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文明之旅》,欢迎你穿越到公元1056年,这是大宋的嘉祐元年,大辽的清宁二年。

如果你看过我们上一期节目,会注意到一个小细节,你上一年说的是大辽的重熙二十四年,怎么刚过了一年,你就跳到了清宁二年呢?清宁元年哪去了呢?其实上一期节目我介绍了,去年八月辽兴宗去世,他的儿子辽道宗即位,所以就改年号了嘛。所以上一年公元1055年在辽朝,它既是重熙二十四年,也是清宁元年。这个地方做个解释。
那既然说到年号了,咱也说说宋朝这边的年号。对,这一年宋仁宗也改了年号,从“至和”改成了“嘉祐”,“祐”就是保祐的祐,求天神保祐。宋仁宗一共用了9个年号,很多次改年号,倒霉催的都是因为天灾。你看第一次从“明道”改元“景祐”,这是因为当时连年的旱灾,求老天爷保佑。第二次从“庆历”改元“皇祐”,也是因为当时连年旱灾,求老天保佑。这一次大宋改元“嘉祐”,不是因为旱灾了,是因为水灾。从这一年的5月开始,那是连天的暴雨,在都城开封,那个水把城门都给冲垮了,好几万栋房子被毁。朝廷遇到这么大的灾情,总得有个表示,改年号就是表示之一。但是这不够,所以仁宗皇帝又下发了一道诏书,先做了自我批评,都怪我不好,但具体怪我哪儿不好呢?要不大家都说说看,看看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我改还不行吗?仁宗皇帝先表了个态。
这道诏书一发,人群当中就闪出一位,不是别人,正是咱们的老熟人欧阳修。他特别爱提意见,那他这次提的意见是什么呢?是只要您撤换掉一个人,老天爷就不下雨了,水灾就结束了。谁?他要撤换的这个人就是狄青,北宋的名将,现任主管国家军事的枢密使,前两年平定侬智高叛乱的大功臣。狄青,这好像有点挨不上,老天爷下雨跟撤换狄青有什么关系呢?欧阳修讲的肯定是一套我们今天听起来是歪理的说法。他是这么说的,说你看下雨,这雨就是水,水在阴阳里面属阴,而兵也属阴,带兵的武将也属阴。所以老天爷下雨这是干嘛?这是给您示警,老天爷从来不会搞错的,下雨就是让您撤换掉那个属阴的武将狄青。能这么聊天吗?对,在当时人的观念系统里面,这叫天人感应的逻辑,是可以这么聊天的。
当然了,也不止于此,人家欧阳修也说得出严肃的理由。大概的意思就是,您让一个武将掌管国家的最高军情机密,而且这个武将还深得军心,这不是啥好事。你看欧阳修这个论调,这符合宋朝一贯的那种崇文抑武的老腔调。欧阳修还算厚道,他把另外一个角度的话其实也说了,说您呐现在罢了狄青的官,这既是为国家好,也是保全他,为了他好等等。但是这次除了欧阳修,看起来大家是约好了,还有几个大臣是一齐出手,都要求朝廷罢免狄青。而其他几个人说实话,这下手就有点没轻没重。比如说那个著名的范镇,他就对宋仁宗说,说再不行动就来不及了,赶紧撤换狄青吧,因为一场兵变马上就要发生。老臣我与其让兵变的乱兵给砍死,还不如死在速臣的任上。您要是再不听我的建议,干脆把我杀了算了。情绪这么激动,这个范镇是不是有点夸张?这还算好的,还有更狠的,说你看那个狄青家的狗,头上都长出特角。那个时候什么动物头上长特角?那是龙。还有人说看到狄青家里有红光,谁家里有红光?生皇上家里才有红光。还有前面不是说这一年开封城发大水,狄青家被冲了,所以把全家搬到了一座庙里。有人说亲眼看到狄青穿着那个黄色的衣服,你懂黄色衣服什么意思?坐在寺庙的大殿上指挥士兵。你们这些人不如直接说人家狄青要造反当皇帝得了。这种言论我们今天听起来,这不就是赤裸裸的没底线的造谣陷害吗?
好了,群情汹涌,从欧阳修到这种胡说八道全有。到了这一年的八月份,宋仁宗是实在扛不住了,说得了,罢了狄青的官儿,枢密使不要当了,安排到了陈州,就是今天河南的周口去当知州。狄青去了之后,大概也就是半年功夫,就在陈州忧惧而死,天天日子没法过,精神太紧张活不了了。
听到这儿,我估计你已经是怒发冲冠。对,这不就是南宋岳飞的故事在北宋的预演和翻版吗?跟岳飞一样,狄青你看也是战功赫赫,也都深受士兵的爱戴和皇帝的器重,也都曾被提拔为枢密院的长官,岳飞当过枢密院的副使,又都最后遭受了朝廷的迫害。这两个故事几乎原型一模一样。但是有一个地方不一样,就是狄青的故事里面没有秦桧,岳飞故事里有,有好人有坏人,这个故事就很完整。秦桧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反派人物,永世不能翻身。可是在狄青这个故事,谁站在狄青的对立面呢?刚才我提到的欧阳修、范镇,还有其他几位,比如文彦博等等,这都是一代名臣,名声好着呢。这就让我们有点为难了对吧?一个没有反派,只有主要英雄人物,而且被迫害的故事,这故事咋讲呢?而且你再深想,就是迫害英雄,毁我长城这种事,它到哪朝哪代,这都是一种恶行,是一种坏事吧?为什么这些以君子自居的士大夫们,他就忍心为之,他就敢干?这狄青罢官,就发生在这一年的这件事,它是文官士大夫们抱团围攻挤兑一个功臣武将,还是宋朝那种根深蒂固的崇文抑武的政治传统突然恶性发作呢?
好,这一期的《文明之旅》节目,我们就来看看英雄狄青的故事,它为什么注定是一场悲剧。
好,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宋朝的这些名臣要和狄青过不去呢?非要把他从枢密使的位置上给拉下来呢?最简单的解释是这样,就是宋朝士大夫根深蒂固地不相信武将,因为五代十国时期留下的教训太深刻了,太沉痛了。这武将一旦得了高位,就有可能会造反的,那会带来恐怖乱世的,大家不愿意看到。是这么个理儿,但是具体到狄青这个人担任的枢密使的这个官儿,事情又没有这么简单。你看“枢密”这个词儿,你把它拆开,“枢”是中枢的枢,“密”是机密的密,枢密就是中枢的机密。在宋朝凡是和军事相关的事物,上到战略规划、兵马调发这样的军政大计,下到什么武官选任、兵籍管理、武器修造这样的琐碎事务,都归枢密院管。
那问题是宰相和枢密院什么关系?请注意,宰相只是听着官大,不是,他们是平行关系。在宋朝,宰相只是掌管民政,而枢密使负责的枢密院是掌管军政。这两个机构合称“二府”,外加一个掌管财政的三司使。你听,民政、军政、财政分开的。对,在宋朝,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这么听下来,大家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说你看跟唐朝相比,宋朝的皇帝非常鸡贼,宋朝宰相的权力远不如唐朝的宰相,这是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了。而宰相的权力一小,你皇帝权力就一家独大了,所以这是赵家天子的一个谋划,打压相权,强化皇权。你要站远了看呢,这么说也有道理,但这是事后的视角。如果我们跟着历史进程,一年一年亦步亦趋地跟着看,会发现事情的本来逻辑其实正好是反过来的。
为什么这么说?这就要回到唐朝的安史之乱。我在这个节目里多次讲过,公元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是整部中国历史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历史上哪个年代你都可以不记,755年安史之乱,我特别期待你记住,因为它太重要。我们看宋代的很多事,都要回到安史之乱这个节点。好,唐朝的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唐朝皇帝就发现坏了,局面太难了。我能掌握的地也少了,钱也少了,兵也少了。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作为一个皇帝,我发现我谁也信不着了。这是更加深重的政权危机。对,我们老李家,我们皇室过去就是因为太相信安禄山这样的边关大将,我们才落到今天这步田地。所以我都不信你们。好,那你作为一个皇帝,你既不信外朝的宰相,也不信边关的大将,那你信谁呢?你用谁呢?皇帝四处一摸一看,好像能信的人就是我身边的这些人,谁?宦官。对,这就是唐朝后期宦官之祸的缘起。说这一段就是要先搞明白这个先后逻辑关系,不是宦官先欺负的皇帝,是你唐朝皇帝先信任的人家宦官,你主动启用的。
对,枢密使这个职位就是从唐朝时候设立的。他设立这个职位,就是任用宦官干预朝政的关键一步。所以枢密使刚开始不是什么管军事,不,它就是一个宦官的职位。只不过刚开始的时候,你看不出这个枢密使有什么权力对吧?它就是个传达室,三间房间里面存放一点文件,然后一个宦官当枢密使,然后宫里宫外跑个腿儿,给皇帝递个信儿,就这么个角色。这枢密使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负责重要信息的上传下达,就这么个角色。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社会经验,到今天还是这样,就是永远不要小看那些在权力身边负责传递信息的人。这样的人时间一长,他本身就有权力。对,当年唐朝枢密使的演化也是这样。你想本来就是个传达室大爷,上传下达,但是渐渐的跑腿的人,他可就能变成拿主意的人。我想象一个情境你就明白了。比如到了晚唐的时候,皇宫的传达室就是枢密院的掌管宦官。现在从宫里面拿出一张二指宽的条子,这上面写着一行字,指挥外朝的宰相做这做那。请问你宰相跟不跟着办?这是枢密使从宫里拿出来的条子,你怎么知道这是不是皇帝的意思?还是干脆就是这个拿条子出来的“传达室大爷”的意思?你宰相只要分不清,你照着做了,你看枢密使的实际权力就渐渐地要凌驾在宰相之上了。这个权力是渐渐演化出来的。
好了,到了五代情况又不一样了,乱世来了。后梁太祖朱温,把宦官这个群体一锅端,全部杀掉。那你说枢密使这个机构是不是就该没了呢?不会的,因为一个机构的存在,它不是依靠具体哪一伙人,它是附着在一个时代的那个权力结构上面的。什么结构?就是这个时候的皇帝,他越加不相信外朝的大臣,他越要想用自己信任的人,叫以内制外。只要这个需求在,那枢密院这个机构就有必要存在。那你说这时候不是没有宦官了吗?没有宦官有的是人。比如皇帝在继位之前的发小、战友、亲随、故吏、藩邸旧臣等等,只要是和皇帝个人之间有信任关系的人就行。皇帝的狗腿子,信得着的人就行。所以五代乱世,枢密院这个机构实际上是变得更加重要了。为什么?你想因为天天打仗嘛,梁、唐、晋、汉、周,说是朝廷,其实本质上就是一伙暂时最得势的军阀,就暂时他打赢了,所以他就是皇帝对吧?那天天在打仗,打仗胜利第一,效率第一,上下之间的信任尤其重要。所以枢密院的权力就越来越大。对,皇帝指使自己的小弟去出去把什么什么事给我办了,这效率多高?不用走什么程序,什么朝廷的体制,用人的公平,社会的观感,长期的稳定,在战争时代一切都顾不上。先保证能高效地把眼前这场仗给我打赢了。所以这也顺便就解释了,为什么到了宋代的时候,这个枢密院变成了专门主管军事的机构。就是因为在五代时候形成了这个底色,它底色是什么?就是一个享有皇帝充分信任的战时体制,它就是为一架战争机器准备的。
好,在五代的时候,枢密院的权力最大,它跟皇帝有信任,那宰相呢?对,五代的时候朝廷也设宰相,但那个时候宰相说实话,只是朝廷的门面而已。平时干点文字工作,起草个诏书、主持个典礼什么的。比如五代那个很著名的宰相,当了好多家的宰相,那个冯道他就说过,他说我三次当宰相,第一次当宰相,我权力还大点,我有资格任命六部郎中级别的官员。等我第二次当宰相的时候,权力就小了点了,我只能任命什么拾遗补阙这样的台谏官,说白了实职跟你都没有关系。等第三次做宰相权力就更小了,我就只能任命一些州县官了。所以你看五代时期乱世,它选拔宰相的标准其实变了,就只要你看着还合适就行。比如你只要是唐朝时候的名门望族的后代,我管你有没有能力,反正也不需要你做什么,来到我这儿来干个宰相。个别皇帝,就五代时候的,他选宰相的方式都很可笑,干脆抽签吧,谁抽中谁当宰相。这个时候的宰相不重要嘛。
好,我刚才把五代时候枢密使和宰相的地位给你对比了一下。好,请问如果你是宋朝的皇帝,你在营造一个太平盛世,你好不容易结束了五代乱世,现在你想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的国家,你搞制度建设的方向是什么?对,其中一个方向就是恰恰不是削弱宰相的职权对吧?是要逐步恢复宰相的职权。那你可能会说了,什么宰相、枢密使,这不就是个名儿吗?继续沿用枢密使不行吗?不行。枢密使的本质,咱们刚才介绍,说好听一点是皇帝信任的人,说不好听的就是皇帝的私人。你让这样的职位成为国家正式制度的最高职位,会严重削弱政权的合法性的。就像今天一个公司总经理,只肯用自己的小学同学,放着什么销冠不肯用,你这当的什么总经理对吧?在古代中国就算你皇权最大,一个正常的朝廷,它还是要对全社会表现出公共性的。就是一个政权的最高职位的担任者,那你得符合条件对吧?要么符合天下公认的某个认知标准,比如说你血统纯正、有威望什么的,要么你就足够开放,一个普通人可以通过他的努力向这个职位奋斗。这样你才称得上天下为公。如果皇帝天天就在那儿念叨,说不行,我信不着这些人,那样上来的人我都信不过,就是我看谁顺眼我就要用谁,那你叫什么皇帝?你这样的皇帝就不是天下共主,你不过就是个戴着个皇冠的山大王而已。所以到了宋朝,宋朝的天子可不愿意当这样的山大王,所以这个问题才有机会解决。说白了,就是把枢密使的权力要还给宰相,让朝廷有更多的合法性和开放性。
这么一说非常容易,方向也是明确的,但是真要是操作起来还是非常难。为啥?因为搞一次机构改革,不像我们玩搭积木,就这么改一下就行了对吧?因为信任困境还是摆在那儿,皇帝还是要干事。比如他要打仗,本能上皇帝还是想用自己信得过的人。所以即使在宋朝皇帝这儿,重建宰相权威仍然是一个小心翼翼的渐进过程。你看这几代宋朝皇帝,他是慢慢来的。比如说宋太祖赵匡胤的办法,就是干脆我用我最信任的人去当宰相,这不就树立了宰相的权威吗?你看宋朝是公元960年建立的,宋太祖最信任的幕僚就是赵普。刚开始也是放在枢密院的位置上的,这符合枢密院的传统,最放心的小弟放在枢密院。但是到了公元964年,就是宋太祖成功开国之后的五年,太祖就把五代后周留下来的几个宰相给礼送出门对吧?任用赵普来当宰相。你看从晚唐时期算起,到这儿100多年了,终于有了一个有实权的宰相了,这就是赵普。但是请注意,赵普虽然是文臣,但是严格说他不算文人,他出身不对,他不是进士出身,他是一个基层的官吏出身。所以赵普当宰相,宰相确实是有权了,但是他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并不是那种叫众望所归的人。但是毕竟算是有了进步,这是迈出的第一步。
好了,到了宋太宗的时候,开始进行这场机构改革的第二步,就是大宋朝培养真正的士大夫的宰相。比如我们节目介绍过的吕蒙正、张齐贤这样的人,他们既是宋朝自己录取的进士,又被宋太宗亲手提拔到了宰相的位置上。那你说宋太宗作为皇帝,他也有自己信任的人,有自己的发小、亲朋故旧,这些人怎么办?继续放在枢密院,枢密院那个机构没有拆。比如说什么王显、柴禹锡这些人,就这么处理。就拿这个王显来说,他在枢密使的职位上总共是干了8年,非常受重用。那你说这个王显很能干吗?并不是,因为王显几乎没读过书。有一次宋太宗还安慰他,说你自己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你家祖上还是读过书的,你血缘还是不错的。你今天混到这么高的位置,我要让你博览群书确实为难你。这样你就读三篇文章,就读三篇,不多的,就《军戒》三篇。你读了这三篇,你干枢密使就不至于一无所知。所以你看,一辈子只会读三篇文章的人,要求就是不要一无所知,就这么个人就可以执掌枢密院。为啥?因为这个机构到宋太宗前期的时候,它最需要的仍然不是能力,是跟皇帝的私人信任。所以你看到宋太宗的时候,就形成了这么个局面,宰相用士大夫、用文人,枢密使用皇帝自己的人,这是两个机构两条腿走路,这是第二步。
那宋太宗的后期,其实还走了第三步,就是开始启用进士出身的士大夫来主管枢密院。有人统计过,你综合看宋太宗执政的所有时期,他用过的枢密使,正的副的全算上35个人,那其中文臣士大夫出身的,其实占一多半,21个人。比如著名的有石熙载,还有我们大家都熟悉的那位寇准。所以渐渐的,就是文臣士大夫、进士出身的人掌控枢密院就成了一个惯例,这是宋太宗时期完成的。其实后面还有第四步,什么?就是让宰相也能插手枢密院。我前面讲了,名义上军事上的事都归枢密院管对吧?但实际上,后来运行已经不是这么回事了。你比如到了宋真宗的时候,比如澶渊之战的时候,皇帝完全是和宰相,什么毕士安、寇准,商量军事方面的事。那你说当时的枢密使呢?对,有那个人叫王继英,但是你看整个历史记载里面,在澶渊之战前前后后的所有决策里面,这个枢密使王继英基本没有什么存在感。接下来这几十年,如果真的有战争方面的事情,宰相肯定是要参与意见的。什么招兵裁兵之类的事,皇帝也是直接和宰相讨论的。所以枢密院它逐渐的边缘化,是贯穿了整个宋朝的一个趋势。我们刚才说的还都是北宋,到了南宋的时候,算了,别费那个劲了,干脆宰相兼任枢密使就得了。所以到了南宋的时候,才完成了就是把权力还给宰相的最后一步。
好,我刚才帮你说了是整个枢密使这个职位演化的过程。我这么一说你就明白了,为什么欧阳修、范镇这些人提到狄青当枢密使就痛心疾首。对,你违背历史演化的大趋势,逆历史潮流而动嘛。你看本来到了宋仁宗这个时候,就算确实有武人出身的人担任枢密使,就算他级别不低,但是怎么样?这样的人级别高,但是他在朝政当中是一点存在感都不能有的。我给你举个例子,有一次这些文官宰相们在一起,就皇位继承人这样的大事,重要的事,就根本不让枢密使知道。那枢密使就难受,在旁边排斥我对吧?当时的枢密使叫王德用,他也是一个武将出身的人。这个王德用就抱怨了一句,说我就是个泥菩萨,你们也不能当我不存在吧?结果这话让欧阳修听见了,马上就回了他一句,说一个武官老头懂什么,跟你商量什么?你看当时的武人枢密使就是这个地位。
好了,现在突然宋仁宗亲手提拔了一个武将狄青当枢密使。天呐,这样的人又有军功又有人望,还有皇帝的信任,那你想满朝的士大夫会怎么想?请注意,这不是什么文人歧视武人的问题,这是此前将近100年的改造枢密院的努力要不要前功尽弃的问题,也是大宋朝逐步回归正常政权的进程是不是要走回头路的问题。那你想大家能不玩命反对吗?对,100年了,一个野兽好不容易被关进了笼子里,哪里有再放出来的道理呢?
是狄青没犯什么错,但是他必须离开枢密使的位置,这是当时宋朝士大夫们的共识。这就像今天一包火柴,你也没有什么错,但是你必须离开加油站,是同样的道理。这个逻辑很残酷,尤其是我们这一代被考试训练出来的人,常年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人,我们会觉得不舒服,因为我们身上有一个幻觉,就是我没犯什么错,所以我不该承受什么厄运。我这张卷子这次考试考得还行,所以我必须被奖赏。你不是经常听见有人这么质问命运吗?说凭什么这么对待我?我如何如何,我有错吗?现实社会和历史车轮是不太关心每个人的对错的,它只是看谁在挡路,它会在挡路的人身上轰隆隆地无情碾过的。这才是现实社会的逻辑。
当然了,听到这儿,我不知道你会不会有一个感觉,就是说下大天来,英雄狄青落到这样不堪的下场,我内心的那个朴素的道德直觉还是让我觉得不舒服,不得劲。好,那我们就抓住这个不舒服的感觉,我们继续追问,就为什么我们的内心还是觉得不得劲呢?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多少还是会觉得欧阳修、范镇、文彦博这些士大夫小题大做了。我们大宋朝建国这都100年了,搞了那么多崇文抑武的制度建设,不就是一个狄青吗?现在手下又没有兵,不就是让他当个枢密使吗?这不是一只被拔了牙的老虎吗?放在那个位置上只是做给天下人看,国家不亏待功臣。就这么个人还真能造反?如果你这么想的话,那可能我们还是低估了英雄在历史中的作用。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思维还是太过理性,我们会有一个非常执着的偏向,就是我们总觉得做成一件事是因为方法对。但其实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很多事之所以能做成,它绝不是因为方法对了,而是因为人对了。这种人就叫英雄。
我给你讲个历史典故,话说汉朝的时候,汉武帝想在四川干点事,这事一听起来不怎么靠谱,四川当地的父老乡亲觉得不行,异想天开,所以当地人不怎么配合。这个态度就惹恼了一位四川人,谁?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虽然自己不怎么能干事,但是他会写文章,他就写了一篇文章,跟当地的父老乡亲辩论,里面有一句千古名言,他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就说白了,跟当地四川人说,说你们不要不信邪,就是有当今圣上汉武帝这样的非常之人,他不是一般人,然后就能做成非常之事,就能成就非常之功。不要用你们这些普通人的常理来推测英雄带来的可能性。
确实,这几年在创业的圈子里面,大家也都知道这个道理,就是在很多看起来此路不通的地方,就是有人他就是能把事做成。我记得有人给我介绍一位创业者,就说这个人是这样的,就好比面前有一根独木桥,别人看见独木桥就很紧张,在买装备做训练准备过独木桥,结果这位来了,这位是说一个女性,说她踩着高跟鞋看都不看,仰着脖就从这个独木桥上就这么过去了。等她过去之后你问她,这个过桥好惊险,你有什么经验吗?她说哪有什么桥,我刚才没看见。对,这种人经常能把事儿做成,这就是商业上的非常之人,他能干成非常之事。虽然我们不能提倡英雄史观,但这这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侧面,就是特定的个人在特定的机缘下,会拿出他特定的天赋,会决定性地推动历史进程的。这样的事常有。
你就想,在中国的北方长城外,那草原上的风吹过来吹过去,吹了好几千年,草原上的人的生活方式变化也不大,社会结构也不复杂,就是那个风吹草低见牛羊,几千年的人就那么过。但是每过几百年,这片草原上就会诞生一个像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那样的英雄。他们会把散落在广袤草原上的部落整合起来,形成一股可怕的力量,像鞭子一样抽打欧亚大陆边缘上的其他文明。所以草原上一旦出现英雄,他就像是一把野火,燎原就起来了,你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但只要他来了就是燎原之势,英雄挡不住的。
我刚才说的是草原,其实这也是战场的隐喻。有人就问过一个问题,说军校培养的是什么人?答案是,军校只能培养军队里面的连排长,就是军队的基层军官。那军校难道不培养将军和元帅吗?不培养。将军和元帅只能靠战场,一场仗打完了,最后赢的人,就是战场筛选出来的将军和元帅。对,什么叫战场?那就是只讲究效率和结果的地方。商场和战场都一样,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拦得住英雄在这样的地方崛起。所以说到这儿,我们再回头看欧阳修、文彦博这些士大夫们,他在这一年拼命去把狄青拉下来,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不是在欺负英雄,他们只是不肯低估英雄。英雄是拦不住的,只要时机合适。
好,这是第一个答案。我们还是回到那个问题,为什么关于狄青的故事,我们本能地听起来就是觉得不爽呢?我们继续追问自己的内心,其实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内心的深处本能地就是喜欢英雄,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就是喜欢听英雄的故事,所以喜欢狄青嘛。但是请注意,我们这些人在听英雄故事的时候,我们带入的是谁?可都是英雄本人呐。我们带入的可不是乱世中的那些普通老百姓。六神磊磊写过一篇文章,他就说千古文人侠客梦,每个人都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梦想。但是如果我们真的生活在武侠世界里会怎样呢?我们大多数人,绝大多数人,大概率都不是什么郭靖、萧峰、令狐冲,我们极有可能就是那些大侠们的剑下亡魂。那个英雄的世界,那个武侠的梦幻世界,真的适合我们这些凡人吗?
所以我们不仅要像欧阳修他们那一代人那样,要警惕英雄出处,警惕英雄会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要警惕我们自己的内心,内心深处那一丝对英雄的热爱。这种思绪会惹麻烦的。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曾经这么评价过希特勒,他说希特勒这个人打内心里他就缺乏喜悦,他这人就是不高兴。好,你看他的原话说,希特勒从他缺乏喜悦的内心当中,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点,就只有这种人他能有一种洞察,就是人类不是只想要舒适、安全、缩短工作时间、卫生、生育控制这些常规需求,人类不只是要吃饱穿暖这些生理需求,他们还想要什么?他们还想要进行斗争与自我牺牲,更不用说战鼓、旌旗与效忠游行。我们内心当中还喜欢英雄事迹。对,可怕的是,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对英雄的热爱这本身没有错,但是一旦被希特勒这样的人看破利用,那后果不堪设想。
好,最后我们还是回到狄青。关于狄青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或者说场面吧。话说狄青曾经是名相韩琦的手下,韩琦是文官士大夫。有一次狄青手下的一个军官犯了事,韩琦就要杀他。狄青就跑去求情,说这个军官不错,有军功是个好男儿。韩琦说什么?说这种人算什么好男儿?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也就是中科举的人,那才是好男儿。说完当着狄青的面,就杀了这个军官。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当时自己还是个少年就气炸了,这韩琦什么人呢?有这么不讲理的吗?你一个舞文弄墨的秀才,怎么跟征战沙场的人比?谁是好男儿呢?当然是这样的人是好男儿。当然当时年轻,后来年岁渐长我就知道,这不过就是两种不同的“好汉观”,都是好男儿,都有道理。
第一种好男儿或者说好汉观,是梁山好汉。还记得我少年时候读《水浒传》,看见李逵大喊,说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哥哥做皇帝,觉得这个李逵太可爱了,真性情,赞。他杀得痛快,我作为看书的看客我也看得痛快。但是心底里还是知道的,最好李逵黑旋风,你活在宋朝,我活在今天,你杀人可千万不要溅我一身血。这是一种好汉观。另外一种好汉呢,就是刚才韩琦说的,科举选拔出来的状元,或者翻译成我们今天的话,就是按照既定社会规则,通过你的自我奋斗,而决出的那个社会中的胜利者,这也是一种好汉。当这种人被看成是好男儿的时候,这个戏剧性、观赏性比李逵和梁山好汉那当然差了很远。但是我们心里都有数,这才是我们愿意活在其中的时代。
好,这就是我们在公元1056年为你讲的悲情英雄狄青的故事。通过他,我们能看到英雄故事的另外一面。好,明年1057年咱们再见。
下面是本期感谢。本期我们迎来了一个新加入的线下看片团,他们是苏州市西渚实验小学五年级六班。他们在2025年4月23日读书日当天,他们全班同学一起观看了我们《文明之旅》公元1000年的节目。很多孩子应该是第一次知道我,也第一次知道《文明》。这得感谢一个叫王智的家长,是她把节目推荐给了全班同学,让我们的《文明》节目不光能影响自家的孩子,也能影响身边的小伙伴。王智写信来说,自己是迟到了一年的看片团。我们的看片团其实什么时候加入都不晚。也谢谢学校的老师愿意把教室空间借给我们《文明》的看片团。
特别感谢网易《逆水寒》为我们提供的宋朝美学独家计算机图形技术支持。听说《逆水寒》又更新了,这次他们为玩家解锁了全新区域,一个神秘的“逐浪湾”。《逆水寒》的朋友说,好看只是这个场景必备的基础操作。重点来了,在这个海湾里,他们精心设计了一艘堪称大宋航海标杆性符号的巨舰,叫沧澜舰。你一听这个名字你就知道它的规模不小,可不是所有的船都能叫“舰”的。这可是个精心雕琢的宏伟巨物。你看看这个船头的麒麟首,你再看看登舰后里面的设计细节,更是精密严谨。如果你也对这个场景充满好奇,想一探究竟,欢迎你来《逆水寒》里面看一看。
还要感谢我们节目的另外一位赞助商,是被精心打造的人工智能产品Get笔记。我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就是公司开会的时候,白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内容,讨论的时候这么书写很方便,可是会后整理笔记就费劲了。那个誊抄不仅费时间,还容易遗漏关键信息。这个时候就用得上咱们的Get笔记了。你就直接冲那个白板,你拍一张照片,上传到Get笔记,它就能立刻帮你把照片里的信息提炼出来,而且还生成一份条理清晰的笔记。以前耗时耗力的整理工作,现在用Get笔记就能迅速搞定,效率立即翻番。这就是AI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给我们这代人的福证,不用多可惜呀。
Get笔记的“超能力”不仅体现在工作中,比如你去逛展览,看到精彩的文字介绍,只要用Get笔记拍一下,它立马就能把大段的文字转化成一份完整的文档,你随时随地想看就看。这就是AI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如果你还没开始使用Get笔记,那太可惜了,可要快点搭上这班AI工具的快车了。
本期节目我们说的是英雄狄青。我先给你读一段元杂剧里面描写狄青的曲子,你看写得有英雄气。这红抹额似火霞飘,金面具威风起。大杆刀轻轮在手,平定了乾坤四百州。施展你那武艺滑熟统戈矛。有一日建节封侯,怎时节方显男儿得志秋。则我这气冲着牛斗,胸怀锦绣,我则待播清风万古把杯留。
本期节目的最后,我想致敬自然界里的一种特殊的树,它叫巨杉。能有多巨?它能长得一百多米高,差不多三十层楼。要知道长这么高没必要了嘛,如果你只是争个阳光雨露,那它为什么长这么高呢?有这么一个解释,说它故意在高空当中吸引雷电来劈自个儿,这样就能引发大火到地面,然后清除掉周围的树木和小草。这为啥?为自己的种子发育提供养料和空间。你说这也行?它自己不怕雷劈火烧吗?不怕,因为在漫长的生物进化中,它的树皮进化得很厚,而且里面富含防火的化学物质。所以你看,这个巨杉看起来高挺拔,但是它的背后,其实隐匿着一段非常残忍,非常可怕的算计。
我们今天这期节目讲的是英雄,你说英雄何尝不是这种巨杉?他虽然也经受苦难,他也艰苦卓绝,甚至引人崇拜。我们今天小心翼翼地触碰这个话题,我们不是想否定英雄,我们只是想不断地提醒自己,我们平时人的本能,我们要膜拜英雄,膜拜巨杉的时候,我们可能也要留出一丝念头,一丝就行,用这一丝的思绪去想一想,万一我不是那个巨杉,我是巨杉脚下的灌木或者是小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