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辛弃疾 金戈铁马 (12)
公元1207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又一次登上他常站立的山峰,遥望北方。此时的他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驰骋疆场恢复中原,是他一生未了的夙愿,回光之中,他仿佛回到了23岁,那一年他手持金戈,足跨铁马,气吞万里。
金戈铁马
公元1162年,距离北宋灭亡的靖康之祸已经过去了35年。这一年闰二月的一个晚上,在金人占领区的山东济州城里(今山东巨野),新任知州张安国正在宴请几位金国将领,帐外有5万金兵驻扎,宴会已经进入了高潮。就在这时,一个高大的身影跃马挥枪,来到金兵营帐外,声称要见张安国。等张安国出来,没等有所反应,便被一把拎起,扔到了马背上。等金兵反应过来时,这个抓了张安国的人已经在城外和一小队骑兵回合,马不停蹄地向南方奔去。这个人就是辛弃疾,这一年他23岁。在宋代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个传奇式的存在,大将军而兼大文豪,他被认为是豪放派的领袖,和苏轼并肩而立,撑起了宋词的一片天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 节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我最怜君中宵舞……
——辛弃疾 节选《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不恨古人吾不见……
——辛弃疾 节选《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 节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 节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
——辛弃疾 节选《鹧鸪天·博山寺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 节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天生辛弃疾是个英雄,他就是说又有勇气,又有智慧,有谋略,同时他还有那样的本事”——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他没有老过,我觉得辛弃疾其实他没有很老过,到了六十多岁你起用他,他依旧是一个年轻人”——汲军(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 “他确实是古今罕有的、具有英雄气概的这样一个词人,但是不能把这一点夸大了”——孙学堂(山东大学教授)“他能够写英雄气,也能够写乡村语,也能够写儿女情”——刘培(山东大学教授)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诩,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收复中原。而这种伴随了辛弃疾一生的理想和抱负,都与他年少时的经历有关。
在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东北,有一个叫四风闸的小村庄。公元1140年的五月,这里的辛氏家族诞生了一名男婴,家中长辈希望他能一生健康平安,为他起名为弃疾,字幼安。“希望这个孙子长大以后能像汉代名将霍去病那样,驰骋疆场,保家卫国”——邹卫平(中国李清照辛弃疾研究学会)
辛弃疾出生时,距离金兵攻破开封、北宋覆亡已经过去了13年。在这13年中,南宋和金国在事实上已经划淮水为界了。然而就在辛弃疾出生的这一年,宋金之间再次爆发了战争。
战场上,正当岳飞率领的岳家军节节胜利时,朝廷却打算见好就收。在秦桧等人的谗言下,宋高宗赵构答应同金国议和,称臣赔款,额外还送上了抗战派将领岳飞父子的性命。于是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又讨来了临时的安宁,西湖又开始歌舞升平。“宋高宗他有一个既定的国策,这个既定的国策就是要确保他自己的统治地位。按照我们的常理,徽钦二帝被掳了,那他怎么也应该不断地北伐,然后迎还二圣嘛。他不是这样做的,他不能迎还二圣,如果迎还了二圣,他这个皇帝的位置也可能就坐不稳。所以他就处在战与和之间,在争取一种平衡”——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然而当南宋偏安一隅时,在北方包括山东在内的广大金人占领区,汉族人民并没有顺服于金人的统治。面对民族压迫,抗金起义时有发生,辛弃疾就成长在这样一片土地上。
后来在辛弃疾关于北方成长时期的记忆里,有一个老头儿的形象经常出现,这个老头儿是他的祖父辛赞。由于父母早逝辛弃疾由祖父抚养长大,受族众所累,皇室南渡时辛赞并没有举家南迁,仍旧留在北方。虽然在金朝为官,但在辛赞的内心深处始终做着反正的打算,他在等待一个起义抗金的时机。
据辛弃疾后来回忆,为了激励家中子孙不忘宋金之间的仇恨,闲暇的时候,辛赞会带领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河山,告诉他哪些地方曾经做过战场,哪些地方可做起事的凭借。
大父臣赞,每退食,辄功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辛弃疾 《进美芹十论札子》
除了培养武学,祖父还特地请了名师刘瞻来教授辛弃疾学业。就这样,在祖父和老师的双重教导下,辛弃疾无论文采武略,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
——辛弃疾 《念奴娇》
此时在北方,金朝的统治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历史的洪流中,辛弃疾逐渐长大,在悸动地等待着属于他的时代到来。公元1154年,辛弃疾已经15岁了,因在乡试中选,辛弃疾得到了去金朝首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与其他的学子不同,辛弃疾对自己能否考中进士并不关心,或者他压根希望自己考不上。去往金国首都,他有着更重要的任务。 “去收集情报,去进行勘察侦查,我觉得这才是他祖父辛赞真正的用意”——邹卫平(中国李清照辛弃疾研究学会)这次考试,辛弃疾果然落榜。3年后,他又再次借科考之名前往燕京。正是这两次007式的任务执行,让辛弃疾对于金人统治区的山川形势、统治者内部的矛盾,还有部队的调动情况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后来正是根据这些资料,辛弃疾写成了自己重要的军事论文《美芹十论》和《九议》,并由此养成了重视情报工作的习惯。以至在以后的岁月,辛弃疾对宋金之间的战争常常有着未卜先知的看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辛弃疾的这些情报并没有给他的祖父辛赞帮上忙,辛赞还没来得及等到一个起义的机会,就在公元1160年去世了。
祖父的离世,让辛弃疾失去了稳定的生活依靠和良好的精神导师,他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道路。就在这时,命运给了他一个神秘的指示。据《宋史·辛弃疾传》记载,有一次他和同学党怀英用锯齿草经占卜各自的运势。结果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每一个卦象指代一个位置、一个方位。正好是辛弃疾抽了一个离卦,离卦是指的南方党怀英抽了一个坎卦,坎卦是留在了北方。其实卜卦真正的意义,我们说还是相由心生。”——马涛(济南稼轩书院院长)就这样,两位少时的好友在命运的安排下,上演了一场风流云散的别剧,从此天涯路远,再无相见。后来,党怀英在金朝平步青云,官至翰林学士,)成为著名的书法家,金朝的文坛领袖。而对辛弃疾来说,与党怀英别离后,等待他的是一场血与火的冒险。
公元1161年9月,金主完颜亮率领60万大军分四路大规模南侵,打算百天之内灭掉南宋。金人繁重的户税、差役以及各种名目的烧杀抢掠,进一步激起了民间的怨带的高木以十纷纷兴厅反坊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是山东以耿京为首的起义军,人数一度壮大到20多万。面对风起云涌的局势,立志要收复中原的辛弃疾热血沸腾,他在家乡召集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投奔了耿京。耿京十分器重辛弃疾,让他在军中担任掌书记一职,将大印交给他保管。可惜不久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让辛弃疾在耿京军中陷入了信任危机。辛弃疾有一位僧人朋友,名义端,在辛弃疾投奔耿京后,义端也跟随辛弃疾一起加入了耿京义军。然而辛弃疾没料到,义端却是一个十足的投机分子。一天,义端偷偷跑了,顺手还偷走了辛弃疾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面对首领耿京的暴怒,辛弃疾当即立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一定擒拿义端归案,否则甘受军法处置。义端偷取大印给辛弃疾带来了麻烦,却也给了辛弃疾一个展示自己武力的机会。在通往金营的必经之道上,辛弃疾截住了义端。《宋史》记载,面对杀气腾腾的辛弃疾,义端跪地求饶,说道,“我识君真相,乃青兕,力能杀人,幸勿杀我。“青兕是古代传神话中的一种神兽,力大无比,就像犀牛一样”——汲军(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辛弃疾作为一个英雄,一个是身材非常魁梧,非常的强悍,红颊青眼,脸满面泛红,眼睛特别有杀伤力,眼光非常锐利,一看就好像能够看到你这个人一样的”——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面对求饶,辛弃疾不为所动,搜出大印,一剑砍杀了义端。这次事件让辛弃疾在起义军中的名声大震,首领耿京从此对辛弃疾也是刮目相看。但就在辛弃疾崭露头角的时候,起义军的形势却发生了变化,而辛弃疾的命运也将迎来巨大转折。
公元1162年闰二月,此时的辛弃疾刚刚在建康见完南宋最高统治者宋高宗,满怀着豪情壮志准备返回山东。走到海州时(今江苏连云港市),却收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出卖,死于非命,起义军队伍群龙无首,已经解散了。耿京的死对辛弃疾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他该怎么办?他想起两个月前在山东起义军的大营内,自己同耿京商讨前途命运的情景。“完颜亮被杀了以后,新立的金主,他们决定派兵南侵这已经不可能,不能实现灭宋。不能实现灭宋,他要安抚北方地区他统治区的这些人民,不能让他们再起义,不能让他们造反”——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金世宗就下达了一道命令,在山为寇、下上为民。就是说你那些原来义军,你只要放下武器回乡,就既往不咎,就是个大赦令,这样的话让北方的很多军队就土崩瓦解”——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面对金人威逼利诱,耿京的起义军生存日益艰难。辛弃疾劝说耿京投奔南宋,与朝廷联络抗金。耿京采纳了辛弃疾的建议,委派副手贾瑞和辛弃疾一起去往南宋朝廷接洽。
公元1162年正月,辛弃疾一行11人到达了建康(今南京)。巧合的是,宋高宗赵构正好在这里视察工作。就这样,生平第一次踏足南宋领土的辛弃疾直接见到了最高统治者。面对意外归顺的臣子,宋高宗十分高兴。一场皆大欢喜的赏赐后,辛弃疾等人带着朝廷的文书和任命准备返回山东,却在返乡的途中得到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 “这个对辛弃疾震动很大,辛弃疾他要带劝耿京把这25万军队带回南宋,用我们今天话说是一个投名状。可是现在最终回去的时候没了,25万军队土崩瓦解了。他是想回到南宋发展的,那你到杭州你怎么证明你原来的话说是真的?”——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为了替耿京报仇,辛弃疾身上的热血再次燃烧起来。他拍案而起,立即招募了50名骑兵径直插向济州(今山东巨野),去捉拿叛徒张安国。“他只有50人,他要在5万军队里以一对1000,要把张国从军营里活捉过来。这在常规里我们是不可思议,他这是智取,绝对不会是强攻,辛弃疾是精通兵法的,他绝对不可能带着50人摇旗呐喊冲呀,我去活捉,那不可能的。他肯定事先去了后做好了侦查,要了解了敌情是在什么时候最放松、最松懈的时候,再在酒席上出其不意,再把这个张安国像抓小兔子一下子挟捉,把绳子着一捆,立马迅速飞奔而去。因为敌人当时没有什么防备,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跑远了”——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50人对5万金兵,历史的细节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件事被写进了《宋史》,为辛弃疾的传记添上了最富英雄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笔。
公元1162年,23岁的少年英雄带着传奇式的开场正式踏入了南宋的政治中心。而在北方的这段峥嵘岁月,也成了辛弃疾一生中最快乐、最灿烂的记忆。晚年的辛弃疾回忆起这段岁月,写下了一首《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是怎样的经历让辛弃疾从气吞万里的少年将军,一步步变成种树的老翁?蓦然回首,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究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