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 次浏览

宋代为维护国家向心力做了什么努力|罗振宇《文明之旅》之1008

你好这里是《文明之旅》节目,欢迎你穿越到公元1008年。这一年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六年。

说实话,咱们《文明之旅》节目一年一站走到现在,这1008年对我的挑战是最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前面这些年,它历史发展是有清晰脉络的,而1008年突然出现了一个大转折。对,就这一年,咱必须要解释清楚一件非常古怪的事情,就是大宋朝的这位当朝天子真宗皇帝突然大转折,从这一年开始突然性情大变,大搞迷信活动,从伪造天书到封禅泰山,再发展到后来全国大建道观大兴土木,一直就这么折腾,一直折腾到他55岁去世,前后折腾了十几年。

所以后来二十四史的正史《宋史》对这个阶段的历史评价是:你们全国上下就跟疯了一样,真是奇哉怪也。你听听《宋史》什么时候修的?300年后元朝人修的。也就是说300年后的人看到这十几年这一段,还是觉得奇怪,给你们当事人的行为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只能说你们当事人疯了吧。

你可能会说这有啥奇怪的,皇帝突然犯糊涂的事中国历史上还少吗?咱们《文明之旅》这个节目,它既然是一年一年这么过来的,那咱就有一个责任,就是尽可能看到历史发展背后的那个连续性。对,要求自己能看到世界的连续性,不接受任何断裂的解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传统,而且不光是历史这一个学科。

就像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茨说的:自然界不存在跳跃。对,这是西方学术传统当中很重要的一句话:自然界不存在跳跃。那个经济学家马歇尔甚至把这句话就写在了他的《经济学原理》名著第一版的扉页上:自然界不存在跳跃。对,任何事物的演进总是通过小的连续的变化在进行的,而不会是突如其来的。如果我们感觉怎么突然发生了一个转向一个跳跃,那咱心里得清楚,那只能是因为我们对它了解得不够。

咱们去看真宗一朝的史料,至少是前期的史料,你会发现真宗皇帝是一个宽厚、敏感、周到而且有决断的人,文化底子也很好。就这么一个皇帝,怎么突然就在1008这一年变成了一个既被人骗也乐于骗人,既糊涂还又狂热的人?

我自己看这一段历史,就有点像一个监考老师看一个学霸在考试。这个前半张卷子做得真是无可挑剔,你看那个字迹也整齐,几乎没有错题。突然考试进行到一半,他发了疯,不仅后面题目全错了,而且涂涂抹抹卷面脏得没法看。那你说作为一监考老师,我是不是看着这学生我觉得你咋了呀?

三个问题接踵而来。第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这么做?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大臣们都不拦着?第三个问题:宋真宗这个人的这出悲剧对我们当代中国人有什么启发?好吧,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穿越回公元1008年,大宋大中祥符元年。

刚才我们说到,就在1008年,咱们这位当朝天子真宗皇帝突然大搞迷信活动。这在历史上就留下一个词叫天书封禅。虽然是一个词,但其实是两件事。天书指的是老天爷给他写了封信,这叫天书。那皇帝得回信去哪儿回呢?去泰山顶上搞祭祀活动,这叫封禅泰山,顺便跟老天爷沟通把信给回了。

那我们先来说说这个事是怎么发生的。话说1008年的大年初二,真宗皇帝突然把身边的几个重臣说赶紧过来有事找你们。叫来之后就开始讲故事,这故事讲得可细了,绘声绘色好多层次。

皇帝先是说,说你们知道我那卧室里面挂了很多青色的帘幕,忽忽悠悠飘飘摇摇,所以平时我那卧室采光不太好,一早一晚的时候不点蜡烛连颜色都看不清楚。你看这是故事的第一个层次,先交代环境烘托一下气氛。紧接着故事的核心就来了。

说去年的十一月份,请注意这个时候已经是1008年,说的是前一年的事。说去年的11月份,有一天大半夜我都上床睡觉了,突然屋里亮堂起来了,有一老神仙就出现了。老神仙就跟我说:你赶紧起来准备准备,一个月之后老天爷要降三篇天书给你,你可千万别跟别人说。然后老神仙就消失不见了。这是故事的第二个层次,出现了老神仙引起了悬念。老天爷要给咱们写信没听说过,悬念顿起。

紧接着第三个层次马上就来了。真宗皇帝就说:说你看这是十一月底的事,十二月开始我就开始吃素,一点儿荤腥都不敢沾呐,又是建道场又是做准备,可折腾了整整一个月,我就在那等。老神仙说了一个月没动静,那我做的这些准备工作什么道场什么的,我是撤还是不撤呀?你看这一波三折的情节,这是一个月到期了,老天爷这信来还是不来呢?急死人了。

故事的第四个层次马上就来了。说就在今天早上,就在刚刚有人报告我说,咱们那个皇城一个门,那个门上有个角,角上挂着个卷轴,上面好像有字。皇帝说我琢磨着,这可能就是老神仙说的天书。

大臣们这时候能说啥对吧?你说是天书那只好顺着说呗。那可不咋地,这都是因为皇帝你英明神武,老天爷看在眼里,必须写封信表扬你一下。那既然是天书,要不您一个人去看看天书上写什么了?我们这些外人站在旁边,我们怕是不方便看吧。

皇帝马上就表态:那也不一定,不一定是表扬我的。如果天书是批评咱们大宋朝的朝政呢?那咱们就一起改正吧。如果天书是批评我皇帝个人的,那我就自己提高修养嘛。老天爷写来的信,怎么能怕别人知道?你听听这一推一拉之间,在没有悬念的地方,这是生生又整出一个悬念。老天爷写信来,没准也是批评这谁说得好呢?

后面的发展当然马上就揭秘了。派人到皇城门的角上把天书拿下来,包皮上就有字,打开来展开一看,果然是一封信。意思就是你们老赵家受天命当了皇帝,传到了赵恒(这就是真宗皇帝)干得很棒。你们老赵家像这么传下去,至少还要传上700代。

一点批评的意思都没有,原来是一封毫无保留的表扬信。那个著名的历史书叫《续资治通鉴长编》写到这,有一处细节就值得琢磨。它特地写下了上城门的角上取下这个天书的两个宦官的名字,一个叫周怀政,一个叫皇甫继明。

按说两个宦官就是打杂的,来派人上去把那个取下来,为什么非要把他们的名字记下来?这就是中国传统史家的厉害之处,所谓史笔如刀。我啥也没说,但我什么都说了,你就琢磨那个事。

一个皇帝在深宫中整出这么一天书容易吗?得编词得写词得制作天书,你得是那么回事对吧?还得派人再挂在那门上,这么多事,它总不能让皇帝亲自干嘛?宫里头总得有人帮着皇帝做。谁呀?各位看官,你们记好这俩宦官的名字,更多的我就不方便说了。

你看别说我们这些现代人,即使是当时的人,谁还能看不出来这是咋回事呢?但是所有的围观者都是看破不说破,大家都配合着表演。

紧接着就是那一整套了,什么群臣祝贺、告天地、告太庙,大赦天下、赏赐群臣。还有景德这个年号不要了,这不还没出正月嘛,这一年改年号。老神仙说了,这天书叫大中祥符,好了咱们年号也改成大中祥符。

本来这个戏到这也就可以了对吧?高潮结局全都有了。但是大家万没想到,这只是一个开始。1008年这一年内,宋真宗陆续收到了三封天书。大家更没有想到的是,收天书也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大戏原来是封禅泰山。

话说还是这一年,就这一年十月份,宋真宗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从京城汴梁出发,总共花上46天的时间,一个多月把封禅泰山的大典给办了。当然大家更没想到的是,封禅泰山也只是个开始。后面十几年还有更多的天书,更多的祭祀,更多的大兴土木,就这么一直折腾到真宗皇帝去世。

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作为隔了1000多年的我们,这个事儿咱必须得有一个解释。为啥嘛?那最简单也最符合古代观念的解释就是,既然出了个昏君,那背后一定有个奸臣。昏君和奸臣都凑齐了,因果链就完整了。

那这个奸臣是谁呢?据说就是王钦若。王钦若这个人不得了,后面连续很多年我们的节目都会提到他。王钦若当时也是朝廷的高级官员,据说这个人身材很矮小,而且脖子上长了一个大瘤子,搁今天可能叫富贵包什么东西。反正你看形象丑陋,一看就是个奸臣的样子。

那他这个奸臣是怎么当的呢?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咱们总结一下大概就这么一句话,叫他先给真宗皇帝是无中生有地制造了一个痛,然后又处心积虑地塞给了皇帝一副药。先有痛再有药,但这玩意都是他亲手制造。

话说这是几年前了,就澶渊之盟签订之后,那是景德三年的二月份。有一天朝会结束,宰相寇准先告退下班回家了。这个宋真宗就看着寇准的背影,流露出一种非常欣赏的神色。

这时候身边王钦若没下班,王钦若就把憋在心里好久的一句话给说出来了。王钦若说:您这么敬畏寇准呐?您是真觉得他对江山社稷有功吗?真宗说当然,没有澶渊之盟哪有今天的局面。王钦若说:皇上我可没想到您竟然是这种看法。遭澶渊之盟这叫城下之盟,这是被逼无奈签约的。即使是在春秋时期那些小国打仗,如果签城下之盟,那也是丢脸丢到家的事。咱可是泱泱大宋,签了城下之盟,您怎么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呢?

据说当时王钦若这话一说,皇帝心里就有了一个巨大的阴影面积。签了城下之盟给国家丢脸了,那咋办呢怎么补救呢?王钦若马上就从兜里要掏出那个解药。皇帝说你说咋办?

这个王钦若真的是有战国那种纵横家的风范,特别会说话,欲扬先抑。他先是给了一答案,他说那就很好办呀,咱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咱们接着跟辽国干仗打架,把幽云十六州抢回来,这不就一雪前耻了吗?真宗说别别别咱不能这么聊天,那不行好不容易和平了,这个主意不好你要不再换一个。

你看这个前面盘马弯弓,做好所有的准备,王钦若就从兜里把自己准备好的那张底牌给掏出来了。说那还有一个办法,您可以封禅泰山。这是一场天大的功业,只要您封禅泰山,就能让天下人虎躯一震心服口服。

听到这儿,咱们作为当代人可能觉得有一点奇怪是吧?封禅泰山不就是跑到山顶上搞个祭祀活动嘛,想去想去您就去对吧?这事怎么就能让天下人震服呢?这个咱就不能站在当代人的角度,咱们得站在当时人的角度就能理解。

封禅泰山在中国古代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司马迁在《史记》里面专门有一篇叫《封禅书》,这一篇劈头第一句话就是说自古以来,凡是被天命认可的帝王,哪有不封禅的?所以你看,刚开始可能是觉得自己有天命的帝王去封禅泰山,但是时间一长,这个事情的逻辑就发生了一个很微妙的变化,就是你能封禅泰山,就证明你这个皇帝有天命。

你看这个因果链就倒过来了。你看封禅,这就变成了太平天子,或者说叫顶级皇帝的认证考试。你能成功封禅泰山,就证明你是太平天子,你是一个顶级皇帝。

你别觉得这个考试容易,可难了。你要是想封禅泰山,一般来说你得凑齐这么几个条件。第一,首先天下得一统。其次,国家不能在打仗,外无战事对吧?第三,内无天灾吧?第四,天下还得有各种各样的祥瑞。什么叫祥瑞?就天下出现各种信号,突然出现这么一种奇怪的动物,出现那么一种奇怪的植物,出现一种奇怪的天象。老天爷得给你发信号你才能来对吧?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经常有皇帝觉得自己火候差不多,我得封禅泰山,正在热火朝天地准备,但这个时候突然来了一场战争,或者突然来了一场天灾,得了封禅搞不成了只能停。这种事出过好多回。比如说那个著名的唐太宗,应该是咱们心目当中中国古代皇帝第一名的唐太宗,他就没能搞成。不是不想搞,唐太宗在贞观六年和贞观二十一年都想封禅都在做准备,但是突然天下发了个水灾,那只好停了有天灾嘛。

就在不久前,咱们这位宋真宗的爸爸,就是宋太宗赵光义也是,已经决定去封禅了,突然有一天,天打雷劈皇宫大殿失火。那没办法,老天爷给您发这信号,你还去吗?丢脸不能去了,所以封禅大典也只能停。这相当于什么?就像今天一公司你去面试,初试你都没通过,你就别麻烦老天爷在泰山顶上给你搞一次面试了对吧?

所以在咱们中国历史上,别看那么多王朝那么多皇帝,真正办了封禅大典的其实没几个人。宋朝之前的一巴掌就能数过来,你数: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就5个。算上1008年的这一次宋真宗赵恒,全中国历史上一共就这6位。

当然了,也正是因为宋真宗1008年搞的这一次,把封禅泰山的名声彻底搞坏,所以后来的皇帝也不玩这一套了。

现在咱们就能理解了王钦若说的,说封禅泰山只要搞成,就是一项天大的功业,就可以震慑天下。对,就是说你们不要怀疑皇帝,你觉得皇帝成绩不行,皇帝自己到老天爷那去参加认证考试了,老天爷都面试了,在泰山顶上面试的,老天爷都说他行,你凭啥说他不行,就这意思。震慑天下的这个威力就从这儿来的。

好,我刚才大致交代的,就是历史上关于宋真宗为什么要这么干的主流解释。简单说就是奸臣王钦若既给皇帝制造了一个问题,觉得澶渊之盟不体面,又给皇帝出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封禅泰山以及后来搞出来的很多相关的迷信活动。反正真宗皇帝是糊里糊涂的就上了这个奸臣王钦若的当。

这是主流解释。真是这样吗?史料都在,我们也做不了什么翻案文章。但是我觉得中国历史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就是同样的事实,也许我们可以从另外的角度,什么角度?叫人之常情的角度。我们给主流的解释提一些疑问,做一些新解释。

您可能也听出来我刚才的意思了,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开始的这场迷信大狂欢,到底是什么原因?过去的解释其实就是一副对联对吧?上联是王钦若奸臣出奸计,下联是宋真宗昏君用昏招。你看这个解释简单明了,也符合史料。但是很可惜,它不符合人之常情。

别的不说,咱们简单列举三点。第一点,就算王钦若是个奸臣,就算他憋着坏要陷害寇准,那请问作为奸臣,他会找个什么理由去进谗言,去搞陷害?那肯定是寇准当主角的事。

而在澶渊之盟这事上下下不着,因为澶渊之盟的主角是谁?是真宗皇帝本人。整个过程里面寇准当然很重要,但毕竟是个配角。皇帝亲自参与亲自决定,而且至今还引以为豪的一项决策,你现在站在旁边,什么城下之盟什么国家的屈辱。

你是要害寇准还是要害你自己呢?稍微有点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都不难理解我刚才这段话的意思。当奸臣哪有这么当的?

第二点,大家再思考一下,什么叫城下之盟?是敌方把我围得水泄不通,马上就要破城,这个时候对方提什么屈辱的条件,我只能答应,这叫城下之盟对吧?但是澶渊之战的情况明显不是这样。各位看官出门左转,可以去看我们《文明之旅》的1004年的那一期。宋朝当时是握有相当大的主动权的,打还是不打操之在我的。

而宋真宗是谁?是事件的当事人,完全当时在场完全了解情况,在性格上也不是没主见的人。这么个皇帝,就被你王钦若这么轻易的几句话几个词,一个完全站不住脚的说辞,就弄得方寸大乱,找你乱要解药。也不太符合人之常情。

第三点,也是我自己读史料感觉最重要最存疑的一点,就是真宗皇帝要搞天书降神,要搞东封西祀,你不觉得奇怪吗?身边那些大臣死人吗?大臣们不仅没有反对,反而是大力配合。你说这是为啥?

过去有一个史料是这么解释的,说真宗皇帝私下塞给了宰相王旦一壶珍珠,那个意思就是宰相我贿赂一下你,你不要反对了。这个材料它写在历史书上,咱也不能说是假的。但是我自己有点不相信。

就算有这君臣之间私相授受一壶珍珠的事,外人怎么可能知道?而且这么大的动静,全国大动员搞迷信活动,如果大家都反对,那皇帝去买通一个宰相就是王旦有什么用对吧?《皇帝的新衣》那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就算所有的大人都不敢说话,那最后一个小孩还是能喊出来:皇帝什么都没穿对不对?所以你买通一个宰相有啥用?

再者一说,宋代时候的士大夫对于皇帝哪有那么客气?我在前面《文明之旅》有一期公元1003年,讲到宰相李沆的时候,我还举过一个例子。同样是真宗皇帝想提拔后宫的刘氏当贵妃,给李沆写了个条子派人送去。李沆拿过条子,一边放在蜡烛上就给烧了,一边说:说你回去跟皇帝说,就说我李沆觉得这事不行。

一个贵妃的事,皇帝后宫的事,一个士大夫都能跟他这么较劲,这么较真。现在是全国大搞迷信活动,反而没有臣子出来反对。你觉得这事合情理吗?

那好,符合情理的解释是什么呢?我请大家平心静气去想象,你说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就是封禅泰山大搞迷信这事是众望所归,是人心所向,是所有人都真心觉得太平盛世来了,咱们国家总得有一个方式庆祝一下表示一下,于是所有人都真心支持皇帝搞这个天书封禅。有没有这种可能?

咱们就回到1008年的氛围当中,咱们去感受一下。首先你站在1008你会觉得和平是真的来了,和北方辽朝之间几十年的战争是真的结束了。代价是30万岁币对吧?但是不算大。

国家是真富了。前一年就是公元1007年,朝廷刚刚确立了全国运到京城的粮食额度,一年800万石,什么概念?远超汉唐时期的400万石,而且后世的明清也赶不上。

国家的财政状况非常好,甚至可以说是北宋时期整个北宋100多年最好的一个阶段。再来,这个阶段的大宋朝居然有了一点万国来朝的那个景象。什么于阗国、交州国、占城、甘州回鹘、大食国、三佛齐、龟兹国等都派来了使臣,有的是要跟大宋交往,有的是要进贡。

你是皇帝你啥感觉?有点汉唐盛世的意思。再来文化上,宋代有所谓四大书的说法,你看《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我前面讲的三部已经编成了,第四部就是规模最大的《册府元龟》,这时工程已经开始了。对了,1008年还颁布了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广韵》。所有这些书名字记不住没关系,你只要记得住,这个时候是文化盛世,大量的文化工程都在开干。

话说有一个场景,就是澶渊之盟签订之后没几个月,真宗皇帝有一次就来到了国家大学,当时叫国子监的图书馆,就问这个馆员:说咱们这图书馆一共收藏了多少书板?不是书是书板,就是已经雕刻成的随时可以印书的这个板子有多少块?

那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说咱们几十年前开国的时候不到4000块,而现在在您的治下有10万块。这个真宗皇帝就感慨:要不是四方无事不打仗,哪能有这样的成就?

咱们就不一样一样地摆证据了,其实我们只要稍微体察一下那一代人的心情,就不难理解。这可不是什么一般的治理成绩,说这两年日子好过了,不是这么简单。

这是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之后,时隔250年之后,咱们华夏大地第一次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景象。如果您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一名知识分子,你会为这个国家的成就自豪的,会为这个好不容易得来的太平盛世庆幸的。

这个时候你突然听说皇帝要封禅泰山,要去摘那个自古最伟大的帝王都要去摘的那个皇冠上的珍珠,要让老天爷最后再来敲章验证一下,这个太平盛世真的来了。你啥感觉?你当然乐观其成。

所以你甚至会有一点提心吊胆,这次封禅泰山可千万别出什么岔子,别闹什么天灾搞不成。所以结果1008这一年,你就等着看,从皇帝宣布要封禅泰山到最终把典礼搞完,居然真的就是外无战争内无灾害,什么水灾火灾冰雪地震一概没有。办那么大一场活动,什么事故都没出,和平地就这么办下来了。

这一刻你是不是会觉得老天爷真的敲章认证了,我们真的就是太平盛世。你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你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你会不会也会觉得老泪纵横,为这个太平盛世欢呼雀跃?

刚才我们说的都是一些情绪上的事,但是封禅泰山这个事没有这么简单。当时决策层心里是知道的,封禅泰山背后是有一些现实功能的,是有一些理性算计的,它不仅是一场情绪上的狂欢。我简单说两条。

第一条,真宗皇帝这时候多大?40岁了,但是还没有儿子。此前真宗生过5个孩子,但是很可惜都没能养大,都死了。在皇权时代,皇位没有继承人,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动摇国本,国本不稳。所以现在皇帝提出来,我要到泰山去跟老天爷沟通一下,老天爷没准一高兴让我生个儿子。你说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天下头等大事。这么重要的事情,谁能反对?对吧,只能乐观其成。这是一个现实功能。

还有大家想想,宋朝和辽朝仗是不打了,但是潜在的那个竞争,其实换了一个方式更激烈了。原来是拳击赛,谁能在战场上赢谁是老大。现在变成了选秀赛,对吗?两个王朝在舞台上各自表演,天下人在底下看,心里就掂量,辽宋哪家才是正统呢?对吧,哪家搞得热乎哪家是正统。你看人家辽朝大搞佛教,把什么道教孔子都供上了。我们大宋朝不也得搞点类似的事儿,应对一下能行吗?你看这也是一个现实的政治功能。

总之,封禅泰山这件事,从当事人的视角来看,很可能它不仅不是什么神神鬼鬼的迷信活动,反而是国家的旷世盛典,要大办特办,办了没错。我今天带来了一本书,是学者龙沛写的《重归一统》。这本书研究的就是宋代初年三位皇帝的历史。这本书的最后一段话我给你念念,你听听。

1005年的大规模军事对抗,促成了一份政治协议,结束了宋辽之间的冲突。继而宋朝日常事务中,就再也没有了武将们的位置。其后的30年里,都没有什么重大军事行动。不过政治方面的建国大剧,似乎需要最后一幕,那就是1008年的封禅大典。同战争一样,是真宗皇帝完成了宋朝建国的最后一幕政治表演。

你现在明白封禅大典的定位了。对呀,大宋朝已经建立40多年了,但是直到这场封禅泰山的典礼,当时的人才会觉得几代人的奋斗终于见到成效了,大宋朝的建国过程终于完成了。所以很可能这个历史真相就是这么回事,大家是有共识的,这是一个好事,而且我也愿意参与。

但是,接下来我要说但是。如果您接受了我刚才的这番解释,那另外一件事情就显得更加奇怪。天书封禅不是好事吗?大家都愿意参与,为什么搞到最后还是声名狼藉了呢?举个例子,比如说宰相王旦,刚开始的时候是积极参与的,推波助澜。但是到了后期,据说他非常后悔。王旦据说在临死的时候,甚至跟家人说,说我死了给我剃光头发,给我穿上黑色的僧衣入葬。估计他是把没有劝谏真宗,而且自己也同流合污,当作自己宰相生涯的人生污点。

再比如真宗皇帝去世之后,他的皇后,就是后来著名的章献明肃皇后,大宋朝后来十几年真正的当家人。她和宰相一商量,说这先帝这么喜欢天书,就把天书整个这一套全部陪葬了,就送到地下去了陪皇帝。这才算是用一种体面的方式,结束了这场十几年的荒唐闹剧。

从这两件事您就可以看得出来,天书封禅这事折腾了十几年,大家都很累的,大家都想尽快解脱,有点体面地解脱。那当时的人尚且如此,后来的人就更不客气了。后来的史家一旦提到宋真宗,大家都摇头。他当朝的前十年还行,后半截昏君一个,就这评价。

我自己想了想,我自己如果是宋真宗,我在天上有灵,这个时候面对后人对我的这种评价,我就会大声喊冤。我搞迷信活动就算不对,那是我一个人搞的吗?你们这些人当时都不反对,都跟我一道起哄。我一死把锅甩给我一个人,让我一个人躺在史书上批评,公平吗?厚道吗?你们良心不痛的吗?

是啊,你想这个事如果它初衷是好的,如果大家都参与了,怎么到最后它失控了呢?大家唯恐避之不及呢?那口责任的锅,最后送给宋真宗皇帝,带到墓里去背了呢?你看这又是一个需要解释的问题。

前面我们是花了不少时间,要解释天书封禅这事的合理性。而且你也看到了,当时身边所有的人,包括宰相,包括各种各样的士大夫,都愿意祝福,甚至愿意参与这事。只不过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渐渐感觉这事有点不大对,这事可能会被污名化,所以大家渐渐都撤了,只把真宗皇帝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历史现场,承受千秋万世的批评。

所以这个事,我们如果站在真宗的立场上,我们替他复一下盘,就整个这个过程,到底哪儿出问题了?我自己看完史料之后,我觉得就是第一个环节出问题了,因为你撒谎了。从1008年这个时代一直到今天,即使是三尺童子都知道的事,撒谎骗人不对,你越过了道德的边境。

所以问题又来了,皇帝他当然知道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真宗皇帝,他是一个自小读圣贤书长大的,一个儒家培养出来的皇帝。他怎么会不知道撒谎的道德后果?但他为什么要撒谎?你看问题就转化成这样,他为什么撒谎?

其实只要回到历史现场,设身处地替他想,这个现象也不难解释。首先真宗皇帝想要封禅泰山,那总不好意思说,我就是圣明天子,我觉得我够格了我要去,你好意思吗?对吧。总得是老天爷给你发个信号,各种眉目传情,说你行你圣明你来吧。那这些信号是什么呢?就是祥瑞。那最强烈的信号,最大的祥瑞是什么呢?这不就是天书吗?可是天书是骗人哪,在道德上站不住脚怎么办呢?

真宗皇帝是怎么越过这一步的?这个时候有四个字就要出场了,叫神道设教。这四个字本来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按照神秘的天道,作为管理者统治者,我来教化老百姓。但是后来走着走着变样了,变成另外一层意思,什么呀?就是老百姓有的时候就是愚昧,要想影响他们教化他们,有的时候不来点神神鬼鬼的事,只要目的是好的,手段有一点瑕疵没关系,不算骗人,不算不道德。这叫神道设教。

你也别觉得奇怪,觉得古人就是坏,不是的。你今天大人跟小孩之间搞教育活动不也经常这样吗?比如说我跟小孩说,这个礼物是圣诞老人从北极给你送来的。这不是骗人。但是你会觉得这是撒谎吗?这会有道德上的罪恶感吗?不会嘛,对吧。逗小孩玩,神道设教。对古时候的精英士大夫看待老百姓,跟我们现在人看小孩子差不多的,都是觉得只要最终结果是好的,有的时候不妨走一些方便法门。

神道设教这四个字,在那个历史阶段,对真宗皇帝是反复影响过的。在天书出现的前一年,王钦若,就是我前面说的那个奸臣,就对真宗皇帝说过,说天下哪儿来那么多祥瑞,祥瑞这事都是人干的。你看他知道对吧,都是人干的。只要我们当皇帝的表现出深信不疑,信这些祥瑞,大家也都信。那就像我们儒家古时候说的什么河出图洛出书,都是真的吗?不是,神道设教而已。

你看你只要相信神道设教,相信我的目的是好的,皇帝就能轻轻松松跨过撒谎的道德门槛。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是真宗皇帝这时候内心里还是有点道德包袱,毕竟要出门骗人了吗?心里压力还是挺大的。所以他需要找一个儒学的大宗师来印证一下。

话说有一天他就来到了国家收藏重要图书的地方,就是当时所谓的秘阁,找到了当世大儒杜镐。我们前面节目其实提到过这位杜镐,号称杜万卷,学问非常大的一个儒学大宗师。真宗皇帝就问他,说儒家讲的这个河出图洛出书,就是按照传统说法,黄河里面的龙马背负河图出现,洛水里面有神龟背负洛书出现,天下就是什么太平盛世。这套传说,这些超自然现象,到底是咋回事?杜先生你跟我说一说。

杜镐当时在看书,被这么猛然一问也有点惜,随口就这么答了一句,说这就是圣人神道设教。这个词第二次出现在真宗皇帝的耳边。真宗一听,得嘞,原来圣人也这么干,原来这么干,只要目的是好的不算骗人。所以他才下定决心,回宫和几个宦官鼓捣那个故事去了。

真宗皇帝是万万没有想到,神道设教虽然是达到目的的一种很便利的方式,但是它是一个瓶子里的魔鬼。你刚开始觉得好玩,真要是放出来你收不回去喽。要知道迷信这个事可不简单,就是装个神弄个鬼骗个人,不是的,它的社会后果非常复杂,很难控制住。我简单说几个你感受一下。

迷信的第一个社会后果,是它的传播范围太广了。你可别觉得传播范围广,就是因为大家都很愚昧,不是的。迷信最大的特点不是它是假的,而是什么?是它承诺的收益太大,但是成本太低了。这才是迷信的本质。你想嘛,吃一把香灰就能治病,给菩萨诚心诚意磕个头就能生儿子,认大树当个干爹就能消灾免难,这样的便宜事不做白不做。

叫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信其有的成本低,迷信才能大规模传播。我跟你说个传闻,这只是传闻我没有证据。据说那个大物理学家波尔,在家里的门上就挂了一块马掌,据说能辟邪。有朋友看见就惊呆了,你是大物理学家你也信这个?波尔说我当然不信了,不过我听说你不信它也灵。

那你说波尔到底是信还是不信呢?对,其实绝大多数人对迷信就这个态度。你让我花大成本我是不信的,但是如果门口挂一块马掌就能辟邪,我试试又不掉一块肉。这就是迷信能大规模传播的基本原理。

迷信还有第二个社会后果,就是它有很强的网络性。就你本人不信没用,你身在社会网络中,你仍然会受到这个迷信网络的影响。你还别不服这个气,我给你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城市,有一个楼盘传说闹鬼,所以这个楼盘的价格降得特别便宜,只有周边楼盘价格的一半。请问这样的房子你买吗?

这个问题我问过我自己,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我最后的答案呢?我也不买,这个便宜我不占。原因很简单,我自己不信,但是我身边的人会信。那我要买了这个房,我是不在乎里面有没有鬼,但同时也就意味着我的家人可能不愿意住,我的朋友可能不愿意来做客,我将来想把它卖掉我也卖不掉,出不了手。

我为啥要给自己未来找这些麻烦呢?你看面对闹鬼这个迷信我是不信的,但我信不信不重要,我的行为都一样,我不买这个房,我离它远点。你看这也是一个社会后果。

当然回到1008年天书封禅这个事,我还想强调,迷信一个更要命更重要,在1008年之后马上就会发酵的一个社会后果,就是坏人要搭迷信的便车,坏人都挤上来了。你想皇帝伪造了天书最大的祥瑞,那其他人伪造一点小祥瑞,帮皇帝烘托一下气氛不过分吧?皇帝你好意思当场打我嘴巴子吗?不好意思。

你看给你举例子,皇帝要去泰山,旁边什么曹州济州,肯定是地方官干的,找了2000多个当地有名望的老人家,千里迢迢,2000多个老人家在那个时代,这个旅行团够大的,千里赶到开封,要求皇帝封禅泰山的时候,顺便来自己的家乡看一看,不过分吧?这是不是烘托气氛?皇帝你好意思制止吗?

还有皇帝既然要办典礼,那有民间的人都觉得我们老百姓要出点钱,于是带头民间人带头募捐,有400多个人参加,还募捐了不少钱和物资,不过分吧?还有国家要搞祭祀总要有点气氛,有军队的军官,底层军官就克扣底下人的军饷,克扣完了也不是往兜里揣,是买了一些绫罗绸缎,来装点一下军营的氛围,给皇帝封禅泰山助助兴,不过分吧?

好,所有这些事报到真宗皇帝这儿,他都是左右为难。我要是制止扫了大家的兴,也不符合这个泰山封禅的大氛围。我要是不制止,所有这些事别的地方有样学样,那还不天下大乱?所以所有这些事,你就看这一段的史料,真宗皇帝处理起来,他只好是一面表扬,不错真好,一面说下不为例,干得挺好下回别干,都是这样的态度。

那你想,所有愿意起哄干这类事情的人,在道德品质上能好到哪去了呢?他往往都是利欲熏心对吧,想借着这个机会趁乱捞点好处的人。这叫搭便车。你看这就是谎言的一个机制,就谎言一出来,愿意撒谎的人全来了。

都是借着你这个谎言的根儿,往上生长更大的谎言。那请问最终的责任,不是你第一个撒谎的人背,谁来背呢?这就是谎言的搭便车。谎言搭便车还有更可怕的一面,我再举个例子,你感受一下更可怕的事。

刚才提到的那个奸臣王钦若,有一次向真宗皇帝汇报,说我做了一个梦,我梦到有个神仙让我造一座庙,还指点方位,具体位置让我在哪造。后来我督查工程的时候,发现当地真有这么一个小神仙,要不咱们就用结余的工程款给他造个庙吧,都夜里给我托梦了老不容易了。真宗皇帝说行你造吧。

说实话,这都隔了一千多年了,我看到这段材料的时候,我还是为真宗皇帝捏一把汗,是倒吸一口凉气。天哪,你胆太大了,这事你怎么能答应?你想老神仙给人托梦这件事,你怎么能承认别人也有这个能力呢?老神仙给你皇帝托梦,你自己说别人也不敢反驳,这事只能到此为止。王钦若也能神仙给他托梦,这回你要答应了,你就等于是承认了王钦若也能给神仙带话。

好,那我们想象一下,万一有一天王钦若说了,神仙昨晚又给我托梦了,说您应该让我当宰相。请问你皇帝怎么处理呢?如果王钦若提出更过分的要求,请问你怎么答应呢?所以你看我推导到这儿,你已经听明白了,这已经不是什么迷信不迷信的事了,这已经是在动摇政治权力的基础。

这可不是我在这杞人忧天,后来真就发生过类似的事。隔了一些年,话说有一个叫朱能的人,就假造了一份天书,说我要献给皇帝,老神仙给我带话。皇帝也就真就敢要,居然还派人去迎这份天书。

你皇帝自己心里还不清楚,你1008年那份天书是怎么来的吗?这没来由在外地突然冒出来的天书,它肯定还是伪造的。你心里知道但这话没法说。老天爷,谁规定的只能给你一人写信?谁规定的一定要投放在东京汴梁?四处乱扔给别人,不也很正常吗?对吧。按照天书这个逻辑顺下来,朱能为啥就不能捡着一份天书呢?你看这就出现了一个困境。

这种来路不明的天书你不认,不符合天书本身的道理。你认将来后患无穷。万一有人伪造一份天书,用老天爷的口气说,你这皇帝别干了,起开换我做。那还不天下大乱?那份天书你认不认?你看内在逻辑矛盾你就锁死了,你解决不了。

后来刚才我提的这个献天书的朱能,果然就叛乱了。朝廷也只好说,他那份天书是伪造的。朱能自杀,他的党羽被极刑处死。

现在你听出来了,迷信这个事最大的麻烦在哪?它会让整个社会陷入一种信息失真的状态,导致的那个恶果的链条是非常长的,它在不断延伸不断长大,没有人能控制得住。很多罪恶都可能藏在里面,等待最后的恶性发作。时间越长后果越加不可设想。

我今天带来一本书,是一本社会学的名著,叫《偏好伪装的社会后果》。它的作者是社会学家库兰。在这本书里,他就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叫偏好伪装理论,就是解释这个现象。因为某种压力,一个社会中很多人都开始说假话,那这个社会中的危机就会不断积累,直到有一天可能会突然崩溃。我们自小就熟悉的那个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装》说的就是这个过程。

好,那请问怎么办?所以说完了1008天书封禅这件事,我自己的感慨是,如果是掌握权力的人,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一开始就别撒谎,千万不要为了什么现实目的,走什么方便法门,搞什么神道设教。

不是有一句名言吗?说一个人如果极力宣扬他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那他就是做好了干任何坏事的准备。今天在1008这一年,我们一起面对真宗皇帝的这个有点荒诞的人生悲剧。

我好像就是看见了一个聪明的小孩,在社会共识的推动下,在众人鼓励的目光下,出于良善的目的撒了第一个谎。然后那个因果的链条就开始启动,就像从瓶子里放出魔鬼,再也没法收回去了。而这个小孩就成了自己谎言的奴隶,他不得不用更多的谎言,更多的遮掩去挽救先前的谎言。这一路走得好累。

渐渐的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开始对这个谎言避之唯恐不及。那最后是他一个人把一幕荒唐的戏剧演完,大幕落下,后世的人指着他说,看那个糊涂的皇帝,搞得天下乌烟瘴气。

我自己看完真宗皇帝的史料,内心除了有一种苍凉的惋惜之外,还想起了一句话,一句据说是季羡林老先生说的话。他说人活在这世间,真是得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说假话的那个瓶子口,是一丝一毫都不能打开。

好,1008就到这里。下一期《文明之旅》,咱们1009年再见。

又到了感谢的时间。首先我要感谢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他是吉林省白山市第九中学的赵玮老师。他开了一堂特殊的语文课,带着孩子们一起看了《文明之旅》公元1006年那一期,就是讲景德镇的那一期。看完节目之后,有同学就提问说,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从中国诞生呢?还有同学问,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于连接文明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等等。

这位老师说了,这是他第一次从孩子们的眼睛里看到发自内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不是来自于作业和考试。这个场景挺激励我的,希望咱们的《文明之旅》能够唤起更多人,尤其是像赵玮老师的学生们这样的孩子们的好奇心。

这周我要特别感谢的线下看片团,来自于雄安集团。他们正在建设雄安。他们每周都会组织《文明之旅》的学习会。大概的原因是因为《文明之旅》要讲1000年,而雄安呢,是一个千年之城。上周他们就组织看完了讲辽朝四时捺钵制度的那一期。我看了他们的观后感,文字写得都非常好。他们能把节目当中的内容联系到现实工作当中。所以我很荣幸,这期节目对他们解决自己的问题有点用处,那就太好了。

本期节目的最后还是致敬。我想借着节目里提到的这本龙沛的《重归一统》,来致敬一下200多年来的海外汉学传统。所谓海外汉学,就是一帮人他身为老外,但是研究的是咱们中国的学问。

那西方研究汉学的传统呢,其实从19世纪初就开始了。在我自己的阅读经验里面,像费正清这是老一辈的汉学家,然后就是中流砥柱的所谓汉学三杰,孔飞力、史景迁和魏斐德。当然这三个人这些年也都陆续故去了。

我今天带来了一首诗,是中国诗人北岛写的叫《青灯》。那这首诗呢,就是因为当年魏斐德教授退休,北岛写给他的一首赠诗。我想最后念给你听听。

故国残月,沉入深潭中,重如那些石头。你把词语垒进历史,让河道转弯。花开几度,催动朝代盛衰。乌鸦即鼓声,帝王们如蚕吐丝,为你织成长卷。美女如云,护送内心航程。青灯掀开梦的一角,你顺手挽住火焰,化作漫天大雪。把酒临风,你和中国一起老去。长廊贯穿春秋,大门口的陌生人正砸响门环。

你看,这些是对人类文明满怀温情的人,不管他是哪国人,向他们致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