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辛弃疾 英雄揾泪 (11)
杭州自古人杰地灵,这里演绎过许多动人的传说,也在烟雨朦胧中见证着朝代的变迁。
公元1162年农历五月,已经当了36年皇帝的宋高宗赵构正缓缓地走出皇宫,在新的住所里,他将以太上皇的身份度过余生。接替他的是太子赵昚(shèn),历史上称为宋孝宗。年轻的宋孝宗继位后,决心对金国采取强硬措施,一时间举国上下充满了恢复中原、报仇雪恨的主战气氛。
此时,刚刚踏入南宋官场的辛弃疾正在江阴(今江苏江阴)做签判,这是一个文官,主要负责起草书写来往公文。面对主战的局面,辛弃疾接连上书朝廷,提出分兵杀戮的方法,可他的计策没有被采纳。 “因为辛弃疾是从当时金朝统治区来到南宋的,所谓归正的话,从字面上解释叫弃暗投明”——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 “在南宋朝廷对归正人,总是心存疑虑的。辛弃疾到南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是做一个闲官”——汲军(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
公元1163年,在对金的战争中,因为将领的轻敌,13万宋军在符离集(今安徽省宿县)不战而溃,兵器粮草尽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符离之败。南宋在无可奈何之下,再次和金国签订了《隆兴和议》。此役之败,让主战派的士气降到了最低点,朝廷中弥漫着对金兵的畏惧情绪,几乎再也没有人敢谈论北伐的事情。就在这个时候,年轻的辛弃疾再一次站了出来,他以江阴签判的身份向朝廷献上了10篇关于抗击金兵的军事论文,即著名的《美芹十论》。“关于这个美芹,他用了一个典故,这是一个自谦之词,这个典故它出自《列子·杨朱》,意思就是说,你认为好的东西像这个水芹,穷人认为是好的东西,但是富人吃了以后他感觉不一定就是好。所以他这里面可能除了自谦以外,他还有一种担忧,害怕君王不重视他的观点”——刘培(山东大学教授)“他都是讲怎样打,那么讲怎样打就肯定有打的把握,就是对手是可以战胜的,所以他是一个很具体的一个战略、一个战术”——汲军(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说天下无难能(不)可为之事,必有人为可成之人,意思是说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关键是要这个人。那么辛弃疾能说这么牛气哄哄的话,其实他是非常自信的”——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美芹十论》虽然得到了宋孝宗的赞赏,但在议和派占据上风的南宋官场,这些谏言没有得到实践的可能。长达8年的时间,辛弃疾始终在地方担任小官,远离军务。寓居京口时,同样主张抗战的范邦彦,因为欣赏辛弃疾的才气,将女儿嫁给了他。范氏知书达礼,时常陪伴在辛弃疾左右,然而安乐平静的生活没有磨灭辛弃疾心中的理想。
公元1170年,辛弃疾迎来了他梦寐以求的一场会面。经过七年的休养生息,宋孝宗再次燃起了北伐抗金的冲动,这一次他直接召见了辛弃疾。面对宋孝宗,一直在等待机会的辛弃疾表现却令人意外。
“在北伐问题上,辛弃疾和宋孝宗之间还是有一些分歧。因为辛弃疾他在金国生活过,他了解情况,他认为应当不要着急,应当稳扎稳打。而宋孝宗则不同,宋孝宗即位后血气方刚,他急于求成”——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这次召见后不久,辛弃疾被调进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做了司农寺的主簿,司农寺主要负责粮食储备、仓库管理以及京城官员的禄米供应。由地方调入京城,某种程度上算是升迁,然而对31岁的辛弃疾来说,他的人生理想是做统兵的将领,现实的无奈令他失落。
在临安的繁华灯影里,辛弃疾写下了著名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灯火阑珊是灯火昏暗之处,他是在寻找自我呢?他还是在寻找同道呢?或者是他只是表达自己对某种爱情的一种期许”——刘培(山东大学教授) “按照一般的看法就是指他自己,梁启超的说法,自怜幽独,自怜就是他讲的他自己,伤心人别有怀抱,别有怀抱那就是说他落落寡合”——孙学堂(山东大学教授) “因为他能力太强了,没有一个人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很难跟他对话,是能够被辛弃疾瞧得上的,在我们今天是仰望辛弃疾的。但在同僚里头,那你就是我的政敌,是我们同事,你让我不舒服,我才不理解你是什么英雄不英雄。所以他的人生干得不愉快”——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
作为现存宋词数量最多的词人,辛弃疾的诗人冲动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我们无法确切知道。据研究学者统计,辛弃疾留存下来的620多首词,全部作于南下之后。从北方的粗犷到江南的妩媚,当将军挥笔如刀,英雄气原封不动,文豪悄然登场。
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在建康(今南京),辛弃疾登上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诗人的情绪逐渐变得愤慨,生命流逝,抱负却不能施展,他的痛苦与寂寞只能倾泻在词句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 《水龙吟·凳建康赏心亭》
“他虽然说,词当中他开拓的豪放派,是个豪放词人。但他的豪放词不是像以后的刘过等人一味的粗豪,而是非常的深微细腻”——刘培(山东大学教授)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还是有一脉相承的东西在里面,很高调的那种情怀,最后总是一个很失意的、很惆怅的结尾”——汲军(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 “辛弃疾他更多的是,我们把他的词的风格称为沉郁悲壮,就是说他最终是走向不平静的,他是一种力量更大的感情的抒发”——孙学堂(山东大学教授) “辛弃疾他的痛苦的是什么?我就感觉到他看出了这个社会的弊端,就是社会的病症所在。而且他觉得他有药可以治疗,但是没人信他,我开出的药方,没人用我这个药方。所以辛弃疾跟当时的时代是不合拍的”——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的春天,辛弃疾获得了一个新的任命,他被派到滁州(今安徽滁州)去做知州,这是他南下为官后第一次当上一个地方的一把手。当他满怀激动来到滁州,眼前的景象却是一片荒凉。由于地处抗金前线,经历多次战火,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优雅的滁州已经荡然无存。
为了振兴滁州,辛弃疾下令减免赋税,招募流散在外的百姓回乡种田,同时大力扶持商业发展。由于这一系列措施,加上当年风调雨顺,不到半年的时间,滁州的面貌便焕然一新。对自己初次在地方执政所取得的成绩,辛弃疾十分满意,他用结余下来的收入,在滁州修建了一座奠枕楼。奠枕是安枕的意思,意喻这片土地上物阜民康,人们安居乐业。在落成典礼上,辛弃疾和百姓一起登楼畅饮,眼前的安乐繁华让辛弃疾感受到了久违的成就感,内心深处的豪情再次涌动。正是在滁州,辛弃疾向朝廷提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 “他说仇虏60年必亡,亡后国家之患始忧,意思说我们的仇敌金它是会灭亡的,但是金朝灭亡之后,我们会有更大的敌人,这个敌人就是蒙古”——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辛弃疾那个时候才三十多岁,他把未来的前途看得那么透,那些宰相们没有那种胸襟,原来你比我高明,我在这个朝廷历练了那么多年,我对国家不清楚?还要你来教训我吗?辛弃疾是一腔热血,这一腔热血贴到人家冷屁股上了,没有人信他,他最后说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我这英雄老在江边,没人信任我,信任我我就可以让中国雄起”——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
果然,60年后,南宋和蒙古联合灭金,又45年后,南宋被蒙古所灭。历史完美地证明了辛弃疾的预言。可惜在当时,辛弃疾的报告没有得到任何重视。从山东到江南,从刀枪到笔墨,辛弃疾将不被理解的愁苦化作了满腔的悲愤。他想要抡圆了斧头去砍掉那月宫里的桂树,因为它枝繁叶茂,遮去了人间太多的清光。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就在辛弃疾因抱负不能施展日渐感到悲愤时,一场出人意料的变乱给他带来了希望。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六月上旬的一天,宋孝宗正对着面前的一堆奏章大发雷霆。两个月前,在江西、湖南一带出现了一股武装走私茶叶的茶寇,朝廷派了近万人去围剿,不但没有成果,反而越闹越凶。面对孝宗的怒火,新任宰相叶衡站了出来,向孝宗推荐了一个名字,辛弃疾。就这样,36岁的辛弃疾升任江西提点刑狱,节制诸路军队前去讨伐茶寇。这是南下之后,辛弃疾第一次与南宋军队有亲密接触。
“南宋的茶叶政策过于的严苛。你要卖茶,你首先要到政府去买茶引,就相当于专销证明一样的。你从政府买100斤茶叶的茶引,按照茶引你先交税。就这个利润很薄,一个方面这个税本来就很重,再加上交通费,正好这些这些茶商们几乎无利可图了”——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 “有些茶叶商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就走私茶叶,官府再去镇压的时候,他们就组织武装力量跟官府对抗”——汲军(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其中以赖文正为首的一股茶商军,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和政府军展开游击,多次以少胜多,声势越来越大。
辛弃疾到任后,命人颁下重赏,从当地的驻军、民兵还有土豪武装中招募敢死队员,很快便组织了一支剽悍勇猛的精锐部队。在辛弃疾机动灵活的军事部署下,茶商军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无奈之下,首领赖文正只好向辛弃疾投降,其余小股茶商军也闻风而逃。就这样,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曾经令朝廷焦头烂额的茶商军就被辛弃疾彻底平定了。平定茶商动乱之后,辛弃疾重新调任文职,仕途得到了升迁,然而他仍旧痛苦。三十六七岁正值壮年,辛弃疾跃跃欲试,想要在战场上与金人比高下。然而英雄气调动起来却落不到实处,辛弃疾将满腹豪情都付与荆楚的山水。在赣江边,辛弃疾听到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百感交集,写下了充满悲愤和无奈的词句。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根据《鹤林玉露》的记载,是说金人追踪隆裕太后到这里(郁孤台),隆裕太后舍辇,弃辇乘舟,所以叫‘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孙学堂(山东大学教授) “对于南宋的君臣来说,这是一个让他们倍感耻辱的地方。所以在这个地方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本身就有深刻的用意”——刘培(山东大学教授) “他的期望值是很大的,就觉得这一次因为平叛有功,他一定能够回到朝廷里面去,能够得到重用。可是最终,还是任命他到湖北襄阳做一个转运判官,还是一个文职,发挥不了作用。就是一开始有极高的希望,突然又失落,在这个节骨眼上,他写了这首词”——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 “朝廷也知道他的才能,往往总是把他当救火队长使用,有急事难事想到他了”——邹卫平(中国李清照辛弃疾研究学会) “朝廷高层本质上是不太信任他的,屁股还没坐稳,到一个官职里头情况还没熟悉就把他调走了,这是跟他归正人的身份有关,同时跟他的个性也有关系”——王兆鹏(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事实上,从29岁到42岁,辛弃疾13年间调换了14任官职,使他无法在任职上有大的建树和作为。
辛弃疾武艺高强,谋略过人,但一身本领闲置。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朝廷主和派重新掌权,大环境逐渐变得消极。但辛弃疾没有放弃希望,在湖南他将迎来南归之后的事业高峰,而他人生的光荣与梦想、起伏与转折也将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