后宫里我一直努力了,而且我49岁正当年呐,你怎么就知道我生不出儿子呢?另外一方面,我后宫的努力有成果的,今天张娘娘明天李娘娘,不断有人怀孕。只不过那个时候没有B超,他并不知道怀孕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所以不到瓜熟蒂落的那一天,你非说我现在就生不出儿子,我作为皇帝我心里也不服对吧。所以宋仁宗和这个范镇两个人抱着哭,哭到最后仁宗说:“我知道你是个忠臣,你说的话也对,但是你能不能再等我个两三年,我到宫里我再努力努力,你再给我个机会。”

这是两年前说的话,到了这一年范镇可又来了,张嘴就说:“你不是许给我了吗?不是说好了让我等你两三年吗?现在时间到了,闹钟响了,这事你该办了。”你看就这么紧盯不舍,咱这位仁宗皇帝他脾气再好,他毕竟是个皇上,你一个大臣天天指着他说你生不出儿子,他这脸上也挂不住不是。这是范镇,范镇这还算好的,今年还有一位出手了,那就厉害了。这位是有名的六亲不认,谁都敢喷的主儿,谁?包拯。

包拯今年也是跟皇帝说,说这事可不能再拖了,咱得说一说你得立个太子。仁宗皇帝就反问他:“你说在皇族当中立个太子,你觉得该立谁呢?”包拯一听就急了,说你不能这么聊天,你不能这么问,你这么问就是怀疑我的动机,好像我要烧谁的冷灶似的,我要讨好未来皇帝似的。这你选谁当太子,我们敢说吗对吧?而且我这么大岁数了,我又没有儿子,我不是为自己老包家的家族未来考虑,我的动机纯洁得很,我就是为你老赵家。

这个地方我要插一句八卦,包拯怎么说自己没儿子呢?他是有儿子的,但是在1058这一年,他说自己已没有儿子也是实情。他的大儿子20岁就死了,这个时候他有个小儿子,是前一年1057年一个被他摔走的小妾生的,但是这个时候包拯并不知道,这个孩子是被他的大嫂偷偷养着的,是过了好久才认的亲。所以你看包拯虽然很耿直,但是他那个政治敏感性很高,不管是有意和无意,人家仁宗皇帝给他挖这么个坑,你说选谁当太子,这坑他是不跳的。

我举了这些例子,你会不会觉得这个大臣们是不是在杞人忧天,这么逼皇上还行?不是,从这一年开始,大家是眼睁睁看着仁宗皇帝的身体确实是一直在走下坡路。5年后也就是1063年,仁宗皇帝就驾崩了。所以这个话题,我们今天是暂且按下不表。

这一年我们《文明之旅》节目要说的,不是仁宗皇帝的死,而是另外一位宋朝大名人的死,他就是大词人柳永。柳永的词写得是真好,最著名的《雨霖铃》,我们上中学的时候都学过都背过对吧?“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多好的词,里面有多少句子,我们经常在脑子里就能想起来对吧?大家在读这首词的时候,应该都是青少年时候对吧?遥想当年,多少少年心事都埋藏在这首词里。可以说整个中国古典文学宇宙当中,写“离别”这个场景,这首词应该是最有名的一篇。

但是我不知道你意识到问题没有,如果你去看各种各样的百科,里面写柳永的卒年,就是他哪年死的,通常标的都是1053年。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会在1058年,在通常标注的1053年之后的5年,我们来聊柳永之死呢?

咱们先来破个案,大词人柳永,他到底是哪年去世的?你可能也知道,柳永这辈子流连青楼,所以他当的官并不大,所以正史的《宋史》里面就没有他的传记,他哪年生哪年死就没有官方确切的说法。好了,现在我们看很多书上写的都是柳永死于1053年,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这是文史大家唐圭璋先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一个推论。这是一个学术考证的推论,大概的考证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唐圭璋先生找到了一份材料,说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在润州当地方官的时候,润州是哪儿?就是今天江苏的镇江,法海和尚金山寺那个地方润州。王安礼在这儿当地方官,发现柳永居然在这儿死了,而且他的棺材还在这儿,还没有下葬。所以王安礼说这哪行,柳永也是个大名人呐,就到处去找柳永的后人,你爹在这儿赶紧下葬。找不着,最后王安礼没办法,说那这样吧,我出钱把柳永给葬了。

请注意,古人这种情况很常见,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家里穷什么的,暂时不能入土为安,先把棺材寄放在一个地方,比如说庙里,以后找机会再安葬,这是常有的事儿。今天我们说的是柳永,还有一个很著名的人,就是唐朝的大诗人杜甫,也是这种情况。杜甫是死于公元770年,死在哪儿?湖南。他老家是在哪儿?河南。远着呢。按照当时人的观念,得把他的灵柩运回到河南老家下葬。但是杜甫死的时候穷得叮当响,杜甫的儿子接着穷得叮当响,一直到杜甫的孙子接着是穷。他孙子是四处乞讨才揽了一点钱,把杜甫的灵柩从湖南运回到河南老家下葬。所以杜甫从死到入土为安,这中间可是有四十多年三代人。古时候这种事很常见,柳永就是这种情况。

好了,下一个问题就来了,柳永死了多少年,因为棺材一直在那摆着对吧?他死了多少年,才被王安礼发现然后安葬的呢?这就又需要证据。好,唐圭璋先生接着找,又找到一个证据,有人说见过柳永侄子给柳永写的一份墓志铭,上面留了一句话,说柳永去世之后,二十多年才得以安葬。好了,这两份证据拼一块儿,这就好算数了嘛,我们只需要知道王安礼是哪一年在润州当地方官,这不是岁数一减,就知道柳永是哪年死的吗对吧?好,这就好查了,一查,王安礼是在宋神宗熙宁八年,就是公元1075年在润州当的官。这一年他葬的柳永,柳永死后二十多年才安葬,所以倒减20年,1075减20,这就是1055年。但是请注意,我刚才念得很准确,墓志铭上没说是整20年,说的是20多年,那应该就是20年往上走,25年不到对吧?毛估估再多算两年,所以柳永大概死于1053年。累死我了,整个这个考证思路就是这么来的。

你可能会觉得这挺无聊的,为啥非得搞明白他哪年死的呢?在学术上还是有意义的。唐圭璋先生当年考据这个问题,在中国词学史上那可是个大事,为什么?因为原来研究词学,都是研究那些辞章字句,都是文学内部的问题。但是唐圭璋先生这就引入了史学的方法,整个学术的范式就发生了突破。对很多文学问题,是要放眼到社会图景里面,才能找到答案的。

好,我们还是回来,柳永死于1053年,这个结论对不对呢?后来有学者说不对,虽然我们用的是唐圭璋先生的史学方法,但是结论我们不同意。比如说这本书,这是薛瑞生先生的《柳永别传》,这里面就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结论,说柳永不可能死于1053年,他至少活到了哪一年?1058年。为啥这么说呢?这考据很复杂,这篇文章叫《柳永卒年与葬地考》,是我见过的水平极高的一篇考据文章,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他这篇文章其实是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考据思路,就另外一个线索,柳永有儿子,这是一份新文献,这个人叫柳况。柳况是1063年中的进士,然后一直当官。

这个线索找到可太重要了,它至少说明了三点。第一,人家柳永可是有儿子的,前面我们介绍他甚至还有个侄子,而且他儿子侄子都中过进士,当了官。那你想这样的家族,你的后辈两个进士两个官,你自己躺在棺材里20年没法下葬,还要等到王安礼出钱给他下葬,怎么可能?所以可见原来那份文件是假的,就王安礼掏钱葬柳永那事,根本就是编的。所以1053年这个论断,它的根本就站不住脚。这是第一个结论。

第二个结论,柳永儿子柳况是1063年中的进士,那么此前的至少27个月内,柳永不可能死。我知道这话说得有点别扭,但是你反过来你马上就理解了,因为按照那个时代的规矩,你老爹死了,儿子是要守孝三年的,至少是守孝27个月。所以才有那么一句话,既然你1063年中了进士,此前27个月内柳永不可能死,这个结论你听懂了吧?

还有第三个结论,有记载1067年,柳况按照正常程序还晋升了一次,升官了。如果是守孝期间,这件事也不可能发生。所以柳永也不可能死在1063到1067年之间。当然了,我知道我这么说你听得有点迷糊,有兴趣你可以看原书的这篇文章,薛瑞生先生的整个考据过程非常细密。如果你想了解高水平的历史考据,可以自己去看,我这儿就不细展开了。总之最后的结论是这样的,柳永不可能死于1058年之前。你看,这才是我们要在1058年这一年说柳永的原因。

其实这是好消息,果真如此的话,那柳永至少活了73岁,在那个时代算高寿,他甚至有可能活到了80多岁。作为一个自少年时代就被柳永深深打动过的人,我是打心底里愿意听到这个好消息,柳永高寿。

那我之所以要花这么多时间,不厌其烦地,我也知道你听着有点迷糊,给你介绍一下这个考证过程,就是想请你来感受一下,即使只是一个文学问题,也必须回到当时的什么社会条件、人物处境、制度文化,这些大环境下才可能逼近真相。比如说我刚才这两段考证,就牵扯到了比如说当时的丧葬习俗,还有守孝制度等等。如果只用文学眼光,或者是说柳永就是个大词人,好像他这一辈子就跟一个毛笔活在一起,你用这么个简单的扁平的苍白的标签,你是看不到真实的柳永的。

好了,如果你接受这个前提,我们就再来问一个问题,柳永到底是谁呢?柳永的身份非常复杂,他身上有很多个第一,我们一层一层地来看。我们先看他作为词人的这一层,首先他是词中婉约派的头号大宗师对吧?一想起词想起婉约派,最著名的意象就是那句话了,所谓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对吧?那婉约派对立面是豪放派,豪放派的意象就是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苏东坡大江东去。所以你看,连婉约派大门楼上的那个招牌,用的都是人家柳永写的句子,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他的江湖地位能不高吗?这是在婉约派门派内部的地位。

好,我们再跳出一层来看,站在整个诗词创作的历史地位上来看,柳永也有一个定义,什么?他是慢词就是长篇词的开拓者,开山老祖师。柳永之前,词的创作一般都是小令,小令是什么意思?就是大概60个字以下。而柳永写的词有一半都是长调,最长的200多个字,所以是柳永开启了长篇词的传统。

再跳出来一层看,不仅是词的历史了,我们从整个中国文学史的这个层面来看,柳永身上还有一个定义,什么呀?那就是那句话,叫“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用今天的话来说,柳永就是最受普通人民群众喜爱的著名作家,他是中国第一个叫流行文化巨星。前些年有人夸金庸的武侠小说,就说他是“凡有华人处皆读金庸书”,你一听就知道,这就是刚才我说的“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是形容柳永那句话的翻版。

对,像柳永这样的文学家,你想在此前的中国文坛上是不可能有的。在什么魏晋南北朝唐朝的时候,怎么可能有最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学家呢?对吧,这种情况只有到了宋朝,市民社会发达了,才有可能出柳永这样的人。所以柳永也算是时势造英雄,这是一个第一。

那如果再跳出文学界呢?你会发现柳永身上其实还有一个第一,那就是中国第一个被市场而不是被官场养活的知识分子,活在市场中。在柳永之前,知识分子在市场上挣钱的有的是,比如说唐代的韩愈那样的人,靠给人写文章发了财挣了很多钱。但是像韩愈那样的人,他们是有正式的官职的,他是有官俸的,这种靠写文章挣的钱,那只是个家用的补贴,他们不靠这个为生。但是柳永可不一样,柳永是靠笔杆子写作,挣稿费为生的。

在柳永这个人的身上,他的故事里,他的身世里,有一整套完整的市场故事。这故事不见得是真的,但是大家都这么看他,这就是柳永最终定格在历史上的形象。这故事有好几层,第一层故事是这样的,说皇上不要柳永看不上他,因为柳永在年轻的时候,在青楼里面实在是过于有名了,所以连皇帝都知道他的名气。所以后来柳永参加了科举考试,皇上一看柳永,一看他的名字就问:“这是那个很有名的在青楼里面混的柳永吗?”大家说是。皇帝说:“且去填词!”对吧?就专心填词去吧,我这儿是不欢迎他。柳永一听说好,从此在歌楼舞馆里面,就干脆把招牌亮出来了,说我填的词不一样,是皇上让我且去填词,我是奉旨填词。所以你看,柳永这个人靠市场去讨生活,那真叫是走投无路,官场不要他,是皇帝替他关了一扇门,而青楼替他开了一扇窗。这是第一个故事。

那柳永挣的是什么钱呢?这就是他身上的第二个故事,他挣的就是这些青楼女子的钱。我这杆笔写的一首好词,我就写词给你们唱,或者干脆我就写你们,提高你们的身价,这样这些女孩子挣的钱不就多了吗?其中有我一杯羹。这就是柳永的第二个故事。

他身上还有第三个故事,这故事我们听完刚才的考据,知道是假的,但是这就是人民群众对他的印象。说柳永死的时候没有钱办后事,结果是一群青楼女子特别爱慕柳永,说这样的才子死了,怎么能无法下葬呢?大家凑份子一起把他给葬了,然后每年春天的时候,这些女孩子还要给他上坟,还给这个仪式起了一个名字,叫“吊柳七”。可见青楼女子对柳永的爱戴到了什么程度。这种爱戴后来就越传越神,到了明朝的时候,等冯梦龙写出这本《喻世明言》的时候,就写了这个故事,里面还专门编了一首歌,说这些女孩子唱的,我给你念一下。说:“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你发现没有,这三个故事是环环相扣的。我再帮你再说一遍,你看柳永是被从官场仕途驱逐出去的,你看这是英雄遭迫害。但是柳永有能力在市场中存活,活得还挺好,这是英雄得胜利。最后柳永还赢得了顾客和市场的尊重和关照,这是英雄被爱戴和敬仰。我们在人类的史诗里面,都很难找到这样的模型。这是柳永在看似最不可能诞生英雄史诗的地方,就是青楼里面,偏偏成就了一番英雄事业。是不是完美?Perfect!编剧都编不出这么完美的市场创业的故事。

好了,传统的柳永形象到这儿也就基本定型了。如果你要拍一部爽剧,主角是这位柳永,你想象一下,他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想必就是这样的,他柳永一袭白衣落拓不羁,他一脸倦容酒色掏空,他倚红偎翠左拥右抱。如果这些女孩子需要填词,那他一定是拿出一杆笔,然后是才思泉涌挥毫立就。那最后呢?最后当然就是在青楼当中吃穿不愁。这就是柳永留给我们的形象。

好,那你猜真实的柳永,他会是这副模样吗?

柳永是走不了仕途了,皇帝说的“且去填词”,所以他只好流落在青楼,为那里的姑娘们命笔填词。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多美,在青楼里面住着都不用出来对吧?那是一个非常风流快活的画面,你只要舞文弄墨居然就能活下来,多好。冷静,只要有一点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官场仕途不好走,你在青楼里面讨生活,你就容易你就轻松吗?怎么可能。

整个现实社会都是按照一边是供给一边是需求的链条连接起来的。您要是在官场,那么这个链条中流淌的就是权力和地位。如果你在市场,那么这个链条中流淌的就是金钱和利益。但是不管你在哪根链条中生存,你都要遵循这根链条的规则,都要受这根链条的制约。对,你获得什么好处,你就要对好处的来源负责,而且接受它的驯化,这就是天理。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说我们前面说到的唐代的大文人韩愈。韩愈还得了“文起八代之衰”,在儒学历史上,那是跟圣人差不多的人物。但是就这样的人物,只要你胆敢把一只脚踏进市场对吧?你靠写文章在市场中挣钱,你就得受它的制约。比如说韩愈写文章挣钱,什么文章?墓志铭。谁家老人死了,求韩愈写一篇墓志铭,光宗耀祖去了,然后给韩愈钱对吧?韩愈就因为挣这样的钱,就落下了一个名声,叫“谀墓”。“谀”是阿谀奉承的“谀”,“墓”就是坟墓的“墓”。你韩愈挣这种钱,就是吹捧死人不体面的。但是你想想韩愈又能怎么办呢?人家爹死了,我拿了他的钱,我要吹嘘一下老人家对吧?你总不能说钱收了然后脸一抹:“你老多活着的时候,也有一些不体面的事,我要秉笔直书喽!”你要是真这么干,你这可不叫有道德,你这恰恰是不讲商业道德。所以只要你韩愈想挣这笔钱,你就要受它的制约,你就要承担这个“谀墓”名声的后果。

而且请注意,这和你有钱没钱没关系,跟你从事的艺术有多高雅也没关系。在市场环境中,你就必须遵守市场的规则。我举个例子,我现在在屏幕上给你看到的这幅画,是齐白石老人画的。据说当时是有个朋友找齐白石画画,齐白石本来的性格就特别,他的这个朋友就更,只带来了两块钱就要求一幅画。你想齐白石当年已经是什么地位了,你就带两块钱来求画。齐白石就给他画得很小对吧?给他画了三片咸鸭蛋。因为钱少,他就一边画一边生气,这咸鸭蛋也不能给你画满了,其中一片咸鸭蛋只画了一个空蛋壳,里面没有蛋。这求画的人一看这个画又小,怎么办呢?就这一点咸鸭蛋这也不好看,就又从兜里摸出五个钱,说你能不能给我加个昆虫,比如什么的。齐白石说我画十个钱起步,你这只有五个钱那不行。得了,看在朋友的份上,我给你弄个苍蝇吧。就在碗边又加了一只苍蝇。据说后来这幅画前几年拍卖的时候,因为这个是苍蝇,这幅画还加分了卖得更贵。但是请注意,在画这幅画的当时,就是这个价码,就是十个钱。钱不给到,不好意思只能给你画个苍蝇,这就是规矩。

在书画界这种规矩是不能破的,否则我齐白石对那些花十个钱请我来画的客户,我怎么交代对吧?整个市场就乱价了。我打个岔,书画界的这种作风,其实是要感谢清代的那位画家,就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郑板桥就公开说,他说我如果替你写字的话都有价码。他把价码开在这儿,我给你念一下。说:“大幅六两”,这是指银子,“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如果是扇子和斗方,那就五钱。凡是你给我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这段话不是写在纸上贴在门上的,他是刻在碑上的,让所有人都看见。我这儿少废话我只认钱,而且只认现银子。所以郑板桥是开了这个风气之先,后来所有的书画家基本都是这样明码实价,而且那个话说得还特别硬气。

当代人也是这样,比如说那个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他就公开贴出来这段话我也给你念一下:“画书法一律以现金交易为准,钞票面前人人平等,当场按件论价,铁价不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纠缠讲价,即时照原价加一倍。再讲价者,放恶狗咬之,恶脸恶言相向,驱逐出院。”黄永玉说的。当然这是比较硬气的文人,还有一种相对软一点的办法,也是我听内行的老师告诉我的,就是会画画的老师,他负责画画写字,老师是性情中人嘛,是文人嘛风雅嘛,你真要来求画他不跟你谈钱,画完写完送走拿走,什么钱不钱的不跟你聊。但是不好意思,这样的字画上面是没有老师盖章的,也就是说,你拿出去卖是没有市场价值的。你说求老师给盖个章呗,老师说这个章这个事今天不巧,图章是在你师娘手里,你去找你师娘去盖章,你去找吧。这个时候师娘就会出面跟你谈价。

请注意,我刚才说的这一大段,我不是在跟你谈什么文坛的趣闻轶事,我只是想让你看到真实世界的一个侧面,它确实不是全部,但是它确实存在这个侧面,就是一个文化市场,它自然会演化出来的行为模式。在这个行为模式里面,咱不聊创作也不聊创意,也不聊什么文人风骨,咱们就聊生意就聊钱。对,我们今天确实看不到柳永当年在宋代的青楼里面是怎么做生意的,怎么出产品的,怎么标价格的,怎么谈生意的,都不知道了。但是按照常识,我们可以大体推想出来,而且你一旦把柳永的词理解为生意,你就会发现围绕柳永的很多现象,它就可以解释得通。

我给你举例子,比如说柳永的词,我当年读这一本《乐章集》的时候,这是柳永词的总集,我就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这里面词作水平的波动也太大了对吧?这里面有像《雨霖铃》这样的千古名作,有像《八声甘州》那样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就是那首“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写得多好。但是这本集子可里面有二百多首词,整个翻下来你会发现,这里面好多非常平庸,甚至是粗俗的作品。说实话,过去我是没怎么注意到这一点的,因为所有的作家都这样,不可能每一篇都好。但是如果你接受了前面我说的那个前提,你把柳永看成是一个在青楼里面靠笔墨填词谋生的生意人,而不是搞创作的文人,你再去看这些平庸之作,你会发现,坏了,咱们冤枉柳永了。

这些词只是看起来平庸,或者说用文学的标准看它平庸。但是如果你把它看成什么呢?看成柳永给青楼给姑娘们写的营销软文,写得挺好。

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有这么一首叫《昼夜乐》,就是白天也乐晚上也乐,就是给青楼创的词牌,对吧?第一句:“秀香家住桃花径。”说有个秀香姑娘叫什么名住哪儿,我都先告诉你了。秀香姑娘什么样呢?“算神仙才堪并。”就是有才有才得跟神仙似的。你说这么吹不是吹过了吗?对,人家营销软文嘛,吹过点怕什么呢?

接着形容这个秀香姑娘:“层波细剪明眸腻玉圆搓素颈。”说这姑娘样子好看,从眼睛写到脖子。接着:“爱把歌喉当,遇天边乱云愁凝。言语似娇莺一声声堪听。”这段主要说的是这秀香姑娘歌唱得也好。

接着就是这首词的下片,下片就是旖旎风光。说这个“洞房饮散帘静,拥香欢心称。”这写到下面就是更私密的空间了。搁正人君子看,下面这个词简直是又露骨又不堪。在这个正式公开播放的节目里,我就不能细念和细讲了。你自己要感兴趣自己去看。但是毫无疑问,这样的词它在文学里它算不上佳作,但是你把它看成一个广告,它就合格啦。你看甲方所有的要求,姓甚名谁,有什么服务项目都好在哪儿,人全说了,怎么不是好作品呢?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说,你怎么能这么武断呢?你怎么敢断定这些就是姑娘的广告呢?《乐章集》就在这儿,你自己拿去翻嘛。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说里面有一个词牌叫《木兰花》,柳永是这个词牌下一连写了四首,每一首一开头都跟刚才那首一样,“秀香家住桃花径”一样,开头就点人家姑娘的名字,然后就对人姑娘一通描述一通猛夸。

我给你念都念第一句:“心娘自小能歌舞,佳娘捧板花钿簇,虫娘举措皆温润,酥娘一捌腰肢衰。”有人说这是柳永在青楼里面写给姑娘的爱情诗。咱有点儿常识好不好,谁写爱情诗给每个姑娘写的格式都一样?而且你柳永那么大名气,你明知道你写了会被传扬出去,你还给人所有的姑娘写格式一样的情诗?

好,那我为什么推测这四首都是姑娘的软文?首先这符合广告的写作手法,今天的广告也一样,短视频文案也是一样,最重要的得先说,所以起手就得点人姑娘的名字,这是客户要求。其次其中有几首词,它不仅吹嘘姑娘的才色,甚至还给人姑娘报价格。比如说心娘的那一首里面就说:“王孙若拟赠千金只在画楼东畔住。”说你王孙只要给我一千金,我就住那儿就在那儿等你。你看这赤裸裸的。

再比如说说酥娘:“而今长大懒婆婆只要千金酬一笑。”你说这叫爱情诗吗?有这么写自己爱的姑娘的价格的诗人吗?对,还有一点你想过没有,柳永之前,很少有被写进诗词而被留下名字的妓女,对吧?在柳永之前你拼命想,最多想起两个人,一个就是南北朝时候的苏小小,还有一个唐朝的薛涛。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柳永之前的时代,你要是在诗词当中写女性,咱尊重一下女性,可以代指可以虚指,但是一般不提倡直眉瞪眼地写人姑娘名字。

但是在柳永的这本词集里面呢,写下名字的六位,秀香、英英,还有什么虫娘、心娘、佳娘、酥娘。所以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为什么要直眉瞪眼地写?这就是人家客户这些姑娘的要求。你看因为是你柳永写的,所谓一经品题声价十倍,所以人家才让你写名字,人家姑娘才多挣钱,然后才能分给你钱。

从这个视角,还顺便解释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柳永有的写妓女的词写得那么低俗和露骨。这不是人家柳永不会高雅,连苏东坡都点赞柳永,说柳永的有些句子叫“不减唐人高处”,就写的有的时候比唐诗最好的那几句还要好。但是我刚才说了,这里面有的是广告是软文,人家是有特定的使用场景的,就是要追求这种效果的。

比如说我要是秀香姑娘对吧,我也提这详的要求,我才不要你,我花银子给你的,我才不要你写什么“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么清冷的画面,谁来照顾我生意?我要的就是你柳永写那种句子,叫“无限狂心乘酒兴,这欢娱渐入佳境。”这才是我秀香姑娘的广告,这样客人才听得懂。对,客人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这才是你柳永的生意。

把柳永的词理解为一桩生意,它还能解释一件事,就是柳永的词集有一个特点,就是用的词牌特别多。柳永一生留下来的词一共是212首,他居然用了126个词牌,平均一个词牌只写了有人算过1.68首就不用了。其他的那些大词人,你像什么晏殊那样,他是一个词牌能用很多次的。而且柳永用过的很多词牌,在历史上只有他一个人用过。这是为啥?

我看过去文学史上的很多解释,都是说人家柳永就是创作力旺盛,所以愿意创新,所以愿意写新词牌。但是我们今天提供的视角是什么?人家柳永写词是个生意。你从生意的角度再来看这件事情,答案很简单,就是那四个字,叫客户要求,对吧?据说当时青楼教坊里面那些搞音乐的人对吧,每次拿到新曲子,马上就跑来找柳永,来吧帮我们填词。所以柳永经常就得填新曲子。

这就跟那些精英上大夫,刚才我说的什么晏殊、欧阳修那些人就不一样。像晏殊那样的宰相,我写词就是个玩。那玩嘛我当然愿意挑自己写熟了的词牌写,所以一个词牌用很多遍这很正常。而柳永你做这个买卖,你要挣这个钱,你就必须尊重客户的需要,你们要我填哪个我就填哪个,那可不词牌就很分散嘛。

你如果把柳永的客户看成是那些青楼的姑娘们也一样,我姑娘愿意掏这样的钱给你柳永,我肯定是希望你能创作一首我的标志性的保留曲目,对吧?我就不愿意跟别人一样,那个王姑娘用了那个词牌,我李姑娘当然希望你换个词牌。

对我这儿其实还有一个旁证,唐朝有一个歌妓曾经夸下海口说,这是白居易自己说的,她说我能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所以我能跟其他女子一个价格吗?所以你看青楼女子就是这样,我的歌我的诗,我能背出来的唱出来的东西的产品的差异性,是我在这个市场上立足的一个标志。这就是这个市场的强烈需求,所以柳永写一首就得换个词牌。

从市场需求的视角,我们还能解释一个事,就是柳永为什么要创作那么多慢词。刚才我们说的慢词就是长篇词,它不是60个字以下的小令,它甚至超过200个字。过去这个现象我们要解释,都是从词的这个文学体裁的演化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从短变成长。但是你想,今天我们还能重新解释这个事儿。请问柳永主要挣谁的钱?挣那些妓女歌女的钱,对吧?好,那我们接着追问,他是挣那些普通歌女的钱呢,还是挣那个头牌名歌女的钱?那当然是后者嘛,对吧?那个钱多嘛。

请注意,这是文化市场的一个特点,就是文化市场一旦繁荣,它自然会产生头部的明星。这些头部明星掏得起钱,也愿意掏钱,来维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对吧?这就带来歌词作品的一个重要变化了。你想在柳永之前,歌同和歌唱那是以什么为核心的?是以酒宴为核心的,对吧?有点像今天的酒吧歌手,你们客人来酒吧是有自己的社交主题的,是你们玩为主,我歌手在旁边助唱,只是你们社交的一个伴音,你们的酒宴才是主角。

所以在唐朝的时候,所请的词就是小令,一般不超过60个字。你看小令的“令”就是命令的那个“令”,这个字的原意就是发个信号。唐朝人摆酒宴,唱一曲劝客人喝一杯,一曲歌就是发一个信号,所以叫小令。所以你看这个时候,歌词歌曲只是社交的附庸。但是到了宋朝,文化市场充分繁荣之后,它一定会演化出头部的明星歌手。那情况就变了,这个时候歌手和她的舞台就变成了核心。虽然我仍然是大爷,我今天来青楼我也掏了钱,但是我今天来就是为了听某某姑娘唱柳永新为她写的某某曲子。

所以在这个场合,我们之间的社交就不是主体了,歌曲就不是伴音了,它是全场的焦点,它是我掏钱来到此地的原因。那自然我作为观众,我就要听你唱得长,你再唱那个60个字以下的小令,我就不过瘾了。你就像在过去的戏园子里,今天我好不容易买到了一个名角儿的票,对吧?你不给我来一大段亮亮子显显本事,我观众能答应吗?

好了,这个时候柳永的创作本事就显出来了。小令就短的词,它为什么是60个字以下呢?你想因为文人他习惯是写诗,写诗最长的就是七律,对吧?七律也就56个字。所以文人把写诗的本事拿出来,稍微增减一些字,这就是长短句的词。所以一般来说就是60个字左右。但是如果要更长,一首词居然要写到100个字,甚至是200个字,一般会写诗的文人那就驾驭不了了,整个篇章结构怎么弄那就弄不了了。对,篇幅不一样,对写作难度的要求完全不一样。

柳永就有这个本事。我自己过去在电视台工作,我就知道一个电视片它的长度不同,它对编导水平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说一个一两分钟的片子,那你把主题信息说清楚就行。如果是三五分钟的片子,你光说清楚主题就不行了,你得在片子里面有关键的细节。如果你要做一个十几分钟的片子,那你就得有很好的结构设计。如果你要做的是30分钟以上的片子,那考验的就是编导对于节奏的把握。所以你看,这一个电视片时间越来越长,主题、细节、结构、节奏,这些要求是逐渐加入的。

所以虽然我们这一代人并不懂柳永那一代人对于音律填词这些技术,但是柳永能够驾驭那么长200个字以上的慢词,这其中的技术含量,我干过电视,我知道这个技术含量是很高的。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不是否定柳永的文学性,但是文学和市场这是两股完全不同的力量,它在柳永这一个人身上都存在。文学它提供一种什么样的演化动力?就是不甘平庸,就是求异,我要别出心裁,我要跟别人不一样,才显出老夫的手段。这是文学提供的动力。但是光跟别人不一样不行,对吧?怎么个不一样呢?我得符合用户的需求。这个动力谁提供?这就是市场提供,对吧?根据客户的需求,找到求异和别出心裁的方向。

对,文学和市场这两股力量合起来,我们才能理解柳永的词它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它为什么让我们看起来觉得忽高忽低大雅大俗。

今天我给你带来了一本书,这是顾衡老师写的《西方艺术史》。好大一本,这是我读过的最好读最有趣的一本艺术史。因为这本书单面贯穿了一个概念:时代之眼。这是英国艺术史学者巴克森德尔提出来的一个词儿。什么叫时代之眼?简单说就是我们解读一幅艺术作品,你不能上来就看作品,你扎到这个作品里边,你其实看出来的东西很少很少。我们首先要假设有这么一副眼睛,我们能够穿越回画家创作这幅作品的时代,我们就站在他身边,我们就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就看他为什么这么创作。这叫时代之眼。

那用上时代之眼,那同样一幅作品,你能在上面看到的东西那就多了去了。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说这幅画非常有名,荷兰大画家伦勃朗的《夜巡》。这幅画它为什么画成这个样子?人物为什么这么排列?它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对吧?你要是只看这幅画,从艺术史的专业去做解释,你可以写好长一篇论文。比如说这幅画里面你注意到了没有,这个小女孩。我就看过个艺术史的论著这么解释,说甫问呐,一大群老爷们里面突然画一个小姑娘,这小姑娘肯定是一个美好的符号,这肯定是一个隐喻嘛,象征光明和真理。那伦勃朗是荷兰,这是为了唤起荷兰人反抗异族统治的光荣记忆,所以有这公个漂亮的小姑娘。你大教授艺术史教授,你非要这么写,伦勃朗也没招,伦勃朗也不能活过来反驳你。你偏说这姑娘代表光明和真理,大家也只好点头。

但是如果我们用上刚才说的那个时代之眼,我们再来看这幅画。这幅画创作于1642年,当时的荷兰是新教国家,所以画家的客户就不再是罗马教会了,而是市民阶层。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ToB的生意变成了ToC的生意。这幅画儿宅的客户是谁?是荷兰当地的一个民兵组织,就是每个人凑了1600个荷兰盾,集体委托大画家伦勃朗创作这么一幅画。这相当于什么呢?我们今天一个俱乐部搞活动,请人来给咱们拍一张集体照。那你想,这个市场的动因就开始起作用了。我们每个人都出了1600荷兰盾,出的钱数可一样哦。所以你作为画家,你必须要让我们每个人都满意,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画上是C位,对吧?所以这不是个创作问题,这是个市场,这是个客户问题。

伦勃朗的创意就体现在这儿。你看这幅画,伦勃朗在这幅画里面其实雇了好几个打酱油的,把这些人放到阴影里面去衬托,然后又在画面当中添加了这么一个浑身通亮的小姑娘。为什么加?对,这个小姑娘一进来,成为整个画面的第二个光源,以避免后排的人太暗。这个小姑娘在这儿只起这么一个作用,没有其他那些乱七八糟的解释空间。所以你看,这样的创作动机其实和艺术怎么说呢关系不大,它是市场和客户提供的作用力在这幅画里面的体现。

还有一点,这幅画叫《夜巡》,那也有人分析,说这肯定画的是民兵队晚上巡视城市。那为什么是晚上呢?你看这木明摆着吗,这画黑的,对吧?他们一个个带着枪整装待发,肯定晚上要去巡逻,所以这幅画叫《夜巡》。但是如果你调用时代之眼,你就知道不是这样的。这幅画叫《夜巡》,这是这幅画创作之后一百多年的事儿,18世纪的事。原来这幅画画的就是白天,是因为挂在人家民兵队的大厅里面,被取暖的炭火熏了100多年,把这画面熏得暗暗的,让后来看画的人误以为这画的是夜里,所以这个名字起的也是一个误会。如果我们傻呵呵的,对吧?根据这个《夜巡》的名字,然后又来解释这个画里面一大通的意义,那不就错尽错绝了吗?

对,这就是时代之眼的力量,它不仅让我们穿越回历史现场,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完成了“维度展开”。对,我们有可能从更多的维度来理解一个人,理解历史上的一桩事。

好,还是回到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柳永,对吧?我们面对柳永这个人,我们先别忙着画地为牢,对吧?一看名字,柳永词人文学家,马上就推导,他写的所有的词当然都是文学作品呐。然后我们接着往下推导,那你是文学作品,自然是你的自我抒发,对吧?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被训练,看见一篇文章,马上就要总结中心思想。对,你写了个东西,你总是要表达你内心的某个思想吧?好,再一看,柳永老写姑娘,把姑娘写得那么好看,你肯定是爱上这个姑娘了,所以这本词集都是爱情词。再一看,你有的写得那么庸俗那么俗气,那为什么呢?你写的俗是因为你内心俗。再推导你为啥内心俗呢?因为你人格上你就是个俗人,你人品上背定就有问题。

对,很多看柳永的人就是按照这个逻辑链条就这么一直推下来的。比如说那个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面,他就这么评价柳永,说他是个轻薄的人,对吧?从作品直接看到人品。你看这一路推导过来,表面上逻辑丝丝入扣,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实际上呢?实际上就忘了柳永是个高维度的多侧面的大活人。我们是把他单缩压扁,变成一个文学家一个词人,然后我们看他的视角就相当于在一个狭窄的巷道里面闭自狂奔。对,当时整个社会的丰富性,协作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元性是视而不见的。结果我们就把一切都符号化、标签化和扁平化了。柳永是什么?柳永是大活人呐,看不见了。

所以很多艺术家都会有这样的感既,比如说那个画家毕加索,他就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当那些艺术评论家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讨论什么范式、架构、涵义,这些高大上的词。但是我们这些艺术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谈论什么呢?我们会谈论在哪儿能买到便宜的松节油。松节油画画用得着嘛。所以你看真实世界的维度之多,是远超那些评论家那些旁观者的想象的。

我们今天是借着柳永这个话题,我们请出了时代之眼这个观察作品的方法。我们就是想请你看到,一个人如果他在那里说话,那他当然有可能是在做自我表达,他也可能是在做买卖在谋生。他正在做的事情有可能是他在生活,也可能是他的生意。一个作品之所以是这幅样子,有可能是他作为文学家锐意创新制造的结果,也可能是他作为一个时代的小可怜虫在那儿腾挪躲闪导致的一个意外。一个作品的价值实现有可能是作为艺术被载入史册,永远享受光环,也可能就是作为一个产品,有客户定了它我交付完成,为我这个作者赢得一顿饭或者是几吊钱。

这个世界多种可能性。所以明白了这些,我们再去打量一下柳永的背影,我们觉得评价这个人用什么风流、低俗,想用这些字眼来总结人家柳永。

青楼中的柳永,他身负绝世才华,但是没办法,皇帝不喜欢他,仕途突然被阻断,本来是一个走投无路的处境。但是这样一个人,他居然能有这样的勇气,想到这样的办法,在青楼里用一支笔挣钱养活自己。这样的人好了不起,他一边解决眼前的问题,一边还能超越当下的时空,能够留下刚才我说的《雨霖铃》、《八声甘州》那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佩服吗?这样的人他活在将近1000年前,我们今天看着不觉得光华夺目吗?

柳永这个人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人,他也写歌词,他也非常受普通人欢迎,是流行巨星。当然他也登堂入室,被认可为文学家。他就是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的流行巨星鲍勃·迪伦。当他得知自己获奖的时候,他还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为日程有冲突,所以他没有办法亲自去瑞典去领这个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写了一篇书面的获奖感言,是由美国驻瑞典大使代为朗读的。这里面有一段话,我必须得给你念念。

首先是一通感谢了,然后他提到了一个人,麦谁呀?莎士比亚。他说莎士比亚在写《哈姆雷特》的时候,他在想什么呢?他定在想这些问题:谁是适合演这个角色的演员?演出资金到位了吗?你看想的是钱的事儿。舞台现场足够容纳观众吗?都是这种非常具体的事儿。挪莎士比亚会想,我写的这个东西叫文学吗?他会想,恒这只是他脑海中最遥远的一个疑问:这是文学吗?但是这个问题没那么重要,对吧?

然后接着他说自个儿,密他说我也一样,我常常被音乐创作和日常杂事,请注意日常杂事,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精力。我脑子里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谁是更适合唱这首歌的人呢?这个录音室更适合这张专辑吗?我唱的音准对吗?400年过去了,从莎士比亚到他鲍勃·迪伦,400年过去了,这些事儿没有变化的。他说当然我也问自己,我的歌曲创作是文学吗?感谢瑞典文学院,你们回答了,说我这是文学。但是这篇文字强调的是什么?我要考虑的是真实世界的真实挑战。

是的,从柳永到莎士比亚到鲍勃·迪伦,他们写卡的这些东西是不是文学,这个问题其实他们在活着的时候只是偶尔会想。他们一直在聚焦的是什么?不是什么文学,不是那些高大上的东西。他只是在运用自己的才华,解决自己当下面对的难题。

好,这就是公元1058年我为你讲述的柳永的故事。根据薛瑞生先生的考证,我再强调一遍,这年柳永肯定还活着,他很有向能还会再活10年以上,一直到80多岁才去世。祝柳永他老人家健康长寿,祝他心情好。好,我们在公元1059年再见。

下面是本期感谢。我要感谢胡蝶同学组织的湖北武汉《文明之旅》线下看片团。他们的口号是:边走边看《文明之旅》。什么意思?就是我这儿讲到哪一年,他们就在湖北找到哪个年份的古迹,然后参观完古迹,大家坐下来再看节目。最近我算是给他们出了个难题,因为公元1054年我们讲的是基督教会大分裂,这是发生在欧洲的事。看片团成员竟然走街串巷,找到了一家老教堂改造的书店,然后大家组织起来,身临其境看完了节目。

对,我们《文明之旅》,你说是个内容吗?在我看来它就是个行动。所以咱们的用户学习的时候也一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不就是个行动吗?咱们一起。

特别感谢网易《逆水寒》为我们提供的宋朝美学独家计算机图形技术支持。《逆水寒》的玩家可能发现了,这个江湖充满了“声音的惊喜”。比如说卖花女孩会哼着吴侬软语小调,巴蜀侠客操着一口川音,每个角色都带着专属的方言。对,为了在《逆水寒》里面植入中国的方言文化,他们是邀请了几千位玩家,收上来5000多份方言作品,又从中挑出了20位成为“方言共创大使”,就在杭州网易的大本营为游戏角色做方言配音。现在你在《逆水寒》里面听到的每一句方言,背后都有玩家贡献的力量。所以你看,《逆水寒》这哪里只是游戏?这分明是在虚拟世界里做中华文化传承。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个充满了文化细节的游戏,欢迎你和我一起来,来《逆水寒》里体验一番。

还要感谢我们节目的另一位赞助商:人工智能产品Get笔记。过去的互联网笔记产品是你记你的我记我的,我们互相之间没法连通,也没必要连通。因为你记了几万条笔记,我打开看我能看到什么呢?一地鸡毛很零碎,对我价值并不大。但是别忘了AI来了,它制造了一种可能,把你我的笔记可以打通。举个例子,比如说Get笔记刚上线的时候,我就把我过去很多年积的那个知识库,我记的几万条笔记全部放上去,而且免费公开。好了,你在Get笔记里面搜索一个问题,那调用的可就不只是网上公开的那些资料了,还包括我罗振宇过去这么多年我私人积累的知识库,它也可以为你所用,也可以帮你贡献有趣的答案。

那在Get笔记的用户里面,像我这么做的人还挺多的,大家都公开了自己的私人知识笔记。所以Get笔记不仅是AI时代的一个有用的好用的搜索工具,而且是所有愿意分享知识的人互相帮助的一个场所。

本期节目的最后,我想致敬一位明代的学者,他叫杨慎。杨慎的学问是非常博雅,甚至有人说他的学问是明代的第一。杨慎这个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他有一首作品你肯定特别熟。不信我背给你听:“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熟悉吧?没错,这就是放在小说《三国演义》开篇的那首定场诗,杨慎写的《临江仙》。这么雄奇的词,真是配得上三国争霸的风云激荡。

但是今天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一首,我想再给你念一首他写的散曲,叫《水仙子》。你再品品这个味儿。

《水仙子》

今夜风光堪爱可惜那人不在。

临行多是不曾留故意将人怪。

双木架秋千两下深深拜。

条香烧尽纸成灰莫把心儿坏。

怎么样?够俗的吧?对,难就难在这儿,一个人要博雅就能博雅,要浅俗就能浅俗。致敬杨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