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2 次浏览

《世说新语别裁详解》-樊登讲书

读完本文约需36分钟 ,真性情,还是假潇洒?还原真实的魏晋名士。

各位好,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书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先生的《世说新语别裁详解》。《世说新语》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本书,每次当我觉得不知道该读什么书的时候,就会翻开《世说新语》来读一读。它里边的每一个故事篇幅都不长,而且非常潇洒、有趣,能体现魏晋美学。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别裁详解呢?因为《世说新语》的编排是按照人物的个性、表现、巧艺、雅量来分类的,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所以,你会看到有很多个姓王的人、姓谢的人、姓庾的人、姓司马的人,但根本分不清谁跟谁是什么关系。董上德教授讲了一辈子《世说新语》,他觉得应该把这事理清楚,所以他根据东晋时期袁宏写的一本书《名士传》,把《名士传》里面的人物挑出来,按照时间、辈分的顺序排列了一下。我读了以后很有收获,终于把这些人之间的脉络和关系搞清楚了。

魏晋时期确实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时代,人们的追求是多元化的。你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口碑,你在别人眼中是不是具有特色,成了一个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这也是魏晋之所以吸引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本书里的人物一共分成了四个篇章,第一部分叫作正始名士。正始是什么呢?就是魏齐王曹芳在位时候的一个年号。我们可以说,魏晋的绝代风华就始于正始名士。正始名士主要有三个人,第一个人叫作何晏。关于何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叫傅粉何郎,就是这个人长得太漂亮,大家怀疑他是不是脸上擦了粉。所以皇帝请他吃饭的时候,就给他吃了一碗热汤面(书里是热汤饼,汤饼就是汤面),而且当时是夏天,那时候也没有空调,就等着他脸上流汗,看他脸上是不是擦了粉。事实证明他没擦粉,就是天生皮肤白。

何晏是大将军何进之孙。有朝一日我们会讲三国史,整个三国的故事就要从何进这个人讲起。何晏是何进之孙,曹操的继子(曹操娶了何晏的妈妈,他不是曹操亲生的),但是曹操很喜欢他,一直把他养在身边。曹丕特别讨厌他,叫他“假子”,说他是假儿子。

有一个关于何晏的典故,叫何氏之庐,我特别喜欢这个小典故:“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这个魏武就是指曹操。曹操特别喜欢何晏,何晏七岁的时候“明惠若神”,所以曹操就把他养在宫内,想让他当自己的儿子。何晏当时是个七岁的孩子,在地上画一个方形,自己待在那个方形中间。然后走过路过的人就问:“你这是干吗呢?”他说:“何氏之庐也。”这是姓何的人的家。他在曹操的宫里给自己画出这么一小块地儿,说是“何氏之庐”。然后曹操听说这件事,就说“把他送回家吧”,把他送回他自己亲戚家了。这就是“何氏之庐”的出处。这个孩子七岁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身份跟曹操他们家是不一样的,很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何晏是在司马懿铲除曹爽的时候被杀的,曹爽特别欣赏他。

接下来,第二位叫王弼。大家今天读《老子》,都知道王弼注过《老子》。王弼既注过《老子》,还注过《周易》。他的祖父是王凯,王凯是刘表的女婿。他的堂兄弟是王粲,就是爱听驴叫的那个王粲。我们前面讲了何晏,何晏当时做了吏部尚书,“有位望”,就是地位很高,经常满座的人一块儿清谈,讨论一些玄学的问题。“王弼未弱冠”,当时还不到二十岁,去拜见何晏。何晏听说过王弼的名声,“条向者胜理”,就是他来的时候,宾客们已经辩论过了,何晏把获胜的那一方的道理一条一条地讲给王弼听,然后说“此理仆以为极”,意思是这个道理我觉得已经说到头了(“仆”是我,表示自谦的第一人称),这真的已经没法辩论了,“可得复难不”,“难”在这里是动词,表示质疑,何晏问这个年轻人:“你还能不能质疑这些道理呢?”然后“弼便作难”,王弼就开始反驳,反驳完了以后,“一坐人便以为屈”,所有坐着的人都觉得说不过,觉得他确实说得太好了。“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我们上大学搞辩论赛,教练训练我们的时候,经常会要求我们自辩。什么叫自辩?自己既当正方又当反方,代表正方说一句,代表反方说一句,再代表正方说一句,代表反方说一句。王弼干的就是这个事,叫“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底下坐的人说:“我们实在达不到这个水平。”很可惜,王弼这个非常有才华的年轻人二十四岁就去世了,但是给我们留下了《老子注》。

第三位叫夏侯玄。夏侯玄是大将军夏侯尚之子,曹爽的表弟,也是曹爽的心腹,后来被司马师所杀,享年四十六岁。别人形容夏侯玄,叫作“朗朗如日月之入怀”,说这个人为人光明磊落,好像胸怀日月一样。

关于夏侯玄,我们选了这一则故事:“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夏侯玄正写着字,突然下大雨,一声惊雷炸下来,把他倚着的那个柱子直接劈开了,他的衣服也被烧焦了,但他依然“神色无变”。你想,一个炸雷劈在你身边,衣服都燎着了,这个人“神色无变,书亦如故”,接着写字。这说明这个人非常淡定,真是气度不凡。跟他相对比的是“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周围的人早就倒成一片了。你想,一个炸雷劈在他们中间,把他们吓坏了。

夏侯玄失势以后被钟会戏弄。在夏侯玄受审的时候,钟会来戏弄他,夏侯玄说:“虽复刑余之人,未敢闻命。”这句话也很有名,他说:“我今天已经受刑了,但是我也不能够遵从你的命令,因为你是在羞辱我。”所以夏侯玄直到死都保持着“朗朗如日月入怀”的状态。这是魏晋的三位正始名士。

那接下来第二部分大家比较熟悉了,就是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所生活的时代是曹魏到西晋过渡的时期。竹林七贤中排第一位的叫阮籍,阮籍是阮瑀之子。阮瑀是谁呢?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的文胆。就是曹操的各种文书、各种文章,都是让阮瑀来起草的,所以阮籍的爸爸很厉害。阮籍最有名的作品是《咏怀》诗八十二首。他在曹髦时期任关内侯和散骑常侍,擅作青白眼。这个特有意思,什么叫青白眼?我们有一个成语叫青眼有加,如果他看你这人顺眼,他就用黑眼珠子看你,这就是给你青眼;如果他看你这人不顺眼,就直接翻白眼。翻白眼这个我学不会,但是他就擅作青白眼,是一个很逗的人。他还写过《大人先生传》。

关于阮籍,我们选择了几则故事,第一个叫作言皆玄远。“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晋文王指谁呢?就是司马昭。“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嗣宗是阮籍的字,意思是说:你别看这个人稀里糊涂的,很放旷的样子,其实他非常慎重。为什么?每次跟阮籍说话,他都“言皆玄远”,他讲话不着调,都往远处讲,讲那些玄妙的、深奥的东西,从来不说别人的坏话。所以在那种乱世之中能够保存性命,阮籍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的。

当然这个人的生活确实很有意思。“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阮籍家隔壁有一个美少妇,长得很漂亮。“当垆酤酒”,就是整天在垆边卖酒。他和王安丰(就是王戎)两个人一块儿在那个妇人那儿买酒喝,喝醉了就直接躺在美少妇的身边。少妇的丈夫总是很怀疑,觉得“不会有什么猫腻吧”,后来观察了一段时间,“终无他意”,这个人完全心无挂碍。就是他不按照礼法生活,礼法说男女授受不亲,对他来讲无所谓。这是关于阮籍的一个有名的典故。

“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酒数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你说这人多逗。他为什么会去做步兵校尉?因为步兵校尉的厨房里存着很多酒,他就说:“那我当了这官。”他就是为了喝酒才去当官。这是阮籍的故事。

第二位叫嵇康。嵇康是鲁迅先生的偶像,鲁迅算是嵇康千年后的一个知音。嵇康是曹操的曾孙女婿,曾经做过中散大夫。我们之前讲过一本书叫《魏晋风华》,那里边讲过很多关于嵇康的故事,比如他在林中打铁,钟会跑来看他,嵇康不理人家,然后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顶回来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就埋下了嵇康跟钟会之间关系不好的伏笔。最后他是被钟会在司马昭跟前进谗言,被杀了。

关于嵇康,我们选择了另外一个典故,叫钟会遥掷。“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由此你就能够看到钟会这个小人内心中有多少想法。钟会写了一篇关于热门话题的文章,叫《四本论》。《四本论》讲的就是人的才(才能)和性(品性)之间的关系。钟会写了这篇文章以后,想让嵇康看一下,因为嵇康确实名气很大。但是他又不敢让嵇康看,怕什么呢?“畏其难”,怕他直接辩论。钟会又觉得自己和嵇康当面辩论,会招架不住,于是他把《四本论》藏在怀中,到了嵇康家门口不敢拿出来,“于户外遥掷”,就是远远地把《四本论》扔到院子里,“便回急走”,马上转身就跑了,你说这多逗。但就是这个钟会,后来害了嵇康。

人们说嵇康喝醉酒的样子叫“若玉山之将崩”,形容得多美好,这个人喝醉了以后摇摇晃晃的样子,像一座玉山将要崩塌的感觉。他个子很高,长得很帅,浑身肌肉,在山中打铁,人们碰到他以后以为是神仙,好多人以为山中有神仙,其实就是嵇康。这是一个极其潇洒的人。但因为他是曹操这一支的孙女婿,所以最后还是被司马昭杀了。他在临刑前弹《广陵散》,说:“袁孝尼曾经向我请教这个曲子,我一直没有教给他,《广陵散》于此绝矣!”这段我们之前在《魏晋风华》里讲过。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嵇延祖是谁呢?是嵇康的儿子嵇绍。嵇康被杀了,嵇绍还在。有人跟王戎说嵇绍“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我们听过鹤立鸡群吧,就是从这儿来的。嵇绍长得太帅了,他跟别人站在一块儿就是鹤立鸡群。王戎淡淡地说了一句:“你没见过他爸爸。”就是他爸爸比他更帅。这是嵇康给我们留下的美好的印象。

第三个人叫山涛。嵇康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山巨源指的就是山涛。山涛是嵇康非常要好的朋友,也是阮籍非常要好的朋友。嵇康这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实际上是写给司马昭看的,意思就是“我绝对不会出来跟你当官,我不会跟你合作的”,所以在嵇康被杀的时候,他跟他的儿子嵇绍说了一句话“巨源在,汝不孤矣”,就是只要山巨源伯伯还在,你不会成为孤儿的,你放心,他会照顾你。

山涛“早孤,居贫”,就是他从小家里很穷。他是司马昭的远房表舅,和他的这个关系比较远。其实他在官场上混得很好,一直活到七十八岁,掌管着选职(就是负责人事,负责选人的)。

他有一个和嵇康有关的典故。“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绍咨公出处,公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我觉得这段说得很有感情,就是嵇康被杀了以后,“山公”是指山涛,山涛推荐嵇康的儿子嵇绍去做秘书丞,做一个掌管文籍的官员。然后嵇绍把不准,于是“咨公出处”。“出处”是什么?中国古人经常讲,要讨论一下“出处”的问题,就是你到底是出仕呢,还是不出仕?这叫是“出”,还是“处”的问题。嵇绍说:“我应该出来吗,我爸爸是被他们杀的,我怎么能够给他们当官呢?”“公曰”,山涛怎么劝他呢?“为君思之久矣!”我为你考虑这个问题很久了。因为嵇绍跟着山涛的时候,也就是八岁、十岁的年纪,相当于山涛自己的儿子。山涛说:“我为你想这件事,想了很久了。”“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这个“消息”不是我们今天说的information这个消息,而是指此消彼长的变化。“消”和“息”,就是天地四时还有涨有落,时间还会不断地此长彼消。“而况人乎”,人还能没个变化吗?所以他为嵇绍找到了一份工作。嵇绍后来为了保护晋惠帝司马衷,在乱军中被杀。这是关于嵇绍和山涛的一个故事。

关于山涛本人的描述,有一则特别出彩。“王戎目山巨源”,在《世说新语》里,凡是见到“目”这个字,我们直接理解是“看”,但实际上是“判断”。谁目谁,就是一个人怎么判断另一个人。“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什么叫“璞玉浑金”呢?山涛这个人像一块没有雕琢过的玉,就是一块玉石的原石。“浑金”就是未炼之金,金的矿石。他的内在肯定有东西,但是外表看不出来,人人都钦敬他,以之为宝,但是不知道用什么名称来定义他。应该怎么说他呢?他们认为这个人看起来就是一个俗人,但是好像又不太俗。这个叫作“和其光,同其尘”,就是山涛所做到的境界,其实就是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那种比较高的境界。在竹林七贤中,我是蛮喜欢山涛的,他不做那些特别出人意表的行为,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人内在不俗,而且也是君子不器,他不能够轻易地被定义,不是一个器物。这是山涛的故事。

第四个人叫向秀。他是在嵇康打铁的时候,给嵇康拉风箱的那个朋友,也是竹林七贤中很潇洒的一位。嵇康被杀,向秀出来做官了,所以《世说新语》有这么一段:“嵇中散既被诛,向子期举郡计入洛。”郡计是一个官职,向秀也被推荐出来当官了。“以郡计入洛”,就是到了京城,见到了皇帝。“文王引进”,司马昭就说“我要见一下他”。见面以后,司马昭就问他:“你不是一直要归隐山林吗?你为什么会到这儿来呢?”其实这个问题问得很直接,也不礼貌,很有挑战性。但向秀根本不以为意,直接说:“巢父、许由这样的人,都只是狷介之士。”巢父、许由都是尧时的高士,不慕权位,入山隐居。他说这些人都只是狷介之士,“不足多慕”,没有什么好羡慕的。然后“文王咨嗟”,“咨嗟”就是感叹,说:“哎呀,这个人回答得真好。”你光这样看,你看不出来为什么他这样回答就特别好。你要知道,在《晋书》中的《向秀传》里多了一句话:“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未达尧心”,尧是谁呢?尧、舜、禹是儒家所崇拜的圣人。竹林七贤喜欢的谈玄是借助了道家一派的学问,而司马昭要进行国家的统治,所要用的是儒家的学说。所以这里说“未达尧心”,代表着向秀对儒家学说的一种肯定。后来,向秀步步高升。不过这个人“在朝不任职”,最后他卒于位,在自己的官位上去世了,得了善终。

第五位是大家都很喜欢的一个人,叫刘伶。刘伶我们叫“酒鬼”,这个人“容貌甚陋”,长得特别不好看,“放情肆志”。他喝酒喝得太厉害了,他的老婆关怀他,说不能再喝了,把他的那些酒器全扔掉,说“君饮太过”,这不是保生之道,你要断掉。结果刘伶说:“行,你说得特别好,我自己禁不了酒,因为我这个人贪杯,我要向鬼神祷告。你能不能帮我把酒肉准备好,我向上天求助,求助完我就戒掉。”他的老婆说:“那好,咱们就祭祀。”“供酒肉于神前”,请刘伶过来发誓。然后刘伶怎么发誓呢?他跪下来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我随便一喝就是一斛,喝了五斗,我就没病了。只要喝过五斗,我的身体就好了。“解酲”就是解除酒病。“妇人之言,慎不可听”,女人说的话绝对不要听。然后他拿起酒肉就开始吃喝。吃喝完了以后,“隗然而醉”,马上就躺倒在地上(“隗然”,就是倾倒的样子)。这是关于刘伶爱喝酒的一个典故。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刘伶喝醉了不穿衣服,光着身子躺在屋子里边。古代大家喜欢串门,朋友推开门,进来一看,说:“你这个人怎么光着身子,像话吗?” “人见讥之”,就批评他说:“你不应该光着。”刘伶说什么呢?“我以天地为栋宇”,天和地是我的房子;“屋室为裈衣”,我的房子是我的裤子,你们为什么进我的裤子里?他还特别有理,觉得是你们这些人不讲道理,我在自己的裤子里边坐着,你钻到我裤子里边来了。这是第五位——刘伶。

第六位是阮咸。竹林七贤里边姓阮的有两个,阮咸是阮籍的侄子,是一位音乐家。今天民乐里有一种乐器叫阮,弹拨乐器阮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最后“以寿终”。关于阮咸,有一个我特别喜欢的典故,叫未能免俗,大家应该知道这个成语。阮咸跟阮籍这俩人穷,住在路南边,其他的那些阮家的亲戚住北边,住北边的姓阮的人都有钱,住南边的都穷。七月七号这一天有一个风俗(晾晒经书和衣裳),北阮晒衣,把家里那些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全部都拿出来晒,这是当时的一个风俗习惯。阮仲容(即阮咸)干吗呢?拿一根竿子,“挂大布犊鼻裈”,犊鼻就是牛鼻子,犊鼻裈就是像牛鼻子的内裤,相当于挑了一个直筒内裤,拿一根竿子挑起来。他还拿竿子挑,你说你挂这么难看的衣服,可以用绳挂起来,他拿根大竿子挑起来,挂在高处。然后“人或怪之”,所有人看到说:“这是在干吗呢?这太奇怪了。”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就是反正大家都有这个习惯,我也不能够超然物外,未能免俗,大家都晒,我也晒,也就这样了。他就是这么一个怪人,根本不怕丢脸,一个很奇怪的人。阮咸做这件事的时候,年纪还不大,大概也就是十来岁的一个小孩。

竹林七贤的第七位叫王戎。王戎可能是我们在这本书里所能够看到的,琅邪王氏里最早出现的人。后边我们说的王羲之、王献之这些人,都是王戎他们家的人。王戎的父叫王浑,曾经做过凉州刺史。王戎比阮籍小二十四岁,他跟阮咸的年纪相仿,后来平吴有功,位至三公。关于王戎,我选了一个我特别喜欢的典故。那时候他是大官,等于是领导。领导坐着车,穿着公服(可能上完朝回来),路过一个叫黄公酒垆的地方。他回头跟身后的人说:“当年我跟嵇康、阮籍曾经在这个酒垆里一块儿喝酒。”“竹林之游,亦预其末”,我那时候是陪坐的小弟,竹林之游的时候,我是里边最年轻的,给他们陪坐。自嵇康被杀(书里是“嵇生夭”,过早地死亡叫夭,嵇康是被杀的,因此是“嵇生夭”),“阮公亡”,阮籍也死了,这两个人走了以后,“便为时所羁绁”。羁绁是什么?手上戴着镣铐。我为什么戴着镣铐呢?因为我被俗务缠身,被时势耽误。最后这句话最感人:“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就是这个酒垆看起来就在面前,但是为什么感觉好远的样子,有种“邈若山河”的感觉。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种感受,如果你回到曾经生活、学习过的中学或者小学,看到你非常熟悉的教学楼,你就会想起这句话,叫“视此虽近,邈若山河”。没过几年,王戎也就去世了。这是王戎对竹林七贤的回忆。

还有一个典故是:“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从子”是什么呢?就是侄儿,而且是比较近的亲戚,他哥哥的孩子叫“从子”。王戎的侄子结婚,他那么有钱的人,送人家一件单衣。给人家送礼就送一件单衣,这就算贺礼了。他后来又把衣服要回来了,“后更责之”,后来想想觉得还是不对,就又给要回来了。

王戎女儿结婚,回门的时候,他一直没有好脸色。他女儿、女婿不明白,后来一想,是借过王戎的钱还没还,然后他们赶紧凑钱还给老丈人,王戎的脸色才缓和一点。他就是这么一个有意思的人。竹林七贤的七个人都各有特色,这是从曹魏到西晋过渡的时期。

接下来是中朝名士。中朝名士指的是西晋中后期,也就是“八王之乱”那一段时间。书里排第一位的人叫裴楷。裴楷是河东裴氏,那时候有门阀大族,姓什么是很重要的,姓裴基本上出于河东裴氏。他的爸爸裴徽曾经做过冀州刺史。裴楷年轻的时候与王戎齐名,有一句话是钟会给他们俩的评论,那时候钟会已经是大官了,钟会见到裴楷和王戎,说“裴楷清通,王戎简要”,这是历史上对这两个人的一个评价。

关于裴楷,我们选了这么一个故事。“阮步兵丧母”,阮籍的妈妈去世了,裴楷当年去吊唁。阮籍喝醉了——你说你妈妈去世了你还敢喝酒——阮籍已经喝得大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箕踞”就是岔开两条腿坐在那儿,也不跪,也不哭,坐那儿呆呆的,头发很乱,喝醉了。裴楷到了以后,“下席于地”,“下”就是下跪。要是俗人去了会怎么想?咱们一看,说主人不哭,咱们怎么办?主人不哭,咱们哭有点儿怪。裴楷没有这想法,到了那儿立刻跪下来,直接跪在地上,“哭吊喭毕”,转身走了。“或问”,就是旁边有人问:“主人哭,客乃为礼。阮既不哭,君何为哭?”他都不哭,你为什么要哭呢?裴楷说,人家阮籍是方外之人,不受礼教约束,所以不崇礼制。但是对于咱们这些人,“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咱们该遵守的仪轨,咱们自己遵守就行了。仪轨是为谁设的?为我等俗人设的。裴楷以俗人自居,此人不俗也。他没有纠结,他说阮籍那么做是阮籍的事,我该哭就哭,所以“时人叹为两得其中”,“两得其中”就是各得其便,愿意遵守礼法的人就遵守,不愿意遵守礼法的人就不遵守,两者在一起没有任何痛苦、纠结。俗人就喜欢纠正别人,俗人一见到这种情况,就会说“你不能这样”,他们老纠结别人怎么做。裴楷说:“我不管他,我管我就好了,我自己该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所以,裴楷是一个几乎没有恶评的人。

第二个人叫乐广。关于到底叫乐(lè)广还是乐(yuè)广,我仔细查了很多资料,发现既有叫乐(lè)广的,也有叫乐(yuè)广的,我们就叫乐(lè)广吧。他也做过尚书令,所以你在这书里看到乐令,指的就是这个乐广。夏侯玄非常赏识他,他的女儿嫁给了成都王司马颖,所以他被卷入了八王之乱中。成都王司马颖是八王之中非常重要的一支。

关于乐广的第一个典故,叫名教中自有乐地。王澄和胡毋彦国(也叫胡毋辅之),这些人“皆以任放为达”,就是学阮籍、嵇康这些竹林七贤,学那些放旷的做法。“或有裸体者”,有时候甚至衣服都不穿。这事让乐广笑了,“乐广笑曰”,笑着说什么呢?你看乐广不生气,他并不是斥责,他是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为什么这句话很重要呢?你看一个人,每天遵守着各种各样的规矩,遵守着修身养性的礼法,但是他自有一份快乐在,“名教中自有乐地”,未必一个人非得做一些超越礼教的事,或者非得做一些特别奇怪的、奇葩的、出奇冒泡的事,才能够找到所谓的快乐。这个“何为乃尔也”,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么奇怪的事呢?所以在乐广这儿,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当时学问的转折点,就是从老庄转向儒家,儒家本身也具有陶冶性情、修身养性的这一面。

第三位,王衍。王衍也是琅邪王氏,属于琅邪这一支姓王的人。他是王戎的从弟,也有人评价王衍为“误天下苍生者”。这个人后来怎么“误天下苍生”呢?他是东海王司马越的重要的幕僚,后来司马越非常信任他,让他去带兵打仗,结果王衍这个人只是口头将军,纸上谈兵,空谈误国,死于石勒之手,就是石勒叛乱的时候把王衍杀了。所以,“误天下苍生者”就是他。

关于王衍有一个典故,叫作出牛背上。“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这个王夷甫就是指王衍。有一次,王衍跟他的一个族人嘱咐了一件事,说你帮我去做一件事。这是咱们过去常有的,让别人帮忙。结果过了好长时间,这个人都没有做。有一次在一个宴会上宴饮的时候,碰到了这个族人,王衍就问他:“近属尊事,那得不行?”意思是我跟你说的那件事为什么没做呢?你一直都不做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族人脾气特别坏,“族人大怒,便举樏掷其面”,樏就是盛放食物的方形的盒子,中间还有隔板,里边放了很多食品。等于他拿起一盘子菜,直接砸在王夷甫的脸上。“夷甫都无言”,一句话都没有说,“盥洗毕”,洗完脸、换完衣服,弄完以后“牵王丞相臂”,王丞相是王导,也是他们这个家族里的一个年轻人,他们都是兄弟。那时候王衍就拉着王导的胳膊,说“走,上车”,“与共载去”,坐车走了。“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他到了车上以后干吗呢?先照镜子,看看自己盥洗完了以后怎么样。照完以后说:“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这句话很难理解,什么叫“乃出牛背上”? 古时候的人坐车,前面是牛在拉着这个车(不是马车,是牛车),如果这个人还在思考那些事,还在挂念着刚才发生的事,他的目光应该是呆滞地盯着牛背。所以他说:“你看我,我是只看牛背的那个人吗,我的眼光是灵动的。”意思是无所谓,我对那个事根本不在乎,叫“乃出牛背上”。也有人说“乃出牛背上”是指眼光放得长远,不是眼睛只盯着这个牛,而是看得更远。魏晋时期人们所倡导的名士风度,一个叫雅量,一个叫放旷,像刘伶、阮籍这些人所做的那些行为叫作放旷,像王衍、山涛这类人所做的事叫作雅量。因为你有放旷的举止,才能够显示出我有雅量来,这都是一种审美。王衍觉得自己修养很好,所以他不是个打仗的料,他就是一个有表演型人格的人,在那种时候他能够做出这样的回应。

接下来这个人叫庾敳(ái)。我们在《世说新语》里见过很多姓庾的人,其中第一个出场的这个人叫庾敳。庾敳是东海王的太傅军事,后来在石勒之乱当中被石勒所杀。这些名士的结局也未必都很好。

他也属于放旷那一类。“王太尉不与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王曰:‘君不得为尔。’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王太尉”是指王衍,王衍后来当大官了,被人称作一世龙门。什么叫一世龙门?那个时候没有高考,你要想当官,唯一的办法就是有人赏识你。如果你被王衍赏识,就意味着鱼跃龙门,你就跳过去了,所以叫一世龙门,大家都想结交王衍。但是“王太尉不与庾子嵩交”,不是说不认识,而是没有深交,不是朋友。但是“庾卿之不置”,庾子嵩总是用“卿”来叫王衍。王衍觉得俩人本来就不熟,我还比你地位高,你凭什么叫我“卿”?你肯定得尊称我叫“君”。但是“庾卿之不置”,庾子嵩不管他,一直叫他“卿”。后来王衍甚至专门找庾子嵩谈了一次,说“君不得为尔”,你不能这样,你这样弄得我很尴尬,我比你地位高,咱俩又不熟,你非得叫得那么亲热,这不行。“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你照样把我叫君,我照样把你叫卿,咱俩各论各的。“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我用我称呼人的方法,你用你称呼人的方法,不相妨碍。为什么这样呢?庾敳觉得,虽然你地位比我高,你年纪比我长,但是在我心目中,你就是不如我,我心中视你低一等,所以我把你叫“卿”没什么不对的。这是“我自卿卿,卿自君我”这么一个典故的来历。这是庾敳的故事。

接下来这个人叫王承。我们知道姓王的人不光有琅邪王氏,还有一支叫太原王氏,王承就属于太原王氏,做过东海内史。他的儿子叫王述,孙子叫王坦之,都是非常有名的人物。王坦之是跟谢安同一个时期为臣的人。王承字安期,我们看到的王安期指的就是王承。“王安期作东海郡,吏录一犯夜人来”,什么叫“犯夜人”?古时候有宵禁,一到天黑,所有人都不准出门了,大街上不能有人,为了治安的问题施行宵禁。王承出任东海内史的时候,有人抓了一个违反宵禁的人来找他,说怎么办。王承问他“何处来”,就说你从哪儿来呢?为什么会犯夜呢?这人说:“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我去老师那儿听课读书,听得实在是太入迷了,忘了时间了,所以没觉得天黑,出来就被抓了。“王曰:‘鞭挞甯越以立威名’”,甯越是《吕氏春秋》里战国时期的一个人,出身贫苦,后来靠苦学学有所成,成了周威公的老师,所以甯越在古书上代指读书人。“鞭挞甯越以立威名”,就是我拿鞭子打这个读书人来建立我的威名,“恐非致理之本”,就是我要想达到致治,这不是一个好的方法,怎么能打读书人呢?就因为他多读了几本书,忘了回家时间了。还是算了,派人把他送回了家。王承还让人送他回家,“使吏送令归家”。就是他不爱打人,不爱惩罚,更喜欢稍微有点糊涂。“察见渊鱼者不祥”,如果一个人把水里的鱼有多少条看得清清楚楚,知道哪个藏在哪儿,并不是什么好事。你得稍微有点糊涂,所以,宽政、清净是王承的作风。

接下来这个人姓阮,叫阮瞻。阮瞻是阮咸的长子,就是那个很潇洒的、未能免俗的阮咸的长子。很可惜,阮瞻只活到三十岁就去世了。但是这个人“上接嵇康,下启陶潜”,就是陶渊明受到了他的影响。很可惜,他三十岁就去世了。这里边关于他的一个典故是旁人的旁证。“王丞相过江,自说昔在洛水边,数与裴成公、阮千里诸贤共谈道。”这个王丞相指的是王导,我们待会儿会讲到王导的故事,他过江到了东晋以后做了丞相。王导有一天就跟别人讲,回忆起当年在京师洛水边(洛阳旁边是洛水),多次跟裴𬱟、阮瞻这些人一块儿谈论老庄之学。这时候羊曼就讲:“大家都以此来称赞阁下是谈玄高手,你说的这些事我们都知道,何必旧事重提呢?干吗又说一遍?”羊曼也是不会说话。王导答道:“也不是非要重提往事不可,我只是想什么呢?要再回到那个时候已经不可能了。”王导是一个念旧的人。而且最重要的是,衣冠南渡本身就是一件丢人的事,北方被人打垮了,他们从洛阳一路逃到南京,所以大家都容易做怀旧之想。这个时候王导已经步入中年,他已经做了丞相了。所以阮瞻的出现是在王导的口中,叫“欲尔时不可得耳”。

接下来这个人叫卫玠,出自权贵门户,是卫瓘之孙,乐广的女婿,是一个长得很帅的人。但是很可惜,二十七岁就去世了。卫玠长得有多帅?首先有一个典故叫作珠玉在侧。卫玠的舅舅王济,字武子,所以叫王武子。王济“俊爽有风姿”,已经算不错了吧,长得很英俊,有风姿。但王济见到卫玠,“辄叹曰”,他每次一见到卫玠就感叹,说:“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卫玠像珍珠美玉一样在我旁边,我一见到他就自惭形秽。这个典故就从这儿来的。

后来卫玠也南渡,从豫章到下都(下都就是指南京)。“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就是卫玠从南昌到南京,当时的人都听说过这个小孩长得太漂亮了,这个年轻人长得很帅,然后“观者如堵墙”,那时候的人也没什么好看的,全围在大街上看卫玠。“玠先有羸(léi)疾”,之前身体就不好,“体不堪劳”,太累了,实在受不了。你想,被那么多人围着看,那是很累的一件事,你没法放松。所以“成病而死”,直接就死了。“时人谓‘看杀卫玠’”,卫玠是被人看死的。看杀卫玠的典故就从这儿来的。

中朝名士的最后一位叫谢鲲,谢家的人开始出场了。谢鲲做过王敦的长史,当过豫章太守,管理过南昌这个地方。谢安曾经评价谢鲲(谢鲲是谢安的长辈):如果谢鲲遇到了竹林七贤,“必自把臂入林”。意思是说,如果我的这个长辈谢鲲能够见到竹林七贤,就一块儿手拉手进竹林了,他是属于竹林七贤那个风格的人。

关于谢鲲,有一个典故叫一丘一壑。“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晋明帝司马绍问谢鲲,说:“你和庾亮两个人谁更厉害?”庾亮也是当时的名士。然后谢鲲说,“端委庙堂”,就是如果一个人端坐庙堂之上,在朝堂之上的一举一动都成为百官的准则,我不如他。就是你论当官,论像模像样这种事,我不如他。“一丘一壑,自谓过之”,“一丘一壑”就是指游山玩水、优游岁月、享受生活,在这方面我比他强多了。所以我们讲“一丘一壑,自谓过之”,就是说谢鲲和庾亮之间的对比。

到这儿,我们基本就把中朝名士介绍完了,每个人也就讲了一点点典故。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很多故事,如果你把《世说新语》整本书拿出来读的话,你至少会知道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这些都是《名士传》里边的人,但是《名士传》里还有没写到的人,就是过江以后的东晋名士没写到,因为袁宏本身就是东晋人。这本书的作者认为,东晋名士有几位是不能够跳过的。东晋名士还有四位,一个叫王敦,一个叫王导,还有王羲之和谢安。

王敦是司马炎的女婿,我们前面讲了,他和王戎、王衍都是同一辈的族弟,所以他们是琅邪王氏这一支的人。我们过去讲东晋“王与马,共天下”,指的就是司马家和王敦、王导共同拥有天下。因为当时晋元帝司马睿并不是司马家族中势力最强大的,是王敦、王导愿意辅佐他、支持他,才让他在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结果王敦造反,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反名。

关于王敦,书里有一个故事,就是王敦去参加石崇他们家的宴会。大家听说过石崇夸富、绿珠跳楼、金谷园这些典故,都是跟石崇有关。石崇是当时的一个巨富,特别有钱。石崇每次把朋友叫来燕集(就是聚会),吃酒席的时候,就让美人行酒,旁边有一个漂亮的美女劝你喝酒。如果客人饮酒不尽,这一杯没有干,大家说“干杯”,他没干,剩了半杯,“使黄门交斩美人”。首先你要知道,石崇家竟然有黄门,就是他在家里边养宦官来执行家法,只要这个客人酒没喝完,就把这个美人拉出去砍头,这是多残忍的一件事。王导和王敦大将军一块儿去见石崇,“丞相素不能饮”,王导酒量不行,但王导是个文人,心很软,“辄自勉强”,喝到最后“至于沉醉”,都已经醉得不行了。每次到王敦这儿,“固不饮”,就不喝,王敦冷着脸就是不喝,“以观其变”,就看你怎么弄。“已斩三人”,三个女孩被拉出去杀了头,“颜色如故”,脸上毫无表情。然后王导就看不过去了,责备他“你干吗这样呢,过分了”,然后“大将军曰”,王敦说什么呢?“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他杀他们家的人,干你什么事?后来石崇的下场也特别不好,石崇夸富,终于被杀。这是关于王敦的一个典故。

我们说起王导,王导跟王敦是兄弟俩,王导是王敦的从弟,他是东晋的丞相,等于这兄弟俩一文一武,辅佐着司马睿。但是王导在王敦造反的时候保住了皇权,他的立场是坚定的。王导有一个“引之弥苦”的典故,我觉得特别能够说明什么叫作“王与马,共天下”。

“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引之弥苦。王公曰:‘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正会就是正月初一大宴群臣,大家都来了。元帝就跟王丞相说:“我这个御床咱俩一块儿坐,快,上来,一块儿坐。”王导说:“不去,这去不了。”“中宗引之弥苦”,使劲拉他。后来这个王导说什么呢?“使太阳与万物同晖”,你是太阳,你是国君,你让你的光芒和普通人的光芒一样,大家如何瞻仰?所以你从这里就能理解,当时司马睿的地位是岌岌可危的。

关于王导,还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们读古书经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叫作“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就是来自这个故事。“王大将军起事”,就是王敦公开造反。你想,王敦造反了,王导一大家子人都在国都南京里住着,所以“丞相兄弟诣阙谢”,阙就是宫门外那两个高高的建筑。他们不能进宫,因为他们是叛臣的家人,这些姓王的兄弟们一块儿跪在阙这个地方请罪。“周侯深忧诸王”,其实周𫖮(yǐ)跟王导他们家关系很好,非常担心这些人的性命,所以“始入,甚有忧色”,进宫的时候,脸上带着忧愁,非常专注,没法跟他们说话,就急着往里边走。丞相就向周侯喊,王导就说“百口委卿”,我这一百多口人就委托给你了,请你一定帮忙。“周直过不应”,因为你想,他急着救人,待会儿里边发出个信号说要杀头怎么办?所以他“直过”,没有理王导,就进去了。进去以后他反复地说服皇帝,保下了这百口人的性命。保下了以后“周大说”(说,通“悦”),周𫖮就高兴了,高兴了就喝酒,喝完酒出来一看,这帮姓王的人还在那儿跪着。当时周𫖮喝多了,再加上开心,而且周𫖮本来就是一个放旷不羁的名士,所以就跟王导讲:“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今天把你们全杀了,我回头换一颗大金印系在胳膊肘上。就是我杀你们立功,我将来就当大官了。这是开玩笑的,但是这话说得有点太吓人了。

后来“大将军至石头”,王敦在石头城这个地方扎下军营,抓住了周𫖮。抓住了以后问王导,说:“周侯可为三公不?”周𫖮是咱们的兄弟嘛,能位至三公吗?我给他封个大官,你觉得他能干吗?丞相(王导)没说话。然后王敦又说:“那就做个尚书令,你觉得行不行呢?”丞相“又不应”,还是不说话。于是王敦说:“如此,唯当杀之耳!”做三公也不行,尚书令也不行,只能杀头了。“复默然”,说到要杀他,王导依然没有说话,后来周侯就被杀了。“丞相后知周侯救己”,后来身边的人跟他讲:你就是被周𫖮救下来的。(丞相)“叹曰:‘我不杀周侯,周侯由我而死。’”不是我亲自动手杀的周侯,但他因我而死。“幽冥中负此人”,就是我下到地府中,我都没脸见他,这个人被我辜负了。所以“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就从这儿来。

接下来是王羲之。王羲之是王导的从子,是侄子辈的人,都是琅邪王氏。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我们说王右军,就是指的王羲之。关于王羲之有很多有意思的典故,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东床快婿。“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郗鉴遣门生给王导写信,说:“我来求个女婿,咱们联姻吧。你们家那么多年轻人,找一个男的跟我们联姻。”丞相就跟郗鉴的门生说:“你去我们的东厢房看,年轻人都在那儿,随便挑一个就行。”“门生归”,回来跟郗鉴说,王家诸郎看起来都不错,“亦皆可嘉”,听说来选女婿,“咸自矜持”,一个个表现得很矜持的样子,都一本正经。唯有一个人,“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就只有一个年轻人露着肚皮躺在那儿,好像没有听到这回事一样,根本不理这些来挑选的人。然后郗公说“正此好”,就要这个人。后来“访之,乃是逸少”,逸少就是王羲之,所以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这就是东床快婿这个成语的来历。王羲之是很潇洒的一个人。

那说到王羲之,就不得不提他的两个非常有名的儿子。在魏晋时期,王羲之的儿子代表着美学的高峰,我们讲雪夜访戴,就是指他的儿子王徽之。我们今天讲王徽之的另外一个典故。王徽之字子猷。“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有一次,王徽之暂居别人家的空宅,相当于咱们今天租房子住,他到别人家做客,暂住一短时间,暂住的时候让下人赶紧种竹子。然后旁边有人不明白,就问“暂住何烦尔”,咱租人家的房子,干吗装修呢?你真奇怪,暂住一下还要种竹子,这事有点奇怪。王徽之根本不理,“啸咏良久”,还在那儿唱歌,嘴里发出那种啸音。歌唱完了以后,指着竹子讲了一句话:“何可一日无此君!”我们叫“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就是吃东西吃少点没事,不吃肉没关系,但是住的地儿不能没有竹子,就是讲究生活品质,就算是临时居住,也要先把竹子种起来。

王羲之的另一个儿子叫王献之。王献之特别耿直,我喜欢王献之的这个对答。“谢公问王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当不同。’公曰:‘外人论殊不尔。’王曰:‘外人那得知?’”王子敬就是王献之。大家知道书法史上讲“二王”,就是指王羲之和王献之。谢安问王献之:“你的书法跟你爸爸的书法比,谁更厉害?”家尊就是你爸爸。“答曰:‘固当不同。’”这句话就很奇怪,如果你是正常的中国文人,别人问你“你跟你爸爸谁书法写得好”,你敢说差不多吗?你基本上都会说:“我跟我爸没法比,我爸比我厉害多了。”但是王献之说:“我们俩不一样,我们俩有区别。”这就已经离经叛道了。接下来谢安说:“外人论殊不尔。”外人不是这么说的,他们说你和你爸比起来还是差点。然后王献之说:“外人那得知?”外人懂什么,他们凭什么这么说。很明显,王献之对他爸不服气,王献之觉得自己的字至少不比他爸差。这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故事。

东晋名士的最后一位是绕不过去的。前面讲的名士都姓王,三个人都是琅邪王氏。最后一位叫谢安,他父亲曾经做过吏部尚书,谢安四十岁才步入官场。他为什么四十岁步入官场呢?因为他四十岁的时候,东晋受到了威胁,谢家也受到了威胁,就是谢家其他的子弟在官场上纷纷遇到挫折,如果他再不出来的话,谢家的地位就会受到影响。四十岁以前他干吗呢?有一个词叫高卧东山。人们都说谢安有东山之志,就是我就在东山玩,每天在家里唱歌、跳舞、读书、清谈,我不出去掺和你们那些事,所以叫“东山之志”“高卧东山”。但是还有一个词叫东山再起,都是指谢安,就是你不能老在东山这个地方待着,所以他四十岁以后步入官场。后来他带着侄子谢玄打赢了淝水之战,这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案例。所以这是历史上一个相当了不起的人物。

除了淝水之战以外,他还遇到了桓温作乱。桓温是谢安的上级,桓温和王敦一样也想造反。当时情况非常危急,“桓公伏甲设馔”,就像我们读小说看到的,在帷幕后边有很多刀斧手,影影绰绰,要杀人了。他把大家都请来吃饭,要在这个地方杀谢安和王坦之这两个重要的大臣。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讲的王承吗?王承的孙子就是王坦之,跟谢安同朝做官。王坦之很害怕,“甚遽”,问谢安怎么办,“当作何计”。谢安神色不变,跟王坦之说:“晋阼存亡,在此一行。”晋国的国阼能不能够延续,就看咱们今天这一趟了。然后“相与俱前”,一起往前走。“王之恐状,转见于色”,王坦之越来越害怕,头上冒汗,战战兢兢;“谢之宽容,愈表于貌”,就是越走越坦然,根本不害怕,离得越近,越放松。“望阶趋席”,就是拾级而上,“趋”是快步走,他快步走到自己的席位前,“方作洛生咏”,他用洛阳书生的口音来咏吟,念着谁的诗呢?嵇康的诗。“浩浩洪流,带我邦畿”,这是嵇康的诗句。为什么要念嵇康的诗句呢?你要知道,当年嵇康被司马昭杀了以后,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所以谢安用当年西晋的口吻,念着嵇康的诗,就是要提醒桓温:如果你今天要做这个决定,你可要注意,你得做好准备,杀了我们俩,你要知道天下的浩浩洪流可能饶不过你。“桓惮其旷远”,因为他们俩之前很熟,桓温也一直很欣赏谢安,这时候是由于政治的缘故,打算痛下杀手。但是桓温一看,谢安如此旷远,“乃趣解兵”,这个“趣”在这儿念“促”,就是赶紧让他们回去,把那些人撤掉了。王坦之和谢安过去是齐名的,两个人的名声是一样的,“于此始判优劣”,从这儿才能看出来谁的气度更加不凡。

关于谢安,当然还有我们讲过的芝兰玉树的典故,还有淝水之战下棋的典故,我们在很早以前的一本书《魏晋风华》里都讲过了,大家可以去听一下,对今天的书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最后一个登场的人物有必要介绍一下。谢玄是谢安的侄子,谢玄有一个孙子叫谢灵运,你想这中间隔了好多辈了。谢灵运是李白的偶像。“谢灵运好戴曲柄笠,孔隐士谓曰:‘卿欲希心高远,何不能遗曲盖之貌?’谢答曰:‘将不畏影者未能忘怀?’”这个谢灵运是富二代,脾气已经变得越来越外化,没有什么可收敛的地方,跟人对答的方式相当锋芒毕露,所以最后谢灵运得罪了当地的官员,然后被杀。他喜欢戴曲柄笠,就是斗笠后面有一个弯曲的大柄,他把那个斗笠撑在脑袋上,就好像帝王出行一样。这是头顶上直接遮阳的一个东西,很招摇。孔隐士就是孔淳之,这个人隐居在虞山,就问谢灵运“卿欲希心高远”,你不是心胸超脱、志存高远吗?你为什么还要戴着这么夸张的装饰呢?“谢答曰:‘将不畏影者未能忘怀?’” 畏影者是谁?畏影者这个典故来自《庄子·渔父》,有一个人特别讨厌自己脚下的影子,老想离开这个影子,所以就到处躲。结果发现,无论他跑到哪儿,这个影子都跟着他,非常烦恼。畏影者比喻的是一种瞎忙活的人,如果你真的怕影子,你其实哪儿都不用躲,待到树荫底下,那个影子就不见了。所以你只要能够守得“处阴处静”,影子自然就没有了。把这种人被叫作畏影者。提问者是个隐士,也是心存高远的人。谢灵运回答:“你这不就像那个畏影者一样,未能忘怀吗?莫非阁下就像那个畏影者一样,时刻记挂着自己的影子吗?”这怎么理解呢?我头上戴着这玩意儿,这是我们家的习惯,我从小到大就习惯了这件事,然后你非得挑刺,非得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你自己害怕你的那个影子,一天到晚地多事。谢灵运用这样的方法怼了回去。在某些人看来,外在的事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签,比如你不应该戴曲柄笠。而对某些心无挂碍的人来讲,我爱戴不戴,我喜欢戴着它遮阴,就戴了,无所谓。但是对于那些心中有挂碍的人来讲,这就是一件事。所以谢灵运就怼了回去,说你就是那个畏影者,你就是多事。

讲到这儿,我们就把这本《世说新语别裁详解》里的每一个人都给大家介绍了。当然,每一个人都有很多个故事,我们所选择的是我觉得这里边最有趣的故事。所以推荐大家有工夫就买一本《世说新语》看一看,随便翻出任何一篇,读下来,你会觉得古人的放旷与雅量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赞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谢谢大家,我们下本书再见。

来自樊登读书

 

发表评论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