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45分钟 ,孩子要在安全环境中成长起来,不要强迫他们面对恐惧。
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书,叫作《让孩子远离焦虑》,这是一本在儿童教育方面非常著名的书
现在焦虑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多了,什么是焦虑的孩子的表现呢?你可以看一下你的孩子有没有以下的问题:
如果孩子不跟妈妈在一块儿,就睡不着觉;如果妈妈回家晚,他就不停地打电话催;如果妈妈没有去接他放学,他就哭;甚至他不愿意去做一些陌生的事,你让他去做一些事,他说:“我不去,我害怕,做不了。”;还有他不敢见陌生人等等。这都是焦虑的表现
当然,在长大的过程当中,有的就会好转,有的就慢慢没事。小时候焦虑过,长大以后就没事了。但实际上,焦虑会给我们造成一个深层次的影响,这个是很多人没有发现的
社科院做了一个调查,大量高考状元到最后工作表现都一般,都只是普通人。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些高考状元当时学习那么棒,后来都只是变成了普通的公务员,或者变成了普通的企业里边的工作人员? 其实很简单。你们研究过没有,这些孩子是怎么成为高考状元的?那些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小孩是怎么来的呢?大量孩子是被家长威胁出来的
在我们小时候,我们的家长都跟我们讲这样的话:“咱家不是富二代,咱家也没钱,你老爸也没什么权力。我告诉你,你长大了要是不行,没人帮你。我们俩把钱花完,都不给你留。”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施加这样的压力,然后告诉他社会竞争多么激烈,你要是没本事,你就只能怎么怎么样
这些话在当时能带来效果,家长能够看到孩子为之一震,然后开始努力工作、学习。但长此以往,他内心中有一个东西被破坏了。那个东西是什么?大声说,什么?安全感?对,他内心当中的安全感被破坏了
当一个人缺乏了安全感以后,他做任何事,首先考虑的就是安不安全。当一个人总是考虑安全不安全的时候,他会做什么样的决策呢?他会做一个最平庸的决策,就是什么事最安全我就做什么事
那天我去北大讲课,有一个景象令我特别意外。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排了一个队,从英杰交流中心一直排到东门外,那么长的一个队伍。我说:“这什么人啊?干什么的?是克林顿来了吗?”然后我就跑到跟前去看,结果是国家海洋局招聘
国家海洋局招聘能有这么多人报名?我奇了怪了,说:“国家海洋局的福利有那么好吗?它不就是吃鱼便宜点吗?还能怎么样呢?然后就那么多人排着队要去当国家海洋局的公务员。北大啊,这是咱们中国最好的学校之一,学生会有这样的选择!” 原因就是大量的孩子在从小学习的过程当中,被破坏掉了安全感,产生了焦虑。后来慢慢长大以后,小时候的焦虑随着他人格的成熟,看起来逐渐被掩盖了,但是内心深层次的安全感被破坏以后,终身都会对他有影响
所以他努力想成为一个最普通的人,努力想成为一个跟别人没有什么差别的人,每个月给他发五千块钱工资,别让他担风险就行
你们想想看,如果你的人生真的就这样的话,你有劲吗?所以这本书对于所有的家长来讲,我认为是最特别、最重要的一件事。而且还有很多焦虑严重的状况,孩子自己好不了,无法自愈,最后变成了真的焦虑症。甚至有很多孩子一被打击就跳楼自杀了,也有这样的情况。所以小孩子的心智健康状况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我们首先得了解孩子焦虑的表现。我们刚刚讲了,没法独自入睡;不爱讲话;面对陌生人和情境就会感到紧张;尝试新事物的时候对自己没有信心;或者认为自己无法考取好成绩,无法赢得老师的赞赏;不愿意去上学;不愿意参加学校的活动;总是特别担心很多未发生的事
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整天问妈妈,如果什么什么怎么办?如果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他整天问你这个问题,这个不是小孩问话的句式。小孩正常问话的句式是为什么,这是什么?这是大量小孩问话的正常句式。但是有一类小孩就说,如果那样的话怎么办?他比我们要担心得多
咱们讲《向前一步》,就是专门给女性写的那本书,谢丽尔·桑德伯格写的,说一个幼儿园的小女生在家里特别难过地哭,为啥哭呢?她说:“我的理想是当宇航员。” 那你为啥哭呢?她说:“我们班那个汤姆的理想也是当宇航员,我想跟他结婚。” 那你哭啥呢?她说:“我俩如果都当宇航员了,谁来照顾孩子?” 这就是女性天生的那种焦虑。女性比男性容易焦虑得多,女性有一种天生的内疚感。在家庭当中,男人只要把钱拿回来了,几天没回家,不会觉得内疚。很多男人经常一出差就出好长时间,他不会觉得内疚,因为男人天生不内疚
女人天生就容易内疚,所以女孩子身上的焦虑的状况表现得会更加严重。你们现在还没有结婚,就已经开始琢磨将来孩子户口在哪儿上啊?附近有没有学区房啊?我是找一个什么样的人更合适啊?因为女行天生会为家庭担心。所以这本书特别适合妈妈好好看一看,既能减轻孩子的焦虑,也会减轻妈妈们自身的焦虑
一个人为什么会焦虑呢?佛教里面讲焦虑讲得特别好,我特别喜欢佛教里面的解释。焦虑是什么呢?焦虑是对无常的抗拒。大家都知道无常,都相信无常。这个世界上的事是你没法控制的,总有一个事会突然发生,无常会发生。但是你明知无常会发生,还在内心当中不断抗拒无常,你说这个事最好别发生,或者最好别发生在我身上。这时候你的焦虑情绪就会出现了
当然,这是佛教的解释。心理学的解释是什么呢?焦虑是一种大脑功能障碍。通俗地讲,焦虑是非常强烈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面临不确定状况的时候,他们无法对事件结果做出预测。在不能确保他们的选择是否正确的时候,焦虑就产生了。其实换成你们年轻人的话讲,就是纠结,严重的纠结就是焦虑。这事我到底干还是不干?该干。该这样干还是该那样干? 要毕业了,我是读研究生呢,还是工作?我说:“你该读研究生,愿意读就读啊,愿意工作就工作啊。”她说:“如果我工作了,我就失去了读研究生的机会啊。读研究生,那我就没法工作了啊,读研究生万一没用呢?”因为你总想万一有一个不一样的东西存在怎么办,这就是对无常的抗拒
实际上从佛教的角度来讲,你的因果已经注定了你将会做什么了,所以你只要认真地过每一天,接下来的事就发生了。你会选择去工作,或者会选择去读研究生,这都是最好的选择。没有一个如果存在,因为人生没有平行线,人生是一条单行线。当然,我这种讲法对于普通的家长和孩子是无效的,因为这是佛教的讲法
咱们回到这本书,从心理学上说,其实焦虑是来自于对不确定的状况的未知。那么和其他的方面一样,焦虑是遗传基因、气质、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一个综合体。没有哪一个单独的因素可以解释这一切,光是从遗传或者光是从个人的经历都没法解释这一切,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事
甚至有很多人遭遇到外界的冲击也会产生这个问题,比如父母离异,父母有人去世,然后暴力事件的伤害、性骚扰、生病住院等等,这些事都会引起焦虑状况
我有一个同学焦虑很严重的时候,就是因为他住院发现肝上面有一个阴影。他觉得完了。他说,我是肝癌。然后整天觉得要得肝癌,要死了,自己吓自己。去百度上搜了很多医学资料,然后说自己是肝癌,非得证明自己要死了。后来医生过来跟他讲,你这不是肝癌,你死不了。他说,医生你别骗我,我是有知识的人,你跟我就说实话吧
然后医生说:“你是肝上长了一颗痣。咱们脸上会长痣,痣那个东西会长在脸上,也会长在肝上。你只是肝上长了一个痣,不是肝癌。你这个不叫癌症,你这个叫作焦虑症,你知道吗?你现在要治焦虑!”所以给他开药,吃开心的药,一吃就好了。所以有时候各种各样的事都会导致焦虑
在所有这些因素当中,如果你希望改善孩子的焦虑状况,你唯一能控制的是什么呢?基因你能控制吗?控制不了;发生过的事你能控制吗?控制不了。你能控制什么?你唯一能够控制的东西是自己的教养方式
所以,要想改变孩子的状况,你不能够要求孩子说,你不许哭,你不要焦虑。甚至很多家长听完我这课,然后给孩子讲,你这叫焦虑,你知道吗?你已经焦虑了。你这样会把孩子搞得更焦虑。这些东西都没法帮到孩子,唯一能够帮到孩子的办法是你改变你的教养方式,你教养方式潜移默化的改变就能够带来孩子焦虑状态的变化
所以这一段我们解释了孩子的焦虑表现有哪些,而且为什么会焦虑,接下来第二个环节,我们需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样的教养行为会导致孩子焦虑,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第一个导致孩子焦虑的教养行为叫作父母的过度控制。这本书里有一个提法特别有意思,叫直升机式的父母。什么叫直升机式的父母呢?就是这样的父母天天在孩子周边飞来飞去。什么事都要盯着,无论是对儿子还是对孙子,吃东西,穿衣服,走路,都一天到晚盯着
当父母是这种直升机式的人物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会把孩子搞得特别的焦虑。他们整天问孩子说,冷不冷啊?疼不疼啊?可以接受吗?考试能不能及格啊?你感觉怎么样啊?你跟同事关系好吗?有人欺负你吗?天天问。实际上这个孩子的生活可能没有那么糟糕,但是他整天在孩子面前呈现的全都是担心,让这个孩子觉得生活中好像到处是陷阱,生活中随时都会出事
有时候我儿子在学校里边跟别人打架了,比如脸上划了一道什么的,他自己无所谓,他觉得挺好的。甚至讲的是,今天我跟我的朋友什么的打架了,他蹭了我一下,就完了
如果这时候父母过来说,这怎么办?要不找他们家长?我去跟学校讲?当你把这个东西不断放大的时候,孩子的负担就会变得越来越重。所以这是第一种教养方式,叫作父母过度的紧张,这个是要小心的
第二个叫作强化孩子对危险和失败的理解,就是导致了孩子对危险和失败的曲解。比如整天跟孩子强调陌生人都是坏人。有没有父母这样?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跟你说话的叔叔都是坏叔叔。整天跟孩子强调这个,会让孩子对陌生人和整个环境产生担心
还有父母说,如果一个人成绩不好,这辈子就完了。你成绩不好,你将来出去你吃屎都赶不上热的,这是我听过很多家长讲的粗俗的话,就是告诉孩子,学习成绩好就有一切,成绩差就什么都没有,这是纯粹胡扯的
我给很多总裁们上课。有一次,我要求他们练习用左手写自己的名字,这是我们课程当中的一个练习,左手写名字。结果有一个总裁就不写,这家伙不配合。我说:“左手写一下名字。” 他特别诚恳地说:“樊老师,对不起,我不会写字。”十几个亿的大老板,根本字都不会写
这样的人我认识好几个。很多成绩并不怎么样的人,一样有可能有好的生活。因为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绝不仅仅是成绩,成绩只代表着你会考试。中国会考试的人最不值钱,因为中国大量的人会考试。所以在中国,会考试的人其实是最不值钱的人,跟那些会考试的人不一样的人才是最值钱的
所以,我们把孩子的价值观变成了只有考试才有出路,考不好就完蛋,这是错误的。你看见上了清华的人多棒,你怎么没看见上清华的人还自杀呢?上了清华上了北大还跳楼的人很多啊,你为什么不看那个呢? 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情商足够;孩子乐于助人;孩子有男子汉的气概;孩子愿意探索;甚至孩子喜欢写作文,但是数学很差,有什么不行呢? 我一个朋友的小孩上高一,数学和物理很差,经常不及格,语文、政治、英语特别棒。而且这个孩子有一个特征,他喜欢研究哲学,整天钻研佛教,研究了很多哲学的这些东西,能跟我聊佛教的东西,很有意思
他妈妈为什么让我跟他吃饭呢?孩子高一要文理分科,他要上理科。你不能理解,你说,你怎么会上理科呢?这八竿子打不着啊,你能上理科吗?他就要上理科。后来他妈说,这不行啊,他上理科肯定考不上的。樊老师,你跟他聊一聊
然后跟他吃饭聊天,我就问,你对文科这么感兴趣,你也这么擅长,你为啥要学理科呢?你知道他说什么吗?很帅的一个小伙子,一个阳光大男孩,他就说:“因为我觉得我不能有短板。我觉得我的人生不能有短板,就是别人能学会我也能学会,别人把物理能学好,我觉得我也应该能学好,所以我应该挑战一下。” 你们看出来了吗?他是为什么在学习?他是为了外部的评价在学习,他忽视了自己内心的追求。他认为,如果我有一个短板的话,我在这个社会上很丢人,因为我不符合老师的评价,老师喜欢全面的小孩。你说这种评价出来后,别的孩子会有什么感觉? 所以我表妹上高中,她跟我感叹说:“我坐在最后一排,我是学渣,坐在前排的叫学霸。”连他们老师都这样认为的。老师每隔一个月换一次座位,完全按成绩算。我当年上学的时候根本没有见过这种状况,现在怎么会这样呢? 完全按照成绩来排名,不是按照个子高低。个子高,成绩好,也要坐前面,成绩差的坐在最后面。这个对于孩子的影响有多么恶劣?孩子会把自己过早放弃掉,她从上中学就知道自己是学渣,所以让人家前面这些人来干吧。我们就不能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吗? 后来我跟那个男孩讲:我:“你知道马云吗?”他:“我知道,首富。”我:“马云高考成绩很差,你知道吗?据说数学考一分。你看,人家现在是首富。你知道琼瑶阿姨吗?琼瑶阿姨数学零分。三毛阿姨知道吗?已经走了。三毛阿姨零分。这些人才是真正牛的人,他们才能够创造成就。韩寒,知道吗?没上过大学。郭敬明,学历是个谜。所有这些人的成就都很好,但是他们并没有像别人那样按部就班地成长,我什么都要强。” 一个人有点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不行呢?所以,第二个问题就是强化、放大负面的东西,说这个完蛋了,这出大问题了。如果你成绩考不好,咱们家就全完了,咱们家就全指着你了
还有容忍或者鼓励孩子去回避行为。家长去建议或者帮助孩子回避,说那咱就不讨论这事了,咱们就不说这事了。我们有一个比喻,叫作“房间里的大象”,你们听过吗? 就是我们这个房间里有头大象,但是每个人都假装没看见它。一个家庭里最大的问题往往是房间里的大象。这个家里面明明有问题,但是不能说,放在那儿,大家都不说,假装没有。所以这时候你会帮孩子养成一个习惯,就是那个事是不能提的,他会产生焦虑
还有一个,叫作拒绝或者是批评孩子的行为。就是经常拒绝孩子的要求,或者批评他的行为。咱们讲过一本书,叫《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里边提到一个教养孩子非常大的误区,就是忽视孩子的感受。孩子说:“我饿了。”妈妈说:“你刚吃过饭,怎么会饿?”孩子摔了跤,啪,摔疼了。妈妈说:“起来,不疼。”你怎么知道他不疼呢?小时候跟我妈说:“妈,我腰疼。”我妈说:“小孩哪有腰!”这都是忽视孩子的感受。所以这个也会让孩子觉得焦虑,因为没有人关怀他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就是家庭冲突。家里面吵架、打架,家庭不和睦,夫妻之间只要吵架,孩子就会有自我归因,这个特别重要。小孩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行为习惯就是自我归因。小孩看到这两个人打架,哪怕这两个人不认识,小孩都会认为跟他有关系,这是自我归因的行为,何况是爸妈打架? 尤其是有很多爸妈在吵架了以后拿孩子撒气,说都怪你,要不是你这样,我跟你爸会吵架吗?当你发出这样的语言的时候,孩子自我归因会变得更加严重。你们见过很多家庭离婚的时候,只要父母一离婚,孩子就会说:“爸爸,我以后乖乖的,你不要走,好吗?”因为他觉得是因为他不乖,所以爸爸才走的
当孩子有特别强烈的自我归因的行为的时候,你就要在孩子面前谨言慎行,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大声呵斥,不要在孩子面前去跟人发生特别多的冲突,这会让孩子觉得特别担心。这些都是和孩子的焦虑水平有着特别明显关系的一些行为
所以这段让我们知道了会带来焦虑行为的教养方式,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哪些是减轻焦虑的家庭教养行为
第一个就是行为奖励。对于孩子所做的这个事,比如他愿意接受挑战,或者他的这个行为只是部分成功了,你也要给他一定的肯定和承认。这里边要学会情感引导的方法,就是《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里边讲的情感引导的方法。你要说:“宝贝,你刚刚表现得很好,这个就叫作勇敢,你现在表现的这个行为就叫作探索,你真棒。” 你要让孩子知道很多正面的情感类的词汇,他理解这个词之后,他就会找到成就感。比如,孩子玩完了玩具,他把这个玩具收拾好了,这时候你要跟他说什么呢?你说:“你很棒,你知道你刚刚这个行为叫什么?你这个行为叫自律。你懂得自律,或者你懂得自己管理自己,你这个人喜欢秩序。”你告诉他这是对的,把这个好的事告诉他,他会有成就感,他会乐于再做这样的事
我儿子从上小学到现在都没有迟到过一次。每天早上起来,我们根本不用催他,闹钟一响,推他一下,他就起来了。起来以后自己洗脸、穿衣服,然后吃早饭。吃完早饭过来,我还在睡觉呢,过来在我脸上亲一下,说爸爸我上学去了,然后保姆送他去上学。从开学到现在没有迟到过一次
很多家庭是要不断地催孩子的,赶紧赶紧,快点快点,完蛋了,要迟到了,赶紧,“直升机父母”就来了。“直升机父母”一来,孩子最后会把妈妈的抓狂当作是闹钟。就是妈妈不抓狂,说明时间还没到,等我妈一抓狂,我就该走了。所以这时候孩子完全依赖在父母身上,反倒他会焦虑,他没有自信和安全感
我怎么让孩子能够不迟到?是因为在他两三岁的时候,有一次他表现出来不迟到的行为,他说:“咱们快去,别迟到!”这时候我专门停下来对他进行了表扬和肯定,我说:“嘟嘟,你知道吗?你有一个行为很棒哦。”他说:“什么行为?”我说:“你这个人很守时。守时是一个非常好的素质哦,这个社会上的人都喜欢跟有素质的人在一块儿打交道,所以你这个行为很受欢迎,非常好。”从此以后,他就爱上了守时这件事,然后就能够保持守时的行为。这就是行为奖励的方式
第二个叫作消除过度的焦虑行为的方式。怎么消除呢?就是这个要求你无论是出于关心还是什么,都不要对孩子的焦虑行为作出过度的反应,你越去过度地关注他的焦虑行为,孩子会越强化这件事
比如,孩子不愿意见陌生人,见到陌生人会往后躲。父母觉得很丢脸,父母说:“怎么老拿不出手呢?过来打招呼。”然后这个孩子特别紧张地出来,打个招呼就走了。这个其实会让孩子下一次更不愿意出来,因为父母在强化这件事情
所以,当孩子不愿意在大家面前表现的时候,没关系,摸摸他的头说:“这个OK。”他叫什么名字,你替他介绍一下就完了。也不用解释说我们家宝贝就这样,我们家宝贝就是不愿意见人,很害羞什么的。当你不断地强调这些标签的时候,这个孩子就记住了:我很害羞。不用,就是正常地处理这个事就好了,你不要去过度地反应这件事情
在孩子偶尔表现出愿意跟人接触的时候,要肯定他,要表扬他。也不要过度地表扬,就是告诉他这个事为什么对就好了,不用做得特别夸张,不要做得让孩子觉得这事好像特别怪一样,正常就行
第三个事情就是家长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教育。家长要控制自己的痛苦表现,不要把自身的焦虑平添到孩子的身上。因为父母的焦虑,孩子是能够感受得到的。孩子虽然小,他的感受力特别强,他能够完全地感受到你的状态是什么,所以父母自己首先要让自己平静
我们后面会建议你自己要去做一些禅修啊,要去做一些瑜珈啊,要去读一些哲学类的书啊,然后让自己的情绪管理上一个台阶。这样你会显得更淡定,对孩子会有很好的影响
第四个就是提高家庭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家庭里边要学会通过沟通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大喊大叫的方式,通过谁比谁更强硬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我经常强调“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如果出了错,那一般是因为原件出了错,它不会是因为复印过程出了问题。所以你的原件如果能够管控得好的话,孩子就很好,因为孩子在学习你处理问题的方式
比如,你在家里处理问题的方式是跟你老公要喊,那么孩子跟你就要喊;你在家里跟你老公的方式是你躲起来哭,那么孩子也会躲起来哭;你摔门,他也会摔门;你离家出走,他也会离家出走;你把他甩在大街上,说不要他了,他也会不要你,因为他发现不合作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我们现在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有时候你会说,你的担心是为他好。很多父母说,我的担心是为了他。但实际上你应该理解,什么叫为他好呢?只是你希望他成为你想要的那个样子,这种“为他好”背后其实饱含着大量的自私,你不敢或者不愿意让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样子,而只想让他成为你希望他成为的那个样子
很多人从内陆城市过来,内陆城市里边很多家长就希望孩子当一个公务员。我表弟在甘肃,然后我舅他们是甘肃的,也是公务员。我表弟做摇滚青年,自己抱着吉他到处去唱歌,他特别想成为一个另类的、与众不同的人。然后挣扎了五六年之后,终于被他爸妈弄服了,回到地方上当了一个小公务员
这次见他的时候,他已经老实很多了,然后每天下了班之后就是喝酒。他说:“我自己别的没学会,酒量现在变得特别大。谁来了他就知道招待等级是什么,在公务员那儿就学到这个,什么招待等级喝什么酒,吃多少钱的饭。” 父母非得把孩子变成这样,然后父母觉得这下就放心了,因为你终于在我身边了,你终于成为了我想成为的那个人。所谓的“为他好”常常是代表着你自己对他的控制,这一点我们要想清楚
所以你担心孩子成绩的好坏,担心他青春期的叛逆,惧怕他将来可能的危险或者失败,总是眼睛盯着孩子的问题,总是不满地想要调整,想要帮助孩子来控制他的未来,实际上就是因为你希望用他来成为一个你想要的那个人
大家想想看,假如你们的孩子将来长大了以后出家了,你能接受吗?你的孩子干着干着,干到二十多岁,突然说,爸,我出家了,当和尚了,能接受吗?我能接受。为什么不行呢?如果孩子出家你都能接受的话,那孩子干什么你不能接受呢?只要你不让他成为犯罪分子去危害社会,你就为这个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你这样一想,你是不是焦虑情绪就放低了很多? 因为你的孩子成为犯罪分子的可能,唯一只是来自于你天天揍他。如果你天天揍孩子的话,你的孩子真的有可能成为犯罪分子,因为他从你身上学到的行为习惯就是暴力,只有暴力才能得到想要的一切。犯罪分子的动机是什么呀?不就是通过暴力得到想要的一切吗? 通过暴力得到想要的一切这个价值观哪来的呢?就是爸爸教的啊。因为爸爸天天打我,爸爸想要什么就打我,打完我就给他好成绩,打完我就给他什么。所以他从那学会了只有暴力才能得到一切,到最后的结果是,他很有可能成为犯罪分子。所以。如果不改变家长的这种教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话,孩子带来的这些恶果都是跟你有关系的。因此,要勇敢地接受孩子成为跟你想象的不一样的人
我爸一辈子都没有想过我成为现在的人,我爸的理想就是我能够学个理工科,成为一个工程师,或者成为一个大学老师等等。直到前两天我给他听了一期我讲的读书会讲《论语》,我爸终于承认我超乎了他的想象。他说:“你竟然能把《论语》讲成这样,你真不容易。” 之前我爸总是认为我所有的选择都是错的。我大学毕业去中央电视台,我爸说:“那算什么工作?中央电视台算什么工作?稳定吗?不稳定。”后来考博士,考了博士,我不是当老师了吗?一当老师,我爸说:“中央电视台那么好的工作你说不要就不要了。”在父母的眼中,我做什么都是不对的,因为我没有朝着他那个方向去
然后我在北京混得还不错,还自己买房买车,然后创业,有公司什么的。我爸说:“你回西安,你到西安找一个学校挂着,在西安呆着多好。”他就老希望把我拉回到他的那个路径当中去
最近我办了读书会,送了他一个免费会员资格。他听了听,觉得这还挺有意思的。所以孩子有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多的惊喜,只是他不按照你的方式去做。认识到这一点以后,父母就容易放松很多了。你把这一点想明白了,你放松了,孩子才能放松
我为什么要先把这段讲明白呢?就是如果你不把接受这件事情学会,我后面给你讲的所有工具你都不会用,因为你内心不接受放手,你内心不接受让孩子成为他那样的人。所以这个很重要,这都是不要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的理念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怎么样减少孩子的焦虑。减少孩子焦虑的方法有哪些呢?首先,要限制你自己的忧虑和想象,我要推荐几个思维方式给大家
第一个思维方式叫作“你想的事未必会发生”,这一条很重要
有一个心理学实验就是这样,就是弄了一个大箱子放在那儿,让每一个人把自己最担心的一件事写下来,放在那个纸箱子里去。你们回到公司可以做这事,在公司搞一个箱子,把所有最担心的事写下来,投到那个箱子里面去,就是把两周之内最担心的一件事放在里面去。两周以后,打开箱子,大家发现什么?绝大多数人们担心的事都没有发生
所以焦虑是来自于担心,而你首先要知道的一件事就是,你所担心的事未必会发生。这个原理大家能接受吧?这是第一个思维方式,我希望大家知道这个
第二个思维方式叫作“你想的事未必是事实”
痛苦来自于什么呢?我们讲的“领导力”里面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则,叫作“推理阶梯”。痛苦来自于推理,庸人自扰就是这意思,就是很多烦恼是因为你想出来的。比如我觉得屈言今天看我的眼神不对,你对我有意见,你是不是对我有什么问题啊?不服是吧?可能他只是当时眼睛迷糊了一下,眼睛被风吹得不舒服,这样愣了一下。然后你就说,你斜我,你什么意思? 所以,人是一个特别善于幻想的动物,人们的大量的矛盾是这样幻想出来的。公司里的那种帮派是怎么产生的?可能就是你俩出来吃饭没叫我,我就觉得你俩联合起来搞我,因为人太喜欢幻想了
为什么谣言止于智者呢?就是智者不用推理,当一个智者没有推理这个东西在这儿放着的时候,他就少了很多烦恼。同样的道理,就是我说的第二件事,你想的不是事实,那只是你想的,你要能够停下来说,这只是我想的,这只是我猜的,但这未必是真的
我经常举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是一个老婆发现他老公有一个信用卡的刷卡记录,如家酒店,然后是礼拜三,上班时间。然后她就问他老公,她说:“你礼拜三干吗去了?”他老公说:“我上班去啦。”“真的吗?”“真的啊。”“哦,行,不说了。”回家就开始琢磨,离还是不离呢?如果离婚的话,孩子跟谁呢?这怎么办呢?又苦恼,就跟闺蜜倾诉,哭,难过,自己先痛苦了一个多礼拜
然后闺蜜说,你跟他谈,摊牌跟他谈。行,鼓起勇气来谈。她说:“上礼拜三你到底干啥去了?”这男的说:“我上班呢。你问什么呢?我上班去了,有什么好说的啊?你要这样说就没意思了。”这女的说:“你说吧,怎么回事?拿出来看刷卡记录,如家酒店怎么回事?”这男的说:“我没去啊。没去如家酒店,怎么会有如家酒店刷卡呢?”“别装了,赶紧说吧,说了咱们好聚好散,没关系。” 后来男的很生气,两个人跑去查那个刷卡单。那信用卡在他身上啊,怎么不是他刷的呢?他要是信用卡借给别人,他应该知道啊,怎么回事?那个如家酒店旁边有一个加油站,那个加油站POS机坏了,借人的POS机来刷的,然后刷完了就是如家酒店的记录。所以把那个女的气得半个月快疯掉了,人都已经快崩溃了,然后不敢说,整天琢磨着怎么离婚的事。但这实际上就是推理出来的啊
我举这个极端的例子是告诉你们,生活中很多的事看起来很像了,但它不是事实。所以第一件事叫“想的未必发生”,第二件事叫“想的不是事实”
还有一个东西叫作“思维方式决定你的感受”。咱们《解压全书:压力管理》那本书里边讲过ABC模型:事件发生未必导致你压力增大,在事件发生和压力增大之间隔着一个什么啊?隔着你的思维方式,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比如成绩考得很差这件事,是不是压力就一定很大呢?未必,看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对于胡鑫这样的人来讲,她可能觉得成绩考得低,我很丢脸,我受不了,我要当学霸。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讲,有个六十分我觉得很不错了,我很感恩,我有很多课都六十分,所以我非常感激我的老师。所以我最得意的一件事是,我上大学没有一门课挂科的,这很让人得意
相反,还有更强大的人。小布什回母校演讲,他说:“我要告诉大家,就算你考试成绩是C,也可以当美国总统。”然后别人就鼓掌了,特别好。所以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对同一件事情的反应
因此你会发现,当我们很多普通人的价值观不稳固或者不正确的时候,会把一个小小的痛苦放到特别大。而真正有稳定价值观的人,即便是地震,家里的人死掉了,他依然可以露出安详的微笑,他会对所有来帮他们的人双手合十,表现感激,面带微笑。这就是玉树地震之后,我们所看到的画面。所以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因此,第三个思维方式叫作“思维方式决定感受”。你要告诉他们,事情和感受没关系,中间是要有思维方式的。所以我和孩子都要去调整我们思维方式
第四个思维方式就是要“对抗全有或全无”
我们普通人特别容易在生活中产生全有或全无的表现。比如我今天把胡鑫表扬了一下,胡鑫很高兴,心里想,樊老师表扬我了,我在这公司特别有前途,我将来决定投身IT业,我打算干什么什么。就是一表扬就是你,觉得什么都好了。然后今天如果就说了你那个不行,你那个写得不行,我不喜欢那个,我说完,我走了,你就想,完了,我在这公司没前途了,我得重新找工作了,老板不喜欢我
生活中是不是很多人会这样?就是因为一件事就特别高兴,因为一件事就特别不高兴,这叫“全有或全无”。实际上,生活当中几乎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一个人全面接受的人也很少,全面否定的人也很少
同样的事,这一个事它发生了,它完全是个好消息也未必,它完全是个坏消息也未必,事情的发生都是不一定的。所以把全有或全无解决掉的话,你才会达到中庸的状况,你才能够知道,日常生活当中,来了什么事就处理什么事,这叫保持正念
所以咱们这些书是不是都串在一块儿了?所有的书在一块儿核心的、好的东西是一样的,无论老外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表述,还是东方人用佛教的方法来表述,核心的东西是一回事。因此,有这几个想法来武装你,你才能够接下来实现对抗焦虑的步骤
那么最后我们来讲讲焦虑管理计划,就是怎么管好你和孩子的焦虑状况
尝试一些克服焦虑的练习。第一课就是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去否定孩子的感受
这个参考《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里边写的反映情感的方式,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妈妈知道你现在有点紧张,这很正常,因为妈妈也会紧张。”你要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告诉他,你别紧张,你别难过,这事不要紧,做坏了也没人说你。对孩子来讲,这些话都是压力,都只会让他变得更焦虑
而反过来讲,我知道你现在很紧张,这是对的。当你能够理解到孩子的感受的时候,孩子才能够逐渐地放松。所以这是第一步,叫作理解孩子的感受,表达出他的感觉
第二步叫作给焦虑的大脑重贴标签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方法。什么意思呢?我儿子有一段时间特别焦虑,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分离焦虑症,然后每天回到家里都跟人打架,就是打我,或者打他奶奶,打保姆,他上手就打。因为才三岁,那时候小孩特别不懂事,能看到他一发起飙来,什么都不顾,就是逮谁打谁
然后我们是怎么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掉的呢?有一天,我跟我儿子进行了一个谈话。我说:“你知道吗?你体内有两个小嘟嘟。”他说:“什么?”我说:“一个是小天使,一个是小魔鬼。当那个小天使出来的时候,你这么可爱,大家这么愉快。你也很喜欢这个小天使,对吗?你也喜欢跟我们在一起快乐地玩。”他说:“对啊,我也喜欢。”我说:“那么那个小魔鬼出来的时候,你就生气,你就要打人,你就要咬人,你就哭,你就喊。你想帮谁?”他说:“我想帮小天使。” 你知道神奇之处是什么吗?谈完这一次话以后,那个小魔鬼几乎没有出现过。因为他只要一生气,我们就会说小魔鬼来咯,然后他一会儿就好了,就高兴,因为他要帮助小天使
这招实际上在这本书里面讲了,就是你要给他贴一个标签。是什么呢?你跟他说焦虑,他可能听不懂。比如你要说,心里边有一个“恐慌先生”,这个人叫“恐慌先生”,这个人叫“留心小姐”,这个人叫“担心妹妹”……不是要起很多个,起很多个就精神分裂了,起一个就行了。你说,哎,那个担心小姐又出来了哦。当他能够想象自己去看到担心小姐的时候,他就学会控制了
这跟禅宗的方法是一模一样的,就是你得关注自己的内心,你才能够控制它。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被焦虑控制,是因为你自己已经变成了担心小姐,但是你自己完全没有感觉,因为看担心小姐的那个人不在,被它控制了
所以你现在焦虑,要不要上研究生,要不要工作,你要给自己心里找一个人,叫担心小姐。胡鑫小姐体内有一个担心小姐。当你那个焦虑的情绪起来以后,你要说,哎,担心小姐又出来了。当你能够盯着那个担心小姐看的时候,会怎么样?她就下去了
因为你知道担心是没用的,你立刻就理解了,焦虑是没用的。而我们不观察它的时候,焦虑会控制我们。尽管一点用都没有,但它会让你越来越焦虑。这就是特别神奇的地方。因此,第二步就是给他贴一个标签,教会他去观察焦虑的感觉
第三步叫作“第二行动”
什么叫第二行动?就是开启第二反应。第二反应是什么意思呢?咱们平常是一有想法就去做了,这个叫作“第一反应”。孔夫子讲过一句话,说有一个人,“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再思可也”。“再思可也”啥意思啊?“三思而后行”不是孔子提倡的,孔子觉得想三遍太过了,“再思可也”就是想两遍就够了
一个人想干一件事,一想就去干,这很危险。一想,停下来再想一下,再干。这时候既能干,还有行动力,行动力和考虑之间是一个和谐。但是当你说想干,这样干行不行?这样干要是不行呢?想完三遍之后,这事干不了了。所以“三思而后行”并不是孔子所倡导的,他说“再思可也”
“第二行动”就很像“再思可也”。什么叫“第二行动”呢?就是我想做一件事之前先停下来回忆一下该不该做,质疑一下自己的想法。一般来说,焦虑的人在焦虑的状况出现的时候,他会倾向于做一个抵抗的动作,我得做一个自我保护的动作,我得做一个大喊大叫的动作等等,他会有一个动作出现,把那个焦虑释放出来
这时候你要给自己一个再次思考的机会,说,我可不可以改变?在这个环节当中插入一个“我可不可以改变”的动作,你的下一个动作就变了。就不是过去那个焦虑的动作,而是那个改变的动作了
第四步就是学会放松的练习
什么叫学会放松的练习呢?我们的身体响起警报,你会紧张。这时候,大人和孩子最好都能够学会呼吸,学会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去感受呼吸。我就用这招,我每次讲课也好,出差也好,累的时候也好,坐一会儿,然后能够呼吸十分钟,我的精力就会恢复过来
南怀瑾在晚年的时候,据说每天晚上就睡十五分钟,就是十一点到十二点的那段时间,有十五分钟坐在那儿,呼吸一下,精力就恢复过来了。这是很多道家人物养生的方法。所以用放松的方法,西方人也讲究放松,让你学会身体的扫描,让自己放松下来
然后第五步就是学会让孩子作主,给孩子一些作主的机会
对孩子说:“你想这样做,很好,就按照你这样去做。”然后我儿子说:“爸爸,我想看一下手机。”“看吧,看手机。”我们家是不会存在抢手机的情况的,不会说我非得把手机抢了。“你去看,然后你看了什么时候还给我,你自己决定,打算看多久。”他说:“我打五局。打完五局以后,把手机还给你。”所以这时候他就不会特别在意手机那件事
而很多家里边的孩子会特别在意手机那件事,就是只要爸妈有机会,就立刻抢过来。你只要不让我看,我就说你上次答应过我的。因为孩子对这事很焦虑。所以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自己作主
然后第六步就是学会鼓励
在你帮助孩子开始逐渐地出现这些变化以后,帮助孩子,给孩子更多鼓励,更多正能量,然后反映情感,还有我们说的那个情感引导的方法。一个充满着肯定的家里边,孩子的自信心会更多。所以千万不要担心孩子被表扬多了会翘尾巴,你这一辈子因为翘尾巴所犯错的机会都不多
你大量的犯错是因为你不敢做犯的错,所以一个有自信的人是没错的。耶鲁大学的校训叫作“永远自信”,即便在犯错的时候,也要保持自信。所以帮助孩子自信,帮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最后有一些简单的小贴士,我们讲一下
第一个是让孩子懂得,害怕是正常的,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不害怕叫莽夫,这人脑子有病,他不害怕。所以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真正的勇敢是害怕我也能做,我害怕这件事,但我照样能做,这才叫勇敢
然后了解孩子的想法,知道他们为什么感到焦虑,这是第二步的那个方法。然后帮助孩子划定他的舒适区,并且一步一步地扩大这个舒适区,让孩子觉得这个我可以做,我探索又多了一块,我现在觉得这个也是安全的,我现在越来越喜欢什么什么,就这样一步一步来
我儿子今年暑假要跑去学自由泳,他说:“我现在学自由泳很开心。”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我已经不怕水了。上一次我学蛙泳的时候最艰难,因为那个时候很怕水,现在我已经不怕水了。”所以他的舒适区变得越来越大了
我们帮助孩子去探索这个世界,让他的舒适区变得越来越大,乘火车,坐高铁,坐飞机,坐轮船,去乡村摸一摸小动物,让他感受到,我现在开始不怕这个了。他不怕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他的世界就不断地在扩大
然后,不要回避恐惧的这些事。对于恐惧的事,用愉悦的、冷静的语言来跟他们讨论
然后,不要设定过高的目标,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你对他的期望没那么高,他反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给你带来惊喜的人。而如果你整天给他特别高的期望,他最后可能真的变成一个普通人。因为过高的期望带来的是压力,压力带来不安全,不安全的结果是寻找安全,寻找安全的结果就是带来平庸。这个推理很明确吧?所以你要对孩子说,你自由发展吧,你自由发展就OK了
然后要让孩子有掌控的感受,多给他一些掌控的感受
不要强迫孩子面对恐惧,孩子应当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而不是在恐惧的环境中成长。试图用恐惧的方法让孩子摆脱恐惧,最后的结果反倒是他更恐惧,所以不要对他有过度的担心
甚至衣服穿少了,感冒了,很正常,孩子感冒对身体的抵抗力还有帮助呢。跟小朋友打架了,谁没打过呢?所以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管得太多的时候,孩子的焦虑状况就会越来越多
最后,我总结一下,其实核心就是两个东西。一个是无条件的爱,当你对孩子有无条件的爱的时候,你才不会说,你只有怎么怎么样,爸爸才高兴。如果你成绩更好,爸爸就更高兴。你看你表现这么差,我都不爱你了。无条件的爱代表没有这些话,无条件的爱是无论发生任何情况,爸爸妈妈永远是爱你的。这才有安全感
有了无条件的爱之后,你才能帮助孩子建立另外一个东西,叫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当他建立了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的时候,他遇到任何情况都是淡定的。修佛的最高境界就有这个,遇到什么事都淡定,出了什么问题都没关系,是缘分,就对了
所以我们从佛教开始讲起,然后用西方的方法来综合,说到底其实一样,东西方的东西殊途同归了,是一回事。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们的父母带来一些帮助,能够让更多家庭的孩子摆脱焦虑的困扰。
来自樊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