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文明之旅》,欢迎你穿越到公元1022年,大宋乾兴元年,大辽太平二年。

今年大宋朝又改年号了。公历2月4号,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朝廷宣布将今年改为乾兴元年。乾兴的意思很好理解,乾坤的“乾”当然指的就是皇帝,“兴”是振作的意思,那乾兴就是希望天子能够再振乾纲。在当时的情境下,说白了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愿望,希望重病中的皇帝能够恢复健康。
那真宗皇帝的病确实已经到了最后关头,他自己心里应该是很清楚的。你看2月16号,真宗第一次让12岁的皇太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代替自己去祭拜他的父亲宋太宗。那一方面是他的身体实在已经不允许他出宫做这么大规模的祭祀了,那另外一方面呢,可能也是想让太宗皇帝的在天之灵看看自己的这个好孙儿,是不是一个可以继承大统的样子。
到了3月5号,真宗下了一道命令,要求大臣们在奏章之中把他自己已经用了三年的那一套尊号系统给去掉。这个尊号我给你念过,一共是22个字,就是体元御极感天尊道,应真宝运文德武功,上圣钦明仁孝皇帝。但这次皇帝决定这个称号不能用了,跟大臣们是推让了半天,最后决定皇帝只接受一个简单的称号,只有八个字,叫应天尊道钦明仁孝。
你听出来了,这是把原来尊号当中那些过甚其辞的,那些有道教色彩的字眼全部都去掉,回到简简单单的儒家圣君的价值观上来对吧。应天尊道钦明仁孝。这可能是为了向上天表达谦虚的意思吧。对人嘛,到了最后的关口,没有那么多妄念了,要追求自己真正能够够得着的那个历史定位了。
3月9号,真宗又给朝中的几个重臣,宰相枢密使什么的加封了爵位。这可能是期待他们在自己身后能够激发天良,去支持现在的皇太子未来的皇帝。3月19号,真宗最后一次接见了宰相,交代了后事。这个时候他已经说不出话了,宰相们向他做了最后的效忠的保证,他也只能在病榻上简单地点点头。
4天之后,宋真宗驾崩,他在位26年,享年54岁。这位宋真宗是我们《文明之旅》节目送走的第一位皇帝,那这一期节目我们就来送别他。我们回到1022年,我们认真地看看这个人留给我们的背影。
宋真宗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其实不强,评价也不高,原因很简单两条。第一,因为他封禅泰山大建道观,儒家的主流价值观是不接受他这么干的,所以古时候的士大夫不会说他好话。那现代人一听说他宋真宗,就是那个签了渊之盟的皇帝是吧,是那个花钱买和平的那位是吧,也看不起他。你看无论用古今哪种价值观来衡量,他身上好像都有点硬伤。
但是咱们今天可不能用这么简单的结论去送别宋真宗,因为他不需要多我这么一个批判者嘛。我们《文明之旅》节目只想做一件事,那就是穿越回历史现场,陪着古人的步伐一起走。我们要搞清楚我们的文明是怎么样一点一点地建构起来的。所以我更在意的不是什么古人哪儿对哪儿错,哪儿是哪儿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古人到底干了啥,他为什么那么干,以及他这么干在我们的文明底座上又往上积累了点什么,以至于我们今天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中,这才是我们要关心的。
所以回到宋真宗,我觉得他至少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认清了自己这个阶段国家面对的首要挑战。请注意这不是个简单的事,很多历史上的昏君暴君之所以最后下场不好,往往不是因为个人能力差,就是因为搞错了自己当前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有点像一个学生,你进错了考场拿错了卷子,那你不管怎么忙活这场卷子考多少分,最后都是0分。比如说秦始皇王莽隋炀帝,这些人身上都有这样的悲剧色彩。是的,每个时代不同,每个皇帝面对的挑战它就不一样,这道题很难审。
我们就拿一个王朝开局的前三代君主来说,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就不相同。你看一般来说,第一代开国君主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就是打天下,什么手段好用你就用什么呀,这道题是最好选的对吧。但是我们知道,解决问题的手段很快就会演化成要解决的问题。所有解决问题的手段都有后遗症的。所以第一代君主往往会留下很多衍生性的问题。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汉代的刘邦,他为了平衡功臣集团的势力,他就要借重自己的老婆吕氏。吕氏等他一死,摇身一变就变成了吕后,这个吕后就给汉朝带来了大麻烦。再比如说明朝的朱元璋,为了巩固边疆,就分封自己的儿子做边疆的藩王。结果呢,他一死,藩王就给自己的孙子带来了大麻烦。再比如说清朝顺治皇帝入关征服中原的时候,他要使用汉人统领对吧,像吴三桂这样的人。但是吴三桂很快就会成为康熙皇帝的大麻烦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要留给第二代君主来解决。
对于宋朝来说,太祖赵匡胤至少留下了两个大麻烦大难题。一个就是军事上最难啃的骨头了,就是北汉幽云十六州的问题,那就留给了宋太宗。那还有呢,就是整个国家从军事体制向文治国家的转变,这可是个超级难题,赵匡胤也没有完成,这一道难题也留给了宋太宗。好了,历朝历代都是这样,第二代君主把这些问题再解决的七七八八,这才有机会定下心来完善本朝的治理体系,这就是第三代君主的挑战。
这第三棒其实非常重要,一个朝代能不能活得长,它的治理体系到底好不好,往往就要看这第三代的表现。你看汉代的文帝景帝,还有唐朝的唐高宗,还有清朝的雍正皇帝,都是这样的第三代。那这一棒要是跑好了,后面的接力选手才有章可循。对,我们今天要讲的宋真宗,也正好处在第三代这个位置上。
刚才我们说宋真宗至少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认清了在自己这个阶段国家面对的首要挑战。那是什么呢?是北边大辽带来的军事威胁吗?是国内各个新征服地区,什么四川呐南唐这些地方的整合吗?这些当然也都是挑战,但它不是首要挑战。首要挑战是什么?是大宋朝此刻没有了太祖太宗那样的君主,而且以后再也不会有了,这才是个大挑战。
你想太祖赵匡胤,他本质上是个什么人?军人嘛,雄才大略很有人格魅力的。太宗赵光义这个人心机深沉,又非常勤奋。赵光义这个人很有意思,他身上有很多文人气息,像什么开卷有益这个成语就是宋太宗创造的。但他本质上还是个武人呐,两次北伐幽云十六州,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人家太宗是御驾亲征的,是真上过战场,真的大腿上受过箭伤的。所以太祖太宗这两位,其实都算是开国皇帝,身上都有点那个创业家的特质。
而现在这位宋真宗,他是那种所谓叫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这么个皇帝。论精力比不上太宗,而且还没有民间的生活阅历,说白了普通孩子一个。那你说这是真宗本人的责任吗?不能算他的责任,这就是现实。而且从他开始,大宋朝的每一任皇帝,按说都应该是在宫廷里培养出来的。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皇帝永远不再有那种军事统帅出身的权威了。皇帝的身边再也不会有什么同袍旧部战友这样的朋友啦。他自己再也不会有从底层开始的奋斗经历啦。从此之后,大宋朝所有的皇帝,他所有的权威只来自于头上的这顶皇冠,屁股底下的这一把龙椅。
所以你看到第三代了,皇位本身确实是越来越巩固,但是坐在皇位上的这个人越来越弱了。你看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反差,这才是当时的最大挑战。那怎么办呢?我看了宋真宗这么多史料,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就是真宗不仅非常清楚这个挑战,而且他执政20多年间,都在想办法应对这个问题。他的策略是一以贯之的。我感受比较深的是这么三条。
第一个办法,就是既然我不行,没关系,我用好宰相,我和宰相形成一个组合。我的能力不够,我就和不同特点的宰相好好配合,来应对不同的问题。就有点变形金刚那个意思,不同的时候装上不同的武器。比如刚开始他是30岁登基,小年轻一个,经验不足威望不足,那好我就用老宰相。所以一开始他用吕端,吕端去世之后就用自己的老师,比自己大20岁的李沉。
好了,等李沉一死,国家的挑战就变了。那因为这个时候辽国大兵压境要打仗,所以他马上就换了宰相的风格,他用了谁?用了有决断力的寇准。即使寇准有问题,比如性格上太麻烦,那怎么办?用老臣毕士安为寇准撑住大局,跟他打配合对吧。反正我要用寇准这样性格的人,来应对当下的军事挑战。好了,渊之盟过去了,军事问题不成为国家的首要问题,国家需要安定,好了再换宰相风格。这个时候再换上心思细密的行政高手王旦。
你看整个这个过程,他的风格就是我缺什么,我马上就用什么特质的宰相,来弥补我自己。我自己也许是不行,但是皇帝加上宰相这个组合,它可能就行。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几次启用寇准。我们前面的节目都讲过这些细节,就是真宗皇帝打心眼里,他也不是真喜欢这个寇准,从来也没喜欢过。但是只要需要,我皇帝和你寇准如果形成一个很合适的组合,他是毫不犹豫马上启用寇准。
而且真宗对这些宰相也基本做到了礼遇和尊重。你看几个重要的宰相,都是在岗位上一直干到病重干到去世。这样有始有终的君臣关系其实非常难得。我们就说宋朝最著名的君臣关系,应该就是后来的宋神宗和王安石了吧,那是中国古代君臣遇合的典范对吧。但是又咋样?王安石拜相第一次不足五年,第二次不足两年。而宋真宗用王旦当宰相,一口气用了12年,这成全了王旦。王旦因此成了北宋历史上不间断做宰相时间最长的一个人,没有之一。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真宗皇帝用人的风格,就是一旦需要马上就用,一旦信任就放手让你去干。这是他的第一条策略,组合策略。
那宋真宗还有第二条策略,那就是强调祖宗之法。北大历史系的邓小南老师的这本名著叫《祖宗之法》,就是讲这个的。那你说什么是祖宗之法呢?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祖宗定下来的一套规矩对吧。那这套规矩具体指什么呢?其实无所不包。我给你念邓老师原书里面的话:“宋人心目中的祖宗之法,是依动态累积而成,核心精神明确稳定,而涉及面宽泛的综合体。它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应该循守的治事态度,既包括贯彻维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模模糊糊一大团,什么都在里面,只要是祖宗定的,咱们就应该遵循。
好,那请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宋朝这么讲究祖宗之法的呢?就是从这位宋真宗开始的。你想想看,这是一个很高明的策略。既然我不行,我的个人权威没那么高,没关系,我就借别人的呗,借前人的权威呗。太祖太宗开国皇帝权威够吧,那好,他们定下来的政策框架就是祖宗之法,我不动,以后的皇帝也不许动。
但是你意识到一点什么没有?就是对于后世的皇帝,我的儿孙来说,我宋真宗我也是个祖宗对吧。我可以不动此前的框架,但是我可以往这个框架里加自己的创新,加自己的政策,这也是祖宗之法,我的儿孙也不动,我不就有了权威吗?比如说宋代那个著名的策略叫“异论相搅”,“异论”就是不一样的观点,“相搅”就是搅和在一起。也就是说让不同的意见在朝堂上同时并立,所有的人都不敢一意孤行为非作歹。那这个策略是谁定的?就是宋真宗定下来的。他定下来之后,也成为后世皇帝的祖宗之法。所以你看,就是强调讲究“祖宗之法”这四个字,它就既保证了政策策略的一致性延续性和连贯性,也给了真宗皇帝本人相当大的自由度和创新空间。
好,刚才我们讲了宋真宗的两条策略。一条是把具体的事务型工作交给宰相,以弥补自己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条是把自己的很多政治策略安放在祖宗之法的那个框架中,寄生在别人的权威当中,形成自己的权威。这两个方法是一层一层地往上垒,一棒一棒地往下传,来弥补自己的威望不足的问题。你看这两个方法本质上都是借力对吧。好,这我是借了别人的力,那我自己干啥?这就是宋真宗的第三条策略了,他腾出手来去打造自己的新型的权威。
尤其是有了王旦做宰相之后,这真宗对日常性的政务就基本放手了不管了。当时有官员很识时务,还专门有官员上书说,说皇上您这么辛苦,以后您最好只管大事,把小事就委托给大臣处理就得了。真宗皇帝马上就表扬说这个人,给了三个字的评价,说他“识大体”。这就是借着表扬一个臣子,来宣布自己的策略,小事我可就真不管了。
那确实要比起勤奋管小事的能力,他跟他爸爸就是宋太宗,那确实比不了。太宗皇帝登基之后,几乎是一天都不休息,连民间哪家丢了一口猪这样的官司他也要管。一般皇帝他都是普通人嘛,他不可能有这样的精力。但是真宗皇帝他不管日常事务,他不是偷懒,他也没闲着,他去专心打造自己的新型权威去了。就是你就想,一个不打仗没有战友,也不是从底层社会成长起来的这么一个皇帝,他能有什么样的新型权威呢?真宗皇帝还真就找到了门路。
比如说,他在后宫里面就专心写文章,来教化臣民。真宗皇帝从小就读了很多儒家的书,这辈子对于什么写诗写文章是非常自得的。他一生著述非常多,他曾经一次性的从宫中搬出了722卷的作品,让大臣们刻板印刷。722卷这什么概念?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就不到300卷。虽然古人的一卷有多有少,不能完全比较字数,但是你也可想而知,700多卷那是多大的分量。而且他是一个人在宫里创作的,而且宋真宗特别强调这一点,他很在意,说这些东西都是我原创,我一个人写的。谁要是说他的文章是别人代笔的,那老大不高兴。
据欧阳修记载,有一次翰林学士杨亿,这个人我们以前节目介绍过,翰林学士杨亿当时的大笔杆子,夜里就在翰林院值班,突然真宗皇帝要召见他,把他弄到宫里去。什么事?也没啥事,就坐下来了之后,又是赐茶又是问东问西,磨蹭好半天,最后真宗皇帝是拿出了几箱子文稿,说你看看你认得这是我的笔迹吧,看看是不是我亲手写的。你看这些文章可都是我自己写的哟,可不是让臣下代笔的哟。
就这几句话一出口,把这杨亿吓得不轻。为啥?这皇帝啥意思?就很有可能是有人跑到皇帝那儿给杨亿上眼药,因为杨亿是大笔杆子嘛,很可能在外面吹牛,说皇帝的文章都是我代笔的。皇帝这是深夜专门把你叫过来敲打敲打他,这可都是我自己写的哟,都不是你代笔的哟。所以杨亿吓得要死。你看写文章搞创作,那不仅是要当一代圣主,而且他是要成为理论权威。
这就是他的新型权威那个方向,这是宋真宗的一个努力方向。当然我说到这儿,你也肯定明白了,他搞什么神道设教东封西祀,伪造天书那些破事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是为了这个嘛,就是他寻找新的权威资源的方向嘛。简单说就是皇权如果不够,那我就找一点神权我来凑嘛。那搞这些事当然是他一生的败笔,我们没什么可替他辩解的。但是这也证明了什么呢?证明他一生那个策略的一贯性,就是他非常清楚自己面对的那个首要挑战,我能力不足我权威不足那我就补。
他在这条路上确实做了很多错事,但是大方向非常坚定,从来没有偏离。今天我们送别宋真宗,我自己是有一个心得,就是我们为啥要读书明理知人论事呢?我们学了一大堆知识,就是为了好对别人做评价吗?给别人点赞或者点踩吗?说这人行还是不行吗?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我在别人一生的奋斗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反正我看宋真宗这一辈子,我还挺佩服他这一点的,就是从年轻时候就知道自己的弱点,也知道弥补弱点的策略。这个策略一旦定下来,就终其一生地坚决执行。看看自己的身边,有这样特质的人是不多的。这让我想起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的一首诗,他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一个人能有这样的一辈子,已经是一份很难得的善果啦。
刚才我们说到真宗皇帝的一个特点,就是认清自己的使命,然后坚决地按照既定策略往前推进。这听起来好像他是个挺强的人对吧。其实不然,宋真宗的性格里面,有一种叫化骨绵掌一样的东西,就他不是靠强,而是靠韧性,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目标。
在关于他的那么多史料当中,我几乎没见他发过火,永远是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如果真的为了某件事情,臣下和他当场争起来了,往往是他当皇帝的当场让步。但是如果真是他想办的事,你放心过不了多久,他会卷土重来旧事重提,韧性地再往前拱一拱。这又让我想起一种现代的育儿理念,叫什么温柔的坚定。就是作为一个家长,你对孩子提要求,比如现在去做作业,现在要上床睡觉了,指令一定要清晰而坚定,但是态度不能凶,态度要温柔而理性。所以你看这个词儿,温柔的坚定,用来形容这位宋真宗,那真的是非常合适。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为他喜欢的那个女人,他的刘皇后的这一番谋划呀。好,咱们就借此机会说一说这位刘氏刘皇后。今年3月宋真宗去世,此前她是刘皇后,3月份之后她是刘太后,后面十几年的大宋朝的实际掌舵人就是她。
那这位刘氏她是谁呢?按照《宋史》里面的介绍,这位刘氏的祖上是山西太原人,后来举家迁到了四川。她的爷爷是后晋后汉时期的禁军的将领,她的父亲叫刘通,是宋朝的禁军的将领,大概三四品官的样子。你看很正常的一份家世吧,都说得清楚来历。但是不好意思,这个《宋史》是元朝人修的,这个活干得是很糙的,很多事实上的考据是不讲究的。就说刘氏的这一段,后来的历史学家就看出了很多漏洞。比如前面刚刚介绍了刘太后的这些家事,她爷爷是谁她爸是谁,紧接着下面一段就说,说这个刘太后她没有宗族。你看前后矛盾得很。
请注意这可不是元朝人修的《宋史》有意造假,是因为修得匆忙,它是不管不顾地把宋朝官方的材料抄进来了。而这些材料在宋朝的时候,就是被有意篡改了的。其实不用后世的史学家去捉虫,就是同时代的很多人都知道这位刘皇后,这位刘氏的底细,当时就留下了很多痕迹。
综合来看,主要的核心问题就这么两条。第一条,这位刘氏是四川人,家世寒微而且是个孤女,就是她的爷爷是谁她的爸是谁搞不清楚。她刚出生就寄养在外祖父家,从少年时代开始,这个刘氏就流落街头了,成了一名摇拨浪鼓卖艺的这么个人,出生寒微。那第二呢,就是她嫁给了一个叫龚美的银匠,那龚美把她带到了京城开封,然后把她转卖给了人,谁?就是当时还是皇子的宋真宗。
好了,现在你明白了,官方为什么要篡改和遮掩刘氏的来历。出身寒微嘛,而且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个有夫之妇。就这么一个人,居然成了大宋朝的皇后,后来成了太后,后来成了最高话事人。那按照当时的观念说不过去嘛。
当然了,这段故事如果是一个现在的编剧去写,那肯定会写成一个励志故事。你看就这么一个贫寒的女子,偶遇太子,然后怎么通过一系列的宫斗打怪升级,最后执掌天下,这简直就是一部超级大爽剧。但是这个故事更符合历史原貌的讲法,其实应该是这样的。是这位宋真宗遇到了这么一位其实来路也不太明白的女子,但是特别喜欢特别看重,于是这一生就冲破重重阻力,使尽浑身解数,几十年如一日地做谋划,成功地把这个出身寒微的刘氏一路托举成为皇后。
当然了,刘氏也没有辜负他,在宋真宗去世之后,刘氏一边照顾着小皇帝宋仁宗,一边垂帘听政主持大局,最后得到的历史评价也是不错的。就有人说,说这位刘氏是“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什么意思?就是她有汉朝吕后和唐朝武则天那样的政治才能,但是没有像刚才那两位那样干坏事。
但是话说回来,不管这位刘氏多出色,推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那是真宗本人。那好,咱们就一桩一件地说一说,看看真宗皇帝为这个刘氏到底做了些什么。
那最早呢,真宗是后宫里有这么个心爱的女人,就想把她一步到位提升为贵妃。但是当时的宰相李沉就不同意,而且李沉的态度是完全没得商量。这故事我们以前讲过的,就是当着使者的面,就把皇帝写来的纸条放在蜡烛上就烧了,一边烧一边还让使者给真宗皇帝带话,说这事就说我李沉不同意。
李沉为什么这么坚决?因为真宗还是太子的时候,李沉就是他班底里的人,对他后宫里这位刘氏的来历心里清楚得很。所以只用说“我不同意”这四个字就行了,剩下的味儿你真宗皇帝自己去品去,你自然知道是为啥,这个刘氏没有来历嘛,她怎么配当这个贵妃呢?
好了,正面强攻这是不行了对吧,真宗皇帝那个韧性就来了呀,这次不行下次再说我就等。好,一直等到了1004年,就是李沉去世的前夕。真宗这次就没有强求贵妃这么高的位置了,他就把刘氏册封为美人。这个等级比贵妃差远了,按照北宋的制度,美人和贵妃之间差17个等级,这么低的一个位置,李沉当时可能身体也不行了,就没有反对。
那真宗还为刘氏办了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把刘氏的那个前夫,就是把她带到开封城然后又卖给真宗皇帝的那个人,叫龚美,给他改了个姓,现在改成了叫刘美。那他是个什么身份呢?对外要说你就是刘美人的哥哥,叫刘美。你听听这事非常关键,就这么一改两件事发生。第一,这个后宫里的刘氏,刘美人就不是个没有来历的人呐,好歹还有个娘家哥哥呀对吧,她有个家族了。那第二,这个刘氏也不是改嫁给真宗皇帝的有夫之妇啦,这等于对外面说,你们别听外面瞎传你们都搞错了,那只是她娘家哥哥不是什么前夫。你看这么一改,两个关键的身份问题都有了解释。
好,接下来是景德四年,就是1007年的事。真宗原来的皇后郭氏去世,真宗皇帝就动了一个心思,就我能不能册封这个刘美人刘氏为皇后。但这个想法一说出来,当时遭到了普遍的反对。当时外朝的那些宰相,什么王旦寇准向敏中,一众大臣一概反对,我们心里还不清楚她的底细吗?她没有来历的,她怎么能当皇后呢?好,没关系,真宗皇帝有韧性,接着等接着搞铺垫。
那怎么铺垫呢?还是得在刘氏的这个家世出身问题上做文章,不能让她变成一个没有来历的女人。转过年1008年,朝廷突然给刘氏的父亲刘通赠了一个官职。你说不对她哪来这么个父亲?当然就是编的啦。所以你看官职不官职其实不重要,关键是给刘氏编造了这么一个父亲。当然有父亲了,顺便也把她妈她爷爷也都编出来了一大套,封了一套官职。
到了1009年,把刘氏从美人提升为修仪,这是升了7个级别,一个火箭往上升了7级。而且此后真宗还是惦记着替刘氏认一门亲。有一本宋人的笔记里边就记载了这么个事,有一个开封府的知府叫刘综,你看这人姓刘。真宗有一次召见他,就暗示也是试探,说刘综听说你跟后宫里的人有比较近的亲属关系,要不我给你安排升个官,你看你是不是跟后宫里的那位该联系联系走动走动。
对,你听出来了吧,只要这个时候开封府知府刘综聪明一点点就坡下个驴,认了后面这位刘氏这门亲,马上就是泼天富贵。但是刘综吓得够呛,他立即改口,用当时的陕西话跟真宗皇帝说,说我不是我是河中府人,我自小家境贫寒,我从来没有亲戚在什么后宫。
请注意这个细节,他为什么用陕西话说?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刘氏后宫里的刘氏是四川人,刘综这意思是说我是陕西人,我跟他们四川八竿子打不着,千万别给我招这门亲。这段笔记小说的记载和正史是对得上的,这个刘综确实就是大中祥符五年,就是1012年当的开封知府。那我们可以推测嘛,为什么这个时候一定要认老刘家的这门亲呐?这就是后宫里的刘氏,她不能就是这么一个没来历的姓刘,她这个刘跟前朝的大臣这个刘这都对得上的。这是为什么?为立后做准备。果然到了1012年,真宗先是把刘氏从修仪提升为德妃,这是后宫里的等级,这一提就升了8个等级。到这一年的年末1012年年底,真宗看着时机终于差不多了,终于强行册立刘氏为皇后。
其实直到这个时候,外朝的那个阻力还是挺大的。我们《文明之旅》1019年那期讲杨亿的时候就提到过,真宗都已经下旨意了,要立刘氏为皇后了,希望翰林学士杨亿亲笔来起草这一份册立皇后的制书。这份文件很重要的,当然要请朝廷里面首屈一指的大笔杆子亲笔来写。但是杨亿就是不同意,说如果一定要我来写,杨亿说了必须请三代。什么意思?就是让刘氏把自已往上数三代人,你父亲是谁爷爷是谁曾祖父是谁,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当过什么官干过什么事,你先交代清楚,这叫请三代。这啥意思?这就是杨亿在公开抗议这位刘氏伪造履历。
所以不是说册封皇后这事就完了,其实为刘皇后伪造履历的事情后来还有一个续集,就是6年后1018年,朝廷突然要重新安葬刘皇后的父亲刘通。哪来这么个刘通?怎么会重新安葬?没有的事,就是为了走一个形式,要以官方主持的重大仪式再一次确认这位刘皇后,人家可是显赫宗族。你看这个造假也得板上钉钉。好了,现在刘皇后终于有这么一个叫公开的宗族的家世身份了。
那这就完了吗?没有,真宗不仅要把刘氏册封为皇后,与此同时他还进一步巩固她的位置,怎么巩固?给她一个儿子。正好后宫里一个李氏怀孕了,生下来一个男婴,爸爸当然是宋真宗了,那母亲是这个李氏。但真宗二话不说,生下来就把这个孩子送给了刘氏,变成了刘氏的儿子,让刘氏负责养育。这孩子是谁?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嘛。那仁宗的那个亲生母亲李氏,接着在后宫里该怎么待着就怎么待着,什么名分都没有,真宗是压根就不承认有这么一个妃子。
这个故事后来在民间传来传去,这个责任就不是真宗的了,变成了这个刘氏坏。这个故事就变成了狸猫换太子,刘皇后就成了故事里的那个偷天换日抢人孩子,迫害仁宗生母的大坏人,所谓的西宫娘娘刘氏。那当然不符合事实了,我顺便说一句,很多人管这个刘皇后叫刘娥,其实这个名字是民间传说里才有的,我们这个节目还得严谨一点,只能管她叫刘氏刘皇后刘太后,不能管她叫刘娥。
那有这个儿子和没这个儿子有什么区别呢?那区别大了。你想后来刘太后之所以能垂帘听政,最关键的是两个条件。第一,因为她是真宗的皇后,先帝的正妻,这是一个。那另外一个条件呢,是因为母凭子贵,她是仁宗的母亲,所以仁宗皇帝年纪小嘛,需要母亲的保护和帮助嘛,所以刘太后才有了代替儿子处理天子事务的合法性嘛。
好了,说到这儿,你会不会觉得整个事情有点匪夷所思?这个刘氏你再看看,她哥哥是假的实际上是前夫,家世是假的,实际上压根就子虚乌有,连这儿子也是假的,实际上是别人生的。这么个刘太后刘皇后从头假到尾,而且还不是她本人作假,整个戏码都是真宗皇帝亲自编写亲自导演的,而且这个造假的过程前前后后将近20年,从刘氏3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这个编一直编到她50多岁。
包括你听听这个岁数,50多岁的女人,真宗皇帝还这么努力地替她去造假。50多岁你总不能说真宗皇帝是被女色迷惑了吧,除了真爱好像也找不到别的解释。今天我们回顾这个过程,你也可以看得出来,宋真宗这个人性格的一个侧面,就是什么?就是他认定一件事,就持之以恒地努力,不用强但是也不退缩,遇到阻力他就发挥韧性,就歇一会儿,换个姿势过一会儿继续前进,日拱一卒直到达成目标。他就是这么个性格。
从刚才说的这两段里面,你也听出来了,真宗皇帝就是这么个人,他在性格上有很明显的优点,就是一旦确立了目标,就持之以恒地向目标推进。但是他也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就是为了目标他不惜造假。你看为了政治目标,他在天书问题上造假,为了私人目标,他在刘皇后的身世问题上造假,而且那叫瞒天过海几十年,始终如一搞造假。这一点是不符合任何时代的道德标准,我们也没有什么可替他辩解的。
但是讲了这么多期的宋真宗,看了那么多关于他的史料,我必须很不好意思地说一句,我对这个人还是挺有感情的。我知道他身上那种可贵的温暖的这一面,而且这种可贵的温暖的人性的东西,也为皇帝,皇帝这个抽象身份里面注入了一点新东西。
皇帝该怎么做?有标准答案吗?没有。这是一个非常抽象,而且你只要抽象地看,往往还觉得挺拧巴的那么一个角色。是一代一代的形形色色的活生生的人坐到了那个位置上,把自己的人性往里面放进去一点点,皇帝他才是个人嘛。每一个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他都是被你看儒家的圣君理想牵引着,也都被自己这一朝的祖宗家法和各种各样的现实条件限制着,更被自己人性当中的各种善恶,各种人性的念头影响着,最后才变成了我们史书上记载的那一个一个的皇帝对吧。所以每一个人性当中的优点闪光点,也都会或多或少地留在这个座位上,让皇帝这个抽象的概念变得丰满变得具体,对后来的皇帝也会产生影响。
好,说回到宋真宗,他总体来说是一个按照儒家的圣君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人。在关于他的史料里面,有很多什么体恤民间疾苦,虚心纳谏这样的故事。这故事我们一概不说了,因为那不是他独有的品格,其他的皇帝很多也能做到。
那宋真宗非常独特的东西是什么?倒是有另外几个故事,值得我们一起来品一品。先说一个故事,话说有一次朝廷要给一个将领封官,有关部门就报上来一个方案,让他领严州刺史。严州是哪?就是今天杭州附近的地方。请注意这个领严州刺史的“领”是什么意思?就是“遥领”,就是我其实不去上那个班,名义上是那个地方的刺史而已,实际上不去的。你看这是无关紧要的一件事。
但是真宗皇帝一看这个方案就说不行。为啥呢?他说了一个理由,他说这个将领平时性格很严肃,管理部下也喜欢用严刑峻法。好了,现在你们让他去遥领严州的刺史,他就难免会多心嘛,觉得朝廷这是在讽刺他,何必呢?给他改一个吧,反正是遥领,遥领哪儿不是遥领呢?
你看一个皇帝,每天大大小小那得多少事,给一个武将封官,而且是封这种没有实质性的遥领的职务,这个信息可能一般人看个单子一晃眼就溜过去了。但真宗皇帝,他不仅注意到了这个细节,而且能够设身处地地体察别人的心理反应,也愿意关照这样的心理反应。你说这叫什么品格?这是细心吗?是善良吗?我觉得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有这份能够体察他人的同理心。这对一个皇帝来说太难了。皇帝是谁?那是高居在所有人之上的角色,只有别人去揣摩他的心思的份,他有什么必要去揣摩和体察别人的想法?但是宋真宗做到了。
我再举一个例子,朝廷要编修《太宗实录》,这是个挺大的工程,需要搭一个班子。有人就推荐了前朝宰相李防的儿子叫李宗谔。李宗谔当时也是个大笔杆子。真宗一看说这人不行,他不能参与。为啥呢?真宗说,说你看李防这个人是太宗时候当过宰相的,而现在让他的儿子李宗谔来参与修这一阶段的史书,你让他当儿子的怎么写呢?修史都是讲究叫秉笔直书,如果李宗谔遇到什么李防的问题为他父亲遮掩,这不就影响了《太宗实录》的信誉吗?当然反过来,这也是为李宗谔考虑,你只要参加了编纂,即使你是秉笔直书,但是因为你是李防的儿子,后世没准就会觉得没准你是遮掩了什么的,反而会影响他父亲在历史上的形象,何必呢?何必让一个儿子为难呢?
你看真宗的意思很清楚,就是朝廷每做一项人事安排,哪怕这么小的人事安排,不要让人陷入左右为难,里外不是人的处境。与其让人尴尬,不如一开始就不让他参与。你看这一件小事,也是在说明真宗皇帝对人的处境那种细致入微的体察能力。
还有一个例子,我琢磨半天还是觉得应该讲给你听。这个例子不太符合我们现代人的价值观,但是从中你还是可以琢磨出宋真宗的执政风格。话说有一个军官叫马翰,他就报告朝廷,说在开封城里面有一伙贼,我马翰愿意亲自出马去把这些贼捉拿归案。
宋真宗一听就跟宰相们说,这个马翰我知道的,当年我当皇太子的时候在开封也当过府尹,我就听说过这个马翰,马翰就喜欢捉贼,他用捉贼的名义搞出了三桩祸害。你听听他的分析,说第一桩这个马翰天天喊着我要捉贼,那城里面的那些富户就怕他搞敲诈对吧,上门一指他家就有贼,这富户就害怕,所以就要经常贿他,这是一害。那第二,这马翰确实也经常能捉到贼,那每次都有赃款,他会上报朝廷一个数,是多大的数?就足以判这伙盗贼死刑的这个数就行了,这笔钱拿来充公,那剩下来的呢?剩下来他就一个人独吞了,这是第二害。那还有,这个马翰是经常养着十几个无赖到处去搞侦查,那这种侦查又没有官方授权,又不是真为了什么案子,那自然会扰民,这是第三害。你看真宗皇帝这个底层的信息,他了解得非常清楚。
那有意思的是什么呢?真宗接下来说,说他干的这些事还没有败露,所以现在咱也不罢免他。但是这样,以后开封城里面但凡要抓贼,就责成开封府官方去做,别让这个马翰在里面搅和。
这个故事在史料里面看到,可以玩味的地方其实特别多。你想首先作为一个皇帝,一听说首都居然有盗贼,那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我要除恶务尽呐,哪怕捉贼的人用的手段过分了一些,也得先把贼抓起来再说。但是很明显,真宗皇帝知道现实的复杂性,就是如果朝廷这么急着我要抓贼,下面你放心,自然就会有人利用朝廷的这个心理以谋私利对吧。所谓兴一利必有一害,就是这个意思。真宗作为皇帝,他对这个事情这两个面都是洞若观火的。你看他不是那种自以为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理念就可以治国安邦的皇帝,他明白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抓贼这事他没那么着急上火。
这是一点。那另外呢,作为一个皇帝,他早就听说有一个人贪赃枉法,难道不应该赶紧把这个人抓起来吗?该判判该杀杀吗?不,真宗皇帝说,这个人的事还没有败露,也就是说现在官方没有真凭实据,就是听说。那好,那就不要动他。当然了,没准真宗皇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既然我现在公开在朝廷里面跟人讨论马翰这个事,我也是觉得有可能有人就把这话传出去让马翰听到,如果马翰在没有败露之前能够及时收手,那未尝不是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没准这也是真宗皇帝的心理活动。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对真宗皇帝的这个做法我们不能同意。但是你想,他作为当时最有权力的人,他是皇帝,你会发现他做事不图个简单直接和痛快。他能够从各个角度去体察他人谅解他人,既是一个有洞察力,能够看穿这些底下小人小九九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愿意与人为善的人。这两项特征集于一身,而且他还是个皇帝,说实话我觉得挺难得的。
大宋朝的皇帝形形色色,连宋徽宗那样的昏君也都有,各有缺点。但是他们身上都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特征,就是大宋朝的皇帝身上的那个戾气都不重。他们身为皇帝,手里握有最大的暴力机器,这是皇帝身份的本质嘛对吧,是一个暴力机器的主管者。但是宋朝皇帝在具体施政的过程中,对暴力很明显有一个偏向,就是能不用尽量不用。
这个特点其实要追溯到宋太祖。你看赵匡胤他虽然是个军人,打过仗杀过人造过反篡过位,但是赵匡胤这一辈子也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呐,能讲道理就不动手的。不是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吗?有一次宋太祖赵匡胤就问他的宰相赵普,说你说说看,这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就被问愣了,这叫个啥问题?想了半天,太祖又追问,你说说嘛,天下到底什么东西最大?
这赵普在情急之间,就被逼出来了一个答案脱口而出,赵普说道理最大。宋太祖一听,好好好这个答案太棒了。对,天下道理最大。那既然天下道理最大,那皇帝手里的权力就不是最大的,皇帝就也得讲道理,就不能动不动就亮拳头。
对,从赵匡胤到宋太宗,再到这位宋真宗,三代皇帝基本都做到了这一条,这也给宋朝的政治立下了一个基本的尺度。那今天我们在公元1022年送别这位宋真宗,看着他的背影,我特别想对他说,你这辈子还是挺棒的。别的不说,就看这20多年前,你写在你的继位诏书里的那两句话,那怎么写的?“延宗社之鸿休,召天地之和气。”就是你在上台当皇帝的那一刻,你就想好了,你当皇帝就是要通过感召天地之间的那种和善之气,从而来延续大宋朝这份美好的基业。你看你这一任,把大宋朝召天地之和气的这种执政风格,又往前延续了20年,为下一个时代的圣贤气象做好了准备。真的,你挺棒的。
这里是公元1022年,明年就是公元1023年,也是刘太后垂帘听政权倾天下的第一年。所以明年我们就来好好观察一位上位的刘太后。好,咱们1023年再见。
下面是本周感谢。本周我要特别感谢浙江理工大学的李锋老师,他每周组织设计系的同学一起看咱们的节目。他们是把《文明之旅》当成是灵感来源,1000年前的历史事件人物场景物件,都能激发他们做产品设计的灵感。
尤其是最近看完杨亿那一期,就有同学参考西昆体的审美风格设计了一款台灯。看完讲科举的那一期,又有同学以“公平”作为主题设计了一款造型独特的笔筒。真高兴,你们创造了《文明之旅》的新用法。你看千年文明可不是听听就算了,它原本就是现代创意的宝藏,那真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本期节目的最后呢,我想致敬一个人,他是唐太宗李世民。你可能会觉得咱们这一集不是送别这位宋真宗吗,跟唐太宗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做《文明之旅》这个节目这半年来我们的项目组,差不多是天天跟宋真宗这一朝的君臣耳鬓厮磨厮混在一起。我们看到了很多史料,看到了他做的那些精彩的选择和决策,也看到了这个人种种不足为外人道的艰难,甚至是内心的恐惧。
这就让我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我们都知道千古一帝,那无论是生前的成就,还是身后的美名,都不是这位宋真宗能比的。但是他同样有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内心的伤痛。别的不说了,我就说一个细节。唐太宗的陵墓的祭坛两边有一组浮雕,雕的是六匹骏马,就是所谓的“昭陵六骏”。这六匹是什么马?都是唐太宗生前在战场上亲自冲锋陷阵的坐骑。这六匹马你就看看这个数,有四匹死在战场上,从浮雕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马受过箭伤,最多的那匹马是身中九箭而死。
你想骑的马都中了九箭,你觉得骑在马身上的李世民会是金刚不坏之身吗?那肯定也是九死一生遍体鳞伤。所以唐太宗年轻的时候底子多好,那么好的身体,五十岁也都去世了。但这些细节从来没人告诉我们,唐太宗身上他有多少伤,他晚年的时候这些伤痛怎么折磨他,没人说。对,对于一个皇帝一生的褒贬,史书上那是惜字如金,就那么几句话呀。一个皇帝的一生,几乎就是一个抽象的符号。
但是只要我们把他看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无论是唐太宗还是这位宋真宗,他们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二十几年执政,能够走下来,谁不是遍体鳞伤的存在?都不容易。所以读历史呢,我还是一直主张要带有那种对人的同情之理解。只有这样,咱们才有机会把那些抽象的符号,什么圣君呐贤臣呐,所有这些抽象符号还原成丰满的骨肉。
所以本期我们要致敬也曾遍体鳞伤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及所有在现实挑战中遍体鳞伤的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