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2 次浏览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樊登讲书

读完本文约需26分钟  ,传统教育存在哪些致命问题?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的?本书给你答案

我们之前讲过很多与学习有关的书,比如说《翻转式学习》,还有《可汗学院》。所有的这些书籍探讨的主要内容都是怎么样能够让学习更有效,怎么样能够高效地学习我们现在要学习的这些东西。

但是我们始终有一个问题没有问过,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东西?学这些东西到底是对的还是不对的?所有人的感觉是,既然学校规定了我们要学这个东西,并且考试也考这些东西,那么我们就学这个东西。

今天要讲的这本书的作者大有来头,是戴维·博金斯。他是哈佛大学的资深教授,他用了50年的时间就做一件事情,叫作“零点计划”,专门研究我们人类到底应该学习些什么知识,而不应该学习一些什么知识。

比如说他问,你们各位学过二元二次方程,有多少人在人生当中除了考试之外,又用过二元二次方程?然后你就会发现,大量的人用脑海搜索一下,几乎都没有用过。除了我辅导我儿子将来可能会用到之外,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这么复杂的题需要二元二次方程来解决。用到log就更少了,几乎很多人都忘记了什么是log。但是我们当年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学习log、二元二次方程、解析几何这些东西。

但是有些东西我们经常用,却学得不好。比如说概率论,在生活中你会发现,我们经常会碰到需要用概率的思维来判断的问题,但是我们很多学过概率论的人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经常反应不上来,说我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每个人学过生物,我们都知道胆固醇,都知道细胞分裂,都知道这些东西,但是当你真的跟自己的健康相关的时候,你对于胆固醇也只是知道这个名词而已,你知道怎么填写它,去挣这个分,但是你身体内的胆固醇到底是怎么生长的,到底对你有哪些好处,有哪些坏处,应该注意些什么,你其实发现你并没有深入地了解。

所以博金斯教授就觉得,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教育的侧重点到底应该在哪?我们哪些东西值得学哪些东西不值得学?所以他这本书的名字叫作《Future Wise》,就是未来的聪明,翻译成中文,他说《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就是我们在做今天的教育的时候,脑子里边要想着未来的智慧,未来有没有给这个人带来切实可行的智慧? 我知道有很多人会讲说,不要那么短视,教育怎么能那么短视,二元二次方程你现在用不上,说不定哪天能影响你的思维,它会让你变得更聪明等等。这是最容易的反驳,我们不要那么着急,要有点耐心,因为你要知道,一个教授拿了毕生的精力就研究这件事情,他一定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肤浅,所以他一定有他的理由,我们要好好地了解一下,他究竟是怎么样思考和研究这件事情。

我觉得这本书能够让我们端正对于教育这件事情的深入思考。比如说教会我们的孩子怎么样能够学会科学地讨论问题,而不是成为一个简单的网络暴民,或者是一个无知的吃瓜群众,随便就被别人操纵。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由于它不在考纲当中,所以它在学校里边经常是不教的,所以这就是这本书的使命。

接下来我们来看,你的教育投资产生回报了吗?就是这个教授问,你的教育投资产生回报了吗?他把知识分成三类接触,这个是斯皮尔伯格拍的一个电影的名字,叫《第三类接触》,各位看过吗?跟外星人的接触。第一类接触是人类看到外星人的飞船飞过去,这叫第一类接触。第二类接触是人类发现外星人生活过的痕迹,这个叫第二类接触。然后所谓第三类接触是人真的遇到外星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个叫第三类接触。

那么教授把第三类接触挪到这本书里边想说明什么?就是我们和我们的知识之间能不能多产生一些第三类接触?第一类接触是我学过,我看过这飞船飞过去,第二类接触是我看过,这里边好像是有物理学的那个意思,这是痕迹,第三类就是我真的用到我学的东西去解决另一个问题,这个叫第三类接触。

所以我们能不能够去重新设计我们的教育结构,选择我们要教育的内容,让我们今天所教给孩子的东西在Future,就是在这个孩子的未来,能够给他带来Wise,能够带来智慧,也就是能够让这个知识在他的人生当中出现更多的第三类接触?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就是,我们学的知识越多越好吗?只要是老师规定你学的,反正你也别挑剔,就都学了吧。知识是用进废退的,就是你会发现log这样的概念,还有我们小时候学过配平化学方程式,配平有机化学方程式,你们试一下,我现在想想,我是一点头绪都没有。就是当年我是学霸,我学得很好的,那些东西我都会,非常熟练地就能够配得出来,但是到今天你会发现,我完全一点概念都没有,这就叫用进废退。所以当你学了一些根本没有用过的东西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浪费,就是你人生时间的浪费,以及这个世界物资的浪费。这是用进废退的原因。

第三个原因就是,知识的学习有机会成本的问题。就是你用心地学了那些东西,你就不可能拿出更多的时间学习这些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产生了那么多高学历但是低情商的人,为什么我们产生了那么多职位很高、赚钱很多但是情商很低的人。他可以是一个很棒的工程师,但他不会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尊重别人,因为那些东西并没有在他的知识体系当中体现出来。而且我们还甚至有很多很棒的理工科的人解决不了家里的上下水问题,解决不了家里的换电灯泡的问题等等,就是他分数很高,他只学需要考试的,只学需要糊口的,但是其他的能力一概没有。这是知识的机会成本问题。

最后一个就是,就算要保留那些看似用不上的东西,我们也可以思索一下,能不能用恰当的方式带来第三类接触,就是想到用更好的方法来教他,然后让这些东西能够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就是教授之所以研究这个课题这么多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那么现在的问题有哪些?首先是过度地关注学业成就,忽略相关性差距。这个话怎么解释?学业成就大家都知道,我们都关注小学毕业了吗?初中毕业了吗?然后拿到大学文凭了吗?拿到硕士、博士的学业成就了吗?忽略相关性差距就是,学的这些东西跟生活的关系是什么?这些东西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然后第二个就是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忽略知识内涵的掌握。这个我深有感触,什么叫了解性知识?你没发现我们大家听到很多词都是一知半解吗?当我说到胆固醇,一知半解,当我说到陶瓷材料,好像听说过,当我说路由器,我们家里有路由器,当我说到带宽,说到行星轨道,说到历史,说到查理大帝,你会发现每一个词似乎你都知道,甚至真的有学霸就能够立刻报出查理大帝是公元哪一年哪一日出生,这都可以。

但问题是都停留在了解的层面。我们有特别多了解性的知识以后,你会发现我们的思维没有深度。我们之前讲过一本书非常火,叫《人类简史》,就是所有人听完《人类简史》或者看完那本书以后,都会觉得惊为天人,这赫拉利是什么人,能够把所有这些事情联系在一起,如此顺理成章地让你知道,人类就是这样发展出来的。那你说,尤瓦尔·赫拉利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能力?很简单,就是这种知识内涵的贯通性,就是他完全知道这些历史人物之间,这些地理事件之间,然后这些人种的发展的过程当中都有着怎样的联系,这就是深入思考的结果。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地停留在了解性,整天在背时间、地点、人物,然后了不起让你画张图,这种小时候学生物经常会用的东西,但是内涵不去挖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第三个就是过于强求专业知识,忽略与生活有关的软知识。比如说我们学物理,学化学,学得都已经深入到了准科学的那个高度了,但是我们对于怎么讨论问题,怎么投票,然后大家怎么样对一个小组内产生的不同意见进行决策,甚至男孩到底应该怎么样追女孩,女孩怎么样得体地拒绝男孩这样的东西,没有学,我们很多人在社交场合上完全就是生瓜蛋子那种感觉,包括我自己就不会,因为这些软知识没有人教过。这也是一个问题。

然后我们的教育将会从迟钝的层级结构过渡到灵活的网状结构,但是我们未必准备得好。什么叫层级结构?你看这是学科,标准教材,很多个老师,老师下边教学生,这就是层级结构。你会发现你要想改变这个东西很难,因为从上边下来的教材是一样的,然后对老师的培训和要求是一样的,然后每个老师教不同的学生。

但是现在的问题变了,现在是这是一个学科,交叉着有四五个学科,这些学科都交叉在一起。然后这是教材,这个教材有大量相关的辅助资料,可能包含了杂志,有视频,有录音,有采访等等。然后老师来教,这个老师可能有好几个老师的群组可以互相交流,好多老师都可以来帮着同一个班的学生来上这个课程。然后到下边的学生会形成他们的社群,学生会跟别的班学这个东西内容的人进行讨论,也是交叉在一起。所以,现在的教育已经逐渐地变成了灵活的网状结构,但是我们很多的学校都没有准备好,都还是在用过去的这种层级结构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麻烦和问题所在。

那么戴维·博金斯教授长期从事的一个项目,叫作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就是“为理解而教”。这本书给我启发最大的就是这一部分,他说什么叫作真正透彻的理解?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他去参观“为理解而教”的一个教学实验成果的时候,发现那个老师做了一个尝试,他们给孩子们教有丝分裂,还记得有丝分裂吗?植物当中的一个概念,细胞有丝分裂。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记住有丝分裂这件事情,他们的办法是给孩子们编了一套舞蹈,叫有丝分裂之舞,然后这些孩子们一边跳着这个舞蹈,一边就深刻地了解了有丝分裂这个过程,而且还锻炼了身体,练习了舞蹈,这是一种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的方法。

还有就是他们为了教生物,了解生物的过程当中,他们出了一道题目,这个题目很有创意,说让孩子们设计一条鱼。设计一条鱼,就这样,没有别的了。就是为了设计这条鱼,你就会发现孩子们非常兴奋,孩子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了鱼的发展的历程,了解了什么样的鱼类是最先进的鱼类,鱼为什么要这样的构造,鱼的这个部分功能是干什么用的,然后鱼的天敌是谁,如果把一个没有天敌的鱼放在这条河里会怎么样。然后孩子们不但学习了生物学,了解了进化论,还知道了生物入侵的这些概念等等,这一道题目激发了孩子特别大的兴趣去参与。这就叫作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他会给孩子一个任务,让孩子去主动性地发掘和学习,真的全方位地了解鱼这个概念。

所以这本书的重点就是全局性理解,教育的目标是追求全局性理解的概念,而不是立即理解。我们在生活中现在追求的是立即理解,立即理解的意思是,这个事我理解了有好处,这个事我理解了能得分,这个事我理解了能拿到学位,这叫立即理解。所有人学东西都是为了得到一个东西来的,所以你会发现立即理解的结果就是,考完试就忘,拿到学位就忘。我们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这个我相信你们很熟悉。

但是全局性理解不一样。比如说这个教授有一次在课堂上问,你们有没有人觉得自己对某一个东西是全局性理解的?请举手我看看。有一个小伙子举手说我理解欧姆定律。各位还记得欧姆定律吗?就是电压、电阻、电流,电压除以电阻等于电流,这个孩子举手说我理解欧姆定律,就是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然后教授说那你能不能跟我讲一讲,你为什么觉得你是全局性、透彻地理解了这件事? 这个孩子就说,我学了欧姆定律以后豁然开朗,我突然觉得它和我们推算的导热管的气流量也是有关系的,所以他说欧姆定律的基本形式至少可以提供一种粗略的范式,比如说气流量等于气压除以导管的阻力。他有了这个东西以后,用这套欧姆定律的概念去改造他自己家里的供暖系统,然后他发现家里的供暖系统更有效了。

同样,你再深入地思考一下牛顿的那个著名的公式,F=Ma,就是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你把它换一下,你就会发现它变成了加速度等于外力除以物体质量,你看,像不像电流等于电压除以阻力?所以由此再往前推一步,你会发现这个社会上贪污等于什么?贪污等于权力除以社会及法律约束,就是当这个社会的法律约束越少,而权力越大的时候,贪污就会越多。这就叫作全局性理解。

然后这个教授认为,当一个人把欧姆定律能够应用到这种程度的时候,能够用到除了了解电流和电压以外,我们都学过这个,但是我们没有想过别的,我没有想过它跟牛顿有关系,没有想过和力有关系,甚至和社会有关系。后来我就在想,我能不能再延伸一下,比如说我们搞传播学,谣言等于什么?我一琢磨欧姆定律,谣言等于编撰谣言的水平除以公众的认知能力,公众的认知能力越低,谣言就越厉害,然后编撰的谣言能力越强,谣言越厉害。就是我们从欧姆定律的这么一个公式,你会发现能够想出很多东西。

后来我就在想,我有什么东西是有可能达到了这种真的透彻了解的部分?我脑子里面第一个蹦出来的词是中庸。中庸对于我的帮助就是,我在看很多科学类的东西、管理类的东西、生物学的东西的时候,我发现,到最后管用的都是中庸之道。你看,我们教孩子就是中庸之道,打不行,逃不行,就是你整天溺爱他不行,你整天揍他也不行,最合适的地方是中庸。领导力,说完全授权,什么都不管,这不行,然后管得死死的,让对方喘不过来气,这也不行,所以最后就是尊敬和信任,也是要达到一个中庸之道。所以在我的词汇库当中,我能够灵活运用的概念其实并不多。这就叫作真正透彻的全局性理解。

那么对一个东西要想达成所谓的全局性理解,要符合这四个方面的标准。第一个就是深刻见解方面,什么叫深刻见解方面?就是这个概念在物理、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当中的反应。就像我们刚刚讲欧姆定律的时候一样,我们能够从各个世界当中找到对它的了解和印证,这个是第一个,深刻见解。

第二个叫行动方面,就是我能够用它来采取行动,指导我的日常生活。比如说那个孩子学完欧姆定律之后,他可以拿来改造他们家的暖气管,他这就是行动。我用我的中庸之道跟我的孩子沟通,跟我公司团队成员沟通,这就是我们用到了行动。

第三个就是伦理道德方面,就是你学了这个东西以后,有没有能够上升到你的伦理道德的层面,让你的道德品质,让你的想法、人性、同情心或者社会规范能够有进一步的提升?然后最后一个要考虑就是机会方面,什么叫机会方面?就这个事出现在各种场合,表现为各种各样形式的机会多不多,有没有很多次你都可以想到它?如果能够把这四个方面都考虑到了的话,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全局性理解。

那么在这儿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案例,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新项目,是我的一个师弟,从中央电视台出来以后做了一个小豆瓣电影学堂,他就是受了这本书的启发,创业做的这个项目。这本书就是他推荐给我的,他说这书给他深深的震撼,然后让我一定要看一下,我一看完也觉得真的太好了。他用这个东西竟然做了一个创业项目,叫小豆瓣电影学堂。他发现,怎么才能让孩子深入地思考一个东西?怎么才能让孩子产生对某一个概念的全局性理解?最好的方式是让他们讨论。

但是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背景,没法讨论。让他们看同一部电影,看完同一部电影以后,针对这个进行延伸的讨论。比如说我曾经给他推荐过一个电影,叫《印式英语》,《印式英语》是讲一个印度的妈妈,在家里边不受爸爸的重视,然后到了美国以后特别想学英语,全家人都反对她,她老公特别讨厌她学英语,但是她努力地偷偷地去学英语,最后用英语在全家人面前进行演讲,让她老公简直大吃一惊。非常感人,非常幽默,笑中带泪的一部好电影,然后推荐给他。

你猜他用他来讲什么?他把《印式英语》这个电影给孩子们看完了以后,跟孩子们讨论的题目叫作“爱妈妈的方式”,就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去爱我们的妈妈?然后从这个话题延伸出来,跟孩子们讨论男女平等这个概念。男女平等就是一个典型的需要全局性理解的概念,我们都知道男女平等,但是能不能对它进行深入一点的研究? 比如孩子们在讨论的时候,就开始用提问来启发孩子,说男女到底该不该平等?然后有的孩子就说不应该,因为男人和女人的力气不一样,干的活都不同,所以就不应该。然后有的小孩就反驳说,那自助餐大家吃的不一样,收费都一样,这怎么解释?所以应该平等,这不是钱的事,这是对人的尊重,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孩子们能够说出特别令我们大人难以想象的话。

就在大家一边倒地都认为确实应该男女平等的时候,有一个男孩突然发言说,那你们都这样讲,如果是老板的话,那我就不雇女的了,我就只雇男的。孩子们就愣住了,然后说这怎么办?所以你看,他们在不断地去深入思考男女平等这件事情,最后他们就从历史到现在,跟孩子们一块儿讲关于男女平等这个话题的背景。这就是一部电影所能够引发的孩子们的讨论。

我们看《疯狂动物城》那个电影,看完就完了,他们用《疯狂动物城》来给孩子们讲逻辑。为什么用它来讲逻辑?《疯狂动物城》那个电影是一个纯逻辑的电影,那个电影里面充满着细致的、令人感动的逻辑设计。比如说动物们不吃动物了,豹子、老虎都不吃食草动物了,那它们吃什么?这种话题你只要一问出来,大家就傻掉了,那它们难道饿死吗? 你会注意到,在整部电影当中,没有出现过鱼类,没有出现过虫子,没有出现过这些生命,所以这些东西成为了食物,那个汉堡里边有很多虫子,他们吃的是虫子汉堡。然后所有的这些动物没有狗,没有猫,没有猴子,因为狗、猫、猴子这些动物跟人类太接近,会破坏掉孩子们对这些动物之间平等交流的这种想象,所以没有。

然后《疯狂动物城》里边所有动物的卡通形象全都是按照真实世界当中的比例所设计的。而所有的这些动物能不能够在一起很好地生活呢?摄制组是在非洲大草原待了很长时间,亲眼看到所有的动物在喝水的时候,全是和平地在水边喝水,狮子、豹子、羚羊、猎狗都在那儿喝水,相安无事,然后小鸟飞来飞去的这种环境,他们才认为这个逻辑上是成立的,是合理的,然后开始做了这样一部电影。

所以当他们把这些逻辑的思考过程呈现出来,然后跟孩子们讨论的时候,让孩子们了解逻辑是怎么回事,什么是大前提,什么是小前提,什么是三段论,深入地理解逻辑,这就是一个创举。我认为他们就在用电影的这种承载方式,帮助孩子去学会全局性理解。这就是这本书里边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叫全局性理解。因为我知道我们的会员里面有好多老师,我特别希望我们的老师们能够记住这句话,“全局性理解”,在我们教给孩子一个概念的时候,能不能想办法帮助孩子去达成全局性的理解?那具体的方法我们待会儿会讲。

那有哪些概念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个人如何与同龄人相处,这算不算是一个全局性理解的题目?然后资源稀缺与经济贸易的作用,这就是典型的全局性理解,还包括技术进步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阿德勒在100年前,也就是我们讲《自卑与超越》的时候,他就讲过,没有懒惰的人,当一个人拖延、懒惰的时候,你不应该批评他拖延和懒惰,而是应该带着他,邀请他和别的孩子们在一起讨论一个话题。这个话题就是,人为什么会懒惰?那么懒惰会有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解决懒惰的问题?这就是对懒惰这个概念进行全局性理解,从而帮助这些孩子慢慢地解决懒惰的问题。所以太棒了,就是阿德勒也太棒了,这个书里边讲的东西也太棒了。

我就想起来这两天网上特别流行的法国高考作文,大家知道法国高考作文考的什么吗?我看了一下,反正估计我是考不上。因为法国的哲学是考试占比最高的一个学科,他们的这个作文实际上是哲学课,比如说,题目能听懂就不容易了,说“观察是否足以了解”,这是三选一的第一个题目,观察是否足以了解?第二个,我有权做的一切是否是对的?第三个,请评论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本书。反正我是答不了,这题真的好难,但是它都能够有效地促进我们进行全局性的思考。

那么全局性理解是不是要求在生活中说到一个词就需要做全局性理解?不是,我们生活中90%的情况下是用不到全局性理解的,这时候用的是配方知识,什么叫配方知识?你早上起来洗脸刷牙,开车出门一路走,这都不需要全局性理解,都是你已经完全习惯的配方,你是按照生活的节奏这么去做的。生活中最多有10%的时候需要我们调动我们的全局性理解,来面对一些从来没有见过的问题。比如说大家都在争论,要不要去参加一个什么样的活动?这时候你是人云亦云地跟着去,还是你需要调动你的全局性理解的能力,去深入地思考,然后有自己的主见? 因此,一个具备全局性理解能力的人有三个非常重要的优势。第一个优势叫作定向,就是遇到任何状况做出自己的智力判断,来确定方向,不会随大流。第二个叫慎思,审慎地思考问题,而不是轻易得出一个心血来潮的结论,或者是特别不具有科学性的、迷信的、归纳法简单总结的一个结论。然后第三个叫作深入学习。深入学习和一劳永逸地学习是不同的,一劳永逸地学习就是恨不得学完这个事以后,就再也不要变了,像我们原来学过化学方程式这件事,就是一劳永逸地学习,学完以后这个事不会再变,它就那样了。但是深入学习是要求你要经常地跟踪思考,不断地去改进。

就像我们当年学牛顿的时候,就会觉得牛顿的三定律肯定是对的,因为整个星星就是这样转。但是爱因斯坦就在深入地学习,爱因斯坦认为不对,根据他那个算出来是有问题的,然后爱因斯坦才会提出他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这就是深入思考的能力。当然,我们不要求把每个人都培养成爱因斯坦,但是我们需要能够具备这三个能力:定向、慎思和深入学习。

那么大概这个作者说,我没有估算过,因为这个事很难估算,他说在一个人大学毕业以前,至少应该教给他的全局性理解的概念,他说随便数了数,有一万个以上。就是我们能够拿出很多个话题来跟学生们讨论什么是公正,如何面对离别,逻辑是怎么回事,该不该学习,懒惰了怎么办,跟别人怎么相处,有人打小报告怎么办,如何面对坏人……你看,我们很多概念都可以进行深入地全局性的理解,而且这里边可能还牵扯出很多科学话题。

那怎么教?就没法教,对吗?所以这个作者说,在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使用的就是抽样教学的方法。就像我们小学的老师教语文的时候,他不可能把鲁迅的所有文章都教一遍,把四大名著整个通篇地跟你讲一遍,这个做不到。所以抽样教学,选这里边最有代表性的部分,然后来跟大家分享,其实也就够了。因为有了全局性理解的能力以后,孩子们会自己去把它套用在需要学的新东西上,因为他们本身就培养了深入思考的能力。

还包括并不是二元二次方程这样的东西就彻底不要了,我们可以尝试通过重构来拯救二次方程。比如说,有一个教育专家就在他们的研讨会上提出,像二次方程这样的东西应该怎么拯救?我们要尽量把它和经济学结合在一起,你在国外读经济学,前面学的都是数学,就是差不多要学到数学系的水平,才能够去学经济学,因为它里面充满了大量的数学运算。所以当你能够用经济学的外壳来重构数学的时候,孩子们在学起来就会更有可能在今后跟它发生第三类接触,就会更容易用得上它。还包括天文学也可以,包括机械学,要想办法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来学习,就是重构拯救这些过去的硬知识的方法。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刚刚讲了,方法到底是什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用开放式的问题来点燃人们的创造力。这里边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叫作雅丽的新几内亚人,他问了一个白人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会有这么多的财富?这个新几内亚人觉得,我们这儿的人干了这么多的活,我们一天到晚的资源都被你们拿走了,但是我们没有发财,为什么你们会有这么多的财富? 他问的这个人后来写了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作《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我们家还有。《枪炮、病菌与钢铁》就是专门讲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差异,因为这本书,他得到了普利策奖。一个普通劳工简单的提问,竟然能够引发出普利策奖,然后写出一本名著来,原因就是这个问题真的提得特别好,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心。为什么我们这么勤劳,但是我们没有钱,而你们这些白人会有这么多的钱?然后他就开始追根溯源地去研究西方发展的过程。

所以所有的开放性问题要好的话,就必须得有好奇心的支持。咱们通过一个练习看一下,比如说,引发工业革命的三个因素是什么?各位,这是不是一个开放式问题?是,但它是不是一个好的开放式问题?不是。因为它经限定了三个因素,很明显,它需要你填空,你需要告诉我哪三个因素,这就是最典型的扼杀好奇心的问题。

好奇心是可以被扼杀的。我们的孩子在从小到大生长的过程当中是充满了好奇心的,但是你会发现,上到了初中、高中以后,他慢慢地没有好奇心了,他甚至连“我为什么要学这个”都没有兴趣问,他的习惯已经完全跟你合拍,就是让我学什么我就学什么,我尽量把分考得高一点就好了。好奇心会被这样的问题磨灭,这种问题只期待得到知识,只期待得到课本上已经有的知识。

那么关于工业革命这件事情,最好的问问题的方法是什么?我们来尝试一下,如果你这样问,说引发工业革命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你们觉得跟刚刚那个比起来怎么样,会不会好一些?“引发工业革命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是更开放的一个问题 ,而且没有说是哪三个,但这还不够,因为这个问题的鼓舞性不够。

你听下边这个问题,他说,全世界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有许多文明的成熟程度令人印象深刻,他们也有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突出的科学成果,甚至产生了大量巧妙的装置,那么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那些文明之中,而是出现在了这个特定时期特定的地区?你看,当你做了这么一段铺垫,这就具备了鼓舞性。教育工作者就是要点燃孩子,就是你让他觉得,对呀,这是为什么呢?然后让他去寻找,去探索,他会给出令你非常惊喜的答案。

就像我们给别人推荐《人类简史》的时候,我们就会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跟哥伦布航海的时候几乎差不多,但是郑和下西洋除了给别人送去一些礼物之外,没有给中国带来任何质的改变,而哥伦布的航海会整个改变欧洲,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一个开放式问题,通过这个开放式问题就会有特别多的人要把那本书拿出来翻一下,研究一下。如果你更有好奇心的话,其实你自己可以去做这样的研究,去写这样的报告。

这就是我们说,一定要能够使用开放性的问题,来鼓舞和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因为孩子的好奇心是会逐渐被磨灭的。所以教学的过程当中最好的方法是基于问题的方法、基于案例的方法、基于项目的方法,然后使用社区服务来进行学习,以及工作室学习的方法,这些名词你只要一听就知道大概什么意思。然后问题导向、案例导向,然后把孩子带到项目当中来,在社群周围去合作,去让他体验。然后还包括工作室学习方法,让孩子成为老师的雇员,然后跟老师一起解决问题,都会让孩子特别有成就感。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里边给出的非常棒的两个带有生命力的问题方法。有一个问题是,如果不是呢?“假如不是呢”这个问题是个万能问题,比如说我们今天这个世界是这个样子,这个世界是这样一个架构,那我想问一下大家,假如人口的寿命不是100岁而是150岁呢?这就是一个“假如不是”的问题。就是人们都坦然地假设,人活到一百岁差不多就要死了,所以我们这样安排我们的家庭,我们这样安排我们的婚姻关系,这样安排我们的存款,安排我们的旅游,安排我们的人生计划,社会的资源配置也是按照这个来配置的。但是假如按照那些未来学家所预言的,到2030年人的平均寿命能够做到150岁,天哪,那怎么办? 所以“假如不是呢”这样的一个问题能够启发很多人进行深入地思考。大家可以想想在哪些事情上面,我们可以问问假如不是呢?比如孩子们总是要上学,那么假如一个孩子可以不上学,会怎么样?然后学校都要进行教学评估,学校都有大量的教学的任务和安排,那么假如我们能够不去太关注这些评估,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等等。

第二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当人们在表面上不断地讨论,在不断地重复着一些浅层次的讨论的时候,作为一个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这时候需要问的问题是,真正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往往可以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然后会让大家深入思考,原来这个问题背后是有着文化的冲突,原来这个问题背后是因为人类自古以来的惰性,原来这个问题背后是社会差异的问题等等,就会慢慢地浮现出来,人们的思考会变得更加地深入。

前面我们讨论的是教的问题。真正的学习是什么?作者说学习即理解,就是学习就是understanding,就是你得进行全方位的理解,这是一个。学习即运用,学了以后你要用。第三个是学习即注意。这很有意思,他说我们有句俗语,当你是一个榔头的时候,你看谁都是一颗钉子。这个我们都能理解,说我就是干这个的,所以我看到谁我都觉得他需要用这个工具。但实际上教育的问题往往不出在这儿,这个教授说教育的问题往往出现在,当你是一个榔头的时候,你看谁都不是一个钉子。

这是我第一次听,什么叫你看谁都不是一个钉子?就是你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东西跟你所学的是有关的,这才是教育的缺失,就是当你明明已经学过了很多概率的时候,你去面对“我坐飞机出行到底安全不安全,还是我开车去安全”这样的事的时候,你竟然会选择说,我还是开车吧,我少坐飞机,开车比坐飞机危险多了。每天在机场说再见的时候,应该是那个上飞机的人跟那个开车的人说一路平安,因为那个才危险。但是你学过概率,你根本想不到这件事情跟你有关。这就叫作你手里边有锤子,但你看谁都不是一颗钉子,你根本不知道你学的那个东西是应该用在生活中的哪个地方的。所以这是学习即注意。

学习即感兴趣,就是要越学越有劲,越学越觉得好玩,这个事有探索不完的东西。你像这位教授探索教育能探索50年,这多有劲。

然后学习即融会贯通,就是当你发现能够把所有这些东西打通,它们背后都有着联系,你在讨论一个社会学问题的时候,可以拉出经济学,可以拉出物理学,甚至可以拿出量子力学这样的东西,这才是一个真正融会贯通的人。埃隆·马斯克就是一个相信第一性原理的人,他相信第一性原理,你就会发现,他都是从各种学科的最基础层面来思考问题,思考生物学的问题,思考社会进化的问题,然后思考物理学,思考天体动力的问题,然后才能够去解决一个生活中真的复杂的问题。在生活中没有哪个问题是真的确定必须是哪个学科来负责的,说这事只要它们这个学科负责就行,不行,它一定是有大量周边的交叉学科混在一起的,所以融会贯通是学习的目的。

最后他说,在你的工具箱里边一定要放上《尤利西斯》,这话什么意思呢?不是说《尤利西斯》这本书就特别重要,而是说在选择学科的时候,文理科不要太过偏废。就是一个人最怕扎入到某一个学科的兔子洞里面去,他说每个学科学进去了肯定会有兔子洞,就是专业人才,他毕竟要专业,要钻得很深,肯定会有人要钻兔子洞。但是不要过早地钻进兔子洞里面去,当你过早地钻进兔子洞里边去以后,你的思维方式会更加窄化,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很多不同的认知方式。

那么趁着这个机会,跟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有一些典型的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哲科思维的认知方式,这个在中国真的太重要了。各位知道我们为什么生活中,有那么多吃瓜群众吗?就是别人说什么谣言都信,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动不动就愤怒,“不转不是中国人”那种就出来了,原因是我们缺乏哲科思维,我们缺乏判断一个东西的依据思维方式。

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简单归纳,啥叫简单归纳?你看这儿出了一个坏事,这儿出一个坏事,这儿出一个坏事,所以这件事非常危险,他就是大坏蛋。就是只要列举几个事例,我们就能够向人们证明一切。最早在大街上卖药的就是发传单,传单上就印一件事,张阿姨吃了这个药好了,李叔吃了药好了,谁谁吃了药好了,所以买吧,哗哗就买。这就是缺乏哲科思维的可怕之处,就是人们太容易被别人哄骗,然后被煽动。

那么历史上最典型的一些认知方式,第一个就是欧几里得的认知方式。各位知道欧几里得,研究几何学的那个人,我们从初中上到高中所学的几何,都是欧几里得在2000年以前就已经完全弄好的,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了。欧几里得的思维方式特别有意思,他说欧几里得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化的演绎推理。演绎和归纳不一样,我刚刚讲的举例子那个叫归纳法,什么叫演绎法?就是广义上的猜想与证明,一方面猜想是提出力图证明的观点,另一方面以定义、公理、已证实的定理、广泛概括的各种数学对象和系统为基础,借助于正名的机制,严谨的数学方才得以建立。

这话什么意思?就是你发现欧几里得特别强调公理,比如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就是一个公理,然后还有平行线永远不交叉,这是公理,从这几个公理之上,他竟然能够推出后边所有的公式。所以如果他这个论证过程,我们过去经常说“因为……所以……”,点那几个点,这个论证过程如果是严密的话,你就可以信任最后的那个结论,这就叫作演绎法。所以演绎法你得首先找到支撑你去推理的那个可以被完全接受的公理,或者被别人已经证明的定理,沿着这个定理往下推,这就是欧几里得的思维方式。

所以演绎法会比归纳法使用的难度大很多,我们在生活中98%的情况之下都会用归纳法来解决问题。但是演绎法很高级,演绎法是真的有美感的东西,我现在看看我爸爸整天做的那些数学题目,我觉得真的好有美感,推出来的结论都那么漂亮,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数学家演绎思维的一种体现。

那么再往后还有培根式的认知,培根认知从假设开始,也就是基于观察和思考提出一个概括性的命题,认为它可能是正确的,但是还不太肯定,如果假设可以在许多情景中发挥作用,那么我们可以暂时认可它。但是必须十分谨慎,我们都知道之后或许会出现一些矛盾,限制假设的应用范围,就算是确信无疑的事物也会出错,而不是按照欧几里得的方式来理解。欧几里得是不容置疑的,这个公理推出来的公式、定理是一定存在的,但是培根就发现,我们可以大胆假设,然后小心求证。胡适说过这句话,这就是培根式的思维方式。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给培根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注解的,就是卡尔·波普尔,卡尔·波普尔提出了科学的可证伪性。就是一个东西必须得可证伪,才有可能是科学的,不可证伪的东西不可能是科学。比如说什么叫不可证伪?我给你算命,算命以后你说我算的灵不灵?然后说不灵,你说不够灵。不够灵,因为你不够信,信则灵。这叫不可证伪,就是你就算拿出了一个反面的案例,也不能够证明它是错的,因为它的前提是你不信,我们的原理叫信则灵。凡是不可证伪性的东西,不能够被称作是科学。所以培根的思维方式就是,你可以大胆地假设,你也可以罗列很多来验证它,但是你要知道可证伪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真的出现了黑天鹅,那就证明了“天鹅是白的”这件事被推翻掉,这叫作可证伪性。这是培根式的认知。

然后到了牛顿式认知,牛顿式认知的特点是他喜欢建立数学模型。牛顿的办法一般是说,我来思考这件事,然后我用数学作出一个公式来算,算完了以后,我把这个实际生活中的状况带到我的模型当中去验证,看看做得对不对,这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所以牛顿就用这样的方法验证了整个天体轨道,环绕太阳怎么转的这些轨道,都是通过他的那几个定律一点一点地推演出来的,了不起。

结果人们后来在观测天王星的时候,就发现天王星不对,天王星没有按照牛顿算的那个轨道转。你知道牛顿当时牛到什么程度吗?当人们发现了天王星没有按照牛顿所计算的轨道转的时候,没有人怀疑牛顿错了,大家认为天王星错,因为天王星转得不对。后来就有人说不对,那肯定是有别的星体存在,然后他们慢慢地观测,发现了海王星,这就是一个伟大的认知。

拿破仑的老师给拿破仑讲牛顿的天体物理,然后拿破仑听了以后说,那上帝住在哪儿?根据他的算法,上帝住在哪儿?那个老师讲了一句特别有名的话:我们只需要牛顿,我们不需要上帝。这就是牛顿式认知的特点,他是用数学模型的方式来建立世界观的。

这些都是跟科学有关的认知方法,还有一种认知方法叫作修昔底德式的认知。这个大家就很陌生了,修昔底德是历史学的认知方式,就是你发现如果你要用可重复性、可证伪性对比实验来了解一个历史事实,这是做不到的,因为时间不可能回去。那么怎么做呢?在修昔底德之前,荷马式的历史全都是人神混杂的,就是有大量的想象,有大量的诗歌,有大量的抒情,但那个不是真正的历史。

修昔底德这个人参加过一场非常著名的战争,叫作伯罗奔尼撒战争。他在参加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时候失败了,然后被人贬为庶民,他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将军。被贬为庶民以后,他并没有就此回乡,而是周游列国,然后写下了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叫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这本史书当中,他第一次使用了他的思维方式所构建的历史观,就是历史只能回顾书面的报告文献,这既存在偏见,也容易因感觉和记忆的主观性而歪曲事实,也就是说历史的认知方式与众不同,我们称之为修昔底德式的认知。他的特点就是要尽量地去寻找和对比大量的原始资料,然后解释原始资料,批判性地探讨其中可能的偏见,拼接多元资料,进而构建历史的叙事。所以在历史学方面也会有他的这种思维方式。

一个人很难掌握所有的思维方式,但是我们可以多了解一些思维方式,这个可以避免我们陷入到某一种思维方式当中,导致我们接纳其他的信息受限。也就是不要轻易地掉进任何一个兔子洞里边去,你可以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对某一方面特别擅长,但是你需要更多地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教育就是要给予孩子们更多可能的思维方法、方向。

最后,这本书的结尾提到了圣雄甘地。他举了一个例子,圣雄甘地有一次坐火车的时候往上挤,你知道印度的那个火车是非常挤的,结果一只鞋子给挤掉了。一只鞋子挤掉了以后,甘地的反应就是,立刻把另外一只鞋子脱下来,从窗口扔下去。然后旁边的人就说你咋回事,你为啥扔鞋?他说我扔了鞋,至少那个人还能穿一双鞋子,这一只鞋子给我也没用,那个人捡到了能穿一双,这不挺好的?作者对圣雄甘地的这个行为大加赞赏。

这个故事我们都听说过,但这故事好在哪呢?他说什么叫知识,什么叫智慧?比如说我知道这一只鞋是没法穿的,这是知识。然后我知道火车如果开走了,我就很难再去捡这只鞋了,这也是知识。我知道那个人捡到一只鞋也没啥用,这也是知识。但是你很难把所有的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做出一个正确的反应。我们普通人的反应是什么?怎么搞的,鞋子没了,我新买的,难过死了,我咋办?然后抱着一只鞋子坐到下一站,然后甚至抱好几天,最后依依不舍地到另外一个国家把这个鞋子扔掉。

我们很多人都干过这样的事。有一次我跟我们家的一位长辈去旅游景点玩,发生了一模一样的事。在水里边摔一跤,然后鞋子冲走了,鞋子冲走了之后,因为我看过这个故事,我就跟他讲,我说把你这个鞋也扔了,把你这个鞋赶紧顺着水漂下去。我们家那个长辈说你是不是有毛病?然后就穿着那一只鞋穿了半天,最后到下午,非常无奈地还是把它扔到别的垃圾桶里边,就是我们很难把这些知识贯穿在一起形成一种智慧。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智慧?这个作者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甘地发现了机会,他在用这四类标准。还记得我们讲全局性理解的四个标准吗?就是机会、伦理道德、行动还有深刻见解,这四个叫全局性理解。他说为什么甘地的这件事是全局性理解的智慧的表现?就是甘地发现了机会,对当前的情景产生了深刻的见解,抓住了行动的时机,展现了自己的道德品质,在上火车的短短几秒钟之内,能够做到这一切,实在是令人敬仰。这就是知识和智慧的区别。

所以这本书总结到最后,我就特别想看到,那么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他用了一个特别常见的词,他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什么是综合能力?我的理解就是它更加能够适应这个世界,更加能够为这个世界作出贡献,更加能够具备创造性,而这一切需要把零零总总的、各种各样的知识通过全局性的理解整合起来,变成每一个人脑海当中像甘地一样快速反应出来的智慧。

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启发。你说我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干嘛要听这样的书?人人都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就算你不是一个老师,你有可能是一个经理,你需要教育你的员工,你说我也不是一个经理,你可能是一个父亲,你可能是一个母亲,你需要教育你的孩子,这时候如果你能够有一些提升,有一些新的理念,你会知道在某一个概念的背后可能会隐藏着全局性的理解,你可以带着它更多地拓展这个话题,那么你可以帮助你所在的这个团体,你可以帮助你所在的这个家庭,变得更加具备智慧,而不仅仅是那些用来考试的知识。

这就是我们对于未来教育的期盼和理解,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到大家,真诚地推荐《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谢谢大家,我们下周再见!

来自樊登读书

 

发表评论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