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wordpress-seo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www/admin/www.colossusjinxin.com_80/wwwroot/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6) - 公益知识分享
154 次浏览

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6)

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李商隐 凌云寸心 (3)

科场失意对李商隐来说只是暂时的,相比他后半生的境遇,这显得微不足道。虽然甘露之变”的血腥、令狐楚的病逝让李商隐褪去了青涩,但是没体验过宦海风波的他不思假思索地做了李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接着又娶了其女为妻。而原来属于牛党的令狐家对他有栽培之恩,这对牛党人士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的。李商隐触犯了政治斗争中最忌讳的潜规则,因此也注定了他一生坎坷。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李商隐《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二》

凌云寸心

在泾原节度使幕府工作期间,王茂元被一表人才的李商隐征服,决定将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他。王茂元是个习武之人,性格豪放。据说曾利用一次府中宴饮,让女儿隔着帘子偷看十本高启乌江叶击严涉本高鸡的以致看到他清秀文雅的外表和谈笑风生的姿韵,更倾慕不已。李商隐在府中也曾与王氏见过面,她的清纯美丽、天真聪慧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于是在王茂元的积极操持下,二人很快喜结连理,既没有大事铺张的婚礼,也没有富丽堂皇的楼阁,他们就暂时住在节度使府的后院。“忘名所谓“樽空花朝”“灯尽夜室器于贵贱”、这样的“去形迹于尊卑无忧与自在就是李商隐对那段生活的真实记忆。幸福的日子过得很快,眼看又到了岁末一过年李商隐就又要赴京赶考了。

“自从李商隐和王茂元的女儿结婚以后,他的仕途其实就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们知道唐代这个科举考试除了常举之外还有制举,考进士这是常举。那么制举就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设置的这种考试,这种考试考上以后就成为天子的门生,所以很多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人也来参加制举。李商隐也想来博一把,也到长安来要参加制举。在长安主持考试的,也正好是牛党的(官员),所以他们对李商隐就非常反感。”——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所以当年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就认为此人(李商隐)不堪,把他落选了。”——宋金鼎(博爱县李商隐研究会会长)

公元839年,唐文宗开城四年春,李商隐再次作别了妻子,来到长安参加吏部考试。虽然知道吏部有些官员对自己有成见,但他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了京城。让李商隐没想到的是,这次不作希望的应试反倒通过了,还被授予了秘书省校书郎之职。虽然官阶甚低,仅为正九品上阶,但却是个好差事。

不管怎样,秘书省是中央一级的机构,而且在当时翰林院选翰林学士没有硬性规定,上到秘书省监事,下到校书郎,只要被相中都有可能成为翰林学士。眼前的李商隐少了几分抑郁,多了些许自信。

“到了李商隐这个年代,翰林院已经越来越重要了。为什么呢?翰林院等于是皇帝身边的机要大臣。如果翰林学士当时加一个知制诰,就是替皇上起草诏书,掌管诏书这个,加一个知制诰那就是位高而权重。所以当时的翰林院,如果能进去当一个翰林学士,可以说前途还是比较光明的。”——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可是在校书郎的位置上工作了才几个月突然更部来了调令,让他去河南道弘农县(今河南灵宝)任县尉,李商隐感觉到这恐怕还是那股压制自己的势力在作祟。县尉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治安和抓捕盗贼事物琐碎而繁杂,李商隐是个文官,根本不适合这个位置。但为了生计和仕途,他也只能勉强答应下来。在弘农县工作一段时间后,李商隐了解到那些抓来的囚徒,实际上都是些交不出官府沉重的赋税和还不起高利贷的人,很少有真正的坏人,这让他难过了许久。庙堂官员们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民间百姓却穷困潦倒。现在李商隐手里有了一丁点权利,他对待因赋税未完或因其他事触犯官府而并无大罪的刑徒,往往会手下留情。每天傍晚县衙清点犯人,这是县蔚的职责。李商隐在执行时,总是能宽的就宽一点,能放的就放掉几个。有一次在替囚犯减刑时受到上司的惩罚,这使他身心俱疲,决定辞职离去。当时赋税特别多,这个地税、户税、间架税,本来两税法实行之后只能收赋户和地税,其他不能收。结果后来赋税多如牛毛,所以老百姓负担特别重。那李商隐做县蔚就直接主管缉拿犯人的,老百姓不能交税,他就把老百姓给抓进来,投进监狱去。他明明知道老百姓是受冤的,是蒙屈的,他还要做这样的事,这是他的职责,他的内心是何等的煎熬。所以他后来愤然要辞官,就是因为他不愿意再做这样伤天害理的事。”–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回到长安后,李商隐在城南约20里的樊川找了一处房金,决定把母亲和妻子都接到长安。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启用了新的名号–樊南生。

公元840年正月,唐文宗驾崩,由于没有子嗣,宫中各派势力围绕皇位展开了一场血腥的争斗。

在我们的印象中,李商隐总是为自己的不幸和困顿伤感,然而他对国事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对于唐文宗的死,李商隐有点哀悯和同情。记得“甘露之变”后,自己曾在《有感二首》诗中对文宗进行过讽刺。然而从那以后他也逐步了解到,文宗其实是真心想铲除宦官的,只是用人不当,被宦官反噬。

九服归元化,三灵叶睿图。

如何本初辈,自取屈牦诛。

有甚当车泣,因劳下殿趋。

何成奏云物,直是灭萑苻。

证逮符书密,辞连性命俱。

竟缘尊汉相,不早辨胡雏。

鬼箓分朝部,军烽照上都。

敢云堪恸哭,未免怨洪炉。

——李商隐 《有感二首·其一》

丹陛犹敷奏,彤庭欻战争。

临危对卢植,始悔用庞萌。

御仗收前殿,凶徒剧背城。

苍黄五色棒,掩遏一阳生。

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

素心虽未易,此举太无名。

谁瞑衔冤目,宁吞欲绝声。

近闻开寿宴,不废用咸英。

——李商隐 《有感二首·其二》
为了悼念唐文宗,也为了抒发内心的不解,李商隐写了一首诗,名为《咏史》。诗中前四句从道理和事实两方面强调了节俭的重要,从而充分肯定了唐文宗。后四句用青海马和蜀山蛇分别比喻人才和祸胎。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李商隐 《咏史》

李商隐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但当时唐文宗很有雄心壮志,可惜被家奴所制、抑郁而亡,所以他无法解释国家为何会走向衰败。

“唐文宗按理说也是个好皇帝,他很勤政,但是他手中没权,他自己有很多好的想法,不能够实施,你起早贪黑有什么用?中国老百姓都希望有好皇帝,但是好皇帝一个人不行,他必须有一个廉洁的官僚体制、官僚队伍。那么当时唐文宗就算是一个好皇帝,他的官僚队伍不是一个好的官僚队伍,因为他没有办法来整合这支队伍,这支队伍是在宦官的控制之下,在朋党的控制之,。他们争权夺利,他们化公为私,他们奢侈腐败。所以老百姓照样的是受苦受累,所以天下还是大乱不能够大治。”——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公元840年,唐王朝在皇位交替中度过虽然宫内剑拔弩张,但市井却还平静。李商隐把母亲和妻子一起接到了长安,同时也忙着自己的从调之事。

公元842年春,李商隐以卸任弘农蔚的身份通过了更部的考试,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这是他第二次进入秘书省,正字这个官职与当初的校书郎工作性质差不多,但官阶却低一档,是正九品下阶。别人官越做越大,而自己是越做越小。然而复职的愉悦并没有持续多久,这年冬天特别的冷,李商隐的母亲病逝了。按唐朝制度,官员父母亡故一律离职守丧三年,期满可以官复原职,这是任何人不得例外的事。此事对于刚刚在长安安家,重新在秘书省任职的李商隐是个不小的打击。

“这个时候正是唐武宗当权的时候,唐武宗重用的是李德裕,因此正是李党比较得意的时候。而李商隐这阵也刚迎娶了王氏为妻,仗着自自己丈人家的这个势力,本来李商隐可以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但是你这陈儿一丁忧(守丧),那好,等于是你就暂缓一下,进入了一个暂停期。但是等到你暂停期结束之后,天下就不一样了。为什么?随着宣宗的上台,李党迅速地就失势了,你就等于没有靠山了。”——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上天对李商隐也许就是这么不公平,为母守丧期间,又一件悲痛的大事砸向了他。

公元843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逝世,儿子刘稹拥兵自重,要挟朝廷,让自己世袭父亲的职位。如此蔑视朝廷的行为自然不会被允许,战争在所难免。临战前,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身为李党股肱之臣,自然被调到了前线。王茂元到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按唐武宗诏命给刘稹写劝诫信。不用说,在他心目中撰写之事非李商隐莫属。这既是军国大事,又是丈人嘱托,李商隐十分重视。虽然书信内容写得极好,但是文字的力量终究有限,利益的驱使最难抗拒,刘稹悍然拒绝一切规劝。同年5月,朝廷正式下达围剿诏令。可是很多军队并没有王茂元那么积极,都在旁边采取观望的态势,所以与刘稹交战的主力基本上是王茂元的部下,这对于一个年迈的老将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压力。经此几战,王茂元的身体一落千丈,不久就在军营中病逝。“而王茂元的死,对李商隐来说应当是失去了一个靠山。那过去好歹人家王茂元的官还做得大,还有一定的人脉。那现在他(李商隐)的泰山岳父去世了,没有人再给他在前面遮风挡雨,他自己就直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任人评说、任人攻击。”——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如果说李商隐对令狐楚是敬畏和感恩,那么他对王茂元却是更为亲近和无拘无束,因为在两人中间有着一个他们共同的亲人,李商隐的妻子。

公元845年,李商隐为母守丧期满,按规定重回秘书省任正字之职,这是他第三次进入秘书省了。一来二去,李商隐已人到中年。不知为什么此次重返秘书省,李商隐却没有以往的愉悦,他发现自己对官场中的许多事实在是很隔阂。是官场变了,还是自己变了?

“秘书省正字,坦白了说在唐朝不是一个什么显要的官,他主管的工作就是在主管图书、主管文字的校勘等这些工作,当然需要一个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来担任。可是它级别很低,在唐朝它就是一个正九品下这样的一个官职。所以说这个工作,第一在政坛上没有什么影响力,第二恐怕就是说事务也不繁杂,因此李商隐那个阶段内恐怕创造了不少诗歌,跟这个工作的清闲应该是有一定的关系。”——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面对如此浪费生命的工作,李商隐忍不住写了一首诗,名为《无题》,这是一首字面上热热闹闹的七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 节选《无题》
诗中描写着官员们下班后会经常举办宴会,而这一次的地点在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天空星辰明亮,身边暖风荡漾,煞是怡人。宴会上人们吃着菜、喝着酒,玩着游戏,觥筹交错之间其乐融融。虽然身上没长着可供双飞共举的翅膀,但心灵却像通天灵犀的角那样一线相贯。只要是他们的圈中人,一切都毋庸明言,一切都在意会之中。可是我呢,虽然也在宴会上,但却与他们格格不入,寂寥落寞。这时宫中报晓的鼓声响起,又到了该上班的时候,可我突然觉得这也毫无意义,每天应卯就像蓬草被风吹得团团转,不过是在号称兰台的秘书省短暂地停留一下就又被吹走了。

“他(李商隐)这个无题诗的高妙之处就在这地方,我们一般认为它是写爱情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后来很多人都是用到它来描写爱情的。实际上在当时,他是借爱情来写官场,官场是非常惟妙的。你如果不能够对官场洞若观火,不能够了解官场风云的变化,又没有很大的靠山,没有贵人提携,即使你想做得再好,那也是很难,无济于事的。”——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李商隐经常以幕僚身份代人写文,虽然文辞是自己的,但文意毕竟是人家的,唯有诗歌才能体现自己的心意。而现在更找到了“无题”这种形式,这也为自己获取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于是李商隐更大胆地用这种形式抒写爱情。以至于在后世不少读者心中,李商隐成了一个专擅讴歌爱情的诗人,《无题》系列的成功大概是他所未能想到的”——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李商隐的无题诗、爱情诗,它的文辞华美,情志婉曲,开了婉约的先河,唤起读者的美妙的联想,给人一种美的感染。”——宋金鼎(博爱县李商隐研究会会长)

“这个无题诗的特点,就是它无题,所以说没有明确表达他(李商隐)要说什么。但实际上他这里面是有他的思想的,因为唐朝人写诗,一定是把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的。至于他心里在想的什么,他要表达什么,别人很难直观地猜测,不同人站在不同立场上,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想法。”——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所以李商隐的无题,名曰无题是别有所指,一诗多解,说法不一”——宋金鼎(博爱县李商隐研究会会长)秘书省的生活没有给李商隐带来多大的乐趣,在他迷茫之际,朝中又发生了大事。

公元846年,渴望长生不老的唐武宗因常年吞食丹药暴毙而亡。由于死得突然,事先并没有安排好继位者,按惯例,王朝高层进行了一番打斗,最后继位的是韬光养晦数十年,一向被误以为弱智的皇太叔李忱,即后来的唐宣宗。宣宗上台后,一反侄子武宗时期的政策,来了个大反转,李党之人纷纷被贬,而牛党之人则重返朝堂。

公元847年,李商隐接受了李党被贬官员郑亚的邀请,开始了他的漂泊生活。虽然理性上他应该说服自己与令狐绹恢复旧交,借牛党之势从秘书省谋求中央的进路,但是情感上却为李党不平,这也许就是李商隐胸中尚存的一股正义之气。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 《无题》

 

发表评论